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德育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德育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德育培养

学生德育培养范文1

自控能力 道德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下手。

一、激发动机

人的思想道德形成过程是一个以自我认识为基础,以自我要求为开端,以自我完善为目的,经过自我体验和自我践行,按一定程序循环往复的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激发学生奋发进取的动机是首要前提。

首先,职业学校应创设公民道德教育的环境氛围。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有利条件,如黑板报、宣传栏、小广播台、宿舍文化园地等宣传阵地,采用主题班会、演讲会、讨论会以及参观展览、征文比赛等形式营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一氛围之中,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其次,德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用亲情找回差生失去的良智,用友情激发他们几乎泯灭的自信,逐步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生活、追求真善美,融行为规范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于一起,使学生真正悟出一个道理:只有现在做个好学生,将来才能做个好公民。

再次,所有教职工都要坚持循循善诱,以事明理,要耐心地通过一事一评,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辨别善恶,使他们懂得什么事值得做,什么事不能做,通过自我评价活动,增强他们的自尊,让他们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萌发自我践行的冲动,从而变“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

二、交给方法

大凡对自己要求不严的学生大多缺乏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因此,公民道德教育中,教给学生方法,组织学生有序进行道德实践训练,加强自我体验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好途径。在进行礼仪教育时,我们可以在校内让礼仪标兵挂牌示范,这样既可以使礼仪标兵体验到一种荣誉感,又可以使其他学生在标兵的率先垂范下受到感染,自觉接受明礼诚信的教育;在校内开展“青年自愿者”活动时,有意安排他们互相帮助,甚至带他们走出校门,接近群众,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精神,使他们置身团结友善的氛围之中。在校外实训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企业,围绕“什么样的人才最受企业欢迎”的主题,请企业家讲创业史,请先进职工谈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活生生的敬业奉献教育,还可以通过写日记、设座右铭,对照校纪班规找差距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体验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把握原则

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紧扣文明班集体建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中心环节。

只有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影响源,才能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新的集体。

中学生心理独立性较强,只有在充分尊重其人格满足其心理需要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与同伴合作,培养他们的合群性、集体性,来改善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关系,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首先,要使他们确定主人翁意识,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由主义倾向,让他们个个参与班级体形象的设计,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在实施一人一岗制过程中,及时岗位互换,深化自我体验。班级成员既是管理过程的参与者,又是管理成果的受益者,使每个同学通过体验,准确把握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形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为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榜样引路

向学生提供道德评价榜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引导学生“得到崇高思想,并做出崇高行为的唯一途径”(爱因斯坦),也是把规范学生推向合格公民的必由之路。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感人的典型,教育者应及时抓住这些典型材料,组织学生开展道德评价,激发学生对榜样的执著追求。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榜样则是他们人生十字路口的一支鲜红的路标,适时提供各类型榜样,让学生按照范例评价自我,学会认识和评价别人,并且把别人和自己比较,为认识和评价自己提供标准和依据。这样,抽象的道德理论才能具体化。在展开自我评价时,教育者再适时运用诱导机制,促使青少年进行批判性发思,唤起内省过程中主题的正义感、义务感、责任感、道德感。内省过程的完成和升华,就会驱使其作出具体行为的修正。自我教育自然生效,这充分体现了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学生德育培养范文2

关键词:职高学生;德育教育;培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职高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经济的思维影响,容易使学生们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出现思想方面的错误思潮。可以说,当代职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否则会带来恶性的社会效益。

一、当前职高学生德育现状

随着职高教育的不断发展,在职高学生群体中的德育现状出现诸多问题,需要认清当前现状。

1.市场价值观念理解错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与发展,价值观念被每一个人所重视,同样,职高学生普遍存在“学以致用”的态度面对每天的学习,更加重视将来社会对自己的满足状况,但是市场经济腐朽思想例如“暴富”心理、“金钱万能”思想等会侵害职高学生思想,导致走上不归路,对于利益的追逐,对于功名的期盼而淡化了对整个社会的奉献,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扭曲。市场价值观念的错位理解,将会使得当前职高学生在德育教育上更倾向于获得而不是付出的错误现象。

2.价值观念尚不成熟

目前中国职高在读的学生大部分处于未成年,也就是说对于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尚不成熟,对于外界事物的辨别能力有一个不清晰明确的见解,就会使得他们实际生活学习中失去价值评判标准,因而会使得他们迷失方向。人生观形成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德育标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偏差。

3.缺乏新媒介素养

随着高科技不断更行与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媒介使得信息传递速度不断加快,世界被“地球村”所取代,世界各地的文化思想撞击激烈。一方面,职高学生在使用新媒介认识世界、扩充知识之外,新媒介带来的消极思想和观念对于辨别能力尚不成熟的职高学生而言,是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在传播消极文学方面对于职高学生的影响非常严重。

4.学校教育的偏差

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对于学生的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的束缚,职高学校教育偏重于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德育教育落实不到位,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不能够系统接受正规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很多职高学校里,教育方式处于传统的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主动地接受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知识水平,不能够出现偏差。

二、加强职高学生德育教育培养的对策

针对上述出现的职高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现状,当前,学校作为职高学生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职高学生德育教育是摆在当前职高教育重要战略任务,结合当前实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

1.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育方式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传统的机械式教育转化为人性化教育。首先,作为教育执行者,必须重视教育方式的转变,要牢固树立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或者生活技能的途径,而是要将教育延伸到学生一辈子幸福的方法,因此,德育教育必不可少;其次,将德育培养由传统的教师间接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体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题地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才是德育教育的本质要求所在;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相互平等的原则,当前职高学校要组建一批教学质量优秀,有强大人格魅力的老师教育团队,将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落实到实处,不能使紧紧当作口号进行。

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德育情操

校园文化是职高学生每天学习生活接触到的客观现实,是学校物质文明与精神财富的集合体,也是学校增强感召力以及受到学生喜爱和尊重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课余时间要组织学生健康有益的课余文化生活,将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努力为学生营造强大的学校文化生活。

3.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奉献精神

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个体从社会中的所得予以体现。因此,职高德育教育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学校的道德修养规范,并确保规范的顺利实施,努力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其次,定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月活动,将学生的德育教育划归到实际的活动中去,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

4.培养新媒介素养,确保科学文明上网

新媒介素养的建设,是当前职高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必不可少和重要的环节,当前新媒介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职高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重视新媒介素养的培养。新媒介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化工程,因此,就要要求学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提高自身抵制网络腐朽文化侵蚀的能力,换句话说只有学生自身抵抗腐朽文化免疫力增强,才能够从源头上加强职高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良好的德育素养。

职高学生的德育教育一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要真正将职高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工作做到实处,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因此职高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必须将职高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工程落实好。

参考文献:

[1]邱士伟.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学生德育培养范文3

一、思想教育策略

1.注重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是立体的、全社会的工作,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也必然是全方位的。抓住三支队伍即专业教师、“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是专业教师在培养德艺双全艺术人才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始终是明显的。亲其师,信其道。艺术类学生的心态为艺术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良好的教学态度和强烈的敬业精神既能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才能,又能培养其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二是科学以理服人,艺术用情动人。加大“两课”教学改革的力度,使之既“合情合理”又“感人至深”。三是辅导员、班主任老师要既承担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又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并力争成为艺术类学生“政治上的旗帜、学业上的导师、品行上的典范和情感上的朋友。”

2.创新教育方法。观念更新和方法创新是做好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要立足变革,常变常新,不断创新,努力做到思路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途径创新。理是科学,情为艺术,与时俱进,寻求方法,入情入理,方能入脑入心。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地写生、专业竞赛和境内外交流合作项目等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文化活动和社会实习实践锻炼,使艺术类学生在浓厚的专业氛围和多元的文化浪潮中接受教育、提升自我。

3.立足解决问题。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理念和有效途径。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要讲事实、说道理,又要以理服人、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既要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思想认识,又要解决实事、以情感人;既要培育乐观、豁达的心态,又要帮助其确立学习目标、设定生涯规划、找准发展空间。

二、个性发展策略

1.尊重差异、分层教育。艺术类学生表现出来的“个性”比一般大学生相对突出。这些“个性”的片面发展,一方面极易朝着反向的“个别”、“另类”转化,但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成就艺术类学生将来职业生涯中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在对艺术类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层分类地开展工作。充分挖掘艺术类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潜力,使他们找到自身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全面提升艺术类学生的整体素质。

2.营造氛围、提升品位。艺术类学生的德育过程中,努力营造与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利于其个性发展的环境氛围和艺术品位。“理想的学校环境其本身就应是一座博物馆。”生动的校园物化环境和人文景象事实上是与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显性课程”相对应的具有“潜在性”的“隐性课程”。无论是建筑、设计、布局、山水、景观、雕塑、树木、花草等物质环境,还是文化、学术、体育、娱乐、师生、校风、学风等“软实力”,都无疑会对艺术类学生在理想、信念、人格、审美、灵感、思维、情感、情绪、性格、自信和学识等方面的培养和形成过程中产生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于潜移默化中促进个性发展。同样,丰富精彩的文化活动和实践历练也是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动场景和有益的外部环境。如开展外出写生活动,深入企业、农村、山区,考察民生现状和国家建设;参与全国性的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影节、动漫节、DV创作赛和青年创意营等专项竞赛;组织包括寝室文化月、平面艺术设计赛、动漫cosplayer校园show、辩论赛、广告创意、摄影摄像展在内的校园艺术节、文化艺术节、影视传媒文化节等结合艺术类学生专业特色的系列活动等。这些都能使艺术类学生宽阔关心自然和关注社会的宏大情怀,提升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和个性素养。

3.发展个性,激励创新。在德育教育中,要力争实现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以激励个性发展为内容的个性教育,能让艺术类学生获得个体的性格和气质、兴趣和特质、才气和潜能方面充分展示和有序张扬的深度发展;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内容的共性教育则是要让学生获得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广泛发展。既共性教育,又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改革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个性的较全面发展。唯有促进个性发展,方能激发创新思维。

三、素质内化策略

1.人文、艺术、技能的融合。艺术如何“源于”而又“高于”生活呢?素质内化是基础。只有综合素质得到内化,才能提升艺术类学生的创意品质。文化沙漠是不可能孕育出绚丽灿烂的艺术成果的。假如说自然科学所关心的是事实和规律,社会科学所注重的是组织和效率的话,那么人文科学则站在更高层面上来考察价值和意义。与收敛的、确定的和必然的科学思维相比,人文思维更多地表现出发散的、多元的和或然的态势。如此,培养艺术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能力、坚韧的意志品质、明确的社会责任以及宽容、合作、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等等,这些比起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为此要通过思想工作,让艺术类学生屏弃偏见,树立“艺术与文化紧密相连”的观念――只有自身文化修养的全面提高才有可能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发展自身的艺术成就。

2.情感、修养、素质的统一。艺术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核心就是其文化修养的积淀。首先,作为艺术类学生的思想启发者和文化传授人,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而且还要具有独特的艺术修养、文化魅力和人身风范,并以此来影响和熏陶学生;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制订学业规划,使艺术类学生既不妄自菲薄,又自尊自强;既能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又避免自我中心主义和绝对利己主义;培养艺术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由“他控”转为“自控”。其次,作为综合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人类“用语言表达思想,用艺术传递情感。”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举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专业艺术等方面的讲座、研讨、交流和学术活动,通过人文讲座、专业研讨和创建社团活动,开拓视野,了解世界最前沿的信息。并且这些系列活动的形式不能只是单向的灌输,而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传递。就如希腊学者普罗塔格所言:头脑是“火把”而非“容器”,教育的方式不是“填塞”而是“点燃”。只有经过广泛的人文知识的剖析、人文素养的渗透和人文风格的熏陶,才能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也才能挖掘艺术类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创造能力。素质内化是高校艺术类学生培养模式中的基本策略。

四、机制引导策略

创新评价机制,才能改善培育模式。经历了十年“量变”积累的我国高等艺术教育,除了目前评价体系中的思想道德、创造性、合作、个性、人格等方面的概括性指标以外,还必须强调并注入以下元素。其一,参赛的经历和获奖的层次。支持艺术类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接触专业先锋和名家大师,参与电影节、艺术设计、“金犊奖”、“动漫”秀和“ONESHOW”创意等各级各类专业竞赛,开拓“广告艺术文化节”、“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大众活动;鼓励其运用专长展示独特的创意,激发创作灵感,使其享受参与的过程,感受专业的魅力、个人的成就和集体的荣誉。其二,自主自立的品格和持续发展的潜力。艺术类学生的培养需要外因的灌输和塑造,更需要内在的自主性发展品格的养成。艺术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要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应当结合具体生活环境状况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把自主自立的品格和持续发展潜力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艺术类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之中。其三,文化知识的积淀和理论基础的扎实。重视并加大文化知识、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力度,实现人文素质与艺术素质的共同提高。

学生德育培养范文4

【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德育课的教学同样要想方设法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学能力形成的基础;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重点;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发展自学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自学能力;德育课教学;培养

人要适应发展的社会,必须建立自我发展意识,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而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是实现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良好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提出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要“教会学生学习”,即强调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能获得独立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也已经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探寻素质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德育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所谓自学能力指的是一种不依赖或少依赖于他人帮助而独立学习、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体会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学能力形成的基础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引起和保持人的注意的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欲望,能激励学生带着迫切的心情去主动学习和思考。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就可能形成自学愿望。有自学愿望,才能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诱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以情冶趣”。培养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德育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其次“以疑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注意设计情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兴趣就越浓厚。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之产生浓厚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但是设疑要根据学生实际,不能过深或过浅,帮助学生“跳起来可以摘到果子”。最后“以新引趣”。教学中要不断从课外读本中补充新鲜的教学内容,选用新奇生动的教学方法,积极选用声色俱佳的电教手段,使用抑扬顿挫、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感情丰富、略显夸张的教学仪态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可以利用“任务驱动”、“课题研讨”、“作品展示”、“课件辅助”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重点

学生要掌握自学技能,增强自学能力,光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行的,还必须掌握自学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学法指导就是“教学生会学习”,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教师要善于指导自学的方法。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之后,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读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也是自学能力培养的首要环节。在教学中我首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编制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去读书去思考。接着对学生读书的方法加以指导,要求学生做到“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德育课指导学生自学阅读的步骤一般分为三类:

一是泛读。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新编教材可读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读整本书或整个单元。读教材的结构,搞清全书或整个单元分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从总体上把握教材或整个单元的内容。只有学会泛读,提高阅读效率,学生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二是细读。首先,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内容结构,提炼出要点。其次,读概念,要求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记忆概念。再次,读基本原理,掌握其理论内容、立场、观点和方法,联系实际思考重大现实问题。最后,读事例、小资料,读时将事例、小资料与相关的理论观点进行联系,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和掌握。掌握细读,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是精读。德育课本中多数标题本身就是论点,所以应有意识地分析标题的含义。让学生根据各课、节、框的标题,列出所有的知识点,制成图表,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掌握其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精读的特点是反复读,但不是简单的增加阅读的次数,而是指每次的阅读都有新的收获。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指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与问题以及重大的社会热点去认真观察、咀嚼、分析,增加信息阅读量,扩大视野,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究。探究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关键,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读书、预习过程中,要真正理解掌握知识,就必须要去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首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入手,激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究,其次是从探究的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会用已掌握的有关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用已学会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质疑。质疑的能力是一个人具有初步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要设法引导,在必要的情况下,由教师提问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共同性的问题,在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共同讨论解决,个别性的问题,教师作个别指点,让学生自我领悟。问题提出后,尽量让学生讨论回答,答不完整或解答不了的,由教师补充或解答,教师在讨论的关键处要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呈主体化,学生一旦冲破思维的障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就会更加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这样既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最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解惑。没有教师的开导,学生就没有积极的思考,也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开导学生的思路,以引导学生的思索和争论。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给现成的答案,对于有些较难的问题,学生一时难于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开导学生的思路,适当点拨,让学生通过小组集体讨论寻求答案,学生在讨论中对于有些问题,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在课堂上发生争论,通过争论,以理服人,最终使全班学生知其所以然。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引导开展“读、讲、议、练”,使学生积极参与,这是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好途径。

3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发展自学能力的关键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应用,提高学习效率,并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要求学生努力养成以下基本的学习习惯:

3.1 课前预习。能粗读内容,初步感知本节或本章的知识框架,重点放在概念、事例、结论和规律上,对与新课有联系的相关内容也要复习。在预习时要求做到边读边思,能找出重点、难点,并能尝试性地做一些基础练习。做到带着问题上课。

3.2 做好课堂笔记。在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同时,记提纲,记重点难点,记解题思路,记老师在讲解问题抛出的观点、论据及推理的过程,记精、巧、新的解题方法,记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受启发后而联想到的问题,提倡将重点划在书上或写在书上,这样有利于复习,又可赢得在课堂上思考问题的时间。

3.3 上课主动参与。在教师指导下做到注意集中,观察仔细到位,思维积极主动,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见解,能做到边听、边记、边划、边思,多种感官并用。

3.4 课后及时复习。根据记忆遗忘规律,刚学过的知识遗忘快,故及时复习是防止遗忘的最有效的方法。复习内容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把主要知识点按类别加以归纳,整理成系统化、网络化,对相关或相似的概念、结论和规律进行异同比较,总结解决各种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考方法。学会应用比较复习、交叉复习等多种手段。

3.5 独立完成作业。做到先复习、后作业;要坚持独立思考,不要轻易问人;要坚持理解消化,立足于懂,不要图快草率;要提高作业质量,不要贪多或过简。

学生德育培养范文5

【关键词】中职德育; 创新能力; 培养

Try to talk about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Xu Zhongfang

【Abstract】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has become the moder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and an important subject to experiment. Secondary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because of its rich content, involved the subject knowledge widel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To cultivate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中职德育课内容丰富,涉及的学科知识广泛,集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人文性、职业性于一体,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职德育教师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说过:“兴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可见,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就是兴趣。强烈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推动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和强烈的求知欲,并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作为教师,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技术,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如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对德育学科的兴趣。

2 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中职德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原则,创设一种平等、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干、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营造民主、互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展示自己才华、表现自己思想情感的机会,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所学的德育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如讲“建设和谐文化”时,可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卓筒古井”,了解盐文化,欣赏古镇上的建筑,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从而激发学习德育课的热情。

3 创设情境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核心

创造的先导是疑问,质疑是创新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创新质疑,就要鼓励他们进行逆向思维,敢于合理想象;更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避免用统一的思维模式去教育每一个学生。采取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习思路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平等韵味,以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就社会的某个重点或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回答自己所关心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交流争辩,以辩促思,以辩明理,从而促发思维创性。

心理学家米勒曾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探究。如教学《职业价值取向》时,学生对“职业价值取向”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就这一问题可创设一个以教师为主持人,学生为竞拍者的互动情境――“模拟拍卖会”。当主持人写拍卖品时,学生们非常期待。拍卖品有:豪宅、健康、巨富、用之不尽的信用卡、成为有影响力的人、幸福的家庭、为信仰献身、获得荣誉和名望、精湛技艺、知心朋友、名垂青史、勇敢和真诚等等。激烈活跃的拍卖结束后,根据对不同拍卖物竞拍的激烈程度让学生来思考:为什么有的人追求财富?有的人追求安全与幸福?有的人追求成就感?支配拍卖行为的根本动机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学生理解了职业价值取向实际上就是人们谋取职业的行为目的,决定人们的就业方向和职业选择,影响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态度,是人们在从业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并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4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德育大纲》关于中职德育活动课的建议有:社会调查研究、参观活动、课外讲座、社会服务活动等。它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际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主动体验,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善于创造问题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并指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首先是注重学法指导,其次是改革课堂教学、激发主体参与,还要加强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如组织社会调查,通过学生自选题目、制定计划、实地调查等环节的开展,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 现代教学技术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德育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向、道德规范、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新课程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并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如:电视、录像、录音、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网络等,具有生动直观、图文并茂,集形、声、色于一体的特点,能将形象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枯燥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互联网,能弥补传统教学中信息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为学习构建知识平台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如“”、“汶川地震”、“防暴防恐”等国内外重大事件可让学生上网查阅并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等知识点时,建议学生多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节目,并把一些典型案例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上与他们一同分析、探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必然要求,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发挥它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段志贵. 寓创新思想于学校德育工作之中[J]. 职教通讯,2001(3)

[2]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S].2004

[3] 王磊.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1999

学生德育培养范文6

关键词:德育教学;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面对现今职业就业形势,文凭和资格证书的高低多寡成为了企业入取的主流凭借。然而根据事实调查发现,在企业中最具竞争力的竟然不是拥有着“高文凭”或“多资格证书”的人,而是那些核心能力极强的人。这些拥有着极强核心能力的人,也正是企业中的绝对精英,成为最终获得企业认可的成功者。

一、职业核心能力背景的研究

核心能力最早是被欧美的一些国家提出来的,而在德国,核心能力则被称之为关键能力,将其理解为一把能够打开成功之锁的钥匙,因此其在实施职业教育时,除了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之外,还不断的加强对“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教育。

而后英美等国对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效仿,从而不断的加强完善本国的职业教育,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美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中,美国将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进行相互融合,要求职业就业者必须具有“基本素质”、“思维素质”、“道德素质”这三个基本素质,并同时掌握“合理对资源进行利用和支配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分析能力”、“多种技术的运用能力”这五项基本能力。

二、认识和研究职业核心能力

在我国,职业核心能力被认为是一种伴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因此它不同于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是属于人们所掌握的职业专业能力以外的一种基本能力,所以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岗位。

而我国职业核心能力首次提出则是在1998年,通过劳动部对《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的研究和探讨,最终提出了“职业能力分层结构”、“核心能力开发”等思路,将职业能力细致的划分为了“特定专业技能”、“职业通用技能”以及“核心能力”三个方面。

而后在2000年我国与英国进行合作,对其职业教育进行翻译解读,然后再根据自身教育改革的经验,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后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于2007年我国终于出台了完整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测评标准,正式在我国各大院校展开了教学实验工作。

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在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时,无非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进行教学。直接的教学方式就是开设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从而对学生的核心能力得到直接的提升。而间接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渗透融合的方法,将核心能力的培养教育融合渗透到其他教学活动中。从而令学生们的专业能力与核心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形成独有的职业意识。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育人理念变化与创新

1、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智慧生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才是教学的主体,所有的师生都围绕着课堂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仅仅对学生们的基础知识提升有所效果,是一种单独面对岗位就业的技术性人才培养方式。而现在我们将教学重点进行转移,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令课堂学习活动的性质发生本质改变,从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2、创新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变革,主要的方向就是“课堂”和“课程”,并且要注意不能偏离“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

在实施创新教学时,首先要改变教学的主体,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全新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师生之间的身份变化,由老师的主要讲解,通过情景教学等方式变成学生探索为主,真正实现教学课堂的互动。

于此同时,还应该对课程进行合理的重组,合理的安排教学实践时间和学生课堂学习时间,从而令学生们能够在合理的课时安排下,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并有效的对自身核心能力进行培养。

然而无论是教学改革,还是进行教学评价,我们都应该坚决遵从“以人为本”的处事理念,从而令教学发展方向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行为引导

在德国职业教育行为引导模式的影响下,我国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成为了各界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教学法中的行为引导

德国的职业教育目前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对此我们针对德国的职教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德国行为引导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令学生将“用脑”学习、“用心”学习、“用手”学习相结合,并将其同时运用到学习中的一种方法。实现了从“教”到“学”的转变,令学生真正的成为了教学中的主体,并利用情境教学的特点,通过亲身体验令学生们的核心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项目任务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项目教学的开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作为德育教学的改革创新,项目教学令德育教学更加富有活力。然而项目教学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并形成了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测评方式。从而在德育教育中不断加强对核心能力的探索,真正意义的实现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学中渗透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于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拥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使我国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发荣.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边疆高职教育改革与探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之路[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等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2] 叶昌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方法介绍[R].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