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基础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基础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基础知识点

化学基础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 电大 计算机应用基础 职业生活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而迅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计算机已然成为现在的重要的必备工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素质、科学精神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以后的专门化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们在毕业前必须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这对就业有一定的帮助。电大的毕业生相对于本科生,本来在就业上就处于劣势,如果在计算机实际能力的应用上没有优势,那么在就业问题上就必然面临更多麻烦。所以,电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应该比对别的课程更加着力。

2 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建构一个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监督监控机制等来支撑。

电大开办的初期,在教学上基本是搬用普通高校的教材,录像课的讲授是“黑板加人头、像”的黑板搬家;录音课的讲授也是“照本宣科”式课堂讲授的机械模拟。电大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创新缺乏,即使有些学校都开始开展职业化的生活化实践活动,但仅仅是呆板的形式化,没有真正让学生增加实践经验,也没有让毕业生满足未来岗位的需求。

2.2 产品教学存在误区

计算机技术是当今科技界成长最快的技术之一,技术淘汰非常快,新硬件设施和软件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可以常常听到学生的抱怨:“为什么学校的电脑不是Vista操作系统,不是2007版本的Office办公软件?”“现在学的软件,社会上已经淘汰不用,社会上用的软件学校都不教。”从技术层面看,学生的抱怨有一定道理,但是根据目前状况,教学内容不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有较大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应该逐渐从产品教学中走出,因为软件教学仅仅是培养技能和素质的载体,教师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技能以及对课程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内容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

现今的电大一般把学生的实践内容分成两个环节,第一部分是在校的实践环节,是由教师制定的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毕业生的实习阶段。在实习期间,用人单位一般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不能得到好的锻炼,也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

2.3 职业资格认定与实际能力脱钩

现在的职业资格认定证书很大程度上已经与现实的能力相脱节。考取证书主要是为了获得某项职位和职业发展,所以考取何种证书要根据自己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而定的。但是很多考生因为缺乏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也缺乏对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性质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的了解,从而导致盲目报考各种证书,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对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我国的各种职(执)业资格考试是由不同部门组织的,所以各种职(执)业资格证书的性质、作用和使用范围是不同的,如有些职业资格证书是职称,有些证书是执业资格证书,所以考生在报考前了解该证书的考试性质等内容是很重要的,不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发现考到的证书含金量并不高。

3 实践策略

3.1 转变教学观念

当今已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知识、新技能、新领域的不断涌现,使得大家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学习,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又使人们将远程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首要选择对象。现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充分表现了他的社会生存能力。因此,只有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成帮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参加工作后,顺利掌握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所以,一定要改变以理论知识内容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变成以实践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教学理念。

3.2 建立独立的教学实践模式

教学实践模式转换是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牵涉到教育理念的变革,决定着人才培养能否成为关键问题。计算机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逐渐推陈出新的学问,这就表明在电大计算机实践课教学中,必须不断加入鲜活的内容。尽可能减少演示性的展示、实验性的展示,多增加一些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能力实践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让电大学生素质达到社会的要求。

3.3 完善考试方式和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由实践性、操作性所决定的,是以实践动手为基础的。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考试已经不是教学的目的,课程要求只是一个教学底线,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根本。辅导老师必须通过典型例子强化一般性问题。同时,也为了避免学生中大量存在“平时不学习,考试搞突击”现象的发生,我们辅导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一般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点,定期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个综合的作业任务。

3.4 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积极性

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意味着,从传统僵化转向现代和开放,最终落脚点还在于服务学生、带动学生自主性学习。此种模式是学生在知道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一定要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出发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5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民浮燥的社会,作为一位老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断地研究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懂得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也许教师的一句句鼓励教诲就是一个个学生不断进步的源泉,并且教师应积极进行探索,使传统僵化的以“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为“导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4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作为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实践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步骤、改革创新实践内容、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方面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 文纪斌.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4).

[2] 秦昌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化学基础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中职;机电一体化;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51-03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专业,它高度融合了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基本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发展潜力非常大。[1]

中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向企业输送动手能力强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而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既有丰富的理论专业知识,又有较高动手实践能力的维修电工、PLC编程员、单片机编程员等。然而,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2]

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

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比较普遍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授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即理论部分采用纯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实践部分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与更早以前那种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的教学模式相比,目前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学的开展。但由于中职院校师资力量有限、相关专业设备不够先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以理实一体化为主的教学模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亟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维修电工》为例,该课程的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分开教学,由2位不同的教师分别授课,其中理论部分的授课在普通教室完成,实践部分的授课在实训室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同样的课程、同样的学生,却由2位教师进行授课,学生要分别去适应不同教师的不同授课风格,对于本就听课不够积极的中职学生来讲,他们在心理上抗拒这种教师更换给他们带来的不适应感,导致听课更加不积极,进而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使得理论与实践部分授课学习脱节。

(二)实训设备不够先进

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对实训设备的要求也很高,要求实训设备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否则毕业后的学生会很难适应新设备新要求。然而,中职院校受限于投资力度等原因,很难做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设备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三)教学知识体系比较落后

除了硬件方面的实训设备需要不断更新以外,软件方面的教学知识体系也需持续更新。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其一,现行的教学内容比较落后。虽然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材也在不断更新,但由于教材编写、出版等还需一定的周期,使得教材的更新永远跟不上专业技术的发展;其二,教师的知识体系也比较落后。教师不同于企业一线的员工,不能像他们那样经常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不利于教师将重要的专业知识讲透彻,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3]

(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如今,几乎所有的中职院校都有校企合作,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4],合作大多限于双方领导层的交流访问以及文件纸面上的合作,而且还存在着“一头热”的情况,即校方合作意愿非常强,但是企业方面并不十分情愿或者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校企合作中去,从而使得校企合作难以实现既定目标,最终流于形式。

二、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

现代学徒制可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关于现代学徒制,迄今都没有统一确定的定义,但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共识:现代学徒制的本质依然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础是校企合作,其核心是工学结合,其最终目的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我国教育部明确指出: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5]这充分说明了现代学徒制的时代性和优势所在。

(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第一步就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是中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6]与以往不同,现代学徒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这是前提。校企双方应就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习目标、具体实施方案等细节逐一进行讨论制定,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制定。

(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一门专业的重中之重。所谓体系,指的是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等组成部分的综合体。[7]目前,绝大多数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是三段式,即:刚入学时学习基础课程,然后重点学习专业课程,最后是毕业顶岗实习。这样的课程体系以知识为基础、遵循由易到难的逻辑,但已经不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亟待改革。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依然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展开。首先,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岗位情况划分专业方向: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安装和调试、机电设备维修与售后服务、机电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等4个大方向;其次,根据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标准;第三,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拘泥于正式出版物,应将企业员工内部培训内容、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以及学校选用的教材内容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课程的学习情况考核应该多元化,不应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和平时作业、测验。

(三)建立师徒关系

其实学徒制自古就有,在古代被称之为“师徒”关系。在我国历史中,学徒制对制造业、纺织业、建筑业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传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8]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的建立要科学规范得多。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宜采用“双导师”制,即学校里的导师+企业里的师傅,其中,学校里的导师一般为学生的班主任,而企业里应优先选择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优秀员工担任师傅,且每位师傅所带的徒弟不能超过5名。为了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新生一入学就要通过双向选择确定企业师傅。所谓双向选择,不仅仅指的是徒弟有权利选择师傅、师傅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徒弟,还包括徒弟有一定的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学习,而师傅也有权利采用自己的方法教徒弟。师徒关系的确立通过签订培养合同来实现,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一定的效力,师徒双方均需严格遵守。

(四)评价考核机制

首先是ρ生的考核。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企业实践,校企双方均需对学生进行双重全程追踪考核。[9]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努力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其次是对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考核。与学生一样,对教师和师傅的考核也需要校企双方双重考核,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制,通过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等多方面共同监督考核,确保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五)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一,政府加强引导。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政府主要起引导的作用,主要包括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两大方面。政策扶持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制度,采用立法的形式,在法律层面明确各方职责,确保企业、行业协会等全力与学校合作,积极实质地参与到现代学徒制的建设中去;资金保障方面,应通过拨款、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针对学生,政府应通过减免学费、设立奖学金等途径激励。第二,行业积极参与。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在现代学徒制的开展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作用是与学校、企业合作制定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共谋职业发展方向、协助职业资格考试认定等。第三,全社会的大力支持。要营造支持现代学徒制的社会氛围,使现代学徒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得到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的认可,这样有利于现代学徒制获得最佳的实施效果。

三、结语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传统热门专业,要想继续发挥其“热量”,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动实施现代学徒制,必将使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高亮.浅谈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4).

[2]吴艳芳.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5).

[3]赵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4]伊逊智,等.中职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校厂一体、二元合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

[5]徐丽,张敏.从国内外学徒制的变迁看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5(11).

[6]邓丽娟,黄日强.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4(31).

[7]李传伟,董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9).

化学基础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N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82-01

近年来,在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我国高技能人才却出现了严重的短缺。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也给职业教育深层次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便成了目前各类职业学校办学的方向。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应用能力,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加强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同时,大力加强实践技能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强,训练有素,技术过硬,有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的任务。

一、电子技术课程现状

电子技术课程是机电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为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科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是:专业理论多,逻辑性强,内容抽象,难度较大;实验教学仅仅为辅助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不够紧密;传统的教学手段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遇上电子技术这些抽象、理论强的课程就有些不知所措了。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职业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

二、教学资料和实验设备的统一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及电子技术课程特色,我们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优化重组,不是单一选择一本教材。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现有实验设备条件,选择多个合适的任务作为教学载体,所选择任务应尽量包含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应紧密合作,实时调整教学任务,达到理论内容和实践项目能够紧密联系,教师运用现场教学模式替代过去由不同教师、不同部门承担理论讲授、实操训练的授课模式。通过一体化教学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如何“教给”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如何“教会”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为中心转变。也就是说通过一体化教学实现如下的目标:

1.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了一体;

2.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和实操场地构成了一体;

3.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了一体。

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实验设备具体情况进行课时分配方案如下。

三、方案的实施

系统的理论知识分布到各个任务里,完成每个任务就是完成知识点得学习,怎样很好的完成任务,在做任务中学习掌握知识点,那就要对任务的实施要很好计划和保障。为了很好的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满足以下几点。

1.一体化教室:根据实训室的规划,能进行满足本门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训场地和相应的配件要具体保障。满足每班分组的教学要求。

2.师资:本门课程是比较成熟的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和一名实训指导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负责教学的实施。理论教师负责课堂的总体设计,理论教学、实操指导;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实训场地、工具的准备、管理和实操的指导。

3.排课方式:为达到授课效果,排课方式采用四节连排的排课方式,用集中时间完成一个任务的教学。

4.考核方式:每个项目均有相应的教学基本要求和考核要求,所以考核形式采用过程考核,这样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四、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为了很好的达到课堂效果,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要积极主动运用合适的方法,譬如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节省课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分组尽可能的多,每组人数尽可能的少。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组学习。每个任务均有相应的教学基本要求和考核要求,所以考核形式采用过程考核,这样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在一体化实施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有的组的同学主动去其他完成任务的组的同学那学习讨论,由原来的被动消极学习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所以,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分析学生特点,针对不同课程进行研究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使学生更好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更好更快的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总之,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盛继华.浅谈《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09

化学基础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基础教学 实训校本化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历史久、涉及面广、技术更新迅速的专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地方经济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提升,可职业教育的滞后性和薄弱性往往使得高职学生在实习和毕业初期不能迅速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事实上,许多高职校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目前也尚未找出很好的解决办法。为了缓解这一在专业教学中日益突出的矛盾,让企业满意,许多高职校纷纷开始探索如何提高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和实操性,其中开展专业基础教学和实训校本化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1.开展校本研究,促进校企合作

借着这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东风,我院对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由各企业单位分别填写了企业调研表,这些新鲜、详实的资料无不昭示着企业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专业能力和态度的技术工人,更提醒职业院校:企业对电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要求时时在变,这种变化与市场经济的进步紧密相连,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已经落后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职业院校的校本研究如果不能跟上这个步伐,就变得毫无意义。

2.开发校本课程,加强专业基础教育

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及其开发之间是包容的关系,校本课程是校本研究的对象,校本课程开发可看成是校本研究的一种形式或类型。统一课程突出的是地区的共性和统一要求,无法充分考虑区域或各个学校的个性和各层次学生的特点。只有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满足不同区域、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需要。

除了普通文化课程以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另一类课程是旨在发展个体技术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这就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遵循的原则。高职院校应该在教学中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基本能力的培养,改变因强调技能而忽视专业基础教育的现状。

有了校本课程,就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校本教材。作为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的补充,校本教材除了要能及时反映行业、企业的情况,反映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也应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强化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伴随着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开发的就是实训场所的建设。需要指出的是,实训基地不仅仅是一些硬件和场地,而应当是在理念主导下的物质的综合。只有有了优质的课程体系,然后按照这一课程体系的实施要求来建设实训中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

3.进行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从理论到实践”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框架的主要支柱,这种逻辑不仅存在于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个结构中,而且存在于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按照这一逻辑,教师总希望学生在进行实践之前先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可实际情况是,在没有实践做基础的前提下,多数学生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

随着新的专业教学标准的逐步开展和深入,新课改也遇到了许多障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校教育者还不能有效地把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要求、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如果没有学校教育者素质的提升,新课改的前景将难以想象。因此,如何有效地把新课改的目标、理念、要求转化为学校教育者自觉自为的行为,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就显得非常重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校本培训,是保证新课改顺利推进的一个关键。

师资队伍的校本培训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组织骨干教师参与教学标准的开发制定,继而参与新教材的编写和任务引领教学模式的实践,再结对校内一般专业教师,通过一至两轮的循环,带动整个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二是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参与专业技术的开发和实践,在企业中找到自身技能水平的不足,自觉要求提高教学水平;三是采用校本课程设计的模式,选取实用性强的课题,在教学开发中提升教师的实际设计和工作能力。

4.强化校本管理,建立实效机制

据有关统计,我国已有658种教育模式,并且数量不断增加。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认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的浮躁现象,他认为这是教育患有浮肿病和多动症的表现。

从校本研究结果的评价来看,学校科研管理在以下方面需要改进:一是要改进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中对研究成果的认定,扩大研究成果认定的范围;二是要注重过程考察,将有无过程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三是要注重校本研究的效果,并对效果作全面的分析;四是要为校本研究创造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尊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五是要制定相应政策对校本研究给予鼓励支持。通过这些措施,校本研究成为学校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常抓常新的制度,成为推进学校实施专业建设的一种动力。

从以上分析和实践来看,有理由相信,只要结合教师、学校、企业三方的力量和智慧,电信专业基础教学及实训校本化的研究是充满生命力和实用价值的,就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在目前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下,要巩固电信专业的专业基础教学,提升技能教学的实用水平,采用以企业为方向、以项目为结构、以教师为主体、以管理为依托的专业基础教学及实训校本化的方式来完善和丰富电气专业教学,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

化学基础知识点范文5

由于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思想品德实行开卷考试,学生们对考试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实行开卷考试,翻翻书就能找到答案。由于学生们觉得考试没有压力了,学习也就没有了动力,课堂上没有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考试成绩不理想,考试也不像学生们想的那么容易,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现象,是值得我们政治老师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运用“指手划角、画龙点睛”等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阐述。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正文:

实行开卷考试,有利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开卷考试不等于对所学内容不记不背,课标中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如何让学生告别死记硬背,减轻学习负担,又能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基础知识,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当今政治课堂教学中,各种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层出不穷,我们可以学习、模仿、借鉴那些优秀的方法和模式,但那些东西在自己的课堂中使用时总是无法得心应手,原来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找寻适合自己与所教学生能够共同接受,并且确有成效的方法。有句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采取“指手划角、画龙点睛”等方法,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是实用有效,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指”:即通过编制导读提纲,指引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根据其具体要求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能力、认知方面的实际情况,编制导读提纲,问题设置难易适度,全面细致,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去学习,并使导读提纲能充分体现教学要求,问题明确并富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并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明确疑难所在,以便在课堂上明确学习任务,带着问题去讨论、学习,掌握知识。

学生带着导读提纲中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根据教材及自己的思考去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独立解决本课的基本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发现除老师设置的基本问题外的其他问题,则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本组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导读提纲指引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好途径。

二、“手”:即课堂上勤于动手做好笔记,及时完成课堂练习。

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实行开卷考试后更要充分地利用好教材,而做好笔记,能使书本中的重难点等知识一目了然,便于查阅和掌握。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学生来说,记录好重点知识,既有利于课堂上的理解与记忆,也有利于课后及时整理。把难点标记清楚既有利于课堂上的理解,也有利于课后及时消化,或问教师,或向同学请教。记好板书提纲,既能使同学们理解,把握所学的内容,还能使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层次及内在的逻辑关系,为课后的复习提供方便。做好思想品德学科的笔记,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帮助学生培养捕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难点、智慧闪光点的能力,把教学中精彩亮点永远留在自己的笔记中,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常用语言提醒学生做笔记,告诉学生某个重点知识“应写在课本的哪个地方”,或者提醒学生书中的某个内容是“要求我们识记的知识点”等等。我在教学中时常会补充一些热点问题或时事材料,对这些内容,也要求同学们及时记下来,以便把握时代脉搏,深刻理解社会的变化及国情、国策。

三、“划”:即课堂中及时把重要内容、知识点划线,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要求学生做笔记要规范、字迹工整;笔记要写在教材的左边空白处,对应着相应的知识点,使问题和内容保持一致。划书时的符号要统一,如含义类的用,需要识记的知识点用,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用或,问答题用[]或,有的用{}的形式,规范标记。

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学习的重点内容,把书本中的基础知识、考试要点一目了然地勾画出来,便于学生掌握重点;又可以让学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尤其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如果没有及时的让他们动脑动手,很容易使他们在听课过程中走神。通过划重点的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角”:即角色扮演,把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中学生生性好动,动手操作和表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动中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很有效地解决政治教学当中容易产生的枯燥沉闷的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表演展示教学内容,不仅形象生动而且真实可信,学生有了亲身体会后容易理解接受。

在政治课堂中表演小品,就是让部分学生充当角色扮演者,其他学生当观众。要求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然后尽量与其他角色扮演者进行交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小品,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更好的理解和探讨教材。

运用表演小品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听、看、做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能使学生通过表演小品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表演小品的过程中,不论是看的还是演的同学都能从中发现许多问题,产生对问题的探究之心,有利于促使学生们去实践、去创新。通过小品表演,能够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觉得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容忽视,思想品德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让学生来表演,如交友、辩论、扮演不同角色等。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内容都可以让学生来表演,如经济活动中的“销售者和消费者”、师生关系中的“老师与学生”、打击犯罪中的“警察与罪犯”等,通过表演,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五、“画龙”:其一即漫画,包括教材中和学习资料中的漫画,以及学生自己创作的漫画;其二为知识结构图。

漫画在教材中中已经渗透到许多知识点中,漫画在教学中担当起了释疑解惑的重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漫画恰恰贴近学生心理,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使知识由“死”变“活”,“静”中有“动”,“抽象”中显示“直观”。人们的视觉具有求新求异的特点,心理学已证实,视觉记忆比语言记忆要优越得多,而且在漫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理解,进而透过现象分析本质。这既有利于优化教学手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六、“点睛”:即指点迷津,在学生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不能解决的疑惑时,及时地给学生释疑解惑。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新的观点,生成一些问题,我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对于在学生之间讨论后还无法解答或不理解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对于书中的重、难点和关键问题,我在课堂中着重讲解,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疑问并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对学生及时加以引导、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掌握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做到导中有学,学中有导,二者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

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思维活跃、体验丰富且富有个性,不管采取何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化学基础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 基础知识 实践 能力 提升 巩固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152-01

化学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重在将前后的知识有效的贯通起来,达到整体认知的目的。当学生将每一部分的知识学会的时候,要有效的进行拉近,将有联系的知识形成整体认知,从宏观上进行整体的把握,这才能有效的针对部分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获得更加灵活的思路。

1 重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学习,构造知识体系模块

1.1 知识的夯实与前后连接

化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得以提升自己能力的前提,只有在巩固住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获得最佳的感悟与认知,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形成灵活的思维与思路,通过其中的知识衔接之处有效连接,获得整体的认知效果。教师引导学生严格按照课本的要求和设置,一点一点打好基础,将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原理一点一滴消化掌握,重在理解,为以后化学知识的交叉点的学习铺路奠基。

例如,我们最早接触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个知识点,并且理解它们的性质,这就为以后我们学习“燃烧、溶解和酸碱盐”的反应等知识打下了基础。在学习之中,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知识点有很多,而核心知识就是和我们以后课堂学习有关的知识点,能用的到的知识点,这就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这是教学中必然要涉及到的内容,也是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

1.2 构建知识体系模块

对于分散性较强的知识点,我们需要将其综合之,形成整体的模块,如我们在学习和了解了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之后,就要将这块知识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问题结合起来,这个问题是在前面学习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既用到了前面的知识,同时加深深度,进行知识点的相互结合与分析思考。例如学习了化合物的基本反应之后,掌握了几种常见的基本反应类型后,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和“化学平衡问题”进行适度的引入,目的就是巩固前面的知识点,同时加深思维深度,为日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打下一个基础。知识的夯实包括两个基本的部分,这就是巩固夯实与体系的构建。

2 重视化学中能力的提升

2.1 与生活实践相互结合的能力提升

化学能力的提升,包括化学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提升,还有实验实践能力的提升,化学能力的高低,是检验学生知识是否巩固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初中化学课程的实践性往往大于其理论性,而且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有效的将知识与实践的能力与生活的实践资源结合起来,以此来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有效进行自主学习,如让学生讨论桂林的山水为什么千奇百怪,溶洞是怎样形成的?这时老师可因势利导,加以解释,这是难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变成可溶的碳酸氢钙,而可溶的碳酸氢弹钙受热后又变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即难溶的碳酸钙与可溶的碳酸氢钙之间在互相转化。而桂林的山石中碳酸钙含量比其它地方高。经过千百万年的上述变化,就自然变成了“甲天下”的桂林水山水。另外,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滴水石穿”讲到自然界中化学现象:“滴水石穿”,桂林的石笋古柱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长高,泉水、井水等常是硬水。在水壶和锅炉里能形成锅垢,这是由于生成了碳酸钙等沉淀的缘故。这就是与时间相互结合的实践能力提升。

2.2 与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能力提升

这里所讲的理论联系实践,就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在课堂之内重点就是课堂实验,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融汇于实验当中,进行动脑和动手的双向发展,使两者是相互联系和融通,提高学生和能力的协同发展意义非凡。

化学教学中,对“知识实验操作的有效跟进”很有必要,这个步骤做的到位,就能加深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形成知识的科学实践探索,对提高学生和能力的协同发展意义非凡。例如:学习了有关物质反应的知识后,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引进“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实验,简单易操作,而又关联前面的知识,从感官上加深认识。

像鉴定空气成分构成的燃烧和熄灭的实验,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来进一步鉴定这种理论知识。实验的引入,不但是考察基本的理论知识的运用,更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综上所述,我们学习化学课程的基本思维就是“从知识到能力,再从能力反观知识的运用”,使两者相互配合提高,达到教学目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把基础知识放在重要的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单单要求死记硬背,更要将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认知,以求提升整体水平。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实践运用能力,通过实践性认知,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获得认知的唯一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启新,王云生.《化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必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1.

[2] 彭蜀晋.《化学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5.

[3] 陈启新,黄丹青.《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9.

[4] 柳若芍《走进化学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