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1
一、引言
英语,作为目前世界通用的国际语言,在政治、商业、文化,尤其是外交、外贸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文化冲突,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英汉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英汉文化差异
(一)、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化,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英美人交流时套用中国的文化观念,运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因而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知识,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失败。英国语言学家Jawa hanlal Nehna曾说过,“If we seek to understsnd a people,we have to our selves,asfar as we can,in that particularhistorical and culture background……”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后,将使中国人有更多机会与外国人接触。因此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对于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非常有必要的。
(二)、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差异的范畴很广泛,比较常见的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在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和非语言的态势方面等。
1.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1).打招呼
中国人见到熟人、朋友时打招呼的方式很多,然而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正常的搭话方式,如:
—Lovely weather ,isn’t it ?
—It’s really a beautiful day.
谈天气时,一般情况下都是顺着对方说,很少有人在谈天气时争得面红耳赤,所以谈天气是个保险的搭讪方式。
(2)交谈的话题和禁忌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和以汉语为母语人都可以选择下列的话题进行交谈:嗜好、发生事件、天气、节假日电影、书籍、娱乐活动等,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般禁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衰老、发胖等话题,而中国的禁忌则属于伦理方面的:如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等。如果想了解这类情况,可以在提问前说明理由,然后发问或先谈谈自己的状况,以便引出话题,让外国人自己谈起。
(3)称呼和称谓
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论文格式,文化冲突。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到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同龄人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之意。这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接呼其名,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不成体统。
首先,中国人在称谓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一个姓,如“黄局长”“林经理”之类。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其次,汉语称谓复杂,亲属名词十分丰富,如:伯父、姑父、姨夫、叔父。但在英语中仅用“uncle”一个字代替。
(4)交际套语
交际套语应该符合习惯用法,才显的自然、得体、有礼、否则听起来就显得生硬、粗鲁、甚至误解。下面就举一些典型套语的译法:
1)参观或者会谈等场合,常听见中方的人说“请多提宝贵意见。”若直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问题就来了:你的意见应该是“valuable”的,不宝贵的意见请免开尊口。正确的译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2)“这是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这是我们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客气的一句客套话,有时礼品并非“薄礼”也这么说;而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却是: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礼品,希望你喜欢。所以这句不妨这样说:“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Hope you like it”。
3)中国人在招待客人吃饭之前常常习惯客气的说“今天的菜不好,大家随便吃一点”在用餐结束时也常说“招待不周,请多多包涵”。这些用语对于中国客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客套话了,但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种自谦客套的说法反而显得太牵强附会,况且请客总希望客人吃的好,否则,既然菜不好,为什么还拿来请客?故不宜直译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若用餐开始讲这句话,英语应说:“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supply,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ves”,或者“Enjoyyourself”。若用餐完毕讲这句话,应该说:“Hope you’ve enjoyedyourself”。这样才与此情景相吻合。论文格式,文化冲突。
(5)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
中国人之间赠送礼物,送礼人总要反复申明:礼薄,小意思。而英美人则常说这是他(她)为你准备的,希望你能喜欢。朋友、亲戚给我们送礼,我们总要推辞一番再接受。收礼后一般不当面打开,以免给人贪婪的形象。英美人则相反,他们一般不推辞,而表示感谢,而且往往当着客人把礼物打开,并称赞一番。中国人则等客人走后打开,以示礼貌,但是这在英美人看来是你小看他送的东西了。
(6)餐饮习俗方面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2.词语文化内涵上的体现
(1)语言的内容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中实际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间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生活习俗的差异,包含在语言词汇中的意义就不一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看起来对等但实际意义上很微妙,甚至很大区别的词语。不仅单个词有差异,一些谚语、成语、口语等也有差别,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Afriend inneed is a friend indeed”译成“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意思是两个人一起受过苦、遭过大难,这样的朋友才是a friend indeed,而这句谚语的原意却是:Afriend who helps when one is in trouble is a real friend.意思是当你有困难时,帮助了你的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不一定两人一起患难。
(2)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词语的意义结构的影响,二是对话语的结构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这些内容的表达方式不相同,对这些内容的内涵理解也不相同。例如,中国人常说“夏炼三伏,冬炼三九”,以此警戒人们时常保持锻炼。论文格式,文化冲突。那么在英语中怎么理解“三伏”和“三九”呢? 曾经一位年轻的口译者向一群来自加拿大的游客用“three fu and three nine”来解说。当然了,游客们很迷惑。其实这位译者可以用“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来解释就很清楚的了。 英语“She is a cat”无法对译为“她是一只猫。”因为中国文化里“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而在西方却如此。同样的道理,汉语成语“说曹操,曹操到”如果忠实于字面意义,译为“Speak of Cao Cao and he will appear”,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但如果借用英语成语, 译为“speak of the devil andthe devil come”,就能很好地传达汉语的言内之意。具有宠爱之意的是“Love me , love my dog”与汉语中的“爱屋及乌”的意义相近。中国人虽然认为狗是一种忠实、可靠的动物,“狗不嫌家贫”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但中国人从心理上却厌恶、鄙视它,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如“走狗”、“狗腿子”。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语言的词语本身都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意义,只有掌握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应常常留意英汉两种语言各方面的思维差异,这就靠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口译训练。论文格式,文化冲突。对英汉文化差异理解透彻,把交际看作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活动,时常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才不至于产生文化冲突,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论文格式,文化冲突。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论文格式,文化冲突。为了避免这些不好的结果产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 “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二)、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内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摘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从多个视角了解其文化,通过实际的语境(context)学会如何进行这种语言的社会运用。注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意识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以及消除不必要的交际障碍,我们应通过大量阅读英语资料,浏览媒体有关西方文化的知识,增强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还要大胆实践,经常与来自英语国家的朋友交往,充分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使在跨文化交往际中信息表达更准确,言行举止更得体。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 ] . 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7.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J ].外语学刊,1996年,第2期.
[4]顾日国.《跨文化交际》[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6]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董广杰.《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 ].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2
关键词 文化差异 中巴文化 跨文化交际
Abstrac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Pakista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maintained good relations of allie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re becoming more frequent. But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leading to problem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ve been produced,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Pakistan is analyzed, and then analyzes its cause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proposals.
Key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culture of China and Pakista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来中国留学的巴基斯坦人数不断攀升,据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2011年来华的巴基斯坦留学生有8516人,之后不断增加,至2015年,人数达到15654人,居第六位,同时巴基斯坦的孔子学院也在不断增多,所以中巴两国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也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两国文化上的差异经常会导致交流受阻或交流失败,在此我们通过对案例库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将两国文化的差异之处进行分类,并深入剖析其产生原因。
1 中巴文化差异现象的体现
1.1 社交问候差异
案例一:李经理去巴基斯坦进行商务考察期间,他对巴基斯坦人的拥抱礼印象深刻。他同随行翻译一起参加了一个宴请,主人和翻译是多年未见的好友。他们见面时拥抱在一起,而且头部靠左拥抱一次,接着头部靠右拥抱一次,最后头部再靠左拥抱一次。但是他们并没有像中国好友之间拥抱时那样相互拍拍背部。
中国人初次见面的问候方式是握手,如果两人是亲密的朋友,会进行拥抱并互相拍拍背部以表示好久不见。巴基斯坦人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人们见面必说“真主保佑你”或“真主赐你平安”等祝福的话语,然后行握手礼或拥抱礼,且男女行礼也不一样。对久别相逢的朋友、亲人等,他们会为其戴上花环,以表达激动的心情。但他们忌讳拍对方背部,因为这被认为是警察拘捕犯人的动作。所以与巴基斯坦人行见面礼时应该多注意这点。
1.2 差异
案例二:某学校,在一次迎接新入学的巴基斯坦学生的聚餐会上,一个对外汉语教师无意中提起自己喜欢吃红烧猪蹄,令这些学生十分不满,并且发生了争执。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这些学生与这个老师的关系一直很疏远冷淡,课程反响也很平淡,师生间互动很少,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这件事这个老师还受到学校的批评,虽然感到很委屈,但这个老师也没有办法。
由于巴基斯坦的国教为伊斯兰教,全国几乎都是穆斯林教徒,他们信奉和古兰经。古兰经中指出猪肉是一种不洁的食物,所以巴基斯坦人不吃猪肉。但猪在中国是一种常见家畜,猪肉也是中国人最普遍食用的肉类,人们并不觉得猪不洁,所以这才造成案例中教师和学生的冲突。
1.3 颜色差异
案例三:在巴基斯坦旅游时,小罗穿的是一件黄色的上衣。他发现当地的人们频频注意他的衣服,有些人甚至对他投来不太友善的目光,他不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在中国黄色被认为是阳光温暖的颜色,而且在古代,黄色还是帝王之色,只有皇帝才能穿黄色的衣服,以显示尊贵。但在巴基斯坦婆罗门教僧们所穿的长袍是黄色的,容易引起宗教界及某些政治性的厌恶,所以在巴基斯坦最好不要穿黄色衣服。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对案例中的小罗频频投来不友善目光的原因。绿色对伊斯兰教是圣洁和庄严的颜色,他们的国旗和清真寺的壁砖常饰以绿色,但在中国,人们对绿色避之不及,男人若戴了绿帽子,则意味着太太不贞。
1.4 时间观念差异
案例四:我们伊斯兰堡孔院的一位丁老师是新来的外派教师。有一次孔院搞活动,让他负责M织巴方学校的学生前来彩排中秋节文艺表演。但是巴方的领队老师带着学生姗姗来迟,并且迟到了一个多小时,来了也不着急着进入表演状态。这位丁老师很着急,因为后面的时间他还安排了其他项目。好多个学校的彩排不得不因此拖延至午饭以后。丁老师对于此事非常气愤和不解,认为巴方老师不讲信用,不负责任。
中国人的时间观很强,若开会要求7点到,人们往往会提前十多分钟或整点到,避免迟到,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但巴基斯坦人不一样,他们整个国家的时间观都很模糊,他们认为迟到是正常的事,这不是不尊重人的表现,而且到了也不会马上工作,而是谈论一些其他事情。由于丁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导致彩排拖延,产生矛盾。要是丁老师告诉他们提前到,问题也就解决了。
1.5 其他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但在巴基斯坦却恰恰相反,他们摇头表示肯定、赞赏,点头却表示否定,所以当巴基斯坦人对你频频摇头时你一定不要感到诧异。在巴基斯坦给人递东西时千万不要用左手,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肮脏的,用左手是对他们的极大不尊重,但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概念。在中国当我们看到喜欢的小孩时,我们会不自觉的摸摸他们的头和脸以表示喜爱,但在巴基斯坦千万不要摸小孩的头,因为他们认为头是人最纯洁和高贵的地方,外人摸头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侮辱行为,头只能被家里的长辈触摸。在巴基斯坦的婚礼上你会看到新娘全程满脸愁容,也许你会奇怪新娘为什么不笑,因为巴基斯坦人认为新娘愁容满面是表示对自己娘家人的恋恋不舍,新娘越哀愁越受到人们的尊重。中国古代婚礼有过哭嫁,但现在新娘都是高高兴兴地出嫁。而且在巴基斯坦不能随意戴鼻环,因为这表示已婚。
2 中巴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2.1 社会行为规范影响
由于国别不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自然社会行为规范也会有所不同,当一个行为在一个国家看似是合理的行为时,在另一个国家也许就是不合理行为甚至非法行为。如朋友见面时拍背,这在中国人看来再平常不过,但在巴基斯坦就被认为是不合理,忌讳的动作。摸小孩头也是如此。
2.2 影响
历来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引起来的文化冲突比比皆是,甚至演变到偏见仇恨,最后彼此互斗残杀。中国大多数人没有明确的信仰,所以没有过多忌讳。但巴基斯坦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你到处都可感受到强烈浓厚的伊斯兰教气氛,看到清真寺的尖塔和圆顶,听到“至大”的呼礼声,所以他们不吃猪肉,不穿黄衣的习惯都是受到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2.3 价值观影响
在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最大。Rokeach在1973对价值观的定义是:价值观是用来选择和解决冲突的规则。时间观也是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人们如何看待和使用时间是在特定文化中慢慢习得的。中国自古就有珍惜时间的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中国人很珍惜时间,赴约时也很守时。但巴基斯坦人的时间观念就没有这么强,在他们的价值观里,不准时赴约不是什么失礼行为,提前到达反而会让主人觉得未准备好而措手不及。此外巴基斯坦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性也是受价值观的影响。
2.4 思维方式影响
思维方式影响着文化,文化反过来也影响着思维方式。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委婉的处事风格,是曲线思维,形成了高语境文化,而巴基斯坦人直奔主题,是直线思维,属于低语境文化。这两种思维碰撞必然会导致交流的阻断与不理解,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当你委婉告诉一个巴基斯坦朋友车坏了,今天还要去机场时,他除了表达遗憾之外便无其他表示。
3 建议
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击对外派教师及常驻人员的冲击最大,所以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对他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方面:我们应该多了解巴基斯坦文化,包括政治、历史、宗教、教育、风俗习惯等,在坚守本国文化的同时做到尊重对方文化,对不同之处采取宽容的态度,做到,和谐共处的原则。第二,在跨文化意识方面:留心身边发生的跨文化交际事件,并注意思考这些事件和现象背后的文化原因,做到经常反思自己的跨文化经历并能分析出不当行为然后马上进行改正和调整,养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第三,在跨文化交际技巧方面:首先我们要做到最基本的就是尊重对方、其次做到消除民族歧视、增加自信、提高移情能力,降低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促进交流的成功。第四,在跨文化交际态度方面:可以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多参与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活动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学习并建立良好的关系,使自己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当地文化氛围中,要避免刻板印象、偏见、歧视等不正确态度,对于不同的文化行为与观念,我们应该以宽容、包容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
4 结语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所难免。巴基斯坦作为中国最铁的盟友,与中国的交流势必越来越频繁,但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文化的冲突,如何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流而不至于出现令双方尴尬的局面,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将中巴两方的文化差异进行分类,进而对差异a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给出相关的建议。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以最真诚的心待对方,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待不同,那么交际必能成功,“巴铁”友谊定当远存。
参考文献
[1] 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2] 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3
关键词:文化差异;思维方式;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小农经济的特征使人们缺乏对外界的联系,视野狭窄,思维闭塞。而西方文化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受到大工业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组织性、科学性、民主性的陶冶,“公平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竞争精神”成为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这种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中华民族与英美民族的文化差异不仅制约着各自的交际行为,而且还制约着各自的语言模式。
l、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词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语言现象称为词文化。例如:sea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就极为丰富,如“当水手”,叫做go to sea或follow the sea;“搭船”叫做take the sea或by sea。英国是个岛国,与海密不可分,英国人常把大海同“许多”、“大量”联系在一起,如“a sea of fish”,“a sea of troubles”等。此外,由于英语民族擅长抽象思维,故其语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词和介词。
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篇结构的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线式,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螺旋式。英语说明文的语篇结构呈直线性,即主题句开门见山,后接一个自然衔接的例证句,而后收尾。即使情况偶尔相反,主题句置于段尾,每个句子也都与主题句有着直接联系。但汉语语篇结构往往不是从主题句出发,而是在主题句外绕圈子,最后才点题。学汉语的西方人常为此困惑不解,总觉得汉语句子重点不突出,缺乏连贯性。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西方在人际交往的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东方人非常重义、重情,西方人则崇尚个人独立。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提倡谦虚谨慎。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例如,“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在中国人看来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而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而中国人的个人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 “多管闲事”。
3、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当然,近年来我国也大力提倡创新改革,但务实求稳之心态仍处处体现,冒险精神仍是不能与西方人相比的。
4、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5、等级观念的差异。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国家,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有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有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任何人都能取得成功。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
三、制定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
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势必会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在实际教学中,它也成为制约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瓶颈。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思维方式。
1、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的导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把文化的导入和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实际授课内容,讲授相应的背景知识,把英美等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快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人才。
2、运用人类思维同一性原则,掌握中英文的相同点。中西方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确有差异,但是客观世界在人类大脑反映的同时,必然会有许许多多相同的表达方式,这就是人类思维的同一性原则。比如说,大量的英语成语、习语和谚语在汉语里皆有恰当的对应语。如:pour cold water on(泼冷水),pour oil on the flame(火上加油),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时,应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比较的好习惯,使其思维定势成为正迁移的手段。
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大脑的思维活动遵循着相同的规律:感觉器官(视觉、听觉等)感知客观事物的存存,中枢神经(大脑)进行分析、整理,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某种特定的意义。由于受地域、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英汉语言存着很大差异。因此,在学习英语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对英语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培养起英语思维能力,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作者单位:河南省财经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文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较早对此作过论述的有Habermas,Campbell和Wales等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Hymes。他的交际能力观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Hymes是针对Chomsky对语言能力(1inguisticcompetence)与语言运用(1inguisticperformance)的区分而提出交际能力概念的。他认为,语言使用者的能力实际上要比Chomsky规定的范畴大得多,不单是分辨语句是否合乎语法的能力,还包括判断语句是否适合交际环境的能力。Hymes交际能力观的核心是语言运用的适当性,语言的运用要适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运用适当与否,不是由语言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该语言的特定文化社团所决定的。因此,要避免语用失误,说话者除了具备必要的语言能力,即语音、语法、语义规则以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生活方式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差异。
(一)思维方式差异
由于中国人多从集体或他人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自己的言行,而英美人则以个人的好恶或兴趣爱好方面考虑问题,这种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在许多方面均有表现。
1、对他人致谢的应答
当为他人做了件好事而受到对方感谢时,中国人多从集体责任的角度考虑应答;英美人则从个人意愿和兴趣考虑应答,为他人提供服务,完全出自于个人心愿,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为什么去做呢――这是英美观念。
中国人:
A:谢谢你的盛情款待。
B:这是我应尽的责任。或:这是我应该做的。
如果英美听到这种应答,他会感到失望。因为他认为,既然这种款待是一种“责任”,是出自于上司的旨意,那就不是对方个人的心愿。
英美人:
A:Thank you for your hospitality.
B:It’s my pleasure./With pleasure.
2、为他人服务的问话
商店营业员和图书管理员为他人服务时的问话,也表现出是以对方为主还是以自我为核心。比如到了中国商店,营业员会问:“你想买什么?”;到了图书馆,管理员会问:“你想借什么书?”。但在英美国家,他们则问“What Can I do for you?”,或“May I help you?”.一个问的是你:一个问的是我。一字之差,显示出了文化上的差异。
3、课堂上老师问话
在中国课堂上,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常问学生:“你们听懂了吗?”、“你们明白了吗?”,是向“你们”提出问题:而英美教师则说:Have I made everything clear?是从“我”的角度发问。
4、对待赞扬的态度
中国人由于受到儒家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的影响,待人接物,举止言行总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而西方人则比较实际。欣然接受他人的赞扬,只要表示一下谢意即可。
中国人:
A:你工作做得很出色。
B:不!不!差远了。
英美人:
A: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
B: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
中国人:
A:你这条裙子真漂亮。
B:不!不!不怎么样。只花了五元钱。
英美人:
A:Your skirt is very nice.
B:Thank you.I’m very glad you like it.
(二)对个人隐私的界定与态度
由于西方国家强调以个人为核心,许多我们认为可以公开的事情,他们则视为隐私不宜询问,否则被视为侵权。
1、见面问候语
中国人见面常问:“你去哪儿”,“你吃过了吗?”等,用以表示对刘方的关怀,但对英美人来说,这些都是个人的私事,无需你来询问。他们见面时只进行有实质内容的寒暄:Hello! How are you?对方不考虑自己身体状况如何,一律回答:Fine,thank you.And you ?
2、询问对方个人情况话题
对中国人来说,询问对方姓名、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家庭生活等个人问题均被视为对对方的关怀,是亲近的表示,但英美人则认为触犯了他人个人的隐私权。在一般情况下,两个英美人士见面时不询问对方的姓名和年龄。What’s your name?这句话,只能用在学校教师问学生、在医院医生问患者,在法庭法官问被告等场合。至于婚姻状况,也不宜询问,因为发问后有时会使对方难堪。至于工资多少,更是绝对保密。
(三)礼仪习俗差异
1、邀请用语
中国人邀请英美人赴宴时常说:“为了向客人表示欢迎,特备便宴为诸位洗尘。”对方听到这句话时,并不感到高兴。他们觉得设“便宴”招待他们,可能因为他们地位低下。但当他们见到丰盛的宴席摆上来之后大为诧异:难道这是便宴吗?于是有的外宾便不解地问:Is this an ordinary dinner you usually have as family dinner?
2、宴席上劝喝的习惯
按中国人传统,劝吃劝喝是对朋友表示亲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英美人一般不劝,只说:“Help yourself,please!”吃多少,喝多少,完全由对方自己决定,强行劝吃劝喝被视为不礼貌,甚至是侵权行为。故在他们看来,饭吃过饱,酒喝过多,或剩饭、剩菜太多均为不文明的表现。不了解这些差异,也会造成交际失误,使对方为难。
3、做客之后的告别语
中国人做客谈话之后客人离开时常说:“实在对不起,占用了你这么多时间”,这本来是一句自谦的客套话,只是表示对主人时间的尊重。但如果对西方人这样说,他们很容易产生误解:既然你感到和我谈话浪费了我的时间,那么这种谈话就是无意义的。因此他会觉得受到轻视和侮辱。他们谈话结束时一般说,“It’s very nice having a talk with you.”这样说,双方皆大欢喜。
4、旅游归来告别语
中国人带外宾旅游归来时常说:“You must be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journey.You better have a rest”而英美人尽管确实精疲力竭,但决不表现出来,通常回答:“No!No!It’s a wonderful day!”以此表示对主人的谢意。
三、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跨文化交际中所存在的问题,如果只是学会英语,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容易在与西方人的接触中闹笑话,甚至产生更大的误解。所以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教师本身要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对中西方文化有透彻的了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语法和词汇,应当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让学生多接收一些跨文化知识,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师应当改进教学方法,适当地将文化教学穿插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通过不同文化间极大的反差,及由此而引发的一些矛盾,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英美国家的报纸、报刊。一方面可以学一些地道的英语,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对于一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与我们中国人的差异。除此之外,让学生看英文电影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惯用的方法,但是看完之后决不能不加回顾,为了让学生印象深刻,可以将某些片段重点加以讲评,解释其中的文化现象。
(三)英语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除了讲授语法、句式等课本内容外,还要适当穿插英语国家的文化,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英语学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及报刊杂志,从中吸取西方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演一些英语短剧,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作为听众的学生应当鉴别出短剧中的一些不符合西方文化的错误,这样就能把所有的学生动员起来,在实践中体会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印象更加深刻。
四、结束语
语言是手段,文化是目的,通过语言教授文化是开放社会和多元化条件下语言教师面对的挑战和责任.语言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既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指挥者,更是促进学生文化能力的导演;既要教授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差异,更要讲解不同文化的发展、变迁、适应和交融.实现英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真正衔接,提高学生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我们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5
关键词:英汉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和人的文化素养、经济条件的快速提升,出国参观学习,考察深造的人不计其数。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不仅要不断科学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而且要不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各国风土人情,这样才能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型人才。
一、交际文化讲授的具体内容
1.价值观念的差异
英美人的自我肯定观念非常强,当受到称赞或表扬时,常常会说“Thank you!”而我们中国人则习惯于谦虚自贬,对于别人的恭维话,不直截了当地接受而称谢,为表谦虚,常说:“过奖,过奖了!”而西方人听到他人恭维自己的才干时,认为自己的个人价值得到承认,会表现出受之无愧,当仁不让的自信态度。 例如,当英美人称赞你长得漂亮或你的字写得真好,或赞美你的某方面超群时,若你回答“No,no,it’s no good at all.”这会令他们迷惑不解,不知所云,甚至会认为你好坏不分,审美观念有问题。
2.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西方节日和饮食文化是风俗习惯差异的最大表现。英美国家的传统节日有圣诞节、复活节、父亲节、母亲节和感恩节等,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而且两个文化领域的各个节日的来历与内涵也各不相同。饮食文化的差异也代表着各自民族的风土人情、人文素养。在中国,一直奉行“民以食为天”的传统,历史上也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菜系”,这是西方国家难以比拟的一种文化底蕴。而英美人视时间为金钱,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以至“吃饭问题”在他们看来无足轻重,“fast food(快餐)”就是他们生活中的美味佳肴。
3.词义方面的差异
如,“blue(蓝色)”,在汉语中表示“美好的前景”,如“蓝图、蓝本”;而在英语中,除了“蓝色”之外,还象征“沮丧的、低级下流的”之意。再如“red(红色)”是中国文化最崇尚的颜色,它象征着吉祥、喜庆、胜利等,但在英语里,红色更意味着危险、残暴、使人生气等。
4.礼仪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双方问候时通常用握手的方式表示客气,朋友们寒暄时会常亲昵地坐在一起,拍肩抱团,谈笑风生。而在英美国家,人们不常握手,无论是坐、站、行,人与人之间常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他们认为每个人周围的空间属于个人空间,进入这个空间便是侵犯“个人隐私权”。至于在社交场合手拉手,拍打肩膀更视为大忌。在接受礼物时,英美人常“先睹为快”,拿到礼物当场打开,而中国人则习惯等客人走后才打开,以示对人的尊敬、礼貌。
5.隐私问题上的差异
西方人通常认为年龄、收入及家庭问题等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比如,“How old is your wife ?”这样的问题被认为是极其不礼貌的,他们会对此深表反感。而中国人初次见面喜欢问及对方的年龄、婚姻、家庭收入等表示关心。因而,中国人与西方人交流时应尽量避免问个人私事,否则极易引起对方的不快,破坏友好气氛。
二、交际文化教授的方法
1.捕捉课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信息和背景知识,利用对比的手法介绍文化背景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中国人习惯用“你吃过饭了吗?”作为打招呼用语,英语人每逢遇到这种问候,总误以为说话者邀请他吃饭。而当你的英美朋友说“Please come to my home someday.”你别以为他是在邀请你而贸然前往,这只是他们的客套话而已。因此,让学生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对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建设性作用。
2.让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或观看英美电影
教师在英语教学时,让学生进行辅的课外阅读或观看英美电影,也可通过组织英语角、举办英语晚会、表演英语剧、向学生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观看英语原版影片等多种渠道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加深跨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通过广泛阅读和大量观看听说,不仅让学生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而且通过一定的英语语言的自我摄入,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文化通顺、地道,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做社会新型人才。
3.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练习写作时,要把想到的东西直接用英语表达出来,而不是直接translation(翻译)。讲解课文时,不只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句子的语法结构上,而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意思及表达的文化内涵。在学到英美国家的天气、地理、艺术和风土人情时,可进行专门的讲解;在学到著名的首都London,New York,Paris 或著名的人物Mark Twain,Beethoven,Bill Gates等时,可通过声情并茂的电化教学大量地让学生了解、体验和感受这些文化信息,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大幅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会他们英语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与时俱进,成为适应时展的有用之人。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6
[关键词]文化认知;文化移情;“场”理论;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06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31 [本刊网址]http:∥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已经逐步打破传统的区域性限制,世界已经从一个由诸多“边界性质”色彩浓厚的族群组成的有机整体向一个更为包容,融合的聚合体发生转变。全球经济一体化决定了各个族群的社会存在样态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便是当今世界的“社会契约”,作为世界聚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族群都必须要遵守这样的规则。作为新时期的人也一定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建构自己更为宽广的人文格局,开拓自己的国际视野,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型人才。然而,不同族群的经济形态、历史沉淀以及社会心理倾向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氛围,文化作为一个社会高层次的人文习惯是对该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存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的,来自不同文化的社会人在彼此交流的过程当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矛盾。因此,学术界很关注当今社会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这一问题。
一、文化认知差异“场”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认知差异这一话题的讨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学者专家都从宏观的角度给予深刻的论证,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大部分研究没有抽离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方法论,更多的是采取传统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当前国内外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亦有向自然科学理论学习和借鉴的倾向。国内外学者普遍承认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理性的、逻辑的、描述的思维倾向会给传统社会科学研究带来更多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同根生于哲学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本就该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内在联系的,由于联系才会产生运动,进而形成事物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科学研究更应如此,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开放的、吸纳的、包容的,也只有这样,同一问题才会得以深入发展,不断去接近这个客观物质世界的本真。
二、文化认知差异“场”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物理学中“场”是一个很宽广的概念,具有很大普适性质,物理学认为“场”是一种及其特殊的物质,虽然看不到也摸不着,但它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全空间弥散性,它是一种弥散在空间上的物理量,物理“场”分布于引起它的场源周围且与场源共存。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各个话题是抽象的,但它们也是客观的存在,因此也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场”,比如“文化场”、“历史场”、“语义场”、“心理场”等等。由于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人类文化的认知存在着各种差异,这种差异作为客观物质世界的客观现象性存在也具有“场”,场源就是人类文化认知差异性。文化认知差异“场”是文化多元性的体现,犹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来自于不同文化氛围的人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实践跨文化交际会遇到各种交际障碍和矛盾,克服这些障碍的有效方法是加强自身的异文化认知和领悟能力,构建更广阔的人文文化格局,从思想层面摆脱民族中心主义和异文化歧视实践行为,以一种包容的,友善的情感态度去迎接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任务,交际实践。
三、文化认知差异“场”作用下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手段
社会人应习得对多元文化的整合能力,使得不同文化能和本族群文化和谐融合,有机地统一于实践的人本身。实现这种整合的有效手段就是充分利用文化认知差异“场”的弥散作用,采取积极主动的文化移情策略。文化移情是由德国著名学者罗伯特・费肖尔提出的,移情指的是社会人对他人情感的一种有效共鸣,并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文化移情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交流技能和手段是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交际策略,它使得交际主体本身能够摆脱本部族文化的束缚,自觉地转换文化思维立场,置身于目标文化中,从而能够真实地感受目标文化的本质,进而真诚地接受并尊重目标文化中的传统风俗,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等等。文化移情策略有助于跨文化交际实践的主体主动地把这种文化交流的情感投射到目标文化当中去,大大提升了跨文化交际的情感共鸣力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交际主体跨文化交际的效率和质量。文化移情是文化认知差异“场”作用下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高效手段,它的能动性直接会影响到文化认知“场”源效应的强弱,进而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行为。当今时代背景下,文化融合的速度越来越快,程度越来越深,而每个社会人都处于特定的文化认知差异“场”之中,交际实践个体只有更加主动地采用文化移情策略,创造性地实现高能的跨文化交际才会真正成为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人。
四、跨文化交际“场”的形成及作用
跨文化交际实践行为作为一种人类抽象的社会活动行为也会像客观物质一样形成“场”,它会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态势,跨文化交际场是人类打破本部族文化壁垒,和外族成员进行沟通交流的关系总和,跨文化交际是未来世界各部族之间交际的主要趋势,影响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是每个社会族群都必须深思的“上层建筑”的问题。文化差异下的交际障碍是背离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现象性存在,人类在理论上是不可能全然消除这种障碍,唯一能做的是使得人类在立足于本部族文化立场的基础上,转变思想,习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完成跨文化交际实践。首先,跨文化交际“场”是社会实践主体交际能力升级能度的物质化体现,它是衡量个体认知、交际、实践技能的有效标准,更是宏观反映特定族群文化包容能量和主体人的文化格局以及人文素养的有效参数。其次,不同部族间跨文化交际“场”的物理作用是新时代文化交融的量化表征,它有助于学者们描述、记录、分析及推理,是不同文化融合度、整合度的量化性体现。最后,跨文化交际“场”是社会这个抽象空间内的一种弥散性物理量,它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的高度融合,它也将在这种客观动力的作用下加速自身的整合进程,进而更好的促进人类社会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