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法制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法制建设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桀莛冰”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情况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司法行政系统“一个统筹、四大职能”工作布局,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主动融入全县中心工作,以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和普法依法治理为重点,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抓手,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和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强化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一、农村法治建设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认真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任务,按照“法律八进——进农村”工作要求,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4.15”国家安全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宪法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督促各司法所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68场次,印发“法律八进”系列宣传册8000多份,进一步提高了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受众面和知晓率;围绕群众关心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宜居搬迁”等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宣讲,积极利用“民乐司法行政”微信公众号、“法宣在线”“12348”法律服务热线、“互联网+法治宣传”等新媒体广泛开展新媒体普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出门有法、抬头也见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二是扎实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按照省厅、市局关于认真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的要求,至目前,共创建新天上姚村、民乐县金山社区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民联镇西寨村、永固镇滕庄村、三堡镇下二坝村、六坝镇六坝村4个村被评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着力培育乡村法治文化,坚持德育和法治教育并举,助力乡村法治文化振兴,投资 50多万元,制作墙体普法漫画、设立法治宣传栏、建设法治文化阵地,打造法治文化长廊,为美丽乡村增添浓厚法治氛围。三是强化农村“法律明白人”和“法治示范带头人”培养工程。结合“法律八进—进农村”活动要求,推动各单位开展“法律明白人”“法治示范带头人”培养工程,至目前共开展各类专题培训23场次,培训法律明白人1376人,法治示范带头人1032人。结合脱贫攻坚、扫黑除恶、乡村振兴等工作,着力深化基层法治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乡村“良法善治”新模式,引导各行政村制定完善乡村“四议两公开”议事规则和决策制度,监督落实“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让党员和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的力量;督促各镇村(社区)修订完善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协调各镇、村(社管委、社区)探索打造“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示范村,为实现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四是强化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全县共建成人民调解委员会219个,共有人民调解员932人,其中:镇调委会10个,村级调委会171个;城市社区工作管理委员会调委会1个,居民调委会10个;小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2个,行业性人民调委会15个。至目前,形成了以镇、村(社区)调委会、调解小组三级基础调解组织为主体,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工作”。积极学习践行“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做到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抓苗头;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党政联手,努力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维护稳定,着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实效。整合矛盾纠纷化解资源,建立多远化矛盾纠纷解决工作机制。建立多种激励机制,按时发放人民调解员个案补贴,逐步推动落实调委会工作补助纳入财政保障,全面落实调解经费补助政策,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着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补充、司法调解为保障的“大调解”体系。强化人民调解人员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全县171个行政村和10个社区调委会的作用,每年由各基层司法所积极组织村级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采取以案释法的方式主讲“枫桥经验”的创立背景及主要内容、人民调解的常用方法和技巧、农村(社区)常用法律案例解析及人民调解卷宗实务,针对农村常见问题详细讲解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和办法,切实增强了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至目前,在全省人民调解系统录入全县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人民调解员932人,2020年1-11月份,各类调解组织共调处矛盾纠纷3843件,其中调解成功3824件,调解成功率达99%;持续强化并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加强在医疗卫生、劳动争议、物业管理、妇女儿童权益等矛盾多发领域调解工作。至目前,全县没有发生民转刑案件。
二、存在问题
我局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责任单位,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村级调解工作基础薄弱。村级调委会阵地建设滞后,软、硬件设施严重缺乏,部分村级人民调解员基本都是由村干部兼任,也还存在自身角色感不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保障去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强化。二是经费保障不足。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少,专题培训工作开展相对较少,基层调解员工作方式、手段滞后,化解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和业务素质能力还有欠缺,调解员素质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提高。三是法治乡村建设进展不平衡。个别单位工作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教育的针对性需进一步提高,法治乡村建设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工作中,我局将围绕法治乡村建设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特殊人群管控体系建设,深化乡村治理工作,发挥法治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服务保障作用,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法治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把法治乡村建设和“七五”普法工作向纵深推进。
二是坚持普治并举,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专题培训,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法治宣传教育水平和群众学法用法意识,真正营造全社会崇法尊法、办事依法和化解矛盾靠法浓厚氛围。
乡村法制建设范文2
关键词 因地制宜 挖掘特色 提升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背景概述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建设美丽城市,更需要建设美丽乡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什么样的乡村才是美丽乡村?如何建设、保护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核心在“美丽”二字。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同步提升的有机过程。美丽乡村既要求“外在美”,也要求“内在美”—既应该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合理的空间布局,也应该具有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较强的经济基础以及和谐的社会风尚。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实践证明,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了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十二五”期间,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该计划主要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展开,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而十“美丽中国”全新概念的提出,不仅强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村庄规划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示范还是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全面展开,都需要以科学的规划作为前提。正如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所讲的,没有规划的村庄整治,就是瞎整治;不编制规划的村庄建设,就等于乱建设。多年来,城市规划师们虽然也一直致力于村庄规划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但编制的村庄规划大多仍陷入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脱离农村实际、对村庄特色挖掘不够,规划过程缺乏互动、规划成果指导性和实施性较差的尴尬境地。那么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村庄规划编制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呢?
以余姚市村庄规划编制为例
4.1总体概况
余姚地处美丽富庶的长三角南翼、宁绍平原中部,东接宁波,西临绍兴,与上海隔海相望。全市辖14个镇、1个乡、6个街道,265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1527平方公里。依据《余姚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余姚市城镇规划区外有166个村庄,其中40个中心村,105个基层村,21个逐步撤并迁移村。从规划编制情况看,40个中心村中,有36个村庄已编制过村庄规划。
4.2编制阶段
余姚市的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个阶段是从2003年浙江省启动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此背景下余姚市掀起了第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的热潮,并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根据当时的编制导则要求,各个乡镇组织编制了大批的村庄规划。此阶段的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一系列村庄建设和整治行动的开展下,余姚市涌现了一批全国、浙江省、宁波市等不同层次的整治示范村、文明村。同时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规划成果中虽然增加了整治规划的内容,但整治对象基本停留在建筑整治,图纸表达也仅限于新建、拆除和整治建筑的分类,缺少具体的整治改造方式的引导。同时由于缺乏对资金、投资估算等现实问题的考虑,致使有些规划中拆除新建建筑过多,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另外由于此阶段的规划大多忽视对村庄产业发展的引导,致使村庄的造血功能不足,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二个阶段为2011年开始浙江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余姚市根据省、市开展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开展了新一轮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此阶段的村庄规划编制以培育中心村、挖掘打造特色村、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为目标,期间完成了 “美丽乡村”——梨洲街道金冠村、鹿亭乡中村以及大隐镇芝林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宁波市新一轮关于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若干意见》的主要精神,2011年,完成了首批山区15个村庄的整治提升规划。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内容更加全面,不仅完善了宏观方面的引导,也加强了微观方面的控制。如强化了村庄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将村庄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予以规划引导。同时对整治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如分为建筑整治、道路整治以及绿化整治等几个方面。较以前的村庄规划相比,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与具体整治项目的结合、以及对村庄特色挖掘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高。
第三个阶段为余姚市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精品村建设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实施,从2012年年底余姚市启动了30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4.3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的启示
为了真正将规划落到实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总结以前村庄规划经验的基础上,余姚市制定了《余姚市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该导则确定了村庄规划编制的任务、技术线路和主要内容,并突出强化五个特点:
(1)重视前期调研,抓住主要问题。要求规划设计人员要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真实需求,并针对村庄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规划编制。具体调研方式可采取实地踏勘、入户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
根据现状资源禀赋条件以及上位规划要求,余姚的村庄大致可为新村建设(中心村)、村落改造和古村保护等三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应加强相关内容的调研:如古村保护型村庄规划需加强村庄历史文化、整体风貌、空间肌理、 现状建筑使用等情况的调查;新村建设型村庄(中心村)应重点调查村庄的产业情况、人口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落改造型村庄应重点加强村庄环境现状、产业发展等情况的调研。
(2)强化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特色。村落最大的特征就是与地域、地貌相融与自然特征的和谐,在规划中应根据村庄不同的地理区位,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选择适宜的建筑形式和布局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村庄的特色塑造,余姚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不仅是史前文化、姚江文化、红色文化等三大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拥有种类繁多、璀璨耀眼的民俗民间文化。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求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个村庄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挖掘整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找准村庄的文化脉络,确定文化品位,形成特色文化。另外将村庄的特色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通过精心组织,合理策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发展。除了特色文化外余姚还有许多特色农业资源,如杨梅、柿子、榨菜、蜜梨、水产养殖等,这些资源都以村庄为载体,规划中通过科学引导,强化特色,增强村庄的品牌性和归属性。
(3)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目前余姚的大部分村庄都配有卫生室,文化站,活动场地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能满足农民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有些村庄作为中心村,设施配置仅限于满足自身需求,缺乏对周边村落的服务和集聚功能。在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方面一些村庄的给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尚不完善,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本次村庄规划要求强化给排水等市政管管网的布置,并要求按照中心村和一般村的不同分级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以适应村庄长远发展的需求。
(4)深化整治内容,制定项目和时序。新一轮的村庄规划应避免大拆大建,应以整治为主。而规划真正要便于实施者实施,应加强整治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次规划要求整治规划围绕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展开。具体包括建筑改造、绿化建设、道路、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整治等内容。方案可结合每个村庄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确定整治重点。整治提升的重点区域可选择村庄的主要景观节点、通道以及展现村庄面貌的主要界面和核心区块,并结合每个点、每条线以及每个区块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环境提升方案,深度需要达到详细设计方案的深度。同时要求规划要与整治项目相结合,做到统筹安排。在静态的规划中体现动态的建设目标。详细制定近期建设项目年度计划表,编制科学可行的预算方案,明确项目名称,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实施计划等关键内容,便于规划的有续落实。
(5)广泛征求意见,强化民众参与。村庄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村民在居住上、生产上以及文化需求上提供良好的空间设施和环境,是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他们有一种幸福感,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倾听他们的诉求,尊重他们的意愿,要他们参与到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真正了解认同村庄规划,才能激发实施主体实施规划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村庄规划为村庄、为村民服务的目的。
结语
乡村法制建设范文3
作为江心教育的教育人,我们一直在思考着要把江心的明天带往哪里。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从校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努力将我校办成特色明显、质量显著的现代特色乡村学校,是我们的回答。
一、 发挥地域优势,深入实施生态教育,体现办学特色
一所好的学校,它最迷人的地方,不是外在的现代化建筑,而是弥漫于校园优美环境的文化气息,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
为了体现办学特色,江心的教育人一直艰难地探索着、前行着。从20世纪末开始,我们研究了市“十五”课题――《开放课堂教学空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接着开展了市“十一五”课题《源于乡村生活的情境化教学》以及省“十一五”子课题《江心洲生态家园实践基地的开发和实施研究》。在这些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逐步明白了自己的努力方向,那就是――利用江心的地域优势,打造生态教育,让教育回归自然,让生命在自然中找回属于自己的精彩。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深入地实施生态教育,进一步体现办学特色,是我们新的任务。
江心洲有典型的长江湿地原生态,由于地域的原因,城镇化的影响较小,仍然以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为主,有上规模的无公害水果、蔬菜基地,这是我们的生态资源优势;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融洽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这是我们的传统。因此,将这一切进行整合、开发是我们进行学校特色创建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报告也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树立善待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基于以上考虑,我从“江岛农业”和“基地建设”入手,申报了江苏省第十批教研课题――《依托江岛农业实践基地,开发和实施校本化课程的研究》。以此着力解决两个问题。① 如何发挥地域优势将农村中小学的环境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② 如何以江岛农业背景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依托进行学校特色化建设。并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利用江心洲的地域特色,开发基于江岛农业背景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本课程,按年级形成有梯度的校本课程教材。第二,利用农业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大自然,开设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农业耕作技能,熟悉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培养学生的农业情怀、环境意识,初步的劳动技能和实践素养。第三,建设一支具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教科研团队,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校本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课题开始研究一年以来,我们挑选了一批勇于承担重任且有一定开发能力的教师组成校本教材开发团队,主体为我校各科骨干教师。编写过程统一要求,分工互作,各负其责,共同完善,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功能,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校本教材的编写以江心特色资源为基础,以发现美、保护美、创造美为主线,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案为呈现方式,最后所展现的教材涵盖“江岛人文”“江岛田园”“江岛美食”“江岛生态”四章节。教材的编写完成,使我校的生态教育,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有了进一步的保障。(附校本教材结构图)
二、 立足校情,开展校本化教研,提高办学质量
学校无论大小,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我校生数少,规模小,我们尝试在“小”上做文章,开展校本化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 建立九年一贯制的校本教研体系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每个年级都是单轨,教学研讨很难开展。以前,各种教学研究都是单兵作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也在思考:小学和初中教师的教学各有特色;小学和初中的教学重点虽然各有侧重,但也有很大的联系;学校小,人数少,组织起来开展教研活动起来相对简单。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发挥这些优势,打破小学部和初中部的界限,成立跨学部的学科教研组,建立九年一贯制的校本教研体系。首先是初中部和小学部互派教师交叉任教,开展集体教研。根据学科特点,我们首先从语、数、外三门学科开始试点。每位教师上教研课,所有的同学科教师都要听课,当天所有的听课教师都要参与评课。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每次教研组的研讨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突破了原有的限制,在一次次的活动中融合、共生,智慧的火花在这里不断闪现,初中教师感受到了小学教学的生动活泼,小学教师领略到了中学教学的深厚广博。
在集体研讨中,让我们这个小集体变成了和睦的大家庭,并从教研走向了科研。我校的青年教师于2012年11月自发成立了一个青年教师学习型社团――奋青俱乐部,以“青春因奋斗而精彩,欢聚为江实寻未来”为口号。着力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团结青年教师,在民主自由、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增强每个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每天有专人负责专题读书时间,每两周有专题读书交流汇报会,每月有论文随笔评选。我们还举办了江心实验学校奋青俱乐部趣味运动会,托运球、百发百中、两人三足、跳长绳……运动会项目丰富多彩。棒棒糖做奖品,高高的领奖台,亮晃晃的奖牌……赛场上到处洋溢童真童趣,一张张笑脸尽情绽放。
诸如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厨艺大赛、环岛自行车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教师永葆一颗童心,教育就能拥有不竭的创造力,每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个体就能在合作与互动中团结起来,学校就会成为一个能量场。
(二) 深入开展小班化教学
这两年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大,外迁人口越来越多,我校生数大幅减少,大多数班级人数都在20-30人之间,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机会可以说是不请自来。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极好机会。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可我们原来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并没有有意识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从2012年开始,我们将生态课堂的建设与小班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老师们认真学习,积极开展小班化生态课堂实验,从改变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入手,取得了良好的效应。
从前传统的讲授式模式下,我们常常力不从心,总在感叹,教师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校数学教研组提出:如果将一个班集体看成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并努力在这个生态系统里扶植、促进、构建一个广泛联系、良性互动的立体发展式关系网,我们的教育教学便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这绝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组互助学习。其他教研组的老师紧随其后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索,惊喜地发现: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的角色在互动中发生转变时,创造就不再是单方面的事,它就变成了无数个点,以及这些创造点之间的碰撞、分裂、融合、变异与发展,像细胞一样拥有了生长的力量。
乡村法制建设范文4
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建设平安的决定》渝委发〔〕8号,今年4月。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对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等作了全面部署,对法制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市委法制建设领导小组近日专门召开会议,对加强法制建设工作,推进平安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工商行政管理实际,现就加强法制建设工作,推进平安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法制建设对平安建设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
要以不断满足群众的平安需求为出发点,平安建设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作出的重大决定。决定》指出。营造良好法制环境,全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全力维护司法公正,实现便民诉讼,确保社会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居住安全、交通安全。决定》体现了老百姓的基本期待和要求,妥善应对当前各种挑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市委书记指出,平安的内核实际上是法治,平安建设的基础是法制建设。没有法治就没有平安可言。
建设平安确定的社会治安、生产、食品药品、居住、交通“五大安全”和法制环境、执法队伍“两大建设”与工商部门密切相关。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提高加强法制建设对于推进平安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政府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部门。结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型的要求,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扎实推进法制建设工作。
二、充分发挥法制建设在平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职能强化措施。
以法制宣传教育为主线,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法制建设工作要按照平安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建设法治政府和维护执法公正为重点,不断提高执法水平,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努力为平安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增强法制观念,加强全民普法。夯实平安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一是要进一步利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好普法工作在引导市民遵纪守法,推动社会法治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建设平安奠定稳固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各区县局要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为重点,向广大经营者、消费者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要组织食品经营者、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学习,使其知晓并遵守《食品安全法》确定的义务,检查督促其落实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二是要结合工商职能,深入开展以法律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中介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五进”活动。要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心乡镇设立“基层农业合同帮扶指导站”制定推广涉农合同示范文本,积极探索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加强“三站”建设、免费培训农村经纪执业人员,农村经纪人帮扶、指导工作等各项业务工作,送法律进乡村、进中介。深入开展查处取缔黑网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送法律进校园。支持公有制企业深化改革、优化结构、调整布局,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重组上市提供服务,规范直销企业经营活动,送法律进企业。开展“一社(合作社)一标(农产品商标)和“一所(工商所)一品(著名商标品牌)创建活动,安全放心消费诚信承诺”活动,全面推进“无传销社区(村)创建活动,送法律进社区。把法制宣传教育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三是各级工商干部和公务员作为平安建设的引领者,也是依法行政的实践者,要带头学法、守法,依法办事。各局要按照市局关于职能转型,开展大学法的统一部署,深入扎实推进“四大一重点”工作,认真组织执法人员开展工商行政执法知识更新培训,提高执法技能,积极参加公务员执法知识更新培训考试,努力提升干部队伍执法素质,尽快适应工作转型的要求。市局将按照市委法建办的部署,组织开展“平安、法治同行”网上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乡村法制建设范文5
关键词: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反思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加强对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必须要从根源抓起,只有将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才可能找到制约经济法制建设的原因,从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措施。就整体上来看我国目前在农村经济法制建设上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很多经济法没有考虑农村发展的特点
在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例如很多经济法在构建时未能够充分考虑到农村发展的特点。每个地区的经济形式和发展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盲目的构建农村经济法。例如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借款人必须提供担保银行才能够发放贷款,同时《担保发》要求农民能够将自己的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列入不得抵押的部分。农村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必须要随厂房一同抵押,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强化农村土地保障功能,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土地的资本功能。因此必须要将法制建设与农村发展的特点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经济法的作用。
二、忽略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需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法的帮扶,因此加快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尤为重要。例如一些本应该统一的法律却呈现“分别立法”的问题,同时部分更多针对的是城市,涉及农村的经济法却是少之又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农村习惯依赖政策的调整和帮助,却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其次同样是集体性企业,国家却针对城镇和乡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运用不同的制度安排。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实际存在的且客观存在的,为此为了满足农村对经济制度的需要,加快农村经济立法工作迫在眉睫。
三、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的保障生存功能
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保障生存功能也是当前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绊脚石之一,为此合理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才是关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被禁止,同时也剥夺了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直接分享城市化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力。当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动流转已然不是什么秘密,为此因此这十分不利于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价值的实现,为此在面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的情况时,在未获得法律支持之前是非常不稳妥的。
四、形成诸多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很多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和政策单方面强调保障城市工业发展,这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开展。例如工农业产品中实行的“价格剪刀差”制度,该制度就与现行的农产品价值规律相违反,这种现象在很多农村都较为常见;同时大部分农业价格的收入通过调整转为了工业部门,因此导致工业以及农业之间的收入呈现不公平分配的现状,这也是其中最为不合理的问题之一。
五、经济法制宣传力度不够
经济法制在宣传工作上还有所提升,当前很多农村地区不明白经济法制的具体作用,同时也不了解法制的具体内容。
就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上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具体措施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有所启迪和帮助。
(一)对仍具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汇总
首先要对仍具备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适当的汇总,即在清理过去法规的同时将一些具有价值的法律进行汇编。所有的立法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公布,以此来做到“有法可依”。将农村经济法规选出来进行适当的分类,再加以编撰为我国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因此在建设农村经济法制之前,可以进行汇总这项步骤。
(二)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
在加强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时,要针对农村经济立法工作开展合理的规划。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首先要充分结合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农村经济立法工作时要更具有针对性和可实践性。农村经济立法工作需要进行详细地规划,规划的目的也是为了发挥农村经济法的最大效用。
(三)配合当前农村经济改革
农村经济立法工作也要做到积极配合当前的农村经济改革,顺应时展和当前经济形势的法律和政策才是成功的,才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同时在构建农村经济法制内容时,也要做到事分轻重缓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序地开展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
(四)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
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法制建建设的落实和开展。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在开展农村经济法宣传和研究工作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为此做好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必须要从观念、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加以创新和改革。
(五)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作用。这些执法机关包含了:检察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而作为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随着农村执法机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就更加要注重对执法观念的树立、执法方法的创新以及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
(六)建立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
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的建立也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做好和加快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的构建尤为重要。群众性执法自主组织是指由一部分退休职工或者是乡民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由于其不是“官办”组织,所以其不能够行使审判权。但是这种组织在农村经济法的维护上有着其他机构和组织不能取代的优势,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吸取该组织上的相关经验,从而更好地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
当前我国对于经济法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尤其是在构建措施上尚未有所突破,本文针对农村经济法制建设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试图找到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程度的有效措施。加强农村经济法制建设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探索,同时要加快农村经济立法的步伐,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做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反思和展望,是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得到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岳彩申、范水兰.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反思与展望.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6).
[2]徐秉晖.论经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法.西南政法大学.2009.
[3]范志权.转型期中国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3.
乡村法制建设范文6
1.1基层组织本身对农村法制教育、法制建设的认识不足 当前社会是以发展经济为主要工作目标,很大部分干部群众认为农村基层法制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不能给他们带来直接的政绩、效益,不够重视。更有一些村干部认识模糊,害怕群众学法懂法用法以后,工作就难以开展,权力受到限制。因此,缺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村干部法律素质不高,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滞后 部分村干部法制意识淡薄,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官本位思想较为严重,认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会削弱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的权力和威信,因而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重视、不支持,导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加上农民自身文化和法律素质偏低,很难真正参与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工作。再加上近年来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农民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极少数执法不公、司法腐败现象导致公平、正义难以得到体现,致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1.3宣传阵地萎缩,宣传形势单调,缺乏长效机制 目前,农村法制宣传仍停留在宣传栏、标语、广播车这三大传统宣传形式,就是这三种形式的宣传也因缺少创新而呈现滑坡、减弱甚至瘫痪的状况。大部分乡村都是在上级政府部门有布置、检查的时候才开始进行法制宣传,而不能有效的化“被动”为“主动”,缺乏真正有效的长效机制。所以,虽有农村法制宣传,但很难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实质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1.4宣传网络不健全、宣传体系不完善 乡镇普法机构对本级的领导干部、执法人员、中小学师生等重点对象的普法工作比较重视,但对于村级的普法工作,由于存在普法经费和普法专业人员的制约,再加上农村普法点多、线长、面广、工作难度大等原因,农村普法工作基本处于“无针对性宣传计划、无专门性宣传人员、无单独性宣传经费”的“三无”状况,农村普法效果当然很难显现。一些村虽然有调委会、治保会等组织,但没有真正负责法制宣传的专门机构和人员,普法骨干网络也很不完善。因此,很难组织象模象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宣传作用发挥显然很不理想。
2.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2.1要更新观念抓普法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权利作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内容上,要针对农村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宣传,不求系统性,但求针对性,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在方式上,通过在平时工作中开展法律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农户、进学校、进单位的“法律五进”和法律资料送到家、法律条文讲到家活动,并在充分利用墙报、横幅、标语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采取文艺汇演、现身说法、法律知识竞赛、普法山歌、普法三字经等多种形式,寓法于事,寓教于乐,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熏陶,从而使法律知识进入社会各个阶层、各类人群,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2要培育人才抓普法 要培育一批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的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要在着力提高基层司法助理员和法律工作者的法律素质和能力基础上,乡镇、村组调解员进行法制培训,引导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自觉学习法律知识,要依托村级党员远教系统,通过播放影碟,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认真观看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进一步扩大农村法律明白人队伍,逐步形成以司法助理员、法律工作者为核心,农村法律明白人为骨干的农村法制宣传队伍,并积极组织引导乡村两级工作人员参与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