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医疗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传统意义上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原因――身体疾病,已经不断弱化,躯体疾病问题已经不再是儿童身体健康的主要问题,相反,心理健康问题却逐渐成为儿童身体健康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方面

小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减退、厌学、焦虑与自我疲劳。学习兴趣的减退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扭曲,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对待上课和作业态度被动,长此以往造成对学习厌恶、脾气暴躁、严重厌学。厌学情绪的出现,与孩子承担过多的学习负担有着密切联系。例如,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学生实际情况让其参加舞蹈、音乐、外语等一系列课外培训,使得孩子承担过多的学习压力,导致孩子对学习出现厌恶情绪;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上

课听不懂,又面临老师和家长的压力,所以内心极易出现焦虑、情绪紧张以及精神不振等一系列不良反应,更甚者记忆力减退,注

意力难以集中,身心疲劳,进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

2.社交方面

小学生在社交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不愿和不懂和他人交往。在本论文课题研究以及平时教学中,笔者发现存在这样一种学生,他们中的一些学习成绩不差,但是在学习中,他们往往独来独往,很少和周围同学之间有互动,通常不和其他的孩子在一起玩。在老师课堂上提问时从来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是被点名回答,通常也是默默不语,这类学生就是不愿和他人交往的典型。当前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着来自父母、爷爷奶奶等的关心和宠爱,一个个过着小公主、小少爷的生活,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去在乎别人的感受,而在进入学校以后,这种性格就会使得他们在与同学交往时产生各种矛盾,难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友谊。

3.学生自我心理方面

小学生心理问题在自我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学生自我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心理失调主要表现为:(1)情绪波动,易激怒;

(2)任性和嫉妒;(3)自卑与多疑。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怖、强迫以及歇斯底里五个方面。有学者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96个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根据问卷结果的分析得出下表结论:

从该表我们不难看出,较大比例的小学生心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二、对策分析

1.学校方面

首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因此,学校要注重心理教师的引进和培训,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有人才支撑。其次,要变更教育方法,注重家校沟通。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注重与家长沟通,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在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我曾经把我班的一个同学小俊(化名)单独留下来为他补课,由于他写作业较慢,花了很长时间才把作业写完,刚好他妈妈来接他,于是我把他当天的情况告诉他妈,叫他妈回家以后要监督他抓紧时间学习,小俊妈妈答应我的要求后告诉我:小俊患有抽动症,可能是学习紧张的原因,最近有些厉害。有的时候即使是大人说话大声点他也会显得很害怕。听了她的话以后,在平时上课中我发现当我批评别人时,小俊也会表现出紧张,出现抠手、舌头舔牙、不知所措等现象。鉴于这种情况,我调整了对小俊的学习要求并且对他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与他父母的通力配合下,小俊的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2.社会环境方面

教育是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全力配合。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社会要为其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例如:对于那些会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场所,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而对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弟,社区以及邻居等要给予关爱和帮助,帮助其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发展不断加速而出现的一个新的教育课题。当前条件下,一线心理教育工作者是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主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汪霞.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U].中国教 育学刊,1988(3).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范文2

关键词: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

1.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健康的定义之一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还包括躯体和生理的完美性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享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讲,拥有健康的心理对于青年人的健康成长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会产生长期的重要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青年一代健康成长,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以及祖国的未来,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学生的健康更是如此。尤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忧,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狭隘心理

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以我为主,学生常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个人利益至上,总是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经常感到自己受委屈,致使形成抑郁寡欢,闷闷不乐的情形。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我国多年一孩化政策已经产生两代以上的一孩家庭环境,家庭中一个孩子往往被视为掌上明珠,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是唯我独尊,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在与同学等的关系处理上没有谦让的意识,加之家长引导教育不利,学生很容易把自己在家庭中的优越地位带到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中,学习上怕被后面的同学超过,自己方方面面都要比别人强的意识作怪,致使出现前述的情形。

2.2嫉妒心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普通家庭的经济状况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各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接近,孩子的优越感很强,容易产生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造成同学之间沟通交流很少,不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嫉妒别的同学有这个有那个,嫉妒其他同学这个方面那个方面比自己强总是想着自己的方方面面都要比其他人强才行。

2.3怯懦心理

主要表现为胆小怕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自信心,不敢勇敢的面对挫折,做事总是担心会失败。出现这一状况与家庭环境和家庭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各个家庭中往往是两代长辈为一个孩子服务,很多事情学生都没有自己经历的机会,都被长辈给代做了。有的学生没有自己洗过衣服,没有自己整理过衣服等等现象。

2.4厌学心理

应试教育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学生面对家长和学校的过高期望,面对升学难、就业难,面对超强度的学习考试等等,感觉自己的前途渺茫,而形成精神萎靡,食欲不佳、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害怕考试等的情况出现,进而产生厌学。

3.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共同努力。

3.1做为学生教育主阵地的教育单位—学校,必须以对学生健康成长负责任的态度实施教育,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学生教育的政策,改变唯成绩至上、唯分之上的观念,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生活。改变学生唯分至上的观念,进而克服狭隘心理。学生的心胸就会宽广、阳光。

3.2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一定要认识到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者上几节心理课,应该是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文体化的、娱乐性的教育过程,让学生学中有乐趣,生活有情调。

3.3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传授知识的责任人是教师,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学生本身就是处在青春期,逆反和效仿心理很重。教师要尽力创造和谐、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教师要以情打动学生的心,在学生中树立高大、智慧的良好形象。

3.4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培养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必须重视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锻炼学生勇敢面对挫折的勇气。现在很多学生在家中万事都有家长,很少遇到挫折。所以,作为学校教育机构要着力锻炼学生应对困难的能力。

3.5为学生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社会公益性的文化、娱乐、教育、科普资源要更多的面向学生开放,新闻、文化、出版等部门要主动承担起引导教育职能,学校应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考核和检验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等措施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6学校安排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多的安排一些业余文体活动和课外活动,弥补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群体活动不足的缺憾。

3.7创造良好的家庭、社会环境。譬如国家规定的学校周边不得设立酒吧等等要确实落到实处,形成人人关心青少年成长、人人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浓厚社会氛围。

作者简介: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作为理工科院系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理工科女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困境日渐增多,其心理问题日渐凸显,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难题,探讨出有助于她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对于理工科女生大学的健康成长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笔者以华南地区高校理工科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性格、学习、生活、就业与对外界的期望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实际对象为431人, 调查结果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与分析,并提出高校在教育方面的若干对策。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一)人际交往不活跃

调查显示,理工科女大学生性格多偏向于内向,缺少跟同龄异性的交流,人际交往能力一般。经调查,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是以宿舍为单位,在以宿舍为单位的生活过程中容易导致理工科女大学生忽略了与同龄异性的交流,最终导致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在“你有多少位关系较好的朋友?”的调查中,81.72%的理工科女大学生表示自己关系较好的朋友在10个以内,这说明了理工科女生在日常交往中知心朋友较少,人际交往面较窄,人际交往不够活跃。

(二)能力锻炼不足

通过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方式以及能力锻炼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有67.74%的理工科女大学生表示校园生活方式较为单一。一方面,由于平常课程任务比较重,理工科女大学生对待学业问题不敢怠慢,课余时间主要用在学习或读书;另一方面,理工科院系缺少适合女生发展的校园文化,女生的爱好特长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她们能力的提升缺乏有效的锻炼平台,能力锻炼不足。调查数据也显示了有65.32%的理工科女生表示自己的见识面窄,解决问题思路较为闭塞。

(三)学习、就业压力大

表3数据显示,理工科院系课程任务相对重,理工科女大学生也普遍觉得课程难学;而面对金融危机下背景下的就业前景,不少理工科女大学生面对未来的就业觉得压力比较大。面对学习与就业的诸多压力,她们的困境没有得到外界的及时发现与解决,内心的压力难以得到有效的调节,心理问题剧增,多数理工科女生对前途充满担忧。

(四)对外界过分依赖

通过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对外界的依赖程度,以及就业市场对理工科女大学生是否存在歧视等问题做调查,笔者发现有74.32%的理工科女生表示对外界的依赖比较大,有75.79%的理工科女生觉得就业市场对她们有歧视。由于理工科女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跟身边的男生相比较,她们在个人专业技能、身体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对当前的就业市场,理工科女大学生难以满足它们的特殊要求,她们往往依赖于家人和学校,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和帮助。实地调查中笔者还发现,越是到高年级,这种信息传达得越明显。

二、影响理工科女大学生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理工科女大学生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自我成就意识也越来愈高,但面对当前各种思潮的冲击以及现实问题的制约,理工科女生的内心期望很难在现实当中兑现,面对难以突破的诸多现实问题,其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影响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工科院系无差别的教育

在抽样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有85.9%的理工科女生所在班级男女比例为5:1以上,这明了理工科院校男女比例悬殊。理工科院系在日常的生活管理工作中,虽然特别注重对女生的关怀,但多数院系实行无差别的教育,而忽略了女生的心理与智力成长过程与男生的不同之处。在以男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锻炼过程中,女生的认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难以得到充分锻炼,女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心理成就动机自然受到制约[1]。

(二)缺乏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从理工科女大学生在高校心理咨询的情况来看,理工科女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是造成其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学习上,大多数局限于书本知识,难以突破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局面;生活上,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容易表现出自卑与焦虑。求职上,事业心不强,普遍追求稳定与舒适。事实上真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了理工科女大学生未能调节自身状态与对现实期望值的差距,往往增添了他们内心的困扰。数据显示了有 84.12%的理工科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平常内心存在着较大的困扰,68.90%的理工科女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较差。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性

与人文社科类院系相比较,虽然理工科院系级给予女大学生特别的照顾,但这种照顾更多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等方面,这并不能改变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处于次要角色的现状。总体上讲,在理工科院系的校园氛围、学生团体活动、就业择业中,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明显,她们往往处于一种被的位置,其发展诉求和权益维护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单一的以满足男生需求的校园文化,局限了女生身心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她们成为校园的“弱势群体”[2]。

(四)用人单位的相对性别歧视

由于高校扩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用人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要求毕业生尽可能地为本单位创造效益。对于理工科女大学生而言, 她们不仅承受着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而且承受着用人单位对理工科女生的挑剔, 一方面在理工科实践工作中,如研发、工地、厂房等工作,女生相对于男生存在生理上的弱势;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入职后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结婚、抚养孩子和照顾家庭,其生育期间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主要由所在单位负担,导致许多单位不愿接收女生。用人单位对理工科女生的严重挑剔,往往使学生对自己多年的努力产生质疑,觉得前途迷茫,内心的困惑必不可少。

三、几点对策

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她们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关系到教育的兴衰与社会的稳定发展。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提出了高校对理工科女大学生教育方面的几点对策:

(一)实施差别补偿教育

针对多数理工科院系都以男生为标准制定教学、教育的方法,而忽略了理工科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状况出现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关注理工科女大学生的特殊性,实行差别补偿教育。一方面,可以设立《女性心理学》、《公关礼仪》等女性方面的课程,培养工科女生的性别意识和主体意识,以弥补理工科课程设置的不足。另一方面,可针对学生生的婚姻、家庭、学习、恋爱、心理健康等方面问题开展探索与研究,既体现学校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重视,又可以为出现的问题提供实践指导。

(二)全方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为主,高校可以开设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讲座,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帮助学生科学分析自己心理状况和进行自我调适,教育女大学生对现实中的问题做正确客观的分析评价, 引导她们走出自己的思想误区。对一些确实有心理问题的女大学生,学生工作队伍要起到应有的心理辅导作用,引导其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事实证明,加强对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日常行为观察,有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防患于未然。

(三)打造符合理工科女生成长的校园文化

对理工科女大学生来说,良好的女生校园文化环境对于缓和她们的心理压力,增加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积极举办各种有利于提高工科女生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方面的讲座,以丰富女生学生的课堂文化生活,提高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多种有益于女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锻炼等活动,如开展女性学研究、诗歌朗诵比赛,交际舞蹈等,让理工科女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熏陶;同时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让理工科女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质。

(四)开展女生就业市场调查,加强女生就业指导工作

对于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表现出的消极情绪和迷茫状态,高校应及时开展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查,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动态。按照市场的需求设置和调整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做到对理工科女大学生人才培养上的超前预测、超前培养。就业指导方面应以学校、学院、专业为一体,综合开展就业指导。前期让理工科女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市场人才需求有清晰的了解,做好自身的职业定位;后期给予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技能的指导以及就业机会的推荐。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求职心态,选择切合实际的职业目标。

总之,高校要认识和把握理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困扰进行调适和引导,并创造更多的条件让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得以充分开发,综合素质得以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范文4

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本人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适应方面

面对一个陌生的校园、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面孔以及全新的生活、学习方式,大多数新生都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远离家乡,离开依赖的父母与曾经熟悉的环境,通常身体或心理上会很长时间不能适应。

(二)学习方面

学习上的压力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目的不明确、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因素造成的,长而久之,就会产生学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郁闷等,严重时会无法进行正常学习,引发心理疾病。陈英在《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文中表明,学习问题方面有压力的占所有问题的40%左右,也是耽误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原因。

(三)人际关系方面

上了大学,身边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与高中相比,人际交往会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广泛,尤其突出的是更具有社会性。在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因为缺乏社交的阅历及经验,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容忍事情,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一般情况下,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受自身认识、情绪及个性因素的影响,如果再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与技巧,一开始出现交往困难或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随着同学间逐渐了解慢慢会好的。但如果人际关系时常受阻,搞得一塌糊涂,严重失调,就会产生心理焦虑,存在交往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

(四)择业求职方面

对于毕业生来说,“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制度使他们在择业时拥有更多的自,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如果学生自我意识薄弱,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评价,又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从众心较强,就会处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处于盲目与矛盾中,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难以对自己定位。这种不统一的矛盾心理常常让很多学生对学校、对社会产生不满,造成心理问题。

(五)个性方面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高考失利或本身学习成绩不好,迫不得已才来职院上学,难免带有消极情绪,会有些失落与沮丧。所以一部分学生会出现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急躁、冲动、自卑、多疑、嫉妒等,根据调查,现今高职院校患有强迫症、抑郁症、狂躁症等人格障碍的学生明显呈上升趋势。当然每点,如懒惰拖拉、粗心大意、骄傲自满、自私贪婪、小气吝啬等。

(六)社会诱惑方面

学生来到高职院校相对来说比较自由,不再天天受父母的管制,面对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容易被迷惑,特别是来自网络的诱惑。特别是对一些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就不好的学生,到了高职院校,如果学习压力过大或经常受挫折,最容易破罐子破摔,整日出入网吧,沉迷于游戏,经常迟到、旷课,而一上课就开始睡觉,对教师的教诲不闻不问,我行我素,时间久了就形成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越来越不好。

二、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高等职业学校要注重制度建设,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用于宣传教育、专家培训、普查建档、购置设备、师资培训等。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软、硬件建设,配备必需的专业设备与仪器。同时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普及,有针对性地增设必修、选修课程、专题讲座与报告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行为训练等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场所,通过电话、网络、书信、个别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余活动,组织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日(周、月)活动、邀请专家进行现场咨询、举办展览和心理沙龙、观看录像等、出版心理健康月报或季刊等报刊。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要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建立专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尤为重要,这也是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高、压力大的工作,它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技能,同时自身有更高标准的素养要求。根据目前情况来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素质良莠不齐,这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专、兼职教师积极展开系统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积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力、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心理自助与自我调适的能力

1.自我激励法

自我激励是学生始终保持前进动力的重要源泉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主要是指遇到困难、挫折、打击或身处逆境时,能坚定自己的信念,用伟人的言行、身边的榜样、生活的哲理等安慰、激励自己,使自己不至于消极沉沦下去,产生同困难做斗争的力量。

2.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的心理作用包括消极与积极两方面,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导致消极的情绪,积极的心理暗示往往能调节情绪使之走向成功。要做到积极的自我暗示前提是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充分、客观的估计。所以作为高职学生,要学会取悦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奋斗,增强自信心,驱除自卑感,让自己走出困境,走向良性循环。

3.情绪宣泄法

在适当的场合,合理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可以起到心理调节的作用。但一定要注意情感宣泄的场合、地点、对象、方式等,万万不可任由自己的性子随意宣泄,避免无端迁怒于他人,造成不良后果。在这方面的教育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宣泄自己不良情绪合适的地点、场合及方式,不把不良情绪压抑在心里。面对学生有压力时,教师要教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放松方法,如深呼吸、自我暗示、听音乐等,以减轻心理压力与焦虑情绪。对三年制高职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宣泄方式是找朋友倾诉、与同学聊天,或倾诉给心理咨询、辅导机构,以求获得理解、支持与调节;此外还要让自己学会放松。

4.情感迁移法

转移注意力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当心绪不佳、有烦恼时,可以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换个环境,换个思维,忘却不良的情绪。去大自然走走,去郊外呼吸新鲜的空气,面对包容一切的大自然,还有什么事情放不下呢?如果学生自己能有意识地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那将对调节自己的情绪有重要的帮助。当学生在产生不良情绪时,教师要主动转移话题或让学生做其他事情分散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力。转移的对象有许多,其中效果比较好的是运动和听音乐。

(四)建立高职大学生心理档案

通过阶段性心理测量,建立高职学生心理档案也是筛查、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有效方法。心理测量是一种对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标准化测定的技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是心理测量软件。测量工具可采用16PF(16种人格因素问卷)、SCL-90(症状自评量表)、UPI(大学生人格问卷)等。通过定期测量,建立起高职学生的心理档案,可以有效筛查出心理健康水平低、患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翔实的参考依据。

(五)开展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

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障碍对其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是当前最有效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也是比较全面、系统了解学生个体的一种方法与技术,以及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越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越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不正常,如果教师当众挑明,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的方式有电话咨询、来信咨询、网络咨询以及当面咨询等多种形式,其中又以当面咨询为主,其他咨询方式为辅。

总之,不论采用什么形式、什么手段、什么技术,最终都是为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高职院校一定要注重这方面的教育与投入,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英.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07(8).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范文5

一、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互利共存的关系。一方面,高校体育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体育是广受大学生欢迎的一项课程,因其具有放松身心、促进健康等特点,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会带动高校体育的发展。据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动感知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基于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鼓动积极参加体育项目,通过高校开展的体育课程,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推动了高校体育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可以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有益于智力水平的提升

一是促进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二是减缓应激反应,提升大脑的工作效率;三是能有效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具体来说,高校体育对智力的影响基于这样一个过程: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写字读书以及低头弯腰使流向大脑的血液受到限制并不断减少,这直接影响到大脑的营养供给,进而引起脑胀、头晕,使学习效率下降。这时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体育活动与脑力活动合理交替,导致运动中枢神经兴奋,有助于加快脑部的血液循环,使大脑获取更多的营养供应,从而有助于消除脑力劳动产生的疲劳,提高大脑的学习效率,并进一步促进大脑智力的发展和智力水平的提升。

(二)帮助缓解紧张情绪和消除心理疾病

在高度竞争的社会,身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也会面临精神空虚、学习生活焦虑,情绪压抑、紧张的问题,从而极容易导致悲观、孤独等心理障碍。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降低、减轻甚至消除这种焦虑,稳定情绪。因为高校体育活动具有组织性和群体性,通过各异的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活动内容,不仅容易发现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而且有助于大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和意识,解除内心的枯燥和烦闷,提高主动性、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满足相互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调节情绪,并得以保持健康、稳定的心态。

三、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体育教育要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内容,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体育课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他们的心理素质。具体措施是建立学生健康教育中心,增强医院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合作,研究专业的心理教育纲领,通过学校媒体、课堂加大对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性的宣传,最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增强学校体育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学会理解和认可不同的意见和分歧,并能提供一种积极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提高大学生对高校体育的重视程度

大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不仅能掌握相关体育技能,还能锻炼心智和意志,从而在生活自理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更具优势,最终实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高校体育对发挥大学生个人性格特点有着密切关联,通过体育运动中的团队协作以及个人紧急决策等,对塑造大学生的个性与人格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大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十分重要。

四、利用高校体育的手段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适度的体育锻炼

当人面对困惑时,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极大的忧虑,如果总是沉郁其中,心理就会出现偏差,适当参加一些体育项目,就可以转变大脑对于困恼的思考,有利于他们转移注意力,通过强烈的体育运动就可以激发自己大脑中的兴奋点,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的调节。

(二)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团结作战,高校学生进行多人体育项目可以在比赛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性格,比如在篮球比赛中需要队员之间进行协调配合,这能改变学生精神上的封闭状态和孤僻的性格。而参加摔跤、跳高等运动可以克服学生害怕的心理,激励他们用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锻炼他们的胆量。而参加太极、下象棋等修养身心的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沉练自己的内心,增强自己的意志力。

(三)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活动

积极参加体育比赛可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比赛就是为了给集体增光,参与了比赛就会领悟体育精神,同时体育比赛强调的是团结,尤其是团体比赛,在比赛过程中队友之间相互合作、帮助与鼓励,就会增强信心,也有利于加深他们之间的感情。在比赛的过程中还可以结交许多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总之,通过参与比赛,不论是选手之间的配合还是观众的鼓励都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同大家一起体会胜利的喜悦,总结失败的教训。

五、总结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范文6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经被广大师生们所接受。在各高校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起德育工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管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早已蕴涵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当中,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算是真正对该系统进行了多方研究。当今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经受不住考验,承受力不强,因此,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要始终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以此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大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和性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睡眠心理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适应问题、择业就业心理问题等,这些问题大多属于青年时期成长的心理问题,具体的心理行为表现也是因人而异的。

学习心理问题。学业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大学期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有的学生能经受住高校的各种综合测验,顺利的完成学业,但是也有的同学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一定困难,学习缺乏主动性,效率偏低,也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给学生带来了困扰,对学习也丧失自信,从而会产生焦虑情绪及其他不良反应。

人际交往问题。每个大学生都想与同学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是大学生往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挫折,有的缺乏交往技能,有的在与人交往中存在不合理的观念,对他人产生了错误认识,从而导致知心朋友少。还有一部分学生因自身的性格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出现明显冲突,进而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自卑、多疑等心理症状就随之出现。

恋爱和性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入学时基本在2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与异性接触,交朋友,得到友谊和爱情,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因性心理还未完全成熟,欠缺一定生活经验,随之就会有一系列心理问题出现,主要表现为:失恋的痛苦,单相思的苦恼,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等,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问题。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多种压力,如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经济等方面的重压,就会造成很大的情绪波动,遇到事情不能冷静思考,出现了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极易冲动,还有的学生甚至有自杀念头。

5、经济问题

大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条件和经济状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家境困难,需要靠助学金和打工来完成大学学业。与其他条件好的同学相比,就会产生严重的落差,从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大学生就会有强烈的自卑感。

6、择业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

随着就业竞争的日渐激烈,大学生们也意识到择业就业的压力,他们担心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引发了严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对面试缺乏自信,对找工作不积极,不知道怎样做简历,还没有做好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对于自己的能力及性格没有正确分析,不知道自己适合在哪个领域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争议性。目前,我们可以将时下流行的观点概括为四种:一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全面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和谐活动论”;二是传授心理保健技能,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培养学生健全个性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的“过程论”;三是从大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和辅导,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所谓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的“系统论”;还有一种是“功夫论”,即注重完善、培养学生的人格,以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功能论”。以上的四种观点都是从不同角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做了界定,但是没有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者的对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正确的认识,误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为心理教育工作开展带来不便。新形势下,有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认为学生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属思想品德范畴。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总是采取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却不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导致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此外,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产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实质上就是心理问题,用心理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认为思想品德问题发生的根源就是心理问题。所以,心理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思想品德问题也就能得到彻底解决,这种观念是盲目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课程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独特性体现出来。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单纯当作是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因此,缺少活动性、实践性,更谈不上互动性。此外,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流于形式。实践中也是轻科学分析,重心理测试,只做重心理问题的调查,却不开展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及时更新观念,认清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我们研究已久,始终是以问题为导向,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里提到的问题,它不能简单的指个别学生可能会危及社会、他人或自身的行为问题及心理问题。要先将此类问题确认为大学生群体在青年时期这一成长阶段的心理发展问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高校要坚持面向学生,尤其是针对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要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和社会,不断调整心态,挖掘自己身上的潜能,完善人格。此外,学校及教师也要发挥出教育职能,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行为训练等主动性教育。

重视起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大学生很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产生都是师源性的,因广大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偏执,同时教学开展与教学管理方式都出现了脱节现象,由此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所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从我国高校整体形势分析,在校内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较少,一般多是兼职,缺乏专业知识,经验不足,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以“少量”、“精干”为原则,组成一支专业的教师和医务人员队伍,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