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1
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而言,无论是实践还是研究都较为薄弱,对其开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论文的意旨,一为反映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实践和研究的现状;二为反思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发展方向,为更好地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回顾
目前关于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观察和评价的研究文献还十分缺乏,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标准和原则
有学者认为好的音乐课的标准是:强调音乐学科特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实施双基教学,将其融入音乐实践中;教学中应体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改变学习方式,关注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和交流合作;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王安国教授则指出:从总体上说,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为标准,其选材、流程及方法、手段符合音乐学科特点和学生接受心理,体现科学的教育理念,能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的愉悦和心灵洗礼,同时又能使学生获得或积累一定的艺术修养。
对于音乐教学观察和评价原则,有研究认为:应本着指导、激励、调控、促进的原则,淡化评价中给教师定论的成分;另有文献提出评课应依据《音乐课程标准》来实施,提出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四点原则。
2.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内容和环节
综合相关研究来看,关于音乐教学的观察和评价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教”与“学”这两条主线上。教师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具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能力、教学仪表、教师本身素质(范唱、伴奏等);学生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兴趣、主动参与、综合能力培养、课堂气氛、学生收获与审美体验、创新思维培养、个性能力的发展等。
从环节来看,对音乐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准备的评价(备课是否充分)、教学的导入评价等。还有研究提出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目标,对音乐教学进行综合性评价。
3.关于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音乐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包括评课形式化、评课平庸化、评课极端化,对于这些问题,应树立正确的评课观念,建立“捉虫”的音乐评课模式(“问题虫”——问题和缺点、“萤火虫”——优点和闪光之处),以及在评课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等。另有文献认为,音乐评课中存在着随意性、为评课而评课、评课多“研究教”而少“研究学”的问题。其对策为,摆正角色、树立新的评课思维方式以及改变方法、促进音乐评课方式转变(课前交流、听课思考、课后反思)等。
从检索的文献来看,有关音乐“教学评价”的更多文献实则为学生学习的评价(包括学习效果和成绩的评定),因这方面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故此不进行考察。
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有: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评课的探讨——认为应加强高师音乐教育实习评课的指导,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和教学分析能力;音乐教育实习评课应把握“情感与角色”、“感性与理性”、“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并提出“归纳”、“演绎”、“探究”三种具体的评课模式。
另有文献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评价进行了分析,从教学评价的必要性、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内容与要求、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切入。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和评价研究的问题和不足,除了文献缺乏和研究深度有限,还表现在从教学活动观察和评价工具、方法的推出来看,以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来开发和应用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方法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相关研究还处于基层性、个别化探索阶段,真正有效、得以认可并实际推行的观察和分析工具几乎没有。
二、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反思
1.专业分析和研究的缺失及介入
从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的实践来看,其更多地与形式化和功利化联系在一起,发生于新教师入职阶段及对教师的常规考核、评比中,并主要体现为公开课的形式。这种“观察”更多与激励性评价相关,而对课堂的专业化分析和“研究”则较为缺乏。
当前,在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中,观察课堂的行为基本采用传统的看课、评课方式,它将注意力主要用在“看”上。“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教学态度等诸多方面。观察前通常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而着重于关注课堂效果。这虽然能就发现的问题展开一些必要的探讨,但并没有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总结,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故这种观察常常带有观察者较强的个人判断色彩及停留在课堂观察的表层上,无法对课堂教学做出定量的、科学的分析。
相比之下,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为强调明晰的问题意识,需要预先明确观察的目的、关注的要点和内容,课后再由观察者各自陈述观察报告并展开集体讨论,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紧扣课前确立的观察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对策。与传统听课、看课不同,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体现为一种研究性活动,更为关注“资料和信息收集”的专业研究。从观察主体(观察者)来说,其更应被称为“课堂观察研究人员”,他们(包括普通教师)需要接受专业培训,要求不带个人判断,进行“中性”的专业分析。
从观察的对象和指向来看,中小学音乐传统教学课堂观察活动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而基于专业分析和研究的课堂观察则既指向教师的行为,又关注学生的行为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等方面。
与此专业化研究分析相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对课堂观察主体也有不同的要求。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观察主体主要为管理者、“专家”或业务骨干,对一般的教师并没有提出“观察”的要求。即使对于前者,他们的观察能力也更多地与主观经验相联系,或基于管理和“等级”评价的视角,而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至今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领域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1]。当今所提出的分析—研究型“课堂观察”则要求普通教师以观察者的角色切入: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主动参与课堂观察的意识,并且,其观察能力甚至应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构成。
2.课堂观察功能:从单一到多维
从外在“工具”理性来看,一方面,在实践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主要被视为一种基于管理和“相互学习”的评价活动,而其他的功能则相对被忽视;另一方面,从课堂观察在母体学科——教育科学来看,有学者只是把其视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2],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而从以上论述得出,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应是对教学活动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分析—研究手段和作为“研究方法”的兼容。当然,这几方面在特定情境下也是统一的。
从实用意义而言,专业化视角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超越于传统的听评课(如主要为了评价教师),具有多维的功能:既能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又能加强中小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改善学生课堂学习。首先,作为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针对实习和新任教师这个群体,通过观察他人可以学会自我观察和被观察,在学习、观察、反省、改进等过程中全面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因此,课堂观察理应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方式。其次,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研究作为一种教研活动,需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它能营造一种有助于开展合作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教研文化。再次,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细化为一个个观察点,且观察点的设立都是以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为中心。无论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比如提问、评价语言、创设情境等,还是课程资源的利用,比如多媒体课件、乐器、道具等,都是以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应主要关注学生在音乐课中是否参与其中,以情感乐并享受音乐。
3.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及学科差异性
(1)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
当前,关于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引起相关学者和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普遍关注。这些理论基础不仅提出课堂观察的指导思想,也与其操作实践直接相关,决定着中小学教学课堂观察的向度和深度。这些理论基础包括:当前国内外关于课堂观察的最新研究进展、理念及工具、技术和方法,国家教育方针、法规、政策对音乐教育的最新要求,音乐教学的特点(包括不同教材及其针对对象)及国内外最新音乐教学改革和研究动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等。
从课堂观察的实施来看,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不仅与观察标准的制定直接有关,并且只有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观察主体才能很好地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做到游刃有余,切中要点,达到指导、改进教学效果等目的。
(2)课堂观察的学科差异
不可否认,在我国一些学科教学领域,已经引进与运用了一些先进的课堂观察技术、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从这些技术、方法和工具的适用性来看,课堂观察或者适用于一般的文化和知识性教学课堂,或者具有某学科的特殊性。即使对于某些通用性来说,也主要基于技术的视角(如提问的数量、语言流动的频次等),而从学科内容角度进行分析和诊断的技术还比较缺乏。如FIAS体系关注言语方面的信息,对于非言语的诸多信息则无法记录和反映。
无疑,对于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来说,这些工具和方法无法直接引入。相对其他科目,音乐教学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特征,相关教学活动和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如范唱(乐器示范)、指挥、音乐欣赏(录像、录音)、伴奏、独唱、合唱、器乐演奏、乐器的个别辅导等。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一般性的课堂观察技术,则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如取样较少、观察项目多、观察对象相对分散而使得观察难度增大、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会产生更大的互动式干扰等。因此,课堂观察要实现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克服“学科缺失”的弊端,构建具有学科特点的观察框架,开发学科内容分析工具,从课堂主要构成要素出发,确立课堂观察框架,以弥补现有的观察技术缺乏学科内容视角的缺陷,为教学提供专业层面的诊断建议。
4.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与使用
从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方法和手段来看,课堂观察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具有粗糙、主观性较强的特点。多年来,在方法的改进和提出方面没有明显的突破。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探讨观察是什么、谁来观察、观察什么内容等问题,但基本上并不涉及如何进行观察和具体的方法技术[4]。
从课堂观察方法和工具运用的发展来看,美国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开始创立相关定量观察方法和工具并予以推广,现在较为常见的有十余种。另从定量观察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广度来看,该方法和工具系列已在美国等国教学活动观察、评价中演变为最为常见的方法和工具,并已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和新教师培训必备的内容。而在我国,在其他学科教学领域,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的研究和应用已有所涉及,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还仅仅停留在采用传统、单一的观察模式,定量观察方法的优势仍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从课堂观察资料收集的方式以及资料自身的属性角度来看,课堂观察可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前者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的特点,能相对充分、完整地描述观察情境,保留事件的发展进程、逻辑关系。然而,这种课堂观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与个别性,观察者的个人经验、描述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与记录水平有很大关系,针对同一事物的观察结论很难达成一致,可能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观察结果很难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从实践来看,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基于不同的评价要素而对不同的等级进行确认的方法,以及“打分”法均属于此类。
相对定性观察的局限与不足,定量观察则具有其特有的特点与优势。所谓定量观察是指观察者运用一套定量的、机构化的记录方式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进行观察。从其他学科的实践来看,它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具体的观察工具,对预先设置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这种观察记录的结果一般是一些规范的数据。[5]它强调低推理、少判断,观察者在记录时利用相同的标准对课堂行为和事件进行归类。因此,不同观察者之间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观察收集到的所有材料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还可以通过电脑和数据分析软件实现,整个资料分析过程相对简单、客观,观察结果也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可见,定量课堂观察方法技术性、工具性较强,适合通过它对课堂进行有限距离的微观研究。当前,国内外课堂观察发展中最为流行的定量观察和记录方法体现为以编码体系为特征。但遗憾的是,该方法体系还没被引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来。突出对课堂活动进行“描述”分析(包括师生互动的量化分析),这无疑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下一步发展的可能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郑金洲等.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杨玉东.“课堂观察”的回顾、反思与建构.上海教育科研,2011(11).
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2
一、教师教唱歌曲之前应做到哪些
在歌曲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做到熟悉大纲中的教材要求,分析其教材,分析教材中哪些重点难点部分,了解其教学目的。在教学时,教师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仪表,使自己很快进入“角色”,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学生,来激励学生。
二、教唱歌曲时让学生整体感受歌曲意境。
在教小学生歌曲时,我认为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语言来进行教学。如我觉得我们班×××学生的声音特别好听,我认为×××同学的音色很甜美,大家有没有信心唱好这首歌等一些语言;还可利用恰到好处的手势,准确、流畅的范奏,优美动听的歌曲范唱,还可用夸张的表演来激发学生兴趣。
三、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教师应启发学生不同的歌曲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对其思想,艺术风格予以表现,歌曲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领唱、重唱、齐唱、轮唱、合唱、对唱等。在教学生演唱过程中,应细致地强调乐句,以及乐句间的呼吸和表情,乐段间过度,语气的表达,动作的形象夸张等,这样,歌曲才有锦上添花的效果,让学生了解歌曲的体裁,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对音乐体裁的了解是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区别独唱、齐唱、齐奏。
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42-01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能力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通关密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音乐的学习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音乐能力。音乐能力是指先天具备以及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感知、理解、表现和创编音乐的能力。它包含对音乐的感知辨别能力、对音乐关系的理解能力、对音乐技能的表现和运用能力。新课标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前提。所以我们说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该从兴趣和培养能力入手。以下是对几种教学方法的探讨:
小学生天生就具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这种自然的倾向加上后天科学合理的强化和训练,能够很好地保持和发扬光大。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能力,积极引导小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力求把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
一、游戏教学法: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一到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把音乐同他们的生活、玩溶为一体,通过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的游戏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一些童话故事般的歌曲如“龟兔赛跑”、“小红帽”,与动物相关的歌曲“小燕子”、“喜洋洋与灰太狼”,以及边唱边游戏的歌曲“找朋友”、“丢手绢”等歌词形象、口语化强、容易用动作表现的音乐作品,往往让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边唱边表演,边唱边游戏,从而,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画面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的获得知识,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可以给学生留下主动探索的空间。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肢体语言带入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具有引导性、挖掘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例如:三年级教学内容《丰收之歌》,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农民伯伯和农民阿姨们在金黄色的麦田里收割的场景。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场景,然后通过教师的语言导入,今天的老师开着小汽车带大家到农民伯伯的田地里,田里的叔叔阿姨们正在辛勤的劳作,可以看见他们的劳作的服装,很有特点,大把大把的汗水。把学生带到田地的自然环境中,接着提出一些简单的小问题,请问农民伯伯收割什么?我们吃的面包的原材料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慢慢引出粒粒皆辛苦的感情,让学生珍惜粮食,同时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劳动人民最幸福,让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同时也能迅速的进入角色,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好的教学情境,才能是学生乐于学习音乐,使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情景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消极教学模式,以实践性强、学生主动性强、互动性强等特点赋予课堂结构以新的生命,我认为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的方法。
三、情感教学法:
用融洽的师生关系感染学生,现代心理学指出,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使人们的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融洽的师生关系就如一贴极好的"催化剂",能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并且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感情。师生感情好,学生就会更加信任教师,然后教师再组织什么教学活动,学生也会积极参加,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音乐教育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通过对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的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境界。情感教育是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的最佳途径,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的引进为音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他可以和任何教学方法紧密相连,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
1、直观生动,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多媒体为教学内容带来了新的体验,它可以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能动能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引发小学生极大地兴趣。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静静地坐在那,聆听几分钟甚至更长的音乐,十分困难。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这样学生就能不知不觉地进入音乐中。
2、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相较于传统教学手段,可以通过教师根据课程所教内容准备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方式,给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感受。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手段。同时,多媒体教学技术所拥有的丰富教学素材和资源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时,也丰富了学习内容。
3、多媒体在音乐的美育作用中发挥更直观的作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其中的审美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 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与音乐内容所表达的主题相匹配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用对了教学方法,就会使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音乐教学主要从兴趣和培养音乐能力入手,保持学生对音乐的爱好,使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培养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和艺术想像的创造力,并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游戏;浅谈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在游戏中我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然而,游戏却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游戏活动。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快乐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感知记忆力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我们这里所说的游戏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融入了具有音乐性特点的游戏。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音乐游戏”。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所在,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在我读小学时,音乐课还没有让老师完全重视,就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对课堂效率究竟有多高也没有认真研究过。我是一名刚走上讲台的农村音乐教师,教学条件相当于城镇学校还是薄弱了一些。学校以前也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学生对于音乐课的理解就是唱歌,他们甚至把音乐课改名叫唱歌课。对于一群无知的孩子,我显得力不从心。开始我尝试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完全进行不了,我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讲,一堂课乱哄哄的。课后经过反思,反复实践,发现了在音乐课堂中适当采用游戏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非常高。通过走进学生的心里,我发现他们非常爱上音乐课,只是他们不知道音乐课除了唱歌外还会学到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
经过一学期的反思和探索,总结出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所以,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我们要清楚音乐游戏具有哪些意义:
一、相对于其他学科,音乐课具有独特的学科性。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非常喜欢。它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比如学生在认识1、2、3、4、5这五个音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小猴子摘桃子”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小猴子,将1、2、3、4、5五个音符写在形象可爱的“桃子”上,小猴子摘“ 1” 桃子时,让学生长“ 1” ,在“ 2” 桃子时,就让学生唱“ 2” ,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能识别这几个音符了。
二、音乐游戏的课堂教学可以真正的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教学时可以设计《智慧豆快快长大》的游戏。在黑板上“种”下智慧豆。当哪一组的同学表现最好,老师就让哪一组的知会豆发芽,在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就让智慧豆长叶,最后看哪组同学的智慧豆开花结果。这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老师做的事就是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设计好音乐游戏,让学生扮演好游戏角色去学习音乐。如在《蜗牛与黄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单独或合作扮演蜗牛、黄鹂、葡萄架等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都能得到提高。
如果你是一位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老师,那你一定会去细心的探究: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该怎样去运用音乐游戏呢?总不能让整个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为了游戏而游戏,最后学生只感觉到好玩儿,真正的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我个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你必须要探究音乐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并且要求他们必须遵守这些规则,服 从 老师的指挥。
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5
情境教学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音乐课的情境教学则是运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通过声光图等教学手段,感染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
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材内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以充分发掘教材的音乐意境因素,并运用它来为意境教学服务。
采用“情境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一、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如小学音乐第一册中《闪烁的小星星》一课中,歌中唱到“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太阳慢慢向西沉,乌鸦回家一群群”,教师可根据歌中所描绘的这些景色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有美感的投影片,并在教室的墙面、天花板贴上彩色玻璃纸做的小星星,拉上窗帘,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描绘的画面。这种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方式,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夜空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眼、耳、手等器官,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在欣赏优美的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激发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中。
二、理解——深入情景,领会感情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在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就难以充分发挥,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连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我在刚教完歌曲《山谷静悄悄》后,引导学生:“我们走过这个幽静、美丽的山谷后,来到了……”然后直接播放《羊肠小道》这段音乐,通过制造神秘的情景,引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将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位学生听了音乐后,这样描述:在一个黑暗恐怖的大峡谷里,有一头驴妈妈正在寻找她那走失的孩子。在陡峭的小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可驴妈妈坚信自己会找到自己的孩子,还是勇往直前。终于,她穿过了小道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树林里,那里……接着,驴妈妈在树林里的小木屋里累得睡着了,她梦见了自己与孩子团聚了。我相信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新奇的想象蕴含了无尽的创造力。正如教学新大纲中指出的:作为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三、深化——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
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6
一、课前准备是基础
作为高校选修课程,大学音乐鉴赏课没有受到大学生的足够重视,他们认为大学音乐鉴赏课程不是专业课程,听课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修满学分而已,所以对待大学音乐鉴赏课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笔者认为,学生消极对待大学音乐鉴赏课的原因有三个:首先,选修课是由高校选定的,与必修课一同排入课程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门课程;其次,学生不明确大学音乐鉴赏课开设的意义,没有正确对待这门课程,导致无法实现培养大学生音乐素质的教学目标;最后,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未能与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相融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高校方面
要想做好大学音乐鉴赏选修课程的顶层设计,高校首先应加强对选修课的认识与重视,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鼓励大学生自主参与选择选修课。
其次,高校要规范教师聘任制度和岗前培训。聘任的大学音乐鉴赏课教师应是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的,接受过专业学习,或者有训练或研究的经历,具备较强的音乐综合能力。另外,高校需考核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如随机抽取教材章节,要求教师试讲等,从而全面考核大学音乐鉴赏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在录用后,高校要从思想品德、授课能力、综合知识、言行举止、职业操守和办公软件应用等方面,对大学音乐鉴赏课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水平。
最后,高校要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大学音乐鉴赏课成为课堂和实践相结合、个性发展和全面培养相结合、横向与纵向学科交叉相结合的综合型学科。
2.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应以育人目标为中心,明确大学音乐鉴赏课的意义和责任,统一思想和认识,充分发挥大学音乐鉴赏课的育人作用。因材施教、选择好教材是上好大学音乐鉴赏课的第一步,在大学音乐鉴赏课教学前,教师要认真备课,贮备大量的音乐素材,研究教学对象,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另外,教师还应调研“90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该班级大学生曾学习音乐的程度和人数比例,从教材知识、音乐案例、鉴赏分析和体会感悟等方面,开展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教学。
其次,教师要通过音乐鉴赏课,促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的艺术内涵与外延,将教学范围由音乐发展扩大到美术、历史、政治、哲学等更多学科。这就要求大学音乐鉴赏课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范围和短期的教学效果,要以更高、更宽的眼光设计教学,把更丰富、更广泛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除此之外,大学音乐教研室应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用无意识教育形态提高大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率。
最后,教师应广泛运用新媒体,创新教学形式。教师可利用新媒体技术,紧密结合网络与课堂,使音乐教育更具普遍性和实效性。如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影视作品、五线谱视听、演唱录音、钢琴软件等形式创新教学手段,开展互助互动式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进而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大学生的学习路径,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
二、课堂效果是关键
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音乐知识比较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式教学,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有序组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开展互动,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次,教师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学生搭建个人才艺展示平台,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音乐知识转变为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利用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演唱、乐器演奏、舞蹈、小重唱等才艺表演,以便教师加深对学生音乐特长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教师要精心设计互动式教学,善于挖掘大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特长,开展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辅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掌握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帮助学生认识与辨析音乐作品的旋律变化,促使大学生懂乐理、会唱歌、能欣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音乐知识的同时,教师也要进一步发挥音乐的育人作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价值。如通过欣赏和感受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欣赏赞美英雄的歌曲,促使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通过欣赏和感受有励志故事情节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懂得自强自立、关爱感恩。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促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此之外,音乐作品不仅蕴含大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的内容,而且与文学、美术、戏曲、历史、地理等学科有着紧密联系。由此可见,音乐具有多元化特点,其包含了丰富的横向学科知识。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和欣赏音乐,可以极大地开阔他们的视野,了解不同地域的政治、历史、文化、宗教、民族风俗等,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课后体验是保障
大学教育一般以“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互促”的办学模式为主,第一课堂则重于理论基础的教学,除了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教师还应保障课后实践体验。结合校园文化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实际情况,在大学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教师应融入艺术实践活动,营造培养大学生音乐素质的第二课堂环境,从而锻炼大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首先,高校应积极组建大学生艺术团、街舞协会、乐器协会等社团组织,开展欣赏音乐会、合唱艺术节和文艺晚会等音乐活动或校园十佳歌手比赛,让更多热爱音乐的学生拥有学习和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一来,第二课堂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其次,高校应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由课堂教学转变为参观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纪念馆、博物馆等,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实地讲解,加强学生对音乐时代背景的理解;最后,教师要加强课后艺术活动的指导。高校在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要增强教师的指导力度与责任感,确保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质量与收获。
第二课堂的艺术实践,能进一步发挥音乐鉴赏的德育作用。在课后体验过程中,教师应创新思维,加强对学生综合发展的引导。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原创情景剧或话剧排练,征集学生自创或改编的歌曲,并融入爱国、爱校、感恩等主题,既弘扬了主旋律,又发挥了音乐的德育作用。
此外,高校可在教务平台中设置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以便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一方面,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对教师起到考核作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艺术实践活动,并将学生参加艺术类组织或比赛取得的成绩计算到第二课堂学分成绩单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度,又达到了大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笔者从大學音乐鉴赏课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入手,探讨了如何提高大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率,以期提高大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率,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