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学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学专业论文范文1
1.1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必要的教学实践
由于受教学条件限制,有些学校没有实验场所或缺少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学中的实验内容、仪器和设备也得不到及时更新,有些学校甚至连基本的实验模型都没有。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但学校却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课较少,即使进行实验课也是以验证理论知识为目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1.2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
一些县级职业学校缺少专业对口的教师,为了应对日常教学,便让非对口专业教师任课,这些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差。为了弥补教学能力的欠缺,一些教师便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虽然多媒体教学方式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但过多应用不利于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不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反而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农业机械化教学的改进措施
2.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工艺也在不断地变化,而传统的农业机械化专业知识较为落后,因此有必要对课程进行改革。要结合科技发展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合理删除教材中不再适合农业实际的相关知识,适当增加与现在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内容,同时把农业产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融入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有较好的针对性,更加符合社会实际,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2.2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创新发展
开展农业机械化专业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验、实践增强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实际生产中进行实践活动,以改变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
农学专业论文范文2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
(四)动手能力弱化
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 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 6 个小麦品种,6 个玉米品种,4 个小豆品种,2 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 2003 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 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 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 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 2004 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 2005 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 3 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 30 学时理论课、10 学时实验课和 9 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 16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 8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 12 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
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 3 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 12 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 %。(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农学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学专业;问题
一.农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受20世纪90年代以前培养目标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从事农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已,掌握基本理论才是最重要的;片面地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因而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在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师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大、热情不高。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所搞的实践教学脏、苦、累,且档次较低,总是和庄稼、泥巴、肥料、农药等“低级”东西打交道。因此,有些学生在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时只是看看而已,不愿意动手。
(二)专业建设经费不足,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农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
业。它不仅要求有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学术造诣深、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而且要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基地。由于种种原因,农学专业目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特别是实习、科研基地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培养的需要。因此,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布置,忽视过程管理。有些高校看似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关实践的教学文件一堆,课程论文该如何做、生产实习该如何做、毕业论文等该如何做都有规定,但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基本上都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搞成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缺乏对各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考核中,普遍表现为重理论考试,轻实践考核。给人的感觉是措施很硬,但操作过程监控很差,很少有学生会因实践环节完成不好而不能毕业的情况,以致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成了走过场。
(四)生源不足,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生源不足,生源质量较差,是长期以来困扰农学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其他行业有很大的滞后性,农业和农村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农村经济落后,农业工作条件艰苦,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等,对考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很多考生特别是优秀考生不愿意投身农业行业,从而使农科成为冷门学科,生源数量不足。农学专业每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的比例,不到招生人数的一半,能够在重点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更少,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如何扩大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必须研究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二.农学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路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专业思想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一个大学生如果他的专业思想不牢固,他不热爱自己的专业,他就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这种学生即使有很高的智商,也不会在他所在的专业领域内有大的成就。因此,搞好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农
业产业的发展,鼓励学生致力投身于农业这一行,这是农学专业建设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关于农学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过去几十年一直都在提,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实证资料。过去专业思想教育大多是大会上讲,课堂上提,没有实质性的实证材料。学生没有真正看到学农的希望在哪里?出息在何处?结果专业思想教育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但是收效甚微。总结过去专业思想教育。
(二)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通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大生产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方向,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掌握多种实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沿着与社会需求相互适应的轨道发展。
(三)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专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一个专业如果教学质量出了问题,它将很快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如此。因此,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提高教学质,一是要成立专业教学质量督查小组,督促主要课程责任教授及其有关教师做好课程建设;努力创建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二是认真执行听课制度,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和交流,取长补短;三是要积极备课和教学观摩,进行教学交流,总结教学经验,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农学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它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走出去,与生产结合是办好农学专业的关键所在。因此,新时期农学专业的建设、发展,必须加强外联工作。加强与区农业厅、农科院、各地、市、县农业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网。必要时聘请上述这些单位一些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家参与我们的专业建设工作,听听他们对农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校内外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国杰. 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05(7):9-13.
农学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 知识经济时代 农学专业 实践教学改革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及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知识经济,亦称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1]。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2]。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起着最大的知识集团的“核心”作用,高等教育是知识产业的中心,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中介。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在创建新文化、生产新知识,且将一部分知识创造性地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成为核心力量,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3]。
二、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弊端
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是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丰富理论知识,也为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而设置的实践操作及调查参观课。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生产和职业技能,并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是实践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农学专业的这些实践课程,目前基本是通过教师讲授技术措施的原理和操作技术要点,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田间农事操作技能、高效益农田和作物学观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作物种植的简化,传统的实践课程内容呈现越来越多的弊端。
(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作物种植的简化,田间操作越来越少,传统的田间操作技能基本被淘汰,如手工播种技术、手工除草等,进行传统的田间农事操作技能训练已经失去意义。
(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作物种植的简化,虽然传统的田间操作技能基本被淘汰,但随着高效益农田面积的扩大和普及,对田间操作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如种植方式不再单一,可根据管理水平、地力及排灌设施等来确定,这对学生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播种的质量对田间管理和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已经由三分种七分管转变为七分种三分管,因此对播种时的田间操作技能及实践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的需要。
(三)随着机械化的普及,不断地出新机械,学生所学手工操作实践技能失去意义,且对机械的操作技能一无所知。
(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弊而无一利。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大部分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没有学生自主创新的内容,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学生进入社会后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
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一)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未来人才素质的差别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其中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居于重要的地位[4]。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提高的原动力,高等教育是传播知识、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对于提高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国家创新体系,至关重要。创新能力不仅需要较强的创造思维能力支撑,更表现为一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知识创新及知识的创新应用,而且是一种敢于冲破常规,锐意进取的意识,是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是一种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5]。
(二)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时俱进,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统农业改组、改造、优化升级,以及其他产业和农业的交叉渗透融合的要求,农学专业的实践内容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内涵和扩展外延。
1.增设新的实践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将课程重新进行整合,取消或尽可能减少传统的手工田间操作内容的训练,增加现代农业需要的新技术,例如在实践内容中增加现代农业机械的操作技能训练。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设一些设计性、创新性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农业机械的改造、改良等;在专业技能训练中给学生发挥的最大空间,开始由教师指导操作,逐步减少教师的参与,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最后一学期的技能训练,可以给定题目,让学生自主设计试验,根据试验自己进行田间管理;做毕业设计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就业意向和兴趣自拟题目,自主设计试验,自己根据试验设计进行所有操作。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前沿性问题的讨论,如当今如何发展有机农业。
2.构造全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编写新的实践指导书,建设新的涉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新的实践教学指导书将更加有利于各门课程实践知识的衔接和兼容的贯通,有利于增加新知识,强化新技能,避免知识内容的重复和课程内容的脱节。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重视农业技能实践训练教学,使涉农专业学生真正了解农业生产过程的技术原理、知识与技能,掌握农业生产过程的农业实践技能。
3.探索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开放式实践教学是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出发,结合理论课针对某项或某个领域有关的问题,采用科学思维方法,大胆涉及,进行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践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教学内容上的开放、实践指导方法上的开放、教学管理手段的开放、实践教学评价的开放。开放式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提高其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教育部评估高校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测点之一。近两年来,我们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上逐步开放,2012年进行了一个班级的半开放式教学。在教师的把关指导下,学生完成了小麦从种到收的一个完整的操作及管理技能方面的实践训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反应学到了不少东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加强与校外联系,为了更好地加强实践教学,学院先后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农学专业校外基地达到5处,分布在遵化、迁安及周边市县。教师和学生定期到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和调查参观。在今年的教改项目中,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与合作作为一个特色进行突显,其中包括教师进农业企业指导和实践,农业企业领导到学校进行当前相关领域前沿问题的讲授和讨论,学生定期到农业企业实习参观,学生的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可根据学生的意向和农业企业需要到企业进行并完成。
5.定期或根据农时深入农村进行社会实践。农村和农业企业是农学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农村为农学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和发挥作用提供了广大的空间,也是农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践的良好去处。定期或根据农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社会实践,与农民进行交流,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不断地深入田间地头增长实践知识,提高感性认识,在不断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也会学到很多从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以及农民根据实践经验总结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例如泊头农民王文柱创造的“五种六收”的种植模式,在2005年就达到了亩纯收入3500元的高效益。
6.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小组,教师申请相关科研课题,设计一些急需解决的课题或疑难问题,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试验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也一直坚持这种做法,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学生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进行,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也了解了当前生产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部分系统研究,掌握了基本试验技能,在完成过程中参与了管理,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四、结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高校起着最大的知识集团的“核心”作用,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在创建新文化、生产新知识,且将一部分知识创造性地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成为核心力量,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农学专业的实践内容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内涵和扩展外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坤明.知识经济与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赵燕.浅谈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J].学理论,2011,9:15-16.
[3]蔡克勇,张秀梅.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郭栋.对高师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S1:12-13.
农学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农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双创”)的农业科技人才是当前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1],宁夏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以来,学校的发展目标由教学型大学转向教学研究型大学,提出了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宁夏大学农科类本科生主要集中在农学院,每年招收与毕业的学生有300名左右,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主要在宁夏。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宁夏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科类本科生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更需要具备熟练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毕业学生和具备一定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毕业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势必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三年来,农学院结合专业特点,重点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改革模式,并以农科类学生为试点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确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农学院招生按大类平台招生,即农科类、动科类和食品科学类三大类招生,对每一大类,确定了“平台招生、打通基础、分段培养、因材施教、设置方向、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农科类本科生,采用“以加强基础理论为重点、以科研及实践为创新平台、以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模式,打造“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人才[2]。
二、采用逐步递进的教学模式和体系
通过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一套理论、实践、科研相结合的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逐步递进式培养为内容,一年级以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及提高教学效果为基础,二年级以提高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重点,三年级融科学研究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四年级将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与拓展,学院辅以灵活的管理作为制度保障,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优化专业基础课程,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基础。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人才是学院长期追求的培养目标,通过探索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学科知识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于学科大类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农科类为例,在强化专业基础课程方面,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形成与之相关的区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2门,多媒体课程16门。主编了结合宁夏特点的教材5本并应用于教学中,其中1本获自治区优秀教材奖。在教学方式创新方面,积极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完成自治区级教改立项1项,宁夏大学教改项目9项,立项宁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6项和区级教改项目1项,将教学改革应用在课堂中,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宁夏大学教学成果奖项3项。形成国家和区级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教学过程采用了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多媒体平台等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考试方式采用课程论文、案例分析、半闭半开卷、学生课堂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2.完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①体现实践环节对所有学生的公平性,这一过程包括所有的学生。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重组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的单一课程实习进一步优化综合,形成综合性大实习,2009~2010年,农科类学科逐步整合开设了昆虫、农学、园艺、植病、果树、土壤、植物及农气综合大实习8门,涉及21门课程的实习内容,共享了仪器及经费资源,综合掌握了专业知识。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将过去形成的18个教学实习基地逐步筛选,将实习效果好、实习条件完善的基地以及教师的科研基地重新挂牌,做为学生输送的重点,逐步淘汰实习效果差的基地。目前形成宁大实验农场、农科院作物所、盐池县四墩子农业示范区、永宁小任果业、永宁领鲜设施农业园区等农科类的6大实习基地,进一步规范了实习管理和过程。②推行按学生实践能力分层培养的教学模式,选择实践过程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指导他们参加自治区和宁夏大学大学生创新试验、大学生“挑战杯”计划以及农学院启动的“科研导师”计划。自2009年至今,农科类学生参加宁夏大学大学生创新试验118项,校“挑战杯”计划16项,农学院“科研导师制”11项,前后涉及学生223名,占二、三年级学生的55%,获第六届“挑战杯”自治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第七届“挑战杯”自治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2011年),10个创新项目获自治区、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立项。农学院获得2010~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试验优秀组织奖,连续3年农学院在宁夏大学大学生创新试验立项数在全校排名第1。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开设双语课程,为国外实习及外文资料的阅读打基础。
3.强化科研对教学的渗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要求将教学和科研融合在一起,教学促进科研,科研融入教学。农学院的科学研究立项数及研究经费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连续3年学院出资启动青年教师科研资助制度,使得学院89%的教师都承担了科研任务。为此学院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将自己的创新成果、经历和科学前言传授给学生,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在农科类学生三年级时,进行为期8个月的生产实习,学生在参加生产全过程的同时,完成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2008年,农科类学生65%的毕业实习经费及论文内容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支持,2009年,增长到78%,2010年,增长到81%,课题来源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课题、自治区科技攻关课题、自治区自然基金、教育厅高校基金、宁夏大学校级基金及农学院青年教师基金等。学生在直接的科研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提高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学院还尝试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行生产实习合作协议,每年派出5~7名学生到该校交流学习,开展为期一年的生产实习,该协议已实施三年,累计送出学生24名。
4.加强科技论文培训环节,使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与拓展。科技论文写作是科研活动中形成的知识形态成果,是科学研究活动重要的产出形式。对四年级学生开设专业研讨课、科技论文的写作课程,讲授文献检索方法及论文的撰写等,使学生自己了解学科进展,学会对科研活动进行提炼和结果产出,是对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与拓展的过程。
三、改革教学管理,是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基础
探索实行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积极鼓励教师及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学院相继出台了《宁夏大学农学院关于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意见》、《宁夏大学农学院关于二年级学生实施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意见》及《青年教师的科研资助制度》等,学院每年斥资4万元做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费保证,在“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培养指导的工作量计算办法,及学生参与创新试验的学分奖励制度。灵活的教学管理是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基础。
采用“以加强基础理论为重点、以科研及实践为创新平台、以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模式,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连续3年的实践,使农科类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莉,项义军,张林,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J].2010,29(3):170-172.
农学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实践教学 农科类本科生 综合实践能力
一、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2003年学院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按照仪器设备功能对实验设备进行了合理配置,将原来由教研室管理的15个实验室整合为目前的6个实验室。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006年学院借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之机,加大了实验课学时,整合了实验内容,增加了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为了彻底解决依附在课程中的实验难以确保教学质量的问题,增强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内容进行融合重组,单独设立实验课。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增加了设计和综合性实验,提高了实验课质量。
二、改革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调整实习方案
将以往二段制实习调整为第六学期一段制实习。即第六学期利用5~6周时间集中学习专业课程,然后利用20周时间进行作物完整生长周期的实习。
2.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根据大学有关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生产实习的规章制度。实习前各系互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对不同专业的实习学生进行专题培训。
三、狠抓毕业论文(设计)的全程质量监控管理,促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由于扩招,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面临诸多困难的局面,学院进一步强化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对毕业论文组织、选题、指导老师、评分指标体系和监控及论文答辩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毕业论文(设计)应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和文档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通过上述改革,学院各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有较大提高。通过设计(论文)的教学活动,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四、积极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自2002年起,学校开展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简称SRP)活动,农学院共承担SRP项目200多项,在教师的指导下有700余名学生进入了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受益面超过30%,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学生参与在公开期刊发表的论文达30余篇,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有12篇。
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毕业论文没有与生产实习有效结合
学院要求各专业第四学期末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初步选题工作,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开题报告,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第五学期学生功课比较多,学生只能投入很少的精力实验,而第六学期学生上五周课就下去参加生产实习了,实习内容与部分学生选择毕业论文内容关联度不高,第七学期多数学生主要精力忙于考研,第八学期学生又忙于联系工作单位,没有充沛的时间投入到毕业论文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实习任务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指导力量和实践环境。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在题目的拟订和确定上,坚持选题与生产、科研实际相结合,既要有科研训练背景,又要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办学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定位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具有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为此,在我们可以让打算直接就业型的这部分学生选作贴近生产实际方面的论文并让他们选择到生产单位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收集与论文有关的数据,通过调研或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上升为毕业论文课题,同时还可能帮助实习单位解决一些生产上的难题。让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选作与科研实际相结合的论文,实习时选择到科研院所参与科研项目,从事科学研究,使他们感觉到浓厚的科研气氛,有助于提高交流与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这种结合方式不仅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显著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
2.大学生研究计划(SRP)项目没有与毕业论文、生产实习有机结合
参加SRP的学生都是二三年级的本科生,申请上项目,二年级的学生还有点时间可实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好下去实习,SRP的内容大多与生产实习内容无关,同时,由SRP项目上升为毕业论文的也很少,这样三年级的学生投入SRP的时间很少,这就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二年级学生科研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同时也影响到SRP项目和毕业论文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策:将大学生研究计划(SRP)项目与毕业论文、生产实习有机结合。在SRP项目和毕业论文选题上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际。并将SRP项目上升为毕业论文,进一步推动SRP项目成果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延续工作,使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不仅能增强生产实习的实效性,还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的调整,原有的实习内容已不适应这种变化。势必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对策:结合当前生产实际,改革教学内容。当前兵团农业正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现已大面积推广大马力农机具、机采棉以及滴灌,精量播种等种植业十大主体技术。种植模式改变,势必影响农业生产的变革,栽培措施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教学生产实习内容,将最新、最前沿专业知识向学生传授,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实用性,熟悉当前农业生产动态,不断强化专业技能,以适应当前生产实际。
参考文献:
[1]桂萍等.加强实践教学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J].大学时代论坛,2007,(1).
[2]李鲁华等.植物生产类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3).
[3]瞿志印.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