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范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研究的范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研究的范式

科学研究的范式范文1

一、创造合适的学习氛围,选择正确的指导策略

学生对事物有天生的好奇心和研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研究在不断变化中进行,有许多的新鲜事物不断出现,要求教学设计作不断的调整和创新,特别是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大胆地对教师提出质疑并不断调整研究方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指导策略对提高学生研究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激励学生的办法来激发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兴趣。一般来说人都是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当学生在科学实验研究性学习中取得一些成绩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一定的成就感中继续前进,而且这种动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营造特定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积极思考、积极实践,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营造特定情境,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从而可以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营造特定的情境途径很多,如可通过“反常”的实验现象,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细节,通过媒体报道的一些事例,通过精心设计的某一问题,通过司空见惯的日常事例等。以科学实验营造特定的情境,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科学实验。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可从非常熟悉的实验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正确结论。

三、利用开放科学实验室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

通过开放科学实验室,让学生通过实验的内容,综合运用科学知识技能,选择科学有效和简捷的实验方法,周密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独立进行科学实验操作,仔细进行科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客观的记录实验过程和结论。教师作为主导,既是组织者、参与者又是指导者。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且根据学生的申请开放实验室。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开放科学实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构思和设计实验能力、分析和表达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科学实验室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进行研究性学生有着极大帮助。

四、科学实验在生活中的渗透

随着初中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现象的解释和判断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结论。课堂上我曾经提出过“剧烈晃动过的香槟酒瓶,瓶塞为什么会猛地窜出很高?”的问题,本意是希望学生用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知识来回答,而一位同学却说:“晃动香槟瓶,瓶内发生了更快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活引来了实验,我们可以用先肯定、再告之课后探讨、或作为新课题再研究来搪塞,但下次呢?还好,课前我请教了资学科学教师,知识了香槟酒、碳酸饮料在封装前要加入一些酸类物质(如柠檬酸等)和碱(如小苏打)。但是化学变化是加入以后就已开始,等我们开瓶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已经产生,只不过在密封的瓶(或罐)内,压强较大时,它们部分溶解在饮料中,达到了动态的溶解平衡。剧烈晃动后,随着我们对它们做功,内能增大,很多二氧化碳气体从液体里逃逸出来,瓶内气体压强增大,气体对瓶塞做功,将瓶塞顶出,而气体的内能则减少。

在进行《平面镜成像》教学时,当引导同学们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后,一位同学突然提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属于轴对称的关系。当时我一愣,随后意识到数学中已学过轴对称的知识,如果用数学语言,平面镜成像中的四个特点(虚像、等大、等距、垂直)只需“平面镜所成虚像和物体相对镜面轴对称”一句话就够了。我在感到后生可畏的同时,也意识到物理老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各学科的发展进程,保持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习物理时尽可能把其他学科知识的认识,更通过相互渗透的过程开拓学生综合思考、分析的视角。

跨学科研究在学术界已司空见惯,但在中学课堂上却鲜有。除了说明我们的教育观念滞后外,作为教师,我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素养也必须尽快提高。否则,没有“T”型知识结构,我们真的会在讲台上站不住脚的。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把传统自然科学中各学科划归到科学技术课程之中,这其实已经昭示了未来课堂的走向。

五、科学实验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

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开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开发。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联结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一课中,有一位学生做出了“入射角与反射角之和等于900时”的猜想,有的已经做过预习的同学掩口而笑,我马上意识到这有损该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表扬他的热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励他用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很多科学家都经历了像你这机关报过程。这位同学一扫脸上的阴云,特别投入地思考、实验。当我希望他第一个交流时,他略显歉意、但又兴奋地告诉大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和只有在入射角为450时才等于900,在实验时我发现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相等。”猜想本不言对错(虽要依据),可贵的是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体验过程、感知方法。更何况这位学生在得出光的反射定律之一般规律后,又能发现反射规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这是对规律的再认识,难能可贵。

科学研究的范式范文2

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翻译教学模式,分别从翻译教学内容整合、翻译教学任务设计、翻译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和翻译教学评价体系设计四个方面加以探索与研究。实践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对翻译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翻译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成效。

关键词: 微课 翻转课堂 翻译教学 教学模式

1.引言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对基础翻译人才的需求更大。为了满足市场对基础翻译人才的需求,高校开设了笔译类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与就业竞争力。然而根据调查发现,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师生角色错位、“教”与“学”理念不清、课堂教学时间不足、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鉴于此,笔者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以英语笔译课程教学改革为依托,利用高校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先进理念和教学实践开展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期创新高校英语翻译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英语翻译课堂教学质量。

2.概念界定

2.1微课

微课(Micro-lecture)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混合式、移动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视频课程资源[1]。与有型资料、教学影像等传统单一型教学资源不同,微课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复合型教学资源,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可以服务于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2]。通过微课,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学习并使用语言,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吸收,从而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2.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对“学生课堂上听讲解,课后完成作业”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反转,是基于信息化环境下,实现课前完成知识传授、课堂进行知识巩固和深化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翻转后的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学生问题答疑、学生小组协作探究学习和个性化辅导等学习活动,大大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时有效的辅导和学习交流[3]。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实践,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仅可以顺利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而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翻转课堂理念运用于翻译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访谈,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的;80%的学生喜欢课堂上与教师协作探讨学习;75%的学生表示希望有机会可以自我展示,能够通过网络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翻译技能;绝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电子技术,熟练地掌握电脑或手机录音、视频录制软件。鉴于此,将翻转课堂理念运用到翻译教学中既符合翻译教学现状,又符合学生对兼具个性化、创造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方式青睐的实际需求。

哈佛大学的Eric Mazur认为教学的核心不是单纯地完成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吸收和内化[4]。翻转课堂正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翻转,是一种上课前让学生通过微课或其他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课后巩固所学知识的创新教学模式。在翻译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理念可以打破传统翻译教学中的各种弊端,让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能习得的过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前和课后,还能大大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从而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翻转课堂理念实现了翻译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在翻转课堂翻译教学中,教师不再纯粹灌输翻译知识和独霸课堂,而是适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充当指导者和协作者。课前,翻译教师应该制作多样化的教学视频和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课中,教师应该组织和策划多元化的课堂;课后,教师要及时关注W生网上的学习活动,追踪学生对翻译知识的运用。与此同时,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换成知识体系构建的主导者,他们可以主导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从而真正实现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

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丰富和创新了翻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翻译知识和技能,旨在变革传统的翻译教学,实现翻译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创新性。

4.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针对翻译教学实践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译翻转课堂教学拓展了翻译教学的时空,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贯穿翻译教学实践。整个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翻译教学内容整合、翻译教学任务设计、翻译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和翻译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4.1翻译教学内容整合

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译翻转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制作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翻译知识、技能的微课和多媒体课件,提供公共空间上适用于翻译教学的资源和翻译学习网站等。翻译课前,学生可利用微课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习,突破传统翻译教材教学内容的限制;翻译课堂上,教师可强化和操练学生各类文本的翻译技能;翻译课后,学生可利用相关的翻译教学资源和网站进行翻译实践,还可打开文本内容进行翻译对比和学习,同时能与教师就翻译问题和困难进行在线交流。总之,教师应该亲自参与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课视频和多媒体课件,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进行翻译训练和练习,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给予反馈与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下次翻译教学内容。

4.2翻译教学任务设计

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译翻转课堂教学任务体系主要包括翻译课前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任务和课后教学任务。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任务的有效统一解决了翻译教学开设课时不足、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等问题。下面笔者以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长句翻译为例,阐述翻译教学任务的具体设计和安排。

翻译教师布置课前教学任务,学生通过观看网络教学平台上的长句翻译微课和浏览相关翻译网站浏览进行长句翻译知识和技能的自主学习,并在学习反馈中发现相关问题。n堂上,教师一方面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呈现出来,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和生生协作探讨等方式解决,另一方面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运用长句翻译的常用方法和技巧进行长句翻译实践训练,将课前的有关翻译知识和技能内化,形成长句翻译技能,学生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课后,教师可安排课后翻译任务,通过设计专题翻译训练让学生加以巩固长句翻译技能,教师能及时跟踪学生的课后翻译实践情况。这样做可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长句翻译知识的内化和翻译技能的训练,最终提高翻译技能和翻译水平。

4.3翻译技能训练模式构建

翻译技能训练是翻译教学重点。笔者通过翻译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据此对翻译技能进行模块整合,构建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翻译技能训练模式。学生翻译技能训练从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着手,逐步培养专业知识能力、平行文本运用能力、双语转换能力、双文化转换能力等。

现以文本分析能力为例,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前学习――课堂训练――课后拓展深化的方式实现翻译技能内化和翻译能力提升。课前,教师把文本分析能力做成多媒体课件和微课,上课一周前上传到教学平台,让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测试和作业;课堂上让学生对文本分析技能进行总结和相互探讨,紧接着进行各类文本实例分析的实践活动;课后进行强化和拓展训练。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翻译技能学习和技能训练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理念的翻译技能训练可以让学生自主掌控翻译技能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情况,极大地增强翻译技能学习中的交流和探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翻译习惯。

4.4翻译评价体系设计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应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方式。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应当在学生的翻译学习评价中有所体现,以更好地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另外,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大量课堂内的学习与探讨和翻译项目的实践成果展示都是由小组协作完成的,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无法科学客观地完成对学生的评价。因此,我们建构了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翻译评价模式。同时在翻译评价体系中,应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学生个体与小组成员引入评价中,形成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通过在线交流和课堂面对面的交流,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能让学生客观清晰地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修正和提高[5]。学生小组互评可营造竞争、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是由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阶段测试构成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翻译评价模式,能更全面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翻译学习过程和翻译能力水平。

5.教学成效与反思

5.1成效

在将微课和翻转课堂理念运用到英语翻译教学中后,翻译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优化。第一,学生的翻译技能掌握情况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笔者现在所任教的大部分学生在课前能预先完成相关翻译知识和翻译技能的微课学习,他们拥有更多课堂时间参与到各类文本的翻译实践中。与前几届学生相比,他们能更熟练地掌握翻译技能并更好地运用这些翻译技能解决翻译实践中的一些问题。第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整个翻转课堂的翻译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配学习的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还可以通过网络和教学平台与教师更好地互动和交流,课堂上他们或以个人或以小组的形式展现自己的翻译过程和翻译成果,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三,翻转课堂环境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实现真正的以评促练,以练促学。第四,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了指导者与组织者,学生成为翻译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中心,提高他们的协作学习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5.2反思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相对较差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所以如何有效合理地监控和评估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最大的挑战。学生在课后的拓展训练中由于缺乏面对面的指导,翻译成果质量不是很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能否得到教师有效的反馈与帮助,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有效结合值得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翻译教学内容整合、翻译教学任务设计、翻译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和翻译教学评价体系设计四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水平,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6):14-17.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3]徐艳梅,李晓东.基于电子学档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外语,2014(11):1-7.

[4]Dan Berrett,How “flipping”the Classroom Can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Lecture[EB/OL].http:///article/

How-Flipping-The-Classroom/1308571/.

科学研究的范式范文3

关键词 仪表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133-02

1 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跟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采用的方法是学生在家里看视频完成课程的学习,在课堂上跟教师进行交流或跟同学进行讨论,完成内容的学习,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地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改革,颠覆了传统的课堂讲授,采用课下练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学习模式的变革,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学生不必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拥有饱满的学习热情,能够明显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翻转课堂来源于美国的两位化学教师,当时他们的上课形式跟其他教师的上课形式不同,他们使用录视频的软件完成课堂的讲解,并将网上的视频提供给不能按时到学校的学生,让他们自主完成学习。随着两位化学教师开创性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法迅速演变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萨尔曼・可汗为翻转课堂的领军人物,他的可汗学院以翻转课堂闻名。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现如今翻转课堂已经是全世界广为流传的新型教学模式。

微课程 在翻转课堂提出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录制的网上课程如何设置,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微课程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微课程应该说是翻转课堂的载体,它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在网络设备上完成知识的学习,是翻转课堂重要的自学资源。微课程的设计、开发跟评价、管理等都为翻转课堂的视频制作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以及理论基础。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微课程具有时间短、目标明确、可反复学习的特点,并且这种学习模式碎片化,跟传统课堂上系统的知识讲授不同。但是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微课程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正是因为微课程知识碎片化的特点,因此容易让学生忽略知识间的联系,这需要教师特别注意。

2 仪表类课程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设计

本文以仪表类实验“SR253Z智能调节仪在热电偶检定系统炉温控制中的应用”课程教学为例,进行整个教学设计。首先对课程的实施条件进行分析。本次的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他们有基础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班级人数控制在36人,本次实验将学生进行分组,分成12个组,教师可以兼顾每个小组的学生并与之进行交流;学校准备基本教学设备与仪器。因此,这样的基本构成能够有效开展翻转课堂。

课前准备 教师首先应该在课程之前进行教学资源的准备,这些准备主要包括智能调节仪与热电偶的有关资料、智能调节仪、热电偶等。在基本工作准备完成之后,进行微视频的制作。每个微视频应该简单介绍几个知识点,本次实验采用软件Camtasia Studio 6.0来进行微视频制作,画面效果好、操作简单。画面呈现了智能调节仪的使用方法以及在市场上的应用情况。微视频制作完成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观看视频,随后开始实验。图1为微视频中调节仪的控制系统示意图。

课中

1)合作探究的阶段。顾名思义,合作探究阶段是教师提出相关任务,小组之间合作完成。对于“SR253Z智能调节仪在热电偶检定系统炉温控制中的应用”课程来说,学生应该首先了解讲解到的仪器的概念与用途,学生之间开展讨论,了解智能调节仪与传统的控温仪的不同,随后进行实验,3个人一组。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应保证分工明确,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实验,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个性化指导阶段。个性化指导阶段指的是教师为不同的小组解答问题的过程。每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整齐划一、系统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小组的问题进行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有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是智能控温仪跟传统控温仪的结果基本相同,认为智能型的控温仪没有突出的优点。这时候教师应该观察他们在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问题以及实验方法,从而帮助他们找到智能调节仪的优点。教师在传授给不同小组内容之时,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学生旁观,有助于他们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强化正确认知。

3)巩固学习阶段。在经过教师的个性化指导之后,小组内部应该对本次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巩固知识重难点,加深印象。如果自由学习时间充分,还可以跟不同的小组进行交流,将问题与人分享。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应该对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采用获得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在此次“SR253Z智能调节仪在热电偶检定系统炉温控制中的应用”课程中,学生发现使用智能型控温仪代替原来的控制器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智能型控制仪的主要特点是:能够任意设定给定值,设定控温时间,数字显示,且测量数字准确,控制温度稳定。这就解决了实验中经常存在的升温慢以及控制不稳定、测量不准确的弊端。

3 翻转课堂的优劣势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并不是利用了更先进的技术,而是一种思维模式上的创新。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完美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虽然有其优势,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首先,教师将课程资源上传到指定的网站上,学生一般只会学习教师上传的资源,而不主动去搜集其他的资源,因此不能有效提升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

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中下的学生没有明显的效果。翻转课堂采用自主学习模式,而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自主学习,因此,实验结果显示对中下学生没有明显的效果。

最后,翻转课堂受到人数的限制,这种教学模式只适用于小班教学,不适应于大班教学,教师很难有精力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4 结语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如何设计仪表类课程还处在研究阶段,设计原则重点在于发挥翻转课堂的势,避免存在不足,并利用高科技平台帮助实现翻转课堂。翻转课程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2]陈立军,冯玉昌,韩晓菊,等.测控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3(11):82-83.

[3]陈立军,王建国,沈继忱.《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26(5):

科学研究的范式范文4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1.引言

“互联网+”的概念于2012年被提出之后世界经济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变革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近年来,教育部大力倡导微课教学,201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z2015{ 3号)中,明确鼓励高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016年“外教社”和“外研社”都主持了微课形式的教学比赛,2016年7月南京大学四六级阅卷人员培训会上,主会方首次借用“微视频”宣讲阅卷流程和电脑操作方法。微课教学方式正在迅猛地发展,微课大潮猛烈地冲击着高等学校及高校教师,同时“微课”还促进了“翻转课堂”的形成和发展。在当前高校教育发展新形式下,高校教师如何应对来势凶猛的“微课”教学及新兴的“翻转课堂”模式?如何顺势而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这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2.微课及翻转课堂

2.1微课

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简称为“微课”,“微课”的运用与实践已遍布全国。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明确指出“‘微课’是指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学环节或者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开展的具备独立性、完整性、简短有效的教学活动。”大赛还要求选题“小而精”,形式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能够针对某一知识点、技能点或问题点进行教学设计,为了满足学习者在碎片化时间和多元空间里的多样性、 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视频时长规定为5-8分钟。2016年外研社举办的“教学之星”大赛规定“微课”所讲授知识或话题必须“小而精”,围绕某个具体的知识点或微技能展开,视频时长为3-5分钟,控制在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范围内。

2.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新兴信息为媒介,通过翻转教学模式增强和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内化(沈瑛,盛跃东,2015:4)。翻转课堂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它以微课为基础,同时也是微课的载体,翻转课堂能激发学生对课堂和学习的兴趣并深度参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顺序的调换,教师把课上要向学生讲解的知识点或将要进行的课堂活动通过视频微课的形式提前到相关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视频微课进行自学,课堂的主要任务变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章朝红,2015:21)。“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主要方式,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外已经开始应用,实践证明该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巨大成效。近几年,“翻转课堂”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各个领域的教育研究者开始对其进行初步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多可喜的研究成果。

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

3.1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微课是翻转课堂的基础,翻转课堂是微课的价值体现之一。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可以促进翻转课堂的形成和发展。在翻转课堂中,微课视频承担着知识传授的责任,微课视频制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知识传授效果,而翻转课堂开展是否顺利亦反作用于学生对微课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因此,在以微课为基础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微课和翻转课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微课和翻转课堂的设计和应用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教师不断去探索和完善。

3.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当前,大学英语学分压缩,课时减少是趋势,层次越高的学校越明显(王守仁、王海啸,2011:5),因此,微课是解决全国大学英语课时普遍减少而学生知识需求量大之间矛盾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可以从语言、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几个方面,提前设计好微视频,在课前、课后应用微课,能够解决重难点问题,便于学生利用课下碎片化时间自学,从而为课堂节省出时间用以学习其它内容。在翻转课堂中,微视频还可以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帮助学生对以往知识进行复习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翻转课堂是新教学时代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现代教育技术下的网络学习,可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和课后通过网络教学平成,课中在教室完成(周平,2015:3),翻转课堂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并且能够提供个别化教学,它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下的重大教学改革突破。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上的革命,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7)

[2]沈瑛,盛跃东.基于探究社团体系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J].外语界,2015(4)

[3]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5)

科学研究的范式范文5

关键词:翻转课堂;基于设计的研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44-04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相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动摇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流程。表1是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中各个要素的对比[1]。

结合上表中翻转课堂中的组成要素以及它们的作用与形式,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先行者――美国富兰克林学院Robert Talbert 教授,在《线性代数》、《利用计算机工具解决问题》等课程中运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obert Talbert 教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2]。如图1所示。

2.基于设计的研究

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DBR)通常开始于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为了解决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这一方案应用到实践中,运用各种手段干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3]。本研究并非在教学实践中验证方案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而是要通过反复的实践、评价、修订等环节,不断地完善设计出的方案,使得这一方案具有在教学实践中推广的价值,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基于设计的研究是一种创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1.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4]。本文通过研读国内外一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四方面来着手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的具体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2.学习者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分析学习者可以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呈现方式的选择、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评价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为了使得将上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本文从以下维度分析了学习者:(1)学习者的一般特征;(2)学习者的初始能力;(3)学习者喜欢何种形式的学习材料;(4)自主学习中挖掘教材,发现问题之后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次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对象是山西大同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二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大一学习期间,学校开设的一些计算机相关基础课程,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增强,这些都为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基础。

3.学习内容分析

本次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选取的教学内容是蒙太奇。在影视创作过程中,拍摄的素材需要经过后期制作,按照一定的原则将镜头进行有意义的组接,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最后形成完整的、有价值的作品。支撑这一系列创作思路的就是蒙太奇理论。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学习蒙太奇:

(1)理解蒙太奇的概念。从电影发展史、蒙太奇的起源及发展等方面入手,最终要求学生能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表达出自己对蒙太奇内涵的理解。

(2)蒙太奇的分类。可以分为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两大类。

(3)蒙太奇的具体表现形式很多,学生需要具体的掌握平行蒙太奇、联想蒙太奇、对比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六种。

(4)结合实例,透彻准确地分析出每种蒙太奇表现形式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在后续创作中怎样使用这些蒙太奇表现形式。

4.学习资源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中,在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厘清学生学习目标后,教师在课前需要为学生精心准备教学资源。蒙太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抽象的概念,蒙太奇运用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内涵,但其原理具有相通之处。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与生活贴近的例子,以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蒙太奇这一抽象的概念。例如,用建筑材料来类比拍摄的素材,不同风格的建筑来类比不同主题的影片。也就是说,相同的建筑材料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建造出不同风格的建筑,拍摄的相同素材,经过镜头的组接与剪辑,完成后期制作后,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这其中运用的原理就是蒙太奇。

教师课前为学生准备的学习资源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为了让学生更贴切地理解蒙太奇,教师课前准备学习资源时,选取了最近上映电影《同桌的你》的三个宣传片,这三个宣传片的素材全都来源于电影原著中,但是为了表达不同的主题,选取的镜头组接方式不同,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就是蒙太奇思想。

对于蒙太奇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实例,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的情况,自选时间观看影片后分析@些实例。鉴于开展教学实践的对象是大二学生,已经具备较强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更多的借助图书、网络资源对蒙太奇的相关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不需要面面俱到,但要起到一个引导作用。

5.课堂活动设计

(1)确定问题。教师分析、整理学生课前学习反馈的问题后,确定出有意义、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上讨论。

(2)小组协作学习为主,教师个别指导为辅。以教师确定的问题为指导,小组成员结合自主学习中的学习成果,协作解决问题。

(3)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

(4)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地进行点评,对于学生学习中不到位的地方,及时给予指导。

三、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

1.翻转课堂第一轮教学实践

(1)实践前的准备

首先,教师借助QQ群文件共享功能,向学生介绍电影的发展史、“七个人和一个电影时代”的相关知识。其次,教师要制作学习任务单,使得学生清楚本轮教学实践的学习目标,认识到掌握蒙太奇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每次教学活动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将本次研究所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呈现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根据学习内容的设计,第一轮翻转课堂教学实践选取的教学内容是:蒙太奇的起源、含义、分类,本轮实践共安排了四次教学活动,每次教学活动都严格按照上面设计好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者全程参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并详细记录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随机选取若干学生做访谈,课下与教师交流。本轮教学实践结束后,从每个班级中随机选出25名学生,发放问卷,以发现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为后续修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2)实践过程评价

①利用观察法分析翻转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以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为指导,自主学习蒙太奇。但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不高,多数学生缺乏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尽管有少数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蒙太奇的相关知识,但也只是简单了解蒙太奇的概念,没有进行深入、有意义的学习,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也很少与同学讨论。多数学生不经过认真思考,就直接把问题反馈给老师。个别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时,没有结合自己与同学的讨论成果,还是单纯的讲解自己对于蒙太奇的理解。其他小组成员未参与其中,对于其中的不足之处,不能及时给予补充。

②利用访谈法分析翻转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学生在老师QQ空间里的留言,可以发现通过本次教学实践,学生主要表达的看法有“我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课上通过与同学们讨论,对于一些知识点的理解更为全面。”“在与同学的讨论中,我发现了自己对于蒙太奇理解的偏差,以前一直以为蒙太奇是影视剪辑有的。”“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好,希望老师能在课前给予我们一些指导。”

从以上学生的看法中得知,翻转课堂给予了学生新的学习感受,学生间的交流增多,这样能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③利用问卷分析翻转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本轮教学实践结束后,随机从两个班中各抽取25名同学填写问卷,一共回收47份问卷,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从图3中可以发现53.57%的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目标不是特别清楚,这将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因此在下一轮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制定详细的学习任务单,让更多的学生清楚本次教学实践自主学习的目标。另外教师还需要及时地干预学生的课前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

分析图4得知,仅有12.77%的学生很赞同本次教学内容的安排,可见这次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并不恰当,为了兼顾不同学生学习特点,教师需要与学生多交流,安排的教学内容尽可能符合学生的需求。

分析图5得知,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时间的安排不合理,而教学时间的安排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日常的学习时间,与学生一起规划时间,使得教学时间的安排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学习特点。

(3)第一轮实践反思

通过对本轮教学实践的观察、学生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完善翻转课堂教学。

①对于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教师也应该参与其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进行高效、有意义的学习。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尽可能的详细。

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不仅限于学习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要学会借助网络平台上的优秀资源、图书馆的相关书籍进行学习,并将自己认为优秀的学习资源与同学共享。

③在课上讨论的环节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善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认真听取同学的学习心得,进一步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④老师要掌控好课上学生的讨论时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鼓励学生课下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⑤学生在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时,要尽可能的可视化。例如在展示自己对蒙太奇表现形式的学习成果时,要结合具体的例子,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2.翻转课堂第二轮教学实践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没有学生对于蒙太奇的起源、含义、分类以及每种蒙太奇的特征不了解。而对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结合实例分析蒙太奇的表现形式”与“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蒙太奇”,仅有2.13%的学生完全不了解。总体来说,两轮教学实践后,学生对蒙太奇的掌握情况良好。

另外在分析调查问卷结果后,有91.49%的学生喜欢翻转课堂的学习。与传统课堂相比,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是否能提高教学效果的详细结果,如图6所示。

从图6中可以看出,有70.21%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的学习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给予了肯定。

四、研究总结

通过两轮的教学实践,结合学生的特征、学习情况、参与度以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一步修正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修正后的教学模式如图7所示。

(1)采取渐进的方式在大学教学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由于学生接触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并不多,这种教学方式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学生需要改变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程中应该渐进式地运用翻转课堂,使学生逐步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2)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要有保证

翻转课堂中学生必须要按时按质完成课前学习活动中安排的内容,只有学生全部完成自主学习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即使有少数学生无法按时完成课前活动,也会影响整个课程进度。因此,课前教师必须严格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

(3)课堂学习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

对于课堂中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要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只有根据详尽的学习任务,才能有目的的进行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2(2):4.

[2]Robert Talbert . Inverting the Linear Algebra Classroom[EB/OL]. http:///dz0rbkpy6tam/inverting-the-linear-algebra-classroom.

科学研究的范式范文6

[关键词] 商标跨学科翻译文化

一、引言

商标翻译的学术研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尤其是国外商标的汉译更是成就喜人。研究的视野逐渐拓宽,已经不再局限于就商标翻译论商标翻译,而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商标翻译的问题,从而把商标翻译研究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而商标翻译研究的进展又促进了商标实践,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的持续、健康地高速发展。因此,本文拟从跨学科视野的角度探讨我国商标翻译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不足,希望以此引起学界和产业界对商标翻译的高度重视。

二、商标翻译的跨学科视野

商标翻译实际上指商标词的翻译。从表面看,商标翻译是应用一定的翻译策略实现商标词的语言转换,而实质却是文化的传播,因为商标词的选择和使用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商标翻译还是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心理语言学、经济学、营销学、品牌理论、广告传播学、消费心理学和审美学、跨文化交际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多种学科和领域。如果商标翻译仅停留在语言层面或局限于翻译层面,就会作茧自缚,限制学术研究视野,影响商标翻译质量。只有引入相关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才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研究驰名商标英译的特点、本质和规律,提高商标翻译质量。

1.文化与商标翻译

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从命名到翻译的各个环节都与文化有密切关系。人们在商标上倾注了满腔的心血,寄托了无数美好的愿望。众所周知,在中华文化里非常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商标命名与翻译与其说是经济活动,倒不如说是文化活动。因此,商标翻译决不是简单的文字之间的转化,更是文化之间的交融。商标翻译必须从单纯的文字翻译提升到文化翻译,实现文字翻译与文化翻译的完美结合。为此我们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对两种异质文化的研究(朱耀先,2003),力争使翻译出的商标词成功实现文化再现,既再现源语的文字美,又再现源语的文化美,在促进商品销售的同时促进跨文化交际。

(1)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或者说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商标词是一定文化的产物,商标词的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商标翻译要求译者挖掘其负载的深层文化, 以准确有效传达商标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但文化又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意象、思维模式、社会习俗、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分别受到其所在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总是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对方和判断对方,这就可能造成交际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率和结果。产生交际障碍的根本原因是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认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相互之间实现文化认同才能超越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碍。商标翻译时忽视或无视两种文化的差异,轻者造成交际障碍,导致销路下降甚至失去市场,重者导致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世界观、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心理因素、行为规范(包括法律法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和交际场合等方面的冲突。如果不重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就很容易造成文化失语现象,这在汉语商标英译中尤为普遍。因此商标翻译必须认真重视、研究和解决文化之间的差异,充分考虑译入语民族文化的可接受性、禁忌、民俗风情、习惯等,在兼顾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基础上得体、准确地传达原商标的商品信息、文化信息和审美信息,消除文化失语现象,尽力避免文化冲突,防止语用翻译失误(蒋磊,2002),在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异质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

(2)消费文化与商标翻译。传统消费理念正在发生变化,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有的时候甚至根本不是)为生存而进行的物品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是从物品消费发展到符号消费即文化消费――以物品消费为载体的心理和文化需求的满足,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形态,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孔明安,2002)。在西方世界,尤其在美国,消费文化热正在兴起,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变得注重欲望、张扬和享乐。消费文化来势凶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影响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蒋道超,2004)。国内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普遍而深刻的变化,已经开始从物品消费发展到欲望消费、符号消费、品牌消费和偶像消费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消费,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消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地位符号”,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进行认真研究,探讨对策(郭景萍,2004)。

2.美学与商标翻译

美学中的翻译问题和翻译中的美学问题的统一构成翻译美学。它运用美学和语言学、文化学的基本原理来探讨翻译中的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接受者的地位和作用是译者主要考虑的问题,以便确定其从原文到译文的转换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可能采取的对策,使译文具备与原文同等的审美效果,实现译文与原著、读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毛荣贵,2005)。译者必须充分运用多种创意手段以吸引消费者,所译出的商标词应做到通俗精炼、新颖独特、形神兼备和富有文化蕴涵,译语消费者与源语消费者获得相同或近似的审美感受。

3.功能对等或等效翻译理论与商标翻译

按照等效原则, 商标翻译强调译文的效果。商标的译名应同原名一样在语言功能、营销功能和文化功能上等效,目的是使译文读者(外国消费者)产生与原文读者(本国消费者)相同的感受,进而产生购买的强烈冲动,并将购买冲动迅速转化为购买行动。

4.翻译目的论与商标翻译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首先要考虑的是译文的预期目的。就商标翻译而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国外消费者的注意并产生强烈兴趣,能达到商品销售目的,实现商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只要有助于这些价值的实现,译者完全可以别出心裁,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商标翻译具有开放性,商标翻译的过程也是译者重新定义、阐释和命名的过程。因此,商标翻译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译者不必拘泥于刻板的翻译标准,采取大胆创新的翻译策略(刘法公,2002)。要成功实现商标汉英翻译的再创作,既需要译者的语言、文化、艺术的综合能力,更需要译者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刘法公,2003)。

5.语言学与商标翻译

(1)符号学与商标翻译。符号学的翻译原则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依照该原则,商标翻译不但涉及指称意义的对应转换,而且还包括联想意义的转换,以便译名商标与原名商标具有同等效力(李淑琴、马会娟,2004)。

(2)词汇学与商标翻译。词汇的联想是词汇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有语音联想、形式联想和意象联想。相当多的词汇与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词汇本身就是文化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语义貌似相同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联想意义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造成事与愿违。由于译者对异质语言文化掌握的局限性,在商标名称翻译中非常有必要加强对词汇联想意义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对文化词汇的文化内涵的研究。

词汇的理据是词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分析商标词的寓意心理、听觉心理和形象心理。

(3)词源学与商标翻译。很多商标词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不少直接取名于圣经、经典文学作品、神话故事、寓言、传说、童话等,如果不清楚其来历,就难以从文化角度去把握商标词的精髓,达不到商标翻译的目的,甚至还有可能闹出大笑话。我们应注意研究商标词的来源和历史背景,研究在不同语境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商标翻译做到有的放矢。

6.接受理论与商标词翻译

商标译词的读者同时也是潜在的消费者。译者可以借鉴接受理论,从不同层面探讨商标的翻译问题。

7.心理学与商标翻译

在国内外贸易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同一种商标的商品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饱受青睐,而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倍受冷落。更有甚者,即使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水平、甚至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对同一种商标的商品也大相径庭。其原因在于同一名称在不同的语言中由于文化差异导致民族心理差异,即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水平乃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消费者的心理差异和认知差异。要做好商标翻译,就必须重视民族心理以及不同民族的心理差异方面的研究。

8.命名学与商标翻译

商标设计者在命名商标时除了从本国语言和本国文化角度考虑外,还应将命名学引入商标翻译,结合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充分考虑译出的商标词的语言特点、会意功能、消费心理、跨文化传播和美学原则以及不同地域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的文化差异,如价值观念、语言环境、民族习俗与民族性格、宗教禁忌、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政治历史传统等,兼顾中西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使商标译名中西合璧(孔令翠,2005)。为了搞好商标在国内外的定名(翻译)工作,有必要参照国际上的做法,如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有专门的商标命名机构,为企业提供包括商标命名和商标翻译在内的多种服务,成立专业的商标命名与翻译机构,走国际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9.法律和语言规范与商标翻译

译名要成功在别国取得注册商标资格,就必须符合该国相关法律法规和语言规范的要求。

10.思维科学与商标翻译

思维与语言和文化都有密切关系。在商标翻译中,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起很大作用。可以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多种翻译方法可以转达原商标的形象美,发挥灵感思维的作用转达原商标的意境美。

三、跨学科视野下的商标翻译方法

随着经济和文化活动的日趋全球化,商标翻译要重视两种异质文化的研究和理解,既要突出本土文化,又要兼顾异质文化。要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应该在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的基础上采取“异化”与“归法”的翻译方法,做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异结合,相得益彰,中西合璧,珠联璧合。

为了实现中西合璧、珠联璧合的目标,译者主要采取单纯音译法、单纯意译法、音译附加词缀法、寓义音译法、寓义半音译法、谐音双关法、文化补偿或超额译法、缩略词法、杜撰词法、谐音附义法、创意法、约定俗成法、仿词法、移译法、改译法、转译法、重新命名法等。

但是译无定法。不管哪种翻译方法,译者都应该根据不同的产品类型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总之,凡是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促进文化沟通的译法就是好的译法。

四、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国驰名商标英译研究:一个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经过搜索有关的论文数据库和查找相关资料,笔者发现讨论商标翻译的成果非常丰硕。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少有专门讨论商标英译的论文,而专门讨论中国驰名商标英译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很显然,对商标英译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驰名商标英译的研究已经远远落在商标的汉译研究的后面,成了被人遗忘或忽视的角落。这与我国GDP已经跃居世界第四名、进出口总值居世界第三名的地位很不相称。与学术界的“不作为”似乎早有“默契”,产业界不少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也非常不重视商标的英译问题。很多企业采取拼音翻译,有的企业连拼音翻译都没有,还有部分企业甚至连网站都不能连接,更谈不上建立英文或(和)其他外文网站。驰名商标翻译中的问题随处可见,触目惊心。这些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商品的出口和国际形象(作者将专文讨论)。

笔者认为,应高度重视中国驰名商标英译研究,改变该研究领域的落后状况,促使商标的汉英互译协调发展。驰名商标英译研究仍然应该在跨学科的视野下进行,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研究驰名商标英译的特点、本质和规律,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并将成功的经验提炼为驰名商标英译理论,以指导我国的商标翻译,为知名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驰名商标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为非驰名商标的英译闯出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我们向全世界输出 “中国造”商标的同时又输出中国文化,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五、跨学科视野下的商标翻译研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