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研究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学研究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学研究计划

金融学研究计划范文1

【摘要】 鹿茸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它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比较复杂。文章综述了近年来鹿茸的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研究进展以及鹿茸对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血液成分等方面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鹿茸;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密生茸毛的未骨化的幼角,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已有2000多年的入药历史。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的功能。用于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1]。鹿茸片是鹿茸的炮制品,由于鹿茸有排血茸与带血茸之分,因此鹿茸片有排血片与带血片。传统观点认为,带血片的有效成分要高于排血片。麋鹿茸是珍贵动物麋鹿的茸角,为我国特有药用资源。

1 化学成分

鹿茸中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包括有17种以上氨基酸(包括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氨酸),9种脂肪酸(生物活性最强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较高),10种磷脂成分及蛋白质、激素样物质、生物胺、多肽类、硫酸软骨素、前列腺素、核酸、维生素等[2,3]。无机成分包含大量的无机元素,董万超等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从所测鹿茸各部位均检测出26 种无机元素。其中包括5 种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Ca ,Na ,K,P,Mg和11 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Fe ,Zn ,Cu ,Cr,Sr ,Ni,Mo ,Co ,Mn,V,Sn。尽管各种鹿茸不同部位的无机元素种类相同,但是同一元素在同一鹿茸不同部位的含量,以及同一元素在不同鹿茸相同部位中的含量也有差异[4]。

近年较多的文献报道表明鹿茸加工方法的不同也将影响到鹿茸化学成分的含量。研究表明,冷冻干燥法制得的鹿茸其氨基酸、铁和锌元素、总氮及总磷含量均高于“水炸法”制得的鹿茸,而且灰分少于后者。活性茸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胆碱酯酶、γ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磷酸酶的酶活力是传统加工茸酶活力的2.5~250倍。近年来采用冷冻干燥法分离出一些活性物质,如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等[5,6]。

2 药理作用

2.1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2.1.1 促进生殖系统的生长和发育鹿茸具性激素样作用,主要表现为雌激素样作用。杨若明等[7]用糜鹿茸粗提液给小鼠和大鼠灌胃发现:麋鹿茸能促进小鼠雌性幼鼠生殖系统组织发育,增加子宫和卵巢的重量;能使去势大鼠子宫阴道有代偿性增生和变化。凌云等[8]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澳鹿茸中雌二醇含量为(15.3±1.8)ng/g ,梅花鹿茸中含量为(11.4±1.3) ng/g,达到纳克水平,具有雌激素的作用。

2.1.2 提高性功能 鹿茸是传统的壮阳药物。董万超等[9]观察到鹿茸提取物有显著增加未成年雄性动物(大、小鼠)的、前列腺、贮精囊等性腺重量的作用。

2.2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鹿茸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鹿茸提取物可以增加脾细胞中玫瑰花结细胞的数量,增强迟延性免疫反应,说明鹿茸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同时对细胞凝集素和红细胞溶血素的影响高于对照组,提示鹿茸对体液免疫功能也有促进作用[10]。

2.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大剂量地服用鹿茸提取物,使心脏振幅变小,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中等剂量能引起离体心脏活动显著增强,心率加快,收缩幅度变大,输出量增加;对于衰弱的心脏,其强心作用特别显著,对心律不齐的离体心脏可使心跳节律恢复,同时使心脏收缩加强加速。对伴有低血压的慢性循环障碍,可使脉搏充盈,血压上升,心音变得更有力[11]。

2.4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鹿茸多肽能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再生及功能的恢复[12]。鹿茸多肽在体外可明显促进大鼠脑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为鹿茸多肽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13]。

2.5 对血液成分的作用鹿茸可使红细胞、血色素及网状红细胞增加,对大量出血者和感染症末期的患者,尤其对老年高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鹿茸有抑制红细胞凝集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鹿茸精注射液对乙酰苯肼致溶血性贫血小鼠及肾切除致肾性贫血大鼠,能促进骨髓造血,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14]。

2.6 其它

2.6.1 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葛迎春等[15]用鹿茸提取物对人胚肺纤维细胞中琥珀酸脱氢酶(SDH) 和多糖(PSR)含量进行测定,证实鹿茸提取物能显著增加年轻细胞中SDH和 PSR的含量,提示其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2.6.2 治疗骨折鹿茸多肽通过促进骨、软骨细胞增殖及促进骨痂内骨胶原的积累和钙盐沉积而加速骨折愈合[16]。

2.6.3 抗肿瘤

鹿茸对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株有显著的促分化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使细胞体积增大,结构清晰,核明显,核仁清晰[17]。

2.6.4 对创伤的影响

鹿茸多肽有益于创伤愈合。研究发现马鹿茸多肽对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速皮肤创伤愈合。并从中分离出活性更强的单体多肽化合物,证实为促进细胞分裂和治疗皮肤黏膜创伤的真正活性成分[18]。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05,A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26.

[2]董万超,赵景辉,潘久如,等.梅花鹿七种产物中生物胺的分析测定[J].特产研究,1998,1:22.

[3]李和平.中国茸鹿品种(品系)的鹿茸化学成分[J].东北林业大报,2003,31(4):26.

[4]董万超,刘春华,赵立波,等.马鹿茸、梅花鹿茸不同部位无机元素含量测定分析.特产研究,2004,3:32.

[5]孟宪贞,程晓薇,陈力强.冷冻干燥法与传统加工制得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比较研究[J].中国药学,1997,8(3):110.

[6]霍玉书,霍 虹.鹿茸神经生长因子活性及促分化作用的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997,8(2):79.

[7]杨若明,张经华,周素红,等.麋鹿中的性激素对大鼠和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J].解剖学报,2001,32(2):180.

[8]凌 云,罗方成,李秋侠,等.中药鹿茸性激素的含量测定[J].中草药,1999,30(7):499.

[9]董万超,辛 炎,张秀连,等.梅花鹿茸和尾对大鼠性腺的影响[J].特产研究,1996,1:10.

[10]孙晓波,周重楚.鹿茸精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成药研究,1986,2(3):24.

[11]屈立新,唐 越,王向东,等.鹿茸精的心肌保护作用机理[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9,1(16):66.

[12]李立军,路来金,陈 雷,等. 鹿茸多肽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4):343.

[13]陈 东,孟晓婷,刘佳梅,等. 鹿茸多肽对胎大鼠脑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J].解剖学报,2004,35(3):240.

[14]阴 健,郭力弓.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693.

[15]葛迎春,丰 利,李晨燕,等.鹿茸提取物和人参皂甙对衰老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和多糖含量的影响[J].特产研究,2001,2:5.

[16]周秋丽,王丽娟,郭颖杰,等.鹿茸多肽对实验性骨折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9,25(5):586.

金融学研究计划范文2

关键词:数理金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83-02

一、数理金融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数理金融是金融学自身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是数学与金融学相结合的产物,是金融学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由规范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由理论阐述向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金融模糊决策向精确化决策发展的结果。课程的首要任务是介绍国外在金融量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数理金融基本的数学方法,主要面向证券公司、期货公司、投资公司、商业银行证券部等部门与行业,培养适应资本市场产品设计及定价、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本课程教学呈现出较明显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伴随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化和证券市场地发展,为金融工程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及应用提供了现实的发展空间,也给予了作为金融工程基础理论的数理金融学完善的空间。目前,数理金融学在我国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不少高等院校已开设了数理金融课程,相关金融企业成立了专门的金融工程研究小组。为此,为适应现实金融环境的变化,需要完善数理金融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理论性、实践性与操作性并重的教学支撑平台,突出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实务案例的能力、探索理念和创新意识。

二、数理金融课程实践教学核心

1.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规划。数理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规划思路将围绕实践教学的基础、核心环节、教学保障及辅助手段等方面进行。拥有较高端配置的硬件和必要的教学软件构成实践教学的基础,而实验课程的合理设置和教学手法的多样性,使课程安排具有较明显的层次辨识度则是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实践教学保障涵盖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完善的制度建设及实验课程教材(讲义)等,而辅助手段包括具有合作协议的校外实践基地和第二课堂。通过上述环节地整体建设,形成相对独立和系统的数理金融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基本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力求突出实践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

2.实验课程体系的架构。从数理金融课程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案和目的来看,实验课程体系应涵盖基本素质实验、技术基础实验和专业技能实验等方面,分别对应要求达到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专业技能等知识结构,以体现出验证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实验要求的不同层次。通过三种实验类型的不同侧重点要求,满足不同实务部门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从数理金融的教学理念来看,其包含较多的应用性教学内容,包括数理金融分析的基本方法、金融产品地设计与创新、金融风险分析与测度等。同时通过模拟实验或交易环节,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创造力,使之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体现实验环节的层次和培养实际操作技能,本课程可以考虑设置证券市场行情分析、证券交易模拟、金融工具模拟设计及网络银行实训等实践课,培养学生研判证券市场行情走势、投资策略选择、金融产品设计、信息化操作等专业素质、风险管理以及网络安全意识。

3.实践教学手段的设计。针对实验课程体系的架构,通过金融模拟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报告书写分析能力;运用情景体验式互动平台,把深奥难懂的公式模型形象化,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开展实验模拟式教学。根据实验课程制定模拟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目的,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学生通过在金融实验室、课堂等场所进行模拟实验,及时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产品设计的组合分解意识与交易操作策略的基本技能,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学生通过自行编制组合投资图形、模拟路径设计等操作,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透彻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在模拟实验中,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懂理论、善操作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②建立情景体验式互动平台。情景体验式互动平台的设计思想是“导学相长,互动学习”。教师从传播者,转换为引导者和共同学习的参与者。教师通过对自己参与过的金融产品策划方案进行精心的教案设计,提出问题、设计情景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讨论、模拟及辩论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并得出结论,最后由主讲教师点评并与真实的方案进行比较,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

三、数理金融课程实践教学保障

1.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团队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能力强,同时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是开展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为加强和突出师资团队的实践经验,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聘请金融机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管、业务骨干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这也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途径。此外,可以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金融机构实务部门参加挂职锻炼,了解金融工程在实际部门的运作方式以及金融机构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2.实验教材(讲义)编制。结合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方案,实践教学授课教师根据设置的实践模块、教学案例、软件系统操作界面及考核要求等编写实验教材(讲义),或是自行开发教学软件(如借助Excel的功能绘制图形界面和编制程序),形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验教材系列。

3.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开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保存和整理教学档案是规范化教学管理的常规性工作,建立齐全的档案文件有助于监控和评价教学效果,包括实验项目设计方案、实验考核鉴定、实验报告等,可以考虑实施校内外教学督导组每年动态考评机制。为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每学期制定信息会计划和听课计划,到期末由教研室主任进行检查、评比。组织实践教学授课教师开展双向教学观摩活动,查找不足和互相借鉴,定期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研究。此外,为保证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在实验室使用规范、管理制度和资源共享等方面也须做出明确规定。

四、数理金融课程实践教学辅助

1.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让学生把数理金融的相关知识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加以运用,拓展了实践教学的领域。校外实践基地的运行模式可以采取认识实习(见习)、顶岗实习和专题实习等方式,在时间安排上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横向课题参与等。借助与学校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中联系实际开展专业调查研究,并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作为本课程的结课论文选题,或者要求学生自行设计论题,自行选择相关数据指标,自行查阅数据资料,通过纵向分析、横向比较,得出结论、解释原因。鼓励学生利用所学数理金融基础理论与基本原理,结合现实问题展开探讨。

2.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模式,能够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兴趣和特长。结合数理金融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定期邀请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专家开办讲座,组织学生对股市、外汇市场等行情走势进行沙龙讨论,提高学生的投资策略选择和风险管理能力;鼓励学生参加金融机构举办的全国性金融产品设计大赛、“世华财讯”股票模拟交易大赛等活动,历练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指导学生结合数理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撰写论文,发表学术观点,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提高分析实务问题的能力。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既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能给数理金融课程的发展完善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

总之,为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对金融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凸显数理金融课程的交叉学科特性,探讨数理金融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显得尤为必要。培养以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数理金融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此过程中实践教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数理金融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依托于实践教学的基础、核心环节、教学保障及辅助手段等环节的建立与完善,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理论教学的开展,以此促进数理金融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元萍,温博慧.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2]张元萍,周远.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金融教育研究,2011,(9).

[3]王中琪.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

金融学研究计划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 消费理念 消费行为 消费金融

一、引言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向市场注入了活力,加快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为广大群众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便捷。同时,为了响应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号召,普惠金融政策已经逐步渗入到各行各业,尤其是为了促进国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金融模式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中,消费金融公司、消费分期服务平台、银行和大型电商等都在创新消费金融模式,目前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普惠金融政策致力于将金融服务惠及到经济社会中的每个群体,其中,大学生群体是不容忽视的对象。据统计数据研究表明,2015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全国在校的大学生约为3千万人左右,潜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近千亿元。对大学生用户信用消费习惯的探索与培养,便成为各大机构趋之若鹜的追逐点。同时,随着家庭环境的日益改善和“独生子女”特殊的一代,又加上当代90后大学生追崇潮流、勇于挑战新鲜事物的个性,大学生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强,各种消费平台多样化的销售策略和优惠政策对大学生极具吸引力,促进大学生消费总量的增长。

在“互联网+”的经济浪潮推动下,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剖析是消费金融领域研究的大势所趋。在目前已有的大学生消费金融模式下挖掘尚需发展的领域,从而创新大学生消费金融模式,推动校园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互联网+校园经济“的双向共赢。

二、大学生对消费金融认知程度的统计分析

作为“90后”一代的大学生群体,他们追崇潮流、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消费观念比较超前,对旅游、时尚、购物、娱乐等具有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享受当下的心态驱使大学生消费欲望的增强。同时,他们也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特殊一代,传统的电脑基本完全被便携式智能手机和附加的各种APP所取代,手机依赖度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典型特征――“机不离手”。移动终端上的各种APP软件都为大学生消费需求的实现创造条件,如:天猫、京东、微信支付、支付宝等,还有金融机构推出的大学生消费金融产品,如中国工商银行的大学生融e购,还有电商平台推出的大学生分期乐、桔子理财等消费金融产品。多样化的消费金融平台和特色化服务无疑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增添了色彩,而且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不仅仅局限在校园阶段,也会延伸到他们初入职场、步入社会的阶段,消费欲望也会跟着增强,尤其是在资金有限但需求增多的情况,消费金融无疑是为其提供便捷的手段。

为了充分地了解当今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的高校大学生为例,以抽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选取河北金融学院、河北大学、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保定学院、河北农业大学五所高等院校为调研对象,一共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370份,其中343份具有有效性,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2.7%。本次调查对大学生的消费态度、消费行为和对消费金融产品的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经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

(一)持有保守型消费态度的大学生比重偏多

根据大学生是否愿意超前消费,将调查对象分为两类:保守型消费和超前型消费,前者指消费量力而行,根据手头资金是否宽裕来决定消费,后者指消费欲望较强,即使入不敷出也会选择继续消费,消费更加随意性。在本次调研的343名大学生中,62%的大学生持有保守型消费态度,根据手头资金情况来决定消费,消费水平不会超出自己经济能力范围,38%的大学生的消费更为开放,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消费,秉着“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倾向于超前消费。并且,持有超前型消费态度的大学生更依赖于支付宝的蚂蚁花呗、京东的白条支付等分期消费产品满足自己的多样化需求。

(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多样化特征

本次调研中的343名大学生基本都属于“90后”,包括刚入学的大学生,也包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通过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调研,发现以下几点:一是消费范围比较广,涵盖服装、化妆品、饮食、娱乐、旅游几大领域,并且对服装和化妆品的需求更多,饮食倾向于AA付款,旅游偏好于短途自助穷游方式;二是消费途径更倾向网络消费,对实体消费依赖程度降低,特别是在电商发起的重要节日活动中,大学生消费欲望更加强烈,超前消费态度更加凸显;三是消费支付方式更倾向于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不管是实体店消费还是网络消费,大学生不再依赖于现金支付,更倾向于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支付的快速付款方式;四是付款方式上一次性付清和分期付款所占比例基本持平,一部分大学生为了使手头资金较为灵活宽裕,即使手头上有可支配资金,也倾向于采取分期付款方式满足其消费需求。

(三)大学生对消费金融产品的认知程度比较高

对于支付宝的蚂蚁花呗、京东的校园白条、中国工商银行的工银e校园APP、趣分期、分期乐、爱学贷等针对大学生设计的消费金融产品,所调查的大学生基本都听说过,对这些产品有所了解的大学生比例高达89.55%,占比较高,而对于这些产品都没听说过的大学生仅占10.45%。由此说明大学生作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群体,对于市场上出现的大学生消费金融产品关注度较高。进一步深入调查大学生消费金融产品的具体使用情况,发现70.65%的学生使用过这些消费金融产品,特别是蚂蚁花呗、校园白条、趣分期等认可度较高的产品,对于新推出的消费金融产品或者客户群比较少的消费金融产品,大学生还是持有谨慎怀疑的态度,一般不会使用。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群体是时尚潮流的追寻者,是重享受重消费的一代新新人类,是引领消费的重要群体,是将“互联网+校园经济”的发展推向一个又一个高点的主力军。根据大学生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等个体特征,发展大学生消费金融、促进校园经济发展势在必得。

三、消费金融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潜力和阻力

在普惠金融政策的号召下,消费金融领域的发掘与扩展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不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民办公司还是互联网行业的领军者,都纷纷把眼光转向了这一广阔的领域,抢占商机。特别是伴随着大学生消费群体购买力的日益增强,购买意识的逐步改变,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的形式逐步得到了他们的青睐和肯定。互联网金融在校园经济发展的根基比较扎实稳固,大学生对消费金融产品的认可程度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充分说明消费金融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值得深入发掘与创新。

大学生消费不仅仅局限在在校期间,也会延伸到融入社会、步入职场阶段。当大学生初入职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购买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他们在房屋租赁、购置房产、装修、购置车辆、出国旅游等大型项目的信用消费上也存在旺盛的需求。如果他们借助在校期间通过消费金融平台上积攒的优良信誉,那么他们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提高,更有利于他们消费需求得到及时满足。因而,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会凭借其稳固的客户群体基础以及无限的提升空间而不断的得以扩展和壮大。

在一个新兴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阻力,制约其向前发展。大学生群体创造的商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这也使得一些非法、不合规的消费金融平台鱼目混珠,打着各种幌子扰乱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的秩序。这些消费金融平台运营的资格不够明确,进入消费金融领域的门槛低、约束少,部分平台企业背景信息、产品信息以及费率信息水平的透明度都有待提升,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严重,大学生资金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在大学生这一领域尚属空白,大学生收入来源单一、还款能力有限、信用数据不充分、信用资料容易造假等问题都会导致违约风险发生。因此,不管是源自消费金融平台或产品自身的问题,还是源自大学生群体个人信用的问题,都亟待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引和约束,消除这些制约因素,保障大学生消费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创新大学生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消费金融的有序发展,需要金融监管和产品创新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尽快健全法律法规,为大学生群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消费金融环境,同时也要约束大学生的恶性消费行为、加强大学生信用风险防范与管理;另一方面要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创新大学生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质量、扩展领域。下文中,为有效推进大学生消费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三点对策。

(一)细分产品和服务、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目前,许多消费金融平台针对大学生推出的分期付款产品主要包括数码产品、旅游购物、衣物服饰等,还是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其他诉求。随着竞争的加剧,可以推出学费缴纳、驾校、证书培训、出国培训等多种分期付款服务,对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进行全方位服务。同时,注重消费金融产品的趣味性和社交性,充分认识到社交互动对拓展用户、增强用户粘性的重要意义,借助微信平台和腾讯交友平台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交友和人际关系特点增加产品的用户参与度。总之,随着大学生消费金融平台的不断增多,仅靠放宽贷款额度和降低贷款利率是不够的,创新产品、提高产品吸引力和可获性才是在同类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二)推陈出新、在竞争中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已有的大W生消费金融产品,如阿里的蚂蚁花呗、京东的校园白条、工行的工银融e购、趣分期等,可以进一步挖掘尚未发现的大学生消费领域,完善消费金融产品的品种,提高核心竞争力。其他金融机构或者电商平台一方面可以积极借鉴成熟的消费金融产品模式,以更加优惠的产品服务、更具特色化的产品来抢占市场空白,吸引大学生消费群体;另一方面可以寻求合作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运营成本,以增加贷款额度、减低贷款利率、多样化还款期限的方式来增强消费金融平台的市场竞争力。

(三)从校园经济延伸至毕业后市场,增加用户粘性

针对大学生这类群体具备极大的发展性的特点,以有趣的产品推广手段和便捷的产品服务帮助大学生更早地接触和认识到校园消费金融,提高其认可度,并以渗入性的推广为消费金融产品的连续运营创造条件。这一时期属于培育小规模使用者的基础时期,而发掘大学生群体并促使其成为忠实度较高的核心用户是确保获得长远利益的重点所在。从事该领域的银行、电商平台或其它机构应当将大学生这一人群当作主要的客户,推行多样化消费金融服务,深入挖掘大学生的金融需求。凭借方便、快捷、廉价且成效显著的服务,提高大学生的忠实度,增加用户粘性,为毕业市场的扩展创造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杰.消费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调查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9).

[2]陈丽婷.消费金融拓展大学生市场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16(21).

[3]陈思博,李厚锐,田新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研究[J].浙江学刊.2016(02).

[4]郭琳娜.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产品发展现状、原因及利弊分析[J].中国市场.2015(16).

[5]孟庆t.基于普惠金融的大学生消费模式的现状与创新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5(05).

[6]朱琳.大学生消费信贷的互联网衍生及其规制逻辑[J].金融发展研究.2016(07).

金融学研究计划范文4

【关键词】传统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转变 思考

党的十报告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总理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毫无疑问,从“世界工厂”到“城市中国”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发展进程中也暴露出了些许问题。准确把握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的若干关键性问题,这应该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首要任务。

新型城镇化不能解决改革所遇到的一切问题

新型城镇化概念从提出到进入党的十报告再到被各级政府视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被认为是继土地红利、人口红利之后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又一红利。受困于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在3%左右徘徊。受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也开始放缓。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如何保持经济适度增长,让13亿中国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早日实现,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所以新型城镇化一经中央政府提出立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官员,都将这一战略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宝书”,好像只要有了新型城镇化,我们在改革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新型城镇化在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型城镇化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我们在改革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新型城镇化正能量的释放和持续推进,还有赖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还有赖于各种制度、体制障碍的破除,还有赖于官员、学者、社会力量和公众的客观对待。片面解读新型城镇化、盲目跟风地搞新型城镇化建设、冒进式的推行新型城镇化运动,不仅不能实现城镇化,还会让新型城镇化成为改革的绊脚石。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这里的“人”,不仅指城镇人口、体制内工作人员,还应包括农民、农民工以及其他虽然在城镇工作、却因没有所在城市户籍而不能享有相应公共服务的阶层。也就是说,人的城镇化既包括农民、农民工的城镇化,也包括城镇现有户籍人口的现代化、文明化和城市化。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57%,而人口城镇化率仅有35.29%,大约有2.6亿农民工游离在城镇和农村之间,如果再加上那些大学毕业留在城市、却无法取得所在城市户籍的特殊群体,这个数字会更加惊人。这个庞大的群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正值盛年,一方面他们是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建设新型城镇的主体,另一方面他们和城市人一样,面临恋爱、结婚、生育、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解决、能否解决得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取得所在城市的市民身份。由于我国当前大部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在覆盖城市人口之后,留给这些非城市人口的就只能是失望。身在城市而心无着落、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无法真正跨越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内二元结构,不能成为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的市民,这样的城镇化如何实现人的发展、如何维护这些弱势群体的尊严。因此,新型城镇化要实现人的城镇化、加快农民市民化的速度,就必须强调人与人身份的对等、权利的公平,无论是农民还是市民、无论是体制内还是非体制内工作人员,都具有平等的、等重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应该公平享有城市发展的成果,这是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是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

对人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城市城镇的发展也应“因城而异”。如果所有的城市都和北京、上海一个样,那城市发展中积累的人文气息、传统风貌和城市自身所具有的历史特色、地域风貌又将置于何处。我国目前的很多城市,发展规划贪大求洋、千城一面,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标志性广场、高高的大楼、宽阔的马路、环城的水系,其区别仅在于广场的大小、楼房的高低、马路的宽窄、水系的清浊。

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别明显、自然风貌各异、人文特色鲜明的地理大国、人文大国,县情、市情、省情各异,城镇的发展如果都按一个模版复制,明明缺水,却偏要大兴土木建设环城水系;明明气候炎热,却偏要建设特大型滑雪场地,这不仅是对纳税人税负的不负责任,更是严重违背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的错误行为。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趋同的产业结构、城市规划和发展模式,“因城而异”、“分城而治”。城市管理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地理条件、区域位置、人文历史、文化传承、优势特色等形成自己的城市风格和品牌。一定要找准自己城市的定位,切忌攀比,盲目求大,实现大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社区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个性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实现的关键在于破除制度障碍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的变化,需要各项配套改革做支撑。而现有的一些制度设计,显然已经成为城镇化持续推进的障碍。制度、政策设计的背后,暗含着部门权力的博弈和部门利益的平衡,尤其是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这不仅仅是两项简单的制度,而是关系到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连接着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项福利,制度背后隐含的巨大利益进一步增加了制度改革的难度。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大多退而求其次:我不改制度,我就做表面功夫。圈地、建房、招商、引资,耕地被非法占用、工业园区只有厂房没有项目、农民被上楼而没有工作、农民工无法享受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社会福利,GDP上去了、政绩有了,“城镇化”成了没有产业支撑和制度匹配的“空中楼阁”。这样的城镇化,发展比不发展更可怕。

因此,新型城镇化要成为可持续的城镇化,成为市民、农民、企业、政府都受益的城镇化,中央制度改革的决心要大、顶层设计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社会现实,能够循序渐进地破除体制;地方政府眼光要长远、要舍得放弃政策背后的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消除制度改革的人为干扰。只有依靠健全的、科学的、规范的制度设计保驾护航,新型城镇化才能持续推进下去。

新型城镇化的驱动是内涵式驱动,而非政府驱动

传统城镇化之所以发展缓慢且不可持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镇化本身缺乏内驱力,是外生驱动型的,这种驱动的主要力量就是各级政府。农民没有转为市民的意愿、城镇没有持续发展的产业、政府没有必要的制度设计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企业没有参与进来的动力,在城镇化的舞台上,似乎只有政府这一个角色,而且这个角色还底气不足,政府喊一喊,城镇化走一走;政府不喊了,城镇化就停了。这样的城镇化,怎么可能持续?因此,新型城镇化要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和政府之外的社会各界的力量。

这里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和政府之外的社会各界力量的角色和活动边界。就像总理说的,政府要把不该管的事情交给市场,把应该管的事情管好。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政府需要将视线从经济增长转移到社会服务上来。回归市场竞争的本质,以市场主导代替政府主导。政府的作用在于解决市场失灵和外部不经济的问题。具体来讲,就是做好规划、制度设计,完善市场秩序,尽可能少地或不直接干预城镇化,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社会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要实现和谐共生

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调系统、强调和谐,要把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自然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纳入到一个大系统中,通过追求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具体而言,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征服”转向“共生”。新型城镇化必须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发展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的发展。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尊重人、发展人,特别是要保护农民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尊严和权利,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三是人与人的关系从“竞争”转向“合作”。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国家,资源约束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竞争甚至是排斥。人与人从竞争转向合作,是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这样的城镇化所推动的经济增长才能够具有包容性:使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能为全体公民(无论城乡)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能使全体公民公平合理的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金融学研究计划范文5

关键词:利率互换;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政策建议

一、 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进程

利率互换,也称作利率掉期,简称“IRS”,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发展速度极其惊人,现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运用最为广泛、成交量最大的金融衍生工具之一。标准的利率互换是两个交易对手之间的场外交易协议,协议双方定期地交换关于一笔贷款本金的利息支付,其固定利率支付方定期地支付固定利息,而其交易对手,即浮动利率支付方则定期地按照基准利率指数支付浮动利息。相对与债券,互换交易各方支付关于贷款的利息,而从头至尾都没有本金的支付,因此称之为利率互换。人民币利率互换就是双方根据一定的人民币本金定期地交换利息支付的金融行为。

2006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形成。首笔银行机构之间的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由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光大银行完成,在7个月之后,首笔保险机构之间的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由中国银行与中国人保资产完成。

2007年1月,为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培养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对外。同年7月,交易中心又通知,报价机构分别以SHIBOR_O/N(银行间隔夜同业拆借利率)、SHIBOR_1W(银行间1周同业拆借利率)和SHIBOR_3M(银行间3个月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报出共计33个品种的报价,丰富了SHIBOR利率体系,促进了我国货币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200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对两年来的试点交易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做出了一些重要改动。随后,《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操作规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陆续出台,规范了利率互换市场的交易机制,参与机构从原来试点的部分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拓展到所有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至此,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全面铺开,开展当月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名义本金总额就达到了310.16亿元。

经过八年多的发展,国内利率互换市场的规模取得了大幅拓展。截止2014年7月已有115家机构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备案,利率互换交易在2013年的成交量达到2.7万亿元(以名义本金计)。201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场外金融衍生产品集中清算机制及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集中清算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宣布将对银行间市场参与者达成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实施集中清算。3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宣布推出基于双边授信的撮合交易平台X-Swap,这是继推出利息计算服务、衍生品电子化交易确认和交易冲销后,我国银行间市场又一重大机制创新。从2014年7月1日起,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在上海清算所进行强制集中清算,非清算会员通过实现中央对手集中清算。作为我国首个集中清算的场外金融衍生品,上海清算所利率互换集中清算业务开展的首日,利率互换交易非常活跃,集中清算 72.2 亿元。实现集中清算可以有效降低清算成本,提高市场效率,防范系统性风险,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互换市场现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机构对冲利率风险、丰富投资组合、把握市场预期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 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现状

1. 参与者不断增多,增长速度很快,中资机构参与度明显提高。在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形成之初,外资银行相对比较活跃,中资机构仅有少数银行开展了此项业务。后来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准入机制不断放松,保监会在2010年通知,允许风险管控能力达标的保险公司参与利率互换交易。接着,证监会在2011年5月了《关于证券公司证券自营业务投资范围及有关事项的规定》,批准证券公司以对冲风险为目的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此后,证券业提出用银行间市场利率互换交易来对冲债券利率风险的需求。据统计,2011年底,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的备案机构共84家,包括14家证券公司;到2012年底,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的备案机构共93家,包括20家证券公司;截至2014年7月,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的备案机构共115家,包括35家证券公司。由此可见,拥有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资质的机构不断增多,证券公司参与度大幅提升。但是,当前利率互换市场的交易需求,还是以银行对冲自身利率风险敞口的自营业务为主,互换对象都是金融机构,银行还未能与企业客户进行利率互换交易。尽管目前准入机制有所放松,但是企业之间的利率互换交易仍未开闸。

2. 成交量增长迅速。根据中国货币网的数据统计,2012年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名义本金额达到29 021亿元,比2006年利率互换市场建立初期的356亿元增长了81倍,交易笔数从103笔增长到20 945笔,扩大了203倍。到了2013年,由于受到债市整顿的影响,债市交投活跃度明显降低,全年人民币利率互换名义本金额为27 082亿元,比2012年减少了6.68个百分点。但是交易笔数增加到2.4万笔,增幅达14%。2014年上半年成交额比去年有明显提升,半年利率互换名义本金额达16 953亿元,同比增长10.54%,半年交易笔数已有18 152笔,同比增长44.75%,市场已经重拾增长势头,增势喜人。总体而言,在过去的八年里,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交易品种日渐丰富,交易期限以短中期为主。随着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以FR007(银行间七天回购定盘利率)、SHIBOR_O/N、SHIBOR_3M、定期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等为浮动利率端的基准参考利率的交易品种已经比较丰富。人民币利率互换的期限也分为很多种类,比如以SHIBOR_3M为参考利率的互换交易,期限就有6个月、9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7年、10年这9种。而以FR007为参考利率的互换交易又多了1个月和3个月两个品种,达到了11种。

从名义本金和交易笔数来看,以FR007为基准参考利率的1年期互换交易最为活跃,以SHIBOR_3M为基准参考利率的5年期互换交易位居次席。从期限结构来看,交易期限以短中期为主。以2013年为例, 1年及1年期以下交易最为活跃,其名义本金总额2.1万亿元,占总量的75.6%。从参考利率来看,2013年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浮动端参考利率包括7天回购定盘利率、SHIBOR以及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与之挂钩的利率互换交易名义本金占比分别为65.3%,33.3%,1.4%。由此可见,SHIBOR作为参考利率的互换交易占了三分之一的份额,但是回购定盘利率的市场认可度依然很高,SHIBOR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存在的问题

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经过逐年的发展,对我国金融市场的作用日益显现,不仅提供了调整资产负债和规避风险的便捷工具,也大大推进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虽然当前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参与者不断增多,交易品种日渐丰富,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其功能的发挥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1. 定价机制不健全。如同任何其他固定收益产品一样,一个利率互换的估价就是估计各方一系列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市场上不同到期期限的国债收益率,来得到贴现因子,并用贴现因子曲线去映射和贴现现金流。相比欧美国债市场,我国国债市场不够健全,发行的国债多集中于中短期,期限种类较少,并且一些国债还不能定期发行,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致使得出的贴现因子曲线不够平滑,从而影响了利率互换正确地估价。

此外,参考利率也难以统一。首先,目前我国可以作为基准利率的主要有三类:FR007、SHIBOR和一年期存款利率。回购定盘利率可以作为无风险利率来看待,可是1天和7天期限的交易过于集中,短期利率对市场反应敏感,未来走势不易判断。SHIBOR作为信用拆借利率,包含了一定的信用利差,短期SHIBOR能够较好地反映货币市场的实际情况,但其未来走势也不易判断。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是管制利率,定价更加困难。其次,每一类基准利率根据不同期限又分为数十种,多种基准利率同时存在,致使相同期限的互换产品,参考不同的标的利率,不利于互换产品的规范,对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欧美市场中,利率互换的基准利率只有一个LIBOR(伦敦同业拆借利率),不同期限的利率互换在LIBOR的基础上加减利差作为参考利率,大大提高了市场的效率。

2. 市场流动性不足。由于我国国债市场发行机制不健全,浮动利率债券的发行量远没有固定利率债券的发行量那么大,严重制约了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浮动利率债券的持有者所换入的固定利率一般都高于同期限的固定利率债券的利率,表明浮动利率资产的市场需求是大于供给的,致使需要浮动利率债券的机构支付更高的固定利率溢价。目前情况下,浮动利率需求主要集中于短期,从而使得中长期要求的风险补偿增大,利率互换的价差加大,导致可成交性降低。

3. 市场需求同质化严重。当前利率互换市场主体主要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农村信用社,非金融机构还没有直接参与,利率互换交易都在金融机构之间开展。参与者类型单一,导致市场交易方向趋同,买方和卖方严重不平衡。如果引入企业进入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市场需求,从而推进利率互换产品的创新。

4. 产品风险管理功能不足。利率互换合约的期限一般较长,并且受到国内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建设状况的制约,导致交易方的信用评级不健全,缺少针对性的风险度量工具和模型,致使信用风险难以防范。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管理经验的人员,在合约履行过程中,也放大了信用风险。另外, 我国现行的是“双轨制”的利率体系,即受管制的间接融资利率和市场化的直接融资利率同时存在,这导致利率互换本身具有的风险管理功能被弱化。

四、 促进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1. 完善SHIBOR利率形成机制。从SHIBOR的设计理念和国际利率体系的经验来看,全力培育SHIBOR,是建立我国基准利率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发展的基石。首先,让SHIBOR报价进一步市场化,使之成为可交易的报价。考虑到拆借双方的授信阻碍报价的可交易性,可以率先考虑从报价商的拆入单边报价开始实现可交易。其次,进一步增加以SHIBOR为基准的浮息债的发行,扩大SHIBOR在债券市场的渗透,提升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中券商的交易意愿。最后,设计其他挂钩于SHIBOR的金融产品,增加银行业与SHIBOR挂钩的资产比例,如公积金、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

2. 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国际利率市场是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加点的方式来表示存款和贷款利率,央行是通过调控基准利率来间接地影响存贷款利率的。目前我国对存贷款利率实行的是直接管制,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的价格。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的,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推进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若没有利率市场化,利率互换市场也得不到健康的发展。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首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然后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而人民币利率互换则是衔接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利率与存贷款利率的重要工具。在SHIBOR作为基础利率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以及基于SHIBOR体系的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足够成熟之后,应推动存贷款利率与SHIBOR进行挂钩,通过成熟的银行间利率互换交易,对未来的存贷款利率进行正确地预期,使金融机构能够自主地定价,进一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3. 扩大参与主体规模。利率互换不仅能用来规避风险,也能用来投机。在美国,几乎每家主要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都会使用利率互换。银行可以用利率互换来使其资产的久期与债务相匹配;证券公司可以用利率互换来微调和对冲投资组合;企业可以用利率互换来规避风险;对冲基金可以通过互换曲线的变化来进行投机。作为场外交易工具的一种,利率互换的使用可以相当灵活,并能够量体裁衣地迎合人们的需求。

随着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逐步完善,具有交易资格的单位已从最初的十几家银行增加到涵盖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在内的100多家金融机构。但市场的参与主体有待扩大,规模仍有待拓展。具体来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建议在增加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基础上,引进基金公司,以带动市场活跃。当然,大多数基金公司都会快进快出,波段操作,以套利为主,这与利率互换调整负债结构、规避利率风险的初衷相背离,但会起到丰富交易策略、增加流动性的作用。

其次,拓展市场参与规模。目前,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备案的机构有115家,但真正活跃交易方只有十几家主要中资行和外资行。这一方面是因为不同规模背景的金融机构之间的授信额度有很大差异,另一方面,券商、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也有限。因此,要进一步活跃利率互换市场,就要释放授信额度,积极培养定价能力,使参与备案的金融机构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推动者。

最后,以商业银行为主,大力开发其企业客户。金融业是服务业,是为广大个体客户和企业客户服务的,从国际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来看,如果没有这些群体的旺盛需求,而仅仅是金融机构的自娱自乐,其价差空间和市场流动性必然得不到可靠保障。因此,大力开发企业客户的需求,提高其市场参与度,是利率互换市场繁荣的必要条件。

4. 提高市场创新水平。从国际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产品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产品的创新一直是利率互换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市场经过了八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市场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但基准利率的缺乏和市场产品的单一仍然是制约市场发展的瓶颈之一。在巩固发展原有产品的同时,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有助于利率互换市场的长远发展,更有助于金融市场的持续繁荣。

第一,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产品创新应着力于本金递增(减)型互换,并在时机成熟时引进含权类互换产品。这当中,最容易推出的是本金递增(减)型互换,因为灵活的本金增减便于匹配企业客户自身的资产结构状况,但商业银行必须具备灵活的对冲手法。

第二,目前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币利率期权产品的研发及推出创造了基础的市场条件,待时机成熟后,可将利率期权类产品推向市场,而随之而来的更富市场生命力的含权类利率互换产品也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持续发展。

第三,尝试不同的交易组合。市场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创新,更值得挖掘的是进行交易组合的创新,即如何将利率互换产品渗透到债券、外汇等交易中去。当然,这需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做市商的内部风控、内部审计及内部考核机制进行联动地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雷颖慧.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及其定价研究.企业导报,2013,(8).

2. 陈为涛,李娟,程英春.我国利率互换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商业现代化,2012,(5).

3. 仝义新,李笑一.利率互换的应用及注意事项.财务与会计,2011,(2).

4. 宋德舜,刘晓曙.基于SHIBOR的利率互换定价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10,1.

5. 于金酉,王屯.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现状及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金融论坛,2009,(10).

6. 唐娟娟.浅析我国人民币利率互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时代经贸,2008,(6).

7. 陈勇.我国利率互换市场:现状、问题及建议.信息导刊,2008,(1).

8. 符浩勇,符浩,叶盛.关于推进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海南金融,2007,(9).

9. 林清泉,王振.利率互换产品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湖北社会科学,2006,(6).

基金项目: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号:2013LY044)。

金融学研究计划范文6

关键词:信用体系 协同建设 实现机制 信息商品化 信用奖惩

长株潭信用体系协同建设不仅是对信用体系发展改革的突破和创新,也是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而机制构建是长株潭信用体系协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规律,从信用文化传导、信用信息商品化、信用服务规范化、区域信用奖惩等四个方面构建起长株潭信用体系协同建设机制。

一、信用文化传导机制

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一种制度设置,既包含法律、法规等正式的制度安排,又包含着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和信用意识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信用文化就是指与信用相关的道德风俗、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非正式约束。信用文化不同于法律、条例等正式约束,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无明确的条文及强制力量而是通过舆论、集体价值取向、道德评判等方式来规范信用活动。市场经济要求道德的支撑,信用需要诚信理念和道德规范的维系,讲信用应当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公德。在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主体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当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形象,在全社会形成重诚信、讲信用的共识和理念,共同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信用文化。这是长株潭信用体系协同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条件。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中,由于我国直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规划和建设方案,因此地方各省市在政府的引导下,基于自身对于信用体系和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解,以及自身的自有条件,通过借鉴国外的建设完善经验,在不断地摸索中创造性地建立起地方信用体系。在长株潭信用体系协同建设过程中,要非常重这个方面的问题,通过构建信用文化传导机制来实现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信用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提高,扩大信用文化影响力,营造良好的长株潭城市群信用软环境。

一要借鉴信用知识普及和信用观念宣传的有效方式。在信用知识普及和信用观念宣传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作用和优势,弘扬诚信文化,倡导诚信道德,鼓励诚信典范,针砭失信行为,抨击和谴责制贩假冒伪劣、欺诈行骗等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全社会的每个人都能经常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增强社会各层的信用观念和诚实守信意识。除此之外,还要善于利用新兴网络技术和平台,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平台等进行普及和宣传。

二要切磋企业信用文化建立的先进经验。企业信用文化不仅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手段,而且也是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用文化的本质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理念和信条,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其成员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关于信用的意识、理念、精神、体系、机制等方面的文化积累。一般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都会具备自己独特的信用文化。这些企业不仅重视企业的短期利益,更加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要确立信用至上的理念,还应该培养企业员工的信用意识和忠诚意识。只有通过加强员工的信用意识,企业的信用文化才能得到有效地实施。

三要注意信用文化的研究。社会信用体系是一套综合性的社会系统,不仅涉及制度因素,也包含道德伦理等文化概念,涉及的内容广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虽然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信用文化,但是,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在理论研究方面也还是处于不断地探索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创造性的建立信用体系的过程中,湖南省突破性地提出了在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信用体系协同建设的思路,应该注重信用文化的研究,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支撑信用体系建设。

二、信用信息商品化机制

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经济。不论是个人、企业、政府、还是金融机构,在其日常经营活动中都不可避免的要与信用打交道。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会运用信用进行消费,企业要利用信用活动维持生产经营或者扩大生产,政府利用信用关系调控社会经济,银行本身就是经营信用活动的主体。这些信用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成为联结所有经济活动主体和一切经济环节的纽带。经济越发展,信用关系越紧密,信用越成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一旦遭到侵害,就易引发债务危机、信用危机和经济危机。因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交易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信息,以作为交易的决策依据。而事实上,由于市场中的客观原因或市场主体故意隐瞒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在市场交易活动中,时常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对称或不对称的现象。这种矛盾加剧了信用交易的风险,影响了对预期利益的评估,将引发信用危机,破坏信用关系。

信用信息的商品化,是商业化的信用服务机构把自己所收集到的各方面的信用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信用报告等信用产品有偿提供给用户的过程。信用信息商品化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运行的基础,而信用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是建立信用信息商品化机制的重要突破口。信用信息服务机构要遵循独立性、披露性、专业性的基本原则,独立性要保证服务机构与被征集信用信息的市场主体之间和信用服务机构相互之间的独立性;披露性要求依靠法律适度披露,有效披露;专业性要求有专业化的从业人员和信息加工手段。发达国家的信用信息服务机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它们对信用体系的发展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湖南省推动建成了“三库一网一平台”的信用信息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为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数据基础。在此基础上培养发展信用评级、信用保险以及担保业务与机构,推进信用业与保险业的结合, 大力发展信用保险业务, 尽快建立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分担各类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长株潭三市可以充分利用此信息系统,不仅避免了数据库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降低了信用体系协同建设成本,还可以促进全省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

三、信用服务规范化机制

信用服务规范化机制是现代信用信息服务行业发展的推动力,也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信用信息服务行业涉及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及使用等多个环节,信用服务规范化机制就是对信用服务机构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一系列行为进行规范,包括服务合同格式规范、服务质量规范、收费标准、产品规范、争议处理程序规范等。通过规范信用服务业务,可以推动各部门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行业运行效率,加强信息安全水平,扩大信用市场规模,最终保障信用服务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工作的不断深入,规范信用服务,统一服务标准,增强信用产品可对比性,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工作重心。中国人民银行已出台了《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以及信用报告查询和异议处理等规范。各地方政府也不断努力,试图对信用服务行业的服务和产品进行规范。但是与国际信用服务业相比,我国信用服务业水平还相当落后,突出表现在评级市场运作不规范,缺乏统一的行为规范,随意性强,可比性差;行业自律组织的缺乏使行业自律机制迟迟不能建立;信用评级总体水平不高,评级结果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风险程度;行业市场化程度低,社会影响力小,缺乏公信力等。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的信用服务机构伴随着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刚刚起步,大部分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成立,对其服务体系还处于探索当中。

长株潭信用体系协同建设应该加快建立信用服务规范化机制,规范信用服务标准,使信用服务至少在长株潭区域内发挥同等效力,促进长株潭之间信用交易活动的快速发展。首先是信用服务基础规范,主要是对信用服务有关术语的定义阐述,这是信用体系起步建设的基本要求,对于普及信用知识和刺激信用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是设立信用服务机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信用服务机构的执业标准和被市场淘汰后的市场退出程序,制定严格的行业执业标准,由信用服务业主管部门每年核准机构的执业资质,从而避免信用服务机构遍地开花,但是业务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状况。再次是信用服务质量体系规范,包括服务流程、信用服务有关技术方法、信用报告格式内容、信息披露范围等方面,同时为了让公众对市场上各种眼花缭乱的产品有所判断,可以要求信用服务机构公布其有关技术分析方法和标准。这些方面的规范不仅保证了信用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可以保证信用服务产品的等值效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将这些标准向社会公布,发挥市场监督作用,运用市场化手段规范信用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将服务质量不合格的机构淘汰出此行业。

四、区域信用奖惩机制

信用奖惩机制作为一种激励社会经济主体信用行为、遏制失信行为的一种社会管理机制,是信用体系建设实现的有力保证机制。在实践中,信用奖惩机制的重要职能在于失信惩罚和风险防范,主要功能是对所有失信行为的法人或自然人实施实质性打击,使其不敢轻易对各类经济类合同或书面允诺违约,其成效在于使全社会形成一种自觉守信的良好信用环境和氛围,根本目的是向社会标明失信的成本和守信的收益。失信是产生于市场经济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失信惩罚机制对于市场上的失信行为所进行的打击必须是实质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物理性质的,决不是轻描淡写的道德谴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打击失信行为,增加失信成本,起到威慑作用。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依法设置完善的奖惩机制能够杜绝绝大多数商业欺诈和不良动机的投机行为,使守信用的企业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能帮助遵纪守法的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大其市场交易中的无形资产,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能够将不守信用的企业的信用情况记录在一定时期内的数据库中,并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在一定时期内阻止它们再度进入市场。可见,建立失信惩罚与守信奖励机制是确保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付出代价的重要保障。 在目前我国信用意识普遍不高信用环境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尤其应强调建立和完善信用奖罚机制,明确在市场经济中,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制裁。通过这种机制的设立,做到“闯红灯者受罚”,加大企业或个人失信的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让守信成为市场经济的通行证。

基于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在信用奖惩机制的建立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奖惩界限,合理制定奖惩标准,准确把握奖惩的“度”。信用奖惩机制最终的目的在于激励全社会守信意识和行为,因此不能将失信者一棒子打死,没有翻身机会;另一方面,信用奖惩制度又不能失去其对失信行为的威慑作用和对收信者的激励作用。因此,如何制定公正合理、切实可行的奖惩定性定量标准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标准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使失信者的失信成本超过受益,守信者的守信收益大于守信成本。从总体上看,失信者失信行为的成本或代价有着某种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将对社会公共信用意识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如果任由其负面效应扩大化,不仅会增加社会交易总成本,甚至会引发社会价值取向扭曲。因此,只有加大奖惩力度,增加失信者失信成本,使失信行为无利可图甚至得不偿失,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失信行为,保护守信者的合法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长株潭区域信用奖惩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考虑,第一个层面是道德舆论层面,主要是靠道德、舆论、宗教、传统等非法律非强制的形式形成一种软约束,对社会行为加以指导和制约。它是社会文化的体现,信用的基础本质上也是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诚信来维系的。它虽然不具备强制手段,但是依靠媒体披露、社会舆论等方式可以使失信者名利皆失。这一层面可以从动机上遏制失信行为。第二层面是经济价值层面,由于失信者的动机在于失信成本小于守信成本,因此经济价值层面的惩罚就是对失信者在市场价值上的惩戒,提高失信者的交易成本,使失信者为失信行为付出代价,达到得不偿失的后果。经济性质的处罚是对失信者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惩戒。第三个层面是法律制度层面,对于失信行为,仅从道德舆论和经济价值层面来制约还不足以达到真正的震慑作用,因此必须强调法律制度层面的强制规范。发达国家的信用体系都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坚强后盾,以法律责任界定失信行为,以保护守信行为。长株潭信用体系协同建设中也应该借鉴国外法律体系,发挥法律制度在奖惩机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车耳.信用制度深度透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9月

[2]徐宪平.关于美国信用体系的研究与思考.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3]吴潜涛,赵爱玲.论构建社会诚信机制.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

[4]王淑芹.论信用建设的社会保障机制.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2期

[5]秦菊香等.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对策建议.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