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范文1

【关键词】青年学生;;安全套使用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sexu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ianjinLIU Zhongquan, ZHANG Tianlu, GUO Yan, BAI Jianyun, ZHOU Ning, XIA Jianhui. Tianjin Center for Disease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ianjin 30001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exual behavior of students in Tianjin. Methods: Using the data of Youth Students AIDS Sentinel Surveillance in Tianjin from 2010 to 2014, the proportion of young students’ sexual behavior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A total of 8120 students from 2010-2014 were surveyed, 475 of them (5.8%) reported having sex. The average age of having first sexual behavior was (18.35 ±1.755) years old, a minimum of 12 years old. Male, college or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and age wer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irst sexual behavior. Condom using rate at their first sex behavior was low (45.1%). Conclusion: The high proportion of young students’ sexual behavior and low condom using rate is the characteristics. Male junior college and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hould be given more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safety education of young students.

【Key words】Young students; Sexual behavior; Condom use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志码】A

青年学生作为艾滋病防治的目标人群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卫计委公布的《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1]中提到“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艾滋病防控工作出现了新问题”,“一些地方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较快”,“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为了解我市青年学生特征,评估青年学生感染HIV的风险,探索青年学生防治艾滋病的措施,收集2010年至2014年青年学生哨点数据,对本市3所大中专院校8120名学生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0年至2014年天津市三个青年学生哨点监测调查的8120名在校学生。

1.2方法

收集2010年至2014年我市三个青年学生哨点调查问卷结果,哨点抽样方法方案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手册(2011)》[2]执行,收集信息包括:(1)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如性别、户籍地、民族和学校等;(2)艾滋病知识,艾滋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安全套使用知识等;(3)特征及安全套使用情况,建立数据库。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参考文献和研究假设,了解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知识与安全套使用之间的关系,同时将大中专学生的性别、年龄、户籍地、不同学校等作为变量与是否有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P值、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2结果

2.1一般人口学资料

调查的8120名青年学生中,2010年至2014年各年调查人数依次为1607、1608、1643、1645、1617人,其中中专校1641人,大专校2462人,大学4017人;男4287人(52.80%),女3833人(47.20%);平均年龄(19.90±1.63)岁;未婚8106(99.80%),已婚11人(0.10%),同居3人;本市户籍3282人(40.40%),外省户籍4837(59.65%),外籍1人;民族前4位为汉7608(93.70%),回134(1.70%),满106(1.30%),蒙82(1.00%)。

2.2特征

8120名被调查者中,475人(5.80%)自述发生过,其中包括370名(8.63%)男生和105名(2.73%)女生,9名男生自述发生过同性。第一次发生的平均年龄为(18.35±1.76)岁,最小12岁,最大25岁,有过性经历的475人中,第一次发生的对象, 445人(93.70%)是和男/女朋友,临时性伴17人(3.60%),商业性伴7人(1.50%),同性性伴3人(0.60%),配偶3人(0.60%)。

2.3的影响因素

从表1中发现,男生自述发生过比例高于女生,同时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2012年至2014年调查的青年学生发生的比例较前两年有所增加;大专和中专在校生较大学有更高的比例,不同户籍和民族的学生间发生比例无差异。

2.4安全套使用

全部被调查者中了解正确使用安全套减少艾滋病的传播这一问题的占到96.50%,但是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仅为45.10%,最近一年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仅为31.20%。比较了解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这一问题的人最近一次是否使用安全套(同时回答两问题的186人)、最近一年安全套使用频率时(同时回答两问题的184人),发现是否正确了解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知识与最近一次是否使用安全套(χ2=0.143,P=0.094>0.05)和最近一年使用安全套频率(χ2=3.538,P=0.170>0.05)间并无关联。回答最近一次不使用安全套原因的73名被调查者中,本人不愿使用27例(37.00%)为主要原因,其次为已采用其他避孕方式19例(26.00%)。见表2。

3讨论

3.1青年学生发生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3]。本次调查显示本市5.8%青年学生中自述发生过,虽然该比例低于广东(8.08%)[4]、黑龙江(9.20%)[5]、太原市(14.80%)[6],但是同样应该引起重视。男生发生的比例(8.63%)高于女生,特别是存在传播艾滋病风险极高的男男[7-9],因此应该重点加强青年学生特别是男生的性安全教育和艾滋病防治教育。

3.2此次调查显示,平均年龄最小的中专学生有过的比例最高(9.99%),其次是大专,最低的是大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家庭和学校疏于教育管理导致中专学生过早的发生[10,11],而大学生由于过重的学业压力和严格的家庭教育,发生比例较中专生和大专生低,因此艾滋病防治关注大学生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年龄更小的中专技校学生。

3.3虽然96.5%的青年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但是实际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却不高,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仅为45.10%,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仅为31.20%,呈现知行不一的特点[12,13],而不使用安全套的原因主要是本人不愿使用,采用其他防避孕措施,说明青年学生对于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意识还是比较淡漠,需要培养青年学生的艾滋病风险意识[14,15]。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5〕40号.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手册(2011). 2011年3月.

[3]Adefuye AS, Abiona TC,et al.HIV sexual risk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 of risk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interventions. BMC Public Health,2009(9):281.

[4]李玲,黄艳苹,刘兵.广东省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现状及性别差异.重庆医学,2015,44(6):819-824.

[5]代伟萍,闫世春,梁琦.黑龙江省大学生性态度、及艾滋病知识调查.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 31 (2):215-217.

[6]王妍,燕燕. 太原市大学生现状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14,41(8):1450-1451.

[7]Zhang L,Ding X,Lu R,et al.Predictors of HIV and syphili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a Chinese metropolitan city: comparison of risks among students and non-students.PLoS One,2012,7(5):e37211 .

[8]黑发欣,王璐,秦倩倩,等. 中国 2006-2010年男男者艾滋病疫情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67-70.

[9]王丽欣,陈官芝,张北川,等. 男男者中大学生与同龄非大学生艾滋病高危行为对比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志,2010,31(1): 113-114.

[10]储丽琴,左胜梅,胡春霞. 高职大学生性观念及调查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 (3): 430-431.

[11]Sutton MY,Hardnett FP,et al.HIV/AIDS knowledge scores and perceptions of risk among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attending historically blac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 Health Rep,2011V126N5 :653-663.

[12]赵湘,汪宁.中国大学生性意识及与性传播疾病.中国公共卫生,2012,28(3):350-351.

[13]徐哲,申丽红.河北某大学在校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况调查.中国性科学,2013,22(7) :77-78,105.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范文2

关键词: 高等院校 贫困生 负性情绪 形成 干预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贫困生的关注越来越多,目前,国家已初步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为主体,辅之社会资助、绿色通道等内容的多种形式的综合资助体系。而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受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目前较多研究均认为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根源来自于自身家庭的贫困。笔者长期工作在医学高等院校学生工作一线,通过与贫困生的深入谈话,结合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表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发现较大一部分贫困生获得资助后,经济困难虽然得到暂时缓解,但是心理问题可能并没有得到解决,更有可能因为高度的敏感和自尊,或者获助后产生的压力和责任感增加,心理问题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因而,了解贫困学生受助后可能产生的负性情绪及因负性情绪而引发的不良行为倾向,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的高等院校家庭贫困学生受助后负性情绪。

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NA),也称消极情绪,是具有负效价的情绪,它是反映个体主观紧张体验与不愉快投入的一般性情绪维度,包含了一系列令人厌恶的情绪体验[1]。个体的情绪体验会直接影响其行为倾向,我们只要了解贫困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就能预见和把握其行为倾向。目前,负性情绪是影响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成分,它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对贫困生的心理生活品质有着直接的不良影响,同时,长时间负性情绪体验也会给贫困生的生理健康带来负面效应。常见的高校贫困生获助后的负性情绪主要包括:

1.获助后感到羞愧、羞耻。这部分贫困生主要包含以往对于自己家庭贫困的事实难以接受的学生,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常常给别人以自卑或者较敏感的印象。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2]。自卑的同学在其日常行为特征上主要表现为羞怯、忧郁、孤僻、退缩、缺乏主动等,较多自卑情绪体验过重的同学会同时兼有敏感的情绪体验,敏感,在性格上可认为是过度在意细节带来的感受和变动并善于将之放大,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3]。这些学生对于自己家庭贫困的事情过度在意,不能够正视家庭贫困的事实,往往不想别人知道自己获助,消极面对获助这一事实,认为助学金的获得使自己陷入羞耻、尴尬的局面,部分较为敏感的同学甚至会有别人瞧不起自己、讨厌自己的错误想法和认知。

2.获助后压力过大,感觉焦虑。这部分同学在日常的行为中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有部分同学甚至将改变家庭环境作为己任,迫切希望通过读大学改变家庭困境和自身现在的生活状态,由此带来的压力感会促使这部分家庭贫困的同学有着比其他同学更高的使命感和追求卓越的动力。获助后,和这些同学进行深入访谈时,往往了解到他们有“压力很大”,“别人帮助了我意味着我应该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去回报社会”,“我如果表现不优秀,对不起家人、老师及社会上帮助过我的人”等想法,由于这部分家庭贫困学生责任感过强,以至于责任感成为其内在的压力。接受资助后,有责任感,能知恩图报是好事,但是过重的责任感成了内在压力却会促使贫困生加倍努力地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尤其是学业目标,从而最终导致自我的迷失,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身心不必要的伤害。但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正常、适度的压力会带来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当过度的、持久的压力带来焦虑的负性情绪体验时,会给家庭贫困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经常处于焦虑中会引发肌体的紧张不安和忧虑的情绪,并会使贫困生的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易怒,严重者会导致精神问题。所以针对高校受助生的焦虑状况,我们绝不能忽视。

3.获助后变得麻木,产生“等、靠、要”的惰性思想。这是极个别的家庭贫困的同学较为极端的一些想法,多产生在较高年级的同学身上。笔者所在高校属于医学高等学校,学生学制普遍较长。高年级的同学获得资助次数相对较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惯,心理和情绪上均渐渐变得麻木,对自我放松要求,产生惰性思想。这部分贫困生会将自己每年都获得资助看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的明显表现是在每次不同形式的资助申请结果公布之后,会主动联系老师,内容包括这次的资助款项金额,我和谁情况类似,为什么他有我没有;我上一年拿了多少钱,为什么今年获得的资助比上年减少了;我已经拿了XX助学金了,但最近另外一个助学金,我还想申请等情况不一而足,在对这些同学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的时候发现,多数同学家庭情况和以往并未发生较大改变,他们已经获得的资助基本上可以缓解其家庭经济压力,部分或者基本满足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并不需要更多的资助项目和金额。而且有极少数的同学在评定贫困生等级时在家庭材料上弄虚作假,以期获得更高的贫困等级的资助。这些同学拿到资助之后,经过其周围同学反映,很多同学并不是用于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比如购买一些非生活必需品、电子类奢侈品和请客吃饭等。

二、高校家庭贫困学生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分析。

获助的贫困生之所以产生这些负性情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这些同学不能够正确对待自身家庭贫困及他们需要社会、学校予以资助的现实。并不是所有的负性情绪都会带来不好的行为后果,一定程度上的负性情绪,比如焦虑、羞耻等会成为贫困生追求成功的动力,但是过强、持久的负性情绪势必会带来不良的行为倾向,从而产生不良的行为后果。如何处理这些负性情绪呢?第一,我们必须识别出贫困生产生的不同性质的负性情绪,负性情绪的识别要经过两个步骤,首先要从贫困生的身体状态与行为举止结合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具体表现判断出他们是不是产生了负性情绪及负性情绪的强度;接着对已经产生的负性情绪再作出细微的辨析,并结合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确认是属于何种负性情绪。第二,针对贫困生已经出现的负性情绪,适当、适时、方法得当地进行情感疏导,并且针对贫困生的个体情况提前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

三、针对高校贫困生获助后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开展教育干预措施的实践探索。

目前,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教育干预措施主要包括:

1.帮助贫困生接受自己家庭贫困的现实,正视家庭贫困现状。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差距是真实存在的,如何让刚刚进入大学的高校大学生正视并接受自己家庭贫困,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看法不一,网上也存有很多争议。笔者认为,正视家庭贫困的第一步,就是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贫困事实陈述出来,从而帮助贫困的同学意识到贫困不是自己的错,更不是让人感觉羞愧或者羞耻的事情,正视贫困并积极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的态度和行动才是最值得尊重的做法。具体的做法,建议在贫困生认定环节,鼓励申请贫困生认定的同学在小范围(班级、贫困生评议小组等)内进行家庭情况自述,少数特别内向拒绝自述的同学,可以放宽要求,在贫困生认定结束后抓住其他机会加强对这部分同学的心理疏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勇敢地当众讲述自己家庭贫困,不但会使周围的非贫困同学加深对家庭贫困同学的了解,对于贫困生自己也是一种锻炼,能够学会不逃避人生,直面挫折。

2.降低无偿的物质资助比例,增加有偿资助比例。目前,较多高校采用的有偿资助主要包括勤工助学和助学贷款,而贫困生获得到的更多资助都是无偿性质的助学金、补贴和学费减免等。过多的无偿资助,不仅会助长贫困生不劳而获的心理,养成“等、靠、要”的习惯,也会使周围非贫困的部分同学产生心理不平衡,对贫困生产生仇视或者轻视心理,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生人际关系紧张的程度。加大有偿资助的比例,有效途径之一是增加有偿资助的形式,可以采用规定不同等级和金额的助学金的申请与贫困生每学期参加多少次义务劳动、每学期参加多少次课外活动、每学期参加多少次公益活动等内容相挂钩,这样在获取贫困生资助资金的过程中,贫困生自身的价值也能够得以不断凸显,逐步弱化了“等、靠、要”等消极依赖心理,培养了自身的自立精神、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对于贫困生更多地采用积极关注,及时奖励。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较为偏远的欠发达地区,父母多为农民,受原有比较单一、封闭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自身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及人格的完善会较家庭优越的孩子落后。这些家庭出来的孩子较多地承担着改变家庭命运的压力。进入大学之后,他们极度渴望取得优异的成绩改变家庭命运,往往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对于贫困生的积极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关注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更要关注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对他们的每次进步都要做出肯定。与贫困生的交往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完全采用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们,往往会使贫困生反感,尊重与认可才是他们最渴望的交往方式。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维护对方的自尊。高校贫困生由于处于弱势地位,比起非贫困的学生往往会更加自卑,所以与贫困生相处时更应该投以更多的宽容,包容他们的不足,并更加积极地关注他们,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更多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注重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4.注意加强对贫困负性情感的疏导,营造良好的资助环境。加强对贫困生负性情绪的关注与疏导,及时排除负性情绪带来的不良情绪和压力。在和贫困生的交往过程中应注意从贫困生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依据他们的心理状况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关注心理咨询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深入辅导和帮扶活动,从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造成贫困生获助后负性情感产生的原因复杂而多样,有时候不仅仅是贫困生自身的原因,而且周围非贫困同学的态度也会对贫困生产生影响。因此,加强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端正他们对于贫困生同学获助的态度,营造良好的资助环境,对于贫困生负性情感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石林.情绪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综述[J].心理学,2000(1).

[2]陈仲庚.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3]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心理学,2001(8).

[4]马琪山,黎晓娜,何兆东.正确对待负性情绪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新时期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10).

[5]王幼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调查及改革的思考[J].青年研究,2002(2).

[6]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7]浙高.浙江建立资助高校贫困生综合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24日,第一版.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范文3

1.1一般资料

男1例,女13例,共计14例,其中大学生3例,中学生11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23岁,平均年龄19岁。

1.2临床表现与症状

1.2.1抽动或抽搐病人忽然口眼紧闭、两手紧握、身体僵硬、局部抽动甚至全身抽搐、呼叫不应。这种症状持续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

1.2.2兴奋病人突然大哭大笑、或唱或骂、摔打东西,甚至打自己或咬人。

1.2.3神经异常病人自述身体麻木,两眼看不见东西,双耳听不清声音,甚至不会说话,不能动。

2护理

2.1癔症发作时首选药物疗法紧急时肌肉注射氯丙嗪25~50mg,或口服安定10~20mg进行镇静,并根据情况上约束用具,以确保病人及他人的安全。

2.2将病人安置在肃静的房间,给治疗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环境。医务人员及亲属均保持镇静,不要惊慌喧闹,尤其不能谈论病情的轻重,以免病人听了影响恢复。

2.3同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其采取关心、接纳的态度。

2.4坚持保护性医疗制度,在患者的床边注意谈话语言,不窃窃私语、指指点点,以免引起患者的疑心而使症状加重。每次服药与注射前应对患者多加解释和暗示,使其乐意接受治疗和相信医务人员的治疗,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

2.5多做细致的思想开导劝病人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防再次发作。注意与病人的沟通技巧,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伤害病人。

2.6用语言暗示,对病人进行诱导,告诉病人这是一种大脑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是不会留后遗症的。

2.7及时与癔病病人的亲属交流,告知本病的性质及发生原因,指导亲属改善对病人的态度,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及工作,调整环境,去除精神刺激。并告知亲属探视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加重病人心理负担,使治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8健康教育向病人及亲属讲解有关癔症的发病诱因、临床可能出现的症状及有效的预防措施。帮助病人充分认识自己,挖掘出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及与疾病的关系,教会病人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调整不良的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用理智而不是用情感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3体会

3.1大中学生癔症频发的原因现在的大中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逐渐增高,从小娇生惯养、众星捧月般的生活,使其经受不住一点挫折和失败,加上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校及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分数而忽略了对孩子性格、品质及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导致有些大中学生性格、心理等方面的不健全[3]。

3.2大中学生癔症的治疗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和暗示性治疗,效果较好。

3.3大中学生癔症的预防传统的护理模式已不适应癔症的护理,必须从心理、社会、家庭等方面进行系统护理,才能达到病人全面康复的要求[4]。除了需要医学进步外,还需要建立社会授助网以及为病人制定合适的卫生政策。医院和社区应配备心理咨询员,开设心理热线电话,建立健康(含心理)档案,进行社会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赵春海,闻华.癔症病人的心理护理.china-.

[2]王久凤.癔症与暗示性心理护理.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11月2卷11期.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范文4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寝室打架事件 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10月12晚在一男生寝室,学生刘某与陈某发生口角后产生肢体冲突。刘某帮陈某买东西,陈某觉得东西不好,就对刘某表示不满,但刘某没有与其计较,陈某后又托刘某代买东西,刘某没有理睬,遭陈某短信侮辱,后刘某也用短信侮辱陈某,当刘某回寝室时遭陈某驱赶,两人发生冲突,大打出手,经过多名学劝架,两名学生才停止打架。

二、辅导员处理步骤

1.查明原因,安抚双方情绪。

辅导员事后倾听双方讲述事件发生的起因与经过,查明事情原因,再做后续处理,处理问题的目的不是惩罚,不是安抚,而是教会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导学生避免用武力平息自己的怒火,使陷入争斗的学生学会冷静克制并协调彼此之间的分歧。

2.通报实情,消除家长误解。

由于刘某、陈某违反校纪校规,辅导员让两人写出整个事件的行为自述,即检讨书,并立即通知其家长,请家长到校会谈,对事情发生的客观经过,依校规校律等相关条例处理本次打架事件的情况做了通报,家长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与辅导员一起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刘某、陈某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相互道歉,并重归于好。

3.召开班会,提高学生认识。

整个事件处理后,辅导员立即召开专题班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预防和解决寝室人际交往矛盾冲突的具体方法,鼓励学生加强沟通,一起讨论寝室生活中的矛盾或冲突,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教学生正确应对负面情绪,提高自我管理、自我尊重、自我反省和自我观察的能力。并提醒全体学生,如遇到人际冲突甚至暴力相向时,其他同学应立即制止或劝阻,不能袖手旁观或大声鼓噪、吆喝,故意扩大事端。

三、案例分析

1.慎重处理寝室打架事件,疏导学生情绪。

在本案例中,辅导员在第一时间找到打架的两名学生,没有用简单的批评、指责方式,而是分别倾听学生讲述事情经过,站在学生角度处理问题,体会学生的情绪和想法,理解其立场和感受,将体谅和尊重放在首位,在学生犯错误、痛苦难熬的时候给予忠告,不仅解决了事件,还给予了学生温暖,学生更信任老师,愤怒、不平衡的情绪得到平复,便于学生快速冷静,重拾理性,有利于突发事件的终止。

2.规范应急事件处理程序,消除后续隐患。

辅导员在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没有忘记让学生写下书面检讨和保证书,而且将家长请到学校,当面通报事件经过,能避免学生向家长陈述事情时有所隐瞒,造成家长对学校处理意见产生误解的被动后果,同时辅导员让学生写下书面材料,若两人再犯也有依据采取较严厉的处罚措施,是辅导员工作过程的重要证明。这种规范操作程序既能避免学校陷入产生误解被动的局面,又能对学生产生警示作用。

3.及时关注人际交往冲突,提高思想认识。

辅导员在事件处理后又在班级召开了专题班会,从寝室打架事件中发现学生在处理人际交往冲突方面的思想误区,借助班会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对预防和制止类似事件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提高思想认识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冷静地对待和处理类似情况。另外,辅导员对旁观学生也做了思想教育,要求学生遇到类似冲突事件发挥积极的协调作用,及时制止事态进一步扩大,避免演绎成更严重的暴力事件。

四、案例启示

1.重视学生思想状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辅导员在整个事件中抓住了寝室冲突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发现了学生思想问题中比较普遍的问题,高校中寝室矛盾十分普遍,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目前大学生感觉困惑的难点,这与目前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有关,他们情绪易激动,自尊心强,习惯从自身角度看问题,再加上中学应试教育造成的人格教育缺失及家庭教育造成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使高校寝室成为矛盾冲突发生的密集场合,这是亟待高校引起重视的深层次问题。

2.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消除冲突事件发生隐患。

学生寝室冲突事件还暴露了学生对于打架事件的不惧怕心理,因此,应该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打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底线意识,明确不能逾越的界限,学会用冷静、克制、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敢轻易触碰法律、校规校纪,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杜绝类似冲突事件发生的隐患。

3.注重学生品德建设,引导学生保持平静心态。

学生间容易发生冲突,最根本的问题是做人,没有品德修养意识,自身的思想、品行、观念会发生偏移,看待人和事就会发生偏移,不平衡的心态就会产生,不冷静的行为就会出现,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品德建设,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在网络发达、正负面信息大量涌入的形势下,高校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应发挥积极正面的宣传作用,研究新形势下的德育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做诚信、文明、理性、谦虚的人,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牟德刚. 对大学生打架斗殴现象的分析[J]. 青年研究,1998,12:33-37.

[2]姚福清,兰倩.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1:91-93.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范文5

Xu Min; Fan Yong; Yang Chunyan; Chen Yin; Wu Yanhua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南京 210044)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Nanjing 210044,China)

摘要: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尤为突出。所以迫切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重视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做到提前预防。文章还重点介绍了本院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一些经验,将真正贫困的同学纳入到资助工作中来,希望对同行高校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come the social problem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in today's society, particularly in recent years.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urgently need to pay full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poor students, master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or students, and make early prevention. The article also highlights some experience in the work of the poor student identification to give funding help to the real poor students, and want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e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心理问题 贫困生 弱势群体 和谐校园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problems;poor students;vulnerable groups;harmonious campus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99-02

0引言

高校弱势群体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也是他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首要代表者,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和谐与稳定直接关系着高校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贫富差距拉大,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增多。“高校贫困生”群体由于经济压力较大而引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也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特困生作为贫困生中经济矛盾最突出,最需要关注的一类对象,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近年来,由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不可轻视的问题,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我们对我院贫困生进行的深入的调查,我院在校本科学生为1341人,贫困生233人,占全院学生的17.4%,其困生33人,占2.5%。以2006级本科生为例,06级共有学生252人,我们在2006年进行过一次入学心理普查,当时测试结果显示有22人心理可能有问题,经过辅导员排查、核实,其中确有由于心理问题学生16人,其中贫困生6人。06年至今,全院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休学的学生4人,其中3人都是贫困生。可以说,贫困生一旦产生心理问题,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对于学生本人及其家庭都是雪上加霜,极其沉重的打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出身原因,大多来自偏远地区,他们进入大学之后,扩展了眼界之外,还很有可能产生心理落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他们需要承受着落实学费、生活费带来的焦虑,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困难、学习条件差等客观因素,他们会出现难以适应新环境、学习起点低等情况,参加活动时缺少信心,与同学很少交流,甚至跟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相处时会产生心理失衡,从而导致自卑心理。

我们结合多年的贫困生管理工作,总结了如下几条经验跟大家分享:

1建立贫困生档案,及时完善信息系统

在大一新生入学时,我们需要及时完成贫困生认定工作,及时掌握这些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建立贫困生档案。贫困生是一个动态的群体,有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好转而退出贫困生行列,有的同学也会由于家中突遭横祸而变为贫困生。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贫困生信息系统,做好档案管理、分类,存档工作,定期跟踪调查,做好实时调整。

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贫困生资助金额的逐年提高,一些家庭经济一般甚至良好的学生也开始申请贫困生资格认定,使得同学意见颇大。以往认定程序的单一使得我们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方面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为了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国家、社会、学校资助发到每位真正贫困的同学手中,我院在借鉴学校出台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试行)》的基础上,于2010年2月出台了《信息与控制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中首先强调了我院支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勤工助学获得收入来帮助完成学业。在各种场合,我院都注重强调贫困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完成学业,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如果不刻苦学习,只靠国家、学校资助是可耻的。我院学生会实践部免费为想勤工助学的贫困同学联系岗位,包括家教、促销员、实习岗位等,每年都为贫困同学提供很多岗位,有效的帮助了贫困同学解决了学费、生活费问题。2010年度,我院欠费学生为零,这也有效的说明了我院资助工作的成功性。

其次,为了杜绝同学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时弄虚作假,杜绝贫困生高消费现象,申请贫困生的同学在提交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时需同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残疾证、低保证、学籍证明等,家庭成员生病需提供病历、用药清单等。在每学期开学初时都要求贫困学生提供近三个月话费清单,复查该生是否有高消费现象,如购买高档笔记本电脑、高档手机、数码相机等。一旦查明存在高消费,困难生资格评定委员会将酌情采取直接取消其贫困生资格或降低其贫困等级。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不再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同学也会主动放弃贫困生资格。被取消困难生资格的同学除非有特殊原因再次造成贫困的,原则上不再进行资格认定。

再次,我院在认定贫困生时都要求每个班级认定小组履行如下程序:贫困生在班主任主持的班会课上自述家庭困难情况,全班同学结合其衣着打扮、平时消费等表现进行投票,班级认定小组结合投票结果评出是否困难生及其贫困等级,被认定为困难生的同学票数需占班级人数的50%以上,由班主任签名后上报学院。

如上几个程序的履行使得我院的贫困生认定一步步走上正轨,同学反映普遍较好,大家都觉得我院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已经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公平、公正。在助学金发放时,大家都能理性的对待,让真正贫困的、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同学能够更多的得到国家资助,资助工作认定结束没出现一例同学反对意见。

2注重平时教育,做好提前预防工作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型学生,我们要着重从自立自强教育入手,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要将贫穷当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鼓励他们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通过勤工助学等形式完成学业,我校专业设立勤工助学中心,为贫困生免费介绍勤工助学的工作,学校也特设勤工助学的岗位,专门用来招聘贫困生当学生助理,鼓励贫困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帮学校干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赚取自己的学费、生活费。

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比如: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绿色通道等,保证我们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可以顺利读完大学,甚至更深层次的深造。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要注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心,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知道暂时的贫穷并不可怕,只要现在刻苦学习,将来肯定会有属于自己的一切。突患重病,家庭遭遇不幸等突发事件,往往会对个人造成较大的身心伤害,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类学生往往性格内向,与其他同学不太合群,甚至会做出一些偏激的举动。他们一旦发生问题,将会是致命性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解决问题。

3定期举办活动,从各种渠道了解贫困生实际情况

对于贫困生来说,思想、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经济上的困难和压力大。所以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他们进行思想和心理教育。

学校可以每年举办一次针对贫困生的心理普查活动,掌握他们的心理动向,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帮助解决。通过举办助学、励志征文,品学兼优贫困生展览等一系列活动,激发贫困同学的奋发图强、自强自立的积极性。

4营造健康集体氛围,促进贫困生茁壮成长

一个好的集体环境对贫困生的成长无疑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贫困同学由于家庭条件,成长环境的差异,在班级集体活动中肯定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落差,从而导致学习、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会、分团委等学生社团作用,开展一些学生互助活动,让普通同学和贫困生互帮互助,营造一个和谐、互助、积极向上的学生集体氛围。通过开展一些高品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增进友谊,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集体氛围,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学校和班级的温暖,人类之间真挚的感情和友谊,一定程度上会消除经济困难给他们带来的消极影响。

5规范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帮助贫困生排解心理压力

目前普通大专院校在校生都已达到1万人以上的规模,学校也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帮助心理出现问题、一时平衡不了的学生缓解情绪,排除心理压力。贫困生在这方面比普通的同学更需要帮助,特别是大一刚入学时,贫困生遇到的困难和尴尬比普通同学要大很多,学费、生活费、学习、日常交往都是他们头疼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发生心理危机。

据调查,各大高校心理咨询师配备的数量还是偏少,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心理问题要靠辅导员来帮助解决。由于在现行体制下,辅导员都不是专业出身,解决心理问题时只能要经验来进行指导,有时言语不当,可能会引发更多问题。所以建议高校在多引进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同时,也要注意多宣传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存在。包括请校外专家做讲座,多进行一些心理调查,然后进行专业指导。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有问题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提前预防。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动态群体,也是心灵特别敏感的群体,是特别需要关爱又容易自我封闭的群体,是承受巨大压力而又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体。如何为这一特殊的群体创造条件和机遇,帮他们的心灵撑起一片绿荫,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努力探索,用我们的细心、爱心、关心来帮助他们茁壮成长,冲破种种难关,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彦龙,李泓源.特困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教育教学,2009,7:19-21.

[2]刘东江,潘道财.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8,(6):57-58.

[3]褚佳.关于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09,(1):65-67.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范文6

1 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组织管理机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逐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机构。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由校级领导担任负责人,资深的专业老师担任副职主抓全面工作。各院系设立分机构负责人,主要负责本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在每个班级设心理委员,及时掌握班级同学心理发展动向,随时向辅导员或院系汇报。学校要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和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中精心选拔,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机构:一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级为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包括治疗室、侧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协会;三级为院专心理咨询室;四级为班级。每个机构都有其主要职能,上传下达、左右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而设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成科学、全面、系统的内容体系。内容包括基本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校学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可将教育内容分为两大类:发展教育和健康咨询。前者是普及教育,覆盖面广,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后者是健康咨询,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通过各种专业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新回到健康心理状态。具体内容如下:发展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一新生适应问题、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未来职业规划、恋爱与学业等。健康咨询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个案咨询主要针对由于学习、交往、情感等原因而产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精神和行为障碍;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对有共性问题的学生集体做心理疏导,如自我觉知、减压放松等。

3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

3.1 发展教育方式

发展教育可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教育部要求将此课程作为大一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全校适当开设几门心理学选修课,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同时,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如大一学生环境适应问题,大二、大三学生人际交往和恋爱问题,大四学生择业心理调适等等。此外,与学生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比如每年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月)开展系列活动,有心理健康知识竞争、经典心理影片欣赏、心理剧和心理健康教育征文等。

3.2 健康咨询方式

心理咨询按性质分为发展心理咨询和健康心理咨询。根据求助者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咨询方式。第一,个体咨询是以求助者个人作为对象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是由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第二,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第三,电话心理咨询是通过电话这一现代通讯手段,运用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及时、迅速地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第四,网络心理咨询是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求助者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主要有QQ聊天,ICQ、电子邮件(E―mail)、电子布告(BBS)、个别或团体交谈等。网络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的优点特别受到学生的青睐。学校学生管理部分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在网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经典案例分析、心理困惑答疑、心理辅导等内容,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第五,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有需求的同学和朋友予以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因为同龄人之间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比较相似,很容易形成同理心产生共鸣。朋辈咨询有时比专业辅导老师的咨询效果更快捷有效,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4 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效果评估机制

4.1 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

首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疏导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依据。主要方法是通过各种问卷和量表进行,如SCL―90,智能测量、人格测量、临床测验等。其次,对预警学生进行预约访谈。根据对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分析,筛查出预警学生,并将他们按问题和程度进行分类,及时与他们所在院专的负责老师联系,对预警学生进行约谈。约谈之后再对确实有问题的学生根据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辅导方案。

4.2 个案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对于日常接待的个案咨询效果评估可以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心理咨询前评估。辅导老师根据来访学生的自述和询问进行诊断,需要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进一步分析。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咨询前后效果对比提供参考数据。其次,心理咨询过程评估。主要从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互动、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以及每次咨询后的感想、行为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心理咨询后评估。一是咨询结束后对求助者再进行测量,将咨询前后两次结果进行对比评估咨询的效果;二是自我评估,让学生评估自己通过咨询后的变化;三是辅导老师定期跟踪服务,应与咨询过的同学保持一定时期的联系。因为很多来访学生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所以老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提高咨询的时效性。

4.3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效性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评价,这个环节多偏重于教师方面,主要是通过活动内容、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筹备、活动的开展、操作技术等方面;二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从不同层面进行反馈。包括教师对活动的总结、学生的满意度、自我体会及日常行为等。此外还可以从辅导员及家长等渠道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价。

4.4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反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观察、收集、组织、储存、提取、整合和实际评价的过程。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规范,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评估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上有了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材内容和活动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通过评估反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变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逐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5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首先,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团委、学生工作处、武装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等单位负责人担任。其次,坚持预防为主,重在教育的原则。学校相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如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人生,培养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再次,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及时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症状较轻者,可在校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于症状较重者和特别严重的学生,学校还应派人协助保卫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有必要时还要及时转介到专门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

6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氛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形成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全方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