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常用教学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常用教学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常用教学法

音乐常用教学法范文1

关键词:现代音乐视唱;教学;应用;发展

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前,我国主要以俄国的视唱体系进行教学。它包含了二十世纪以前西方音乐中各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音乐作品。并且形成了以自然大小调和声基础为主的完整的视唱练耳体系。之后,在经过我国视唱练耳专业学者多年来的反复斟酌与不懈的努力,并吸取了各国视唱教学体系中的优点,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而又融汇了各国视唱教学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为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在培养人才等各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现代视唱的发展过程

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以泛调性、调性扩展、自由无调性、十二音序列等为主的近现代视唱作品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了课堂。并对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视唱训练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有调性且调性变化丰富的转调作品,通常称为“传统视唱”:另一类是无调性音乐作品,被称之为“近现代视唱”。传统视唱中的音高关系与音程关系是相互并存的,以主音为主而结合的调式体系。在视唱练耳的常规教学与训练中,多采用自然大、小调调式的训练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程及调性感。我国民族音乐作品中的视唱练习,多以民族五声调式来培养学生的调性感。在转调以及变化音的练习中,虽然调性及音程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变化。但从教学的本质上来说,传统的视唱是建立在以调性关系为主的调式体系上。而近现代视唱产生于20世纪初期。它是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采用不同的调性在丰富自己的调性感。经过近现代视唱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渐摆脱了单一的调式及调性,出现了“无调式”的创作方法。使音高关系摆脱了调式调性的束缚。在视唱教材中,以无调性为主并创作视唱作品的音乐大致有:调性拓展视唱、泛调性视唱、自由无调性视唱和十二音视唱等无调性视唱。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视唱教学与现代音乐视唱教学逐渐融合,面对大多数具有“绝对音准”的学生,视唱练耳教学必须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确保传统视唱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还要不断的融入近现代视唱教学体系,并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解决融合问题的突破口,才能够彻底将现今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明朗化。

二、现代音乐视唱教材

如今,在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一直以来,各个音乐院校都比较注重传统视唱练耳教学,而对现代音乐视唱教学体系教学掌握能力较为薄弱。在现在的视唱教学素材中,对于我国现代音乐视唱具有一定训练价值的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教材是刘永平先生的《现代音乐视唱教程》刘永平先生的这本书与其他相关书籍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在于,大多数的视唱教学素材往往以曲谱为主,并没有对曲谱的自学以及教学加深讲解,而在这本教材中,则对视唱教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是一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素材。教学素材中所例举的曲谱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中,又有一定的训练价值,素材内容既有器乐作品;又有声乐作品。曲谱以及谱例涉及的范围也及其广泛。

三、现代音乐视唱教学

1.训练中的难点

在现代音乐视唱教学中以及训练中,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的就是对节奏以及音准的掌握。对音准的把握也就是对音高的掌握。只有掌握好音高就可以很容易的掌握音准。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主要利用自然大小调的训练以及培养音准的方式改变学生的视唱方法。而在现代音乐视唱教学中,则多以“无调性训练”作为音高训练来被广泛运用,虽然难度较高但效果较好,无论有无音高的调性关系,都可以以无调性音阶来建立音高间彼此的平衡,使学生摆脱调式功能的框架。以刘永平先生的《现代音乐视唱教程》为例:在刘永平先生的《现代音乐视唱教程》里,虽然第一章和第二章都属于传统调性音乐,然而却出现了很多不利于调性统一的乐音,从而减低了对音乐的控制力,作品中调性呈现片段性出现的特点。在第二章中泛调性音乐作品中,各种变化音程频繁地出现,调性感也让人感到难以捕捉;综观刘永平《现代音乐视唱教程》的旋律特点,从而分析出,它的旋律非常的难以掌握,而旋律的这些难点同样体现于多声部。

2.教学中的重点

无论是传统视唱教学还是现代视唱教学,必然会形成音程关系。因此,在视唱的教学中,现代音乐视唱的核心便转为了音程感的构成。调性感虽然作为传统视唱中的主要核心内容,但在训练音程感的同时也可以促进调性感的建立,而借助于调性感的稳定性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音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音程感。因而,要使音程感独立,就要打破传统音乐的常规理念,这也训练听觉的重要基础。在进行音程感训练的同时,想要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要依据近现代视唱教学的变化形势来进行相应的训练。从前段分析音程感难点训练中可以看出,“半音化、全音音阶、复音程、变化音程”都与音高之间的距离把握度相关。在此之外,为突出近现代音乐的扩张力,在采用固定唱名法进行视唱的基础上,还可加上自编歌词来进行视唱,了解歌词的大意,有助于提高视唱在音乐中的表现力。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近现代音乐视唱作品一定会越来越多的融入到视唱练耳教学当中,可以看出传统视唱与近现代视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尽管视唱素材的写作手法越来越新奇,尽管视唱作品的风格越来越丰富,视唱的难度不断增加。只要我们能够了解音与音之间的联系。不断地总结并完善传统视唱与近现代视唱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就能够使两者相互并存、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耀.视唱练耳论文集[C].西安: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

[2]刘永平.现代音乐视唱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音乐常用教学法范文2

关键词:合唱教学;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作为新时期素质教育模式下培养小学生文化气息和艺术感知能力的重要课程,尤其是其中的合唱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音乐鉴赏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塑造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现状,从教材、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合唱教学质量的因素,然后就提高教学质量提出策略和方法建议,以期促进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效果。

一、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现状分析

1.音乐教材内容体系分析

合适的音乐教材是搞好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我国音乐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全国小学生的,其考虑较为全面,但全面也就意味着缺乏差异性和区域特性,尽管当前的教材根据使用年级的不同在合唱部分的设计上也体现了一定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难易程度的把握和延伸性上依然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当前的音乐教材在较低年级的安排上几乎没有合唱内容,也就意味着低年级学生不仅失去了打基础的机会甚至连欣赏的机会都从教材上被阻挡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不可能跳过教材安排擅自安排合唱课程。因此,当学生进入中高年级突然接触合唱的学习时,由于合唱的难度较高,学生就会普遍显得有点手足无措和自信不足。因此,当前的小学音乐教材必须做出调整,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要接触并不断熟悉合唱的学习,哪怕仅仅是反复的欣赏都能对学生乐感的提高产生重要帮助。

2.学生音准和合作能力分析

小学音乐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除了个别受到家庭影响会接触到一点专业训练之外,大多数学生的音乐知识是很缺乏的,对

音准的把握和声部的把握都仅仅是依靠天生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水平完全是参差不齐的,根据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学生音准都是有问题的,甚至有的学生天生就是五音不全的类型,而恰恰合唱又是一门要求较高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其次,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合唱的认知有限,且合作意识几乎没有,对合唱完全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在他们看来,合唱就是大家一起唱,至于分工协作唱出不同的声部来简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合唱教学的质量是比较差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有很大的难题,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来加以引导和解决。

3.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分析

(1)在合唱教学上,当前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存在为难情绪,因为合唱对学生的音律要求、发声要求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都较高,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很多音乐教师为了减轻教学负担也就有意无意地规避了合唱教学。(2)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国民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不够,包括音乐教师在内,片面地认为在音乐学习上花费过多的功夫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因此,对要求较高的合唱教学也就不再深入研究。

(3)基于以上两点原因,音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研究较少,导致大多数合唱教学方法依旧停留在单一的灌输式和程序式教学上,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对声部之间的细致区分,导致教学效果一般,学生合唱能力提升有限。

二、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合唱教学质量

1.从欣赏入手,提高学生合唱的乐感

聆听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手

段,搞好合唱教学,大量的音乐欣赏是前提,这不仅是为了在聆听中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为了能够通过大量的聆听让学生熟悉合唱,培养出较好的合唱乐感,如此,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正确地把握合唱的旋律和节奏。合唱教学对学生的乐感要求较高,为了达到整体合作效果的巧妙配合,要求每个学生的音准力求精准,所有的声音必须和谐,由此方能构成动听的合唱声音。听是音乐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如同读书过目百遍自然也就印象深刻,所以音乐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的合唱音乐的欣赏并进行解析,让学生对合唱曲目不断地熟悉、熟悉再熟悉,最后自然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2.运用乐器辅助,提升合唱教学效果

小学生对物品的操作有着天然的兴趣爱好,好动的天性加上强烈的好奇心决定了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和器具都有着浓厚的探索心理,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尤其是合唱教学中加入乐器辅助,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加上乐器对声音的区分度和引导性较好,能够通过乐器声音的指导带动学生对合唱声音的把握和理解,每一个合唱曲目所展现的节奏旋律都是不一样的,通过不同的乐器就能够较好地区分出音准和音高,其效果是语言的讲解所无法企及的。以歌曲《送别》的二声部合唱教学为例,该曲目旋律较为简单,如果在进行合唱教学之前先通过乐器让学生练习感受其每一个音节,等到对音节旋律都熟悉之后再进行合唱的指导,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3.融合律动教学,激发合唱学习的趣味性

律动教学是指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各种小游戏、舞蹈表演等活动,这种动作元素的加入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而且通过动作的融入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节奏的把握和理解,激发学习音乐合唱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最简单的是当进行旋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一边练习发音一边击打沙锤寻找节奏,让学生在动与静的结合中慢慢感受音乐的魅力。再如,在《小白船》这首歌曲的合唱教学中,可以将一声部和二声部的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再练习单唱的同时伴以轻松愉悦的舞蹈,另一组作为观众来为他们提建议,之后再进行交替练习。这种情况下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学生之间的争优心理也能被激发出来,使学生进一步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较好地提升合唱教学质量。

4.借鉴先进经验,全面提升合唱教学效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小学音乐合唱课堂教学中,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提升我国音乐教学水平有着很大帮助,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方法,通过“声势”也就是用身体动作打节拍的方式来达到声与行的协调,这种“声势”又称为“身体乐器”,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音乐潜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这种方法其实与前文所提到的律动教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非常值得借鉴。再如,柯达伊教学法,该办法主要体现在手势教学方面,根据国外经验显示学生学习时普遍都很投

入,教学效果非常好,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差异化教学,力争让每个孩子融入其中

小学阶段每个孩子之间在音乐方面的个体差异是比较明显的,有的孩子天生乐感较好而有的五音不全,对这种明显的差距,老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可以通过让那些音色明显欠缺的学生来担任教学助手或者伴奏的方式继续体现他们在合唱中的价值,让他们认识到合唱是一个集体行为,每个孩子都起着重要作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这样可以良好地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更能增强自信心,同时在长期的练习合作中,所有的学生在音准和乐感的把握上都将得到提升。这也正是合唱教学的魅力所在,合唱展现的是所有孩子的优点的集合,采取差异化对待充分展现个体优势无论是对教学本身还是孩子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都不是孤立的,以上多种教学方法共同对小学生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的应用多加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方法应用,以促进我国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小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优化。

参考文献:

[1]周雪玉.试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7).

[2]盛莉.课堂合唱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策略[J].音乐天地,2012(07).

音乐常用教学法范文3

1.说白

奥尔夫教学法通常将自本民族本地区的儿歌和童谣在实际教学中,以说白的形式,给歌词配上情绪、音韵、节奏、速度和力度,让学生去练习。

2.唱歌

奥尔夫教学法对于初学的幼儿采用无声调式的歌曲,用听唱教学手段,从感知入手,使学生摆脱纯理论的识谱,试唱,乐理知识等的学习。

3.声势

奥尔夫教学法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等各种不同的响声,让学生通过拍手,拍脚,跺脚,捻指等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多以“卡农”形式出现。

4.打击乐器

常用奥尔夫乐器有两种,包括打击乐去和固定音高乐器。打击乐器有沙球,三角铁,双向筒,手鼓,鱼蛙等,固定音高乐器有音条乐器(钟琴,钢板琴,木琴等),定音鼓等。奥尔夫乐器的特点是简单易奏,以五声音阶为主,组成固定的节奏型,在乐曲中反复使用,

5.舞蹈

奥尔夫教学法所设计的舞蹈对于任何没有学过舞蹈的人也能学会。他所要求的是按音乐的节奏跳,按音乐的形象去跳,最重要的是即兴,幼儿们可以自由设计,自由编排自己理想的动作。

6.音乐与美术

奥尔夫教学法把旋律,力度,速度,设计成不同的符号去表示乐曲的结构,形成一个简单易懂的图形谱打击乐器或者说白可以运用这个图形谱为乐曲进行伴奏。

7.游戏

奥尔夫教学法所进行的游戏渗透了音乐知识,为幼儿创造了一个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快乐的音乐环境。

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在游戏教学中的应用

在儿歌《两只小白兔》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让所有学生模仿小兔走路,把提前准备好的波浪型的纸当作地图,让孩子沿着路线走路,并且在不同的位置使用不同的姿式,通过竖耳朵等律动把小兔子的形象表现出来。这时我用打击乐进行伴奏,强音强步,弱音弱步,并配上旋律,让孩子在旋律的伴奏下进行节奏表演,在大家兴奋时我配上歌词,这时再加上旋律,孩子们很快就会记住,这首歌在游戏中就学会了。

2.在节奏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自我介绍相互的名字进行节奏的训练,例如我叫王佳,节奏(走走走走),我叫李明泽(走走跑跑走),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分别写在黑板上,让他们用手、用脚来做练习,用小动物的名字来替换。练习的过程中引用强弱,让学生在《走走、跑跑、停停》的游戏中听着鼓声走,随着鼓声来不断地感受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听到鼓声停,就是乐句的结束,鼓声大小是音乐的强弱,从最普通的走跑开始训练学生的节奏和音乐感,让学生始终以自己来身体感受音乐的特点。

3.声势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

把人体作为不同的乐器,不同的拍击方法与动作相结合,构成了丰富的打击乐效果。在教学时,请孩子们玩一种交通工具游戏,每一种交通工具代表一种节奏型,比如火车(XX)、摩托车(XXX)、公共汽车(XXXX)、加上音量的大小、力度的强弱、音色的变化,构成三声部节奏。配上具有鲜明节奏感的儿歌或者童谣,加上身体的动作和拍子,可以形成一部美妙的多声部音乐。

奥尔夫教学法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成果

音乐常用教学法范文4

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律动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是突出的。这里分析了其应用价值,并探究了幼儿舞蹈教育律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对于提升幼儿舞蹈教育效果,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幼儿舞蹈教育;律动教学;价值;应用

律动指的是节奏的意思,律动教学法是引导学生在感受节奏,体验节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方法。律动教学法的实施,尤其是其在幼儿园阶段的实施,对于提升音乐舞蹈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律动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进行身体运动,达到教学的目标。在幼儿园舞蹈教育中应用律动教学法,孩子能够听着音乐,感受节奏,品味作品的内容,能够产生一种与音乐节奏内容性适应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在自由节奏的引导下,通过孩子的身体动作自然的表现出来。通过律动教学可以激发孩子对音乐的感情,能使孩子把这种感情变为有节奏的表现,使孩子能够有节奏地进行舞蹈。这对于培养提升孩子舞蹈学习的效果,对于提升早期舞蹈教育的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律动教学法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应用的价值

1、帮助幼儿理解舞蹈内容和情感理解

舞蹈内容是孩子有效进行舞蹈表达的基础。如果孩子对舞蹈内容不能理解,孩子很难通过自身的动作完整,准确,有效地进行舞蹈展示。因此,发展孩子对舞蹈内容理解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而律动教学的应用,可以对孩子进行视觉,听觉、动作等多方面的刺激,律动能够融合多种刺激,有效帮助孩子理解所学习的舞蹈内容与情感,对于孩子舞蹈理解能力的提升,对于孩子舞蹈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2、帮助幼儿有效识记舞蹈内容

在舞蹈学习中,孩子需要对舞蹈内容动作进行有效的识记,这样,孩子才能做好动作,尽情进行舞蹈表现。而律动教学法,符合孩子的认知记忆特点,能够帮助孩子有效识记舞蹈内容,使孩子能够较为完整准确地展示舞蹈动作,这对于提升孩子的舞蹈素养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帮助幼儿有效地进行舞蹈表现

对于孩子而言,喜欢舞蹈,通过舞蹈形式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情感只有通过有效的手段得以表达,孩子的智力,性格和情感才得到完善的发展。幼儿阶段是孩子情感发展的起始阶段,也是对孩子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舞蹈教育中,如何可以采用律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孩子就能够在舞蹈的过程真正感受到快乐与开心,孩子能够自信,勇敢,激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对于孩子有效进行舞蹈展现,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都是很有益处的。

4、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阶段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教育时期。在这一阶段,要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培养,要通过长期的、系统的、协调性、一致性的教育的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律动教学法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要重视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二、幼儿舞蹈教育中律动教学法的应用

1、通过律动教学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音乐与舞蹈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舞蹈必须要借助于音乐,才能营造良好的氛围,有效地激发舞蹈者的舞蹈热情。对于幼儿而言,他们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感受音乐是很重要的。音乐能够帮助孩子进入到良好的舞蹈意境中,通过听觉,孩子感受音乐,在音乐中,进行舞蹈动作,在舞蹈中,体验音乐,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这是孩子舞蹈学习的基础。在律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依据幼儿兴趣,选择律动音乐,使孩子反复聆听音乐,熟悉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体悟音乐强大的表现能力,提升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在舞蹈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形象感强,节奏感强,优美动听的音乐,或者是选择一些热情优美的儿歌,引导孩子多听这些音乐,在听的过程中,使孩子感受聆听音乐的快乐。通过音乐,可以有效触动孩子的听觉,孩子在聆听的过程中,会生发联想和想象,能够通过听的手段,感受到乐曲的美妙之处。在引导孩子听音乐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一些启发,通过语言,图片,或者是电化教具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启发,使孩子对音乐的思想性、艺术性有所领悟,启发孩子的形象思维,使孩子能够更好的认知理解音乐。引导孩子理解音乐,领悟音乐,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理解领悟能力较差,教师在引导孩子理解音乐的过程中,要适当引导学生跟着音乐做一些拍手、点头、踏脚的动作。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孩子把握音乐的节奏感,启发孩子即兴表演的兴趣,提升孩子的音乐表现的欲望。比如,在孩子欣赏一段优美的音乐时,一些孩子很有表现的欲望,他们很想翩翩舞蹈。教师这时,就要引导孩子舞起来,使孩子能够作出蝴蝶飞舞、小鱼戏水、树叶随风摆动等等动作。在孩子跟着音乐做动作的过程中,孩子对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认识就能得到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律动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会提升,同时孩子在感受音乐,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非常快乐,枯燥的动作学习也能变得生动有趣。这对于引导孩子学习舞蹈动作,提升孩子的舞蹈能力具有积极地的作用。

2、在幼儿舞蹈教育中采用律动教学法要重视保护孩子的原始创造能力

鲁道尔夫曾经研究过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动作情况,活动情况。发现,孩子在早期活动中,很多动作都是原始本能的反映,孩子动作是缺乏功利性的,孩子借着原始的动作,展示生命内在的能力,这种生命内在的能力是舞蹈发展的最初动力。在世界上很多原始部落中,还有很多民族舞蹈都流传了下来。这些民族舞蹈中保留了大量的人类最初的基本动作元素,这就证明了很多舞蹈动作其实是不带功利性的,是身体本能的一种表现,舞蹈是生命的自然需求。鉴于此种情况,在幼儿舞蹈教育中,首先要研究幼儿的动作特点,研究他们的一些本能动作,然后,根据舞蹈教学规律,对孩子的一些动作进行舞蹈式发展。在教育中,要通过音乐对孩子进行刺激,通过旋律简单又充分并且形象鲜明的音乐,开展教育活动,在律动教学中,鼓励孩子能够用自己想到的动作进行表现。这种训练方式,对于提升孩子的舞蹈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积极为孩子放一些旋律优美,节奏活泼的音乐,通过音乐调动孩子的情感,积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表现内心的情感,使孩子能够听着音乐自然的进行舞蹈,通过这种方式以发展孩子的音乐素养,保护孩子的原始创造能力。对于幼儿而言,他们的动作协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应用自然律动开展舞蹈教学,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特质。比如,有的孩子在做兔子跳动作时,他们的身体会向两边转动,因为他们要寻找萝卜;有的孩子在做飞机在空中飞翔的动作时,口中还发出一种发动机的嗡嗡声等等,这些都是孩子的想象力在发挥作用。在幼儿律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不拘一格地进行表现,要引导孩子在律动过程中,生发联想和想象,要鼓励孩子的创造,进行个性化的表现。甚至教师可以把一些具有独特表现的孩子树立为典型,以带动全体孩子创造的热情,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新的律动,促进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

3、在幼儿舞蹈教育中通过律动教学法培育幼儿的节奏感

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都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音乐响起来时,演唱者和听众都会在音乐中不自觉地做一些动作,比如,跟着音乐点头,摇动身体、扣动手指,脚踏地打拍子等等,这种表现都是的人们在感受音乐节奏的过程中不自觉发出的动作。也就是说,音乐过程中,与长长短短的乐音连续不断地发生,会产生音乐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核心,也是音乐的重要特色。在幼儿教育中,节奏感的培养在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母亲轻轻地来回摇晃摇篮,轻轻地哼起一些歌曲,轻轻拍打孩子,这都是一种节奏感训练的方式。在孩子成长中,父母会教孩子和着节拍做一些动作,父母会把着孩子的手臂做一些有节奏的动作,逐渐地会为孩子放一些音乐,使孩子能够和着音乐的节奏挥手或者是跺脚,这些都是对孩子进行的节奏训练。在孩子进入到幼儿园后,他们有了更多的感受音乐的机会,他们能够通过各种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孩子的节奏感会进一步的加强。孩子都是很好动的,在幼儿教育中,要求孩子静止不动聆听音乐是不可能的,孩子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会随着韵律摇动身体,表达自己对韵律的感受。孩子在韵律下做着动作,使韵律和动作能够有效配合,在律动过程中内心得到一种深深的满足感。因此,在幼儿舞蹈教育中,通过律动教学,使孩子的身体各部分能够动起来,这是培养孩子节奏感的最常用最有效的防范。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对音乐的感应是十分敏感的,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好奇心很强,在舞蹈教育中,采用一系列有节奏的训练方式,通过律动教学,逐渐加大教学难度,对于提升孩子的节奏感的作用是明显的。教师可以先从拍手、拍腿、跺脚等简单的律动教学开始,通过一些简单的人体的动作使孩子进行节奏感训练,然后逐渐加深训练难度,已达到有效的教学训练效果。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孩子开展听鼓声走、慢走、立停的游戏,要求孩子能够跟着鼓声做动作。如,当四分音符节奏响起来时,孩子需要做慢走动作,当八分音符节奏响起来时,孩子需要做快走动作,当十六分音符节奏响起来时,孩子需要做跑步动作,鼓声停止,孩子则需要在原地站立,并在同时创作出自己的造型。通过引导孩子用身体动作感知音乐节奏的变化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节奏感。

三、结语

总之,舞蹈是动作美的艺术展现,对于幼儿而言,在舞蹈学习中,拍手、跺脚是孩子在旋律活动中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动作。通过律动教学使孩子能够有效地感知音乐,发挥孩子的原始创造能力,提升孩子的节奏感,这是幼儿舞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孩子舞蹈素养与舞蹈能力,提升舞蹈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幼儿舞蹈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要重视律动法的应用,通过律动实现孩子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惠.对现阶段我国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思考[J].大舞台.2011(02)

音乐常用教学法范文5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03

“创设有效的英语教学环境,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是《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也是增强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因此,英语教师要认识到情境教学法的作用,重视情境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把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英语课堂的有效性作为重点。下面是笔者关于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一、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中运用的重要性

1.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符合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有助于转变师生双方角色。情境教学法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例如角色扮演、视频欣赏等,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景教学模式中,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拥有更高的主动性和参与程度,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课堂有序地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更加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并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感

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时,学生作为课堂进行的主体需要开展大量的信息沟通,这不仅包括与教师的沟通,同时也包括大量的同学之间的沟通。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英语组织语言进行表达,这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是极大的锻炼。并且,由于学习英语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开展情境教学,让学生学习低调的英语表达习惯和表达技巧,有助于加深学生更高层面的语言感知能力,提高其语言水平。

3. 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的进一步加工后才影响学生的。因此,教学情境中的特定情境会让学生在通过思维的整合作用后产生新的认知结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

1.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保证课堂容量

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会让学生在提高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具有较高的活跃度,这对于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是有利的,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如何把握课堂的活跃度,掌握好课堂教学进程,完成教学任务则是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让课堂的活跃度恰到好处,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同时保证课堂的容量。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一是为了教师授课正常开展做保障,节约时间,保证课堂容量,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听课质量做保障。

2. 兼顾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情境的营造

运用情境教学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果过于注重进行情景教学的营造而轻视对学生基础能力和语法能力的培养,那这个新的教学方法将失去作用。因此,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时不能松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核和训练。基本的单词拼写能力、朗读发音、语法造句等基础的英语能力都是开展情景教学的基础。

3. 设计科学合理的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的情境有助于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应的英语基础知识。常用的教学情境有:实物演示情境、还原课文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设计合作教学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例如:还原课文情境法的应用,可以让课文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进行《How much are these socks?》这篇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还原出家居生活中的一个平凡情景,然后用角色带入的方法拉近课文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还原课文情景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动,设计好课文的渗透比例和程度。再如,进行《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一段天气动画情景,让学生扮演天气预报员,在课件上点击城市预报天气,用英语播放天气预报等。例如:音乐渲染情境的应用。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听 3-5 分钟的英语歌曲,如 A little love、Proud of you、Yesterday once more等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减轻学生对英语课的陌生感,并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大量关于 music 的话题,可以结合音乐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围绕音乐种类话题展开,导入课堂可以播放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加强学生直观感受。

4. 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情感融洽、相互亲近,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英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情感转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所以,教师要以爱为本,关爱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多一点耐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多一点欣赏的眼光,从不同方面发现学生的优点。教师要让学生从英语教学活动中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在民主的氛围中,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才会得到尊重和保护,学习的有效性才会得到提高。

音乐常用教学法范文6

关键词:中职学生 色彩感受能力 培养 策略效率 情感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特殊共同体内的交往,要求在交往中富有人文气息,使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人都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职中美术专业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初学者,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学生明确大自然中色彩产生的原因。

一、创设富含情感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

作为双边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是信息有效传递的保证。事实上,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技能的信息传递,更要构建彼此情感态度互动的平台。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掌握一定条件的物体形成的色彩关系来进行绘画,也就是说,绘画不是画东西,而是画关系。自然空间内的物体总是相互依存,色彩也同样如此,不同色彩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就形成了色彩关系。

只有引导学生充分把握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才能使其在绘画中将色彩关系准确地表现出来,同时,这也为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打下了理论基础。

二、营造优雅氛围,通过感受情感利用音乐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和绘画的线条、色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师把握住这一点来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色彩是有较好作用的。音乐、绘画、舞蹈是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和绘画的关联性给了《色彩》教学很好的启示。

音乐和绘画在审美功能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表现形式。音乐以音响的形式表现,绘画则以色彩的形式表现,但都借助光和大气为媒介,这就让音乐和色彩之间具有了关联性。利用音乐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提高的不是单纯的绘画能力,更多的还是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引导学生感悟色彩之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培育情感,利用艺术作品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能引发人的愉悦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充分感悟数学之美,可以使记忆更长久,理解更深刻。使之恰如其分地渗透在教学之中,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不断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使他们经历美的教育和熏陶。

很多时候,教师总是为教而教,却忽视了为美而教的绘画教育观。因此,在《色彩》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展览或作品展等契机,带领并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来欣赏作品。在欣赏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的顺序性,还要结合艺术品的主体来对色彩关系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随着感受的丰富,提升感受能力。

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利用大自然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自然是最美的画卷,只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才能使自然色彩的丰富多彩感染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迅速提升。但对自然物体的色彩感受不是照相式的全搬,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外光色彩的规律性,在具体应用中通过主题的选择、感情的表达来对外光色彩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摆脱传统教室的束缚,以自然为课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写生课带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在色彩斑斓中去感受色彩,领悟色彩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无论是欣赏还是写生,教师都需要注重让学生在感受自然色彩的同时学会用自我的表现方式来表现色彩,让色彩成为一种思想的表达、感情的抒发。

五、常用色彩感受能力教学法简介

在色彩教学中,除了以上策略能对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起到培养作用外,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也是必要的。下面是常用的色彩感受能力培养教学法的分析

1、分步示范法

这种方法目前是《色彩》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法之一,它以教师的示范为主,通过“起稿、勾小色稿、确定色彩关系、局部深入、整体调整”的过程来将色彩写生过程示范给学生,优点是直观形象,但因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积极性不高。在分步示范中,教师需要在示范的时候配以理论的讲解,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在感受过程中去强化验证色彩的专业理论。

2、图示教学法

这一教学法在《素描》和《色彩》课中应用较为广泛。众所周知,素描是利用线条的明暗、块面塑造来表现形体和空间。为让学生能弄清明暗调子的色彩成分,教学中教师可把物体单色化,按照素描关系标出色彩的明暗调子,同时在左(或右)上方确定一光源,物体因位置的不同所受光情况自然不同,其明暗调子也就不同,色彩的表现方法也就迥异了。图示教学法类似于示范法,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

3、阶段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