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家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家的作用

经济学家的作用范文1

一、做中学——积累操作经验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符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鲜活、灵动的数学,建立生动、丰满的认知表象,积累实践和操作的活动经验。

1.有趣

尽管操作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摸索,赋予操作活动更多的新鲜感。比如,在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加和减》“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青青草原的美食节上,喜羊羊做了10个青草蛋糕,美羊羊做了6个青草蛋糕。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熟悉的卡通人物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热情盎然地在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中开展操作活动。

2.有序

高效的操作活动必然要有合理的序列,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各操作步骤的反馈及时调整,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成功、愉悦的体验中开展后继操作实践。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时,我设计了以下的操作序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①做一做: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②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

③估一估:自己的橡皮擦大约有多少厘米宽?

3.有效

剔除操作活动表面的喧嚣热闹,要真正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得到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边做边想、边想边做。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将操作与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初步认识“11”;然后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1”,要求摆出的小棒使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再比较优化,让学生理解“把10根扎成一捆,再在旁边放1根”的摆法最直接明了,使学生明白一捆就表示“1个十”,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比中思——反刍生活经验

学生的数学学习背景丰富而独特,教师应当认真地审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及时挖掘生活经验中起到有力支撑的有益部分,同时也要注意对新知学习负迁移的干扰。

1.建立起点。甄别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发现其中与数学学习的内容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一部分为教学起点,创设出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情境。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我出示了理发店门前的旋转灯柱这个动态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里面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往往会受到视觉错觉的影响,认为旋转是柱子在旋转,平移是彩条在往上走。由此展开教学,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区别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沟通联系。让模糊的生活经验变得清晰,让生活经验“数学化”,用数学的眼光重新观察世界,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体积的概念,我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组织学生用“体积”的概念去重新阐释这个经典童话背后的数学内涵。

三、练中悟——启发思维经验

1.往前走。立足迁移,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脉络,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的喜悦和独立解题的乐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在计算长方体侧面积的问题中,当已知条件给出的是底面周长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让学生把一个没有上下底的长方形纸盒沿高剪开,这时立体的长方体变成了平面的长方形,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底面周长和高分别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突破了难点,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回头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通过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培养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形成较为稳固的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思维活动经验。

经济学家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家庭;心理辅导;作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58-02

近年来,技工院校普遍加强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开设了专业课程,创办了心理咨询室。但鉴于技工院校学生内外部因素都处于急剧转变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满足不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部需要。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从家庭心理辅导的视角,探求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技工院校学生家庭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

1.家庭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快,但普及程度不高。除了学校专业课程、心理咨询外,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只有在专业的康复医院、综合医疗机构的心理专科、社会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出现。家庭心理辅导是个全新的领域,目前尚未得到国家、社会和广大家庭的足够重视。相当部分的技工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家庭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借鉴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意识地辅导显得非常重要。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密切配合,能够为技工院校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2.家庭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实基础。家庭心理辅导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地体现出来,而是通过家长与孩子长期生活,言传身教发挥作用的。从实践经验看,家庭教育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学生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学习成绩、身体素质上。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提醒我们:“您自己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看书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意义。”马卡连科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家庭成员的理想、追求、品格、行为等都可能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受益终身,而不当的家庭教育会给学生造成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也使学校为此付出艰辛的劳动。

3.家庭心理辅导具备心理健康的自我修复功能。解铃还须系铃人,家庭给学生结下的心理问题,还是通过家庭辅导更有成效,完全依赖学校是不能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我曾经在学校心理咨询室辅导过一个女生Q,她成绩倒数、生活不懂自理、没有朋友、缺乏自信,有的只是发呆的眼神、仇恨的目光。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Q的父亲没功夫教育孩子,并且母亲是个“麻将迷”,对待孩子简单粗暴,对Q缺乏关爱。Q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找不到方向,更不愿意敞开心扉与人交流,自然而然与同学的关系就一团糟。后来,Q的父母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心理辅导与呵护,才使她走出心灵的阴影。

4.家庭心理辅导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功能。教学实践表明,绝大部分家长一旦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会认为对孩子进行教育都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任务,自己就不用再操心了。其实,家庭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团队优势。在特定情况下,家庭成员发挥各自智慧和特长比学校老师的教育作用更大,功能更全。《下一次微笑》影片中的主人公琳琳因误解了暗恋的街舞队长的一句话而患上了抑郁症,导致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易怒,、哭、爱生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有自伤行为。为此,全家陪她去看心理医生后,开展了家庭心理辅导总动员:父亲查阅资料,找她谈心;母亲时刻守护在身边,精心照料;哥哥一边假扮网友与她聊天,一边跟在她身边观察动静。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琳琳走出了抑郁,走向了阳光。影片充分表达了家庭成员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综合功能。

二、发挥家庭心理辅导作用的有效途径

1.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异常反应。技工院校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期,心理变化大,带有明显的两极性,情感粗暴与细腻、开放与闭锁共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不能满足每个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刘某某坐在第一桌,从来不带笔、不翻书、不回答问题,我询问他为什么这样时,他就会毫无表情地、干巴巴地、恶狠狠地从牙缝里挤出“不知道”这三个字。我多次深入了解后得知,他觉得父母亲对他不好,“不管他的死活”。因此,他认为所有的人都不关心、不在乎他,这导致他课后几乎不与同学交流,常独来独往;甚至有几天绝食想饿死。这情况经班主任找到家长后,得到家长的重视、关心、爱护,孩子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后来,他带笔听课了,作业上交了,也肯与同学交往了。因此,父母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入微细致地观察,发现状况时注意及时加以引导,才能使孩子在健康的大道上勇往直前。影片主人公琳琳的妈妈也正是由于观察细致,发现女儿的情绪变化有别于往常,便想方设法让她高兴;又是煮好吃的,又是带她去散心,不见好转就与家人商量带她去看医生。细心的爸爸给医生提供了女儿的近况,在女儿被确认是抑郁症之后,他又不断查找资料,对女儿进行疏导,使她很快走出心理障碍,笑容又回到她的脸上。

2.要用心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需要一个独处的空间来思考问题。集体式的学校教育与生活难以给学生提供这种静谧的空间,因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进一步成长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物理环境。给孩子一个小天地,再小也是他自己的天地,可供学习、呼吸、思考、发泄等。二是文化环境。希望父母关心新闻,爱看书读报,不断充电,潜移默化感染孩子。三是心理环境。父母不在孩子面前绷着脸或吼叫或吵闹打架,要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健康幸福无处不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心理不健康的技工院校学生都与不健康的家庭环境有关。因此,环境本身就是教育,家庭环境的质量决定着教育和辅导孩子的质量。

3.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2013年5月14日与天津大学生座谈时说: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学校只是社会的一个小窗口,实践的空间时间都有限,社会才是一个大课堂、大炼炉。技工院校学生即将成为社会的一员,除了学校教给做人做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教人学真的理论知识、传授实训项目的初加工本领外,家长还要进一步引导孩子在现实中该如何去适应社会,做到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主动融入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去,切实做到家校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孩子茁壮成长。因此,家庭成员要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培养良好的心境;要让孩子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情商,让其能敞开心扉交流沟通,保持平常心,学会主动适应社会,做好各种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4.要运用适当的辅导方式。教育孩子大家都会,要教育好孩子得讲求方式方法。钟某某课上玩手机与实训老师发生口角,受到老师训斥,很委屈地向家长告状。情绪激动的他扬言要退学,还要打某某老师时,我先安抚他,同时让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交流,等他情绪平静后我再让他与家长联系。由于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与学校教育不谋而合,孩子当即向老师认错道歉并保证好好学技术。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家庭心理辅导的作用,首要问题是大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就像案例中的钟家长一样。有些孩子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更不想与人交流。家庭成员有必要采取各种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启发、开导。如:上微信转载一些指导性强的美文佳作供其阅读;使用QQ,以陌生人的身份用诙谐的口吻引导她如何摆脱困境;通过跟踪观察,关键时刻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还可用贴贴纸、小纸条这些非动作语言交流情感,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教育效果,等等。

总之,我们要通过发现问题、营造环境、培养情商、选择方法等有效途径,发挥家庭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做到家校结合,共同做好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智商、情商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经济学家的作用范文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07年9月底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2007年三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4.91(取值范围在1-9之间),比2007年二季度低0.82点,为2004年一季度以来最低值。调查表明,经济学家对不断升温的经济走势表现出明显的忧虑(图1)。

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100位经济学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此次参与调查的有77人,包括巴曙松、白永秀、常修泽、陈淮、陈浪南、陈兴动、陈宗胜、程恩富、迟福林、丁宁宁、冯兴元、郭克莎、贺力平、胡必亮、华而诚、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雎国余、李泊溪、李羽中、李国璋、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西、李子奈、历无畏、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宪法、刘小川、卢中原、茅于轼、史晋川、舒元、谈敏、唐寿宁、田秋生、汪丁丁、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小广、王小鲁、王一鸣、魏加宁、魏杰、吴晓求、夏兴园、夏业良、徐长生、杨伟民、易宪容、叶灼新、喻新安、袁钢明、袁志刚、曾五一、张宝通、张承耀、张军扩、光、章铮、赵凌云、赵志耘、赵敏、郑超愚、郑京平、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周振华、祝宝良。

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对当前总体经济形势的判断得分)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对未来六个月总体经济 发展趋势的判断得分)的算术平均数。大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评价是积极的、乐观的,分值越高说明越充满信心;小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消极的、悲观的,分值越低说明越缺乏信心。

基本判断:满意当前预期谨慎

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比较满意,但对未来预期比较谨慎,对当前的判断与对未来的预期出现较大差距。从指数构成看,即期经济景气指数1为5.27,预期经济景气指数2为4.56,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再次出现明显高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的情况,两者的差距由2007年二季度的0.03点扩大到0.71点。

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的下调与其对经济运行热度持续攀升的担心高度关联。调查显示,13%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过热”,比二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66%认为“偏热”,在一季度增加2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个百分点;只有19%认为“正常”,比二季度减少7个百分点(图2)。经济运行热度持续攀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偏快。今年1-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6.7%,与今年二季度持平,比今年一季度高1.4个百分点。64%的经济学家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过快”,比一、二季度分别增加22和5个百分点;36%认为“正常”,比二季度减少5个百分点;认为“过快”与认为“正常”的差距由二季度的18个百分点扩大到28个百分点(图3)。

外贸顺差过大问题尚难缓解。2007年1-9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7.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62%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出口需求“旺盛”,比二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38%认为“正常”,比二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图4)。

伴随着出口的强劲增长,顺差过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今年1-9月,我国外贸顺差1856.5亿美元,同比增长69.0%。调查显示,82%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贸易顺差“过大”,只有18%认为“正常”。同时,39%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6个月“顺差增加”,比预期“顺差减少”的多9个百分点(图5)。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我国顺差过大的问题并未得到缓解。

在经常项目保持较大顺差的同时,资本项目的顺差也在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今年1-8月,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2.8%,增幅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高14.9和8.3个百分点。调查显示,70%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会“持平”;17%认为会“加快”,比认为会“减慢”的多4个百分点(图6)。

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今年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7.1%,M2同比增长18.5%,均保持较快增长。31%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在“加剧”,比认为在“缓解”的高18个百分点;56%认为“没有变化”(图7)。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一段时期以来对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形成挑战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仍未得到缓解。

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今年9月,CPI同比上升6.2%,比上年同月高4.7个百分点。调查显示,65%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CPI涨幅达到或超过5.0%,比二季度增加59个百分点,平均预测值达5.3%,比二季度高1.8个百分点。对于2008年CPI涨幅,55%的经济学家认为达到或超过5.0%,认为会低于4%的仅占16%,平均预测值为5.1%(图8)。

基于近期物价的持续上涨,部分经济学家对是否会产生通货膨胀表示担忧。调查显示,3%的经济学家认为,根据目前态势,中国通货膨胀问题“非常严重”,45%认为“比较严重”。不过,也分别有44%和8%的经济学家认为“不太严重”和“没有问题”(图9)。

资产价格上涨偏快。首先,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偏快,且上升势头尚难遏制。认为目前平均房价水平“过高”和“较高”的经济学家分别高达43%和53%,只有4%认为“正常”。同时,超过半数(53%)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我国房价上涨速度“过快”,38%认为“较快”,只有9%认为“正常”(图10)。

关于未来6个月国内房地产价格,97%的经济学家认为会继续上涨,与二季度持平;其中18%认为“上涨10%以上”,比二季度增加10个百分点;69%认为“上涨5%-10%”,比二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10%认为“上涨5%以内”,比二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图11)。

其次,经济学家认为股市价格偏高。调查显示,超过半数(53%)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过高”,比二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46%认为“较高但基本正常”,比二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关于股市泡沫,30%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股市“存在严重泡沫”,比二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55%认为“存在结构性泡沫”,比二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只有不到16%认为“泡沫不大,基本正常” (图12)。

经济学家预期,这种偏高的价格仍呈平稳趋升的态势。关于未来6个月国内股市价格,调查显示,43%的经济学家认为会“上升”,比认为会“下降”的多29个百分点,另有43%认为会“稳定”(或波动)(图13)。

预期:汇率温和上升 来年增长看降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影响不大。尽管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为世界经济发展增加了不稳定因素,但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其对中国的影响有限。调查显示,40%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不会”延续,比认为“会”的高12个百分点;还有32%“说不清楚”。近8成(79%)经济学家认为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较小”,11%认为“没有影响”;认为“很大”和“较大”的仅分别为3%和8%。

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趋升。调查显示,54%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会“小幅上涨”,比二季度增加19个百分点;13%认为会“大幅上涨”,比二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24%认为会“平稳”,比二季度减少33个百分点;9%认为会“下降”(图14)。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国际原油价格在目前高位运行的基础上仍呈上涨态势。

人民币持续温和升值。关于各主要货币兑人民币的汇率,60%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高估”,比二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低估”的分别为26%和14%。而认为欧元、英镑、日元“合适”的经济学家比重分别达52%、56%和61%。尽管经过持续升值,人民币主要来自美元的升值压力并未缓解。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还将保持温和升值态势。5%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将“基本稳定”,58%认为将“升值3%以内”,与二季度持平;31%认为将“升值3%-5%”,比二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还有5%认为将“升值5%以上” (图15)。

2008年经济增长趋于减缓。调查显示,92%的经济学家预测,2007年GDP增长达到或超过11%,比二季度增加46个百分点;平均预测值为11.4%,比二季度高0.6个百分点(图16)。关于2008年的经济增长,多数经济学家预期会比2007年有所减慢,但幅度不大。52%的经济学家预测,2008年GDP增长达到或超过11%,比预期2007年达到这一水平的少40个百分点;平均预测值为10.8%,比2007年降低0.6个百分点(图17)。

建议:继续加息 以一揽子措施调控房市

坚持双稳健政策,继续调高利率。对于未来宏观经济政策,68%的经济学家认为,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比二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22%认为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比二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还分别有6%和4%认为,应采取“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图18)。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双稳健政策仍是未来宏观调控的主基调。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应改变目前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84%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存贷款利率应该“提高”,仅16%认为应该“不变”(图19)。

辩证看待物价上涨,适度调高通胀目标。应注意到这次物价上涨,主要是农产品尤其是猪肉和粮食价格上涨引起的,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也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农民收入是有利的。不少经济学家建议,适当提高2008年通货膨胀调控目标,为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创造条件,同时也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流动性过剩的冲击。

加强监管与金融创新两手抓。针对发展迅速的资本市场,经济学家建议,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和相关制度建设,规范市场行为,禁止银行资金、企业资金违规入市以及挪用公款私人炒股,监控国际游资对股市的冲击;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发展资本市场,鼓励金融创新,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扎实的金融支持。

房地产调控任重道远。在房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为满足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需求,2007年8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对此,多数经济学家(68%)认为会“作用较大”,比认为“作用较小”和“作用很小”的合计比重高36个百分点,但经济学家同时对其落实难度表示担心,所以,49%认为“作用较大但落实困难”。

房地产调控之所以困难,在于造成房价持续较快上升的原因是复杂的,针对不同的原因,应采取不同的措施,而这些措施之间有可能是不协调的。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家认为居前4位的原因依次是:房地产投资/投机性需求旺盛(66%)、城市化等导致对城市房屋居住需求大增(64%)、地方政府利益驱动(64%)和受土地、贷款等调控措施影响房屋供给不足(53%);其次还包括房地产供给的结构性问题突出(36%)、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35%)、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居奇操纵房价(30%)、人民币升值的预期(18%)、证券市场获利资金的转移(17%)等(图20)。

关于未来的房地产调控,经济学家给出以下一些建议:一是通过提高房贷首付比例、提高房地产交易税率等措施,抑制投机性需求;二是监督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避免地方政府对出售土地收益的过度依赖,切断其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纽带;三是适度增加土地供给,通过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等保障低收入阶层基本住房需要。此外,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通过开放和规范房屋小产权市场、鼓励集资建房等方式增加房地产供给。

深化改革,创造和谐。经济学家对改革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明晰政府和市场的责任界定,政府要将对经济资源的配置权交给市场;要把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等公共事业上来;要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扩大社会监督、打击腐败。

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变重化工业对区域经济的“利好”影响,解决投资过热、轻重工业比例失衡问题;建立财产登记制度,为征收财产税做准备;开征房产、燃油、资源税;清理对个体和中小企业税费。

三是加快价格改革步伐。发挥市场在生产资料等价格形成中的基础作用,减少政府干预;提高农产品、劳动力价格,改善低收入者尤其是农民的收益状况;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降低电信服务等垄断产品价格。

四是完善金融改革。积极发展民间金融组织,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弹性,维护货币政策操作的独立性;加强金融管控能力,谨慎对待金融市场的开放,确保金融安全。

经济学家的作用范文4

调查表明,随着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和生效,全球经济整体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进一步显著增强(图1)。

经济学家信心继续增强的原因,不但在于进一步看好经济前景,而且认为目前经济面临的困难有所减弱。

从指数构成看,预期景气指数为7.88,比一季度高2.01,显著超过临界值5;即期景气指数为3.32,比一季度增加50%。

就外部经济而言,经济学家们总体上改变了危机爆发以来对全球经济形势持续的悲观预期。绝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经济将在今年或明年触底。

调查显示,70%的经济学家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将“逐步缓解”,比一季度激增近50个百分点。仅25%的经济学家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将“延续目前状况”或“继续恶化”(图2)。

但是,世界经济触底后恐难立即显著回升,经济增长轨迹可能呈U型。约半数(49%)的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经济将在2011年方能复苏,四成弱(39%)的经济学家预期世界经济2010年复苏(图3)。

尽管半数以上的经济学家仍然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尚未完全走出困境,但困难程度已有所缓解。

36%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运行“正常”,比一季度激增27个百分点;53%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偏冷”,比一季度低15个百分点;而认为“过冷”的则从一季度的22%大幅降至7%(图4)。

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与上述整体判断一致。调查显示,八成(82%)经济学家预期2009年中国GDP增长率高于7%,其中43%预期达到或超过8%;平均预测值为7.7%,与一季度持平。考虑到经济学家信心继续增强,可以认为经济学家整体上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7%的可能性比一季度有所增加。

对于2010年GDP增长率,81%的经济学家预期达到或超过8%,平均预测值为8.4%,高于2009年增长率。

经济学家们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几个方面也作出了判断:

――投资增长成为稳定内需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今年一季度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9年1月-6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3.6%,增幅比上年同期高6.8个百分点。

对于这种增长态势,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已由“正常”转为“过快”。调查显示,68%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比一季度激增58个百分点;32%认为“正常”,比一季度骤降46个百分点(图5)。

从结构上看,目前投资增长更多是由政府投资和贷款增长带动的,如今年1月至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国内贷款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6.2%和34.4%,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高44.0个和16.8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民间投资情况则不太理想,调查显示,42%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民间投资“仍未启动”,51%认为“已经启动,但增长缓慢”,只有7%认为“已经启动,而且增速将逐渐加快”(图6)。

在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消费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1月-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5.0%。调查显示,57%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消费需求“正常”,同时65%认为未来六个月消费需求会“持平”。

――就业压力趋于缓解。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就业压力严重,但与经济学家总体信心走强相一致,经济学家认为就业形势将趋向缓和。调查显示,33%的经济学家认为2009年下半年城镇就业形势会“好转”,比一季度高18个百分点;22%认为会“恶化”,比一季度低25个百分点;还有45%认为“不变”(图7)。

――通胀和通缩可能性均不大。

2009年1月-6月累计,CPI同比下降1.1%,其中6月同比下降1.7%。

经济学家判断全年物价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轨迹,只有36%的经济学家预期2009年CPI同比负增长。平均预测值为0.5%,出现通缩的可能性不大。

与此同时,尽管年初以来货币供应量及信贷规模快速增长,近八成(78%)经济学家预期2010年CPI同比增长低于或等于3%,平均预测值为2.4%,表明多数经济学家不认为目前的信贷扩张在未来两年内会引发通货膨胀。

与物价持续走低不同,随着货币信贷快速增长,资产价格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其中上证综指目前已经超过3300点,与年初相比涨幅近80%。

55%的经济学家认为三季度国内股市价格将会“上升”,38%认为会“稳定(或小幅波动)”,认为会“下降”的仅占7%(图8)。同时,43%认为国务院出台的国有股转持对股市形成“利好”,比认为“利空”的高40个百分点,另有54%认为“中性”。

――房价高位趋涨影响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房地产价格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下调后,2009年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季度以后,开始持续回升。2009年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8%,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93%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平均房价水平“过高”或“较高”,比一季度高5个百分点。此外,47%的经济学家预期下半年房价比上半年将“上升”,仅15%的经济学家认为将“下降”(图9)。

从房地产成交量看,33%的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和上半年相比将“上升”,比认为将“下降”的高9个百分点,43%认为将“持平”。

经济学家的作用范文5

调查表明,受不断恶化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发展中不断暴露的问题和矛盾以及未来走势的不确定性、复杂性越来越担心。

调查显示,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延续2008年初以来持续走低的态势。

从指数构成看,即期景气指数为2.11,比三季度低1.97点;预期景气指数为2.76,比三季度低0.78点,均为2004年以来新低,且大幅低于信心指数乐观与不乐观的临界值5。指数运行轨迹清楚地揭示出,当前中国经济已明显落入不景气区间(图2)。

2008年,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段不平静也不平凡的历程。自年初以来,大致经历了经济增长较快、物价涨幅偏高,经济增长趋缓、物价高位徘徊,以及经济增长下滑、物价涨幅大幅回落几个阶段。

2008年初,大宗商品价格飞涨,宏观经济政策偏紧的滞后效应显现,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企业用工成本明显上升;此外,2008年以来尤其是下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加剧导致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

在这些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在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出现大幅度下滑。

如何准确判断形势,采取切实有效、标本兼治的宏观经济政策,从而尽早遏止经济下滑势头并化危为机,促进中国经济在一个新的更健康的平台上平稳较快增长,成为经济学家目前关注的重点。

全球形势恶化,回暖尚需时日

调查显示,46%的经济学家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将“继续恶化”,比认为“逐步缓解”的高23个百分点;25%认为将“延续目前状况”;另有6%认为“说不清”(图3)。

在这种背景下,74%的经济学家认为与2008年相比,2009年世界经济总体趋于“恶化”,比认为“好转”和“不变”的分别高63个和59个百分点(图4)。

有鉴于此,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世界经济回暖尚需时日。调查显示,62%的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经济将在2010年及以后触底反弹,其中37%认为是“2010年”,21%认为是“2011年”,4%认为是“2012年以后”;38%认为是2009年,其中30%认为是“2009年下半年”,8%认为是“2009年上半年”(图5)。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偏冷”状态。调查显示,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过冷”和“偏冷”的经济学家分别为21%和69%,比2008年三季度分别高20个和34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仅占10%,比三季度低38个百分点;还有4%表示“尚难判断”(图6)。

从对经济增长的预期看,超过半数(56%)的经济学家预计,2008年GDP增长9%及以下,也有一部分经济学家预计2008年GDP增长在9%以上,平均预测值为9.1%,比三季度低0.7个百分点;68%预期2009年GDP增长在8.5%以下,其中32%预计8%以下,平均预测值为8.0%。

虽然经济学家们普遍看淡2009年中国和世界经济走势,但他们还是预期,中国经济会早于全球经济出现探底回升。关于中国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最低点,绝大多数(90%)认为将出现在2009年。其中,认为在2009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的分别占20%、41%、20%和9%。此外,认为最低点将在2010年出现的占9%,2011年的占1%(图7)。

经济将全面走缓,未来无通胀之忧

具体而言,国内经济走势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出口需求和顺差大幅减少

调查显示,90%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出口需求“不足”,比2008年三季度高43个百分点;只有10%认为“正常”。对于未来六个月的出口,92%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出口额增长会“减慢”,比三季度高15个百分点;8%认为将“持平”(图8)。71%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会出现“顺差减少”。

――货币信贷增长偏慢

调查显示,70%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正常”,比三季度高3个百分点;23%认为“过慢”,比三季度高10个百分点,比认为“过快”的高16个百分点。

与之相联系,货币信贷增长下滑则更为明显。认为目前货币信贷增长“正常”和“过快”的经济学家分别占48%和3%,比三季度分别低14个和2个百分点,而认为“过慢”的达到49%(图9)。

――消费需求疲弱

调查显示,认为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经济学家占55%,比三季度高14个百分点,比认为“正常”的高10个百分点;同时,认为未来六个月消费需求“趋弱”的占49%,比三季度高20个百分点,比认为“趋强”和“正常”的分别高42个和5个百分点(图10)。

――两年内基本无通胀之忧

调查显示,过半数经济学家(54%)预测2008年CPI低于5%,平均预测值为4.5%,比三季度低1.8个百分点。对于2009年的通货膨胀率,86%认为会比2008年“下降”,CPI平均预测值则只有2.5%。

大规模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是否形成未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也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就什么时候会出现6%以上通货膨胀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9%的经济学家认为2010年及以前会出现6%以上的通货膨胀,其中28%认为是“2010年”,1%认为是“2009年”;另有31%认为是“2011年”,28%认为是“2012年及以后”,12%认为“五年内不会发生”(图11)。

――股票价格波动趋稳,房地产价格呈温和下降趋势

调查显示,认为未来六个月国内股市价格将会“上升”和“稳定(或小幅波动)”的经济学家分别占24%和58%,与三季度基本持平;认为将“下降”的占18%(图12)。

同时,认为目前平均房价水平“过高”和“较高”的经济学家分别占29%和61%,认为2009年房地产价格比2008年将下降的占89%,其中“下降5%以内”、“下降5%-10%”和“下降10%以上”的分别为38%、35%和16%。

――人民币汇率走稳,“热钱”动向仍需关注

调查显示,64%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将“基本稳定”,比三季度高21个百分点;此外,13%认为将“贬值”;19%认为“升值3%以内”,3%认为“升值3%-5%”,1%认为“升值5%以上”(图13)。

对“热钱”的动向,经济学家的分歧较大。调查显示,认为未来一年内热钱“很可能”和“有一半可能”明显流出的经济学家分别占17%和33%,比三季度分别高2个和3个百分点;31%认为“无法判断”,19%认为“不可能”(图14)。

经济学家的作用范文6

*普遍审慎乐观,信心指数略有回落

*经济热度略有回升,通胀压力犹存

*宏观调控仍有必要,但应以经济性手段为主

*结构性问题制约经济增长,改革待深化

2005年一季度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物价涨势平稳,但同时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仍较明显,房地产价格仍呈快速上涨势头;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与世界经济增长的放慢,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不容忽视。而且,从今年公布的1、2两个月的数据中,尚难以对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清晰的解读。

在此背景下,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3月底进行了2005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学家信心调查。这也是《财经》杂志与景气中心合作的第二次季度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选择了国内有代表性的、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56位经济学家。调查采用问卷方式,意在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建议。

参与调查的56位经济学家是:陈东琪、陈淮、陈浪南、陈平、丁宁宁、冯兴元、洪银兴、黄卫平、雎国余、李泊溪、李羽中、李京文、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超、李晓西、李子奈、林兆木、刘宪法、刘小川、卢中原、茅于轼、舒元、谈世中、汤敏、汪丁丁、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王君、王小鲁、王小广、魏杰、吴晓求、夏兴园、夏业良、许宪春、叶灼新、易宪容、袁钢明、袁志刚、张承耀、张军、光、章铮、赵凌云、赵志耘、郑京平、钟伟、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周黎安、朱民、曾五一。

普遍审慎乐观,信心指数略有回落

如上一次调查,通过对56位经济学家回答的调查问卷进行编码和统计处理后,计算得出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下称信心指数)。信心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分至9分。

调查统计得出信心指数大于5分,表明经济学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倾向于积极、乐观;得分越高,表明对经济形势预期越乐观。相反,如果信心指数降至5分以下,则表明经济学家对当前及未来经济形式的判断倾向于消极、悲观。

经调查计算得出,2005年一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71,比上个季度略有回落,但仍明显高于2004年二、三季度的水平,取值位于对经济发展表示乐观的区间。

这表明,经济学家认为宏观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对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影响,但对经济前景仍充满信心。

本项调查中,信心指数由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和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两者的算术平均计算而来。其中,前者根据经济学家对当前总体经济形式的判断得分,后者为他们对未来六个月内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期和判断得分。

关于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评价,受调查经济学家中,有86%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表示“满意”,比2004年一季度增加16个百分点;14%认为形势“好”,比2004年四季度减少14个百分点。

关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在“好”、“满意”、“差”三个选项中,本次调查经济学家选择中间项“满意”的比重是历次调查中最高的。整体而言,根据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式的整体评价计算得出的即期经济景气指数,比2004年四季度略有下降。表明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普遍持审慎的乐观态度。

调查显示,多数经济学家(72%)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中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评价,基本令人满意;但相对而言,经济学家对当前出口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内需的满意程度。与2004年四季度相比,经济学家对投资、出口的需求判断变化不大,但看好消费需求的比重有所下滑。

几乎所有经济学家(98%)都倾向于认为与去年同期相比,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已经有所好转或者持平。这表明,经济学家对宏观调控一年来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评价基本是积极、正面的。

关于对未来六个月内宏观经济的趋势判断,25%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形势会“好转”,71%认为将保持“不变”,4%认为会“恶化”。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与2004年四季度几乎完全相同,表明经济学家对未来的经济走势继续保持乐观的预期。

与此相对应,多数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内,中国国内投资情况和消费情况仍与上一阶段基本持平;其中比较显著的是,认为与2004年四季度比,中国投资形势将会恶化的人数比重明显减少12.5个百分点。

相对而言,经济学家普遍预期外商直接投资升势可能趋缓。关于未来六个月的外商直接投资形势,认为会“上升”的经济学家比认为将会“下降”的多18个百分点,比2004年四季度的相应数字少23个百分点。综合分析,经济学家对我国吸引外资的前景继续保持乐观的预期,但受宏观调控及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这种上升的势头可能趋缓。

但是,关于对未来我国外贸平衡的预期,经济学家存在较大分歧。本次受调查经济学家中,有四分之一认为进出口顺差会“增加”,一半认为会“持平”,四分之一认为会“减少”。

经济热度略有回升,通胀压力犹存

2004年,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抑制经济过热的势头。经过一系列有保有压、综合配套的宏观调控措施,基本做到了在控制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同时,没有出现所谓“硬着陆”冲击,2004年GDP仍然完成了9.5%的快速增长。

对于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没有人认为“过热”,但有39%认为“偏热”,比2004年四季度认为“过热”和“偏热”比重之和多11个百分点;53%认为“正常”,比2004年第四季度减少近20个百分点;8%认为“尚难判断”,比2004年四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

具体而言,经济学家们预期,未来六个月物价水平将继续上扬,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与2004年第四季度调查结果相比,认为未来六个月的通货膨胀率(以消费价格指数计)将会“上升”的经济学家比重增加了25个百分点;认为会“持平”和“下降”的则分别减少12和13个百分点。

此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多数经济学家预期通胀会上升,但73%的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问题“不太严重”,只有23%认为“严重”,4%认为“非常严重”。由此可见,经济学家预计未来一个时期物价水平将呈现上升态势,但通货膨胀问题并不严重。

但是,经济学家对近期股票市场走势的判断分歧较大,股市未来走向尚不明朗。关于未来六个月国内股市价格,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会“上升”、“稳定”、“下跌”的经济学家比重几乎各占三分之一。

以上调查结果清晰地表明,经济学家普遍倾向于认为,经济运行的“热度”经过宏观调控后的持续下降,目前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但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总体经济运行状况处于正常范围。

在2004年四季度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升息被多数经济学家评价为上一轮宏观调控中最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在今年一季度的调查中,仍有三分之二的经济学家主张,未来六个月内仍将继续提高存贷款利率。这一评价与2004年四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由此可见,在央行于2004年10月29日实施的利率调整的基础上,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应继续加息。

尽管央行近期采取了提升房贷利率和首付比率的措施,仍有超过一半(52%)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房地产价格会上升。与2004年三季度和四季度的结果相比,虽然认为“上升”的比重基本未变,但认为“持平”的比重有所下降,认为“下降”的比重略有提高。

由此可见,经济学家认为,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措施尚未取得明显效果,房地产价格将继续保持攀升的态势。这也是经济学家认为应该继续加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4年年末以来至今,美元一路贬值,尚无回升迹象。调查显示,经济学家也倾向于认为人民币仍然面临升值压力。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关于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认为“存在低估”的经济学家比重与2004年四季度调查时的情况基本相同,认为“合适”的比重增加了12个百分点,认为“高估”的则减少了11%;认为人民币兑换欧元的汇率存在“低估”的比重,比2004年四季度提高了9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高估”的,分别比2004年四季度减少5个和4个百分点。此外,认为英镑和日元被高估的比重分别为47%和43%。

以上结果表明,经济学家仍然认为,人民币对国外主要货币的汇率存在低估倾向,人民币升值压力依旧,此亦构成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之一。

结构性问题制约经济增长,改革待深化

本次调查提出了需求不足、失业、通货膨胀、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贸易壁垒、缺乏熟练劳动力、公共赤字、外债、资金短缺、投资过热、三农问题、潜在金融风险、服务业发展滞后、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环境压力、能源供应紧张等17个问题,由经济学家对每个问题作出“非常严重”或“严重”或“不太严重”的判断。对选择“非常严重”的赋值9分,选择“严重”的赋值5分,选择“不太严重”的赋值1分;然后根据经济学家的判断,为每个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平均计算分值,得分越高说明问题越严重。该项目可能分值在1-9分之间,5分为中间值。

与2004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相比,17个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中,经济学家判断,7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明显加剧。其中,最为显著的一项是能源供应紧张,此项得分比上季度调查增加了0.66;其次是通货膨胀,分值增长了0.61;外债分值增加0.56;缺乏熟练劳动力得分也增加了0.49。

与之相反,经济学家对失业、三农、投资过热、收入差距扩大等10个问题的严重性的判断,较上季度相比有比较明显的缓解。

与去年同期的调查相比,“能源供应紧张”取代“三农”问题成为诸问题之首,表明经济学家对能源短缺的高度关注;而“三农”问题的缓解,主要来自近一年来中央对农业一系列扶持政策的落实以及2004年较有利的气候条件但在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三农”仍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且不是光靠对农业的扶持就能解决的。

失业压力的减轻主要来自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投资过热现象的缓解得益于有效的宏观调控,这种动态平衡的延续寄望于更完善的宏观调控艺术。

以上调查表明,从经济学家判断的严重程度看,目前困扰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结构性矛盾突出,金融等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等因素造成。

调查问卷的最后部分,以开放式问题的形式,征求经济学家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与意见。综合问卷内容可以发现,经济学家对一年来宏观调控的总体效果持肯定态度,基本认可今年以来国家实行的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他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主要包括:宏观调控要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应赋予中央银行更大的自;要继续做到“有保有压”,一方面抑制过热的投资尤其是地方政府投资、粗放型投资,控制房地产过热的需求尤其是投机需求,注重经济增长的效率,另一方面刺激消费需求,大力扶持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卫生方面的投资力度;采取综合性有效措施促进新能源的研究开发,积极缓解能源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