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范文1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品德;现状;服务意识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德育建设现状
独立学院是高校大众化教育扩招的产物,独立学院的生源主要是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的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实施降低分数的方式录取的学生,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高考发挥失常导致成绩不理想,又不想复读的高中毕业生;大部分是因为高中阶段学习不认真,基础不扎实,又想读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物质生活条件较好的独生子女。这部分人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意志薄弱,耐挫能力弱;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分析判断能力弱;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依赖性强,独立操作能力弱。在思想品德、认识方面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存在个别的价值认同差异。具体表现简单归纳如下:
1.有爱国热情,但是不屑于具体行动。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从小生活成长的环境舒适安逸,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衣食无忧,没有吃苦受累的经历,成长过程一帆风顺,因此,考虑问题时的想法比较简单。他们有一定的爱国热情,但不明确爱国的含义,更不能投身到实际的行动中去,普遍认为爱国就是要做大事情、干大事业,不屑于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作为学生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学习,但是很多人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不能将完成学业与投身祖国建设相结合,不理解或不认同学习其实就是学生爱国的一种体现。
2.政治立场明确,但思想浮躁,易于受到蛊惑。独立学院学生相对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是考虑问题比较片面,不能很好地利用辩证唯物法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能够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极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蛊惑。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里面的普及,成了学生信息来源的主渠道,但由于网络信息自身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导致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限,上面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特别是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刊登的信息严重失实,针对国内个别现象大肆渲染,贬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鼓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优越性等等,这对很多刚通过高考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特别是思维活跃的三本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蛊惑。
3.思想品德方面言行不一,趋于功利化。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家庭教育较为严格,父母为使子女赢在起跑线上,从小要求较高,让他们接受各式各样的文体特长培训。接受的培训大多是快餐式的速成教育,只注重技能的传授很少涉及人格、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传授,使他们从小便产生了重技能轻德育的观念,在是非曲直面前,他们有见义勇为的想法,但是要充分考虑见义勇为的行动成本;他们尊重国家、集体利益,但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功利性日趋严重。
4.诚信与感恩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富足,诚实守信的美德却渐渐地被人们给淡化了,高校诚信缺失尤为严重。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发生在独立学院,知名高校也不乏其中。教授造假、研究生论文抄袭、本科生考试作弊、助学贷款不还等现象时常见诸报端。从教授到在校大学生都想不劳而获,诚信意识缺失严重,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伴随着诚信意识的下滑,感恩意识也出现滑坡。特别是部分从小生活富足的独立学院学生,在他们的观念里面,什么都是他们所应该得的,父母的养育之恩被看作是父母应尽的义务,父母既然生下我们,就应该承担起养育我们的义务;教师的教育之恩被看作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学校既然收了学费,教师就应该给我们提供教育。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基础,也会失去立业之基,感恩教育也日渐成为高校德育建设的软肋。
二、将服务意识引入高校德育建设
本文所阐述的服务意识是基于服务概念提出的,高等院校的实质就是为学生提供服务,只不过作为高校所提供的服务与一般意义上的服务有所不同。高校所提供服务有两层意思:一是为高校学生提供知识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高校所提供的这一服务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或者生产生活技能;二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意识,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本文将重点阐述第二种服务,即服务意识,将服务意识引入到高校的德育建设中。
2010年在“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杨玉良院士指出教师“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因为教师的品行素养、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特别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从学前班到大学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因此教师的个人品德会直接或间接地映射到学生身上。高校作为青少年教育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尤为重要,他们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为大学生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力发挥的方向。高校教师品德高低,决定了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高低,高校教师如果缺乏服务意识,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作为高校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和困惑由专业教师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由学院的各个职能部门来负责,可以理解为学业上的服务由专任教师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务由各职能部门提供。因此,服务意识贯穿于高校育人的整个过程中,它在高校校园应该受到重视。
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的形成。本文在前面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德育现状中提到过,他们很多人对于教师的教育之恩是没有丝毫意识的,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书,没有育人环节。很多年轻的专业课教师甚至将育人、思想道德建设看作是辅导员的任务,与自己不想干,自己只要上好课就行,这样的教师势必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不利于高校的德育建设。如果我们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能够加以引导,以身示范,将教育人性化,真正使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将我们的教学看作是一种服务,让学生体验到高校教师育人服务的魅力,那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平时穿着极其朴素,经常会被人看成是学校里的老工人。不止一次,季先生被来报到的新学生叫住,替他们看行李。季先生每次都原地不动地替他们看守行李,有时候会一看两小时。自然,这些学生两三天以后就会在北大的迎新会上,看见季羡林校长坐在主席台上,让他们惊讶不已,这对他们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通过类似这样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服务意识在德育建设中的重要性,真正大师的学生或者是与大师接触过的一些学生,他们的人品、修养与学习态度,与一般的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大师的养成与自身的文化修养、品德是离不开的,将这种“大师的服务意识”带到教书育人过程中,效果要胜过许多堂专门的思想品德理论课教学。
此外,高校各职能部门的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在高校德育建设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都是在校园内进行的,在校园内的各种事务处理,学生都要直接面对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因此各职能部门在接待来访学生时的服务意识至关重要。高校学生大部分都是有素质的,不会无缘无故去各职能部门无理取闹,只有当他们真正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才会去各职能部门去办理相关事务。很多职能部门的教职员工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好、看心情办事、遇到学生事务相互推诿,学生遇此种事情多了,便会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至于用同样的方式接人待物,“回报”社会。所以,高校德育建设离不开高校职能部门教职员工服务意识的增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因此将服务意识引入高校德育建设势在必行。
面对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现象严重的现实状况,加强全民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我国的高校作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级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出来的青年能否合格、是否可靠,与高校的德育建设密不可分,因此高校德育建设任重而道远。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范文2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战略明确提出,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及党重视的重要问题。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念直接影响着国家、民族等发展,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处理对策。
1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相对积极、开化、进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必然成为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而取代,相对于工业文明,其是人、自然、社会统一和谐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具体方面,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等共同形成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与高校日渐重视生态文明素质有着直接关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亦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1高校忽视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教育是改造人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学习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认知,之后改进自身的行为。社会成员生态文明素质的普及及实现,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整合,结合教育、管理去实现。生态文明素质的普及是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发展的重大问题,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对高校而言,具有重要的引导责任,而对管理而言,高校与其他社会部门之间共同配合支撑。高校是社会文明的宣传阵地及重要的诞生地,因此在社会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中,高校需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技术支持、精神引导及示范引领三个功能指导学生,加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将绿色思维渗入学生教育中,从而体现思想的号召力。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中时,需要不断的努力探索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模式及先进技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
1.2管理不严格,重理论,轻实践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并因此进行了较多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然而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而并未指导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力度较小。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其自制力较差,需要科学引导,然而受到较多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仍然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教育,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能彻底执行。高校并未调查、观察学生的日常非法行为,同时高校亦缺乏监督行为,导致大学师生行为习惯养成较为冷漠,同时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常出现不文明行为。
1.3课堂方式单一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启发、引导受教育对象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大学师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自觉培养生态道德,引导大学生养成合理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行为。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并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及行为。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国内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方式较为单一,同时途径有限,学生在接受理论引导的时候,缺乏感性认知生态文明的能力,学习积极性较低,导致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不明显。
2.改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需要帮助学生生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高校在教育中应该充分的利用自身的理论优势及资源优势,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进行不断的探索,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足点,不断扩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2.1完善教育体系,丰富课程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为综合性教学学科,同时包含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同时包含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因此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同时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支撑。高校在对课程体系进行设置时,需要坚持科学完善,不断创新。例如复旦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就将“生命环境与生命关怀”作为一个模块,对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理论及公共卫生等学科资源进行整合。
2.2完善选聘、培养制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尽量聘用优秀生态环境科学专业教师授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对教师进行培养,可尽量将枯燥的理论性课程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课程,将爱护环境等融入课堂中,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3丰富教育内容
在建立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同时,高校需要将社会变化作为依据,从而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势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善,满足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要求。
2.4增加教育手段,建造良好氛围
高校同时可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废纸回收、大学生文明论坛、校园环保大使评选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高校可通过网络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宣传,通过设置网站等,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义务感及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姜树萍,赵宇燕,苗建峰,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2011,(4).
[1]孙德菁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探析[J].科技视界,2013,(10).
? i h ?]? @?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参考文献:
[1]着眼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核心――兼谈改进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路径 梁文明 谢华 《高教论坛》 2005年06期
[2]传统教学模式与情景式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秦国际 周甲文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02期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范文3
Abstract: In the new century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s changing queitly in various fields and on different levels. While facing new challenges, it calls for new requirements as well.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education as well as an effective means of achieving educational goals. Therefore, we should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statu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continue to reform and innovate.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tudents.
关键词: 高职体育;现状;发展;终身教育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atus;development;life-long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81-02
0引言
随着高等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利地推动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特点。由于各专业特点的不同,对所培养的学生具备身体素质的要求也不同。
1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不论是从招生数还是在校生数,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1 高职体育教育目标不明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系统总目标是由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而决定的,而不是停留在原有中专的体育教育目标。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2 高职体育教育发展情况教学紊乱,包括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在调查中发现,有42.8%的学校不能很好的执行体育教学大纲,有9.5%的学校体育教材由任课教师自己确定。表现在教学观念与方法的严重滞后,教学观念与方法折射出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而在现在的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片面追求课的负荷强度来刺激学生的体质增强传统的教学观念,也使用“以教师为中心”“传习式”“灌输式”等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大而杂”,什么都学,什么都上,无规律无计划,一学期下来,老师不知给学生上了什么,学生也不知学了多少;教学方式和方法枯燥僵化,体育课程乐趣化是高职体育课程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自觉接受体育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然而现在的高职体育课即使有些学校已经实行了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分项目上课,但仍然遵循职业体育培养的教学模式,脱离现实,轻视基本运动技术的提高与应用,片面注重让学生掌握新难动作,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及健身目的。
1.3 高职体育教育缺乏保障领导不重视,只讲德育、智育的发展,忽略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学院特别是那些刚刚升格上来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所花经费过少,因而场地、设备不齐备。还有,体育教师的业务提高与知识更新也得不到重视,学校的体育管理工作没有一套激励机制,不能调动高职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也是制约高职体育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原因。
1.4 体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失衡体育课沦为“配课”科目的现象目前仍相当普遍。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仅仅是技术演示,谈不上学术研究。受传统的竞技教学模式影响,技能、技术的教学始终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理论课课时少,学生的体育健身实践始终是简单的模仿式学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生根本无法以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实施体育健身,“终身体育”变成了毕业后的“终结体育”。
2改革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对策
2.1 加强高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大学体育教学应该把以片面追求体质的发展和技术的传习,转变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要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普及,加强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和潜力的挖掘。
2.2 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高素质人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需要,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较多的四维空间;既要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文化层次。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把培养终身体育健康习惯作为目标。高职体育应该加强非竞技运动项目和毕业后易于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的实施,特别是适宜职业需要的体能项目,使学生掌握一项能够形成专长的健身技能,内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让体育不仅在课中,而且在生活中。
2.3 高职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应多样化特别要加强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休闲类(国际交谊舞、形体舞蹈、健身操)等体育项目的一般技能学习,使学生增强运动兴趣,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改革后的教学应向学生进行以增强健身知识技能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健身的知识技能,形成健身的习惯。体育教学须从以下方面深化改革:更新教学方法,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坚持推广健身知识、传播健身技能方法、形成健身习惯、培养锻炼能力、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培养体育爱好、提高健身文化素质,全面加强健身学、体育卫生保健学教学。高职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因此要本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建立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并根据教学内容、对象及教学措施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和探索教学的内在规律,使高职体育课教学做到:①普遍性――具有体育共性,能广泛适用于全民健身、终生体育教学法。②实际性――针对高职体育本身的属性,形成指导和预测体育过程的最适用、最关键的教学法。③特殊性――针对专业特点符合学生从事社会工作需要的应用能力方面的教学法。④结构性――课堂教学层次组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法。
2.4 突出高职体育特点必须确立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大学体育观。认清体育在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按照未来社会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终身体育的原则,调整当前体育目标模式,并与各科教育目标及课内外教育目标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教育。未来的高职体育的功能除了它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外,还应在保障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和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充分考虑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差异性。如适合课内开展的武术、散步、跑步、体操、三大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还有一些新潮、时尚运动如攀岩、定向运动、滑船、潜水等。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此外,要因时因地制宜。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结论
3.1 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发展应突显职业特征。高职院校的体育从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同样为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与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有着相同之处,但它也势必带有高职教育的特点――明确的职业指向性,从而形成培养合格高职学生的学校特点。
3.2 在终身教育理论中,基础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已有知识的传递。而是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因此,高职学校体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通过增进健康的能力培养。形成增进健康的意识和习惯。在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应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把“育体育心”、“社会需要与学生主体需要”、“增强体质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推进高职体育改革。结合素质教育改进体育教学,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要有健康的体魄,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学会和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锻炼身体的方法,指导终身锻炼,终身受益,迎接21 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2]浙江省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研究.[D].
[3]高职体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范文4
关键词:艺术教育;教学模式;高校扩招;人才方略
高校艺术教育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增强创造意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自从我国各个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后,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近年来,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大大扩展,包括专业艺术院校、高等师范院校中普遍设立的艺术院系科、部分综合大学中的艺术系科,以及其他各类高校开展的艺术专业等等。2004年全国1517所高校,有720多所设立艺术专业和院系。到2007年不完全统计,全国2000多所高校开设各类艺术类专业的达到800多所。(数据来源教育部教育数据统计年鉴)高校艺术教育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艺术教育从精英文化发展到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大众文化,高校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许多高校因为大量扩招,高校艺术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出现大量的失误,忽略了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2003年12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会议提出了对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一是一些高校的领导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学校缺乏对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二是一些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师资配备还不到位,没有一支比较稳定的艺术教师队伍,难以有计划地开设艺术教育课;三是一些高校对艺术教育的管理还不到位,艺术教育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艺术教育没有对口管理的部门,有的还处于多头管理或者管理无序的状态。”[1] 而且高校艺术教育在教学模式上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存在一些差距。
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过于注重技能性、专业化,高校艺术教育并没有纳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之中
受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过于注重理论化,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即使各高校艺术教育有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化严重。非高校艺术教育设有艺术选修课,然而高校艺术教育选修课只是从理论上简单介绍一些艺术教育的专业名词,然后老师让学生交一份简单的论文就算这门艺术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这种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不仅不会学到相应的艺术教育知识,反而会对高校艺术教育感到枯燥、厌烦。根本达不到教学要求。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统一的教学计划中,进行科学、合理、有序、有度的管理、完善、调控和实施,让艺术教育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体制中,占有与其他学科同等的‘正规’地位”,[2]如果不能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各高校必须把高校艺术教育选修课程规范化,增加实践课程,完善考核制度。在进行高校艺术教育的同时,不仅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强化,而且要学会把握提取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爱因斯坦曾经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人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3]
二、高校艺术教育内容结构不合理,造成大学生对高校艺术教育内容的反感
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内容中过于分化民族艺术和西方艺术这两种形式。因此也并没有形成我国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我国民族众多,艺术形式多样性比较强。要不断强化艺术文化繁荣的局面,应该注重艺术教育课程中区域之间的差异、民族传统、现代思潮、宗教等社会因素。在区域的高校艺术教育中加入本地区的特色艺术文化。比如唐山高校艺术教育应该将具有唐山特色的乐亭大鼓、唐剧、评剧、皮影戏、反映唐山人民抗震精神的艺术文化融入到唐山高校艺术教育之中。把西方艺术文化与本土艺术文化加以对比创新融合,因为我们并不是一味的继承传统,我们更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步伐对艺术文化进行创新。对民族的和世界的应该有一个比较深入的切入点。“音乐和其他各项艺术包含着人类文化的共性和个性,音乐能帮助我们认识自身,认识我们的传统和思维及行为方式。同时,音乐也能帮助我们认识其他民族以及他们的传统和行为。”[4]也就是说无论民族的还是世界的艺术,都应该拿来进行创新,为高校艺术教育、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调整教育内容结构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上,构建新型的艺术课程结构。艺术教育的各门学科虽然自身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但各门艺术课程之间又有很强的互补性,多门艺术学科的综合渗透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要努力加强艺术学科群的建设,不仅使音乐、美术进人课堂,还要将舞蹈、影视等其他艺术门类引人课堂。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选择性,尽可能给教师和学生发挥和创造的空间。”[5]
三、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僵化,导致高校艺术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教育模式缺乏活力,实践能力比较弱化。由这种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会陷入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思维定势,这会导致这些大学生以后从事教师职业的时候依旧按照原来的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如果不对此教育模式进行调整,这最终会导致高校艺术教育的恶性循环。高校艺术最终面向的是人民群众,因此要增强高校艺术教育的灵活性。人民群众对艺术文化消费的档次不同,这也要求高校艺术教育坚持精英艺术文化与大众艺术文化相结合的两种道路。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应该在全国统一规则的前提下,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和艺术文化发展需要进行调整,但一定要把握改革的度。“美国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一直主导着美国的基础教育,在他倡导的教育民主、平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美国中小学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这是美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应当肯定。但是,这种思想理论在美国走向了极端,自由主义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如美国中小学在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教材、考试等方面,学区与学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甚至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之间,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上也各不相同。”[6]增强教育模式的灵活性又要防止过度自由泛滥,是改变教育模式应该把握的一个质点。我们也应该学会借鉴国外高校艺术教育模式的改革。不断调整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使之进入良好的发展轨道。
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各个高校为了吸取艺术特长生,降低了学生的的文化分数要求。这就造成了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学生文化素质比较低。“ 学生艺术素质普遍较差。从近几年高校艺术教育调查及我校学生问卷调查情况看,学生的艺术素质令人担忧。例如在音乐方面,据调查90%的学生不识简谱和线谱, 70%从未听过交响乐,表现出了音乐知识的贫乏,导致学生审美情绪低下,审美能力极其有限。”[7]高校艺术教育人才也应该是其他学科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艺术的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才能提高创造艺术的能力。在艺术教育培养方式上,打造“精英型”与“大众实用型”人才并进的培养格局。多年前的艺术招生主要是培养艺术精英人才,在今天已向大众型人才转型。扩招是变化的标志形式,扩招也是艺术教育的必然结果,是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上对艺术人才有所需求。[8]高校艺术教育要做到精英人才与大众实用型人才并重发展,要注重培养学术理论型与实践创造型多种不同形式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艺术教育的纵向层次发展,横向层次的拓宽,最终改变我国艺术教育现状的狭隘,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DB/OL]//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体艺厅[2004]3号).
[2]梁玖.心润之策―――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学[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86~91,113.
[3]《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0页。
[4]衡孝军:《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5]周维妍. 论当代美国的艺术教育改革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5月第31卷第3期
[6]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李莲香.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5卷第1期2008年1月
[8]黄从威. A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改善措施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3月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 英语教学 课堂改革 教学现状
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在制定教学大纲、选编教材、课堂教学及考核测试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考虑高职英语教育特色,按高等教育的层次和要求来组织教学,体现理论教育为技术应用服务,培养出符合高职特色的职业或技术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如何将高职英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以便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是高职英语教师需要认真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从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学与现实背离现象严重,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普遍不足。本人认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生源方面。高职学生英语入学成绩低,基础弱。很多学生的词汇量相当匮乏,仅能识记几百个词汇,严重影响了他们应用能力和其他技能的提高。相当多的学生在发音和语法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2.考核方面。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总的来说还是应试教育。学校把英语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跟教学质量挂钩。这种重考试轻实践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考试以过关为目的。
3.具体教学方面。长期以来,高职专业英语教育的单一化,即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学仍然以课堂、书本和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教授词汇、语法等,普遍缺乏将各种教学法综合的能力。这种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学生互动效果的产生。
4.教材方面。目前,高职英语教材的数目和种类比以往增加了许多,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教材,如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等系列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技能的培养,内容也新颖有趣,实用性强。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仍然偏难。
二、对高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为解决上述问题,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合格职业技术人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我们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采取具体措施来实现这一点。
2.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能否实现从传统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转变至关重要。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资源如此发达,我们可以加以利用来丰富英语课堂教学,使之更具有形象性、现场感和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层次教学的采用。“分层次”其实与“因材施教”同义,即针对不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高职学生的生源种类多,英语基础差异大,普通教学模式常常是基础好的“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吃不了”,这时采取一锅端的方式就不行了,因此必须因材施教。而且,学生的专业不同,老师授课时侧重点也应有所改变。
如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应偏向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偏向对专业术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4.英语的实践练习的加强。简单地解释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意思。课堂教学就是理论,而课下的具体应用就是实践。具体要做到:一是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专业实践中的英语实践练习。如旅游专业的可以参加外国游客的导游实践;外贸专业的可以参加力所能及的相关涉外实践活动。二是构建英语学习的校园环境,如英语沙龙、英语角等。
5.现代考评理念的确立和多元化考核标准的运用。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现代考评理念。考试内容要全面,应重视对学生全面语言技能的考核,避免纯知识性的考核。毕竟,语言是要用来使用的。其次,成绩的考评要多元化,考试形式应包括口试与笔试、独立完成与分组完成、考场完成与考场外完成等多种方式。可考虑取消现有的以等级考试论英雄的考核制度,逐渐推行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单项分级考核和综合文化素养考核制度。
三、相关配套措施的设立与完善
1.加大硬件设施的设立与完善。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在当今的教学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说,谁看轻或是忽略多媒体的作用,谁就会付出代价。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都存在设备老化、不足的现象。因此,硬件设施的设立与完善是刻不容缓的,甚至可以说,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2.实现教学进度与学生实际接受、识记能力的协调。在当今的高职院校中,往往存在着对老师教学进度的要求。这样一来,老师为了赶进度,往往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个劲地往下进行新课。然而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差的学生往往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心里。而这一点正是老师和领导不太重视的方面,长此以往,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觉得英语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两方面兼顾,既要注重教学进度,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更新,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识记能力,不要搞冒进、突击。
总而言之,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职业院校的声誉和学生素质,关系着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现代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进行教学改革,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J].职业教育研究,2005.
[2]戴立黎,邱瑞年.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3]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书法教育;特色
当前,高职院校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它在注重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肩负着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的任务。“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奉献给人类的一株不寻常的奇葩”。学国传统文化,弘扬书法艺术,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职责。通过书法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书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能陶冶道德情操和培养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健康的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高职院校生源复杂,科学文化知识相对薄弱,人文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自觉接受书法教育的意识。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高考落榜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认为自己是学科教育的失败者,知识基础薄弱,普遍自卑心理较重,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再者,他们以前学科门类单一,各自接受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又存在差异,书法知识普遍缺乏。为此,他们在一起接受技能型教育后,艺术修养与人文格调不高,书法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2.高职院校对书法教育的认识不足,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其一,部分领导认为“书法课”可有可无,仅仅当作应付检查评估的“花瓶”,走走形式而已。其二,课堂教学蜻蜒点水,主要依靠第二课堂熏陶,依靠学生自学,用文娱活动来代替。没有充分认识到书法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没有认识到书法艺术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其三,片面强调书法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无关,它只是一种学生的兴趣活动,没有必要纳入课堂教学。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必将造成投入资金不足,硬件设施极为缺乏(基本是大班上课,缺乏练习场所),缺乏有效指导和训练,大多数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情绪低落,书法教育最终流于形式。
3.高职院校在书法教育上缺乏总体思考,目标模糊。主要在于:(1)高职院校没有设立明确的书法教育管理机构来统一协调书法教育的落实,难以形成对书法教育长远的考虑与决策。教师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检查和监督。(2)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书法教学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教学体制也没有编出完整的系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高职院校各专业是否开设书法课也显得较为随意,有时仅仅是为填补排课的空缺而安排,课堂教学难以保证。(3)书法教育形式单一,缺少规范标准,不够系统化,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和积极参与。(4)忽视书法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严重缺乏,兼职多,专职少。教师书法水平、教学水平以及自身素质良莠不齐,加之有些教师觉得是“副科”,低人一等,用心不专,难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5)字写得好与坏并不影响学生评优和升学。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
二、高职院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意义
1.书法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理想手段之一。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黑格尔说:“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通过书法学习既可以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其次,临摹书法名碑法帖,可从中汲取文学营养,提高文字修养。书法还涉及到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知识,更有助于拓宽知识面,提高审美能力,促进文化艺术“细胞”的发展。再者,长期心摹手追的训练,便能掌握运笔结体的规律和技巧,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恒心,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也能培养学生悟性,激发学生灵感,开发大脑的潜能。另外,写字的过程是一个心情舒畅,眼、脑、手三者协调统一的过程,需要书写者凝神静气、意在笔先、笔随腕运、腕从意行,它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得到调节,让全身处于和谐的运动状态,使四肢的筋骨肌肉得到锻炼,内脏器官的功能得到调整,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血液循环,调剂精神,从而达到祛病养气、益寿延年的健身效果。
2.书法教育有助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遣和谐校园。从书法教育的审美功能中可以看出,和谐美是书法艺术美的一项重要内容。书法教育可以陶冶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人格。学生通过学习书法,可以领悟和谐本质,树立和谐精神,促使他们懂得发掘周围美的事物,懂得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人和集体团队的和谐,懂得关心身边生活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懂得为同学服务,情系同学,互敬互爱,进而以健全的心智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当中,促进学校的稳定发展。此外,丰富多彩的书法文化活动不仅能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书法教育的探究
近几年来,许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门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中,对书法教育的现状与困难进行了研究,出台了一些措施来加强和促进书法教学,尽管取得了一定的书法教育成果。但笔者认为:要彻底改变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实现书法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书法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书法教学投入,创造必要的氛围和条件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端正对书法教育的思想认识,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制定一系列相关措施,把书法教育彻底地纳入学校培养方案中,使师生不仅从根本上认清书法教育是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艺术基础上,提高自身人文素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在制度和指导思想上确保书法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要加大投人,创造条件,满足书法教学的质量需要。比如在公共课部成立“书法教研室”,对书法教学加强质量管理;将“书法课”从艺术课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公共必修课;设立若干小的书法练习、指导、创作室、展厅等,配备示范投影仪、幻灯机、幻灯片、电视机、影碟机、多媒体等设备,以满足学生练习、交流、创作、展示的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指导力度,提高教学效果。
2.明确书法教学目的,加强课程建设
(1)结合高职实际情况,制订统一规范的教学计划与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时数和教学计划,使教师教学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在此基础上,开展教材建设,编写既体现书法艺术理论知识体系,又能结合实际有效训练学生的书写技能,使艺术性和实用性、系统性和实践性高度统一的学习教材。
(2)建设一支艺术素质高、责任心强、具备良好
教学能力,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书法教师队伍。教师的素质和教学平台直接决定书法教学的水平和效果。为此,鉴于目前专业书法教师短缺的情况,可从大专院校或书法团体中聘请一些既有教学经验,又有书法技巧的行家担当教师或导师。同时,鼓励那些热爱书法艺术,又有书法特长的老师从原来的专业中脱离出来,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在待遇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对他们给予倾斜;使书法教师安心工作、认真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书法水平。
(3)积极开展书法教育研究,鼓励创新教学。深入探讨当前网络时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和个性,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使学生书写水平得到尽可能的提高;毛笔书法和钢笔、粉笔书法如何互相促进;如何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指导等书法教学方法。
3.结合实际,改善书法课堂教学
(1)加强学习引导,科学设计教学方法。爱因斯坦曾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学习最直接最活跃的动力,是成才的先决条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书法的信心,获得持久学习的动力,教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作为技能教学,首先要告诉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先对临,后背临;对难写或写不好的字多练习、多比较;多看别人写的字,学会分析好在何处,不足何方;如何把学习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等。其次,课堂教学采取“四部曲”,教师讲解示范(讲清书写要领,注意教师示范的规范性、指导性、可学性);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普遍的书写错误);抽取作品讲评(肯定进步,找出不足,分析原因);答疑总结提高(回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书法要领编成口诀,让学生易记)。
(2)打破教与学的格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书法课堂是教与学的统一体,在课堂上,既应重视教师的教,更应重视学生技法的掌握。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教师在“台”上、学生在“台”下的教学格局,教师应利用更多的时间深入到学生当中,给学生进行实践示范,与学生一起探讨书法练习方法和创作技法以及分析临习古代名帖的成败得失,逐步引导和改变学生的书法方法与审美习惯。同时,教师以自身的经历与学生心灵对话,讲述在困难、失败中奋进的感受,并让学习技法掌握得比较好和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走上讲台,介绍自己平时书法学习时间的安排、对相关书法技巧的理解和取得较好效果的经验,教师再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评,互相启发、互相促进。这样,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互动。
(3)营造学习情境,进一步调动学生情绪。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对文本、声像和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的特点,编制出适合书法教学的计算机辅教学课件。让学生在多媒体的课堂情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先贤刻苦临池的场景。通过网络把书法家及“大作”请入课堂,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等等。在教学训练中,要阶段性地变换临摹方式,通过格临、背临、放大临、集字临等形式有效地增加学生的新鲜感、趣味性。这样能彻底地改变以往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消除学生学书法的不良心态,激发他们学习情绪,唤起他们探究知识的心向,从而达到了对书法心领神往、乐此不疲的目的。
4.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严格考评制度
由于书法属于技能课程,学生书写水平的高低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如何客观、全面、有效评价学生的书法成绩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书法评价标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从书法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确定,其中主要是把握好书写等级的划分,对笔画、结构、章法评价参数的规定,对书写字数、速度、有无错别字的规定和要求等等,同时要做到平时书写(学习态度、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进步程度)与期末考查(除了交一份作品外,应该增加些理论知识考查,以检验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水平)相结合,全方位地量化评估。确立了一个清晰的考评标准之后,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标准对学生进行书法考核,通过考核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5.组织课外活动,深化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