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代学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1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1]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理论教育,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的相关知识,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从大学生方面来看,有效的大学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并从中吸取精华知识,结合实际生活,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为党和国家服务的理想。从高校方面来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纠正以往教育教学中的偏差,及时掌握思政工作未来的方向,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校方的指引作用,提供较多的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坚强意志,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从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不断地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使其掌握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2]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实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结合。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是背诵并掌握思政理论知识,并没有与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这就导致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而日常的思政活动一般都要求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中,例如,一些课题研究、社会服务、志愿活动和文化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需要与理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最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发现了问题,则应积极地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在思政教育的考核中,要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思想实践活动作为衡量指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活动中。
(二)创新学生的党建工作,让党建工作更具有实践意义。坚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关口前移”,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学生党校的作用,建立起从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三级学生党校全程培养体系。在开展党建工作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党员的带动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党建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创新党建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学生党支部对学生活动的指引作用。
(三)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性。当前,除了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显示,大学生大多喜欢面对面的心灵沟通,因此,校方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进行合理的心灵教育。[3]此外,学校还可以投资建立心理咨询室,指导学生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支持。
(四)扩大实践活动的平台,创新实践模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是一个关键的项目。因为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所以,社会实践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相关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要将学生的发展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地帮助学生成长,使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提高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包括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投入,等等。另外,学校也要对实践基地做好考察,尽可能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让学生从中得到最深刻的启迪教育,从而使社会活动具有实践意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实日常的思政教学工作。
(五)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支配力量,直接关系着实践活动的最后成果。[4]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高校要严格选拔,重视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辅导员任职期间,校方也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制度,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设立考评考核机制。除此之外,校方要定期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其更好地辅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结语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出处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那么也就是说因材施教原则,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在现阶段,在大学校园里,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实行“因材施教”原则可以说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因材施教”是教学中最最基本的原则。在进行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因材施教原则更应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要着力研究、落实的教学定律。而且有很多的教育家们也把这个原则奉为机器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例如,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的多教的多,学的少教的少,学的快教的快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学的慢教的慢。反对不切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1893-1978)提出的一系列教学原则当中,就有一条“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原则”,强调必须根据学生个体的特殊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实际上就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最合理的解释。当然,这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注重结合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就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发音情况,口语情况,以及写作等各方面的情况,这样才能在课堂练习和课下安排任务时候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决定的。老师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就是有的不太认真学习的同学经过自己的表扬或者称赞之后,变的格外的刻苦了,最终有了不错的成绩。而有的同学就是破罐子破摔类型的,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告根本不起作用。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90后,他们具有思想开放、个性独立、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等鲜明特点,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代,同时又处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信息高速发展的特殊时代,特殊的成长环境使90后大学生具有更多的时代特征。“喜欢用QQ聊天,喜欢用‘火星文’。”这是心理学专家、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陈一心对于90后行为模式印象最深刻的一点。“那么,除此之外,很多的大学生还有整夜玩网络游戏,网上交友,网上购物等习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郑因为和网络的频繁接触,使他们当中很大比例的一部分人患上了忧郁症。所以这些大学生们真的需要针对他们的自身特点,给予更多的关注。现阶段很多的“6+1”家庭模式也给了这些孩子们一个很狭小的生活圈子,他们在这其中缺乏同龄人的交流,整天泡在网上,所以“孤独”是很多大学生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词。这样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踏入大学校门后,适应集体的能力很差,以致集体意识淡薄。那么当今的教师恰恰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这些特点,据此来改变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再次,“因材施教”这对于以后大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毕竟大学生正处于各种信念成型期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而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发展,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所以针对这些不同性格或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那么反应在教学上,就应该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对于那些思想意识比较活跃的专业或者班级在上课时候就能应该安排一些课堂气氛轻松的练习像讨论、话剧之类的;而对于课堂气氛相对沉闷,表现不太积极的班级,我们应该多做一些鼓励的活动,把班级气氛调动起来之后,再考虑一些适合他们的活动,若果不考虑诸多因素,那么在传授课程过后也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的。
最后,“因材施教”这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虽然我们在教课的过程当中面对的一个很大的群体,但是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做到这一点,使那些层次不一致的学生能够跟进。比如,在实际教学当中,有的班级可能不太活跃,我们应该针对这个班级制定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像做一些比较能吸引学生兴趣的讨论还有课堂活动等;那么针对一个班级的每个学生来说,有的学生简直是太活跃了,要达到扰乱课堂的地步,我们当然不能任由这些学生发展下去,也不能放任自流,我们要拿出有效的方法来管理这样的学生;还有就是所谓的“差生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差生并不是该学生的一贯代名词,他们是可以转化为优等生的,当然这其中和教师的关系也非常的紧密,尤其针对那些反映能力相对缓慢,迟钝的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的避免将差生置于可能产生挫折的情境中去,还要尽所有可能去激励他们的自尊感,布置作业时候也要尽量考虑到他们的能力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以区别对待,以及在适当的时候帮助这些学生进行对所学知识的重温训练,这些都是很好的“因材施教”的方法。所以,“因材施教”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来说,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所在。
总之,针对大学生当前的自身特点,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做到“因材施教”,力争发现其兴趣、优势后正确引导,扬长避短。俗话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顺着这个“长”发展下去,其能力就会得到很好地展示。作为学校也应该培养一批优质的师资队伍,而且研发出很多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因为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科研课题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成效。比如将科学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研究经验、科技前沿信息、仪器设备、团队协作精神等优势,结合到本科人才培养教学中,将会极大的促进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家长也应该在帮助学生填取高考志愿时候,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自身特点,还有兴趣等问题,报考适合孩子发展的专业以及学校。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3
众所周知,儿童的生理特点有异于成人。就发声器官而言,儿童声带短而薄,音色明亮、悦耳、 稚嫩,共鸣腔体较小。这就要求在童声训练中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为处于童声阶段的学生量身定做一套训练方法。不过,就目前笔者掌握的童声教学的资料来看,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只有很少一部分专业院校能够严格按照童声训练的原则,在充分发挥儿童发声的天赋的同时,避免竭泽而渔的教学误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孩子的音乐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相反,大多数在普通中小学接受童声训练的学生就不那么幸运了。因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歌唱教学大纲中,还没有专门设置与歌唱训练有关的发声生理课程,甚至很大一部分声乐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相关的系统培训,学生们只能仅仅依靠简单的模仿来习得音乐,靠嘹亮来评价歌唱水平的认识误区使很多的学生在欢唱童年的同时也丧失了良好的声音条件。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这岂不是现代教育所缔造的“伤仲永”悲剧?就目前我国童声期声乐教学的现状来看,研发一套科学的、可推广的童声期声乐教学法,逐步健全童声教学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在我国童声期声乐教学研究成果略显不足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专业的音乐教育者认识到了童声期的重要性,并加入到童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黄亚萍的《素质教育下幼儿声乐教育的几点思考》就根据素质教育对声乐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指出幼儿声乐教育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教育、培养孩子的兴趣。论文以素质教育的标准入手,提出了如何让学生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良好的声乐素养,与相关论文相比不乏新意。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王枚的《浅谈童声训练的方法与技巧》在强调学生在儿童期发声特点的前提下,从童声训练的基本姿势、呼吸的训练、母音的训练区域的练习、声音的训练、咬字的训练、变声期的训练等七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童声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对童声训练有切实的指导意义。不过,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童声期声乐教育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等简单教学观念上,对于童声期声乐教学与成人声乐教学的区分,特别是童声期声乐教学的具体实施研究甚少。正如许多音乐教育者已经注意到的,童声期音乐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特别是注意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那么,音乐技能的培养应该摆在怎样的位置上?音乐素养的培养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上应该如何有效结合?这样的思考,比起只是简单地谈论童声期声乐训练的观念,或许更具现实意义。
二、童声期声乐教学的训练法则
与成人声乐教学应该做到面面俱到不同,童声期的声乐教学切不可贪多、贪大、揠苗助长。根据笔者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童声期声乐教学在遵循“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的观念之外,给学生传授必要的演唱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教会学生科学的呼吸法、如何寻找声音的位置和共鸣腔等等在成人声乐教学中微不足道的教学过程,却是在童声期不可忽视的教学法则。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呼吸训练法
所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任何优美的歌声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未经专业训练的儿童虽然凭借处于童声期的优势也能唱出嘹亮的歌声,但是随着童声的失去,气息使用不当的弊端就会慢慢显现。因此,在专业训练的过程中,对于童声期学生的呼吸训练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通过形象教学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呼吸方法:
1.小狗喘气的呼吸法。
小狗喘气的呼吸训练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模仿小狗喘气的呼吸方法,训练学生呼吸的速度以及呼吸活动的柔韧性,让学生在这种速度快、容量大、弹性强的深呼吸状态与感觉中去体验唱歌时的深呼吸。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教学让学生观察小狗喘气的特点,引导学生做出简单的模仿。简单的模仿之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模仿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示范——张大嘴巴,打开喉咙,急速地喘气,使各呼吸器官都积极参与到呼吸中来。在反复的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的练习,掌握小狗喘气的呼吸法,体验到唱歌时深呼吸的状态。
2.闻花香式的呼吸法。
闻花香式的呼吸法,主要是通过平静、柔和的吸气状态与感觉,来体验唱歌时气息的流动。闻花香式的呼吸法,是一种简单、好掌握的呼吸训练法。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采用具体生动的实验法来达到教学目的。首先,给每一个学生一朵花,让他“闻花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气息的使用未必到位。教师可做示范,慢动作示范此呼吸法——让气息直入小胸与腹部,横隔膜收缩下沉,腰围也向四周张开吸气,形成一个救生圈似的气带。在现场示范不能充分展示这种呼吸方法的时候,还可以选取相关的视频来展现“闻花香式呼吸”过程中各个器官的变化与特征,让学生充分了解调节气息所带来的特点。在示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反复练习,理解并掌握气息的使用。
(二)教会学生寻找声音的位置
声音的重要性,对一个歌唱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童声期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懂得利用学生童声的优势,也要教会学生寻找声音的位置,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来控制声音。在歌唱的过程中,起音是非常重要的,声音的高位置是唱好歌曲的必要条件。我们知道,如果声音从头腔发出,位置就高,这样发出的声音不仅会铿锵有力,对保护嗓子也很有益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可一一指导学生念一句、唱一句,通过高位置的示范去体会正确的喉头状态和正确的共鸣位置,帮助他们学会用高位置来演唱。
(三)教会学生如何打开喉咙
好声音不仅仅来自于天赋,技巧的使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打开喉咙也是锻造好声音的重要一环。这是因为,打开喉咙可以使喉结保持在深呼吸的位置上,通过稳定的合声带充分振动的自由空间可获得良好的起音。通常,教师用“打哈欠”的方法,使学生自然地把口盖打开,让口腔内的共鸣腔体增大、增长。把软腭抬起,保持“打哈欠”的状态,把喉咙打开。同时也可以用把笑肌抬起,上下牙分开,把鼻、咽腔打开,用上牙尽量地往上抬的微笑状态打开喉咙。
(四)共鸣的技巧训练
共鸣技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一个专业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高低。在童声期声乐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共鸣技巧。共鸣包括: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结合童声期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制定适宜的共鸣技巧训练:
1.寻找头腔共鸣点。
美国著名研究儿童歌唱的权威专家哈蒂,在其著作中说:“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绝不允许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结合笔者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来看,头声是头腔共鸣,唱高音必须要有良好的头腔共鸣,否则学生就无法获得美妙清脆的高音。儿童要获得好的头声,必须从弱声的哼唱训练开始,因为哼唱可以让学生慢慢体会寻找共鸣点,以便发现声音缺点,从而进行纠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哼唱“eng”引起软腭后面垂直部分震动,并导致鼻咽腔通道的打开,同时放松了下颚,在呼吸的配合下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头声。
2.寻找胸腔共鸣点。
胸腔共鸣常在中低声部时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会学生喉部肌肉适当放松,喉头下降,即让学生想象“口含一口水,想说话”的感觉,学生会好奇地试一试、想一想,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喉部放松的感觉。如此方法,能增大咽喉共鸣腔体空间,使之与胸腔共鸣器紧密连接,同时要注意声音的位置。
3.寻找口腔的共鸣技巧。
口腔共鸣需要儿童打开口盖,让发生器官变长变大。可以让学生用“吞汤圆”的方法先打开喉与口腔的空间,再找共鸣。口腔的共鸣要做到“一松一提”,即“放松大舌头,提起小舌头”。放松的舌根有许多方法,例如让学生把舌头伸出来,左右摇头使舌晃动,可以体会到舌头的紧张度,而小舌头的提起是要注意用面部的表情来帮助提起的。解决了舌和小舌头的问题,口腔共鸣的技巧就能轻松掌握了。
三、走出误区:区分儿童声乐教学与成人训练的差异
目前,儿童声乐教学过程中除教学方法不够规范、教学专业度不充分之外,将成人声乐训练与儿童声乐教学混为一谈,以及为追求短期效果,在童声期声乐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揠苗助长的现象也是当前童声教学最大的误区。专业的音乐教育者在强调儿童声乐教学效果的同时,也绝不能走入这样的误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童声期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并结合童声期的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做训练计划。为此,应切记以下原则:
第一,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不应过分强调儿童的共鸣腔体。不能一味追求高音而让学生演唱其不能达到的音域,否则,容易损伤学生稚嫩的嗓子。同时,还应该让儿童生动、简单、自然鲜明的音域特色加以保留,懂得对这一时期的孩子来说“护嗓”远比“练嗓”更为重要。
第二,尽量不要演唱过于复杂的声乐作品。由于儿童的认知有限,尚无法很好地理解复杂音乐作品的内涵,而且大多儿童由于声乐技巧的能力有限,也无法驾驭高难度的声乐作品。因此,教学作品的选择,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来选择。
第三,尽量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作品来演唱或教学,切不可将一些成人世界庸俗的音乐作品当作时尚来教授学生。一流的音乐绝不仅仅是高超音乐技能的展现,它更是文化内涵的展现。从学生音乐道路的起点开始,教师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来贯彻,音乐修养的高低对一个真正的音乐家来说至关重要。
四、结语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78-02
世界卫生组织(WTO)公布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的表现),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根据此定义,大学生心理健康,即是指大学生在正常发展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然而,经济的转型与自身改革的不完善,高校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伴随着高等教育多重视灌输式的文化专业课教育,而忽略心理疏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还不够,因而极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一、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就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及轻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5%-30%”,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诱发的各项犯罪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全学校教育机制的有效方式
学校已不是单纯灌输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成为各国教育家与领导层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开始综合体现为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础性(培养基本素质和社会适应性)、整体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发展性(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特长)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心理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其指向是学生的未来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学生的生活有用,要在了解现实生活状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使每一位学生真正感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其生活的积极意义,并能用积极的心态去创造生活、享用生活。要让学校教育过程不仅成为学生接受文化知识技能、道德观念能力的过程,更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生活需求的过程,获得快乐、成长、自尊、自信的过程,使学校成为有利学生心灵成长的精神家园。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营造社会健康风气的有效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这也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上的某些缺陷导致自我调适能力下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其心理素质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未定型的动态发展阶段。难免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就业竞争的压力、客观环境的冲击、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常使大学生的心理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不少同学忽略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他们或因不能正视自己,或因不能善待别人而屡遭挫折。他们有的人表现为自我否定,陷入苦闷和焦虑。有的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交往出现障碍。甚至还出现各种心理冲突和失衡,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二)人际交往以及情感上的处理不当
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进行独立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往往遇到许多问题,内心产生许多困惑。一些人产生了自卑羞怯的心理,还有一些大学生不懂得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事事以自己为中心,不懂感恩、分享,出现了人际交往的种种矛盾。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生理阶段,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渴望与异性的接触与交流。但是由于其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想问题办事情比较简单。因此在恋爱的同时会带来一系列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体验。容易导致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特别是感情受挫后的报复、轻生心理。成为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导火索。
(三)大学生价值观扭曲,造成嫉妒心理
据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负性情绪,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嫉妒者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名誉、地位等,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不要办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要得到。这种心理支配下,他竭力去搜寻和张扬人家的“阴暗面”,以求得心理上的病态快慰。嫉妒心理是一中病态的心理,在这种状态下,不仅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还会会使大学生失去理智从而给自己、他人甚至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特殊性,才能不断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校应大力关注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的建设
积极营造以学校心理咨询为中心,以院系心理咨询工作为重点,建设大学生心理大学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和宣传心理调适方法,解决大学生多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保证心理素质培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避免教育中所未包含的心理素质的忽略,造成心理素质缺陷。由于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存在有利的联系,有机地与德、智、体、美、劳相结合,这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其他教育本身的要求,可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除了依据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所揭示的一般心理需要外,为使心理辅导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应该根据教育与具体心理辅导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测量,心理调查及行为观察。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为以班级或年级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辅导或心理讲座提供内容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心理测量以及发现、科学诊断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提供矫正依据。
(二)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
肯定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让学生不断地取得胜利,并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以坚定必胜的信念,迎接新的挑战,敢于面对困难的一种方法。其中,表扬是一种最常见的、最简单的形式。学生中不乏有一些因家庭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自卑、畏缩心理的人以及性格内向的人,他们始终处在不敢面对困难、害怕挫折、事事落后于人、做事缺乏信心的恶性循环中。对这种心态的学生,给他一个难度不大、稍加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项目,让其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功,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然后提出新的要求,以便形成良性循环,从此树立信心,摆脱自卑、畏缩的心理。
失败法就是让学生在其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历一些挫折,使他们在心理上逐渐增强抗挫折能力,以尽快走出心理低谷,增强心理平衡能力的一种方法。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形成了过于自负、自以为是、养尊处优的心理特点。批评则是最常见、最简单的训练手段之一。在他们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使他们看清学习和生活的坎坷和困难,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尊重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竞争中成为一个强者。
(三)通过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来矫正心理问题的方式
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他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标准,反映了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为提高大学生幸福感,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中加强感恩、爱心、社会和谐的社会现象的宣传。以弥补大学生幸福感下降的不足。更广泛的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学校的关怀、家庭的关爱,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幸福感指数,有利于良好的控制情绪,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幸福,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培养正确的恋爱态度。让大学生在遇到情感问题的时候能够找到正确的途径解决,让大学生更加理智地处理感情问题,增强在恋爱中的幸福感。避免因为感情危机造成的心理问题。最后,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只依靠学校的措施,要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学会主动地寻求各种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和感情问题。只有靠学校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可能有一个幸福快乐而又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活。
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面临严峻的考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炫富;伦理道德;教育
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网络上各种思潮泛滥,它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整个网络话语系统中,由于欠缺对话和讨论,导致大学生偏执地沉溺于迎合自己喜好的论述和观点。出现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如在“网络炫富”现象中,一些大学生就崇拜甚至模仿网络炫富者,推崇拜金主义,以金钱来衡量人,把人的价值等同于金钱,世俗、功利、物质性的倾向表现明显。这就是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表现。
一、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基本内涵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而所谓网络伦理道德,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和交往时以维持网络有序运行为条件,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和调节“网络社会”中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规范其网上行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道德关系。
网络伦理道德是一种高度自主的伦理模式,在网络中人们的行为完全由自己决定,强调言论自由、不要对任何事情负责。这导致网上行为缺乏一个明确的评价与判断的标准,理想的网络道德规范不断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抗拒,造成两种不同道德规范体系的强烈冲突,从而也就出现了“网络炫富”等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现象。
二、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表现
由于网络社会交往中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大学生作为个体的“自我”很容易出现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逃避现实,沉迷网络
在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面对困难和压力,一些大学生学生不愿面对自己在现实中的实际困难,逃避现实世界或者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这样两个不同生活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和行动协调问题。于是,虚拟的网络世界就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困难的最佳去处。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在网络上的流连忘返,让自己沉醉其中,忘却现实中的烦恼,以此来麻痹自己,久而久之就会迷失自我。
㈡网络言行放纵
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这使人们对网络言行失去了有效监督,在网络上呈现出来的滥用表达自由的景象。大学生在博客上随意一些恶意的人身攻击的帖子,随意使用不文明语言、符号、图片等现象在网上随处可见;抄袭、剽窃网上文章或论文的行为比比皆是;偷看、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在网络上、接受和传播黄色信息、散布一些无中生有的消息、利用网络欺骗感情、玩弄异性等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㈢道德意识弱化,网络伦理情感冷漠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网络行为主体具有匿名性和模糊性。在“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心态下,行为可以摆脱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的制约,从而表现出对他人、社会的不负责任,为所欲为。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判断能力被极大的弱化,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中泛滥。大学生沾染了网络上的不良风气,认为“于己有利即是道德,于己不利则是不道德”,混淆了道德与非道德的界限。主动放弃成为道德责任主体的努力,对自己采取道德放任态度,丧失自我责任心。对网络公众缺乏应有的道德关怀,丧失对他人的责任心。
三、应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不仅会影响网络社会的正常交往,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其危害不可小视。因此,必须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现象。
㈠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网络责任意识
网络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和法律来规范个体行为,要避免网络伦理道失范行为,大学生就必须通过个人的自律来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大学生不仅要有理论上的坚定,更要有行动上的坚持。绝不能随波逐流,盲目附和错误的潮流。在认真学习思想品德修养学方面有关知识的同时,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其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我,得益社会,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伦理道德规范。
㈡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是当前缓解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完善技术环境。从技术层面控制网络伦理失范行为,加大网络的监管力度,依靠监视技术、网络警察、网络跟踪定位和网络实名制等手段减少和清除不良行为,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并进行清理,以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向上。在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的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必要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同各种网上信息犯罪作斗争,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把网络世界中重要和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纳入到法律中、融入到管理制度中。
㈢加强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工作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高校应加强相关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系统地把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自律精神,提高其网络伦理道德素质,形成大学生自己的评判能力,自觉趋利避害。教育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使其伦理道德品质日益完善,并且成为大学生的稳固特征。这样就使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上的种种不良信息时更加具有自制力和抵抗力,减少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倬.网络社会的道德悖论沉思[J].东南亚纵横,2004(7).
[2]刘俊英,刘平.网络伦理难题与传统伦理资源的整合[J].烟台大学学报,2004(17):14-18.
[3]马波,杨妍.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构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53-54.
[4]万峰.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4).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教育;人文关怀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情是教育的生命,没有情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因此,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就要求我们加大情感投入,增强教育中的人情味,充分发挥情感在教育中的先导作用,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本文拟研究的人文关怀就是一种充满爱和情感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取向,一切从人自身出发,以人自身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注重从人的精神层面去关怀人,让人的生命自由健康成长,以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作为终极关怀。
一、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1、人文关怀是时代精神的呼唤
1.当前我国经济处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灿烂辉煌的经济成绩背后,日益严重地暴露出与现代社会不相容的人的问题。人们的精神生活、个性特长、道德信仰等被漠视、被践踏,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不少人失去精神与灵魂家园。高等教育也迷失了方向,被当作谋取优越职业的敲门砖,片面注重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求知,掌握技能,以顺应于社会,让功利主义的泥淖模糊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高远目标,遗忘了高等教育自身。
2.高等教育也在沉痛的反思中走出了认识的误区,认识到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中突出人的本位,实现从“学会学习”到“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主题的转换,也就是要求当代教育必须彰显人文关怀,弘扬人文精神,关注人类的生存命运,教育学生关心自我生存本身,关心他人,关心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并在此关心中实现人性的回归与完满。在此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眼光投向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上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人文关怀是人类文明的召唤,是人的价值全面自由实现的召唤,是时代精神的召唤!
2、人文关怀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
人文关怀的理念是从当代大学生生活本身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际状况提出的。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年龄上处于青年期,在生活经历上涉世未深,其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正处在心理成长期,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因此,大学生特别渴望心理关怀和人文关怀来缓解或解决他们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以慰藉他们心灵的孤独。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按照大学生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体现人文关怀,他们才会觉得得到了尊重,得到了理解,得到了真情,得到了关怀,才能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思想交流,接受思想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3、人文关怀是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需要
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进行地是与大学生真实生活并无关联的活动,主要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参与学生生活为基本线索,强调学生的记忆,学生面对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平面化教材和冷面的理性教化,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其中灌输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本,就是要回归生活,倡导人文关怀。不符合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取得实效性。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劝导学生真诚地去做与其现实个人生活毫无关涉的活动,去献身于个人生活世界之外的某个目的。学生个人生活本来并非为了成就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相反,成就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才能取得实效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念,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和发扬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要是在价值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上,始终惯彻“人文关怀”。
1、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上惯彻“人文关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
2、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改革教育方法体系,实施有效的人文教育方法。
4、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金和.名人格言录[Z].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4]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