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艺术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艺术教育范文1
【关键词】家庭教育
表扬艺术
我国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说:“童子之情如草本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与批评相比较,表扬更能推动孩子的进步。因为表扬实际上就是告诉子女家长对他的期望与肯定,从而使表扬奖励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表扬对于塑造儿童行为和培养良好品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正确地使用表扬手段,可以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收到良好效果。
充分发挥表扬的作用,对于孩子的进步成长极为有利,但表扬要讲究艺术性。研究表明:表扬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积极的心理效应,使用不当就达不到预期的作用,甚至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效应。家长对子女不当的表扬,使得孩子过分看重了来自外界的肯定,因而做事动机不纯,没有耐性和耐挫能力,容不得一点平庸和寂寞。造成心理上的失衡,行为上的失措。
表扬是一种正面强化。目的是通过对孩子正面行为的肯定,满足孩子被欣赏被喜欢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促进孩子对美好行为的重复,养成好的习惯,争取更大的进步。表扬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春风阳光;用偏了就会变成毒药。因此,家长有必要对表扬孩子的分寸和时机进行拿捏和权衡。
一、表扬要及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表扬要在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候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表扬能让他再接再厉;当孩子面临困境时,表扬如一针强心剂,让他振作起来;当孩子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之中,表扬如黑暗中的明灯,让他重燃希望。孩子做了件好事,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纪律有所好转,老师提问虽没答对却能认真思考等等,都是表扬的好时机。因此,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的点滴进步,我们要趁热打铁,及时表扬、鼓励。不要等到孩子的进取心冷却了,上进心消失殆尽了,再表扬、鼓励,那就没把握好时机。
二、表扬要具体
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所期望的行为,要让孩子知道究竟是哪一种行为受到了表扬,表扬越具体明确,孩子就越容易理解,并且重复这一行为。例如,当孩子起床后收拾好床铺,然后去刷牙洗脸,家长表扬说:“宝贝做得很好。”这样做孩子并不清楚自己的什么举动得到了家长的夸奖,如果换一种方式效果可能就好些:“宝贝起床后把床和收拾得很整齐,真是太好了,以后要再接再厉。”
三、表扬要真诚
家长要用心发现孩子美好的地方,发自内心深处对孩子进行欣赏和赞许。家长的微笑、赞许以及必要的物质鼓励,都会使孩子感受到向善的珍贵。切忌不要敷衍搪塞,笼统空泛。尤其不要带着功利目的,别有用心地表扬。一个孩子说:“每当家里来客时,母亲常常会对我大加称赞,我知道,她又想让我表演小提琴啦。”
四、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
一位美国教育家研究发现,如果夸奖过于聚集于聪明和智力,孩子的成就就会下滑。而且越来越不愿意尝试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更可怕的是,他们撒谎和作弊的次数大为增加。相反,当称赞的是孩子们付出的努力时,孩子享受的是做事的过程,变得愿意迎接挑战和困难,因此也容易在奋发向上中,获得成就感。
五、表扬要讲究方式
孩子的年龄、性别、性格、爱好不同,其所需的表扬方式也不尽一样,如小孩子喜欢父母的搂抱和,那样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亲密感;而对稍大的孩子,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传达给孩子的是朋友间的默契与合作。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与认可。内向的孩子以温情的抚慰较好;而外向的孩子更渴望父母热烈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褒扬。表扬的方式长期重复也会失去效用,所以表扬也应注意要有新意。
六、尽量避免当众表扬孩子
许多父母都喜欢当众表扬孩子,甚至让孩子当众“表演”,认为这样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其实这样夸奖很容易造成孩子爱虚荣、骄傲自满的倾向。一些被当众夸惯了的孩子,有一点好的表现,没被注意到,就会感到委屈,甚至有的孩子为了夸奖而弄虚作假,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七、表扬要注意频率
家庭艺术教育范文2
【关键词】艺术类职校 离异家庭 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65-02
艺术类职校离异家庭的学生,大部分行为有所偏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出格”。具体表现为抽烟喝酒、逃课、爱骂粗口、容易冲动、蛮横、粗野、动辄与人吵架,甚至打架、谈恋爱、为放荡,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弱等。这给艺术类职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难题。基于此,笔者对艺术类职校离异家庭学生教育问题进行探析。要引导艺术类职校家庭离异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开设相应的、针对性强的心理辅导课程
大部分的中职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开有心理课程,但是据了解,这些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课程发挥的作用不大。以广西某艺术学校为例,偌大的一个学校,才配备一名心理教师,这名教师除了上课之外又兼职其他的行政工作,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去关注这类学生。三年制中专学生,一个星期有两节心理课程,讲的都是些理论,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四年制舞蹈专业和五年制杂技专业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心理课程。在此情况下,艺术类职校应针对这些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开设相应的、针对性强的心理辅导课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这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遇到问题时,离异家庭的学生不愿向别人诉说,长期将情绪压抑在心里,久而久之成了一种心理负担,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对其进行有效及时的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心理辅导课程教师应经常主动地接近他们,和他们谈心。对于父母的离异,学生心里肯定有很多的想法,负面的情绪也很多,对此,教师应引导他们对自己倾诉并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使他们心中产生一种亲切感,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排除烦恼,从而用正常、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心理辅导课程教师应告诉他们,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父母对他的爱都不会改变,离异是两个大人之间的事情,并不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爱。此外,学校还应根据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心理辅导室真正发挥作用,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温馨的谈话环境;用心理咨询信箱为不善言语的学生提供用文字倾诉的机会和场所;用心理热线电话及时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给予离异家庭学生充分的关爱和正确的道德引导
美国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伯特・索尔尼特认为,离婚是威胁孩子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之一。父母离婚,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让人瞧不起,生活中充满迷茫和悲伤,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心理偏位。以广西某艺术职校音乐专业为例,该专业来自离异家庭的女生,抽烟的很多。值日的教师查得严,不许她们在宿舍抽烟,她们就躲到卫生间里抽。当问及她们为何抽烟时,她们的回答几乎一致,就是觉得心里苦闷,烦恼,迷茫,缺少爱和理解。其实她们最缺少的是关爱和亲情,她们对爱的渴望,远超过对知识的渴求,她们的需求点是家庭的温暖、被他人认可的喜悦、理解和同情等。学校应抓住学生的需求点,在学校和班级中创设氛围,用集体的温暖来抚慰离异家庭学生心灵的创伤,给这类学生以亲切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和集体的温暖;同时,针对他们的心理欠缺,加强思想道德层面上的引导。心理疏导与道德引导相结合,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教师在面对离异家庭学生时,应比普通学生要更有耐心和爱心,因为这是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家庭的破裂和学业的挫折很可能使他们更加自卑、孤僻、叛逆。教师应关注他们,重视他们,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正确的道德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家庭的不良影响,融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于心理自卑的离异家庭学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自爱自尊自强教育;对逆反心理严重的离异家庭学生,应侧重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逐渐减少敌对叛逆心理;对于有孤僻、抑郁心理的离异家庭学生,应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爱,从自我封闭走向集体,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学校还可以将这类学生组织到一起,开展集体活动,教授他们自我解压的方法,在互动交流中帮助离异家庭学生消除人际交往障碍,让他们感受到被需要被重视,从而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心理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神奇的作用,这种爱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还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对于离异家庭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爱护,关心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多听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关心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使他们克服苦闷、迷茫的心理,奋发向上,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的人,实现教育的期待。
三、教师和家长加强联系,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合力
教育界有“5+2=0”的说法,意指5天的学校教育加2天的休息,一切等于零。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校间的有效联系可更好地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状态。家长和教师作为离异家庭学生的监护人和教育者,当学生在学习、思想、情绪等各方面出现问题时应及时沟通,并及时给予帮助。为了能够更好地使离异家庭学生从阴影中走出来,最大限度地消除父母离异对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教师应主动发挥沟通孩子和父母情感的桥梁的作用,为离异家庭的学生提供特殊的帮助,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化解他们与父母的矛盾,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家庭的不良影响对学校教育具有抵制的作用,会产生负效应。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人格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父母的观念、态度、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离异家庭学生来说,这尤为突出。因此,学校应为离异家庭学生争取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教师应尽量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要求家长在各方面关心孩子,多抽时间陪孩子,给孩子多一点温暖,尽量满足他们合理而正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弥补父母离异给他们精神带来的创伤,使他们重新回到温暖、健康的家庭生活中。艺术类职校可通过举办“家长开放日”“学习汇报课”以及邀请家长观看期末考试、各类演出等活动,为家长提供更多接触子女的机会,密切亲子关系,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总而言之,艺术类职校离异家庭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给离异家庭学生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在爱心中感受真情和温暖,与其他学生一起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我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青少年初恋年龄降低[N].人民网,2012-09-29
[2]张永良.论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1)
[3]周莉.解析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新乡教育学院报,2001(3)
[4]卢文洁.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探讨[J].龙岩学院报,2004(5)
[5]佛朗索瓦兹・多尔多.父母分手以后[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家庭艺术教育范文3
关键词:离异家庭;孩子;教育疏导
对于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尚未成熟的心灵来说,当一个完整的家庭遭遇破坏时,孩子的心灵便会遭到巨大的伤痛。如何能够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离异家庭孩子的主要表现
(1)离异家庭的孩子经常担心会受到同学嘲笑,不愿主动与人交往。(2)有的家长在离婚之后对孩子要求过高,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3)有的孩子脾气暴躁;有的孩子则过于孤僻、怯懦。(4)对于重组家庭,孩子大多产生抵触情绪或无视。
二、造成以上结果的几点原因
1.家庭环境的改变是主要原因
当和睦的家庭组织形式遭到破坏时,亲子关系的实质变了,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
2.学习环境的改变是必然因素
经历了家庭分裂之后,面对一个新的人际交往范围,经常会让孩子手足无措,产生自闭、暴躁等问题心理。
3.孩子日渐成熟是催化剂
孩子日渐长大,对于父母离异的事实使他们越来越难接受。容易将他人无心的话语当作刻意的讽刺,造成僵化的人际关系。
三、针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
1.父母的配合
(1)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2)对孩子疼爱有加,注意适度,避免两个极端。(3)多陪孩子谈心,使孩子感受到父母仍然很爱自己。
2.学校的教育
(1)要用平等的心态去关爱他们,主动与他们谈心,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2)发挥集体的力量去呵护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调动全班学生一同关心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3)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情况,确保孩子的心理变化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
3.社会的支持
(1)对离异家庭的儿童要多给予关注。(2)以孩子的口吻开展一些普法栏目,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总之,对于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有更深刻的认识,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家庭艺术教育范文4
(一)公立学校不能无法完全容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在民办学校,艺术教育是不被重视的。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很多农民工会把子女送去参加校外艺术培训,无形中加重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负担。
(二)校外艺术教育师资问题
农民工子女为了节省入学费用,大多选择一些教育费用较低的培训机构。但是由于受到教育经费的限制,这些入学费用低的校外艺术培训机构聘用一些职称较低,工资待遇较低的教师,教学质量与效果只能停留在低级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校外艺术教育受到限制。
(三)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正式的校外艺术教育培训机构中,比较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革新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艺术教学质量。然而,在一些非正规的艺术培训机构,往往会因为受到教学设备条件及教师能力的限制,出现不规范、随意现象,把艺术教育变成了简单的娱乐活动,不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
(四)农民工子女学习状况的问题
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很难在家里对子女进行艺术熏陶和辅导,他们比较注重技能的培训,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十分在意。从而造成了孩子学习艺术的兴趣与热情减退,进入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学习后,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十分不如意。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问题的可行性对策
以上问题表明,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资源投入偏少,在艺术教育方面获得的资源和支持相对不足,而这是和农民工子女对校外艺术教育的渴求极不相称。以下就校外教育机构教育、家庭教育及国家政策三大方面提出可行性对策,力争全面提高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质量。
(一)校外教育机构教育方面
第一,艺术教育的定位。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应从艺术教育定位入手,加强认识,从本质上认识到校外艺术教育是兴趣教育,是通过培养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并为国家培养具备艺术素养的人才。第二,校外艺术教育资源的完善。为了帮助农民工子女接受更好的校外艺术教育,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加强艺术教学工作。一是艺术团队建设。艺术团队建设是校外艺术培训机构艺术教育的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建设艺术团队提升机构在校外艺术教育领域的声誉,以此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条件。二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质量的基础。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基本素质、理论水平,教书育人的能力,专业展示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三是争取政府拨款扶持,以此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免费的受教育条件。第三,家校合作。校外艺术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工程,缺少了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家庭教育的实施,农民工子女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促进家校合作,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问题的有效手段。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系等手段与家长进行交流,向他们汇报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艺术学习的家庭环境,引导学生培养艺术兴趣。
(二)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教育不仅会影响他们个性的形成,还会对他们的艺术兴趣产生重要影响。在家庭中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培养艺术修养的条件,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做好准备。
(三)国家政策方面
第一,根据国家的法规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校外艺术教育法规。农民工子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校外艺术教育问题急需国家立法,明确政府部门和学校责任。第二,可以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支教和帮扶活动,组织城市学生与农民工子女共同活动,拉近农民工子女与普通市民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家庭艺术教育范文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开宗明义的强调了幼儿园与家庭密切合作的重要性。家长工作是幼儿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幼儿教育离不开教师、家长、幼儿三个角色。幼儿是教师和家长沟通的重要内容,而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则是幼儿教师家长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目前家庭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许多幼儿园教师越来越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在沟通方法上积累和总结了一些经验,但是在目前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家庭沟通中仍然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幼儿
教师存在思想误区,对家庭沟通认识程度不高,家庭间缺乏沟通。一些幼儿教师错误的认为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日常的带班,平时幼儿没有什么问题,不必要与家长沟通,即使平时幼儿出现问题,能在园内解决的就不与家长沟通或等到幼儿有突出问题时再与家长沟通。家长是幼儿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家长普遍希望了解自己子女在园的各方面情况,如果教师平时很少与家长沟通,容易导致家庭教育断裂;如果教师隐瞒幼儿存在的问题,容易导致家庭间的不信任和误会,使家庭互动的情感基础消失殆尽;如果教师在幼儿出现问题时不及时与家长沟通,容易导致家长的不满,给原本可以顺利解决的问题加大了难度,给家庭间的沟通人为设置障碍。
2、家庭沟通方法欠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日常实践中,部分幼儿教师缺乏与家长沟通的方法,相互间缺乏了解,在日常沟通中缺乏艺术,以单纯呆板的方法与家长沟通,不会因时因地的变化,遇到较简单的问题与家长沟通时还能够应对,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就可能导致沟通桥梁被阻塞。
家庭沟通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惟有在奠定共同情感基础的前提下,因时因地不断变化沟通技巧,提升沟通艺术,才能实现家庭间的完全融合。
二、家庭间沟通的根基
1、对幼儿共同的爱是家庭沟通的基本前提。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教育好幼儿。共同的爱使家长和教师的距离拉近,使家庭的交流更加自然、融洽。在日常教育中,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对幼儿施行的教育,要体现对
幼儿的关心和爱护,把家庭中父母对幼儿之爱在幼儿园中延续,同时,幼儿教师要积极引导家长在家庭中保持对幼儿的正确指导和教育,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使双方对幼儿的爱成为家庭间永恒的旋律。
2、对幼儿共同的教育目的是家庭沟通的保证。共同的教育目的能够最大限度的拉近双方之间的联系,实现步调一致和行为一致。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家长总是更希望幼儿能够掌握更多的字词,学会美术、音乐等更多的艺术,拔高式的追求幼儿的片面发展;而幼儿教师更主要的是培养幼儿的基本技能,按照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发展选取相应的课程,循序渐进的开发幼儿的智力。面对这样的尖锐冲突,幼儿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适时的引导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基本技能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倘若这样片面的发展,只会破坏幼儿的正常发展轨迹,造成幼儿自理能力等方面知识的缺失,最终破坏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家庭间深入的沟通,奠定家庭间对幼儿共同的教育目的,而这种共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家庭间更大规模的沟通。
三、家庭沟通的艺术
1、时间艺术。家庭间要建立经常性的沟通机制。家庭间的沟通并不是简单的表现在幼儿出现问题之时,而是要体现在教师与家长之间经常性的往来之中。或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刻与家长短暂交谈,及时地互通信息,或利用家访、电话等形式,或在课堂,或在街头,借助形式多样的沟通渠道,建立相互间不断沟通的长
效机制,传递相互间的信息,校正双方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弥补双方的不足。幼儿教师要不断提取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的材料,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事例,借助不断变化的沟通形式,向家长充分展示幼儿的各方面情况并与家长随时交换意见,拉近家庭的'距离,使家长从内心感受到教师全心全意为了孩子的诚意,与教师在育儿问题上形成共同语言,达到心灵沟通。
2、主体艺术。确立家长的主体地位,提高家长的参与积极性。
家长是幼儿生活中的主导力量,同样,在家庭沟通中,家长也必须处于主体地位。为了确立家长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变家长教育观念,通过《家庭联系手册》、家长园地等方式,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及育儿观念,针对不同层次的家长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指导;其次借助一些需家长参与的主题活动,让家长充分融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家长在家庭沟通中的主体地位,了解不同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在《家庭联系手册》等沟通媒介上写明,使家长看到自己的不足,指导家长逐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最后通过公开日等活动方式召开家长讨论会,促进家长群体内的交流,总结家长的教育行为,纠正错误的教育行为,推广正确的教育行为。
3、行为艺术。
1)、幼儿教师要不断丰富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同,有着不同特点,幼儿园教师应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懂得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教育思想内容,为指导家长做充分准备。
2)、建立家庭间相互信任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如果家长对教师失去信任,
教师则很难与家长进行沟通。教师要理解家长的顾虑和心情,想方设法赢得家长的信任,要尊重每个家长,热情、耐心平等地对待每个家长,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任。
3)、教师要与家长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和谐、融洽的关系是教师做好家长工作的基础。这种关系的建立,不是靠一时一事,而是靠平时精心维护。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家长的相互联系,了解家长的教子思想,体谅家长的苦衷,教师和家长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顺利地进行沟通,解决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家庭艺术教育范文6
但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文化兴化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也成为备受公众关注的焦点。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中“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平与正义目标的达成,制约着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关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并认真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根据我市统计,我市贫困人口具有总量高、原因多、标准低以及区域之间分布不平衡性大的特点。目前我市这方面的弱势群体主要由三方面的社会成员构成:一是贫困农民;二是下岗失业者;三是进城民工。
尽管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弱势群体的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是平等的,但这只是“应然”上的平等。而事实上弱势群体子女在受教育的机会上是不均等的,亦即“实然”上的不平等。特别是艺术教育,特别是弱势群体子女,基本得不到艺术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二、关爱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必要性
弱势群体一般是指社会中的弱者,即需要给予特殊关爱和照顾的人群共同体,社会学理论认为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弱势群体的出现有生理和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两方面的原因,生理原因是与个体的生物性发展相关的,如年幼、年老、残疾、体弱多病都会影响一个人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关键的,如下岗失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等也会弱化一个人的生存与竞争能力。
教育是一种公共资源,不同于商品,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工具,如果分配不公平将会造成政府形象和作用的扭曲,触及社会公正的底线。从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这一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到今天,让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一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都能受到合乎社会发展及其身心需要的最好的平等的教育,仍然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之一。
三、践行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
目前,社会上流行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有经济条件的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到这些地方“补充养分”,提高孩子们的素质。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这些都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文化馆具有公共性、人民性和开放性,而辅导和培训是文化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如何给予贫困家庭子女平等自主的教育选择权,给他们学习多种文化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关爱与支持,更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