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粮食问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粮食问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CGE模型GTAP数据库
1.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粮食产出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增长。同时,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贸易额的迅速提高,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一些潜在问题正逐渐显现出来。笔者研究①发现,目前中国粮食政策所导致的产出增长主要来源于中间产品投入和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忽略了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随着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必然提高粮食产业的成本,进而影响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当前中国粮食产业的高成本、低效率和农民低收入等问题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和中外学者密切关注的焦点,因此,探讨其分析框架和政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互相连接构成一个经济系统,任何一项农业政策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所有产业部门;反之其它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反作用到农业部门的产出、就业和收入分配等。因此,目前国内学者基本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方法分析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并具体分析了粮食价格、产量和农民收入变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但是,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线形体系的模型,而在现实社会中非线形却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同时投入-产出模型还是一个价格固定和需求驱动的模型,这就暗示投入-产出模型忽略了生产供给能力的限制。因此,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分析,其结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克服投入-产出模型的上述弊端,需要寻求一个更加全面、优化的分析框架。为此,本文在采用最新GTAP(GlobalTradeAnalysisProject)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合分析中国粮食问题的可计算性一般均衡(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CGE)模型。CGE模型具有如下主要优点:①经济范围内协调一致的相互作用机制。CGE模型能够按照协调方式同时考虑整个经济范围内的相互作用机制,且定量解释所有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②替代可能和非线形关系。CGE模型使国内产品和进出口产品之间的不完全替代、国内销售和出口之间的不完全转换等替代成为可能。③价格内生和混合经济体制。CGE模型包含了通过价格激励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和政策工具,可以刻划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的相互依赖性。
这样当经济受到冲击时,运用CGE模型就可以全面考察该冲击对经济总量、结构、相对价格等方面的影响,而不局限于局部。
2.建立一个适用分析中国粮食问题的CGE模型
2.1粮食CGE模型具有的新特色:粮食CGE模型是在新古典CGE模型(Dervisetal.1982)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的需要进一步扩展形成的。本文模型具有如下新的特色:首先在政府预算账户中引入一个外生变量-政府补贴,主要用于分析生产补贴是如何影响粮食成本、产出和农民收入。
其次,本模型的数据库是笔者依据最新GATP相关数据编制而成,包含六个农业产业及六个非农业产业③,一方面可以用于分析农业产业内部及非农业产业对农业部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非常重要,但常常被一些农业政策的局部分析所忽略;另一方面主要用于分析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间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农民福利的影响。
再次,劳动力被进一步细分为技术型和非技术型,主要用于分析外部冲击对非技术劳动者在农业产业内、农业和非农业产业间的流动效果,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产出和收入的影响。
最后,进一步细分制度部门。在粮食CGE模型中,制度部门分为三部分:居民户、企业和政府。其中,居民户和企业又进一步细分为农村和城市两种类型。主要目的用于分析外部冲击对农村居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的直接影响,和收入变化引起的对农产品和非农产品消费变化的间接影响。
2.2粮食CGE模型的数据库和方程式体系。结合本文研究的需要,建立一个最新的包含六个农业部门的中国粮食社会核算矩阵(SocialAccountingMatrix,SAM)。这个SAM的建立是把来源于GTAP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通过RAS的方法编制而成的,它构成CGE模型的基础数据库。
粮食CGE模型的方程式体系中,用CES生产函数代替C-D生产函数,剔除了C-D生产函数中存在的不完善成分。另外,在国际贸易部分,采用了CET函数形式。
3.模拟分析
针对目前粮食产业中存在的潜在问题,本文提出三套解决方案即:增加粮食部门的生产补贴,提高粮食品种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贸易的自由化。由于CGE模型具有经济范围内协调一致的相互作用机制,CGE模型能够考虑整个经济范围内的相互作用,定量分析所有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
在模拟方案1中,政府给粮食部门增加20%的生产补贴,导致较高的粮食产出。这是由于此项措施通过有效地消减成本进而降低粮食生产价格,从而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并扩大出口,同时也相应地刺激并增加了国内的粮食消费。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0.7%,这主要是由国内消费需求增加了2.57%拉动的。另外,政府给粮食部门增加20%的生产补贴,此项措施对农民收入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农户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其工资水平的提高。相对来说,相同收入增长水平下的农村居民户消费量会高于城市居民户,因此,农村居民户收入的增加有效地刺激了消费的增长,明显地支持了非农产品的产出。
相应地,生产补贴也产生了一些间接影响。首先,在政府账户方面,为了支付生产补贴,政府不得不提高借入额。虽然,直接税和间接税的税率在模型中保持不变,但是增加的居民户收入和消费需求可以使政府收入通过直接税和间接税有所增加。其次,在投资方面,由于政府补贴的增加,导致政府帐户支出的增加。在政府其他消费不变的情况下,导致政府投资的减少。这样对资本密集型的投资产业比如说建筑业,机器设备业等产生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生产补贴这一方案在短期内效果比较明显,但由于投资增长的降低将直接减少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资本存量,从而影响经济系统长期的增长潜力。
3.2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效果(方案2)。本文假定模型中技术变化是中性的,我们通过改变CES函数中的参数值评价各个粮食品种由于TFP改进对粮食产出和收入的影响。这个模拟结果如表3所示。
描述了生产率增长对粮食产出和收入的影响。由于农业部门内部以及农业与非农业部门间的相互关联,TFP增长对粮食部门以及非农业部门的产出增加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其中唯一例外的是建筑部门和采矿部门,这是因为二者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消费间的关联程度很小的缘故。
另外,粮食部门TFP增长引发了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由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高于农业部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移动。一方面,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下降趋势,其中在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相对于资本密集型部门需求更多的转移劳动力,从而引起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产出明显增加。从非农业部门整体而言,由于整体产出的扩张效果,由此引起的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最终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另一方面,在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的移出,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两方面综合效果导致农业部门及非农业部门的总体工资水平上升。值得指出的是,通过对TFP改善促进了总体的收入水平,但针对于农业户及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却有所不同,其中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更高一些。综上所述,此方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现存的高度不平衡的城乡收入差距。
通过对TFP改善促进了GDP的增长,五种谷物的TFP同时增长的综合效果引起GDP增长19%。
3.3粮食部门TFP增长和贸易部分自由化的效果(方案3)。这一部分,主要运用粮食CGE模型分析在未来贸易进一步自由化背景下,模拟和评价粮食部门TFP增长的经济效果。
考虑到目前的现实情况,这一部分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50%的综合影响。在生产部门中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受益者是贸易出口部门和进口依赖部门(例如能源、机器设备产业等),粮食产出明显增加。
(只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的模拟结果有一些显著的不同。其中,要素收入相对增加,并且收入分配趋于改善。这是因为根据目前的经济结构,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有利于农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只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非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相对于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有较大比例的增长,这个结果暗示着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收入在不同居民组中的变化表明贸易自由化具有较强的促进“平等”的效果。其中,农户收入增长最大,这种情况和模拟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农村居民收入的改善程度优于城市居民的。可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受益于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贸易进一步的自由化(关税消减50%),而目前的贸易政策格局对城市居民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由于关税消减政府收入下降5.8%。这意味着关税消减带来的收入损失大于由于进一步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贸易税的税基扩大及企业、居民收入增加带来的收入盈余。
贸易自由化对GDP的影响相对明显。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50%的情况下,GDP上升2.55(只考虑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GDP上升1.96%。
上述的模拟结果表明,在某种程度上贸易自由化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其中在目前阶段,一个主要的影响是能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背景下,有效地促进和协调“增长和平等”两个目标。
4.结论
目前国内学者基本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方法分析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并具体分析了粮食价格、产量和农民收入变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但是,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线形体系的模型;同时投入-产出模型还是一个价格固定和需求驱动的模型,这就暗示投入-产出模型忽略了生产供给能力的限制。为了克服投入-产出模型的上述弊端,本文在采用最新GTAP(GlobalTradeAnalysisProject)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粮食可计算性一般均衡(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CGE)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定量分析和评价解决粮食潜在问题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本文研究发现:
4.1增加粮食部门生产补贴的政策可以通过消减成本有效地降低粮食产品的生产价格,从而增强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并扩大出口,同时也相应地刺激并增加了国内粮食产品的消费量;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7%,农民收入增加,国内的整体消费需求增加2.57%;可见,生产补贴这一政策方案的短期效果比较明显。但从中长期角度分析,由于投资下降会直接导致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资本存量的减少,从而影响经济系统的长期增长潜力。
4.2提高粮食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促进了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研究发现,由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高于农业部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移动。一方面,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下降趋势,其中在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相对于资本密集型部门需求更多的转移劳动力,从而引起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产出明显增加。从非农业部门整体而言,由于整体产出的扩张,导致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最终引发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另一方面,在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的移出,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两方面的综合效果导致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整体工资水平上升。值得指出的是,TFP的改善虽然提高了整体收入水平,但对于农业户及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却有所不同,其中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更高一些。这个结果暗示,此方案会加剧我国现存的高度不平衡的城乡收入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结论与局部模型得出的分析结果相反。
4.3在提高粮食部门TFP的情况下,模拟部分贸易自由化政策的结果表明,要素收入相对增加,并且收入分配趋于改善。这是因为根据目前的经济结构,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有利于农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同时对比第二套政策方案(只提高粮食部门TFP的情形),非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相对于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有较大比例的增长,这个结果暗示着在当前的经济结构背景下,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limeng(2006)
②由于根据目前国家统计局出版的《投入产出表》尚没有对农业部门中的种植业进行细化,因此本文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来源于GATP数据库
③12个产业部门分别是:大米、大麦、其他谷物、蔬菜和水果、其他种植业、其他农产品、能源和矿产品、食品加工业、制造业、建筑业、贸易和流通业、服务业
④目前的粮食政策所导致的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中间产品投入的增加和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忽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随着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逐渐上升,必然推高粮食产业的成本,进而影响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概括地说,目前我国粮食产业存在着高成本,低效率和农民低收入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善同、翟凡、徐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般均衡分析[J]世界经济,2002,2:21~26
[2]Arrow,K.J.andIntriligatior,M.D.(1985),HandbookofMathematicalEconomics.North-Holland
[3]Dervis,K.,DeMelo,J.andRobinson,S.(1982),GeneralEquilibriumModel-ANewApproach.London:OxfordPress
[4]Ezaki,Mitsuo(2001),“AsianEconomyinFuture:AnEconometricAnalysisofGrowthPerspectives”,EconomicAchievementinAsia,Tokyo:Toyo-Keizai:171~196.(inJapanese)
[5]Fisher,F.M.(1966),TheIdentificationProbleminEconometrics.NewYork:McGraw-HillBookCompany
[6]Gunning,J.WandKeyser,M.(1993),AppliedGeneralEquilibriumModelsForPolicyAnalysis.HandbookofDevelopmentEconomics
[7]Jorgenson,Dale.W.andGriliches,Z.(1995),TheExplanationofProductivityChange.TheMITPress
[8]Limeng.2006.Grant-in-AidforScientificResearch(B)(No.16330037),“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andgrowth,incomedistributionandpovertyalleviationineastAsia”
粮食问题研究范文2
>> 山西省苹果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山西省山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山西省粮食生产的思考 湖北省粮食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河南省发展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博白县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 广西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研究 遵义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山西省A电厂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河北省粮食生产的集聚研究 山西省钙果(欧李)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山西省煤炭清洁生产问题研究 郎溪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 富顺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 嘉祥县粮食生产现状、做法及存在问题对策 信阳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考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山西省小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山西省投资现状与经济增长研究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3-03-01)[2013-03-11]..
[3] 2012年山西省粮食外购情况点评分析[EB/OL].(2013-04-20)..
[10] 高铁生.发展现代物流增进粮食安全[J].中国流通经济,2008(6):12-15.
粮食问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威海市 粮食补贴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威海市现阶段粮食补贴现状
威海市自2004年开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粮食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缓解柴油、化肥等农资涨价对种粮农民的影响,威海市有关部门将于2010年继续对种粮农民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农民每种一亩小麦,可获得83.15元财政补贴,其中,粮食直补15元,农资综合直补68.15元。另外,对小麦种植面积在100亩(含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亩再给予10元的奖励。
国家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的持续实行,进一步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今年威海市近38.24万户种粮农民种植小麦112万亩,共可获得补贴资金9326万元,市财政于3月初已将补贴资金全部拨付各市区。各市区财政部门将于3月底前通过“山东省财政涉农补贴一本通”管理系统,一次性兑付给种粮农民。
其中,在一系列惠农政策引导下,今年文登小麦种植面积增加了近4000亩,总面积达到41万亩。据介绍,今年文登粮食部门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对葛家、高村、泽头等基层粮管所的地面进行了硬化,并协调质监部门对收粮的所有秤磅进行了重新校验。文登市今年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比往年提高了3分钱,国标三等白麦由每市斤0.87元提高到0.9元,红麦和混合麦每市斤提高到0.86元。在粮食部门的督导下,各购销企业通过自筹、贷款和加快销售资金回笼等方式,目前共筹措收购资金6000多万元,以保证夏粮征购资金及时全额兑付给售粮农民。农发行文登支行将继续严格执行国家的粮食购销政策,保证收购资金及时、足额供应。
二、威海市粮食补贴中存在的问题
从2004年开始,威海市粮食直补政策已实施了6年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该市粮食直补在补贴方式、补贴标准、补贴对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粮食直补效应难以发挥,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仍然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
1.政策变动频繁,实际操作难度增加
政策一年一变,政策缺乏衔接。甚至一年多变。一年内政策分批分季落实,不便于乡村统一布置工作。就负担卡填开来讲,极不方便,面对不断变动的政策,威海市地方基层无所适从,不易准确把握政策,执行起来就可能出现偏差。
此外,政策缺乏衔接,制度组合作用不大。一是部门分散,缺乏衔接。在一年内发放到同一农户的各类补贴,财政部门内负责执行的就有几个科室,这些科室往往不是协调一致行动,给基层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二是收支并存,缺乏衔接。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农业扶持力度,而地方上仍然存在一些涉农收费,比如水费。一些地方基层因继续向农民收取水费,而将应发给农民的补贴存折留扣在手,使得补贴落实大打折扣。其实在加大支农支出的情况下,这些落后的收费项目完全应当取消,在公共产品供给领域, 真正对农民实行“零负担”。三是制度组合,缺乏衔接。其一,补贴目标定位过高,当其他制度是处理同一目标的主要地位时,粮食补贴政策就应当着眼于简化和完善操作方面,这是当前补贴政策应该注意改进的地方。其二,现行制度环境也在影响补贴政策的落实,同时也影响了补贴的监督效果。
2.按承包耕地面积和现行标准补贴,不能刺激农民多种粮
威海市实行的粮食直补方式主要是按农民承包耕地的面积进行补贴。这种不与粮食种植面积挂钩甚至不管是否耕种就直接补贴的方式虽然操作起来较为方便,但粮食直补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是“按亩分钱”,致使部分农民群众误解为按人头发放补贴,把补贴款简单理解为党和政府的关心款,与粮食种植没多少关系,不利于鼓励种粮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另外,当前粮食直补绝对数额较小,每亩补贴才13.5元,占粮食价格的比重极小,起不到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的作用。农民群众普遍反映补贴标准低,有的说:“一亩田补十几元,还抵不上化肥涨价的钱。”在比较效益的驱使下,一些农民弃粮种经济作物。
3.农业生产资料费用呈上升趋势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农民支出增加
自2008年上半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高涨带动国内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不断攀高,加重了种粮农民的负担。据对山东省各县农产品生产价格抽样调查表明,2006-2008年,威海市农业生产成本年均分别上升了24.0%和10.8%,其中2008年比上年同期上升了54.4%和37.0%。造成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原因是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农资费用出现较大幅度增加,成本上升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
4.农业补贴额度过低,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由于我国目前财力有限,威海市对农民直接补贴的额度太低,远低于粮价波动对农民收益的影响。目前农业补贴发放中的另一个问题是,补贴资金没能真正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基本建设。农民补贴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发放,每户补贴额度多为几十元、几百元不等,相对于农机具的价格微乎其微,所以许多农民把补贴款只作为一笔意外之财,很少真正用于发展生产,影响了现土地耕种者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发挥补贴的作用。
三、建议与对策
1.继续加大补贴力度,调整补贴结构,完善补贴种类
威海市应在国家财力的允许下,继续逐年增加农业补贴数额,改进补贴方式。进一步明确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的目标和导向,逐年加大对综合性收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农业补贴的力度。同时,增加农机补贴数额,改变农机补贴方式。通过增加对农机化的投入,使农民购机补贴的覆盖面逐年扩大,最终使这一政策覆盖到每户农民。还可新增如农民转岗,创业技术、技能培训等增强“三农”软实力方面补贴等。
2.完善补贴发放方法,提高效率,加强监督
完善直补资金的发放办法,加强涉农补贴资金管理。建议财政、农业等重要部门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涉农补贴资金发放告示制度。乡镇财政部门不仅应该在补贴发放前对补贴发放范围、发放办法进行公示,还要将补贴项目、金额和存入时间公示。通过发放通知书或明白卡等方式及时告知农户,便于互相监督,增强透明度。进一步升级“一折通”计算机管理软件。财政涉农补贴资金项目多、涉及面广,将目前所有的财政涉农补贴资金纳入软件系统操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同时,也便于监督补贴资金发放使用情况。
3.完善粮食补贴程序控制制度,健全粮食补贴监督管理制度
一是继续执行政策宣传单、农民负担监督卡和一册通发放等行之有效的办法。确保农民知情权和监督权,确保补贴资金安全封闭运行。二是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公示制度。健全政策公示、数据公开和网上查询制度。三是在简化对农民直接补贴项目的情况下,制定更加严格规范的操作和控制程序。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政策执行能力。搞好培训辅导和调查研究,善做政策探索者,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勇做改革先行者。
此外,除完善补贴操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外,还需要完善内外结合的监管制度。健全政府监督、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具体实施监督时,政府各部门可以统一行动,各部门发挥各自监督优势,各负其责,这样可以整合监督力量,提高监管效率。努力把粮食补贴这项民心工程办成顺民心、合民意的工程。
4.建立联动机制,发挥农业生产规模优势
惠农政策应综合运用。农业补贴政策应考虑与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和农资最高限价等政策相协调利用,综合分析他们之间的的内在联系,建立科学的联动机制,建立弹性联动模型。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在粮食价格和农业成本经常变动的情况下,补贴政策能快速调整,发挥积极作用。从发展来看,农业向规模化发展、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不可避免的。农业补贴政策导向上应顺应这种转变。配合土地经营权流转,明确补贴资金是发给最终的耕种人的,减少补贴发放过程中的矛盾。农业补贴政策应对种粮大户给予倾斜和照顾,对达到一定规模种粮大户按实际面积给与补贴、农民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应给与补贴。补贴政策使耕地多的农户收益较多,耕地少的农户受益较少,甚至利益受损。考虑到要建立“和谐社会”,建议农业补贴政策也应适当考虑耕地少的小农户,尤其是耕地少的贫困小农户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穆月英:关于农业补贴政策的作用和局限性的思考 理论探讨 2010年第1期
[2]闻新国:粮食补贴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思路 前言论坛 2009年第19期
粮食问题研究范文4
关键词:荆州市 粮食产业集群发展 现状与问题 对策建议
荆州市是湖北省以至全国的产粮大市,以种植稻谷为主,常年保持36.69万公顷的稻谷种植面积,总产量300万吨以上,具有发展粮食产业集群的良好资源优势,在省和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资料表明,价值1元的粮食经过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元、日本可增值2.2元,在我国也有明显的增值效果;此外,由粮食产业所带动的运输、饲料、食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更加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所以,通过发展粮食产业集群,拓展粮深加工,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粮食附加值,对发展荆州市农业产业经济、粮食产业经济和相关产业经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多重意义。
在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武汉是龙头,宜昌是龙尾,荆州是龙腰。武汉和宜昌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荆州工业化还处在初期向中期转化的阶段。由于荆州工业化进程缓慢、滞后,致使粮食产业聚集度不够,科技支撑力不强,经济外向度偏低,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不牢。为此,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壮腰工程”的重大决策。“壮腰工程”的核心和关键是“壮工业”、即做大做强荆州工业经济;同时根据荆州市粮食产业在全省以至全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必须大力发展粮食产业集群,走粮食大产业、大集团、大品牌、大项目、大市场之路,使粮食产业与工业化同步发展。据此,荆州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国家粮仓,打造千亿粮食产业”的战略目标,并于2012年明确提出了“着力打造粮食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粮食工业园区”的战略措施。
实践经验表明,粮食产业化经营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必须大力发展粮食产业集群。发展粮食产业集群的优越性一是能够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接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引导生产适销对路的粮食产品,有利于龙头企业加工优质的粮食食品,创造好的经济效益;二是能够集中资金、集中精力把具有品牌优势、加工优势、市场营销优势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三是能够促进粮食工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经营成本,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竞争实力。建设粮食工业园区是充分发挥投资规模效应、吸引外商集聚效应的有效途,是粮食产业化深度发展,实现质量、效益新跨越的重要载体。
一、荆州市粮食产业集群建设与发展的现时情况
1 荆州市粮食产业链发展现状:建设粮食产业集群是从粮食产业化整体出发,向基地、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方向进行产业链条连接。
“十一五”期间荆州市按照这一方向,以该市的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福娃集团有限公司、洪湖浪米业有限公司、湖北恒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松滋市云达米业有限公司、荆州市汉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为重点,建设了6个营养强化米生产基地和4个稻谷深加工生产基地,形成了四大粮食转化产业集群。
四大粮食转化产业集群是:1,在荆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湖北汉科高科技生物有限公司为圆心,链接带动湖北天荣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荆州市鑫禾米业有限公司、荆谷米业集团等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以果葡糖深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粮食转化产业集群;2,在荆州市的松滋市区,以湖北白云边酒厂工业园区为圆心,链接带动荆州市公安县等周边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以白云边酒生产为核心的粮食转化产业集群;3,在荆州市的监利县新沟镇,以福娃集团工业园区为圆心,形成以饼干、膨化食品、营养粥等深加工为核心的粮食转化产业集群;4,在荆州市的洪湖市工业开发区,以湖北洪湖浪米业有限公司、中兴(湖北)生物质能有限公司工业园区为圆心,带动周边的所有粮油加工企业,形成以生物柴油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粮油转化产业集群。
在粮食产业集群的推动下,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和粮食食品项目与品牌能力大幅度提高,到2013年底,荆州市将形成系列营养米年生产能力50万吨、稻谷深加工年生产能力30万吨、稻谷深加工产品产量20万吨,大米加工产量达到200万吨,其中精制大米170万吨,系列营养米30万吨;开发出发芽糙米、留胚米、免淘米、米乳、糙米茶等营养产品和方便米饭、方便米线等方便食品。
2 荆州市粮食产业与相关产业链接现状:粮食产业集群建设是以粮食生产产业为基础,链接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相关产业,优化资源整合、配置,进行产业合理布局,促进粮食产业链延伸和粮油资源转化增值,整体提升粮食产业经营水平,实现粮食产业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荆州市粮食产业集群建设发展过程中与相关产业的链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与粮食加工产业的链接。突出的是在优质稻的产、购、销方面,订单购销发展较快。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在对粮农生产的优质稻订单购销中,收购价格比普通稻高出30%以上,粮农每亩可增收100多元,这种粮农与粮食加工企业的产、购、销链接方式受到粮农欢迎,推广普及比较快;第二,与食品加工产业的链接。主要是依托福娃集团有限公司、洪湖市太禾米业公司、荆州市新力大风车食品有限公司、松滋市天怡食品有限公司、荆州大佳机械食品有限公司等粮油食品加工企业,建设了4个粮食生产基地,粮农按照市场导向、适度规模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公司收购基地粮农生产的粮食后,开发生产优质俏销的新型营养方便食品,将一部分利润转移给粮农,实现产业共兴,利益共享;第三,与饲料加工产业的链接。主要依托荆州通威、湖北大明、荆州希望等饲料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加工水产专用料、畜禽料、动物宠物料等饲料生产。2013年荆州市加工生产量将达到800万吨,年加工产值60亿元,除了增加企业收入、国家税收以外,还可以增加饲料粮钟植农户的收入,达到饲料粮钟植农户与饲料粮加工企业双赢的目标;第四,与酿酒产业的链接。主要是依托湖北白云边股份有限公司、公安(县)黄山头酒业有限公司、石首市劲牌酒业有限公司发展壮大酿酒业,并重点扶持监利县粮酒酒业有限公司,把“监利粮酒”品牌建设成为中国知名品牌,到2013年荆州市酿酒业总产值将达到120亿元。这样通过酿酒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和促进饲料粮钟植产业的发展,延长饲料粮钟植农户的收入链,增加其收入。
3 荆州市粮食产业收益现状:粮食产业集群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带动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荆州市选择5家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重点扶持;选择10家中小企业重点培育;选择20家后备企业重点跟踪;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培植1-2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5-1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截至2010年底,荆州市已建成“五大粮油加工园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5家,粮油食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66亿元,实现利税64131万元,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增加了粮农收入。在此基础上计划到2013年底全市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0家左右,其中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左右;全市市级以上企业粮食加工量达到3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左右、利税8亿元以上;其中典型企业监利县福娃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洪湖市洪湖浪米业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从而使财政收入和粮农收入进一步提高。
二、荆州市粮食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荆州市产业集群发展尽管取得了上述成绩,但同先进地区比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差距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虽然部分企业已获得了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称号,但真正能称得上“龙头”的企业并不多,带动效益也不够突出。目前荆州市还没有一个利润过3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即便是福娃集团,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也未过100亿元,且全市过5亿元粮食企业仅9家。
差距之二是深加工项目少,产业链条短。荆州市真正称得上粮食深加工的项目只有福娃集团的系列食品和汉科公司的果糖,其他绝大多数企业基本上是对原粮进行初加工和精加工,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企业创利税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粮食的生产、购销、加工等环节大多还处于分割状态,产业链条延伸过程中小而全的问题比较突出,上、中、下游产业的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差距之三是精品名牌产品缺乏。由于高档优质稻发展滞后,稻米品质不高,尽管在稻米品质结构的调整上现在同过去比有很大进步,但与市场对高档优质稻的需求相比,同湖南等省相比,在高档优质稻的研究、开发、引进、推广上都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档优质稻的发展整体上还没有形成规模。此外,荆州市还没有一家企业的大米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同“北大荒”、“金健”等全国知名企业相比,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以及影响力都还远远跟不上。
差距之四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尽完善。目前荆州市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结仍然只限于简单的产品买卖关系和松散的合同关系,紧密型的利益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市场一旦变化,合同就难以执行,企业和农户都会受到损失。同时,荆州市区域性、专业化的大基地数量少、建设标准不高,区域间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此外,部门配合不够,农业、农机、农技、粮食、财政、银行等部门在产业化经营中的配合力度比较弱。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荆州市要真正搞好湖北省提出的“壮腰工程”,确保湖北省和国家的粮食安全,还必须在建设和发展粮食产业集群方面下很大的功夫,采取务实性的措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拓创新的政策举措,促进荆州市粮食产业集群快速有效发展。
三、荆州粮食产业集群建设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1 培育发展粮食工业园区,为粮食产业集群发展夯实载体。要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制订有利于粮食产业集聚的财政政策和土地政策,适当降低地价标准,支持产业园区建设。要明确粮食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突显区域粮食优势,通过自身培育、外引内联,引导一批能带动产业升级、起主导作用的绿色食品、绿色产业项目和企业集中落户粮食工业园区,使同类产业的企业在粮食工业园区内相对集聚,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和空间集聚效应。
2 突破性地培植大品牌。一是从生产源头抓起,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粮食品种,大力开展基地建设,实行订单购销,保证企业品牌打造有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二是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和ISO14000认证,建立粮食质量标准和安全体系,采用优良操作规程(GMP)、关键危害点控制(HACCP)和卓越绩效模式等国际通行的管理标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三是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品牌大米应以高、中档精制大米为主。四是实施品牌整合。
3 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对关键技术和科研成果,鼓励通过技术转让、入股等方式进入企业,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把粮食产业链向深加工方面延伸,延长产业链,增加粮食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重点构建粮食加工产业体系,认真研究粮油加工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做到“中间开花、两头延伸”。“中间开花”就是迅速提升加工企业科技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两头延伸”:一头要向上游即粮食生产领域延伸,通过建基地,从源头上保障企业生产的原料及质量;一头要向下游即消费终端延伸,通过福娃、洪湖浪、宏凯等龙头企业的带动,迅速推动荆州市粮食加工业再上新台阶。
粮食问题研究范文5
【关键词】实验室;水质检测;质量控制
1.微生物的检测
1.1严格用具清洗
保证检测用具的真正清洁、无菌是保证检测精度的第一步。因此必须保证用具(包括采样瓶、平皿、吸管等)清洗符合要求,因此不但清洗时要及时更换清洗液,使之达到一定浓度,而且用具清洗必须彻底,无残留。因为通常用作清洗液的洗衣粉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它能破坏细胞结构从而抑制细菌,影响检测结果。
1.2加强实验室无菌环境的控制,保持四壁光洁,严禁挂尘
大量细菌能够附着在空气中的粉尘中,浓度可以达到107个/L―108个/L,因此必须保持检测室、尤其是无菌室四壁及地面光洁,无菌室内还要尽量少放置物品,便于消毒杀菌。潮湿也是细菌滋生的一大因素。经常通风,保持检测室的干燥,定期用消毒液对室内空气杀菌,并且检测其结果。
1.3合理存放及使用培养基
大家使用的合成培养基,一般为粉末状,应置于5℃―25℃,避光、干燥保存,并在保质期内使用。若培养基粉末变黄、变粘,则很可能变质。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应于4℃冰箱保存,并尽快使用。使用时,应将培养基均匀加热,使之熔化。若使用电炉加热,应避免热糊。待其冷却至60℃左右,方可进行接种。培养基以其基体均一,色泽光亮、透明为优质培养基。
1.4其他注意事项
除了设施环境、培养基、培养箱温度等硬件需满足要求外,样品重复性、检测时间、培养时间、检测人员读数等也是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不同人员对同一平板读数引起的误差较小,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作为次要因素考虑。检测时间和培养时间是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之一,应严格规范操作。微生物水样的运输及保存均应冷藏,样品取来后应立即检测,最长不宜超过 24h。培养时间因样品细菌种类的纯度对结果的影响有所不同。对于细菌种类单一的质控样品,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 其结果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对于种类复杂的水样品,培养时间对其结果的影响较大,培养时间最好控制在 48±2h。
2.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2.1水浴加热时间必须严格控制
大多数化学反应的进度都与反应时间成正比。采用酸性高锰酸钾法测定高锰酸盐指数,测定只是规定时间内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量,反应时间将直接影响测定的结果,因此对样品进行水浴加热时,一定要在水浴沸腾后将样品放入水浴锅中,水浴沸腾,开始计时,并严格控制时间为30min±2min,以提高数据的精密性。若水浴加热时间过长,样品测定值会增大、反之则减小。
2.2 KMnO4溶液的浓度必须准确标定
滴定时室温下反应慢,溶液加热至70℃-80℃,但温度不能高于90℃(酸性条件下,H2C2O4会部分分解)。滴定刚开始的时候,滴定反应速度较慢,当滴入的KMnO4与H2C2O4反应生成Mn2+而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后,反应速度才逐渐加快,因此高锰酸钾溶液标定时的滴定速度在开始时不宜太快,应等第一滴KMnO4红色褪去之后再滴入第二滴,否则所加入的KMnO4来不及反应即在酸性溶液中分解,从而影响高锰酸钾溶液标定的准确度。终点的判断,用KMnO4溶液滴定至溶液出现粉红色并维持0.5min~1.0min不褪色时,即认为达到滴定终点。
3.氨氮的测定(HJ535-2009)
3.1对检测用水的要求
氨氮的测定通常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实验过程对水的要求很高,应严格控制实验用水的质量,最好采用进行二次加工得到无氨水,或者采用复合树脂交换柱制得的新鲜去离子水。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控制试剂空白吸光度不超0.030(光程l0mm比色皿),这样可大大减少因为无氨水的质量控制不好而产生的测定误差。另外纳氏试剂在配制时应注意,按方法(HJ535-2009)配制时配制的溶液要静置过夜,将上层清液移入聚乙烯瓶中密封保存,然后放入冰箱中低温冷藏,以防颜色逐渐加深。
3.2实验室环境的影响
氨氮的测定应选择在无氨气的环境中进行,不应有扬尘,按盐类化合物,所使用的试剂、玻璃器皿等实验用品要单独存放,因为玻璃器皿极易吸附空气中的氨,因而造成测定的偏差。而且玻璃器皿的洗涤应避免采用重铬酸钾洗液,因为此洗液易附着在容器上,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影响氨氮的测定。玻璃器皿在必要时可用(1+9)的盐酸浸泡,且清洗、凉干后在空气中存放时间不宜太长即可用来进行样品的分析测定。
3.3反应条件的影响
3.3.1 PH值的影响
由氨氮显色反应原理可知,显色溶液的浓度影响反应平衡,对显色效果有明显影响。实验表明:水样pH值10时,出现大量的红棕色沉淀。因此,水样保存时如果加入了浓硫酸,在测定前要用碱中和至pH值为6~8,此外,为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水样与标准溶液的pH值应尽量一致,以免造成误差。
3.3.2温度的影响
温度会影响纳氏试剂与氨氮的反应速度,并影响溶液的显色效果。实验表明,反应温度为25℃时,显色最安全; 20℃时吸光度无明显改变,但显色不完全;当温度达到30℃时,溶液褪色,吸光度出现明显偏低现象。因此,实验显色温度应控制在20℃~25℃,以保证实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3.3.3反应时间的影响
反应时间小于10min,溶液显色不完全;lOmin~30min颜色较稳定;30min~45min颜色有加深趋势;45min~90min颜色逐渐减褪。因而,用纳氏试剂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时,显色时间应控制在10min~30min,以尽快的速度进行比色,达到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4.总氮的测定(GB/T11894-1989)
总氮是指水体中所有含氮化合物中的氮含量,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GB/T11894-1989) 测定。此法测定总氮虽然看似简单,但是此方法要求空白值的吸光度不得超过0.030,并不是很容易做到。所以有很多细节方而的问题需要注意。
4.1玻璃器皿的清洁
在总氮的高温消解过程中,玻璃器皿壁上难以清洗的有机物和其他物质会混入介质中而造成空白值偏大或者平行性较差,所以所有玻璃器皿最好用盐酸(1+9)或者硫酸(1+35)浸泡,清洗后再用无氨水冲洗数次,比色时用的石英比色皿也要用盐酸(1+9)清洁干净。
4.2消解温度、压力和时间的控制
消解时应严格按照分析方法规定的消解的温度为120℃~124℃,(此时锅内压力1.1kg/cm2~1.4kg/cm2 )控制。消解时,(GB11894-1989)中要求达到规定的温度和压力后开始计时,笔者的经验是直接打开放气阀加热一段时间,充分排出蒸气灭菌器内的冷空气、放出热蒸气后再关闭放气阀消解,并且将消解温度控制在123℃,消解三十分钟后,自然降压至与外界相同时再打开放气阀放气,然后打开锅盖。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总消解时间足够长,过硫酸钾分解完全,这样测定结果更为理想。 [科]
【参考文献】
粮食问题研究范文6
【关键词】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措施
最近几年,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道路桥梁质量问题,这些桥梁还没到达使用寿命,却相继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桥梁出现裂缝,路面与桥梁连接处发生问题等等,这些状况的出现,不但影响了桥梁的正常使用,给运输道路造成麻烦,更重要的是,对车辆及行人的来往埋下安全隐患。
在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后,道路桥梁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桥梁出现裂缝
在对城市桥梁进行施工时,经常出现桥梁的开裂对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甚至导致桥梁的倒塌。混凝土开裂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它牵涉到混凝土的材料本身问题、整个施工过程以及混凝土的结构特点。在这里,重点讨论因为施工导致的质量问题。
1.1 原因探讨
1.1.1 温度应力的原因。混凝土进行浇铸的时候,水泥水受热里面的温度不容易散发,里面温度急剧上升,等到拆模以后,外面的温度降低过快,这样导致了内外温度之差,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导致了混凝土表面出现膨胀应力。由于浇筑初期,混凝土的抗拉能力较低,若此时温度超过混凝土本身的抗拉能力,就容易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
1.1.2混凝土振捣力度不够。因为腹板内预应力的管道较多,在往腹板浇注混凝土时,会由于局部地方振捣力度不够,导致欠振、漏振的现象发生,造成腹板内部混凝土缺乏密实,出现孔洞或蜂窝麻面的现象发生,对腹板混凝土的整体强度产生较大影响。
1.1.3 在施工过程中,未能达到有效的预应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预应力放线出现错误,致使预应力管道圆润度不够,甚至有些部分出现弯折状况,这样导致设计位置和预应力筋的实际位置不相符合,从而导致此处径向力发生变化。由于预应力的不足,致使腹板的抗剪能力下降,于是,腹板有了裂缝的出现。
2 桥梁与路面连接处问题的出现
桥梁两端与路面的连接是否严密,对日后行人通车起着重要作用。对道路桥梁进行施工时,道路桥梁是作为两个独立体单独进行施工的,工程接近尾声时,是对道路桥梁接缝处的处理,这时,如果没有严肃对待,以娴熟的技术处理接缝处,必然影响日后的使用。由于工程施工的不严密,导致桥梁在使用不长时间内就出现一些状况,比如桥梁深陷等等。而桥梁出现的状况,对来往车辆的通行产生影响,车辆只有减缓速度,才能顺利通过,如果车辆在此处行驶过快,则会出现跳车现象,对车辆的正常行驶速度造成很大影响。
3 基于以上道路桥梁施工时出现质量问题的研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道路桥梁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问题。因此,为了提高道路桥梁的施工质量,这里提出几点建议:
3.1 加强与政府的协调工作
因为个别地方的政府对产权意识认识不够深入,在施工过程中,桥梁建设公司没有到有关部门进行登记,所以在施工时,对当地的老百姓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桥梁建设公司和有关部门没有做好协调工作,也可能会对施工过程产生一些影响。
3.2 对施工现场加强管理
道路桥梁施工时,需要较多的机械来进行,而在施工过程中仍要保证道路的畅通,可是,由于施工时要对泥浆等材料进行运输,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现象,地面上工具乱放,车辆来往不断,很严重地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为了提高施工质量,从实际出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2.1 把施工计划落到实处
施工人员首先要把计划落到实处,可以深入到施工队伍中,督促施工的顺利进行,并及时解决施工现场发生的一些问题,对于自己能处理的问题,要立即处理,自己无法做主的问题,可以成立一个生产调度组,调度组的任务就是制定出科学的工作计划,对工程进行部署,然后做好工程方面的总结,并能制定出严谨的作业指导书进行指导。然后,要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小组,保证施工工程的安全进行,必要的时候,可以配置通讯工具以及一些装备,尽量为施工队伍创造好的施工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缩短工程施工作业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机械效率来进行。所以,工程施工时机械的投入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效率。
3.2.2 必要的时候,要进行周密部署
在对道路桥梁进行施工时,由于墩身、墩帽等地方混凝土产值低、方量小,而对质量要求又高;在对桥梁进行拼接的时候,因为功效较低,难度较大;所以,在对以上两项工程进行施工时,建议可以与施工队签协议,制定一系列标准及赏罚措施,对于高效率高质量的,可以适当给予奖励,而对于低效率的施工队,可以要求他们进行整改,要求增加劳动力,对设备进行补充等等,使施工任务在预计的时间内完成。
3.2.3 材料统一采购,加强施工队环境保护意识
市场上,工程原材料价格波动明显,建筑公司在中标以后,为了节约成本支出,材料可以由物质部统一进行采购,地材也可以由物质部与供应商达成协议,可以采取大批进货的方式,把单价压到最低,这样可以节省成本。此类措施不仅可以让材料供应不会那么紧张,还能解决材料问题。工程在施工时,邀请相关部门进行检查,此做法的目的是增强施工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道路桥梁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3.3 提高技术上的管理
提高技术上的管理,包括加强混凝土质量管理以及桥梁结构质量管理。
3.3.1 在混凝土质量管理上进行加强
第一,施工单位对道路桥梁进行施工时,在采购建材材料时,要严格按照有关国家的规定,从头到尾把好水泥材料的质量关,采购回来的水泥材料质量要稳定;第二,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人要严格按照抗渗等级、强度等级来配比混凝土,混凝土入模时,要控制好温度,采取分层浇注的办法,另外,还要设计出科学的养护措施,可以在混凝土表面遮盖草席或者草帘,以降低温度应力,免得混凝土出现裂缝;第三,浇注混凝土时,一定要振捣严密,特别对于腹板内预应力管道集中的地方,更不能出现漏振、欠振的状况,保证混凝土振捣严实。
3.3.2 加强桥梁结构质量管理
第一,施工的那位要事先做好测量,放线定位务必要准确,不能有丝毫偏差,桥台、桥墩施工完成以后,要把桥梁的平面位置进行准确确定;第二,因为桥梁施工工序繁琐,需要较高技术进行施工,加上桥梁结构形式较多,所以,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时,一定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不仅混凝土振捣要到位,对预应力的张拉更要严格管理,使得桥梁结构有一定的承载能力;第三,还要保证桥梁外观的美观大方,由于施工质量问题引起的桥梁的外观欠缺的事故尽量避免。
3.4 强化质量管理意识
工程施工,项目经理是质量第一责任人,施工队要坚持这个方针,要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对原材料的抽检要定时进行,而对施工工程比较隐蔽的重点部位、薄弱环节以及关键工序,要积极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解决方案。在对道路桥梁进行施工时,不仅要从道路桥梁管理本身去提高工作效率,对于路面、路基的施工,更要同时兼顾,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盛兴旺,辛学忠,预应力斜交箱形连续梁非线性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05(2)
[2]苏志忠,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