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实践经历自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实践经历自述范文1
这天,我在高三上了主题为“乐观三部曲”的心理活动课,课后,班里一位女生小叶(化名)把我拉到一旁,怯生生地说:“老师,你刚才举的案例和我很像,我和班里一位女生关系闹得很僵,现在不知道如何是好……”见小叶表情痛苦,情绪低落,直觉告诉我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眼看下节课就要开始了,我和她约好明天中午在心语室见。
第二天,小叶如约而至。
一、背景资料
1. 来访者自述
我与班里一女生童颜(化名)关系搞得很僵,以前我们是同桌,关系一般,偶尔会因一些事弄得不太愉快,两人关系不太和谐。这种不和谐在上学期末爆发,导火索是我无法忍受童颜在学习时不断制造出的噪音,如过度用力的写字声、猛力的翻书声、摇晃的桌椅声、背书声等,搅得我无法安心学习,思绪被她不断地干扰着,最后,我忍无可忍,终于鼓气勇气向她指了出来,可她居然一气之下把座位搬到了教室的最后一排,从此我俩不再是同桌,她离我远远的。我觉得是自己当时的表达方式不妥,因此特别自责,很想挽回和童颜的关系,我鼓足勇气打电话到她家,但她一听是我就“砰”地挂断电话;我费尽苦心写了信给她,表达了我的歉意及想要和好的心愿,但她没有给我一点儿回音。童颜的冷漠让我自此害怕见到她,现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习,上课都无法集中精神,总担心她又会以怎样的冷漠脸色来对待我。平时我也不敢与其他同学交流,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话题,总担心自己说错话,别人会对自己有意见。
2. 成長经历
来访者从小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与家人没有较强的情感联结。爷爷奶奶一方面一直瞧不起母亲,另一方面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让他们不太喜欢来访者。来访者的父亲也对母亲不好,常吵架,后来因母亲常年出差在外,父亲怀疑母亲有外遇(来访者坚信自己的母亲是清白的),家庭矛盾升级,最终在来访者小学五年级时父母离婚,来访者由母亲抚养。
3. 咨询师观察
来访者说话声音很小,交流中总是低着头,不敢与人有目光的接触,显得有些自卑,来访者自述:“觉得一旦有视线的交流,对方就能看到真实的自己,特别是自己不好的一面。”在与人交往中小心翼翼,害怕说错话、做错事。因太想获得友谊了,做任何事都表现得谨小慎微,但由于自己的交往方式不恰当,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反引起同学误会。
二、初步分析
1. 爱的缺失
来访者小叶的幼年生活是不幸的,冷漠而又不平等的家庭成员关系,不被長辈接纳、尊重和喜爱,其与母亲在家庭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之童年时期父母的离异,使她严重缺乏安全感。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是否亲密、充满爱,将影响到孩子成年后与他人的关系。亲情的缺失,导致小叶从友情上获得弥补的愿望极其强烈。和同桌童颜关系的破裂,激起了小叶内心深处父母离异时的创伤情结,因此她穷尽各种方法试图挽回与童颜的关系。
2. 自卑的性格
小叶在与人交流中低头、不敢正视对方、声音很低、总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越担心就越无法向他人准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总想把自己隐藏起来,觉得别人很容易就能看透自己,知道自己是一个家庭不幸的孩子。冷漠的家庭环境和不幸的成長经历使小叶自卑心理较重,错误的认知及不恰当的交友方式使其很难交到朋友。
3. 压抑的情绪
对于和童颜的关系,小叶表现出极度的懊恼与悔恨,认为自己应当为这份破裂的关系承担全部的责任。而童颜的冷漠、忽视、拒绝让小叶的自尊心降到了极点,充满了内疚感,这些被压抑的悔恨、懊恼情绪,触发了小叶幼年时在家中受冷落、被忽视的消极情绪,对此小叶选择了默默忍受。这些被抑制的负面情感没能通过合理的途径得以宣泄,影响到了小叶的人际、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
三、咨询过程
这是一个给人第一印象很单纯的女生,齐刘海,胖乎乎的脸蛋,大又圆的眼睛似乎有意在躲闪什么。小叶一走进心语室,我就打趣地说到:“原来你就是国家队大名鼎鼎的××啊!(读音相同)”小叶原本紧皱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些。在深入了解小叶的情绪困扰、成長历程中,我不断运用共情、理解、尊重、释义等咨询技术给予支持。由于小叶目前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责的情绪没能得到合理释放,因此在良好、互信的咨访关系建立后,我采用了角色扮演法,由我扮演童颜,引导她进行情感宣泄。以下是角色扮演中的对话片段:
咨询师:你怎么找心理老师去了?是不是又去告我的状了?
来访者:(瞪大了眼睛,感到震惊与害怕,泪水已在眼眶里打转)我……没有……我只是想去找老师帮忙,我很想与你和好。
咨询师:我觉得没这个必要吧!我不想再和你交往了!
……
来访者:这都是我的错,我向你道歉……我很想和你交往……求你原谅我……”(泪如泉涌,哽咽着)
咨询师:那你说说看你哪些地方做错了?
来访者:我不该那么大声地责怪你制造噪音,影响我学习,我态度很不好。我知道都是我的错,都怪我,我一直想要挽回,我给你写信、打电话,你都不肯原谅我……”(泣不成声)
咨询师:其实,我也有不对的地方。我当时不该冲你发那么大的火,不该把位置调到离你远远的地方,我知道那样你会很难过,我是故意气你的。对不起,我伤害了你……
与“童颜”的对话让小叶的情绪得到宣泄,我递过纸巾,坐到她身边,紧握她的手,搂着她的肩。她也紧紧地拽住我的手,生怕这来之不易的友情又会在瞬间溜走。
随后,针对小叶在交往中的不自如表现进行了行为训练。我要求小叶说话大声、面带笑容、有目光接触,而这些是她一直未能做到的,小叶在练习中表现得很棒,我给予了小叶极大的肯定,并鼓励她在生活中也能做到这些,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同时布置作业:向班里的各科代表请教,以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为话题与人展开交流,锻炼交往能力。
小叶离开了心语室,虽然眼里还噙着未擦干的泪水,但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我由衷地为她高兴。也许,当初小叶来访的目的是想挽回她和童颜的关系,但此刻,这似乎不太重要了……
四、咨询效果
三天后课间操时,小叶再次来到心语室,我心想:第二次的咨询要拉开序幕了,但小叶一改第一次来时的苦恼,她是微笑着走进来的,正在我纳闷的时候,她一脸喜悦地开口了:“老师,自从周二以后,我进步了很多,开始与周围同学交谈,在宿舍也能和舍友交流了,也敢与他们目光对视,发物理作业时(小叶是物理课代表),居然用自己的热情感化了一位平时对自己很冷漠的男生。”我長舒一口气,原来是来报喜的!我鼓励小叶继续努力,保持这些积极行为。
又过了10天,这位很乐于和他人分享喜悦的小叶同学又给我传来喜讯:“和同学相处很愉快,去苏州社会实践时大家还主动要求和我一个组。童颜还主动和我交流呢!”我为小叶喝彩,她用自己的变化美化了周遭的人与环境,也为自己营造了更舒适的成長氛围!
五、感悟
这是一例因家庭不和、父母离异而导致社交交往障碍的案例。来访者内心深处的创伤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辅导就能愈合。
我们呼吁:每一对父母,应当竭尽全力,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更多的关爱,让每个孩子的成長道路更顺畅。
社会实践经历自述范文2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
创业是大部分大学生毕业潜在的就业路径。近七成的学生萌生过创业的想法,两成多尝试过创业。两成多当中失败的人数占68%。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将创业视为一种出路。大多数学生在资金的缺乏、学校教育的缺失、个人能力的不及等多因素的影响下未能付诸实际行动。而有过创业经历并坚持到最后的学生只有不到三成。造成终止创业行为主要原因有:资金断链、竞争压力大、思想准备不足、先前实践经验缺乏等。如果将创业作为一种就业方向,将会解决相当数量毕业生就业的问题。
创业方向与就读专业不相关。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行为关系不大。近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愿意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创业尝试。
学生大多对创业持开放态度,认为在读专业不会影响创业行为的产生。这也使部分学生忽视了创业准备的过程。而近一半的学生愿意在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尝试创业,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基于兴趣出发的事情总会较不感兴趣的事情坚持的长久,这更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行为。
学生活动经验有助于创业行为的展开。在已经创业的人群中,81%的人在校期间负责或参与过各种形式的大学社团活动。44%的人负责过学生工作,而进行社会兼职和与参与相关实践的人数占到了89%。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活动经验都有助于创业成功人群数目的增长。分析得出,社会经验及工作经验会有利于创业行为的发生,并会在创业行为的过程中起到十分积极的影响。
对创业的扶植政策不了解。超过八成的学生不知道这类政策的存在,极少数学生能够清晰的说出自己所知道的部分。
通过研究,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在宣传度力度上有所欠缺。这与学校教育有一定的联系,校方对创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宣传的不到位。
渴望资金的支持。84%的学生希望在创业的启动资金方面得到帮助。
可见创业者成功创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还是资金的有无。部分学生有想法、有能力却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导致了想法的流产。资金问题的解决途径还需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进行来大力的开展、大范围的宣传,才能起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
课题组对34个创业成功案例进行了深度追访。发现在创业过程中,知识层面的成都可以左右创业行为发展的方向。
知识层面的需求。31个创业者谈论到知识层面的创业需求,有财务、管理、法律等方面。
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知识能力不济会对创业结果造成十分大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于创业的实体管理一直处于摸索与调试阶段,对于资金流的管理又像在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合作协议与合同的签订也是漏洞百出,主要的根源在于在创业前期没有对这些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研究。
个人能力的要求。34个创业者普遍认为创业需要的能力主要有:领导能力、全面的思考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
创业的发起者往往会成为创业团队的领导者。创业者清晰的认识到创业对领导能力的要求十分高,要求创业者具有:思维、社交等各方面综合的能力。因此,创业者必须要全方面完善自己的能力。创业者可以不是团队内每个领域最有能力的人,但必须是最全面的把控者。
良好的沟通能力。20个创业者认为经营活动中与成员的沟通的有利因素有:全面的人格、公私分明、大局观等。
创业者的思想要贯彻在整个团队之中,因此,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他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运作。
优良的礼仪。27个创业者重视开展外部事务时所需要的基本礼仪。
创业者谈及,很多情况下,礼仪的好坏决定着交流是否能往下发展。有的创业者甚至将礼仪培训作为了团队的必要的学习课程,要求每一个成员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与规范的礼仪去应对一切活动。
创业者综合素质欠佳。创业者的综合素质是否全面,将会直接影响到创业的大局。
理论知识学习不够全面。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与较高的综合能力。创业者往往不只是依赖自身的某一项技术水平为生,而是要与社会全方位的接触。全面的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创业者的特殊能力的市场要求。
对创业的困难准备不足。创业者在创业之后往往由于对于创业前的准备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准备的不充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校学生过于自信,过分相信自己。创业是艰苦的,更是困难重重的。因此,在开始创业之前一定要对情况进行评估与全面、细致的准备。
社会经验积不足。访谈者都谈到了工作经验的缺乏。凸显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问题。有些学校组织了实习工作,将学生轰出校园,却不检验实践的效果。学生则是持应付的态度开始实习工作。双方都存在问题。
社会实践经历自述范文3
一、面试是投递个人简历资料后的延续
小王是一个应届毕业生,专业为机械设计,在人才交流会上挤出一身汗以后,连他自己也记不得投了几份简历在什么公司了,所以当A公司电话通知他面试后,无论是对该公司的印象或者是公司的某个职位,在他的头脑里全无概念。无奈抱着随机应变的心态前往面试。
面对A公司副总、销售总监关于“你是怎样理解销售这个概念的?”和“你如果做为一个片区经理,应当怎样计划你的工作”等等问题,由于心中全无准备,只好硬着头皮泛泛而谈一番,从A公司面试人员的表情上小王已经明显知道自己这次的面试是砸了。
回到住处,小王反思自己的这次面试过程,发现差错全在于自己那份精心制作的求职简历,由于现在大学所学的知识甚多,学生们也有针对性地选修了一些将来步入职场必备的一些知识,如计算机知识、市场营销、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等等,因此在简历上大多表现出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及应用程度,包括相应的社会实践等。而用人单位也认为大学生掌握的知识面较广,可塑性较强,因此在收到简历后便根据自己公司所空缺职位的需要来安排面试。事实上小王应聘的职位首选是该公司机械技工,其次是程序管理员,但就是由于简历中面面俱到,没有突出自己的职业首选,才导致A公司和小王在面试环节互相尴尬。
明白了问题所在后,小王在自己的简历上下足了功夫,分别对自己所要选择的职业在简历上做了突出,虽说简历由原来的固定一份变成了两份,但成功率却大大上升,不久即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强烈的自信心是面试成功的必要保证
大凡收到面试通知者,都已是用人公司经过初步筛选后的结果,一般已是十中选一。因此,对自己所应聘职位的获得抱有强烈的自信心、给面试人员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是至关重要的。
我曾经在三个来应聘的大学生当中选择一个从事会计员工作,三个大学生学历相当,专业相同。面试时前两位求职者战战兢兢,由于心理紧张,回答我的问题时只有三言两语且辞不达意,虽然我也明白他们是由于心态紧张所致,但言语表达的阻滞也正说明他们对这次面试或者对这个职位缺乏起码的自信心。
我最终选择的是最后一位表达得体,敢于直视我审视的目光侃侃而谈的求职者。
同等条件下的应届毕业生,在没有工作经历作为参考的前提下,你的自信和得到这个职位的强烈愿望也许就是你淘汰竞争对手的王牌之一。
三、怎样回答面试所提的问题
除非是一对一的面试,面试者提问完所拟好的问题后,出于彼此放松的心情而问一些无关紧要的话以外,多数面试的问题都含有深意(尤其是多人面试一人),所以求职者在面试时精神应高度集中,对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应三思而后答。
面试时除专业性的话题外,一般必问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之一:请你自述一下你的工作简历
这是面试者对你的求职简历抱有怀疑态度,或者认为你的简历有夸大其词之嫌,此时你若熟练地将自己简历的主要部分口述一遍,且在叙述时将已知的自己所应聘职位的情况与自己联系起来适当地发挥一两句,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曾经有位求职者对面试者提出类似问题的回答是:“我的简历上都有啊,已经写得很明白了。”可想而知她的面试结果将会如何。
之二:你有什么业余爱好?
这是了解求职者性格和心态的话题,一般来说,对于从事销售类的职位要求从事人员心态积极、开朗、善于交际,而文职类工种则要求沉稳、知识面广,以此类推。
所以不能说自己没有业余爱好,当然也不能说一些明显庸俗的、令人感觉不好的爱好。相对而言,自己的业余爱好可以说得多些,有三、四个以上,如看书、上网、运动、旅游等等,以表现出自己的健康向上的心态。
之三: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样的缺点
这个问题看似不好回答,其实却也是最好回答的。
许多求职者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总是期期艾艾,唯恐回答不周而影响了自己在面试者心中的形象,岂不知你越是遮遮掩掩,越容易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只需要将你的缺点和你所应聘的职位区分开来,与工作无关的一些缺点尽可脱口而出,甚至工作当中的一些诸如个性方面影响的小缺点也可和盘托出,以表现自己的坦诚并一定要说明自己认识到缺点的存在和加以改正的意愿。
切忌不能说自己没有缺点,须知人食五谷,孰能无过?当然也不能放大或说出严重影响所应聘工作的缺点,除非你将这次面试当作一场玩笑。
之四:你为何离开原来的公司?
这几乎是一个十分隐私的问题,但求职者却不得不回答。因为离开一个原来的团体而去重新寻找一个新的东家,每个求职者不说有本血泪账,至少也心有千千结。提出这个问题的面试者心态无非如下:一是看求职者是否为了个人利益而跳槽,担心求职者到了本公司亦如是。二是考察求职者的职业道德情况,最主要的是想了解你是否是被原来的公司辞退(当然是因个人错误)。
回答这个问题时需要尽可能的寻找一些客观原因,如公司搬迁、自己原来的工作很胜任需寻求更大的发展之类,对于比较坦诚的面试者,甚至可以说出是为了得到更高的薪酬等等。对影响个人或原有公司形象及性格因素的负面话题不可借题发挥。
对于有些面试者深入试探的原公司商业机密方面的内容则应礼貌地转移话题,以将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一面完全呈现。
之五:你对自己的薪金有什么要求?
一般面试者再三提到薪酬待遇的话题时,面试成功率已十有八九。此时不可拘泥于对方所提出的工资标准,除非有更好的机会等待着你,否则可以在与自己期望值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先行应允。
一个真实的例子是:某位求职者前往一公司面试主管之职,该公司开出的薪金待遇不及该求职者原先所得的二分之一,但他从各方渠道了解到公司规模及效益都十分理想,结果上岗后不到两个月,他所享受的待遇就远远超过了他原来的期望值。
之六、如果你被录用,你将怎样开展工作?
如果求职者对于应聘的职位缺乏足够的了解,最好不要直接说出自己开展工作的具体办法,既使是与原来相同的工作岗位,也要先行回答诸如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听取同事的意见及按照公司领导的安排,找出问题的所在及拿出解决的方案等等。……
面试时有的面试人员所提的问题可谓防不胜防,千奇百怪。所以不可能事先准备好一套万无一失的说辞来应对,全靠求职者的临场发挥和平日各方面经验的积累。
虽然我们强调求职者在回答问题时需要亮勤藏拙,但并非鼓励求职者完全故弄玄虚,回答各类面试的问题还是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即使稍作圆润,也以不影响日后在该公司工作和发展为前提。
四、怎样揣测面试者的心态?
揣测面试者的心态虽说并不能决定面试的成败,但其作用亦不可忽视。
一般较规范的公司为了节省时间,以各部门人员组成联合的面试人员来面对求职者,也有个别公司招聘重要职位需要通过层层面试,最后一关往往是公司的决策者。但无论何种面试形式,都有一个主要人员来决定求职者这一环节的去留。而层层面试则每个面试者都需要求职者来认真面对。
面试者的心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是通过面试者的提问来掌握其想要了解的各个方面。如罗某应聘某公司部门经理一职,在面试中,该公司总经理直截了当的罗列了该部门管理上现有的部分问题,然后询问罗某对于这些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和处理。此时罗某就明白总经理所关心的是罗某的管理能力而并非具体事务的处理。而罗某根据自己的经验简要谈了一下针对上述问题自己管理方面的思路就恰好符合了总经理的思路。
二是根据面试者的神态语气来判断。当面试者提问或回答问题时,应当适时正视面试者。通常面试者对急于想要了解的问题,谈话的语气和神态会较不太关心的话题为重。如果对方对你凝视倾听,就需要对回答的问题作较为详尽的描述;如对方只是随声附和或眼神出现游离,则应立即简短结束此话题,求职者不可认为自己对这方面较为了解而夸夸其谈。
三是针对不同的面试者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身为部门管理人员的面试者,他可能更多考察的是你的具体工作能力,如对细节的处理等,此时就需要叙述较多的实例来体现自己的工作能力,以避免给其留下只会空谈而动手能力差的印象;而对于高层的面试者,除了实际工作能力外,他可能会更关心你对全盘业务的把握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此时则需要从管理思路和框架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一两个实例来进行举证。
四是尽可能地采用呼应式交谈方式,让面试者多说话而自己只做简明扼要的回答。只有对方多说才能从其中感受到他想要表述和欲知的内容,从而调整自己的思路以对应面试者。
五、要有从头做起的心理准备。
社会实践经历自述范文4
关键词 校本课程 生成性 学生本位
校本课程,是2001年国家推行新课程理念以来一直推行的标志性课程之一。从课程开发的逻辑范畴上看,它属于以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为主体的逻辑体系,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三种类型中的一种,开设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至关重要的教师校本教研而言,学者朱宁波、齐冰认为,在思想观念上应注重吸引和接近受引领者、实施令人信服的引导、促进受引领者的自我传播[1]。这体现了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基于学生现实进行发展和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视。另外,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学实践。对此,学者傅维利、刘磊认为:“一方面强调实践必须是真实作用于客体的物质活动,另一方面又把意识性看作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实践’就是实践主体形成实践观念并以实践观念为尺度,通过实际操作,对现实事物进行实际的分解和综合,创造符合于实践观念的规定性客体,进而实现其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通过对相应的执行研究,得出构成个体实践能力的四个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情境实践能力等[2]。这些观点,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主要是在课程目标上,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观念本位,教师本位与学生本位的关系处理存在不同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一、以校为本还是以生为本
校本课程,顾名思义是以校为本。但对于“以校为本”的理解,不同学校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其核心问题还是由其课程价值观、课程实践习惯的不同导致的。
1.在“以校为本”概念下的惯性思维
在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以社会本位、知识本位和教师本位为主要标志的学科课程,是主流的、习惯的课程类型。新课程设置校本课程的主要动机,在于弥补由于学科课程一统天下而带来的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照顾不足。因此,校本课程的课程类型设置,应立足于个体本位、能力与观念本位、学生本位,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学科本位课程的惯性影响下,以校为本的理念,极易产生以学校管理为本,以教师兴趣、特长为本,以现成的、成型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体系为本的思想方法。在课程管理上,为求方便,很多学校便自然而然地将传统学科课程的设计和管理思路嫁接到新开发的校本课程中。
校本教研的深度不足,也是影响校本课程开设质量的又一惯性因素。通常学校习惯的工作思路是:学校提出开课要求――教师按要求设计课程――学校根据教师的课程设计考核、评价课程。虽然各门课程都被冠以“基于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等标签,但课程由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由教师主导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这并非校本课程要实现的核心价值。
2.在不同思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式及其影响
(1)以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师资源的结构特点、学校的管理风格等因素为基础进行开发
在这种方式下,学校、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似乎比较方便。无论是学校对课程的管理,还是教师对课程的设计、研究,都是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思路,操作中易于同教学习惯对接,学生似乎也比较轻松,只需在排定的时间参加课程学习即可,专心听讲、完成作业等学习过程中的好品质仍然发挥着主要作用。然而,其本质特点仅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再增加一些不同内容的新的学习任务。
(2)将传统的兴趣小组活动视为校本课程
由于兴趣小组形成的关键在于学生兴趣,因此从表象上看,将现有的兴趣小组活动直接冠以校本课程的标签,似乎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个别差异。但在操作中,有两种隐患容易被忽略,从而最终影响课程质量。
一是课程变为在教师带领下的某种技能、特长的训练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确能练出一技之长。但这种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实施的训练。它更强调遵循某个训练领域内技能形成的自身规律,并非以学生的学习意愿为主导。
二是以某项技能的训练为主线,不免导致只有少数同学对此感兴趣。这样,课程对学生的覆盖面将比较狭窄。作为校本课程,对最大限度地照顾全体同学的自主性、能动性的特点重视不够,是较明显的缺陷。
这两种都是中小学较为常见的形式,从校本课程设计的价值追求上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
(3)以学生的潜能为基础促进学生生成课程
以开发学生潜能为主旨,通过课程来促进学生生成新的学习内容、学习历程的方式,是最符合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观的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中,其表现形式是综合实践活动。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决定了同传统的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课程形式不一样。在这种方式下,个体本位、能力和观念本位、学生本位的价值观能够得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地生成新的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目标和相应的学习内容。
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学科教学传统和管理习惯,学校、教师,乃至学生都极不适应这种看似“漫无边际”的课程。由于学生可以自定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就给教师的指导、学校的考核带来了全然不同的新要求。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一改过去统一、标准化的特点,变为开放的、多元的、情景的。学生能否如愿表现出其主动性,教师是否善于转换角色,引导学生进入主动状态,是其中的关键。
二、教师开发还是学生开发
校本课程不能只视为一门或几门,而应该是层出不穷的多门。这就需要学校不断地推出新的、适合当下学生学习需求的校本课程。从校本课程价值追求上看,对个体本位、能力和观念本位、学生本位的追求,也决定了开发主体必然应以学生为主。
1.开发主体的不同导致参与课程心态的不同
一般情况下,对于校本课程而言,课程开发的主体有学校、教师、学生这三种基本方式。由于开发主体不同,师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态、体验是不同的。
(1)学校为主体
在这种方式下,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被动的执行者地位,所谓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规定必须完成的一项新的教学任务。教师尽力体会学校的意图并执行,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完成规定的学习,没有发自内心的、渴望探求新知的欲望。
(2)教师为主体
这种方式通常能直接反映教师在某领域的独到见解或能力特长,在实施中往往能给学生带来较为直接的知识、能力特长、体验等领域的帮助。如学生认真参与其中,的确能获得较大收获。与习惯的学科课程相比,不同之处仅是:由学校教学计划规定,或是根据某教师设计实施。学生学习状态仍以被动、服从为主,是该方式的最大弱点。
(3)学生为主体
这种方式能真正体现校本课程对个体本位、能力和观念本位、学生本位的关注。在这种方式下,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延伸、学习质量的掌控、学习成绩的评价等环节的主动权均由学生掌握,教师在其中起到发动、点拨、调控、支持等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能体验到对未知领域的兴奋、好奇,且由于未限定任何学科领域,学生可沿着自己的兴趣点,将学习、探索活动延伸到任何领域,十分利于学生建构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因而十分符合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
2.由不同课程预期带来的课程质量简析
由于校本课程不是现行评价体系下的统考“主科”课程,因而靠习惯的外在、量化的评价,并不能体现其本质意义,应以体验性的质性评价为主。而且,课程开发主体的不同,对课程质量也将带来极大的不同:以学校为开发主体的方式,师生双方均处于被动的执行状态,教学极易流于形式,仅仅是在课程设置时很方便,学校认为可行,就能设置。以教师为开发主体的方式,教师能够保证课程设置内容、流程的合理性,但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且教师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空间有限,长此以往,将有导致教师负担过重的可能性。以学生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方式,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必放在学习内容的研究上,主要强调对学生探究、关注点的感知、引导和鼓励,也就是说,从关注学习内容转变为关注学习策略。
三、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
在教学管理中,通常将涉及教师、教材、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常规要求、考核方式等显性的具体问题。在此,将主要探讨相对隐性的观念问题。
1.课程中的质量观
由于倡导学生自主生成,决定了校本课程无法使用统一的教科书,各班(或各小组)的学习内容、学习领域、学习经历均由自己探索的兴趣决定,因此无法用统一的考试进行衡量。因此,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不是统一考试的分数,而是在学习、探究中的体验和收获,体验自述、协作水平、学习状态、成果呈现等,都是评价的依据。
2.课程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在体现学生本位精神的校本课程中,教师应该成为真正意义的引导者、协调者、激励者,是辅助学生完成学业的“与学生平等发展中的首席”。在学习中建构真正自己想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体验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历程是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应有的核心体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更多地是结合学生的学习活动,调整、体现师生之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新地位、新作用。
3.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此唯一需要强调的,是评价体系的导向功能。一切手段、方式的运用,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课程价值观的实现。要素应包括课程目标、流程、师生地位、学生状态、成就形态、人格成长等。总之,应体现出注重学生体验、亲历,注重成长的过程,注重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历程,注重教师在其中的点拨、激励作用。
四、影响校本课程的校外因素
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看,校本课程更像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要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等,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较为现实可行的选择领域。从影响课程的校外因素看,主要有社区资源和家长态度。
1.社区资源的利用
任何一所学校都处于某个社区范围,同时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经济基础等,又构成了学校发展的外部影响源。学生基于个人生活、成长过程中的观察、体验在教师引导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必然离不开对社区资源的利用。无论是自然的、生态的因素,还是社区文化、社会公益,甚至是经济格局等,都是学生产生探究兴趣的不竭源泉。
2.家长预期与校本课程实践
在当前的教育现实影响下,家长们往往存在着极为矛盾的心态:一方面,都希望子女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又怕学生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校本课程的实施,必须获得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学生才能真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保证课程发挥其应有作用。任何一刀切、行政命令式的要求,都必将无法获得实际成效。依靠卓有成效的课程实施,真正促进学生成长、进步,是吸引学生参与、获取家长支持的最重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朱宁波,齐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专业引领的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2008(6).
[2] 傅维利,刘磊.个体实践能力要素构成的质性研究及其教育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
[3] 徐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
[4] 熊梅,脱中菲,王廷波.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08(2).
[5] 靳玉乐,赵永勤.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的课程领导:理念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6] 曹石珠,张传燧.多元一体美美与共――论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