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方法范文1
我们把阅读分成三种类型:发展性阅读、功用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在发展性阅读中,主要目标是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这是一种以学会阅读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功用性阅读包括以获取信息为基本目的的各种阅读活动,换言之,它是通过阅读去学习。消遣性阅读指的是以享受、娱乐和欣赏为首要目的的各种阅读活动。
一、发展性阅读
阅读技巧:①掌握不熟悉的词汇;②发展识别生词的能力;③形成良好的眼动习惯;④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和捧书习惯;⑤发展有一定速度的、流畅的默读能力;⑥发展朗读技能,如分短句读、表情、音调、音量、清晰度等。
理解能力:①拥有丰富、广泛和准确的词汇量;②领会逐步扩大的意义单元(短语、句子、段落和文章)的能力;③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的能力;④选择和理解文章主要思想的能力;⑤理清事情发展顺序的能力;⑥记录和回忆细节的能力;⑦把握作者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⑧正确地遵循指导语的能力;⑨对阅读内容作评价的能力;⑩记忆已读的文字材料的能力。
二、功用性阅读
检索材料的能力:①应用索引;②应用目录;③应用词典;④应用百科全书;⑤应用图书卡片档案;⑥使用文献目录等其他工具;⑦以掠读方式寻找信息。
资料的理解能力:①应用上述“发展性阅读”中的一般阅读理解能力;②发展适应具体专业材料的阅读能力,如阅读算术题目、看地图和图表等。
选材和组材能力:①概括能力;②列提纲能力。
三、消遣性阅读
激发阅读的兴趣:①把欣赏书籍作为自由闲暇时间的一项活动;②熟练选择娱乐性的读物;③阅读的兴致和阅读鉴赏的满足感。
增进和提高读书兴趣:①形成更广泛阅读的兴趣;②形成更成熟的阅读兴趣;③通过阅读促进个性发展。
评价和鉴赏作品的精益求精:①建立一个分辨小说和非小说作品、散文和诗歌以及剧本的标准;②发展对语言风格和优美性的欣赏水准;③学会发掘更深的符号信息。
以上三类阅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合理的阅读过程务必使三种阅读保持平衡。如果过分强调训练和练习而扼杀人们需要的阅读情趣,那么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会遭致挫折。
阅读中的思考
一、通读全文,疏通文字,了解全貌,掌握中心。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即是了解作品的主题。
二、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明确本文在全书中所处的地位。想一想: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
三、精读,从章法上掌握。细细精读,逐段分析,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怎样?
四、写法上进行把握,从标题到课文,从课文到插图,从插图到作业,联系怎样?想一想:各部分的作用如何?课文是如何按上述思路展开,如何呼应、如何过渡的?
五、分清文章的主干和枝叶。想一想: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来体现的?
六、注意与表达中心密切相关的字、词、句、段等,想一想:本课在表达中心、用词造句、标点使用、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何精到之处?
七、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想一想:通过本课教学,我要学到什么?
八、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学懂了吗?难点是否已经掌握?重点内容有哪些突破?
九、为真正理解内容,结合必要的读写训练,想一想:哪些训练我会做,哪些不会?问题出在哪里?
十、学习还得要会读,想一想:这课应怎样读?读通、读顺,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达到爱不释手的境地。
阅读的方法
1.超慢速阅读法
早在16世纪末,英国散文大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谈及了此法。他说,少数书“须嘴嚼消化……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老作家孙犁有一次在谈到读书时说:“我读书很慢,只要决定读,就一定认真读完它。有时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要琢磨良久,力求寻明作者的意图。遇到一些哲理深、文辞美的句子,不厌其烦地抄下来。”这种方法即在阅读时要求把速度放得很慢,一段一段甚至逐词逐句地读。其间,要仔细品味,反复揣测;必要时,停下来掩卷沉思默想一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就这样慢条斯理地读下去,以求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窥视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看透作者所潜下的苦心,进而把握作品的“精髓”。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开拓我们的创造视野。
2.五步阅读法
①初读讲大意。首先要从头到尾完整地朗读一遍,默读一遍。然后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一个什么人?
②细读懂词句。在了解全文梗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边读边想,对生字新词要作出记号,能联系上下文,运用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意义,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③精读明中心。对文章逐字逐句逐段地精心思考,理解上下句之间、上下段之间的关系,搞清文章的结构;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④熟读记细节。对那些名篇佳作中的精彩段落要多读、熟读,以至背诵。
高中语文方法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质量
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在学生的能力发展、学习方法以及教师教学方式方面给出了建议。根据新课标要求,为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与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课堂教学环节入手探索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在此提出,供大家参考。
一、导语的探索
课堂导语要短小精妙,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说过:“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便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之中。
短小精悍,触及重点。 课堂上的导语不仅要短,还要触及重点,切中要点,将学生一下子就引导到教学的枢纽地带,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设计导语时,教师除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二、教学过程的探索
课堂提问。 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方法。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还要激发学生思考;二是问题要大小适宜,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三是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四是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辨析。
灵活处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不应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讲精练,重点突出,形成系列。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地根据预设的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传统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格式死板,大都以文体或知识点组成单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教材不是简单的语文知识罗列,而是用人文话题组成的一个个专题,能够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要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活学、活用,成为教材的研究者与改造者。学习语文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俗语说“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平时要经常摘抄有用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阅读中外名著及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学精品;欣赏优美的诗歌、散文;制订阅读、背诵计划,背诵一句或一条名人名言;把课本与课外读本、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充分结合起来,注意相关课文异同点的分析与比较;就阅读报刊来说,每期都有文学版,也会有不少好的诗文,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整合、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收集、重组,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即使是电视中播出的新闻,也能让学生学到很多语文知识。
三、拓展和延伸的探索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常用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阅读法。首先,学生应把课本上的学习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地放过,陌生的新知识则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并在重点和难点处做上记号,以便提醒自己注意。
2.联想法。联想应该贯穿于预习的全过程。因为,它不仅可以使知识融会贯通,还可以发展想象力。
3.设问法。预习时学生不仅要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还要变换思维角度,一题多问,故设难关,提高自学能力。
4.整理法。预习时,学生要通过分析整理,概括学习要点,形成系统的知识,并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以便老师讲解时重点领会和感悟。
课外阅读 。 阅读永远是提高写作水平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包含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且不仅要“阅读书”还要“阅读事”。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刊物,并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高中语文方法范文3
一、创造写作氛围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写作欲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和有效写作教学氛围的缺乏有关,若学生身边没有一个能够暗示他们去感悟、关怀、体察社会自然人生的环境,没有一个能够激活他们内心感知生命活力的探索氛围,学生的写作兴趣必然缺乏。基于这一因素的考虑,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勇”的氛围,也就是敢于表达自我、注重善于感知的氛围,而在这一氛围的创设中,语文教师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注重写作对学生学习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来引领学生。其次,教学需为学生创设一个“纯”的氛围,去除写作教学中的功利化,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在写作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社会的感知深入思考人生百态,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最后,教师需为学生创造一个“真”的氛围,要求学生用生动的文字、质朴的语言去表达自身真挚的情感,以一颗真善美的心态观察社会百态,展现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在写作中对生命的理解力。
二、制定教学计划
语文教师要想提升写作教学效率,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和教学目标,制订一个周密的写作教学计划,渐进性地展开写作教学。在备课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先要明白自己开展写作教学的目的、实施方法、教育内容,以及学生写作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等,并展开周密的考虑,详细的了解,进而再制订渐进性的教学计划,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高中语文教学中针对写作教学的设定,其教学大纲在高一侧重的是记叙文的训练,高二侧重的是议论文的训练,高三侧重的是综合性文章的训练。那么,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就需要先对高中整个阶段的写作要求,以及所要实现的预期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全面了解后再制订每一学期的写作教学进程,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渐进性的提升。
三、采取恰当方法
最恰当的方法就是“少教多学”,也是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所谓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有目的地去教学,能够让学生得到启发式的教育;所谓多学,是指学生更加深入、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主动和深入学习中提升学习内容。在这一写作教学策略中,教师可通过对话模式和读写结合模式展开教学。对话模式中,教师不是将现有的知识结构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去写作,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写作热情。通过对话的模式进行互动,不仅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环境,还能体现出人和物之间的环境,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着学生写作创造性的激发。读写结合模式中,它要求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阅读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而言,只有多阅读才能了解更多的知识,才能在阅读中多积累素材,进而在写作中不会出现缺乏写作素材的问题,也更利于学生自身写作灵感的激发,促使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高中语文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创新模式;趣味性
一、开展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利于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学习包括主动学习过程和主动学习意识两部分。主动学习过程是指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后,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主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挥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主动学习意识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条件,在具备了主动学习的意识之后,学生能增强学习的责任感,积极的进行学习,并努力朝着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前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的促进作用,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重视预习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预习环节对教学的顺利进行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预习,学生能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教材中的简单知识点,并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标记。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能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重点探究标记部分的内容完成完成学习任务,让他们从整体上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在预习环节,学生能通过独立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一方面要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如生字、生词,对于不理解的生字和生词要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另一方面,学生要通过阅读对课文进行阅读和分析,对课文内容从整体上进行了解。在预习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深意。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有效掌握预习方法,使预习学习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为课堂的探究活动提供前提。
三、创设趣味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进行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运用有趣的问题能让学生的精力快速集中,在认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能更快的理解和掌握新课内容。在设计趣味性的问题时,教师还要注重问题和教材内容的联系,使学生通过问题产生阅读课文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对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言文,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中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进行分析,通过积极思考掌握课文的含义,提高他们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在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动静结合的特点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实现高效学习效率。
3.设计趣味性的阅读活动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如结合表演进行阅读、齐声读、朗读比赛等,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感悟,使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获得通过,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高中语文方法范文5
一、设计主题单元,将知识和情感教育合二为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安排课文的,精选内容上或思想上有相似点的几篇课文来构成一个单元。如,必修二的第三单元(山水游记类单元),就精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样的安排,本身就十分有利于情感教育的渗透。教师可以根据教情和学情状况,重新自己设计主题单元教学,将情感教育和知识传授结合起来。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能学以致用,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二、设计课后练笔,使情感教育不露痕迹
爱情、婚恋是高中学生讳莫如深的内容,即使思想和行为上多有接触,他们也绝不愿意和老师、家长交流。而上一堂自尊自爱教育的班会课,既没有时间,老生常谈的内容也未必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如果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加以设计,使情感教育不露痕迹,则教育效果可能事半功倍。必修二里有《诗经·氓》和《孔雀东南飞》两篇涉及到爱情的篇目,学生在学习时很感兴趣。《氓》的授课,可利用幻灯片播放“恋爱、被弃、绝决”三幅图片,给学生强烈的直观感受;《孔雀东南飞》的授课,可让学生扮演阿母、阿兄、兰芝、仲卿,分角色朗读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想打下基础。
三、关注社会热点,让课本和现实紧密联系
高考的指向性也要求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不要一味读死书,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社会热点。教师应作为联系课本和现实的“时空穿梭机”,让学生感受到课本里的东西不是与社会脱节的老古董,历史和现实是一脉相承的。在课文的讲授中,也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让学生明白“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道理,并在引导学生分析评论社会热点问题时渗透德育。
例如,在事件白热化的时候,正好学习到必修一第三单元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当时学生个个义愤填膺,在教室里插上一面面的小国旗,在储物柜上贴上“包围”的标语。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好的,但是方式方法稍显幼稚,甚至还有人在公告栏里公然打出“宁肯华夏不长草,也要收复;宁愿华夏遍地坟,也要杀光日本人”的标语,这就更加愤青式而不可理喻了。这是一个教育学生正确爱国的好机会,鲁迅的文字比较艰涩深奥,所述事件又有些久远,这对于思想智力发育程度尚不够成熟的高中学生,显得难以理解。但是一旦与现实结合,就能够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
四、提炼名言警句,让课文活跃在学生生活中
提起名言警句,人们总会认为是指那些伟大人物说的有意义的、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而高中语文课文里就经常会有一些句子发人深思,让人回味,即使脱离课本的语境,仍然有非同凡响的意义。如果能将这些句子利用起来,成为情感教育的资料来源,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既能够利用学生自身的阅历经验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让伟大人物的情感阅历不知不觉地熏陶到学生的行为习惯。
学习《在马克思墓碑前的讲话》时,可运用提炼名言的方式教学。课文里面有一句“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的一种韧劲、一种执著。要求学生把这句划出来,反复诵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体会一种不为庸人所扰、不为外物所累的豁达的人生境界。
五、重视诵读教学,营造气氛进入教材的情感世界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当今语文教学充斥着语法分析、试卷讲评,课堂上缺少感人肺腑的朗诵、经典美文的赏析,使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文章不厌千回读,读到有情时,文已通大半。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高中语文方法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分析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但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举其要有四:一是目的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二是过程简化,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三是教法单一,即老师往往拘守课文、局限课堂、偏重考试;四是开拓乏术。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着语文教育的全局,因此不可小视。鉴于以上误区,笔者谈一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比较实用且比较成功的具体方法,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一、讲求方法,把握套路现代文阅读观念
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兼顾鉴赏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速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合当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通过科学的、一定量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从现代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做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开拓文学鉴赏领域
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教师本身更要知道,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在开放型的教学中是吃不香的。
三、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矗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事证明说明文中常常使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总的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阅读时就会迁移过来,变成我们的一种运用能力。
在阅读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思维虽然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它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语言。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要进行好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A、认识理解能力;B、分析综合能力;C、抽象概括能力;D、调整组合能力;E、比同较异能力;F、评价鉴赏能力。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
四、练就语言表达技巧,培养人文批判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加强训练,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