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界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的界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的界定

传统文化的界定范文1

"传统文化"是根据英文"Traditional and Folk Culture"翻译而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中使用的概念是"采用传统生活方式的本土和地方社区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相关的知识、创新和实践。"也就是说传统知识是历经数个世纪,适应本土文化和环境,通过口头的方式,代代相传的文化。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使用的"传统文化"是指"基于传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记、名称或符号;未公开信息;和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发明和创造"。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界定的观点也不统一。诸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郑成思教授主张传统知识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和"地方传统医药"两大部分。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李顺德教授则认为传统知识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领域,涉及到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文娱、体育等诸多方面。

由上可知:无论是组织还是学者,对传统文化都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又都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即在小区域内由集体创作、使用、保存且代代相传,属于传统或土著的文化。当然,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知识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当今还包括医疗、农业或者工业的方法等。

二、传统文化面临危机与保护之意义

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正在面临现实的流失和淡漠。在我国,尤其令人心痛的是,以非遗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产业在我国许多地方发展缓慢,尚未发挥助飞地方经济的作用,却成为流失海外的娱乐产业或产品的高附加值。再如我国的民间文学《花木兰》被拍成美国卡通影片,"变脸"绝技流传海外,《西游记》故事被拍成日本影片,端午祭、走马灯分别被韩国、柬埔寨向联合国申报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不一而足。此外中草药方面还有日本仿我国的六神丸开发救心丸,韩国仿制我国的牛黄清心丸等等。大量的传统文化遗产海外流失,民间文学艺术被粗暴使用,传统科技被无偿使用,有甚者还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来限制我国的正当使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被纳入议题,足以见证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对我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持有者多数在少数民族手中或者地处偏远的民众手中,保护传统文化有助于保护西部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人群之利益,最大化的实现社会资源与利益的均分配。第二,保护传统知识有助于增强西部本土居民的社会竞争力,为本土居民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更有助于本土居民自己保护传统文化。第三,保护传统文化有助于保留文化多样性。像我国这样民族众多的国家,要尊重少数民族群体,允许其在本民族的管辖范围内,对自己民族的文字语言和民族文化进行自治,使之能够不断地传承、延续。第四,保护传统文化可以防止非权利人的不当使用。正如前文所述,传统文化被大量的海外滥用,通过立法或者其他途径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其目的就是防止非权利人未经允许而加以利用,或者是在利用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恶意扭曲。

三、传统文化保护之探讨

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传统文化的维系、发展和合理利用,激励创作,保护文化多样性,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保护传统文化之目的,笔者将从立法保护、项目保护、传承保护、节会保护、四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

(一)立法保护

立法保护是传统文化保护最主要的积极措施,从当前国内立法实践看,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法规方面有1997年出台的《传统工艺美术条例》《云南省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当今国内部分学者主张将传统文化的保护纳入知识产权法体系,这一观点我是不予认可的。首先,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客体都是明确的,而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多数情况下是不确定的。其次,立法的价值存在冲突。知识产权法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创新,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传统文化的保护之目的在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使特定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宗教、伦理、道德等重要价值与特定的群体或者个人之间保持联系。所以,知识产权法很难再实践中保护传统文化。再者,勉强将传统文化保护纳入知识产权法体系,无法达到法律效果,这本身也是对知识产权法的损害。与之相反,鉴于传统文化是一种适应本土文化和环境,通过口头的方式,代代相传的文化。各省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对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予以保护更具有可行性。

(二)项目保护

项目保护重在确定传统文化遗产名录。对于那些有重大价值的项目,鼓励积极地申报世界或者国家级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同时,鉴于民族文化的原生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要加大对传统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比如建设文化馆、博物馆,便于对传统文化集中管理和保护。

(三)传承保护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为了使民族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永世长存。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民族文化保护氛围,掀起保护民族文化潮流。例如通过民族文化保护走进校园、课堂等形式。其次,传统民族文化保护需要保持原貌,需要在本地区开设特色民族职业教育,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增强年轻一代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再次,全力挖掘尚存在的传统文化艺人并予以登记,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传承人予以资金支持或对做出贡献的艺人提供奖励。

(四)节会保护

我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民族节日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像端午节、清明节等。近年来,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热衷于西方的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而对端午节、清明节趋于冷淡,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然而,通过节会上的活动可以使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得以传承和展示。渲染节日氛围,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结束语

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这些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尽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1】丁丽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开发传统文化产业的结合路径》,载吴汉东编《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年刊》(2007年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3】参见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13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4】参见《浅谈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方法》,资料来源:

省略/class03_detail.asp?id=1883,2011年01月12日访问。

传统文化的界定范文2

外观“意象”――对一个传统美学范畴的文化阐释和反思

摘要:“意象”一般被认为是艺术学的范畴。本文另辟蹊径,从传统哲学阐释出发,把意象界定为一种传统思维模式,并把传统文化理解为“意象文化”。以此为基点,文章以意象思维的特性阐释了传统文化的外在圆满性和封闭性,内在流动性和非主体性的特征,论述了传统文化问题的根源,具有一定的反思意义。

关键词:意象思维 意象文化 外在圆满性 内在流动性

传统文化的界定范文3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高校有着多元的校园文化,研究它的特点,并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对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曾有教育人士说:“未来学校的竞争,是校园文化的竞争。”[1]P42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不同,中美两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各有特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备的法律体系,高效的管理制度,兼容并包的移民文化杂交系统,以及高度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氛围,这些因素造就了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独到之处,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校园文化的界定

如何界定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是校园文化理论探索和实践建设的逻辑起点。国内外学者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让大家都能信服的定义。不少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校园文化的界定,可这些界定要么将校园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文化艺术活动和文化艺术教育,显得过于狭隘;要么就忽视了教学科研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巨大作用,显得过于片面;又或者将教师排除在校园文化的主体之外,也是不完整的;还有的界定虽涵盖面较宽,但缺乏具体的、实际的意义。

要界定校园文化需把握以下要点:①它是一种亚文化。它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并与其基本倾向保持一致,且与其他亚文化如家庭文化、企业文化等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②它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在高校校园环境中,由学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等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③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如图书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等)是基础,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提。精神文化(如校风、学风等)是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制度文化(如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行为文化(如学校流行的歌曲、服饰等)是表现形式。

二、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在价值追求、人才观念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模式,表现出与中国相比更为独到之处。概括地说,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学术风气浓厚。

一方面,美国高校对学生的毕业管理十分严格,实行“宽进窄出”甚至“窄进窄出”的策略。学校还制定了一些鼓励竞争、激励上进、淘汰后进的规章制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本身的竞争意识比较强烈,在学习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下,更加注重自我的完善和发展,能严格要求自己。这些因素都促成了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另一方面,美国高校还十分注重学术。在哈佛大学,“学术成就的重要性高于其他概念业已成为定论”,[2]P202学者们把学术成果看成自己才能的重要体现。为此,高校都很重视学术氛围的营造,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高校经常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定期座谈,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态势,及时获取最新信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高校还为学生科研创造条件,如提供科研经费、开放实验室等。对于教师,则通过多种激励机制,如举办学术经验交流会等,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美国高校浓厚的学术气氛。

(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崇尚个人主义。这里所指的个人主义是指“自己是自己前途或命运的主宰”。[3]P28美国高校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强调也极为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探寻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创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以个性化的教学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施教,比如提问式、讨论式、启发式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中,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学校通过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等,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生活、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2.课程体系。首先是课程体系的特色化。美国并没有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作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与需要、学校传统、课程基础及教师专长来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比较发达。其次是课程开设的多样性。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高校都很“注意同一课程的多样化,同一门课程为学生开出不同难度的若干课程,同一难度的课程由不同风格教师讲授,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4]P192再次是大量选修课的开设。压缩必修课的分量,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在必修课中也引入选课的形式,给学生以充分的选课自由,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最后是特色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创新性课程的加强。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智能型人才模式的挑战,高校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自身优势,加强了特色学科专业的建设,并且增加了创新性课程的教学,以帮助学生扩充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

3.校园文化活动。美国高校根据形势需要和学校特色,有针对性地举办各项活动,如文化节、艺术节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锻炼、提高的平台。高校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并资助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团体,这些团体的活动内容与方式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在美国,学生社团组织很多,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频繁,注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世界的认识和体验。学生也都积极主动参与,在活动中求得知识,获得技能,谋得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转贴于

(三)呈现多元化趋势。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向来以“民族熔炉”著称于世。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移民文化“杂交优势”,由此塑造了美国高校多元的校园文化,兼收并蓄、灵活多样的文化特征。在美国高校中,“来自不同国籍,不同传统,不同语言,不同思维方式的师生交融并合,有助于校园人思想观念的开放,提高学校对外交流的能力,并对校园精神产生一定的影响”。[5]P46而各种对外交流方式,如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性体育、艺术活动等,更促进了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形成了美国高校的多元文化环境,使学生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提高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认识和实践水平。

美国高校采取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作为校园文化活动有效载体的学生社团,已成为美国校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美国高校认为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经历的丰富、个性的发展、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尽可能地提供支持。

在我国,校园文化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物质基础的保证,校园师生也往往仅凭一时之兴或行政组织的命令去组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其效果不言而喻。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增进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管理的骨干队伍建设,增强校园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作用的认识,积极引导校园文化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并不断充实、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创建一个有利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良好氛围,为校园人提供更多的组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这样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繁荣局面的形成。

(二)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潜在影响。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校园文化必须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才能发挥其深刻的潜在影响。在美国,高校十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不但充分利用教室、校园建筑、文化景观等硬件渗透民族文化和校园精神,有效发挥对学生的潜隐性教育作用,更是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着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和美国相比,经过五千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国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儒家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学生思想、生活的各方面。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和发掘儒家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思想,如经济上的诚实守信;政治上的敬业爱国;人格精神上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传统。并将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从而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时代感的新的价值观念,为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创造条件。

当然,美国校园文化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文化的过度宽容,导致高校学生个性过于张扬,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实用主义;纪律约束弱化,校园中暴力、吸毒等恶性事件逐渐增多,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另一方面,忽视群体的价值和文化意义也导致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成为制约美国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6]P49鉴于此,我们必须借鉴其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吸取教训,在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对于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又有活力的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文芳.美国大学校园文化面面观[J].高教观察,2008,(2).

[2]施晓光.美国大学思想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宝存.世界高等教育的个性化趋势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4]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传统文化的界定范文4

摘 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及低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进行分析。认为在低年级课堂中实施多媒体教学会导致幼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忽略,不利于其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建议在低年级课堂中不利用多媒体教育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低年级;幼年教育

Abstract:To be analyz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as well a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low grade students need.Consider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media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lower grades will cause young children to ignor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detrimental to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needs.Suggested in the lower grades do not use multimedia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multimedia teaching;lower grades;childhood education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改革》以及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城市和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不断先进化和信息化。多数学校的教室均安装上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也随之改变。万事均是矛盾的,就如多媒体教育教学,在某些人群教育对其各方面发展是存在弊端。而目前国内外多数好的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先进的文化和信息冲击,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比如说,写字,由于有电脑等多媒体的出现,现在的学生能写出几手好字吗?现在人又能不能及时写出自己认识的字呢?还真的难说。再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良性发育需要自然的阳光环境,如果让学生整天在银幕频下健康成长,目前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的高居不下,也许与此有不解之缘。在说之,学生的心理发育和认知发育要相匹配才能说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故本文对幼年课堂实施多媒体教学从传统文化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出多媒体在幼年课堂教学中不利因素,为提高孩童的身心健康及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重要的作用。

1.相关概念界定

本文中涉及的概念性词组有:“低年级”、“多媒体”。根据词组和文章研究的需要,本文把“低年级”主要界定在三年级以下的包含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幼年学生。“多媒体”指通过电脑发出的荧屏、音频、视屏等组成的一系列先进的教学工具。

2.传统文化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包括我国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文化社会至今遗传下来的好的行为、举止,被人们所公认的行为习惯,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和对促进人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的一种物质形态。所以在传统文化中,我国从以上时期至今的主流文化中,以儒家思想,道家文化以及各种科技发明及文物作品等等是有利于孩童的了解和继承发扬光大的。我国从文字记载开始,首先是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文字记载,当初甲骨文是雕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后来发明了竹简,文字记载刻画在竹简上,之后在东汉末年,蔡老先生发明了纸以及毕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文字的活跃,但是在东汉末年,唐宋至今出现了无数了不起的书法家,王羲之,黄庭坚以及当代的等等。他们的书法不仅笔锋锐利,而且美观,是后人乃至现代人学习的,尤其是写字等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被电脑等取代,虽然电脑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快捷,但是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血脉。我们要传承,更要创新,所以幼年儿童学习传统文化,提笔写字是非常重要的,是必须。

3.幼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紧迫性

幼年时期的不良成长经历,对成人后的心理有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自卑,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不自信,不信任别人,防御心理强,攻击性强等等。大教育家福禄培尔说:“按上帝精神的作用和从人的完美性和本来的健全性来看,一切专断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地起着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选自《人的教育》他以园丁修剪葡萄藤为例,不管园丁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一切专断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不仅会毁灭人的天性,而且还会阻碍人类的完美发展,稳步和持久的前进。所以孩童的身心发育是如此重要,我们在生活中对孩子受良好教育的关注是紧迫的。

4.多媒体教学对孩童的危害性

4.1多媒体使孩童对传统文化的忽略严重

多媒体是计算机放映和制作出来的素材,它具有标准性,死板性,比如用软件操作出来的图片与画家真实写照有不同的味道。办公软件显示的字幕比王羲之的书法规范的多。导致孩童对故人的尊敬和崇拜降低。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现代计算机技术,即所谓的多媒体应用的影响极大。传统文化在新兴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是基础,是根基,我们要发展新兴的文化,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就比如建一座高楼大厦,根基不牢固,房屋倒塌和损害的周期越短。所以传统文化对孩童受教育时期是很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创新的。应该引起重视,而当今的学习硬件设施建设中,在幼年教育教室安装多媒体上课,是日常所见,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薄弱校改造和扩建。我们中小学校长及相关管理部门以此为契机,大量完善课堂教学设施。使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随着信息化与科技化改变,孩童学习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

4.2孩童身心发展与多媒体教学影响甚大

孩子的欲望和好奇心,众所周知,让孩子早早接触当代网络,及计算机,使孩童对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不但没有真正理解,反而使小孩走向计算机的弊端死角。所以在幼儿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首先由于电脑,荧屏等发出大量的不可见光,孩童正处于身心发展旺盛时期,对其身体的发展的影响是极其危害的。再加上孩子每天在荧幕下学习,荧幕对其视力的发育严重制约,目前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近视率)居高不下,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5.建议

5.1建议

建议相关部门在建设校园硬件设置时,充分考虑孩童的身心健康发育,以及传统文化的流逝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所以在建设校园设施时考虑各个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作者单位:大方县联合小学)

参考文献

[1] 侯素佩.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5期

[2] 曹玉峰.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浅谈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J].家教世界,2010年12期

传统文化的界定范文5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分类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的决议,界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含义,基本上沿用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定义。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项代表作获得通过,中国昆曲入选。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详细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括的范围。至此,作为一个特定的专业术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进入学术界的视野。从国内学术界主流的观点看,基本认可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内容界定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2005年我国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文化、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这里的“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各种口头表述,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包括传统戏曲、音乐、歌舞以及宗教和民间信仰意识等表现形式;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包括重要的节庆、游戏、运动和重要集会等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包括时空观、宇宙观,对宇宙和宗教的信仰,关于天文和气象的知识和预言,农耕活动和知识等;传统的手工技能和文化创造形式,包括传统的冶炼、医药知识和实践,书法和传统绘画,食品和烹饪技艺等;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中可以看出,一般把其划分为上述六类。但在我国目前的实践中,大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划分的10大类基础上调整为13大类,即语言(民族语言、方言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曲艺;杂技;传统武术、体育与竞技;传统美术、工艺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及其他工艺技术;传统医学和药学;民俗和文化空间等。这是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基础上,借鉴国际规范,提出的目前分类体系,也是一个动态的分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及特征资源价值及特征是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本质特征,是资源价值评价的核心和基础,具体归纳为六类。一是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带有特定时代的历史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习俗。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从而达到真实还原历史的目的。二是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活化石。其文化价值有三个特点:其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该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具有不可重复性;累积性,是指在该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多样性,是指非物质文化内容的丰富和创新发展。三是精神价值。是指文化遗产自身所深深蕴藏着的、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积极向上的、有凝聚力号召力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包含了发展的经验、生存的智慧,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和核心。四是科学价值。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含有相当程度的科学因素和成分,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为我们提供了积极丰富的具有学术价值的史料,比如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医学药学等就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五是审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风貌、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比如很多传统艺术品在形象、色彩、意境、风情及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带给人们精神上或情绪上的审美感染力,即使在今天也值得大家欣赏和研究。六是时代价值。包括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大量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就构成了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即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指的是在做好抢救和保护的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资源合理开发,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利用与旅游开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和特征我们可以发现,旅游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将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既可以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又可以作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许多精品的旅游线路和产品都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价值中提炼出来的。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独特性使其可能成为稀有的旅游资源。这种稀有的旅游资源极大地满足了旅游者追新求异的好奇心,所以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独特性开发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多样性为旅游产品的多元化的开发提供了基础。目前我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了13大类,不同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类开发成不同的旅游产品,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能够满足各种文化背景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要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积极发掘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因素,注意回避其不良影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的发展能够相得益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1、比较成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收藏和展示一个国家、地区或者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也是以记录、录像的形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其特点是主要按照固态形式展出。从实践来看,该模式虽然展示内容齐全,但表现形式不生动。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模式。即一种以展现非遗为主题,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为目的,建立极强参与性和知识性的主题景区。其中民俗文化类的主题公园占有很大比例,民俗度假村属于原生自然浓缩式的具体形式。其特点是主体突出,综合性强,有一定的参与度,但投资周期长,风险大。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旅游节庆模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最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节庆模式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通过民俗或庙会的形式展示。一类是民俗节日旅游,即利用传统的民俗节日,开发成一种观光和参与相结合的旅游活动。另一类是民俗活动旅游,即以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举办专门的文化旅游活动,是在现代旅游发展过程中专门开发的节日活动。但无论哪类节庆模式,都有很强的时效性。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化表演模式。将适宜开发利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舞台,通过表演形式展示给游客。舞台化可以提高效率,符合旅游者滞留时间短的特征。舞台化给游客以轻松的感觉,其唯美性满足了游客放飞心情。但其产品形式单一,有时过于商业化。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开发模式。这类模式是对静态博物馆模式的改造,弥补了静态博物馆在满足旅游者参与体验方面的不足,通常表现为民族文化村(寨)形式,也称为生态博物馆。主要是针对那些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古风貌保存相对完好的民族村寨,依托该村寨特有的民居建筑、民俗风情、民族手工艺开展文化遗产旅游。六是手工艺制作模式。民族工艺是各族劳动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或半机械方式制作的工艺品及生产过程。由于各地的历史风俗、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民族工艺各具特色。民族工艺历史悠久,构思巧妙,技艺高超,制作过程多系手工操作,观赏性、收藏性强,特别能激发游客的兴趣和购买欲望。让手工艺人用传统的工艺方法现场进行制作,将制作过程完整地展现在游客面前,游客既可以购买产品,更亲眼观赏制作过程,还可以亲手制作,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成旅游纪念品等形式进行展示,可制作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旅游书籍音响等,出售给游客,增加旅游的附加值。

2、评价及建议对于上述七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结合旅游的特点,通过综合分析,本文建议如下:一是在旅游开发中综合运用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或者非遗旅游和传统旅游整合开发。这七种开发模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单种模式作为一条旅游线路就显得单一,因而可以在一条旅游线路上融合几种模式,将其优点发挥最大;同时也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和传统的旅游线路结合起来推广,这样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就更加丰富,游客的反映效果会更好。二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模式中,除博物馆模式外,其他模式开发时都可以增加游客体验环节。增加游客体验是目前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让游客实际感知旅游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可以满足游客的参与意愿,充分地调动游客的积极性。三是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时,可以充分地运用目前的一些最新科技,让旅游产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体现当代的时代感,与时俱进。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也只有坚持不断的发展创新才能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满足日新月异的旅游需求,这样的旅游产品既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又能提升非遗旅游的附加值。

传统文化的界定范文6

【关键词】全球化;互联网;文化

一、概念界定

人类学术语中“文化”是指整个人类环境中由人所创造的那些方面,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观念、信仰、价值、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各种关系谱系等。我们人类的所有行动都不是自然行动,自我的行动是一种“格式化”的行动,不是本我的行动。一种文化是指某个人类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中国社会是可以通过实体直接观察的。中国文化却要通过观察中国民族的生存方式、应对方式,从中抽离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简洁认识。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种文化选择和文化倾向,倾向有大范围或者小范围。例如美国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关系时,倾向于个人的利益为先。如小学生成绩不好,责怪州政府对教育不重视。中国文化的源头建立在“血源”、“血亲”之上,所以更注重“情”字,中国人在处理社会事务时候更依赖和看重人际关系、人脉网所给自己提供的帮助。文化是选择的结果,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选择有两层含义:被选择的流传下来的被视为是重要的;选择造成差异。选择对于有着个人文化身份的人来说,对被选择物的熟悉程度、接近性的大小都会导致选择的不同。选择的依据不是自然规律,选择本身有优先权。

作为文化的表现有创作出来的各种作品,主要包括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绘画、雕塑、建筑等;由人们共同认定的各种价值,如道德价值、终极信仰、知识价值、产品价值等;行为模式和行为本身。行为模式是由行为过程创造的,又是行为的前提,互相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对文化带来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为所有的文化领域带来新的素材,信息、饮食(肯德基、麦当劳式的快餐文化)、着装(西装)、更为丰富的日常消费品、我们以和亲人交流的方式与外国人交流、使我们听到和看到更多更丰富的东西,形成对世界的丰富的看法。

全球化既可以产生最好的结果,也可以产生最坏的结果。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20%,而中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只占GDP的不到8%的份额。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好莱坞影片就已风靡世界。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更是向世界各国推销文化产品,既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宣传了其意识形态,是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1996年美国的电影占据欧盟市场的70%,占据日本电影市场一半以上份额。而外国电影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却不到3%。加拿大收音机听到的音乐3/4来自美国;出售的杂志每5本中就有4本来自美国。1996年美国的娱乐产品在国际上的销售额高达602亿美元,超过美国其他任何行业。他们不仅向外输出文化产品,获取高额利润,还将本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向其他国家渗透,实行“文化侵略”。如美国就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文化对世界各国的渗透,与西方国家一起垄断了90%以上的世界新闻,控制了全球75%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来自美国;美国影片产量占全球影片总产量的6%~7%,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却达到了80%。美国流行的大众文化对世界影响之深,以至于一些国家开始制订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抵制美国文化的侵蚀,尤以法国为代表。

三、全球化和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的文化选择路径

在全球化过程中,首先我们认为所有的文化都是处于平等的位置: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都是同等重要的。但是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失去根的危险,我们需要参照自身的根源,将传统文化创造出新的表述方式。

中国文化要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下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构想,争取独立自主性,建立世界影响力和传播力。就应该是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回归传统文化并将本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改造。

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解放观念的更新,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是可取的,但是回归传统文化精神才是根本。

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古老的东方智慧蕴含着丰富的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种矛盾的方法和哲理。譬如,我国政府近年提出的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就是利用传统文化解决现实问题的典型例证。

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在传统文化产品当中缺乏科技地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传统文化产品的创新。美国积极创新,将其他国家传统文化用来发展本国文化产品,如众多的迪斯尼动画电影以及好莱坞大片等都是取材于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这一不断创新使得美国在世界文化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英国则认为只有创新的文化企业才具有生命力,它们把文化产业称作为创意产业。所以,我国的文化企业应该把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把我国文化产品推向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创新是其开展国际营销的内在要求,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实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文化产品,如几年前的女子十二乐坊,把西方现代的演奏方式巧妙地融入到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中,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全新的色音乐,在国际音乐的舞台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另一方面对技术进行创新,注重把高新技术引入传统文化产品当中,碰撞出古老与现代之美。

参考文献

[1]李岩.传播与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1.

[2]王能宪.回归传统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7-3.

[3]方立.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文化扩张与渗透.社会主义研究,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