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育;兴趣爱好;素质拓展;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34-01
在《八荣八耻》中曾经提到过:"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现在的社会中,随着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压力,使很多学校忽略了教学的本质,学校、老师、家长让学生成为了一些"考试工具"或者"学习工具","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就很形象生动的解释了这一个现象。面对着升学的压力,家长和教师开始一味地注重学生的成绩,让学生一有空就开始学习、看书,从而忽略了学生的科学教育和素质教育,所以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那些十几岁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却连一个鞋带都不会系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了,而小学阶段正是给学生的教育启蒙阶段,所以在孩子处于小学时,学校就应该多多开设一些科学课程,通过课堂来向学生教一些这个大千世界的客观定律,开拓学生的眼界和见识,让学生成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少年,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我们改从哪些方面来提升学生的科学学科素质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1.加强学校对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让科学教育成为每个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之前有很多的学校比较看重学生的成绩,用学生的成绩来评判一切,在学校和教师的眼中认为成绩好的学生方方面面都很优秀,都是值得其他学生来学习的。而现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端正我们这种错误的、刻板的印象,我们要知道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并不是全身都是缺点,或许他们就是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快,没有掌握一些考试技巧之类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端正学生的这种思想,让学生知道自己身边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的。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就要大力展开一些关于《认识科学》、《认识世界》等相关的科学课程教育学生,逐渐开始重视学生的科学教育,培养学生地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使学生了解自己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让学生们能够清楚的了解这个世界中所存在的一些客观规律,让学生能够用一颗科学的心来对待身边的一些现象,让他们用科学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做一名无知的人。
2.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现在的小学生思想十分活跃,他们十分喜欢新鲜的事物,他们十分喜欢天马行空的想法,对于那些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他们的注意力一般是不会注意那么久的。曾经听到有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上课的时候能不能多多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我们不喜欢这么死气成成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我都快睡着了。"他的这句话让我有很大的触动,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想要把这一门课开设好,让学生能够学习到这个世界中所存在的一些科学现象,让这一门课程发挥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教师就要在讲课方式上有所创新。因为科学课不像是语文、数学、英语这种主课的教育模式,在科学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纪录片,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思想和认识上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用历年的所拍摄的纪录片,对学生开展科学教育,让学生在震撼之余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为科学教学的开展开拓空间。而且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要激发学生的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怀,将来为我国的科学建设作贡献。
3.在实践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实践出真知"。
现在的一些教育模式,很多时候都是"纸上谈兵",学生只是单纯的学习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运用这一门课程。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很贴近我们的生活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些很贴近生活的案例向学生进行课堂教育,让学生能够知道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且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自己身边的人,在学生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的同时提高我国整体的国民素质。
4.结束语
科学教育的开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校和家长不再以成绩评价一名学生的好与坏,这样可以极大的鼓励学生能为成为一名思想好,素质高的学生,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的国民素质,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对学生的思想做出严厉的要求,通过科学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成为一名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新青年,如果教师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那么就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2
通过几年的地理教学,我深深地感觉到,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易于被学生接受掌握。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自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信心。所以,学生对地图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我教过的几届学生当中,个别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但唯有地理学科成绩突出。通过与他们谈话了解到, 他们觉得地理好学,因为所学的地理事物,通过地图就可以掌握下来。地图直观性较强,易于接受,学起来比较轻松,于是他们就对地理产生了兴趣。由此可见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图文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形象语言,也是形象思维赖以进行的表达工具,因此,教学中借助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各种景观图等直观教具,必然能图文并茂,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一些难记的城市名称,教师可让学生先在图上找,再自己描,最后标出,这样在图上把知识记住。再如:一些河流像黄河、长江,黄河干流像个大“几”字,长江干流像个英文字母“W”,教师还可在黑板上画出此图形,然后让学生沿着图形分出上中下游,借助此图加深学生记忆,巩固所学知识。
2循序渐进,将地图教育贯穿于地理课程始终
地理教科书,从“让我们走近地理”开始,娓娓道来,由“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转到“我们怎样学地理”。在介绍的四条学习方法中首先提到“学看地图”,并将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地图基础知识,在不经意间传输给学生。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科书中不急于对地图下定义,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讲述“地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学生阅读以上课文后,对地图的神秘感、畏惧感荡然无存。新教材对地球仪、经纬网等内容的处理,则融合于“认识地球”之中。在如何解决地图生成过程中“把地球仪上的地图‘ 撕开’展为平面”的结果,然后跳过地图投影方法,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并了解虽然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是相互垂直的直线,但在不同地图上经纬线看上去各不相同,陆地轮廓及面积也在发生大小变化。让学生既轻松感悟需要选用最合适地图的意义和乐趣,又留足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
3读图析图,有利于加强各方面能力
读图能力即从地理图像中检索信息的能力。要想使学生摆脱传统的被动受教式的学习方式就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通过自己的读图和析图实践去获得知识。
学习“海陆面积之比”可通过南北半球图、东西半球图、水陆半球图的叛读由学生自己得出“三分海洋七分陆地”的结论。这样比直接给文字结论好。
用图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肢体语言的训练指图要准确。如指地理事物要指图例,注意纠正学生指图随意的不良习惯;指城市要指一点;指国家范围时要沿范围画一圈;指河流时应由上游指向下游等等。另外,“手动”与“嘴动-----地理语言表达”要结合。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具备在地图上独立获取知识能力。
通过读图,学生不只是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了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读图和析图有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加深对地理现象的时空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4绘图解图,有利于思维创新
人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在“看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进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地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
绘图又是读图的提高和再创。“创新就是敢于独立思考”。绘图时,学生们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创新的火花在不知不觉中迸发。例如,我们在学习《亚洲的地形》、《世界的气候》、《地球的运动》的等章节时,曾多次采用让学生描图、绘图、图文互释等方式进行教学。在简化地图、动手绘制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地理名称及其位置分布,而且能独立发现一些分布特点、地理规律,学生自己总结概括的过程远比教师直接传授的效果要好得多。在绘图过程中,学生不断产生许多疑问,这些疑问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励着他们去进一步学习探索。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引入、各种绘图软件的开发利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地图及各种图像以符号和图形传输巨量的地理信息,大大减少了冗长的文字描述,形象生动且比较准确地传达信息。学会读图和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有助于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地图教育的重要性。
5、应用地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地理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在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为“四化”贡献力量的决心,借助地图能很好地发挥地理课的教育功能。例如在分析我国的位置时,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四至点,并说明它们的经纬度,再引导学生找出北回归线穿过我国的地区,进而说出我国所处的热量带,然后用比较法与俄罗斯比较纬度位置,与蒙古比较海陆位置,说明我国位置的优势,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另外,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图”,并结合表中数据的人均占有量加以讲述,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特征,既是资源大国又是人均资源小国,另一方面,可增强学生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与环境观。
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成衣设计;课程教学;市场调研
成衣设计是以某个顾客群体为设计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技术手段批量化生产的设计活动。成衣设计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市场性,是针对消费者、面向市场、有明确限定性的设计。成衣设计师要了解市场需求,了解流行趋势,才能设计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服装。基于培养适应服装企业需求的服装设计师,为了提升服装专业学生的市场敏锐度,因此,作为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成衣设计课程,尤其要重视市场调研这个环节的教学。
一 市场调研在成衣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
市场调研是产品开发设计的前提,服装企业在每季产品企划开发之前,都必须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使设计师能够有效得开发设计产品。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市场调研是学生相对比较直观的认识服装面辅料、认识服装品牌、了解流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在进行成衣产品设计的前期工作。
(1)最直接的掌握面料知识
对于成衣设计来说,设计的第一步不是坐在房间苦思冥想如何设计款式,而是需要找到合适的面料。作为服装设计学生,首先要熟悉面料的成分,面料的性能,哪些面料对应于哪些风格的服装,这是服装学生在课堂上所无法获得的,也是目前各大院校服装教学的薄弱环节。通过市场调研,学生可以最直观的了解面料、触摸到真实的面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服装面料市场的供求信息,以及认识到最新的面辅料,同时在与面料商家交谈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面料知识
(2)强化对成衣市场化的观念
成衣的市场化特性,要求设计的成品能够紧密结合市场,“好销”是其检验设计师作品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通过市场调研,强化成衣的市场化特点,避免学生闭门造车。现在很多服装企业的老总对刚毕业的学生的评论是,缺少市场感觉。这确实也是目前我们所培养学生的弊端,过于学院派设计,只流于形式的设计,而缺少市场的认可度。通过市场调研,通过这种亲身感受、体验的过程,能够为学生毕业后从学校走到企业,打好基础,能够站在消费的角度设计服装。
二 成衣设计课程中市场调研的实施
在企业里,每季产品开发之前,设计部会组织设计师进行市场调研,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得进行调研。在成衣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完全参照企业的调研方法和内容,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校学生的特点进行组织开展。
(1)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
由于要考虑到在校生的安全性、成衣教学的课时要求等客观因素,教师在任务布置前期,需将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市场调研,一般以2—5位同学为一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初次进行市场调研的胆量,同时也可以分工合作,获取更多地信息量。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法和记录法获取信息。学生应准备小册子和摄像器材,如数码相机、手机拍照等方式记录消费者购买意向、服装的商品款式、面料、价格、陈列等等。
(2)市场调研的主要内容
在企业里,服装市场调研的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较深入。在我们的成衣课程中,由于时间、财力等的限制,我们应针对专业特点、学习阶段,通过以下几种专题训练,完成调研内容:
1)面辅料市场调研
要求学生一是到专业面辅料批发市场进行服装面辅料的调研,并收集最新的面辅料小样;二是到服装专卖店、商场了解成品服装的面料成分,记录各种品类服装所用到的面料有哪些。通过此项训练可以让学生迅速了解不同风格、不同品类的服装所需要的面料特点,以及获得最新的面料知识。
2)品牌成衣设计特点调研
要求学生到周边的商场中去了解各大服装品牌,品牌名、品牌形象、商品的价位、色彩、面料构成、品类构成、当季产品特色、专卖店陈列形象等等资料,研究被市场认可的成品,学习其设计方法,同时,学会关注细节,能够抓住设计重点,这个环节的训练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了他人的长处,同时是丰富了设计资源。
3)流行信息调研
作为一个成衣设计师,顺应市场流行趋势的发展,把握时尚的脉搏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把握住流行趋势,才能够准确得设计出适销的产品。在成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流行趋势,一是用街拍和网络信息收集的方式,收集街上、商场、网络等周围环境中人们的着装,掌握住当季的流行信息,了解消费者需求,提高市场感;二是关注欧洲每年春夏时装周、秋冬时装周的,让学生借助网络收集时装周的流行信息,分析流行趋势,主要包括流行色的收集、面料流行趋势的收集、以及流行的设计元素的收集和分析。
(3)市场调研的主要步骤
1)数据资料的收集
做市场调研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市场调研的数据资料的收集,通过这种数据资料的收集,了解消费者对服装产品的质量、性能、款式、包装、服务等方面的态度,对服装面料的要求,流行趋势的发展方向,为下一步成衣产品的开发提供指导方向。
2)调研报告的撰写
市场调研的目的不是仅仅在资料的收集,更重要的是对资料的分析。商场调研结果分析结论,这是进行调研完整的程序。作为成衣设计课程的市场调研报告,应模拟服装企业的调研报告去编写,从调研报告的目的、时间、参调人员、以及目录编写等等都要做到细分、规范。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3)调研报告的汇报评价
最后调研报告以说明会的形式,让每组学生通过PPT的方式阐述分析结果,以及自己在调研中所遇到的问题,将资源与同学们共享,并让其他组员对本组所调研的结果进行批评建议,这样每个组都能学习他组的长处,也能认识到自己组的不足。当然学生的市场调研所分析的数据不可能做到完全真实客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侧重于这个调研和分析的过程,在学生的调研过程中,肯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不愉快的合作,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工作态度,其次才是对调研结果的合理评价。
三 总结
成衣设计课程中的市场调研不能完全等同于企业的方法和内容,但可模拟企业的操作流程和部分调查内容,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按照企业模式去操作,如果有真实的企业项目介入成衣课程中,那是最好的。当然,通过市场调研,强化学生的市场感以及对成衣产品的设计实施都会起到明确方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庄立新,韩静.成衣产品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7).
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4
现阶段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将技能培养和专业理论作为课程设置的主体,而对于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并不予以重视,使实践中早期教育存在缺陷。基于此,学前教育专业是否应该开设化学课程成为讨论的热点。本文将结合现阶段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化学课程的消极因素展开分析,总结出开设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开设化学课程的建议。
关键词: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理论意义;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化学课程的消极因素
现阶段消极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化学基础差,通过调查显示中职学校学生中考化学成绩普遍不高,其对化学理论、化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不灵活,而且初中化学课程对理论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化学实验,而理论学习复杂分散未形成体系,导致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存在偏差。[1]另一方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有抵触的情绪,由于化学课程本身相对于音乐、舞蹈等内容而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对其产生强烈的兴趣,片面的认为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化学知识并没有实际作用等,致使学生对化学专业课程失去兴趣。[2]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第一,开设化学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基础学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充分掌握化学知识,并在生活中积极应用,可以养成对生活乐于观察的习惯,使其思维、想象、动手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由于各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必然对学生专业课知识学习起到正迁移作用,使其在自我突破中创新,在创新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另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阶段化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灵活应用化学知识可以有效解决其在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提升其生活质量,例如鉴别化学纤维制品、选择家居装饰等。[3]
第二,开设化学课程对学前教育领域深化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儿童教育不仅要满足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而且要有目的开发学生潜能,使其能够满足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现阶段学前教育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幼儿教育和保育的双重社会职责,所以其应对自身不断完善。在教育方面,掌握充足的化学知识,可以使其在早期教育实践中尊重并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产生探索自然、生活的兴趣,这是促使儿童对世界全面认识的重要途径,例如,作为能源的石油为什么既可以提炼成衣服又可以提炼成马路表面的沥青?衣服上的污渍为什么遇到洗衣粉后就不见了?鱼儿为什么无法在蒸馏水中生活等;在保育方面,掌握充足的化学知识,可以使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减少或避免受到化学侵害,例如,引导学生少食用膨化食品(油条、薯片等),减少儿童日常对铝的摄取、告诫儿童不要在新装修的环境中逗留,避免儿童受到甲醛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伤害等,由此可见学习化学知识,有利于学前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化。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化学课程的建议
第一,实施分层教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源于高中学习阶段的文、理班,其对化学知识的接触和掌握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学将无法全面满足学生对化学课程授课过程的要求,所以在学生入学时对全体学生进行化学测试,按照考试成绩分为内容、授课进度存在明显差异的两种班级,既满足化学基础相对较高的学生对知识深化的欲望,又考虑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的学习难度,使教学更加人性化,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打消其抵触情绪。
第二,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传统化学课程相对枯燥,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相对薄弱,所以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要以验证性、探究性的实验为主,使枯燥的化学理论以生动、直观的实验得以展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理论都适合在班级中完成实验,部分危险性较大或成本较高的实验,可以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现,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调整,积极应用与实验内容相符合的情景教学法、案例项目式教学法等,使学生在观察、推断、否定、总结的过程中掌握化学知识。
第三,扭转对化学课程的态度,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化学学科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非专业学科,其在中职院校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其认识程度,所以扭转中职院校对化学课程的态度是推动其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中职院校在政策上的积极引导,建立明确、合理的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使相关的教师队伍和图书馆图书储备满足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师资队伍直接关系到化学课程的授课情况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反馈,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化学课程设置的关键,应加大化学教师的培养力度,使其业务能力、管理能力等符合社会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化学课程,不仅有利于专业学生的自身发展,而且对其后期的早期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早期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开设化学课程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必然要求,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仍会以不同的形式调整,这是专业发展的表现,应该积极推行。
参考文献:
[1]陈晨.浅谈学前教育专业中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重要性[J].科学时代,2011,12(02):212-213.
[2]吴琼.幼师专院校在校生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才智,2013,14(05):85-87.
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艺术教育 中小学课程 重要性
艺术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必须的。著名教育哲学家哈里•布劳迪(harry broudy)提出了如下问题并对此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评述,那就是:“在普通教育中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艺术对均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把艺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成规课程就不应该是问题。如果艺术只是学校“紧张”功课之余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有趣的”或“好玩的”东西,那么,布劳迪说,艺术在学校的课程中就不会有他的位置。艺术和美是天生的,人的本质上对艺术和美有一种好奇和感动。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观察,儿童早期对艺术便产生某一种认知。艺术是美好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它永恒的魅力――艺术之情对人的心灵产生直接的、深远的碰撞,使人心理健康、心灵纯洁、行为高雅。
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包括语文(话剧中的表达能力、视觉艺术作品集的推介展示)、数理逻辑(室内设计、建筑艺术所需的数理)、音乐能力、空间感(如环境设计,构图)、机械动感(如舞蹈)、人际关系(话剧或音乐会的合作、交流)、自我反省(因艺术无标准答案,要求创新与完美便须不断反省改进)、自然触觉(如质感、配色、调和)等。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而艺术学科提供了开发这些智能的基础,是发展这些智能的重要学科。它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点:
1.艺术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能力,色彩、旋律、线条等满足心灵愉悦的符号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使人对事物产生积极接近、热衷探索的态度。古今中外,施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发挥艺术的这种功用,使人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进而养成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2.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缺少美的生活单调乏味。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有计划的引导儿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的发展,因为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美的表现力。儿童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当艺术课程被人们重视的时候,它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形式。成人价值像一双无形的手在指引着社儿童艺术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在这种价值的作用下,传统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地位不平等,艺术教育的价值被忽略;第二,切断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关联性,各行其内容和目标;第三,将科学和艺术教育视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其对心灵的作用。首先,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知识灌输,它关注的是人性的本质。爱因斯坦深有体会:“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其次,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对于相当多的社会大众而言,科学知识是一种自己不熟悉的和未能同化的异己力量,科学经验则是一种专业性的间接经验。于是,在表象建构和经验模式之偏倾式塑造和概象建构与认知模式之单向性塑造的基础上,不少大众(尤其是情知意素质能力正处于敏感可塑造状态和跳跃性发展之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便形成了以间接经验和抽象概念为主的思维结构,缺少必需的亲身体验和感性积累,缺乏情感对间接经验和知识元素的活化和融合,于是导致以逻辑推理为主的单级式思想模式。”情感同知识的分离,导致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弱化。最后,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和知识的吸收。在这种成人价值影响下,艺术教育的不平等性、孤立性、机械性严重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教育反过来又影响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
1.有助于拓展儿童的感受力
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和技能成为了主要教育目标。儿童在这种封闭式的灌输体制下,感受力逐进退化和模糊。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变的狭隘,内在把握世界的能力则进一步退化。艺术教育和科学融合的教育则能拓展儿童的感受力,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他们在这种融合模式下,儿童不仅被要求发现事物的外在特征,同时唤起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儿童情感发展的源泉来自于丰富的想像力,艺术渗透的教育能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冰冷的客观知识难以调动起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我们会发现不少科学家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对艺术表现出浓厚的热情。艺术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艺术的美好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性,产生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情。正是这种艺术与科学的高度融合造就了伟人的诞生。
2. 有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直接的感官感受,对事物的产生直接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依赖与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得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个简单的几何三角形来看到一些问题。三角形特定的形状和结构储存在于大脑记忆系统,我们凭借感官经验很难发现图形的不合理性。视觉经验欺骗了我们的客观认知,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大脑理性的分析、判断来获得事物的真理性。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在这里发生了交融和碰撞,在这里启迪着智慧的迸发。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培养的是人的智慧发展不可缺少的感性能力。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普及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学生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有力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是通往真理之路的纽带。只有肯定艺术教育的作用,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及其他品质。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埃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8.
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6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功能。课程资源是相对于课程而言的,但是,任何课程又都是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就是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因素来源以及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非物质层面.物质层面包括直接决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非物质层而包括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分类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资源的划分,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本文就借鉴该划分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对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这三大类进行研究。
二、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1999年6月我国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改变过多强调学科逻辑体系而忽视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改变现行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就给地方、学校以及教师极大的白,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充分发挥地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作用,使课程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所有这些目标的达成都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促进全社会提高课程资源意识,建立开发与利用机制,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做出积极的探索。
(二)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课程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同样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我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原来也是由国家教育行政土管部门统一制定体育教学大纲,管理全国各地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可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体育教学设施,东西南北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差异较大,而且体育教学受地域文化性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也很大,并且体育运动要求有一定的器材和场地条件作为保证,因此在某个地区可以开展的运动,在另外的地区就可能不适合,甚至是不能开展(这一点较其他学科更为明显),”,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采用目标统领内容的方法,只是确定了一个内容结构框架,确定了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至于具体采用什么内容、什么方式和步骤去实现这些日标,各地、各校有充分的开发空间。地方、学校以及教师只有各显神通,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