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就业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就业管理范文1
一、引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良问题,只是注重知识的讲述,没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具有的素质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专业需要对教育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的找寻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善,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质量,使得学生的素质能够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最早诞生于一九七九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蓬勃的发展,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涨,目前我国已经有百所高校都设立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良问题,学生的培养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于学生的发展也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符
旅游行业是我国新生的行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同时因为我国地域辽阔、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使得我国的旅游行业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旅游行业所需求的是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与岗位需求相不符,人才市场对于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迫切。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旅游专业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直接关乎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经济市场中一些旅游企业向高校反映,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毕业生走入旅游管理岗位之后,不能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岗位管理工作。追溯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具备众多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较差。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落后,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而言,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熟练的掌握多种操作技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一些高校旅游专业而言,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不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最终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差异性很大,与社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相不符,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较差,对于高校的剩余也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以上内容都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及时解决的严重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满足经济市场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加强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掌握众多管理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的创建,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所增强[1]。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专业教育方面
1、促进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岗位为九点管理、旅游管理,以及旅游规划等众多岗位。现阶段,人才市场对旅游规划、旅游线路设计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着很高的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也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进行转变,以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为主。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帮助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做好就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国画,避免学生走出校园后面对就业岗位盲从、不知所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加强与经济市场中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符合。高校可以聘请外界权威的教育人员在本校开设讲座,或者邀请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深入到教学中去,为学生传授丰富的实践经验,讲解在岗位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众多问题,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相关教育人员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基准,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亲身实践的机会,其中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训练、旅游管理研究能力等众多方面。课程设计不能偏离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特点,开展竞争现场、岗位工作模拟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环境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还可以将相关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旅游管理技能竞赛等多元化的活动引入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中,拉近学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对日后的就业岗位有更多的了解。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旅旅游实践专项活动,教师与学生一同走出校园步入到社会环境进行深入调查,从而有效的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学生就业指导
以往高校教学中对于学生就业指导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对其常常财务忽略的态度,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走入了教育思想误区。就业指导可以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帮助学生理清就业思路,避免学生在日后求职之路走得太过于艰辛。高校需要将就业指导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以现阶段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基准,将学生就业指导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相联系,构建合理化、科学的高校旅游管理就业培训体系,应用海报、校园报纸、广播、讲座等众多形式,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宣传我国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掌握求知技能,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2]。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方面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应用丰富的课余时间帮助自身累积社会经验,与日后的工作岗位近距离接触,弥补校园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扩展旅游管理相关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认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需要明确,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不要短浅的看重近期的利益,而是需要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就业标准,借用我国众多就业平台的优势,将自身具有的价值充分的展现出来,获得企业的认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想在毕业后快速的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那么就必须要注重职业生涯规划,以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确定就业方向,树立就业理想,并且为其奋斗,提升就业质量。
四、结语
高校就业管理范文2
【关键词】就业 指导 诚信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24—03
1、大学生未能就业的原因
有各种原因影响当前许多大学生未能就业。概括有以下三点:第一是就业机会缺乏,这是主要的社会大局问题。第二是用人制度不健全,尤其是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改进用人制度,强化能者优先、发展优先的原则,使有各单位都具有为了发展而使用能者的动力,排除非能力因素的干扰。第三,用人单位与应聘者各自的各种具体原因,其中包括大学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原因。社会性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导致人们对高等教育现实价值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看法,还会影响人们在高考中的选择,无论是太热门或冷门的大学和专业,供需矛盾会更激烈,所以,大学生就业困难,也使每所高校承受巨大的忧患意识与压力,都在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来推动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
2、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就业导向
“铁打营盘流水的兵”,随着90后时代的青年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的校园文化也悄悄发生了变化,网络文化已充实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知识、权利、义务、信仰、价值、道德、伦理等观念会在大学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发生激烈的碰撞,和平、繁荣的时代使许多大学生忘记了忧患、而片面追求物资上的占有与享受,学生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区域发展、地域文化等因素已成为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与校内管理的主要制约。为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除了解教育对象特点,认清就业形势艰难之外,还应及时修订就业指导计划与方案,将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就业指导措施落实到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 新生阶段的就业指导
(1)重视每年的入学教育。在之前,学院开会研究拿出方案,通过入学教育,使新生对本专业及就业前景有具体了解,对本专业产生热爱之情,这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2)重视军训。电力类专业是需要体力和脑力结合的,健康的体魄很重要,现在不少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心态浮躁又怕吃苦,缺乏责任感,缺少实干精神,能在军训中得到锻炼和教育,对他们今后是有利而无一弊的。
(3)重视就业观念的建立与疏导。由于大学生刚进大学,即使经历了入学教育,有的人还是比较茫然,这就需要班主任(辅导员)通过开班会、主题班会、个别谈心,教师通过课堂,给学生不停地灌输“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强调就业的严峻性,从而使学生明白,在大学学习的重要性,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让每一名学生都要树立相应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不要一味等着依赖家人给他日后安排工作,懂得学会承担责任与感恩。
(4)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宣传、动员学生认真对待寒、暑假的社会实践,通过多种渠道对他们加以指导,特别是刚接触社会的大一学生更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2.2 大学学习与活动过程中的就业指导
(1)重视考证教育。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从各个方面都要重视就业教育。现今工作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复合型人才很受欢迎,所以,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要加强考证教育,我院重要的几个证书有专业技能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制图员等级证书,进网电工作业证等,结合就业的需求,教育并指导学生如何去合理安排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段拿下各级证书,从而也调动了学习的重要性。
(2)重视诚信教育,促进一日常规的管理。诚信是每个人的为人之本,更是当代大学生的为人之本。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诚信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加强诚信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品质的培养,也能促进学生积极遵守一日常规。现在的用人单位,在进人与用人方面也越来越重视“诚信”。可以说,诚信,就是竞争力,就是品牌,就是效益,就是财富,就是成功。诚信,不仅要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一言以蔽之,诚信学习,诚信就业,诚信工作,诚信为人。
(3)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挫折也就在所难免,但很多毕业生对即将面临的竞争与压力认识不足,并且大多数毕业生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较低,就业期望值过高,面临社会选择时心理多数有点脆弱,事遂人愿则皆大欢喜,一旦期望落空,择业受挫,则会心理失衡产生心理误区,影响就业。因此,在就业指导中,要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努力让学生克服就业过程中的三种心理:自傲的心理;自卑心理;浮躁心理。
高校就业管理范文3
(一)构建的必要性
2014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36.78万人,达到历史最高峰。随着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更新,河北省高校隐性就业毕业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在两年的择业期内,高校和劳动人事部门对这部分学生的跟踪管理,只能依据学生在校期间留存的联系方式或就业期间学生的主动诉求来进行,既不利于高校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准确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和相关资料,不利于高校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进行课程改革;同时,又不利于政府主管部门对隐性就业毕业生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支持。两个因素的叠加,使隐性就业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自身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另一方面国家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也难以落实到位。因此,为了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隐性就业毕业生向显性回归,建立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构建的原则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信息,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提升高校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在构建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机制时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分工协作原则。高校和政府主管部门,既要分工明确,又要沟通合作,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达到既定的工作目标;第二,以人为本的原则。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创业、择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情况复杂,社会关注度高。相关部门必须充分调查研究,切实了解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生存状况,尊重当事人隐私,为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三,时效性原则。政府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扶持力度逐年加大,相关配套制度不断出台,但其中的一些帮扶规定是有严格时间限制的,同时,各级各类单位的招聘信息也具有动态性、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对隐性就业毕业生的管理既要持之以恒,又要及时、有效、公开地各种政策和帮扶信息。例如,调查显示,在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中,校园招聘会占51.8%[1]。
(三)构建的内容
高校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机制主要由汇集机制、全程跟踪机制、分析机制、沟通机制和保障机制五部分构成。其中汇集机制指建立毕业生公共服务平台,毕业生在校期间,高校全面采集毕业生的有效身份信息,并按照已签订就业协议书、隐性就业、出国留学、读研读博等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全程跟踪机制主要指教育、人事部门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时刻关注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动态,真实了解他们的求职感受,及时助力信息;分析机制是指全程收集毕业生反馈信息,从中探究就业形势,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及时权威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沟通机制主要指高校在加强与学生沟通的同时,更要注重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从而全面掌握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动向,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其合理就业;保障机制指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制定和积极执法,保证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从而有效规范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二、高校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源头上缺乏创新机制
目前,河北省大部分高校对隐性就业毕业生的跟踪管理仍然沿袭旧的体制和方法,除按要求向政府主管部门上报毕业数据外,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率统计、就业能力培养等工作上鲜有创新,毕业生走入社会后,存在着心理承受力差;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等弱点。
(二)过程中难以实现对接
隐性就业毕业生在校期间由高校进行管理,在其择业期间,相关政府部门应在职责范围内为其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高校在学生领取毕业证书,上报完毕业数据后,即使学生的学籍档案和户籍材料仍然留在学校,其后续服务也大多停留在保管的层面。而政府主管部门对这部分学生由于缺少详细的材料,有了好的政策和信息,也往往束手无策。这种衔接上的不畅,使隐性就业毕业生容易成为信息上的孤岛,难以获得有效的帮扶。
(三)合法权利容易受到伤害
由于隐性就业毕业生大多在新兴行业和小微企业工作,而且就业岗位不稳定,带有普遍的临时性和季节性[2]。用人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大多数不会给隐性就业者缴纳社会保险,强制加班、克扣工资、人身伤害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一旦发生劳动纠纷,隐性就业毕业生如果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就会处于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难以维护。
三、加强高校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的建议
(一)打造全省统一的毕业生公共服务管理平台
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下,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打造基于网络、全省统一的毕业生公共服务平台。毕业生数据导入平台后,隐性就业毕业生通过实名注册,在平台的学校界面既可以查询自身的学籍信息、档案管理情况和最新校园招聘信息,又可以提交个人信息变更申请。在平台的政府界面则可以了解最新的就业动态,及时求职意向,网上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而用人单位则可在平台上选聘人才,高校和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能实时统计和动态管理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
(二)建立以高校、政府主管部门为核心的协作组织
促进隐性就业向显性就业回归是一项系统工程,隐性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建功立业需要政策导向和配套服务,需要社会各方的关注和支持。为了更好地服务他们,应以高校和政府主管部门为核心成立协作组织,广泛邀请相关政府部门和第三方机构成为协作组织的会员单位,鼓励他们为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发展保驾护航。如劳动监察部门可以对隐性就业毕业生进行维权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知法、用法;就业指导部门可以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使隐性就业毕业生一专多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高校就业管理范文4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就业
0 引言
自 5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体制,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逐步取代了“统包统分”。1999 年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数量骤增,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230万,而在短短十年后的2012年已达到680 万,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以往以“统”、“包”为主的管理模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就业问题已成为现阶段最迫切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关注的大问题。本文旨在研究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探讨建立就业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措施,以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现在的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生理发育成熟,但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生活要自己打理,过去的被动学习也一下演变为主动的学习,生活和学习的变化导致了学生心理矛盾,易产生心理问题。其产生原因如下:
1.1 内在心理承受能力差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城镇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而进入大学后,由于个人的不成熟,对社会和学校的很多问题缺少了解,因而思想上容易产生各种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有些大学生本身情绪发展就不稳定,再加上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熏陶没有跟上,导致心理承受力差。一些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都是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的挑战。
1.2 外在因素压力大
1)大学生在读人数越来越多。2007 年,我国高考总人数首次突破1000 万,招生率在50%左右,约有近500 万考生能顺利升学。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大学生群体里,存在心理问题的绝对数显得很多,其中抑郁症、孤独症在不同范围内存在着。
2)就业压力大。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不断进入就业市场,就业压力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据中国著名的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31万,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680万,比2010年增加了7%,而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只有68.5%找到了工作。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一些心理脆弱的大学生因承受不住而崩溃,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
1.3 人际交往能力差
大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其性格、成长背景不同,相处时需要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包容的心态,而当前很多高校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容易与人起冲突,体会不到团体生活的相融性和乐趣,由此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特征,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而无法纠正,最后为了逃避而陷入网络世界。
2 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计划经济年代,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安排招生、组织教学、实行分配。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资源由市场优化配置,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先通过市场的检验才能确定是否合格,完成就业后,学生管理工作才算完成。所以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把就业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略。 毕业生的就业好坏与学校的招生、培养工作直接相关,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学校在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现今中学毕业生选报志愿时,除了浏览院校自身的宣传材料外,还特别关注院校和专业历年的就业情况,就业率已成为中学生填报志愿的又一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国家对就业率低的学校也采取了新的措施,教育部在2011年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12号),通知指出,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教育部此举的目的是促使地方和高校树立就业意识,将就业因素纳入到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规划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认识到毕业生就业不仅仅只关系着毕业生自身的利益,并且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不少高校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专门为毕业生服务。
3 建立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建议
3.1 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非常严峻,部分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较大而引起了一些心理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心理教育辅导。针对一般性的心理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板报、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加强教育引导,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对于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针对个案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辅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毕业生的成熟度和心理抵抗能力。
3.2 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在新生入学伊始,高等职业院校就应该加强新生就业指导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专业情况以及就业前景介绍,积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进入大学二年级,可适当增开一些“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他们掌握就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而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应重点加强就业政策和就业方针的宣传,开展就业技能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使其做好就业准备。同时,要定期组织人才交流会,努力拓展就业渠道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双选”活动,及时择业,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4 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转变管理思想,进一步明确培训目标,强化课程改革,坚持产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高校就业管理范文5
【关键词】学生档案;就业;需求
高校学生档案是个人思想品德、能力、性格和成长情况的反映,它有效记载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尽其才提供重要依据,并能够发挥导引学生行为的作用,因此,应充分认识高校学生档案在人才开发以及大学生就业需要的重要性。
1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在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我国实行的就业政策是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个人自主择业,这意味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实行以市场为主的形式,用人单位与个人双向选择,而且用人单位在选择合适的人才时,除了参考高校学生的个人求职简历外,更重要的查阅学生在校期间的档案。因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社会实践活动、获奖情况等都真实可靠地记载在学生档案中。对于高校学生本人而言,除了个人简历简单向用人单位介绍自身的学习经历和取得的成绩外,其个人档案更是一个有效的支撑材料和重要凭证;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想要了解学生的一系列表现情况,光靠学生递交的个人简历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只有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找到适合本单位的人才。因此学生档案在其就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档案内容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国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定位不经相同,因此各高校的课程体系、学生评价模式、学生培养方案、教学手段等出现很大差别,许多高校根据学校本身的定位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要求,也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因而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时期人才培养方案不同,这样各个高校大学生档案材料是十分丰富和各具特色的,但目前许多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还是沿用老办法,学生档案里面只是收集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单、入党、入团材料等政治方面的奖惩等,未能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活动、专业实践、技能培训等情况一一收录学生档案中,对全面素质教育状况反映太少,很难全面反映大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缺乏时代性和个性,这样不利于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学生,也无助于用人单位选择适合本单位的人才。
2.2 档案传递滞后于大学生就业需要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还是沿用的老办法,就是大学生先就业后传档。往往都是大学生先找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并与其签订就业协议后,凭省里面的派遣证才向用人单位寄发学生档案。这时用人单位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情况,而这些信息的获得理应在签订合同签获得,这样才对用人单位有意义[1]。正是由于档案传递的滞后,很多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过度包装自己,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上过分夸大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例如:同一班级的学生同时向一个单位投了简历,用人单位收到的简历中,同时有5个人时该班的班长。而且学校为了促进学生就业,也往往会给他们开一些证明来证明他们的这些经历,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要想真实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只有查阅学生档案,才能获取第一手真实的信息。
2.3 部分归档的材料不足以全面记载大学生的真实情况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越来越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然而学生就业率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考核因素。就业率能否上去,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声誉以及次年的招生规模。部分高校为了完成一定的就业率,只有将所有的学生都推销出去才能达到相应的指标。因此,学校对一部分在校成绩不是太理想,表现不够突出的学生身上花了不少心思。例如一些学生在学校里面因违反校纪受了处分,为了让其档案好看一点,在学生毕业前撤销该处分,或者直接将相应的处分材料从学生档案中拿出。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而形成的学生档案也无助于用人单位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
推进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
3 提升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就业服务功能的对策
3.1 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学生档案内容
各高校应按照市场经济下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完善的学生档案内容,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要紧紧围绕“为单位推荐优秀学生、为学生选择合适单位”这一目标,不断加强档案管理,充实档案内容。因此,凡是能够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道德品质、社会实践、科研能力的材料等都应归入学生档案。此外,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就是“诚信”,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诚信意识,高校在收集学生档案的同时应诚信相关材料及时归入学生档案,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有利的选人依据。
3.2 满足学生就业需求提高档案传递效率
高校在建立学生纸质档案的同时,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创新,建立电子档案[2]。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既能规范档案的管理,又能充实档案的信息量,同时还能提高档案的传递效率。例如:学生的毕业证书网上都可查,在校期间参加的四、六级考试及考取的其他相关证书、学习成绩、所获荣誉等都应电子化,并录入高校学生电子档案系统。若用人单位需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可凭相关证明,要求高校开通相应的账户,可以实现网上查询学生的档案,全面了解其情况,也可以避免学生在求职时在自己的简历上过分粉饰自己,确保用人单位选到合适的人才。
3.3 还原学生真实面貌严格依法治档
一方面,各高校要要认真贯彻《档案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3],使学生档案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避免学生材料归档的主观性、随意性。高校相关部门应加强审核,按照统一的格式和标准将学生的档案进行审核并归档,确保应归尽归,凡归必实。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既要掌握学生档案管理的规律,又要熟悉学生工作,经常与班主任或辅导员联系,及时收集需要归档的材料,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时效性。
总之,高校学生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不但有利于完善国家的档案组成成分,也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择合适的人才,促进学生就业,同时也是高校提高于自身的档案管理水平,促进高校改革和发展,提高高校知名度的重要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谭建敏.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 强化就业服务功能[J].科技资讯,2008(36).
高校就业管理范文6
关键词: 高校 就业管理 就业管理机制 创新
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是有效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制度保证,是大学办学思想、办学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参考,是学校管理体制中的重要一环,需要高校资源配置上重点支持。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的建设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牵头、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多方面协调的系统工程。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很多地方还只是局限于信息、政策宣讲、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就业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这样势必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存在扯皮现象,凡事跟着感觉走,会使我们的管理工作变得被动。
一、国内外对高校就业管理机制研究
对就业指导及其教育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如欧美国家在中学就开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到目前为止已有很多成熟的就业指导理论和职业指导专家,如帕森斯匹配理论、霍兰德的人职类型匹配理论、舒伯生涯发展理论等。我国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教育部从1998年创办《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主要提供就业研究、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职场信息等方面的内容,其“理论・实践”栏目主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最新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指导的工作交流及有关就业指导的研究与理论探索,受到就业工作者和广大大学生的好评。从事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科研人员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就业现象和就业问题,如吴克明的《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的经济学分析》、蒋菊的《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等;高校就业工作者较多地关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强调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从整体研究情况来看,国内专家学者对于如何提高高校“产品”质量,如何实现高校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如何调动各职能部门针对学校就业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就业工作的效率和成效,高校就业工作是否需要建立就业管理工作机制,如何构建就业管理工作机制等问题研究得甚少。由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与我国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差距也相当大,高等教育制度、高校管理体制、毕业生就业制度等都与我国有着很大差别,他们的许多经验和做法我们不能照搬,有些借鉴起来也有不少困难,所以探索适应国内高校良性发展的就业管理工作机制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高校就业管理机制的功能
(一)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就业既是人们维持生活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又是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稳定、维持良好社会心理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己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个最直接的表现是短期内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并持续攀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相应增加的前提下,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就业形势显得尤为严峻。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630余万,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今后几年,应届毕业生数量还会持续上升,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待就业人数可能将会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大而进一步加大。如果大学生长期找不到工作,缺乏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甚至产生心理不平衡,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事,而建立就业管理工作机制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
(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良性发展。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要脱节,形成结构性的矛盾。高校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对社会来说,培养的人才如不能就业,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不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对于高校来说,学生没有就业,就不能说高校很好地贯彻了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也不能说对学生尽到了责任。因此,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做好就业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效果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这为高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培养人才为主的高校,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培养出的人才能否被社会接受和承认,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地位。学校社会声誉不高,就不能招收到更多的优秀学生,而招生的行情又影响学校学费、政府拨款、社会各界的认可支持及捐资助学的经费和毕业生的质量,从而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一环,高校没有理由忽视这个环节,加强就业指导,有利于学校贴近市场,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育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效益,培养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人才,这将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就业管理工作机制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三)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大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劳动者要生存必须通过劳动来实现。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从事劳动谋求生计,必须通过就业来实现,必须走上社会就业岗位才能实现。然而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必要的就业常识,很多大学生往往不能找到适宜的职业,不能实现自己的更大价值,有的甚至失去了就业的机会。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更是感到无所适从。在就业过程中,又缺乏与用人单位沟通的能力和自我推销的能力。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就业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焦点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应为大学生提供和创造良好的就业指导氛围和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让他们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掌握用人信息,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合理定位,并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能够把自己的需要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与所找的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人职相配,职能相称,人尽其才,在未来的职业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要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建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势在必行。
三、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与高校办学的关系
(一)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
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作为学校输出“产品”的重要的一环,是整个高校工作运转的对外港口,学生的培养质量和能力都是学校办学思想的体现。在目前形势下,如何在大学毕业生数量众多、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找到一条使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路子,与一所学校能不能找到办学特色并培养有吸引力的学生密不可分。就业管理工作机制作为对外输出毕业生工作的最后一道关口,一定是科学、顺畅、高效的工作机制,从培养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始一直到毕业,贯穿整个大学期间。
(二)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参考。
教学与管理是高校学生培养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就业管理工作机制以管理为主,服务教学并在某些环节通过教育教学实现;教学是高校大学生知识学习的最主要形式,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都需要辅助管理活动,科学的管理才能保证高校正常教育教学的实现。就业管理工作机制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辅助教育教学的同时也为其提供重要参考,它表现在就业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考量,是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检验,因此,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参考。
(三)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是学校管理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校管理体制是一所学校能否正常运行的机制保证,它包含学生培养中的教学、服务等各个环节。高校作为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大学生的场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对象直接与社会的对接,即就业,而高校就业管理机制作为学校管理体制的一部分,在大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它是高校管理体制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有机组成部分。
四、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机制的组成与创新
新形势下高校就业管理应体现以服务为中心,以教育辅助服务,以管理强化服务,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构。
(一)加强领导,构建就业管理专门化队伍。
新形势下,国家对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是面对大学生和社会的双向特点,结合高校就业工作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应加强领导,建立一支专门化管理队伍,这支就业管理队伍应有明确的分工,也有必要的合作。就业管理涉及的规章制度、国家政策、就业指导规范等应有专门人员负责;就业服务中涉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就业课程开设和职业倾向测试等也应该有专门人员负责;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开发、信息传递与汇总和资料的收集保存等也专门有人负责。因此,高校就业管理工作至少应由以上几个机构组成,并派专人负责,定期对负责人进行培训,提高服务人员能力,建立一直专门的高素质服务队伍。
(二)市场化运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就业管理道路。
高校就业管理的主要功能是服务与指导,简单地讲就是高校连接学生与社会的一个桥梁。首先,它可以通过向企业提供特色服务获得收益,现在,许多社会企业都通过高校就业服务中心开专场招聘会,高校就业管理机构完全可以提供专门的场所、设施、服务等,向社会企业和社会求职人员收取一定额度的费用。其次,作为高度专业的人才市场信息交换中心,向社会求职者提供求职信息同样也能取得报酬。另外,个性化人才素质测评、人才网站信息推介等都为就业中介部门创造了广阔的市场活动空间,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完全有条件逐步成长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际人才中介机构。
(三)大力提升就业指导的层次和品位,突出时效性和针对性。
把就业指导进一步扩展,使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并深入、系统地向职业生涯教育方向倾斜。丰富就业指导办法,建立职业测评,设置一套符合各高校校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顺应“职业生涯指导学术化,学生就业服务个性化”的时代潮流,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家型就业指导队伍,做到普及就业指导课程与个性化生涯设计相结合,提升就业指导的层次与品位。
(四)强化信息化建设,提供就业延伸化服务。
紧跟时代步伐,构建适应时展的就业服务机制,就是要抓住时代信息,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为高校大学生培养端和社会需求端提供高效服务。大力建设就业网站,增强、扩大信息传递的实效性和覆盖面。高校就业网站的服务,应该定位在权威的就业信息平台及专业的就业中介机构这一目标上,定位于本校毕业生及企业招聘岗位的最新、最准确的信息这一原则上。同时,在目前形势下,我们要把最新、学生最需要的信息提供给最需要的大学毕业生。
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从大学生入校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教育。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做好制度保证,以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使高校就业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永祥,肖绍俊.高校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新论(21世纪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2]肖建中.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国贞,李福清.大学生就业指导.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4]代凤兰,高亚利.创业就业指导.科学出版社,2004.
[5]王小玲,邢士彦.就业与创业指导.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6]高桥.大学生就业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