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

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1

曾系统接受过意象对话、绘画疗法、沙盘游戏治疗等专业培训,拥有比较丰富的青少年心理辅导实际经验,专注于青少年心理辅导研究。擅长咨询领域:青少年职业指导与人生规划、厌学辅导、考试焦虑、人际沟通、情绪情感管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方面的团体与个体心理辅导。

一、心理咨询原理和技术

面对来自高考、社会就业、个人成长的压力,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斥着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凸显出来。李金芝作为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并且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任教多年,不仅拥有丰富的青少年心理辅导实践经验,更有夯实的理论基础。

记者:

提到学校内的心理咨询,不少青少年朋友误认为是被老师找去谈话、盘问,您能介绍一下相关的心理咨询专业原理吗?

李金芝:

提起心理咨询方法和技术的原理,我们将不得不首先说到“无意识”和“投射”这两个心理学词汇。因为,这几种心理咨询方法和技术都是建立在无意识投射机制基础之上。首先,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投射”的含义。“投射”在心理学中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个人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态度、愿望和情绪等投射到环境中的事物或者他人身上。比如一个疑心重的人,他看到的可能是周围人都在怀疑他,或别的人都是值得怀疑的。二是指一个人的情绪对外界事物的影响。比如一个落魄的、失意的人会感觉连路上的那条狗都在嘲笑他。三是指个人从经验出发做了主观而非客观的判断。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风声鹤唳”等。

其次,还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意识和无意识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意识的整个本质就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事物分离成对立的双方完全是由于意识的区分作用,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到适当的东西,并使之与不适当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区别开来。无意识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是一个容器,蕴容着所有与意识的个体化机能不相一致的心灵活动和种种曾经一时是意识经验,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压抑或遭到忽视的内容,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悬而未决的问题、人际间冲突和道德焦虑等等。还有一些经验,它们与人们不甚相干或显得无足轻重,由于本身强度太弱,当人们经历它们时达不到意识层,或者不能留驻在意识之中,因而都被贮藏在个体无意识里。所有这些构成了个人无意识的内容,当需要时,这些内容通常会很容易地到达意识层面。同时,在人类心灵最深处,拥有一个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这个基底就是集体无意识,所有意识和无意识现象都从集体无意识中生发出来。集体无意识内容不象个体无意识那样由本人曾经感受的经验构成,在个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它们从未被感知。

两者的关系可以用 “冰山理论”来描述:意识仅仅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仅占1/7),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占大约6/7)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现在让我举个例子做进一步的说明:以大海为例,意识就像是大海的海平面,而无意识则像是海底世界。表面上看,大海大多数时间似乎是风平浪静或微有波澜,但是当我们深入大海之后,会发现原来海底世界更宽广,里面有很多生物,也会隐藏着一些冲突甚至是危机。这个例子可以更加形象的来说明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

再进一步举个日常现象来进行形象的表述:比如,某位高三学生,在高考之前,不停的对自己说:“我不紧张,有什么可紧张的?!不就是一次考试嘛?以前我又不是没考过试。”这是他的意识层面,他甚至可以呈现出一副怡然自得的状态,让大家感觉他很轻松。与此同时,他发现最近几天自己很容易发火,食欲不太好,好像睡眠也不太好,不容易睡着,睡着之后感觉睡眠很浅或者做梦很多(有时会做考试误场的梦)等。那么这就是他的无意识层面的一些表现。意识层面告诉自己不紧张,但是无意识层面却呈现出一系列的紧张表现。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同样可以发现,真正影响我们的,很多时候不是意识,而是无意识。因此,作用于我们无意识层面的一些心理咨询,有时候会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解决个人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记者:

请您具体介绍几种在理论指导下衍生出的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及在青少年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李金芝:

在青少年心理咨询领域,比较常用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技术有“意象对话”、“绘画治疗”、“沙盘游戏”。

意象对话的基本特点是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使用意象(意象即是指有象征意义的形象),靠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来相互交流。这个交流方式是比较奇特的。它可以让心理咨询师直接进入到来访者的潜意识区域(注:在心理学里,无意识和潜意识一般是通用词)或者是心理的深层,还可以直接作用于来访者的心理深层。在交流过程中,咨询师可以不必向来访者过多解释意象对话过程中的象征意义。来访者可能会知道意象对话过程中这些话的象征意义,也可能不知道,很可能他只是把咨询中的这些想象看做一个游戏,但是他们的内心里(无意识)的一个地方是知道心理咨询师的意思的。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较好的作用于来访者的无意识,并通过这种深层的改变与修通最终帮助来访者改善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行为。

说到绘画,我们可以说图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有效工具。它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一种直接工具。图画天然的功能首先是表达和沟通,而后才有美学意义。图画具有天然性,也更具有象征性。人们在绘画时,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些联想、记忆或某些片段,会把情绪、心理体验等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在图画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绘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图画作为一种投射技术,主要是通过咨询师简单、模糊和不确定的引导语来引导来访者绘画,给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其把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等,与不知不觉中投射到绘画作品上。

沙盘游戏则主要通过沙盘,把无形的心理内容以某种适当的象征性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在沙盘游戏中,最重要的是提供一种自由与保护的空间,让来访者自我探索、促发来访者内在的力量,最终使得他们获得自我治愈的力量。如果举个形象的例子,相比其他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沙盘游戏更像是秉承了中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始终把症状的消除或减缓与人格的发展相结合,把人格的发展与自性的整合做融会贯通。也就是说,通过来访者无意识的投射,他们的内心冲突与矛盾会被表现或投放到沙盘里,咨询师通过容纳性的守护与观察发挥共情的作用,并通过陪同性的探索,使来访者获得生命或心灵的自主性,通过感受、接触与沟通这种具有自主性的生命和心灵,从中获得启发和力量,获得内在的治愈与发展。简言之,在“自由与保护”的沙盘游戏过程中,来访者可以获得充分的内在体验以及充分的表现与表达;无形的无意识内容可以通过沙盘游戏模型与主题等载体获得呈现。因而,沙盘游戏,包含着我们所理解的“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对来访者心理健康的维护、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等都会有所促进,也可以在来访者人格发展以及心性成长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沙盘游戏治疗以游戏的形式,容易和来访者建立关系,容易被来访者接受,并且是来访者主动去做,取得的效果往往会很好。

在很多时候,无意识层面的东西很难感知,也很难通过言语来表述。有很多时候,我们能感知到自己的情绪不太好,学习和生活状态不太对味儿,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怎样来找出这些问题并化解这些问题,或者是从意识层面来说,“这些道理我都懂”(比如考试之前告诉自己过度紧张不利于考试发挥),但是无意识层面这样的道理与自我劝说没有任何效果(比如,实际上自己的考前紧张和焦虑已经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状态),这时就需要我们借助一定的方式将无意识投射出来,并在无意识层面做一些工作。意象对话、绘画、沙盘游戏等技术则是非常好的媒介,通过这些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促使无意识意识化,并在无意识意识化过程中尝试解决那些深埋的冲突、矛盾、恐惧等心理问题。在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可以根据来访者的问题适当使用以上种种技术和方法,比如使用花和昆虫的意象对话来进行男女生交往的心理辅导,通过绘画“家-树-人”来了解青少年学生的个人成长状况、家庭沟通情况和当下的内心体验,通过沙盘游戏来持续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性成长。

二、在高中生群体中存在的典型的心理问题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这一人生的关键时期,主观上身心迅速成长但尚未成熟,客观上文化多元化、网络普及化,成长的烦恼加之抉择的困惑,使得他们产生了许许多多或普遍或特殊的心理困扰,李金芝老师将结合亲身经历的案例剖析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记者:

在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如雨后春笋,不少90后的孩子自小即接受家教、教育辅导机构的专业培训。这一方面使90后们普遍聪慧多才、爱好广泛,但同时过早的竞争压力也让很多他们产生了学习焦虑,甚至厌学问题,请您谈谈针对青少年厌学的心理疗法。

李金芝:

厌学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是潜意识条件性厌学,他们主观上知道自己应该好好学习,特别是高中生,他们往往能够认识到自己当前努力学习与自己未来前途、命运等方面的关系,有的甚至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却身不由己地表现出一些非意志性的厌学行为。导致厌学的原因有时是多方面的,比如离开父母住校的焦虑、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出现人际冲突、偏科等诸多因素。在对有多种原因导致的厌学问题心理辅导,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杠杆解”。这种“杠杆解”以对厌学问题的深层整体分析为依据,在此基础上采用以简驭繁的解决问题方式。

在应用“杠杆解”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体现出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我拿我自己咨询中的一个案例为例,有位学生自述最近的学习压力很大,有点扛不住的感觉,什么也不想学、什么课也听不进去,有点想退学。经过了解,他自己感觉老师讲课速度快,布置作业多,面临几乎超过自己承担能力的学习任务,面临似乎永远完成不了的作业,自己觉得很烦躁。此外,近期他面临着家庭矛盾带来的情绪波动,父母正在协商离婚。从这里可以看出,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都会对来访者造成比较大的心理困扰,引发他的情绪波动,进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出现厌学甚至想退学的心理问题。

如果我们直接面对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和家庭矛盾方面,这两个问题都不是我能解决的,我不能劝说他少学点,不能劝说他们的科任教师少布置作业,更不能涉足他们的家庭内部事务。此时,如果我采用常规方式,和他一起来分析为什么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那么他可能会觉得这些寻求“道理”的辅导过程几乎是无效的。因为他为了能够继续好好学习,不知道已经劝说过自己多少次了。而如果他不是想尽快调整学习状态,也就不会因为厌学问题而前来咨询。

这时,重要的就是寻求一种具有实效性的“杠杆解”。在经过交谈之后,我了解到该同学职业选择清晰,目标明确,在此之前,学习成绩一直良好。在父母没有矛盾的时候,虽然学习比较吃力,有点累,但是自己还是能够应付自如的。

这时,我想到的是在来访者头脑中建立一种新的“大脑优势兴奋性表征”,使得某些体验在大脑中处于容易被优先激活和运用的状态。为此,我决定采用意象对话技术,在征得来访者同意之后,我引导我的来访者进行放松训练,在此基础上想象5年后的自己,通过这种“心理目标结构训练”来建立优势兴奋性表征。具体来说,我在引导来访者全身放松的基础上,使之在想象中看到5年后的自己,让他来描绘他将来追求到的奋斗目标、美好细节以及目标实现之后的幸福与温馨体验。然后引导他和5年后的自己沟通一下,把自己现在的困难说给5年后的自己,听听5年后的自己会给现在的自己什么建议。

接着,我给予他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他:“每个人的心里有一个成熟的自我。当我们和心理的我对话的时候,我们会获得成长的支持和发展动力。”在结束意象对话过程之后,他很自信的告诉我他知道该怎么做了。通过这样的过程,他明白了很多自己以前忽略的事情。”

记者:

目前,高中生课业任务繁重、考试频繁、竞争激烈,加之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一次次的模拟考试引起他们普遍的焦虑。请您给考试焦虑的同学提几点建议。

李金芝:

考试焦虑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考前过度焦虑,二是考场过敏性紧张,三是考场应试期间的强迫性分心。考试焦虑可能引发一些生理反应,如牙龈肿痛、嗓子肿痛、胃痛、腹泻等,也有些学生不会出现生理上的疾病,但是会由于过度焦虑而降低体能和智能,使得他们应试前的功课复习效果降低。单纯的考试焦虑与厌学行为的心理辅导原理基本一致,都可以通过建立积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以抑制旧的消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行为。从实际咨询效果看,单纯考试焦虑辅导效果比较明显,但是需要心理辅导教师相对慎重,确保最大的成功可能。

记者: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花季,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也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为此,有些家长、老师对青少年的异往采取了专制的态度,认为禁止异往就可以一劳永逸。请问您对青少年异往持什么看法。

李金芝:

异往是人际关系中最敏感也最微妙的一种。高中生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可起到智力上和心理上的互补作用。异性的交往有利于增进对异性的了解,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增强社交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异性同学会更有耐心地帮助,收获可能更大;在体育运动方面,异性同学的加油让你发挥得更好……这就是异性效应。

但是,有很多同学在与异往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在我平常的男女生交往辅导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在异往方面把握的度不是太准确。有些同学,特别是偏文静的同学,极端情况下会因为担心影响学习而不同任何异性同学交往,也有不少同学一旦发现有某位异性同学对自己有好感或自己喜欢某位异性同学,会很恐慌、手足无措,既担心处理不好伤害对方,又担心自己因此而影响情绪和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可能会有些同学过度沉溺于和异往中,这种过度交往无形中使自己人际交往的圈子变得越来越狭小,在某种意义上使自己与大多数人的人际关系更加疏远,限制了自己与更多异性的交往,使自己缺少了更多机会去真正了解异性;有时过度亲密会使人冲动、控制不好还会导致越轨行为,甚至带来不小的伤害;更多见的是带来很多的烦恼和沉溺,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其实,高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与发展的阶段,变化性大,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很多,谁也不可以期许自己或别人的未来一定会怎样。因此,要把握好男女生交往的度。既不能一味回避,又要尽可能不过多与某一位异往。高中生可以多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扩大交往范围,投入到集体学习与活动中,回避与某一个异性同学过多时间单独相处。当感觉自己喜欢上某位异性或某位异性喜欢上自己进而担心这种情况会影响学习时,不必惊慌害怕,更不要觉得自己不应该,因为这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正常心理需求,这也是中学阶段比较多的心理现象,这时比较恰当的方式或许是将这份感情埋藏在心里,互相勉励,将感情升华为无尽的动力,去刻苦学习、立志成材,为长大后获得这份感情打好基础。总之,异往应把握好“度”。距离是一种美,也是一种保护。

记者:

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即将面临着专业的选择和填报,面对这一决定人生走向的抉择,不少同学感到困惑无助。请您对在高三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职业与人生规划方面的问题给与一些建议。

根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阶段,约有60-70%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样的情况势必会使学习变成最痛苦的事情,继而出现学习困难现象。30%的大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或从未考虑过,20%的大学生会有寻求职业指导的强烈需要,50%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一年内会更换工作。在我校的团体心理辅导选修课中,我也经常在高一学生中做学生职业选择与规划的小调查,记得有一次,我问过在场同学一个问题:“有多少同学现在已经确立了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者有了初步的意向?”结果,在场的100多位同学只有9位同学举起了自己的手。另外,还有很多寻求个体心理辅导的同学或者给我写信的同学都会告诉我不知道自己的学习动力在哪里?说到这里,我们将不得不谈及青少年的职业指导与人生规划问题。

职业指导与人生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通过对职业选择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而预先进行系统安排的过程。在这样的职业规划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的“知己”是指要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价值观,所谓的“知彼”是指要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现状以及就业机会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匹配原则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也就是说要根据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把自己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如果高中阶段,特别是在填报高考志愿之前,我们还不能确立较为清晰的职业目标,建议各位能够及时联系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或者专业的职业规划师,进行相关的兴趣、技能、人格测试以及价值观问卷调查等。如果想要了解各种职业情况,可以使用JOBSOSO(中文职业搜索引擎)这一工具来进行相关信息查询。

三、适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并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记者:

高中生课业繁重,少有固定的时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多心理辅导是利用课余零打碎敲的时间进行的,这就要求辅导形式多样化。请问针对高中生的具体情况,您是通过哪些行之有效且不乏生趣的形式积极的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呢?

李金芝: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关键时期,在其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不少新问题新情况,需要独立自主来面对。同时,由于他们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在高压力与心理发展不定型双重因素影响下,学生极易出现一些消极情绪。因此,在高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由于高中生课业比较繁重,少有固定的时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教学学科,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与提高。

从学生角度来看,接纳心理健康教育、在自己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求助于心理辅导这一途径还需要一些时间准备和心理准备。根据我在我校2008年9月份进行的一项调查,我校学生在遇到心理上的困难而自己难以调整的时候,仅有2.9%的同学会想到首先求助心理咨询师。作为学校的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意识到需要借助多种方式走近学生,宣传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并利用零打碎敲的时间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我通过国旗下讲话来宣传什么是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心语信箱”接收学生的个别来信并进行及时回复、通过每周三下午的校园广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和有关的心理自我调适方法、通过专题心理辅导讲座(如青春期男生女生专题)以及校本选修课来适时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每天开放的心理咨询室进行个体心理辅导等形式。作为一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意识到要想尽可能多地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领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价值,那么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宣传、来渗透、来进行,而不能坐在咨询室里静等学生前来。有很多时候,静等是等不来学生的。

四、青春寄语

记者:

最后请您谈谈对《青春期健康》的看法、建议,对本刊及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寄语。

李金芝:

《青春期健康》是我目前所看到的、为数不多的、非常适合青少年朋友阅读的杂志。《青春期健康》杂志以青春期生理和青春期心理两大主题彰显了杂志的核心价值。

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2

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1)治疗性的,或叫补救性的。即如果学生真正有了某种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必须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

(2)预防性的。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根据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困惑及时向他们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并提供有效的帮助,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以维护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3)发展性的。即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促进心理全面的发展。一些学校和心理辅导教师将主要的目标集中在第一个层次上,即治疗性的或补救性的目标上。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报道的新奇性也常常将极少数真正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及心理辅导教师对其辅导的过程与成效作重点的报道与宣传。在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为主。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活泼可爱的、心理正常、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服务对象与神经科医生的服务对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面对的是病人,心理辅导老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正常人。当然,治疗性的目标毕竟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师懂得一些精神医学知识,能鉴别出极少数学生是否真正产生了某种心理疾病。如真正出现了心理疾病与障碍需要与医学模式配合或依靠医学模式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但这一目标不能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2 在确定心理教育内容时,要寻找科学的依据

(1)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心育目标的具体化。因此,内容的确定,应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直接依据。如果将治疗性或补救性的目标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势必将学生视为不正常的“病人”进行教育与治疗,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强调教育发展的模式。应具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以积极向上的中学生为其主要对象;2)强调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3)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对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4)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促进内在潜力的开发,加速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2)学生的年龄特点。即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主编的《心育论》中,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学习心理的指导。学习是儿童、青少年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教师、家长最为关心的事。学习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其基本内容为: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并掌握有关的学习心理知识,依据学习纪律组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开发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等。

2)情感教育。一个人的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其基本内容为:培养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德和培养起高级的社会性情操。

3)性心理教育。个体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学生伴随着生理发展,性逐渐成熟,为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儿童期的教育内容主要有性别的不同教育,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性器官及其功能,防止形成性神秘心理,以适当的方式科学地回答孩子对性方面提出的问题,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化为科学的认识。在中学阶段的主要内容为:性生理教育、性心理卫生教育与指导及性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克制力,帮助他们培养广泛的兴趣,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用理智支配、指导情感。

4)人际关系的指导。儿童、青少年非常重视同学间的友谊,也渴望得到师爱、父母之爱,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其基本内容为: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态度,有较强的人际关系知觉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5)健全性格的培养。性格是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良好的性格对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良好态度,培养良好的性格、情绪、意志和理智品质,矫正性格上某些不良品质。

6)耐挫能力的培养。其内容包括:怎样辩证地对待挫折、怎样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并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

7)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心理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而且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些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自我心理修养的内容包括:认知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情感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意志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性格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等等。

以上心理教育内容的体系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的。在几年的心理教育实践中我们认为,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

(3)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每个地区或每所学校的学生除了具有该年龄段共有的心理特征外,还有一些较独特的心理特点。例如,我校(南京市金陵中学)是一所省重点中学,在确定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我们先后通过问卷调查、与班主任交谈、与学生座谈、坚持读学生的周记、让学生提建议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现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为:

1)学会适应新环境。我校是一所省重点中学,考入我校的高中生,大多是原初中的佼佼者,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褒扬、同学们的赞誉。现在他们的环境变了,地位变了:原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现在落后到几十名;原来在班上是班干部,现在成了“普通百姓”。多数同学处在压抑、苦闷之中。结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设置了这顶内容,帮助他们懂得怎样看待这种环境、地位的变化,怎样适应新的环境。

2)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正处于“第二自我发现期”,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是怎样一个人呢?我在老师的心目中怎么样呢?同学、老师会怎样评价我呢?等等。他们渴望了解自我,发现自我。结合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们向他们介绍了解自己的方法,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性格特征,并学会做气质的主人及塑造良好的性格,还提供有关的量表与测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存在着特点和差异的。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积极地塑造自我。

3)挖掘潜力,学会学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学习的压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尤其重要。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科学学习方法的几个环节、记忆技巧、注意规律与思维方法和个体的生理节律等等。使学生知道怎样科学的安排时间,怎样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4)学会调节、控制情绪。主要介绍保持愉悦情绪的重要性、健康情绪的标准、情绪表达的正确方式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如何对待挫折,尤其是在学习中如何消除紧张情绪,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5)学会交往。着重介绍交往的准则,人际沟通的模式与技巧,使他们学会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促进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

6)应试心理与技巧。主要介绍应考前、应考中及应考后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及调节方法和考场上的答题技巧。

7)文理分科指导。高一即将结束时,学生将面临文理分科的问题,究竟学文还是学理,许多同学拿不定主意。在这一单元,着重介绍学科、职业与兴趣、职业与能力、职业与气质、性格,并通过专业兴趣自评量表与职业兴趣自评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使他们能平静地对待一切,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做出较科学的选择。

以上内容体系的第一单元“学会适应新环境”、第三单元“挖掘潜力,学会学习”、第六单元“应试心理与技巧”主要是根据我校学生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来确定的。第七单元“文理分科指导”是根据高一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确定的。在这一体系中我们未涉及“异往”与“早恋”的内容,因为我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将主要的或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早恋问题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因此,在绝大多数学生未考虑该问题时提出这一问题反而会引起有些同学的关注。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实效性必须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

3 关于心理教育课教学形式上的探讨

心理健康指导课不同于心理学理论课,因为它不仅仅是定义、概念和心理学理论的讲授,心理健康指导课也不同于游戏与活动,因为它不仅仅是只让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进行情绪体验,而没有“知”的指导。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晚之以理、功之以情、导之以行”,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也同样需要“晓之以理、功之以情、导之以行”。所以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注重“理”的讲授、只注重“情”的体验或只注重“行”的训练都是片面的。因此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将“知、情、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外,还创设了各种情境性的活动,提供给学生许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情绪体验与具体行动中受到感染和锻炼。其具体方法是:

(1)情景体验法。即给学生提供一种情景或氛围,让他们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如在讲完赞扬别人的技巧后,每位同学发一张用彩笔写好的“请你珍存”的纸卡,让学生离开座位去寻找对象,互相写赞扬对方的话。然后请部分同学到前面宣读。同学们在宣读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受到了情境的感染和鼓舞,从情感上得到升华。

(2)角色扮演法。结合,教学内容,我们经常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与即兴表演,使学生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绪,并学会扮演角色的行为技巧。

(3)讨论分析法。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集思广益,相互学习。

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3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来访者小熙(化名),17岁,男生,个子不高,身材偏瘦,性格较内向,智力正常,无重大疾病史。高二上学期从湖北武汉转学来天津就读,家境殷实。父亲为法学博士,身在北京;母亲做个体生意,主要精力放在照顾小熙上。来访者家族中无精神类疾病遗传史。

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母亲在抚养过程中过度保护,事无巨细,都帮小熙安排妥当。来访者从小朋友很少,在老家湖北时,交往对象主要是几个比自己“强大”的“问题少年”,自述和他们交往时能够获得被保护的安全感,也能增强自信。三个月前来到天津,进入了新学校学习,由于无兴趣爱好,很少参与班级活动,在班中一直寂寂无名;而在老家湖北的学习内容与天津高中学习内容不太一致,使得该生在学习成绩上也排在班里最后。来访者自我评价很低,经常有“他好,我不好”的观念。

班主任反馈该生在班级中几乎没有朋友,也很少参与班级活动,在表达上常好幻想、不切实际,让人难以理解。上课经常睡觉或走神,常常喜欢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吸引他人的注意,例如频繁改变发型,带高科技的产品到学校来玩等,在学习上无动力,在人际关系上不合群,偶尔会出现因身体不适不能到校上课的情况。

二、评估诊断与分析

(一)评估

综合来访者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出,来访者精神活动、智力正常,无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无重大躯体疾病表现,心理冲突是由现实生活事件激发,导致环境适应不良,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畴。

(二)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适应不良)。诊断依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以及来访者的“病程”、痛苦程度、社会功能受损程度等进行评价。完成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64分,显示中等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55分,显示出轻度焦虑。在完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中,抑郁、学习压力、适应不良等因子分较高。

(三)原因分析

来访者在成长中父爱缺失,使来访者内心缺乏安全感及自信心,懦弱、胆小、被动;母亲过度保护更导致其缺乏生活技能、自理能力差,自我效能感低。曾经在老家时的朋友能够给予其安全感和自信心,而如今的新环境中没有了“拐杖”,成绩也一落到底,因而出现心理失衡,内心压抑、失去方向,常常沉浸于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中。在现实生活中,渴望得到他人关注和认可,但找不到恰当的方式方法。因此,帮助学生客观地多角度看待自己,重拾自信心是辅导的关键。

三、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一)咨询目标

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商讨,共同确定了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学会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激发来访者的学习动机,指导来访者与同学建立正常的交往。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改变来访者的认知方式,完善来访者的个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咨询方案

为帮助来访者学会更加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咨询师计划采取“认知行为疗法”,以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观念;在人际交往类的团体心理辅导(小组辅导)的环境中,依靠团体动力也可以帮助来访者优化对自我的认识,在安全的环境中训练人际交往的技巧。为激发来访者的学习动机,咨询师采取协助来访者一同制定生涯目标及学习计划的方法,引导其积极行动。与此同时,帮助来访者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优化班级及家庭环境,让来访者有更多展示自我和独立自主的机会,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信心,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在关于来访者“自我认知”方面的探讨中,使用各种各样的纽扣作为辅助工具,让来访者从中寻找“自我像”,从而使表达更加明确和深入。

四、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咨访关系,收集相关资料

初步调查问题的具体原因和表现。访谈对象包括班主任、学生、来访者及其母亲。在与来访者建立咨访关系时,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的咨询态度,深入了解其内心方法,探询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当通过来访者的表达发现其在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合理观念时,为了进一步澄清其想法,我首次尝试让来访者从一大盒各式各样的纽扣中选择4枚纽扣分别代表“我眼中的现实自我”“我心中的理想自我”“别人眼中的我”“我眼中的他人”等形象。为来访者的选择如下。

我眼中的现实自我:透明白色纽扣。来访者自述:中间有白色的蝴蝶形状,代表了自己内心的单纯,外圈被透明罩子所束缚,无法飞出。该表述体现出来访者内心的压抑与孤独感,而“蝴蝶”的意象通常也代表了脆弱的内心和观念上的脱离实际、理想化的特点。

我心中的理想自我:黑白分明的纽扣。来访者自述:这颗纽扣代表“亦正亦邪”,黑色象征为人圆滑、处事灵活,白色象征单纯的内心。两者兼具是来访者认为的理想状态,但如今自己纯洁的内心被禁锢在灰黑的轮廓中,并被慢慢污染。以上表述印证了其压抑的心理状态,也体现出一些对于理想及现实自我的不合理观念。

别人眼中的我:暗灰色的很普通的纽扣。来访者自述认为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一个十分平庸的、无能的、不起眼的人。体现出来访者较低的自我评价值。

我眼中的他人:一颗很大的蓝色纽扣。来访者表述:他人都是独特的,闪亮的。这体现出来访者内心存在着“他好,我不好”的想法。

第二阶段:启动来访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与班主任进一步沟通,引导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调整对于来访者的教育方法,即采取少批评、多表扬的办法,更多关注来访者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为来访者在班级中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让其在为大家服务的过程中体现个人价值。此外,适当调整该生在班级中的座位,尽量安排一名温和健谈的学生与来访者同桌,告别最后一排的“独坐”情况,并鼓励学生多与来访者交流互动。

与来访者的母亲沟通,使母亲认识到来访者当下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引导其改变教子观念,避免大包大揽、“无微不至”,让来访者承担一些家庭责任以及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来访者在辅导中多次提到自己平时爱走神,经常幻想一家三口出去旅游的场景,足见其对一家三口温暖家庭生活的向往。因此,建议其母亲与其父亲沟通,让父亲能多花一些时间在孩子身上,一家三口平日能多一些沟通交流,多一些家庭活动。

第三阶段: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对来访者进行辅导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埃利斯的“ABC理论”中提到: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和行为反应。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因此,想要改变情绪和行为,可以从改变对事件的看法入手。

在咨询过程中发现,来访者存在着诸多不合理观念,例如: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认为正是因为自己笨、反应迟钝才导致了现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等等。为让来访者能够与不合理的观念进行辩驳,咨询师辅助其共同寻找事实依据。在辅导过程中,我要求来访者列出至少十个自己的优点长处,并分别说出印证这一优点的成功事件(个人经历)。由于在咨询当场说出对于来访者来说非常困难,因此将其作为之后一个星期的家庭作业,如果自己想不够,可以求助父母及同学、教师帮其完成,以此帮助来访者增强自信心,学会多角度评价自己,并创设他与社会支持系统沟通交流的机会。

该生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很好,在下一次的咨询过程中,通过来访者讲述自己的优点和成功经历,以及咨询师在期间的积极关注,使其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情绪状态也有了较大改善。在对自我的评价打分中,自述从-10分,增长为了现在的30分。

咨询师再次要求来访者选择纽扣来代表自己。来访者一开始拿起一颗最大的蓝色纽扣,即上次访谈中“我眼中的他人”那颗,又放下。自述认为自己与他人一样,也有一些闪光点,但也不宜太过自信,不能骄傲。于是,最终选择了一颗中等大小有金色花纹的纽扣。

在之后的两次辅导中,我能够明显看到来访者心理状态的好转。他开始愉快地向我讲述自己近期被班主任表扬、帮助同学擦黑板和买饭等经历。在这两次的辅导中,我要求来访者绘制了自己的“生命线”,综合自己的兴趣、优势、性格特点,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问题,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同时,了解到自己与理想状态之间能力、个性方面存在的差距。咨询师利用“目标倒推法”,引导来访者思考自己每一个阶段应该学习和实践的内容,并共同协商制定新一步的行动计划。

经共同商议,期末考试前的行动计划如下:每日能够完成作业并检查后上交;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上;每天练字15分钟;周末抽出半天时间帮妈妈看店。要求来访者在完成任务后记录每周的感受,在咨询时进行反馈。

第四阶段:通过团体辅导进一步改善来访者的适应问题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以团体辅导(小组辅导)的方式来进一步改善来访者的人际关系适应不良问题是较为有效的。

在后期的三次“你、我、他――人际关系主题小组辅导”中,第一场的热身活动为在一盒纽扣中挑选自己的“自我像”,并要求大家根据选择纽扣的特点来做自我介绍。学生在安全融洽的氛围中分享自己的特点,介绍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之后,学生还一同体验了“戴高帽”“信任之旅”“搭高塔”等活动。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了自我,帮助大家掌握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与互信。来访者参加团辅后,在谈感想时也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当发现自己在大家眼里也有那么多优点时,真的既意外又开心。”

第五阶段:结束巩固阶段

在整个心理咨询过程结束后,来访者及家长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表示满意。经过双方同意,结束咨询关系。但要继续巩固咨询效果,需要学校、家庭共同协调与配合。

五、咨询效果评估

来访者自我评估: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我觉得心情好了很多,自信心也提升了。现在在班级中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感觉都慢慢步入了正轨。新给自己制定了学习和生活计划,虽然简单,但是确实让我尝到了甜头,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辅导的最后,我选择了一颗带花纹的大小适中的纽扣来象征自己,代表有些优点大家都看到了,其实还有一些大家没发现的优点。将来我希望自己能够扬长避短,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家长评价:通过辅导,孩子最近真的开朗了很多,跟我们的交流也变多了。听从了教师的建议后,孩子的父亲也抽出了比原先更多的时间回家陪孩子吃饭聊天,最近一家三口还计划着暑假的外出旅游。能看得出孩子最近心情好多了,现在也在家中帮我分担了不少家务,好像一下子长大了不少。

班主任及学生评价:小熙现在和身边同学的交流多了,笑容也多了,还在班里承担起了一些服务工作。上课时,小熙的精神状态也比之前好了不少,甚至课下还开始主动找科任教师询问问题,变化明显。

心理测验结果:抑郁自评量表得分49分,焦虑自评量表得分45分。来访者的情绪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