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研究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课堂研究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范文1

【本刊讯】2015年9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在英东会堂举行了《2015年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会。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黄荣怀教授代表项目团队了《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视角全面解读了智慧学习和智慧学习环境,在国内各行政区域采集基础数据信息,监控智慧学习环境领域发展状态、广泛开展产业调查,通过真实的数据反映了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的发展水平。

作为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荣怀教授提出了中国智慧学习环境发展的十个核心观点,即:(1)信息时代的学习将以智慧学习环境为基本依托。(2)“市民宜居体验”与“城市创新活力”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双引擎”。(3)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和社会上教育供给的持续增加,家庭学习、社区学习、企业学习的价值日益凸显,并与学校中的学习一起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4)智慧校园作为数字校园的高端形态,将在校园中为学生提供“数字原住民”应有的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校园建设应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学校信息化与城市信息化的鸿沟。(5)“云+端”将成为智慧校园的主流形态,而支持服务能力与信息安全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突破的瓶颈。(6)新型学习空间将拓展教室的物理空间,打破课堂边界。学生的差异性管理与学习活动设计将成为未来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7)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正逐渐进入课堂。教室环境的设计与优化将成为教育装备、信息化和教研等部门共同研究的重要领域。(8)将智慧学习嵌入企业大学或企业人力资源保障系统,是建设现代企业和提升城市创新活力的基础,将有力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9)移动互联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和“互联网+”战略等正催生“智慧学习”产业,可为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区学习、企业学习等提品、技术和服务。(10)“智慧学习”应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既是市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也是城市系统“自我进化”的关键特征。发展“智慧学习”既能增强市民宜居体验,也能增强城市创新活力,是一个城市的“智慧”品质。

《白皮书》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牵头立项,由网龙华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资助并参与组织,联合来自高校及科研机构相关领域的近30位专家和学者共同完成。会议主持人透露,北京师范大学即将联合美国新媒体联盟一起打造中国版的地平线报告。

(释 然)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范文2

实践精彩纷呈

本土创新的微课程教学法创造了一系列似乎不可能的“翻转”。新进展有:

①翻转课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除聚奎中学、昌乐一中全学科展开之外,适合翻转课堂的学段已下降到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小学语数英学科的各模块全系列展开,科学、美术、书法也开展了成功的实验。

②创作成为语文教学新常态。翰林小学王水丽首开“学语文,微创作”;胜浦实验小学谢峰执教《春联》,学生能够当堂创作春联;文萃小学刘洁教诗歌《江雪》,所有学生都有诗文写出,超过52%的学生完成了完整的诗歌创作,令听课教师惊叹不已。

③“发展核心素养,提升学习成绩”正在成为现实。在新草桥中学俞叶、木渎中学马莉莉、苏州湾外国语学校董劲的教学中,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已经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少作业、高成效”已成为常态。异军突起的是青岛一中高三生物教师周苑,下半年初试微课程教学法,课前坚持问题导向,课堂坚持协作探究,所教班级平均成绩比最低班级高出19.46分,创下个人教学史上均分最大差异。

影响稳步扩大

与“冷思考”们的主观臆想不同,翻转课堂没有成为“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不断创造精彩,稳步扩展实验的参与面。

理论成果继往开来。广东省电化教育馆王奕标新作《透视翻转课堂》问世,倡导批判思维,反对应试教育,丰富了翻转课堂研究成果。

听报告悄悄向课堂教学观摩转移。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持之以恒地组织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翻转课堂本土创新暨微课程教学法教学观摩会”参会人数达八百之多,很受一线教师欢迎。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三大平台: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倡导的“翻转课堂本土创新暨微课程教学法教学观摩会”(2016年3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指导的“微课与翻转课堂创新发展论坛”(2016年11月),以及中央电教馆培训中心与昌乐一中合作的“翻转课堂学术研讨及成果展示交流活动”(2016年12月)。这三大平_为业界指明了发展走向。

与2015年相比,热烘烘的“冷思考”几乎匿迹,至少没有新意。除了“没懂翻转课堂就乱批评”,就是“看到困难就后退”,其典型法则沿袭“主观臆想+没有论据”,没落是必然的。

展望2017的翻转课堂,可以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来概括。

情理之中

发展是情理之中的。除了聚奎中学、昌乐一中将一如既往之外,苏州工业园区积三年磨炼之功,有可能初显区域发展之势。

创新是必然的。微课程教学法已经破了语文不能翻转、英语不能翻转、低年级不能翻转、学生不会当堂创作诗歌等“魔咒”,文萃小学教师皋岭把评价引进课前学习,其他创新成果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微课程教学法将越来越受一线教师欢迎。由于俞叶、马莉莉、董劲、周苑已经用数据证明,翻转课堂能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学习成绩,因此,会影响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实验。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范文3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师资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332-01

一、实现自我超越

未来的教师应当成为学习型的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并以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指导学生学习。

1、确立现代化学习观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会终身学习,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学会创新学习,能够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方法论、价值观;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和研究,快速完善和更新自我,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的进程。

2、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保持专业知识的先进性;通过团队学习,发挥群体优势,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通过探究学习,改进教学行为,革新教学策略和方法,朝着“教育专家”的目标发展。

二、改善心智模式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反思、创新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心智。

1、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教学实践 教师要为行动而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到科学理论的依据,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要在行动中研究,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在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改善实践行为,形成自己的典型案例和教育故事。

2、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实践技能 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差异,从学生的参与度、交往度和达成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堂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大脑“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建立共同愿景

教师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专业发展。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与新课程培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培训目标的达成休戚相关,自觉地把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培训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加快角色转变,改进工作方式,始终实现专业提升。

1、加快角色转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确认自己新的身份,成为学习的组织者,认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教学实践的反思者,在教学中发现自身不足,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2、加快转型步伐 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小学教育管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这就必然要求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实现由教育型转向专业型,由经验型转向创新型,由修身立业型转向教书育人型,由教学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单一教学型转向教学、教研、科研型,由学科知识型转向综合知识型。

四、整合团体智慧

教师要实现共同愿景,就必须通过合作来发挥团体智慧。在合作中,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自由交谈,发现有碍团体发展的消极因素,进而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优势来加以解决。

1、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的最常见的方式。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整合团体智慧,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案。为了防止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教师要在个人自备的基础上参加集体议课,在集体议课过程中交谈自己的观点、困惑和建议,也倾听别人的看法、想法和感受,在议课中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思路。

2、加强互动研讨 互动研讨是一种合作性的教研形式,教师通过互动研讨可以加强教师间的交往、沟通与合作,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和教学技能的共同提高。为此,教师要参与集体性听课活动,在讨论中把自己听课的收获、感悟和困惑都提出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与其他教师一起探求解决的方案;要善于和专家交流、对话,共同分析教学研究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接受专家的先进思想和正确建议,以获得专业引领。

3、加强课题合作 课题合作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师合作方式,要求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攻关。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又要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此,教师要参与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实验,与同事、专家一起合作攻关,提高自身的研究、合作、协调等能力。

五、学会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要求人们掌握问题整体运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智力。

1、学会系统思考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从整个教育系统着眼,对教学体系进行思考和改革。因而,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对教学进行整体改革,能从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宏观角度分析问题。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范文4

关键词: 识字教学 多元智慧理论 “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用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每一个人至少有 7种不同的“智力中心”,即语言智慧、逻辑数学智慧、视觉空间智慧、肢体运作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内省智慧。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多元智慧理论对于规划孩子的教育,开发他们的智慧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尝试着用多元智慧理论来指导识字教学,挖掘识字教学的“魂”,让识字活动伴着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

一、“魂”之本在于“动心”

传统意义上的识字教学,拘于应试教育的目的性,显得很乏味、很枯燥,教师的“一言堂”代替了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思维、行动、情感乃至创造力被禁锢在框框里,难以释怀,更不消说“动心益智”了。只有挖掘教材内质,让小小的生字“会说话”“有思想”“有灵性”,让教师的识字课堂生生动、师生动、童心动,才能让枯燥的识字课妙趣横生。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而大胆的探索,确立了《构建小学生自主识字教学策略研究》的校本课题。2008年,我们首次提出了“营造多元识字课堂,让识字教学充满生机”的教育思想,同时推出了一节识字教学引路课,通过引路课唤起更多教师的教学灵感和教育责任。2011年,全国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开题之际,我们又一次启动了《构建小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素质化的策略研究》。

几年来,我们坚持以校为本,多层次、多角度研讨教材,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引导每位教师深入地剖析每个汉字的特点,对汉字进行“析形索义”“寻根问源”;借助网络、书籍上的信息了解字源,熟知字理;通过多种有效手段,促进教师在识字教学课堂上做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把呆板的课上得有生气、有激情、有特色,以汉字特有的魅力打动学生,启迪智慧。例如:教学篮球的“篮”字。师问:“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生答:“我是用对比的方法来记忆的。”这个字长得很像‘蓝天’的‘蓝’,将蓝天的‘蓝’草字头换成竹字头就是‘篮球’的‘篮’。 ”师:“你说得真棒!那你们知道这个‘篮球’的‘篮’为什么是“竹字头”吗?”(学生摇头,并把好奇的目光投向老师。)接着,老师打开大屏幕出示了一个“竹框”和一个“篮筐”,并以故事的方式将“篮”字的发展史娓娓道来,学生听得入了神……也许是被这故事打动了,也许是那小小汉字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学生们静静地听着,深深地回味着,在他们稚嫩的心底生出了一种敬慰,一种深情。再如:教学“棒球”的“棒”字,老师了解到“棒球”这种运动并不为学生所熟知,于是在教学这个字之前,先做了一个打棒球的姿势,让学生猜,“我做的是什么运动?”然后打开大屏幕展示一组打棒球时握棒和击打的各种姿势图,再配以生动的解说,学生不仅很快地记住了这个木字旁的“棒”字,而且了解了“棒球”这项体育运动,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增长了课外知识。

抓住汉字真正的魅力,因势利导 ,让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教学,怎能不令学生有所收获呢?

二、“魂”之根在于“激趣”

诗人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哲学家黑格尔亦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兴趣源于“爱”,“爱”则生“趣”,“趣”则情生、“趣”则智存。只有让孩子产生兴趣的课,才能让孩子因喜而动,因爱而动。

激趣,即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做到妙趣横生。每个汉字都有它的构字原理。教学中“讲结构,记偏旁,教笔画”的做法,已经不能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也不能让孩子在课堂上有身心愉悦的。因此,我们要善于探索,积极实践,通过多种识记方式,做有价值的识字教学,做有价值的识字范式。如:我教学“蒸”字,引导学生采用“奇特联想法”去编字谜:“‘丞’相带草(艹)帽,下面用火烤。”教学“球”字,“‘王’边‘一’点‘水’。”条条字谜,妙趣横生,学生在发现和创造中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趣”不仅来自字的本身,同样也来自生活。教学“羽毛”的“羽”字,我不是把“羽”字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先出示了一个羽毛球,让学生观察:“‘它’长得什么样?”而后我借助大屏幕展示了“羽”字演变的过程,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快记住了“羽”字的形,还对“羽”字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浓浓的好奇心。

激趣,要从学生的身边事引发,做到趣从中生。生活是个大课堂,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这个大课堂中发现知识,见证自我之魅力。教学“踢”字,我先是用手指做了一个“圆”,让学生猜是什么球。学生先后猜是乒乓球、玻璃球、弹力球等。接着我又拢起掌心做了一个较大的“圆”,让学生再猜是什么球。当学生猜到足球时,我拿出了一个足球,并随即找几名同学走出座位来玩一玩足球,当学生玩得兴起时,我问:“你们刚才是怎样玩足球的呀?”生:“我们用脚踢足球!”我出示生字卡“踢”:“谁知识这个‘踢’字为什么是足字旁?”“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有足字旁的字?”……生跃跃欲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把“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作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第一目标,其意义显而易见。

三、“魂”之真在于“求知”

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恢弘的汉字,超越时空,承载着语言文化信息的符号系统。古老的汉字,悠远的记忆,令识字教学易于操作,成果显著。

1.要通过识字教学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识字的过程是学生认知能力形成的过程。《课标》明确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我们通过小小的汉字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万事万物,并能做到学以致用。比如:通过给生字组词,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成语、俗语、谚语、名言警句等;通过用词说话,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培养写作能力;通过自主识记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通过观察身边的汉字,增加学生的识字量;通过多元识字,让学生变得自信和成功,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通过识字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范文5

【关键词】课堂生态 动态性 生成性 真实性 发展性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Huang Juan

【Abstract】The basic idea of paper is building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and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ded by the new course idea, combin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conversazione, survey of attending a lecture, consultation of analect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writer has conceived four characters of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including the dynamic quality, creative quality, facticity and expansibility, and investigated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rounding the four characters, reported the problem that exists in the present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brought forward the imagination for solving problems and discussed the strategy for constructing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zoology,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future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words】Classroom zoology Dynamic quality Creative quality Facticity Expansibility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为大众的思想,体现学生发展的思想,体现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目前数学教学的现状又是怎样呢?负担过重,爱好数学、学得轻松的学生不多,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的人不少;课堂沉闷,缺乏灵气……为什么数学课堂生态如此不尽人意,原因在哪里呢?怎样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生态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数学课堂生态的调查与研究。

1.数学课堂生态的基本特征构想。课堂生态属于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国外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国外研究从视角、方法、理论等方面体现了生态的核心内涵“关联”。国外研究成果表明,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课堂,生态体现为“关联的方式”;从生态学的方法研究课堂,“生态”体现为多维、互动;从生态学的理论研究课堂,“生态”体现为整体性、情境性。国外从研究的方法到研究的内容都内蕴着整体、互动、多维、联系、复杂、尊重个体等内涵,并将生态和文化、社会和发展等相联系,从不同侧面呈现着“生态”的核心理念“关联”。

国内对课堂生态研究,最初受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论语》中的思想精华、孟子中《孟母三迁》典故以及惠施和庄子比种葫芦的故事的启发,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对生命个体、生命意义的理解,研究生命。如今看到教育中一些不尽人意,特别是功利色彩和社会中人心浮躁的现象,由此产生了要研究“课堂中的生态教学”。“生态课堂”的含义:生态课堂应当建立以实践生命价值,以民主效率为管理前提的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让师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不断开发潜能,开启智慧,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取得数学素养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数学生态课堂”包含本真、自然、和谐;生命、生成、智慧;整体、开放、提升;良好的物质环境。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数学课堂生态应具备如下四个基本特征:动态性、生成性、真实性、发展性。并围绕这四个特征展开了调查和研究。

2.数学课堂生态的现状调查分析。

选用的实验班级有××小学八轨制六年级数学随机抽取六(1)~(6)班,听课研究,中学普通班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的部分班级听课研究和问卷调查。××民办初中的部分班级的听课研究。共听课35节,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如下:

3.改变数学课堂生态现状的设想。根据以上小学初中数学课堂生态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数学课堂生态存在较大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数学教学生态:

3.1 建立跨学段数学教研组。初一数学课堂容量接近六年级的二~三倍,但是小学六年级与初一仅差几个月,如此巨大的变化,使刚入初一的学生难于适应,原先的学习生态受到挑战,分化现象开始加剧。要使小学生进入初中后数学学习生态保持平衡,必须解决接轨问题。

方案如下:六年级的第二学期和初一的第一学期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学过渡期,小学从六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课堂容量、难度提高到现在的1.2-1.4倍,初一的第一学期课堂容量、难度降低到现在的0.6-0.8倍,初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要上足课时,进度不能提前。建立跨学段数学备课组,六年级的老师与初一的老师要经常相互听课,必要时交换上几节课,体验不同学段的生态需求。

3.2 控制统一考试次数。初中数学受应试的影响较大,考试次数普遍过多,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不得不用时间去复习迎考,还要留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中考复习,每个学期都要超前上五分之一个学期的课程,于是新授课的时间紧,为了赶进度,难免烧“夹生饭”,尽管临考前一次又一次的“炒冷饭”,但是还是无法把“夹生饭”炒熟。要想“不烧夹生饭”就要保证新授课有足够的教学时间,时间哪里来,减少统一考试次数,每学期只举行期中和期末考试就可以了,把“炒冷饭”的时间放在新授课上,把基础扎实,减少两极分化现象,真正把普及、公平还给学生。

3.3 教学一致、教考有别。理解数学新教材螺旋式上升的意图,控制难度,逐步提高,教学一致、教考有别。

所教的内容要有相应的配套例题和相应的配套习题,举一反三,及时巩固,杜绝教与学脱节的现象。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分层教学,可以作适当的拓展,但考试命题时必须以课标为依据,不能随意提高,不能把所教过的内容都往试卷上搬,要做到以课标命题,教考有别。

3.4 减轻负担把自主还给学生。目前的数学课堂,以题海为训练模式大量存在,课后作业多,学生负担过重,扼杀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要构建个性发展的数学课堂生态,首先要减轻学生负担,做到一书一辅,杜绝一书多辅的现象;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主空间,自习课还给学生自习,不要老是让教师霸占着上课,把自主还给学生。

4.乐学数学课堂生态的构建策略。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数学课堂生态构建的策略研究,并初步总结如下:

4.1 巧设导入情景激发数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情境首先要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数学教学应该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有趣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长久地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课例1:教学北师版数学平行线时设置的音乐引入情景,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欣赏一段音乐。猜一猜这首歌名叫什么?

听后生齐声回答:铃儿响叮当。

师:这段音乐描绘了怎样的一个场景?

生:滑雪的场景。

师:滑雪的时候要使人不摔交,两个雪橇板要保持怎样的位置关系?

生:平行。

师:今天我们就研究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课例2:在学习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下)§6.1你能肯定吗?时的引入情境:

师: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能放进一颗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生1:一颗红枣可能放得进,但拳头肯定放不进。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估计的。(大家一笑)

生2:红枣、拳头都放不进的。因为,地球这么大,比地球赤道长一米与地球赤道长没多少差别,不可能在间隙里放红枣的。

生3:放得进红枣的,因为比地球赤道长一米与地球之间肯定有间隙的,红枣应该放得进的。

师: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经验、观察猜测与想象是不够的,必须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只要学好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知道结果了。

通过有趣的情景导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4.2 设计有效问题构建智慧课堂。有效的问题可以启发师生间的交流,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形成智慧课堂。

课例3:在教学人教版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三个老师都出示了2008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建筑群效果图,由于问题设置上的差异,教学的效果明显不同。

师1:出示了2008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建筑群效果图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本意是想要学生找出熟悉的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但由于设置的问题太大,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很多学生说发现了高楼、草坪、汽车等与教师意图无关的内容。

师2:出示2008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建筑群效果图,问1:这是什么地方?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说是北京。问2:2008年奥运会为什么放在北京召开?

师2的两个问题离开教学内容太远,不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况且这是设计图纸,还没造好,没人见过,怎么知道是北京呢?(问2)2008年奥运会为什么放在北京召开?这跟国际国内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外交因素有关,学生不具备回答这个问题的知识。

师3:这是为2008年北京申办奥运会设计的建筑群效果图,在图中有哪些是你熟悉的几何图形?

显然师3设置的问题简洁明了,目标明确,抓住了重点。

教师之间的互动,发生了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智慧,使原有的问题设计更精细具体,形成共享文化。

4.3 捕捉生成火花鼓励探究。“创造”来自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恰当设疑,给学生创造发问的空间,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构建探究课堂。

课例4:在教学“函数概念”的课堂小结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探讨吗?引发了下面一段有趣的生成。

学生1问:运动员在400米一圈的跑道上训练,他跑一圈所用的时间X(秒)与跑步的速度V(米/秒)的关系是400=vt中,哪一个是自变量,哪一个是自变量的函数?

师问: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2答:把关系式400=vt写成t=400/v时,V为自变量,t是V的函数,把关系式写成v=400/t时,t为自变量,V是t的函数。自变量与函数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可以互相转化的。

学生1:自变量是自由取值的,关系式v=400/t中t就不能自由取值,如果t取0时就没意义,所以t不能作为自变量。

学生3:我认为t可以作为自变量,t只要大于0就可以了。

学生1:你说t只要大于0就可以了,如果t=1,这时V=400,你能在1秒钟内跑400米吗?

师:同学们发现了自变量并不是自由量,那么自变量到底受哪些条件的制约呢?明天我们继续探讨。

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火花,鼓励学生养成探究习惯,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捷]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 教学法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

2 施福涛.建立新课程教与学的评价机制.山西:《教学与管理》杂志社,2003.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4 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王如松、周泓.人与生态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64

6 Mitmaa, Alexis L An d Others.1981 Ecological Case Studies of Classroom Insction in a successful School V caon Inquiry. Volume VI.

7 方炳林.生态环境与教育[M].台北:维新书局,1975.8

8 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述评.《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第4期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转向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10-0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然而,这几乎成了中小学教师的奢望,梦寐以求之事。时下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几乎成了极少部分教师的专场演出,曲高和寡,围观者不少,无助者甚众。教育科研成了科研者的天堂,也成了其他教师的人间炼狱。

推究其因,显然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中小学教师主观认识的偏颇、方法论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尽管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已有时日,课程改革走到今天,他们认为自己只要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就好了,存在着教育科研与自己无关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提出论点―论证观点―得到结论”三段论的研究思路与成果表达形式,始终占据着很大的份额。中小学教师往往简单地移植、借用大量教育理论的概念术语,在盲目听从照搬照抄专家话语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充满个体体验的真诚的、丰富的日常教育实践话语。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四种普遍现象

(一)多演绎推论,少归纳抽象

就科研成果、论文的表达形式看,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过程中,习惯了以演绎法来表述研究成果。自小以来的教育经历和体验,决定了中小学教师习惯以思辩的方式思考问题。他们对于并不新鲜的理论,以颇长篇幅来描述理论依据所在;然后,以差异性的视角,多样化的论证方法来验证理论的价值,并获得一个已然存在的结论。

分析近年来某些研究成果、论文,研究方法多样化也是一个基本特征。从传统的演绎到归纳研究,从理论探索到教育教学实验研究,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务虚研讨与务实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翻新,丰富了教育研究生态,也为教师同行指明了可借鉴的成长途径。表象后的真实是,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表达主要集中于那些教育科研的明星。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教师而言,他们并没有显著的改善,采取单一的演绎法,三段论来做科学研究,无法满足不同研究领域的本质属性要求。因此,其成果显得苍白无力,显得虚无飘渺,甚至无病。

(二)感性材料有余,理性思考不足

中小学教师科研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仔细阅读研究成果,案例堆砌、叙事冗长等现象相对普遍。正因如此,导致研究成果的理性不足。近些年,教育科学研究不断从理性研究走向感性的叙事研究。中小学教师依托叙事梳理、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智慧。但不能否认的是,叙事绵绵,教育教学智慧的提升并不显著,也没有教育理性思考的升华。叙事只是叙事,只是局限于个人经验描述身边的教育事件,走不出事件本身的局限,走不出的狭隘空间,不能抵达教育科研的本质,不能全面地认识现象本身,也不能真正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研究目的。

(三)定性研究有余,定量研究不足

通常情况下,一个课题的研究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但并非方法的堆砌罗列。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假设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取舍。如,实验研究必须以获得的实验数据为依据,通过统计学的检验证明实验效果。观察某些研究成果、论文,冠以“行动研究”、“实践研究、探索”的比例接近一半,但研究成果、探索结论缺乏定量分析,以描述性的结论替代科研数据分析、验证。目前,呈现的是有行动而少反思,因而显得肤浅、幼稚;重行动而轻反思,因而显得苍白、浅薄。行动研究必须基于行动、反思、修正;深刻反思和行为跟进,才能有认识的升华与实践的提升。我们无意抹杀教师对研究方法的偏好,但偏好未必能推断出研究结论。研究术语的流行,是跟风的产物。当研究者因追逐时尚、追求流行款式的时候,缺乏研究者本身的思维,意味着研究参与的终结之时。

(四)研究成果多,成果转化少

研究成果年年创新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有的科研成果缺乏转化,缺乏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成果依然停留在文字成果上。倾心科研,也有所得,但却无法转化为实际教育教学,科研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对教育科研功能本意的认识不足,势必导致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功利化,也导致学校教育科研的纸质化。教育科学研究需要必要性、可行性的认证,才能保证教育科研价值的实现。有的地区为追求立项课题的量,以学校的专任教师数为基数,实行科研工作考核。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基层学校的各级各类立项课题数量多,进而陷入重立项轻研究,重结果轻过程的研究悖论。为课题而课题,追求的是量,忽视了研究的质,更忽视研究的过程。任何忽视过程的成果,很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很难组织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转向的必要性

中小学教育科研之目的与其他研究如出一辙,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一)关爱学生,促进全面成长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社会正在不断地追逐功利,技术理性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甚至把持着教育的话语权。技术至上,这是对教育的曲解,甚至是对教育的背信弃义。面临着办学水平的竞争和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学校在无奈中极度关注学生的成长,备受唾弃诟病的重复训练战术依然有其市场,以分数论英雄等有悖于教育价值的办学行为依然存在。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更新理念、拓展思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关注教师,促进专业发展

如果说学校是展翅飞翔的雄鹰,那么学生和教师就是两翼。折断的翅膀,不能高傲地飞翔。没有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提升,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通过引领,调动教师参与的学习积极性,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教学研究及自身专业化融为一体,带着研究的意识从事教育教学。用研究的目光审视教育教学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乃至整个过程,同时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灵世界,探索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特征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用研究的方法探索解决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新途径,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突破、新跨越。

(三)聚焦学校,促进特色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保持学校蓬勃的发展态势,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学校建设,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与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供需矛盾。学校在教育品牌的培育与经营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途径,解决新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引导中小学教师参与到教育实践的探索与研究中来,发挥教师的实践智慧,有针对性地破解教育难题,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进而形成学校办学品牌。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转向的两个基础

柳夕浪认为:作为当事人的教师有着旁观者无法取代的优势。教师首先是教育实践者,其次是作为教育科学研究者,其研究内容的情境性、研究价值的直观性等特点,为教师教育科研转向奠定了基础。

(一)教师作为实践者的基础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掌握着其他研究人员所不具备的教育研究资源,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最恰当不过的资源,他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为他们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案例。教师不仅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了丰富的研究机会。

学校生活是教育理论创新的沃土,教育实践是教育思想的源泉。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们的研究与问题都是与他们自己的教学有关,教师可以获得第一手的鲜活的资料。教师的观察、文档和实验可以作为形成和检验更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所需要的材料。教师只有扎根于教育实践,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和学科特点、技术特长,寻找适合自己的研究突破点,持之以恒地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和探索,才能在博采众长中形成和逐渐凸显自己的研究风格。

(二)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基础

教师作为研究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料,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研究提供了翔实的一手资料。通过整理、分析,归纳、抽象,可以形成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教师通过研究解决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教师作为研究者,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凝聚着团队的力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团队支持的研究课题可以取得丰富的、全面的研究成果,都是团队成员在实践课题的指导理论,完善研究过程,串珠成链,才能完成课题研究的本真目标和真正使命。

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丰富教育理论知识。

四、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转向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研究具有情境性的特点,融教师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实践性、教育研究内容的开放性及研究成果的生成性于一体。马克斯・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中指出:人的生存意味着理解意义和渴望对意义的理解。教师在研究中理解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阐释教育教学的立场,在教育研究中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有效解决实践到理论的升华问题和有效解决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一)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随着实践的深入,固有的理论也未必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有一些教条主义者,固守着教育理论,机械地运用理论。补充、完善固有理论,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需要有效突破中小学教师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有效解决实践到理论的升华问题

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教育教学与管理行为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没有理论升华的实践始终停留在教书匠的层面。如何抽象实践性知识,提升为理论,是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一道坎。

(三)有效解决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无论是西方的教育理论,还是国内学界的教育研究成果,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面对不同的学校文化背景,断然没有完全合辙的理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都需要考虑教育理论的适应性问题。教育理论不是张贴墙壁上,不是挂在某人的嘴上,而是根植于教师个人的意识中,体现于教师的具体行动中,镶嵌在整个学校的文化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本土化的理论,才有生命力。

五、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转向的三个维度

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在于启发教育者的教育自觉,通过教师对教育理论成果的学习吸纳、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琢磨以及沉浸其中的体验,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促进教师尽快把外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最终形成自己对教育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创造性的教育。从教育现象到教育理解,从教学技能到教学智慧,根植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沃土,在实践平台上展示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研究内容的转向

尽管草根式研究以其起点低、操作简单的特点打破了课题研究的神秘化,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但是,草根式研究在推进过程中暴露出了庸俗的倾向。问题即课题,是基于降低课题研究的难度,打破课题研究的神秘性。对教育教学工作中呈现出来的问题,教师必须学会选择,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能力来确定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许多问题虽然本身没有新意,但是研究角度、方法、效果不同则可以有新意,有创新性,这需要一定的辨别、判定、选择能力。草根式研究存在着研究过程不到位的现象。教师对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急功近利思想,看不到课题研究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过程浮躁,不能把小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踏踏实实地开展研究工作。造成研究成果表面上遍地开花的表象,实则效果不佳,一片虚假的繁荣。

刘铁芳认为,教育科学研究不仅面临着一个知识的世界,同时还面临着一个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小学教师扎根在教育第一线,与学生在一起,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实际问题,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现状有深刻的认识,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蕴含着巨大的研究价值。从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对象看,学生、教师都可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课堂中的师生行为,分析课外师生的生活状态,多角度地采集学生、教师的信息,在教育情境中深刻理解各种信息中蕴涵的意义,解读各种行为与方式。

(二)研究方法的转向

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教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用教育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学校教育科研应通过多维视角,突破目前就教育而研究教育的单一视角和方法。从现代教学论、解构―建构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等视角,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增强学校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增强学校教育科研的适用性与信度。采取观察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案例研究等方法,多维度、多层面地观察与分析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探讨和大量数据资料的统计,整体观照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及其生活状态,探讨激发教师、学生生命活力的积极因素,为提高师生生命质量提供合理的解释与分析,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合理的解释,为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教育生活提供鲜活的实践性知识。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得当,对教育科研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基于中小学教师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优势,教育叙事与自主反思是研究方法转向的重要选项;基于中小学教师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历史事实,以实验研究范式规范行动研究的过程,提高行动研究的内部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成果的转向

汗牛充栋或束之高阁的研究成果,无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事业发展的进程。为立项而立项,为研究而研究,以数量衡量评价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取向必须改变。教育科学研究只有更多地关注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细微而敏锐的把握,才可能体现其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也才可能最终实现自觉的教育理性与现实教育“道理”的相融相通。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就是应用,为了有效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问题。研以致用,把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使研究看得见、摸得着,发挥教育研究对课程改革的直接作用。通过直接应用,把教育研究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嫁接移植,将科研成果移植到更大范围中;通过深化拓展,在推广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对原课题再研究,使成果得到深化和发展;通过渗透,把科研成果中的教育理念渗透到老师的教学过程中。

回顾反思当下的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展望未来的走向,自下而上的研究、从应然到实然的研究、从建构到解构的研究、从问题解决到形成智慧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得到关注。教育科学研究应是教师的生活方式。教育科研无须用华丽的辞藻堆砌,无须竭尽修辞之所能。以浅显的语言把问题表达清楚,揭示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把解决思路和方案描绘出来,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惑,以及在此其间产生的新现象,并以教育科学的观点解释、处理干预,提高教育实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校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董屹敏.试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转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0,(4).

[2](奥)弗兰克尔.何忠强,杨凤池 译.追寻生命的意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刘铁芳.对当前教育理论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OL].http://省略/2002-11-13.

[4]刘 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反思与改造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2004,(9).

[5](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麻晓春.承认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特性[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

[7]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8]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张 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重构[J].教学与管理,2007,(3).

[10]张民选.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