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报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视新闻报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视新闻报道

电视新闻报道范文1

电视新闻报道的两种基本想象

电视新闻报道中存在两种基本想象:“一是‘思维方式的想象’;二是物化在或者凝聚在新闻作品中的想象,即所谓‘新闻作品中的想象成份’。”①其实这两种想象体现了电视新闻报道不同的创作手法,一种是对报道叙事逻辑的建构,主要通过新闻议题的设置、新闻报道的角度、新闻叙事的结构性安排来实现;一种是对场景的选取,尤其是对一些细节的选择,主要通过一些修辞策略来实现,如以小见大。我们这里所说的想象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新闻报道为载体,既能反映现实情况,又能顺利引导观众领会报道意图,从而使观众获得一种审美或是情感的体验。它有别于失实报道或虚假报道中的主观臆想。

结合走转改活动,电视新闻报道的叙事开始以遵照群众日常生活逻辑,包括聚焦群众面临的问题,从观众的视角切入进行报道以及按照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化叙述方式呈现整个报道。对场景的选取也是尊重观众的需求,抓住一些极具说服力的细节进行突出,让观众感同身受。

通常人们习惯于城市孩子衣装齐整,由家长接送上学的情景。但在《皮里村蹲点日记》中,人们这种常规的思维方式被打破,皮里村孩子的艰难上学之路成为整个报道力图阐释的主线。报道聚焦在劝学与上学路上的艰险,通过故事性的叙事手法呈现了一次艰难的历险,从而突出了偏远地区孩子上学难这一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问题。而在路途中几个险要地点的选取以及诸如背孩子过悬崖等细节的深描,更是激发出人们内心的感动,而这种同情之理解,感动之体验正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成功之处。

改变电视报道的文风:喜闻乐见的故事

电视报道尽管有时设想很好,但往往事与愿违。那么,电视报道的意图怎样才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贯彻呢?此次“走转改”活动为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即深入基层平凡而又伟大的生活中去,让普普通通的观众成为电视的主角,演绎他们的故事,用朴实的话语激起百姓共鸣,体味他们的生命历程。只有这样电视新闻报道才能真正实现既告诉人们想什么,又引导人们怎么想。

《皮里村蹲点日记》作为电视系列报道,是以新疆马尔洋乡皮里村孩子上学难这一事实为素材精心编排的系列故事,每个部分都有一个议题,各部分的议题又共同构成了整个报道的主题。因此,在电视系列报道中主要存在两组对应的关系:一是议题与场景设置;二是框架与主题设置。

议题与场景设置:电视新闻报道如何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问题或问题的特定方面,让我们在特定的方向上展开思考?对于电视报道而言,蒙太奇式的叙事手法决定了必须要对叙述的议题与拍摄的场景进行精心选择,要根据报道意图进行编排。例如在《皮里村蹲点日记之六――大手牵小手,共闯上学路》中,议题主要是反映艰险上学路上大人们如何护送孩子们,报道中分别选取了顶烈日、冒酷暑、走悬崖、涉险滩等场景,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构成主题鲜明的感人故事。从《皮里村蹲点日记》的系列报道议题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转变就是注重亲民可信、真挚感人,要真正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认同与共鸣。场景选取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对基层百姓生活的真切反映,解说则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更多的是让观众自己去体验和感悟。

框架与主题设置:以往的电视系列报道习惯于瞄准重大的新闻事件或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展开,但“走转改”活动指向了一个容易被新闻报道忽略的角落,即基层不为人知的普通百姓生活,但往往这种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可以发掘出穿透人们心灵的力量。就选取报道主题而言,首要的前提是要能以小见大,化腐朽为神奇;其次是要能从中体现深刻的社会内涵,给人们以思考或共鸣的空间;第三是要有一个观众感兴趣的故事。《皮里村蹲点日记》将主题锁定在偏远地区孩子上学难上,以皮里村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并由一次进村劝学、护送孩子上学的全过程为基本线索搭建故事,最终抓住了观众的心,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与好评。

主题与报道框架紧密相关,主题要统筹框架的设置,框架的设置要能突出主题。框架的设置最关键的是要使各部分相互联系,有机配合,浑然一体。《皮里村蹲点日记》共八部分,八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均体现出皮里村孩子上学难的主题,而且各部分之间存在着以时间先后统摄的逻辑关系,观众的情绪和感触会沿着时间轴延续、累积并爆发。

改变电视报道的文风:挖掘细节的力量

并非所有的细节都能进入观众的视野,必须要经过一定筛选。对电视报道的细节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与表达主题直接相关;二是对观众而言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三是细节与环境相协调,有助于观众形成整体把握。对细节的处理与情节密切相关,细节处理既要有助于形成演进的过程与起伏的情节,又要有助于激发观众的同感与共鸣。对细节的处理主要从具象化、组合、模拟、联想这四方面展开。

具象化:所谓具象化就是通过“以小见大”,从最普通、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中提取典型的细节进行剖析、深描,以使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原本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原本平淡的问题生发出新意。《皮里村蹲点日记》中对许多细节进行了深描和放大,如皮里村小姑娘光着脚后跟、小姑娘悬崖边滑落被拽起的惊险一幕以及悬崖边小女孩的哭声等等。整个报道中都凸显出这种细节的力量,给人以心灵震撼。皮里村孩子们的艰险上学路也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述,使人们有了一个更深刻、更形象的认知和体会。

组合:所谓组合是指按照协调、有序、平衡、合理的原则对细节所做的编排。组合的目的一是为了突出人物或事件的特定方面,以引起观众对其特性的重视;二是为了实现整体叙述的连贯性,以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以《皮里村蹲点日记――大手牵小手 共闯上学路》为例,骑骆驼过河、滑索道过河、涉险滩、过悬崖、大石头下乘凉、喝浑浊的河水等细节的描写,构成了一次艰险的上学历程。而这些途中的关键点都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艰难”。组合是一种暗语,通过架起细节与主题之间的桥梁,鼓励观众感知报道所要表达的意义。

模拟:“‘模拟’是根据两个(类)属性相同或相似之事物、现象,从而推知其他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思维能力。”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点带面,这种手法在电视报道中运用比较广泛,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报道的普遍性以及广泛的社会意义。如通过皮里村孩子之口所表达的愿望,即“一双磨不破的鞋,一条好走的路”,可以推知这也是那个地区,乃至所有偏远落后地区孩子的共同心声。

联想:观众往往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有时很难越过自己的经验范围来思考问题。因此,电视报道就得通过大量有说服力的细节来揭示鲜为人知的事实,并以此帮助人们跨越惯性思维的障碍,设身处地地理解其中缘由。《皮里村蹲点日记》中所记录的事实,与很多观众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那里学生上学的艰险难以想象。报道通过对上学途中涉险滩、攀悬崖等细节的描述,使观众能真切感受,从而对偏远地区孩子上学难的原因有更深刻的了解,进而产生“一叶知秋”的效果。

总之,“走转改”活动所倡导的群众路线不仅从专业意识层面对电视新闻报道给予了指导,还渗透到了具体业务操作层面,使电视新闻报道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从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皮里村蹲点日记》就是明证。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栏目责编:陈道生

电视新闻报道范文2

关键词 新闻报道;电视新闻;传播优势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4-0024-02

1 电视新闻写作要求

电视新闻从选题到播出,就像一条流水线一样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的制作过程如下:

电视

新闻

制作过程一般都会分成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期,虽然说应该在后期才会有文字稿的具体写作,但是,在采访构思和前期制作的选题,也会有文字写作的。因而,在电视制作的整个过程之中文字稿的写作要求是起到贯穿作用的。

电视新闻报道词写作的总要求,有以下3个方面:

1)声画对应

电视新闻与其他电视节目一样,是“声画合一”的,因此,电视新闻的文字稿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它必须按照画面本体的需要进行解说,做到声音和画面相互协调。这种特殊的情况,要求电视新闻的报道词要有特殊的写作格式:

电视新闻是叙述性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声画关系的处理上,就必须声画对应。

2)内容上的要求——5个W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要报道好事实,就要注意“用事实说话”。怎样“用事实说话”?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交代清楚“5个W”,即:Who(何人), Where(何地),When(何时),What(何事),Why(何故)。或者将“Why”分解为“Why(何因)”和“ How(何果)”,成为“5个W1H”。这些其实是一般记叙文的要素。新闻作为文章的体裁,实际上是记叙类文体在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的运用。因此,传统的新闻学,一直将“5个W”视为新闻的要素。

但是,新闻毕竟不是一般的记叙文,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从电视新闻的角度来看,在交代清楚“5个W”时,还必须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事实的真实性

真实性有两种:一种是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文学作品要求作者忠于生活,概括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事,不限于真人真事,允许虚构。这是艺术的真实,只讲本质的真实,不求事实的真实。另一种是新闻,包括电视新闻的真实。

(2)时间的新近性

新闻姓“新”,新闻“新”字当头。只有新的东西,才能引起受众注意。引起社会关注。因此,新闻要以 “新”夺人,以“新”取胜。而“新”与 “快”是连在一起的,只有快了,才能新鲜。新闻贵新,就要在“快”字上下功夫。

(3)内容的价值性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具有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新闻价值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并决定新闻原型 (客观事实)是否能成为新闻。但是,它得靠新闻记者去认识,并表现在他的报道之中,通过传播,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价值才能实现。

(4)兴趣的广泛性

趣味性是指新闻报道以情趣和兴味吸引受众的素质。通常包括两方面:饶有趣味的新闻事实本身相引人入胜的表述方式。电视新闻要拥有广泛的趣味性,就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获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5)形象的直观性

电视新闻是诉诸视觉和听觉的双通道传播,这是电视新闻的独家优势。一幅幅实实在在的活动画面,配以生动流畅的报道词,以及现场同期声讲话和音响,使新闻现场的情景一览无遗,同时也使观众一目了然。

3)表达上的要求——4个C标准

“4个C”标准是西方电视界提出来的。1991年,美国三所名牌院校印第安纳大学、南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用“4个C”标准,对美国三大电视网晚间新闻节目的三位名主持人的写作进行评估,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论。这“4个C”标准,可说是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Clear(清楚);Concise(简洁);Correct(准确);Conversational(口语)。

2 电视新闻写作特点

1)快速及时,先声夺人。广播电视在时效性上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可以实现现场直播,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高度重视时效性;

2)线性传播。广播电视按时间顺序播发节目内容,在写作中要注意不断出现小点,吸引受众;同时要注意稿件结构的完整和信息的完整;

3)受众广泛。广播电视直接诉诸于受众的听觉和视觉器官,较少受文化程度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受众范围广泛。为适应这一特点,广播电视写作中应注意通俗易懂,少用抽象、复杂的内容;

4)具体形象,感染力强。广播电视可以运用声音或图像再现人物和事物现场,给受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应注意运用好这一特点,激发受众的收听、收视兴趣;

5)转瞬即逝,不留痕迹。广播电视的信息符号是声音和活动图像,稍纵即逝,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扬长避短,便于受众掌握。

3 电视新闻写作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传播优势

3.1 文字语言在典型性新闻报道中最能凸显优势

前段时间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感人事迹一经电视新闻报道,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相当大的震动和感慨。如果这个新闻事件单纯用报纸的传播特点来报道,其震撼力度不会有这样的强烈。电视新闻所表现的内容虽然与报纸新闻一样,都是对特定时空中现实存在的再现,但前者给受众看到的是活动逼真的画面,因而它带给受众的是一种真实的现状,或者说是一种正在发生和进行着的生活的真实。

3.2 文字语言能有效克服新闻画面叙事的多义性

如果没有文字语言来解说,观众在观看新闻画面时会对画面产生多种感受和感观,这是由于画面叙事的多义性特征。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例。我们可以了解到,画面的游移、模糊,即多义性是怎样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介入而变得清晰和准确的——第一组镜头:画面:熙熙攘攘的街道人流量很大,撞到张老师的汽车一瞬间将张老师碾压…… (记者画外音):现在我们看到的画面就是张丽莉老师出事当晚, 校门口的监控录像我们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部分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四中学借教室上课的第十九中学生结束晚课后......很显然,画面是活动的,现场感很强。学生们正放学回家。如果没有电视屏幕上打出的文字和记者的语言解说,观众是不会知道那一瞬间张丽莉老师已经被碾压在车轮下。

3.3 电视中的声音与新闻写作的关系相当密切

在整个电视符号体系中声音系统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期声和现场音响的作用是显然的。从而也可以体现出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没有电视新闻写作的话,播音员就会面临无源之水的口播语言,并且,再优美感人的同期声,现场音乐,都会感觉到苍白物理,更不用说棚外配音了,一样会显得单薄。

3.4 播音语言是凭借文字稿的基础而施展其魅力的

众所周知,新闻的五大要素光靠声音系统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个重任的。必须通过播音功能才可以完成。所有新闻内容都是通过播音功能进行诠释的,在专题报道中很重要,在电视播出大量的短讯中更重要。总之,播音功能和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中是同样分量的重要,同样的最具有活力的。

4 结论

目前,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文字备受电视传媒和接受者的喜欢,已经成为——“流动的风景”,在声音系统、图像系统和文字系统的相互配合下,使的电视新闻的优点发挥的特别的好,同时呢,也为今天的电新闻写作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电视新闻报道范文3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策划;存在误区;科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125-02

新闻是靠记者像蜜蜂采蜜一样去采集来的,还是靠几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拍拍脑袋“策划”出来的?这应该是常识,无需多问。可是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人已把“策划”当成搞新闻的主要手段,而对新闻信息采集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一般来说,媒体的新闻报道策划其实就是有计划地进行采访、写作、编辑和编排。就电视新闻而言,就是通过策划,使新闻节目的质量更高,更能吸引观众。策划实际上是在已有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如何去做好报道的行为,如果只强调“策划”而轻视现场采集,那么新闻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就难以保证。

笔者认为,对电视新闻报道的策划行为必须进行正确的理解,避免走进“策划”的误区。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误区

(一)设置圈套,造假做假

现在,一些电视新闻节目为了片面追求收视率,总是想方设法去“策划”一些另类题材。

如雇一个老太,让她背一个大包,假装刚下火车,走在路上向行人求助。记者拿着摄像机躲在车内偷偷地跟拍,把一些看似很真实的长镜头自然地展示给电视观众;有的则在过往行人多的马路上扔几枚硬币,看谁会来捡,让捡钱的人在电视屏幕上出出丑,并在片子后面再发一通“现在的市民素质不高”之类的议论。如果把记者当作行为主体,那么采访对象和受众就是客体。靠设置圈套、造假做假“策划”出来的“新闻”,伤害了两个客体,一是愚弄了当事人,二是欺骗了受众。

(二)小题大作,变相广告

“有偿新闻”是新闻界的四大公害之一,错误的“策划”理念为搞有偿新闻的人大开了方便之门。如一些小店开业,店主想做广告又出不起钱,于是就请那些热衷于搞“有偿新闻”的媒体人士去“策划”一些“活动”,花几百元小钱买点水果什么的,到一些福利院或敬老院去“送温暖”,同时叫上一些媒体的记者朋友来为店名亮相。有一家保健品商店做变相广告的“策划”可高明了,该店新进了一些“海马强肾”保健品,急需做广告,但没钱,于是叫上媒体人士“策划”。他们请来了一个老太太做托儿,装作买药时营业员错给了她“海马强肾”保健品。

稿子是这样写的:某地一个老太,最近一段时间晚上尿频经常睡不好觉,于是她来到某地某路的一家保健品商店,营业员让她买“海马强肾”,说能治此病。于是老太花100元钱买了9盒“海马强肾”。当晚服了一粒药丸后就浑身发热,精神异常兴奋,整夜都不想睡。后来经过了解,原来,“海马强肾”是一种治疗男性障碍的药物。报道名义上看是在对这家保健品商店进行曝光,而实际上是在为该新上市的保健品做隐性广告,不但宣传了药效,还把价格也“标”了出来。

(三)主题先行,按图索骥

有人说,新闻内容的“策划”是主观新闻客观化。只要想出好的点子,就能做出好的片子。于是,少数几个自认为是“精英”的人就开始闭门造车,他们为记者定好调子,划好框框,甚至选好采访对象,让记者拿着“图纸”去“施工”。对于主题先行的报道,你要想去找些例子,世界这么大,正反两方面的都找得到。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按图索骥的做法还存在着一个以偏概全的问题,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准确反映。

报道策划的立足点应该是新闻的真实性,离开了真实,所谓的“新闻策划”就成了“策划新闻”,就是为了追求某种轰动效应,在主观的预想和操作下人为地策划一些可供报道的东西,这就走进了新闻报道策划的误区。“商业化的竞争,使得传媒一方面表现出更加贴近读者和观众,强化对新闻的捕捉,强化服务功能,改进包装等等;而另一方面,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争夺市场已经不惜以新闻的真实性为代价,煽情声色,弄虚作假”[1]。

现在,经过所谓“新闻策划”而出笼的假新闻已越来越多。这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底线是绝对不能突破的。那种妄图通过恶意“策划”、片面报道、刻意炒作来赢得收视率的投机做法,只会把电视媒体带入死胡同。

二、策划者与操作者认识的差异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万事万物转瞬即逝,“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说明现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长期坐在办公室里的人是预料不到的。有时编辑策划出一个自己认为很不错的题材,但记者到现场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就是策划者和实际操作者对事物认识差异所造成的。因为许多客观事实的存在、发展和变化是我们料想不到的,必须一切以实际情况为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还未发生的事实,经过你的“策划”,就能成为新闻吗?“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报道策划必须要忠于事实,反映事实。无论如何策划,新闻报道都要实事求是、取信于受众,丢失了真实性的新闻报道,即使策划的再好也只能称之为炒作,失去了意义。[2]”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要区别新闻宣传与新闻报道的不同点,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绝对不能混淆报道策划与宣传策划的概念,新闻宣传可以有主观色彩,而新闻报道却要强调它的客观性。新闻记者是社会公正的守望者,最讲实事求是,由于记者的职业特点,有时他们在受众的心目中甚至是正义和真理的化身。去“策划”报道内容和题材,是违背基本的新闻伦理和职业操守的,丧失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应承担的责任。这种现象再持续下去,将导致媒体公共性、公正性和公信力的名存实亡。

三、正确实施报道策划行为

报道策划作为媒体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新闻报道的事前准备、角度选择和事实提炼,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科学性。记者的职责是深入生活、发现新闻、报道新闻,忠实地去记录和客观地去反映客观新闻事件,而不是先去刻意制造一个事件,然后再去加以报道。报道策划以客观新闻是否存在为策划的前提条件,是一种被动的、“第二性”的行为,策划要准确预知和估算受众的心理期待与满足的度,一旦超出了度,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不少媒体在策划时对度的理解和把握不当,从而成为让人反感的新闻炒作。

关于报道策划,还有一个新闻预见力的问题。新闻预见力有利于新闻报道的前瞻性,是媒体现实抓住受众的关键所在。报道策划需要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新闻预见力,不但要占有当前的信息,还应该把握那些尚未充分表现出来的、作用于未来的信息,并不断挖掘和展示某一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在新闻报道时先声夺人。当然,发挥新闻预见力的作用,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你的报道就会失实,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如一些节假日报道、“两会”报道、重点项目开工或落成、大型体育运动会等等。这些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些是可以预料的,策划也不过是把这些报道做得更好而已。“别人按照惯常的思维报道,我独辟蹊径,围绕着事件、会议、活动与节日本身,在横向上拓展,在纵向上开掘,把新闻背后的新闻一一展现出来,使报道呈现出一定的高度、深度和力度。[3]”

所以说,报道策划应该立足于客观新闻事实这一前提,只能对报道活动进行有前瞻性的、有巧妙创意和构思的、能够解答重要新闻热点问题的谋划与设计。这样做是为了提高信息加工层次,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度解读,同客观主义报道思想并不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媒体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应该而且需要适应观众的需求,生产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但同时又不能背弃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媒体既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要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社会生活的热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四、科学理解报道策划要求

报道策划不是策划新闻,而是寻找新闻中的亮点、新闻价值之所在,并且赋予这一新闻亮点以恰当的表现形式,以达到“令人眼睛一亮”的报道效果。这是提炼的结果,也是深刻思考的结果。因此,不赞同“策划”新闻,并不是要求编辑被动编稿,有啥编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是要不断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重点问题来主动寻找和组织稿源,做到由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寻找信息,由单纯接受信息变为积极参与信息的加工和及时反馈。报道策划的目的是追求新闻报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增强节目的吸引力。一方面是争取领导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是追求节目的收视率。

特别是那些主题报道,为了做到位,是需要经过精心策划的,同时更要强调它的客观性和新闻性。一般是去寻找一个动态事件作为新闻由头,再选择部分典型事例加以分析,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由点入面,通过层层剖析来展示一个阶段的成就,介绍某一方面的经验,由此来阐述上级政策和措施的正确性。但策划也不能脱离客观现实情况,不能策划内容,策划的重点应该放在选取事例,角度切入,报道形态等方面。

要不断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进一步增强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就必须科学理解报道策划,先弄清楚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当然,对于报道策划,也有事先策划和即时策划之分。事先策划就是某一项战役性报道或主题报道的前期策划,有报道计划、报道方案、记者分工等等;即时策划则是在记者报题时,编辑与记者进行及时沟通,确定做片方向、切入角度、片子的体裁、长度、形式等。科学理解报道策划好处很多,一是有利于调动各种资源;二是的利于记者深入采访;三是有利于使新闻主题鲜明;四是有利于组织最佳采访方案,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正确的导向。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新闻自由社会责任传媒操守.陈力丹自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电视新闻报道范文4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新媒体语境;策略

一、新媒体语境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冲击

(一)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带来内容生产的整合

所谓内容生产的整合,指的是两层意思:一是指的是信息内容在生产过程中的整合,二是信息来源的整合。互联网未得到普及时,信息的来源比较单一,信源被传媒机构垄断着。但在互联网出现后,打破传统的局面,实现了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媒体内部不同部门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资源整合便是信息内容在生产过程中的整合中的主要表现。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视新闻报道不再采用部门条块分割的形式,而是整个新闻报道受编辑部的统领,统一策划选题、调度,在频道内共享栏目里的所有新闻素材,如此以来,采编播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一方面,信息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另一方面,信息共享可以在不同形态的媒体之间得到实现。

(二)网络和数字技术带来传播平台的多元化

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打破了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输出模式,使电视新闻报道能在各种不同的终端设备上进行传播。现有的传播平台有电脑、数字电视、手机、车载电视等。越来越多的新传播平台将会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出现。

电视新闻报道因传播平台的多元化开辟了更多传播渠道,拥有了新动力,拓宽了新业务。观众能够在多种终端设备随地、随时的选择喜欢观看的电视新闻报道,观众的选择更具能动性和自主性,能随时重播、暂停,观看结束与观看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的互动与反馈,能够根据自我喜好关注相应的电视新闻报道,不再受传统观看电视新闻报道的模式的限制,如此以来,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率更高、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面更广。

(三)受众身份的转向带来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

现今我国受众媒介素养处在迅速提升期,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开始积极地寻求信息。随着大众媒介素养的提{,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开始主动地变身为“传播者”,利用新媒体语境争取多样化的利益。

随着受众主动性的提高,传播权利发生了转向,“信息”不再被传统的媒介组织所垄断,更多的主动权掌握在受众手里,受众身份的转向影响并制约着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

(四)作为载体的先进媒介为日益开放的话语空间提供可能

公众的话语空间因新媒体得以扩大,信息的共享与快速传播得以实现,公众得到了想都不曾想到的话语权。在新媒体时代,公众把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视为“说话”的平台。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有很大的不同,新媒体依托于最先进的媒介技术,向所有人开放,不限制阶层、年龄、受教育程度,且具有匿名性,因此,拥有迅速传播的能力。“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被这种双向甚至多向交互的传播方式所打破,民主和平等得到彰显,民间话语体系崛起,读者和观众拥有了更多的可选择的新闻渠道。公众在新媒体这个平台上获得话语权,进而对新闻媒体报道产生影响。

二、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报道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

媒体之间加强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虽然电视新闻报道与新媒体的合作比较晚,但这是一种认知上的进步,电视新闻报道加强与网络的合作,可以增强信息传播的及时性。电视新闻报道充分运用网络互动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受众便随时通过互联网发表感受和意见。电视新闻报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趋势不可抵挡。

(二)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权威性

电视新闻报道属于官方媒体,在社会公信力方面具有强大优势,权威性较强。据调查发现:在众多新闻报道类型中,电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处于首位。众所周知,公信力对于媒体的关注度和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电视新闻报道应充分发挥出这一优势,进一步强化权威性的建设。在进行电视新闻报道时,强化对新闻信息的监督和管理,坚决杜绝假新闻的产生,务必要新闻信息的准确性。

(三)打造名牌主持队伍

与其他新闻报道形式相比,电视新闻报道信息更加有序,其编排和播报时间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所以电视新闻报道应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增强自身特色,树立品牌意识,让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增强电视新闻报道品牌意识的一项有效策略是打造名牌主持人队伍,因为电视新闻报道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靠于主持人的水平。所以,电视新闻报道应提高对主持人的选拔标准,选择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具有一定知名度、个人魅力的主持人才,提高新闻报道水平,拓宽收视人群。

(四)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

在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人员冗杂的情况下,制作成本往往会比较高,而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新闻报道对新闻资源可以进行整合,使垂直化的新闻体制转变为扁平化,建立和完善新闻采集机制,使新闻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还可以降低新闻制作成本。所以电视新闻报道工作者应实现资源优化,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和交流,弥补自身的缺点,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率。

(五)促进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发展

电视新闻报道以往主要以会议新闻、政策新闻和国内外大事件为主,很少有关于民生的报道,与大众的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且形式较陈旧,不能够吸引受众。但新媒体却能够提供广泛的新闻报道内容,能够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除此之外,受众完全可以在新媒体的平台上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丰富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报道应在保证新闻信息质量的基础上,从大众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新闻内容,增加对社会和民生的报道,同时,丰富新闻报道形式,促进电视新闻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袁欣宁.浅谈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频道的生存与发展[J].广电传媒,2014(08):13

电视新闻报道范文5

关键词:电视新闻;系列报道;连续报道

一、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的区别

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作多次、连续的报道。 与连续报道一样,系列报道也是新闻多次报道的集合。播出有连续性,因而也产生信息传播的广博和传播效果的显著等特点。 与连续报道起源于西方新闻界不同的是,系列报道是我国电视新闻界的创造。可以说,系列报道是起因于我国新闻报道的特定传统。它是以集中的强大声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成就,从而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

系列报道的题材多为成就报道。我国电视新闻系列报道是随着电视新闻的发展而起步,随着电视新闻的改革而成熟的。[1]如《光辉的成就》等都是配合宣传需要而作的报道。在一段时间里,这类报道存在较浓的宣传味。内容是连续地宣传成就,包括一些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工作成绩,某个单位的经营管理经验等。形式多是画面加解说的模式,解说词内容又比较概括,罗列一堆数字,说一番经验,就成就说成就,刻板的报道缺乏吸引人的内容。这是系列报道的起步阶段。

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是电视新闻做深度报道的重要方式。从传播来看,系列报道、连续报道不是一个完整的节目,它是在消息类新闻节目中播出的。从每一个单条新闻来看,它也不是深度报道。但是,从整体报道来看,它对事件、事态的报道是连续进行的,有完整的前因后果的阐述;每次报道在内容、思想层次上又是递进的。这些都具有深度报道的特点。因此它是在消息类新闻节目中做深度报道的载体。也可以说它是横跨在消息类新闻与专题类新闻之间,使新闻报道内容由简要到有深度的一座桥梁。

对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分别的探讨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有共同处,如:都具有新闻性;都是由多个独立报道构成播出形式;也都是持续多次的连续性的报道。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即便在共性上也有不同的个性差异,因此电视新闻界把它们分为两种类型而名之。第二届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评选中,开始设立连续报道的评选项目时,没有把两者区分开。评选过程中,评委们认为它们之间的个性差异是显著的,应予以分类。并以电视剧中连续剧和系列剧的不同特点为对照,提出不能笼而统之称为连续报道。对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持续报道的应称为系列报道。而连续报道则是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及所追踪事态,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

二、系列报道的特点

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都是连续、多次报道的集合。它与连续报道追踪事件发生、发展的最新走向作有序报道不同,系列报道各条新闻之间的次序看起来似乎是无序的,但无序中又有规律可循。两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系列报道的个性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同一性

系列报道大量是主题性新闻题材。它着重于通过多次报道突出体现某种主题思想,挖掘某种共性,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状况或趋势,以引起社会舆论的重视。可以说它是各集报道贯穿起来的“主题新闻”。报界也有“主题新闻”之说,并把它归到深度报道的一种体裁。它并不限于客观描述具体事物的现状,也不满足于去揭示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它往往是对某种社会现象、某种社会势力发展、运行轨迹的贯穿。这种贯穿,靠的是内容主题和思想主题。

(2)传播系统性

系列报道从词条上来分析:系,即联缀;列,即排列。也就是说报道是按一定的“联缀”来排列的。一定的联缀,也即是系统,是指把相同或相类似的事物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整体。引用系统论的原理来考察系列报道的编排,它是无序与有序的结合。表面上看,系列报道中每一条新闻都是独立成章的,是围绕同一主题的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的报道,因此,播出的次序前后安排都无碍大局,是一种无序结构。实际上,这又是有序的,是系统理论的有序组合。

(3)信息密集化

系列报道就整体来说,同样具有深度报道的信息广博、密集的特点。与连续报道各条报道是纵向时间上的连续不同,系列报道各集之间主要是横向的,空间上的联系。但就每集报道本身又要注意纵向的开掘。讲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昨天的历史对比,离不开昨天的资料。系列报道要重视资料的挖掘运用,对过去的事实在今天要用新的视角开掘、整理,从而提炼出新的信息价值,这是成就性系列报道信息密集的特性。

三、系列报道的采编要求

(1)重在策划

系列报道是有很强计划性的报道。其中又多为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而进行的成就性报道。它有足够的时间酝酿制定报道计划,明确报道思想,协调报道步伐。系列报道的成败与事前有无严密、正确的报道策划是分不开的。[2]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旨在让报道有生动的细节,因为细节在新闻报道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或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在多数情况下比面上的情况介绍更具有丰富的内涵。

(2)贴近生活

成就性系列报道要能吸引观众,令人信服,立意要高,切入点则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样报道才能入情、入理、入心。寻找与群众生活的接近点,从观众应知、欲知入手,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沟通交流,这是成功的钥匙。除此以外,还要寻找接近点,应寻找感情上的接近、沟通,使报道以情感人,入情入理。

(3)制作精细

正因为系列报道是计划性很强的报道,题材又是重大的,制作周期相对较长,因此要有精品意识,要以精良的制作力争做出有新意、有特色的报道。另外,还可以运用声音反映不同时代和人物的精神面貌,也能给人以较强的感染力。

(4)编排精巧

系列报道,特别是配合中心工作的重大题材的系列报道,都需各方通力合作。前期计划详尽,精心采摄,后期组织专门班子,通盘考虑素材,巧妙编排,精心制作。这是大型系列报道获得成功的因素。

参考文献:

电视新闻报道范文6

关键词 电视新闻;采访;现场记者;提升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3-0009-02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指的是记者在现场对新闻事件发生原因、发展过程进行报道的形式。这种报道形式通过镜头对现场环境和动态进行展示,以及记者采访过程中现场报道的可理应用,能够极大地增强新闻的现实感,使新闻报道更具深度,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准确和丰满。而记者作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核心环节,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完善采访技巧才能使现场报道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1电视新闻现场采访报道的作用及其优势

运用现场报道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把电视媒体的优势凸显出来,而且可以拉近受众与电视媒体间的距离,具体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现场报道形式能更好地体现出新闻真实性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通过记者在现场面对观众(摄像机)对事件进行简单的叙述,电视画面在恰当的时机对现场场景予以展示,再跟随记者对事件现场的目击者、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采访,能够使受众通过屏幕对现场情景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使媒介与受众间的距离有效地缩短了,能极大地增强新闻传播效果。

1.2 现场报道能够使新闻现场感得到极大地增强

在新闻现场,电视记者往往是新闻事实的见证人、目击者,甚至就是参与者。通过记者现场的观察与报道,引导受众听到、看到新闻事件最真实的一面,从而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新闻报道的可视性和可信性都得到极大地增强。

1.3 新闻报道的深度能够通过现场报道形式得到增强

电视新闻记者现场对事件相关人的采访,能够通过被访者的叙述,使表面上抽象的话题得以发展,进而迅速实现采访主题的有效深入。此外,通过适当的同期声语言来进行较深层次分析,可使新闻深度进一步增强,使新闻内容引起更多受众的关注,引发他们探究事件深层次意义之所在。

2 提升电视新闻记者现场采访质量的有效措施探讨

2.1 前期准备工作是提升电视新闻记者现场采访质量的重要基础

电视媒体的现场新闻报道若想获得成功,前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是重要的基础。前期的准备工作不仅包含对被访者的选择与了解,还包括提问设计、提问顺序,以及针对不同情况下被访者回答的应对方案等。同时,在进行现场报道前,记者应依据具体报道内容,对报道过程中应采用的动作、神态和语调预先做好准备。

此外,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前期准备工作,还包括极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现场记者能否具备深刻观察力和敏锐视角,在复杂纷繁的新闻报道过程中,迅速识别新闻要素的价值并准确予以把握。在报道前应把握新闻实质,分析问题原因所在,这样才能在现场报道中抓住主要问题,通过不同视角,从细微处切入,由点及面对新闻现象的本质进行深入报道和分析,增强报道过程的延续性。

2.2 要提升现场采访质量,记者情感的适当投入和表达不容忽视

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不同,产生的情感也不相同,或愉快或忧愁、或高兴或悲伤、或喜爱或厌恶等。就电视现场报道而言,这是一个心灵碰撞互动的过程,是情感交流的结果。因此,现场采访报道过程中,记者应对受众情感的需求予以充分满足,以真情实感打动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通常来说,记者走入新闻现场,尤其是重大事件新闻现场,其心情也是难以平静的。因为他感受到了现场的声音、味道、情形,情之所至激动、亢奋也就不足为奇了。此时,以平静心绪对新闻事件进行真诚、直实的表达就至关重要了。

电视新闻记者首先应当是情感丰富、品德高尚的人。这样才能言行一致,敢于坚持真理,才能发掘出感人的事物并将其报道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受众的心,才能使被访者和受众产生信任感。这种真挚感情的投入,能有效拉近采访双方的距离,消除被访者紧张感和陌生感,愿意敞开心扉与你交流,从而将新闻报道中感人至深的情感挖掘出来,充分展现在受众面前。

2.3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采访中的语言技巧为报道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2.3.1 提问需直奔主题

新闻现场报道的选题确定后,向受众传递什么信息,也就是采访报道的主题必须明确。采访记者应紧紧围绕报道主体进行提问,不要忌讳问题尖锐性与否,这样才能实现现场采访报道的目的。可以说,记者只有立体式、全方位地了解事件真像,防止采访报道内容偏颇或是失实,在确定报道主题后,具体如何实施提问以达到预期报道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2.3.2 现场报道采访的语言逻辑性要强,还要有一定的艺术感

在现场报道中,节目的组织者是记者,他除了对报道主题了然于胸外,还应针对现场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特别是伴随着事件发展变化,利用新闻现场来吸引受众关注,这也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提升提视率的关键环节。对于记者而言,在新闻现场能否发挥作用,成为新闻报道中画龙点晴之笔,决定着报道精彩与否。换句话说,在新闻报道现场,记者不能给受众以与画面无关之感。面对摄像机记者就是面对电视机前的广大受众,拿着话筒对新闻事件及当事人进行采访,透过镜头为受众展现现场环境,使受众了解想要了解的东西,如同亲历新闻现场一样。这就需要在报道、采访过程中,注重逻辑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用电视的空间特点,报道偶发性、动态性的新闻事件,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受众参与交流的欲望,使新闻报道充盈着人的情感和智慧,并在报道语言中自由地流淌。

2.3.3 现场采访报道要对画面难于传达的内容予以表现

记者的现场报道不应当是现场简单描述,而应当尽量给予受众画面难以表达和理解的内容。不只要传递给受众以事实,还要表达对事件的立场和观点。也就是通过记者采访、报道语言,把新闻事件内在事物间的联系及背景清晰地展示在受众面前。

2.3.4 现场新闻报道为强调事件的动感应多用现在进行时态

现场报道是与新闻事件同步发生、发展的。因此,现场记者应尽可能地多用现在进行时态进行解说,这样,可以充分体现现场记者即兴报道的特点,不仅能够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和目击感,还能增强现场报道的感力与真实性。

3结论

集对新闻信息的报道和评析于一体是电视媒体现场报道的最大优势所在。它能够突破时空的制约,将新闻评析发挥到极限。只有进一步注重现场记者的作用,才能为提升电视新闻现场采访报道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