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学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学研究方向

逻辑学研究方向范文1

Abstract: The network lif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lif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life to students' belief and its presenting features, and then pointed out the countermeasures to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positive life belief from enhancing dominant belief influence, enhancing the ability to use the network,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opening the network literacy project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信仰;影响;特征;对策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life;belief;influence;characteristic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313-02

0 引言

信仰,是个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生活的前途与命运以及人生的状态等的最高信念及坚持,是价值观念在人生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它不仅解决“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更要回答“人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大学生是一个负载着时展希望的群体,大学生群体有无信仰、他们的信仰是否正确,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作为第四种媒体的互联网强力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当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诸多奇迹。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掌握着最新知识和技术的年轻群体较早也较频繁地使用这一新兴的信息技术。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已不可或缺,它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乃至一种生活方式,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在大学生生活网络化的今天,如何看待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如何发挥网络平台的积极引导作用,应对相应的挑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1.1 拓宽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带来认知的弱化 大学生信仰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其所获取思想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网络生活中获取的海量信息和多渠道咨询一方面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带来便利,给他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另一方面却也容易给社会经验尚浅、人生阅历不足的他们带来思想上的混乱。“信仰需求”是对信仰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的产物,大学生倘若对主流信仰的认知混乱,对社会价值、人生价值认识模糊,就会出现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和信仰需求的边缘化。

1.2 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带来情感的淡化 网络生活吸引着处于情感叛逆期的大学生,他们在网络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独立空间,可以在网络中随意伪装自己,成为想要成为的形象,表达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宣泄现实生活中无法宣泄的心情。但大学生一旦过多的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的情感交流中,必将造成作为一个社会自然人的社会功能缺失,这种缺失具体体现在:生活中沉默寡言、不善言谈、显出一副冷漠姿态。其后果导致他们逐渐远离社会实践,人际关系疏离。情感是信仰产生的心理基础,为信仰的强化与扩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凝聚力和驱动力,情感的冷漠势必造成信仰的缺失。

1.3 享受生活便捷的同时带来意志的退化 网络的便捷性,虽然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利用信息的效率,使他们可以随意在网络上读书、评论、娱乐、游戏、交友等,可以花比以前更少的时间和成本获取更多的信息。在得到现成知识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一些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免疫力,容易养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大学生长期被这类不良思想所浸染,如果思想上辨识不清、意志不够坚定,将如同“温水中的青蛙”,渐渐丧失自律和自主的毅力。虚拟空间中他律与自律的缺位,容易使一些大学生处于信仰的游离状态。

2 网络生活方式下大学生信仰的特征

2.1 主导信仰权威性下降 在进入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之下,虽然是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蓝本,但随着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对作为中国社会主导信仰――信仰的坚定程度大不如从前,其主导地位和权威性日益被削弱,信仰对当今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仅仅的是为了应对一张考试试卷。

2.2 信仰多元化 当今人们的信仰需求已经觉醒,信仰争夺战已经开始。青年是各种信仰争夺的对象。网络时代是一个思想活跃、观念更新、文化交融的新时代。西方文化殖民主义者利用网络文化的平等、公开、全球化的特征实施其“文化帝国主义”“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的野心,大肆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所谓“自由”“平等”“民主”的“普世价值论”向我国推行,这些形形、千差万别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信仰,使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取向面临“多元价值”的腐蚀。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直接导致少数大学生信仰根基不稳、徘徊不定,面临着被侵蚀的危机。

2.3 信仰功利性 网络生活相较于现实生活诸多的约束条件,大学生身在其中感受更多的是自由。缺乏约束力量规制的大学生容易滋长个人主义的意识倾向。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建立信仰的时候更多的是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的,虽然同样注重理想和追求,但更加注重现实和功利,他们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价值目标日趋功利化、世俗化。

3 网络生活方式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分析

3.1 增强主导信仰的影响力 虽然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却日渐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失去其权威地位。主要原因是其影响力不够,影响力不够的原因是对教条化的理论缺乏精确而又通俗的解释,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网络平台是滋生各种思想的温床,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复杂多变,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对此有精确通俗的解释才能被大学生所认同,才能增强其影响力,进而才能被接受,最终确立为行为指南。

3.2 提高教育者网络使用能力,做好全面引导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盛行的时代,高校教育者要增强自身使用网络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寻找正确的人生信仰。一方面,教育者要对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帮助大学生树立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网络文明意识;另一方面,教育者必须紧跟大学生时尚步伐,深入大学生网络生活,积极开展网络实践。网络平台的大量应用,开辟了教育者与学生交流的新渠道,并为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的看待分析问题,学会用的观点和方法处理问题,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造了条件。

3.3 开设大学生网络素养专题课 学校可以把大学生网络素养专题课纳入大学生入学教育、思想品德课程体系。大学生网络素养课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弱化、情感冷漠、信仰迷失、沉溺网络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别、判别能力,增强抵御网络游戏的诱惑和黄色信息等不良信息腐蚀的免疫力,指导学生开展网络活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互有短长,各有利弊,教育者要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形成网上网下联动局面。

3.4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生活,对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使大学生从真实的生活实践中追寻真理的脚印,增强对真理以及信仰的理解和认同,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历史使命意识和大局意识,培养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情操。激发大学生进一步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仰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梅萍.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看信仰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逻辑学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字:工作过程;云计算; 开放式教学;教学模式;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6.017

0 引言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强调充分利用高校之间或者高校内部资源(人力、物力、财力), 通过共享机制,互联网络、移动网络和卫星网络的访问,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网络信息与多媒体资源,本地教学与远程课堂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起源于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络课件开放计划,它的目标是用10年的时间把在MIT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总共2000多门课程的资料制作成网络课件分批放在互联网上,供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学习者免费使用。本文将“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开放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建设”三者进行有效融合,探讨三者之间的紧密关联和融合教学模式,完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开放式教学资源建设的体系与结构的研究,为全国高职院校、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解决高职院校专业共性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1.1开放教育资源含义

开放教育资源的具体概念在2002 年首次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定义是:“ 免费的公开提供给教育者、 学生、自学者的,可反复使用于教学、 学习和研究的数字化材料”。资源开放的目的是有助于学习者更好更容易地接受教育,并且此处的教育主要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同时资源不仅指支持教师进行教学的资源,也指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

1.2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教学平台

目前的网络教学系统基本上支持在线学习、知识点测试、问题解答、课表查询、作业提交、问题讨论等模块功能,但对于用户提出的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智能适应泛在学习服务实现效果尚不理想。主要体现在现有的教学系统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提供相应的工作过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教学特点不突出。从构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打造开放性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出发,资源库建设模式的选择是开发和应用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智能导向适应的泛在学习理论是信息新技术(云计算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和移动技术等)、多种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团队学习、网络学习、自适应学习、社区学习、移动学习等)和多种教学模式(协作教学、团队教学、开放式教学、协同教学模式、协同创新教学等)集成和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强调使用带有RFID、红外数据通信端口、蓝牙端口或GPS 卡等通信接口的PDA,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利用IEEE 802.11b、GPRS 等无线通信技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表现为按需学习、适量学习和即时学习。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教学平台包括系统管理、智能学习、智能教学、资源管理和智能评价等功能模块,支持智能适应泛在学习理论。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这样一来,用户可持有各种终端电子产品(PC、智能手机、电视、上网本、平版电脑等)来学习。

资源标准包括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和资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RDF)。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 )包括《学习对象元数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和《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这三个规范都是以LOM 为核心建立的。资源描述框架(RDF)是W 3C组织推荐使用的,是一个使用XML语法来表示的简单元数据方案,用来描述网络资源的特性,及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关系。

1.3 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智能适应泛在学习系统流程

采用云计算环境下面向服务组合模式来构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很好的支持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智能适应泛在学习系统。同时,采用云计算环境下面向服务组合模式来构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也将有效地消除教学资源信息系统中的“孤岛”现象。在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当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端”遇见无处不在的“云”(互联网),资源库可以以更多地服务形式呈现。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智能适应泛在学习系统流程如图2所示,它强调学习者通过工作过程适应性测试,工作岗位适应性导航、工作过程适应导航模块,工作过程适应展示模块,采用网络开放式智能适应泛在学习模式,在工作能力资源库中获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 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教学资源技术支持

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水平及其权益保护机制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最大化的关键因素。“分布式、协同性、开放性和共享性”资源库是建设方向,要做到这一点,采用云计算面向服务组合的方式来建设高职资源库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相互融合的产物。云计算利用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集成系统, 并借助SaaS ( 软件即服务)、PaaS (平台即服务)、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MSP ( 管理服务提供商) 等商业模式把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和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地对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教学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基于云计算和服务组合的资源库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对于分布式Web服务组合算法共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元Web服务构建,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各分布服务组合节点的Web服务集生成相应的元Web服务描述文件。第2阶段:根据服务组合请求和各分布节点的元Web服务描述文件分析服务组合请求的特性、原子、复合、复杂以及无关的服务组合请求和元Web服务组合路径,并根据分析结果向分布节点发送服务组合请求。第3阶段,根据元 Web服务组合路径和各分布节点返回的组合结果,生成最终的Web服务组合路径。

对于软件即服务(SaaS)供应商来说,主要是集中通过云端如何为终端用户提供在线服务软件(如应用程序和实用工具)。而平台即服务(PaaS)供应商则是专注于提供服务从云端的开发应用,这样使“分布式、协同性、开放性和共享性”资源库得以真正实施。

3结束语

通过对“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开放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教学平台架构体系,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智能适应泛在学习系统流程和基于云计算和服务组合的资源库体系结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网络开放式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涉及诸多方面,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赖于树,熊燕,谭泽富,开放教学资源管理与课程教师的职责[J],高校教育管理,2011,(5):38-41

[2]刘春玲, 唐少清,开放教育资源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3] 潘杏梅,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与知识产权问题探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0年第 2期

[4] 雷万保,朱怡安,钟冬,基于元 Web服务的分布式 Web服务组合算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10)

[5]曹晓明.从“工作流”到“学习流”: E-learning系统设计的新视角.开放教育研究,2009,15(03):94-97

[6]江河.符合SCORM2004标准的课件资源适应性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3(01):168-170

逻辑学研究方向范文3

比较逻辑学研究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方法会逐步多样,认识的层次也会逐步深入。并且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随着研究者阅历的增加,人们对比较逻辑学研究中所体验到的具体内容的比较探究,会越来越细微和深入,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刻;同时,也会知道原有的看法是否正确,并为以后的认识积累经验。

比较逻辑学三个层面研究中的认识论前提。比较逻辑学研究必须以认识论为前提和基本原则。在比较逻辑学研究的初级阶段———描述的比较逻辑学,它是对三支逻辑源流本身的研究,是比较逻辑学整个学科理论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在对描述的比较逻辑学方法论的探讨中,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是因为:其一,描述的比较逻辑学其本身关于描述的含义必然是对元典进行史料考证与挖掘整理,而后才会得到所需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在研究的时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其二,描述的比较逻辑学研究需要吸取三大逻辑体系中具备可比性的信息源。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从整体出发,通过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其三,在以上二者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比较逻辑学初级阶段的探讨,归纳、总结、提高,并在实践逐步深入的过程中,达到文字表述的信达雅,即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所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1]所谓“信”,是指内容准确无误;所谓“达”,指的是表述内容时运用的语言通顺、妥帖;所谓“雅”,是指言辞文雅。在比较逻辑学研究的第二个阶段———评价的比较逻辑学,它强调对古代、近代与现代三种逻辑之间的纵横比对、同异比较,建基于描述的比较逻辑学之上。在认识论层面,它突出表现在从客观的事实中挖掘出具有可比性的信息源,从而在可靠材料的背景下进行纵横、同异比较。这是进行比较逻辑研究的必经阶段,更是对于理性认识的提炼和升华。最终,在比较逻辑学研究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汇通的比较逻辑学研究”,它以三支逻辑源流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三者内在关系的透视汇通为基本研究对象。这一阶段是认识论中的理性形成、实践、轮回乃至飞跃的阶段。它不再仅仅局限在对所认识事物的描述或评价,而是在比较逻辑学研究的纵横层面突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限制,使点、线、面之间有一定的建构和汇通,从而形成理论并进一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提高。

比较逻辑学研究历史进程中的认识论思考。比较逻辑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凸显学科魅力,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是因为它具备了理论的基础。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则是认识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表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所得到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初级认识是感性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这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其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必须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逻辑加工,即遵循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方法以及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的原则,最后通过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形式,形成理论知识体系,即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抽象、概括的反映,也是对事物的本质、全面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最后,认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而且还表现在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人们在获得理性认识以后,通过种种形式使之应用于实践,向现实转化。这是实践检验理论、实现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在理论检验的过程中,又使理论更加完备。现以张连顺(顺真)教授所定义的“现代量论”的两个时期为例进行说明。张教授将自1900年以来的“现代量论”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1945年以前的“一般比较逻辑学学派”时期和1945年以来的“新古典量论学派”时期。其中“一般比较逻辑学学派”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00年至1935年,此乃“一般比较逻辑学学派”以及“现代量论”的起步、奠基、初步形成的时期。

张教授认为,“以舍尔巴茨基(Th.Stcherbatsky,1866—1942)为代表的‘一般比较逻辑学学派’性质的‘现代量论’学家,多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康德的先验逻辑等为解释范式,实施欧洲哲学逻辑学向‘古典量论’的映射,由是完全被曲解了的陈那几乎就竟然成了近代的康德。”这在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没有体现事实本意,从而是歪曲的理论。同时张教授还认为,“现代逻辑特别是符号逻辑开始向‘古典量论’实施映射,‘古典量论’中以‘比量智’为核心的建构系统被人为地从‘现量智’与‘比量智’的‘二量’系统中剥离出来,并将作为自我思维的‘自义比量’与作为自我思维在交往情境中的‘他义比量’的明显特征强行取消由此变成单一的自我思维之形式的逻辑思维,以此强行将比量智纳入到欧洲逻辑的系统中,在本不具可比性的比较中将量论二量为一量,并将二种比量强并成一种比量,终以‘古典量论’之‘比量智’竟然也合于欧洲逻辑为内心之快慰”。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即是缺乏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逻辑加工。也就是说,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方法过程以及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的原则上,缺乏必要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究其原因,张教授以为:“这是欧洲现代强势文化心态在佛教量论因明学研究中的一种自发性反应,更是近代晚期以来所逐渐形成的欧洲现代逻辑‘去心理主义’思潮之逻辑方法论在解释‘古典量论’时的自然映射。”①第二个阶段,也就是1935年以后,伴随着欧洲逻辑学内部对符号逻辑的反思而形成的怀疑反思阶段。张教授认为它关乎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去心理主义”的逻辑学体系能否真正成立;二是单向度的符号逻辑体系对“古典量论”生吞活剥的映射是否合理。

随着实践的进一步变化、发展,量论“欧洲系统”终于走上了向“古典量论”特别是印藏系统全面回归的坦途,由此形成了1945年以后的“新古典量论学派”,它建立在量论方法论的根本转变之基础上,其代表在欧洲即是现代量论“维也纳学派”的开拓者弗劳瓦尔纳(Erich.Frauwallner,1898—1974),在东方即是《佛教逻辑学之研究》一书的作者日本学者武邑尚邦。武邑尚邦对现代量论“一般比较逻辑学学派”的历史地位给予了极为中肯的评价。他认为“时至今日,依据作为最新逻辑学的符号逻辑学之模式将佛教逻辑学与欧洲逻辑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之尝试,在一定范围内正在取得大的成果”(《佛教逻辑学之研究》序言)。但他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如是之新方法中,即使佛教逻辑学之符号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实行,而不能被符号化因素之存在益发明显,于此出现了新的问题。实际上,唯这没能够被符号化之部分显示着印度独特之立场,唯此才是今后一定要研究的尚待解决之课题。”(同上)张教授断言:“这是由现代量论的‘一般比较逻辑学学派’走向‘新古典量论学派’在方法论上的高度自觉,是吹响复兴古典量论本义之境的理性号角。”②基于对现代量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可以凸显辩证唯物认识论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比较逻辑学的研究必须以此来规范学习和研究,从而在挖掘历史资源的过程中摒弃错误的理论观点,并且在实践中培育正确的理论,以指导实践并发扬光大。#p#分页标题#e#

比较逻辑学研究与认识论研究同步发展。在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精确、严密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实践和认识领域,人类的认识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此相适应,认识的对象也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着。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中介日益复杂化。在比较逻辑学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以为,应极力避免诸如视野狭窄、不察行情,注重结论、短于论证,捕风捉影、以字取义等浅显取向。在认识的手段、方法和形式愈来愈多样化、精密化,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间环节也更加复杂化的同时,应考察各种认识手段、认识方法和认识形式,如各种仪器、电子计算机、模拟方法、模型方法、数学方法、符号系统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思维方法。由于主体和客体之间中间环节的复杂性,认识的结构问题,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认识形式和认识内容、理论和实践等关系问题更加突出。同时,科学认识的发展,使得理论对实践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上面提及的量论因明学研究的历程为例,理论的实际应用、为实践建立观念模型、科学预见、超前反映,等等,使量论因明学得以破除“去心理主义”的影响,从而回归正统。总结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概括现代科学认识的资料,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提出的有关认识论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作出科学的解释,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项十分迫切而又复杂的任务。这为比较逻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导向,从而也必将会发展和丰富比较逻辑学的内涵理论以及比较逻辑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

比较逻辑学研究在以哲学认识论为前提和基本原则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扩展研究领域,提升研究深度,需要具体方法的培植和运用。历史上,自19世纪末以来,比较逻辑学研究已走过了百余年的时间,但在此过程中,一直鲜有学者对比较逻辑学自身的基本理论给予必要的重视,主要是以三支逻辑源流之间或同一民族逻辑内部具体到某一逻辑问题即微观比较为中心的。对其方法的研究也是如此。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为了使拥有不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与思维方式的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方法论的研究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术研究所具有的说服力,有时是可以从合理的推论中获得的,而这种合理性则依赖于对方法的不断考察与研究。比如笛卡儿的《方法论》与培根的《科学的进步》所以受到推崇,无不因认识到方法的革新对于新理论的发展的不可或缺性。实事求是地说,对于“比较逻辑学”这样一门我们正在试图构建的学科,百余年的比较逻辑研究历程,并未为这一尚处起步阶段的学科提供多少有益的方法,甚至可以说是连一种成熟的方法也没有。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的学者在进行比较逻辑研究时,将主要精力放在微观比较上,而并未对比较逻辑学自身的理论尤其是方法论进行必要的探讨。必须说明,上述论点并未否定百余年来几代学贯古今的学者们所进行的比较逻辑研究。

笛卡儿在论及写《方法论》一书的目的时说:“我并不是教人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每个人为达到他的理性都应该遵从的,但只是告诉在何种情形中我如何努力实行我的方法。”[2]这里,我们得出上述结论也并非为了抹杀每一位研究者对比较逻辑研究以其独特的方法所进行的创造性工作。另外,方法论与方法不同。我们认为方法论与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必须予以厘清。我们讨论比较逻辑学方法论,要先分清楚哪些是方法论,哪些只是一般方法①。在我们所主张的比较逻辑学的研究中,可以使用许多不同的研究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研究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比较逻辑学方法论必须是这一学科总体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原则,而不是在局部的、具体某一问题上的个别的研究方法。因为,这些具体的方法并不是为这一学科量身定做的,并且是任何学科的研究都有可能采用的。具有普适性的方法,对于我们所讨论的比较逻辑学而言,并不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从根本上来说,“比较”作为人类分析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在许多研究领域里被普遍应用。抛开自然科学不论,仅就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比较方法即运用于诸多学科,诸如比较哲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法学、比较历史学、比较经济学,等等,但这些比较的方法多用于具体的学术研究。比较逻辑学则不同,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对比较逻辑学的研究除了在具体的学术研究领域有它的独特之处以外,作为一门独立、严谨的学科,虽然与多学科及相关学科有若干的碰撞和联系,但比较的方法却是独到的、全面的。通常情况下,进行逻辑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横向和纵向比较,随着研究的深度、广度的挖掘和扩展,人们逐渐探索出了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下的更多具体的研究方法,诸如典型比较方法、影响研究、跨学科研究、渊源研究、平行研究,等等。

传统的比较研究方法———横向、纵向、井向。1、横向比较研究。所谓横向比较方法在有的论述中也称为共时性比较方法,它主要是就相同历史时期或相似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和民族在逻辑理论和逻辑思想上进行的比较。2、纵向比较研究。所谓纵向比较研究方法也称为历时性比较方法,它主要是对不同历史时期或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逻辑理论或逻辑思想、人物等进行的比较研究。3、井向比较研究。所谓井向比较研究方法主要是横向和纵向交叉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有助于分析某一逻辑理论、人物等在整个人类逻辑观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通过对某一点在全局中的作用分析,有助于对某一逻辑观的整体把握和运用。

研究过程中点对点的比较———典型比较。1、典型比较。所谓典型比较是根据研究需要对某一理论、系统、人物和与其他学科理论的关系等的比较。2、层次划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同一学科内部对某一理论、系统、人物等的比较研究;二是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理论的比较分析、区别研究等。3、典型比较研究的特点。一是针对性:具体指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索,不考虑其时间性和空间性;二是广延性:具体指学科跨度上的无限性,比如《墨辩》理论的影响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理论的影响在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比较分析,及其造成的影响。4、典型比较研究的作用。典型比较研究有助于明确不同逻辑类型或具体的逻辑系统的比较,有助于分析判别不同逻辑类型或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影响和价值,有助于发现不同逻辑类型或系统在比较中所具有的先进性或落后性等。#p#分页标题#e#

逻辑学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 纳洛酮;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油酸;心房钠尿肽;B型脑钠肽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5-002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naloxone on serum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 and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 and Na+-K+-ATP enzyme(NKA) content in lung tissues in oleic acid induced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rat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5, 30 healthy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 group, ARDS model group, and naloxone treatment group. The ARDS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oleic acid 0.1 mL/kg i.v., and levels of serum ANP and BNP, and NKA content in lung tissues were determined. The wet/dry weight ratio of the left lung was calculated, and the lung tissues were observed by light microscope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s The wet/dry weight ratio of the left lung, and levels of serum ANP and BN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ARDS model group than in the normal group, and the NKA content in lung tissu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ARDS model group than in the normal group(P

[Key words] Naloxon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Oleic acid;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重症医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2]。虽然目前ARDS的治疗手段有所改善,但是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患者的病死率仍较高[3]。ARDS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近年来有资料表明钠水转运与ARDS的发病有关。ANP与BNP均为钠尿肽家族的一员,肺是右心房释放ANP后的第一个靶器官,所以ANP可对肺循环和肺通气功能具有调节作用,BNP主要代谢场所是肺循环,ARDS时严重损伤肺毛细血管网,使肺脏对BNP清除能力进而下降[4]。本实验旨在观察ARDS大鼠血清中心房钠尿肽(ANP)、B型脑钠肽(BNP)含量、肺组织Na+-K+-ATP酶(NKA)活性的变化,纳洛酮对ARDS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ARDS的临床防治提供思路,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油酸(沈阳市东兴试剂厂),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NP酶链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加拿大HCB公司产品),BNP酶链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加拿大HCB公司产品),NKA测试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

1.2 动物及分组

2014年1月~2015年1月选取SD大鼠3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00±20)g,由延边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吉)2011-0007],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RDS模型组、纳洛酮治疗组各10只。由大鼠左下腹注入20%乌拉坦1.0 g/kg正腹腔麻醉,剥离股动脉和股静脉,并将自制静脉管插入股静脉。正常组:向股静脉缓慢注入0.9%生理盐水4.1 mL/kg。ARDS模型组:先注入油酸0.1 mL/kg及0.9%生理盐水4.0 mL/kg。纳洛酮治疗组:建立模型,随即注入纳洛酮注射液1.0 mg/kg及0.9%生理盐水2.0 mL/kg。

1.3 生物材料的制备

给药后3 h,腹主动脉采血,离心分离血清,-40℃冻存,待测ANP、BNP。腹主动脉采血后处死大鼠,取左肺称取湿重,置于68℃恒温箱48 h完全脱水后称取干重,计算左肺湿/干重比值。取右肺上叶,制作成蜡块,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取右肺下叶混合树脂包埋,行双重染色,电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取右肺中叶制备成组织匀浆,取上清液,冻存,待测NKA活性、组织总蛋白。

1.4 生物化学指标检测

血清ANP、BNP及肺组织NKA活性检测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并计算。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左肺湿/干重比值与相关指标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

2 结果

2.1 三组大鼠左肺湿/干重比值、血清中ANP、BNP含量比较

ARDS模型组、纳洛酮治疗组大鼠左肺湿/干重比值、血清中ANP、BNP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

2.2 肺组织Na+-K+-ATPase活性、血清ANP、BNP与左肺湿/干重比值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r分别为-0.901、0.945、0.935,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P

2.3 病理学观察结果

2.3.1 肺组织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 ARDS模型组,可见肺间质和肺泡内水肿,灶性或大片的肺泡萎缩,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可见透明膜形成;纳洛酮治疗组上述表现较轻,未见透明膜形成,正常组无上述改变。见封三图1~4。

2.3.2 肺组织病理切片电镜下观察 ARDS模型组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肿胀和坏死,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板层小体变性、破坏、排空现象,见大小不均的空泡,肺泡间隔增宽,纳洛酮治疗组上述变化较轻。见封三图5~7。

3 讨论

Na+-K+-ATP酶(NKA),又称钠泵,即钠-钾泵,简称钠泵,是在哺乳动物的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离子泵,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的细胞膜上,细胞代谢能量的1/3以上用于钠泵的运转,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通过研究发现,NKA的活性在活体细胞的总活性中只占其1/3,其活性可能是因为氧化应激、缺O2、心房尿钠肽、麻醉所损害[5,6]。ARDS时因为肺泡上皮细胞膜上的NKA活性下降,造成肺组织清除液体能力下降[7]。ARDS是以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使其增加肺通透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为病理基础,而机体内有效的气体交换过程中,维持肺泡内相对干燥环境,肺组织主动转运系统中的NKA起着重要作用。本实验结果表明,油酸所致ARDS大鼠模型中NKA活性下降,与左肺湿/干重比值呈负相关,提示NKA可作为观察ARDS动物模型疾病轻重指标,且在肺水肿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981年De-Bole等[8]首次发现ANP,心房钠尿肽(ANP)主要由心房肌细胞分泌,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作用,是参与体内体液调解的重要激素之一。右心房释放心房钠尿肽后的第一个靶器官和清除场地是肺,因此ANP对肺通气功能与肺循环起关键调节作用。ANP在呼吸系统疾病中主要起到的作用为扩张支气管、降低肺动脉高压、调节通透性、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分泌等[9,10]。本实验结果表明,油酸所致ARDS大鼠模型中ANP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NP与左肺湿/干重比值呈正相关,以上表明ANP可能间接反映肺水肿及肺损伤严重程度。

BNP属于利钠肽家族成员之一,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以及血管扩张的作用。BNP主要在肺循环中代谢,ARDS时肺毛细血管网受损伤,肺对BNP消灭能力降低。研究还显示炎症因子(主要是IL-1β、IL-6、TNF-α)释放、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促使BNP释放。正常肺由肺泡上皮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构成良好的肺泡-毛细血管屏障。ARDS显著的组织学特征就是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肺血管通透性增加,这种肺毛细血管网严重破坏,对BNP的降解清除能力下降。ARDS存在肺内微循环障碍,引起肺循环高凝状态,肺内微血栓形成,肺动脉压升高,致右心负荷过重,导致血浆BNP的升高[11-13]。本实验结果表明,油酸所致ARDS动物模型中BNP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BNP与左肺湿/干重比值呈正相关,以上表明BNP是ARDS发病机制中产生肺水肿的因素之一。

纳洛酮为内源、非特异性阿片受体阻断剂,脂溶性高,并迅速分布全身,尤以脑、肺、肾和心脏中浓度较高。本实验结果表明纳洛酮治疗组大鼠左肺W/D、血清ANP、BNP含量一定程度降低,Na+-K+-ATP酶活性升高与ARDS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光镜及电镜病理改变较ARDS模型组轻,表明纳洛酮对油酸型ARDS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这可能与纳洛酮稳定溶酶体膜、保护细胞功能、改善微循环、降低内皮素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等作用[14,15];恢复NKA功能,减少肺水肿,减少ANP和BNP在肺部释放,从而程度不等的降低肺水肿及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等有关。

[参考文献]

[1] 穆恩,马晓春. 抗凝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新思路[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1):55.

[2] 李有香. 成人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无创和有创通气治疗新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 33(14):3531.

[3] Heuer JF,Pelosi P,Permann P,et al. Acute effects of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and ARDS on pulmonary and neuronal damage:A randomized experimental studay in pigs[J].Intensive Care Med,2011,37(7):1182-1191.

[4] 黄莉花. 纳洛酮对油酸型大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影响研究[D]. 延边大学,2014.

[5] Adir Y,Factor P,Dumasium V,et al. Na-K-ATPase gene transfer increases liquid clearance during ventilation-induced lung injury[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3,168(12):1445-1448.

[6] 李丽琳. 油酸致大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制及丹参多酚酸盐对其影响研究[D]. 延边大学,2013.

[7] Sznajder JI,Factor P,Ingbar DH. Inviteed review:Lung edema clearance:role of Na+-K+-ATPase[J]. J Appl Physiol,2002,93(5):1860-1866.

[8] De-Bole AJ,Borenstein HB,Veress AT,et al. A rapid and potent natriuretic response to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atrial myocardial extracts in rats[J]. Life Sci,1981,28(1):89-94.

[9] 刘晓静,刘雪梅,魏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心钠素的检测价值[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6):139-140.

[10] 许文水. 心房脑钠肽对急性肺损伤SD大鼠肺泡灌洗液中乳酸脱氢酶和总蛋白及总磷脂含量的影响[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6):147-149.

[11] Bozkarnat E,Tozkoparan E,Bavsan O,et al. The significance of elevated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J Int Med Res,2005,33(5):537-544.

[12] 张经文. 肠道屏障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中西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D]. 大连医科大学,2012.

[13] 胡玉杰. 桃仁承气汤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实验研究[D]. 河北医科大学,2014.

[14] Wollemann M,Benyhe S. No-opioid action,of opiold peptides[J]. Life Sei,2004,75(3):257-270.

逻辑学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语文 思维学 教学实践

语文思维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改变“中国式思维”。中国式思维并非与逻辑思维绝缘,著名学者李约瑟在提出“李约瑟难题”的同时,认为中国人一方面缺乏对于形式逻辑思维,另一方面擅长辩证逻辑思维。中国式“曲线型思维”也有汉语本身的特点。基于此,在发展语文思维学过程中,要针对中国式思维的特点,巩固中国思维内涵的优良辩证思维传统,贯穿于语文学科各方面发展过程中。要在树立大逻辑观,全面吸纳逻辑思维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原则下,特别注重对于形式逻辑的引入,这样才能有效为中国式思维补缺,从而消除思维短板,实现全面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

在新课改语境下,应如何发展语文思维学呢?

首先,要合理利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作用。追溯我国的高考制度,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如今的高考除了担负着选拔人才的重任,还承担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至于高考所牵涉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就更赋予其严谨、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高考的命题趋向不仅是一线教学的“指挥棒”,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当代的人才观,价值观。

高考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逐渐重视,无论在考纲变化还是在命题实绩上都卓有成效。但这一努力还没有形成一股改革创新的潮流,仍然是少数而且不稳定的一些题目上的变化。这也是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学界一直在提倡但很少付诸实际教学的的原因之一。只有从高考命题上逐渐加大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才能使语文思维学不仅止步于理论上的探讨,而是真正为教师一线教学所需要,为学生实际学习所需要,从而形成语文思维学进步的不竭动力。

其次,思维教学要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语文思维学不是一种独立的新学科,而是一门针对语文学科的辅逻辑学习板块,是普及逻辑学这一社会任务在语文学科的具体体现。近几年,在上海一些中学开展了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旨的SDP(Cambridge Skills Development Program)课程,采用选修课的形式,多由外教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SDP课程的一些经验是可以为语文思维学借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授语文思维学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采用选修课的形式,由受过相关培训的教师进行授课,也许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

最后,要加强师资教材的配备。要促进语文思维学形成常态化学习,相关的配套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逻辑学与语文教材曾有过短暂的“缘分”,改革开放初期高中语文课本中曾专门开设《逻辑知识短文》的栏目,是当时“语修逻”三位一体语文传统的体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形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这其中有高考指挥棒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启示我们,语文思维学要“应情应景”地走进日常教学,就不能只寻求与教材的直接结合。笔者认为开辟独立的自成系统、自设层次、有针对性的配套教材。

同时此外,有学者指出《逻辑知识短文》“短命”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师资,当时的一线老师普遍缺乏教授逻辑知识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能力。因此发展语文思维学还需要加大投入,从教材和师资两方面去奠定其基础。

逻辑学研究方向范文6

“人的发展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在建立教育学科体系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再次,作为逻辑起点的“人的发展”与教育学对人的作用是一致的。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影响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制约作用,而比起环境的自发影响来说,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人的发展方向。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发展。最后,人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性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笔者认为人性即非善也非恶,只有无明,心理学应研究的主题应该是如何依靠教育去除人的无明,因为人性具有可塑性,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还有教育的需要性,人始终向着更高阶段发展,而在这些阶段中又始终在产生新的学习任务,人的整个一生都需要不断地受教育,也即俗话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综上所述,人的发展作为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符合逻辑起点的四个规定。

二、视觉教育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利用视知觉可以大大的促进多媒体教育的发展道路。多媒体教育技术起源于视觉教育,人们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借助工业技术的产品幻灯机、投影机等呈现视觉影像辅助学习,同时视觉教育使用了建立在教育心理学基础上新的教育方法。再者,由于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中的基本矛盾是由教育的工业技术的限定以及其灵活性的制约,因此,要解决人机矛盾,就必须要求个人在学会的过程中自觉自主的来进行规范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让现阶段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更加地趋向完整。尽管现在的机已经是智能化的计算机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但基本的矛盾关系没变。第三,它构成体系对象的最基本单位,就像生物学的最基本单位是细胞而不是化学元素一样,借助工业技术的学习是多媒体教育技术学的最基本的单位,不能再往前追溯。最后,它也是完善整体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最本质的基础部分。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是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这个控制隐藏在教育最优化和提高教学效率的背后,这个控制在早期的使用教学机器的程序教学和今天的绩效技术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教学设计的步骤为什么那么详细那么严格?从上述可知,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的完整是需要对工业技术等进行控制的,这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所在。要研究逻辑学的起点等问题,是离不开对视觉教育等在内的多媒体的、多方位的教育技术体系的研讨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