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研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科研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科研成果

大学生科研成果范文1

关键词 美国 大学 学生事务专业 研究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U.S. College Students' Affairs Graduate Project Programs Research

WANG Ying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Abstract American university student affairs graduate course project for the American student affairs field trains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merican University 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 ranking of six universities graduate program projects, curriculum, degree requirements and practice settings side, expec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ing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America;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 graduate course

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从20世纪初发轫,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学生事务管理实践的发展,美国大学也非常重视学生事务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191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率先开设了第一套学生事务管理专业课程。到2005年,根据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者协会的报告,全美已经有186所大学或学院设有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生课程项目,其中不乏马里兰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名校。这些研究生课程项目为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工作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化人才。

本文对这些美国大学最好的一批“学生事务”研究生课程项目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其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入学标准、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位设置等方面,期望以美国培养学生事务专业人才的教育经验和特色,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人才的职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教育概况

1.1 课程标准

在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发展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和行业协会非常重视从事学生事务工作专门人才的职前培养。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大学学生人事协会制定了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生课程标准。在该协会带动下,出现了大量学生事务课程设置相关研究。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双重推动下,美国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 CAS)于1986年出版了“CAS 学生服务和发展项目标准与指导原则”(CAS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Student Services/Development Programs, 简称CAS 标准),并每隔五年左右修订一次,迄今已经出版了第八版。该专业标准中包含一个硕士生准备教育的专业准则,规定了学生事务专业硕士生准备项目应该由三个部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践组成。其中基础课程应由对学生事务管理产生影响的高等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文化和研究诸方面的基础课程组成,学生事务的历史与哲学课程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专业课程必须包括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它涵盖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发展理论;(2)高校学生特征及大学对学生的影响;(3)个人与团组介入干预;(4)学生事务的组织管理;(5)评估与研究。督导实习标准要求学生事务专业的研究生参与至少300小时有督导的实习,实习包括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岗位体验,要求学生在实习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接触学生事务工作,与他人或团队合作并获得以下三方面经验:(1)专业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2)员工的培训、咨询和督导;(3)管理的功能和过程验。这套课程标准作为CAS 学生服务和发展项目标准与指导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生项目提供了基本的课程设置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在CAS标准的总指导下设置的,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既符合CAS专业标准的要求,又体现了各校的具体情况和鲜明特色。连续多年蝉联全美大学学生事务专业排名第一的马里兰大学是从“学习成果”这个角度来定义其“高校学生人事”课程项目的培养目标的,该校提出获得课程项目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应当在入职前具备六项职业能力:(1)在高等教育中定义学生事务工作的角色和职能;(2)理解研究工作对于职业的意义并且开展相关的初级研究;(3)识别影响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因素;(4)把组织和个人发展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有意义的职业实践;(5)发展多元文化能力以高效率和充满信心地对不同背景的学生开展工作;(6)在个人、学生服务机构和组织承担项目评估、设计、执行等任务。佛罗里达大学的“高等教育学生人事”研究生课程项目的培养目标简单明了,即“帮助研究生做好取得职业生涯成功的准备,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事务的领导者、学者和实践者”。佐治亚大学“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生课程项目的基本目标是帮助研究生获得在高等教育组织中与大学生一起工作时,应用人类发展、人际适应、团队领导、评估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3 开课院系和学位设置

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由不同的院系开设,大部分是设在教育类学院或系,也有设在心理学院或管理学院的。不同的大学对学生事务研究生项目的学位设置也各有特色,学位类型主要取决于课程内容、课程中包含的研究项目类型、统计学课程所占比例以及教育机构对不同类型硕士学位的要求等。一般来说设置的学位类型有哲学博士学位、教育学博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教育学硕士学位等。

美国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排名前列的六所大学开课院系、课程项目名称和授予学位情况如表1所示:

2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

2.1 招生与入学标准

以佐治亚大学为例,该校“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限定在20人左右,2012年学生的平均年龄是24岁,50%的学生是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另外50%的学生是从学生事务工作者中招收。该项目注重招收学生来源的多元化,其招收的研究生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不同的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背景,具有不同的人生经历。课程项目鼓励申请者尽早开始申请,申请者既需要向佐治亚大学研究生院提交申请表格,也需要向该校教育学院提出申请。申请者需要提供GRE和TOFEL成绩、本科学校的成绩单、学习目的的陈述、简历和三封推荐信,该项目还强烈推荐申请者提供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出具的“个人潜力指数”评估结果(Personal Potential Index,PPI),以判断申请者“非认知的技能和个人核心品质”(noncognitive skills or core personal attributes)。

2.2 课程体系设置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标准化和多样化相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点。如前文所述,美国CAS制订了硕士生准备教育课程的专业准则,各大学在课程设置中都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规范,并结合学校和院系自身的特色,设置了课程计划。

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的“高等教育和学生事务”研究生课程项目围绕三个维度来设计其课程,这三个维度分别是:(1)所有该课程项目学生的必修课;(2)侧重于学生发展和学习或者组织行为和管理的专业选修课;(3)其它要求如调查研究、多元文化和基础课程。依照这三个维度,项目开设了学生事务概论、学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中的团体干预、高校学生发展实践、学生与环境相互关系、咨询导论等专业课,以及3个学时的多元文化必修课“高等教育中的多样性”,和6个学时的基础必修课“本校发展史”。此外修读该项目的学生还需要参加总共6个学时的专题研究,项目推荐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统计学背景和学位论文选题来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

2.3 专业实践与实习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是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活动,由于CAS课程标准设计了督导实习部分,要求学生“参与至少300小时有督导的实习,实习包括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岗位体验。实习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接触学生事务工作,与他人或团队合作并获得以下三方面经验:①专业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②员工的培训、咨询和督导;③管理的功能和过程验”,因此大学都根据此要求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了实习实践部分。

督导实践课程包括实习和短期实践课两种形式。实习(Internship)是指学校为学生为学生在校内学生事务部门或校外有合作关系的学生事务机构提供课余时间的非全职岗位。学校提供奖学金以代替学生所需杂费和住宿费或者直接减免学费,学校或者学生实习的岗位还会付给学生薪水。短期实践课(Practicum)课是除以上实习外再选修的短期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体验学生事务不同领域的工作内容,加深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体验和理解,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虽然在有些学校短期实践课不是必修的,但很多学校鼓励学生注册短期课。

弗罗里达大学等学校规定,专业实习实行“双导师制”,除了学校的导师以外,学生实习岗位也会配备一名实践导师,在每学期末实践导师需要对研究生的实习进行评估并出具书面的评价书。评价书由督导教师与实习生共同讨论,双方共同签字,复件交给任课教师和实习生本人,该评价成绩将计入督导实践课学分。完善的实习实践课程设计为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提供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机会,对他们今后正式入职学生事务岗位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3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综观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尤其是其中排名前列的高校的项目,充分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3.1 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统一

标准化是指美国CAS制订统一的学生事务领域研究生课程标准,并根据理论研究进展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修订,确定基础课程领域、专业课程范围和实习实践要求,为各大学制定自己的课程计划提供了具有内在同一性的标准。而每所大学又根据自己的发展历史、院系情况等具体情况,围绕着课程标准设计了自己的课程项目,这样既保证了美国培养的学生事务领域研究生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又体现了不同背景和不同教育经历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这也正是美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体现。

3.2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学生事务是一个实践领域,然而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领域在长达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却非常注重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从经验走向了科学。该领域的从业人员通过成立专业协会、制订行业标准、发展课程标准、创办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等形式,不断推进着学生事务领域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整个行业理论水平的提升又反过来推进了实践领域的进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因此在该领域研究生课程项目中,也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各大学该项目的课程设置中既有学生发展理论、高等教育的历史和哲学等理论课程,又有督导实习和实践等环节,为培养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兼备的学生事务领域优秀人才提供了很好的职前基础。

3.3 丰富的课程支持系统

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研究生课程不仅仅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和实习实践的机会,还为学生广义上的学习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支持系统,如美国两大专业协会美国大学学生人事联合会ACPA和全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NASPA的网站上有各种学生事务管理文件、调查报告、专业数据等,两大协会还每年组织年会,供学生事务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和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每所大学的图书馆都有大量丰富的学生事务领域的藏书和学术论文供研究生查阅。此外每所大学自身的学生事务工作部门也是极好的资源提供者,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帮助研究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专业技能。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骨干专项“中美大学学生工作专业人才职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11JDSZ3024)成果

参考文献

大学生科研成果范文2

[关键词]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实施效果;南京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6000506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层次发展,许多高校开始重视并实施通识教育,把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研究型大学作为通识教育改革的“领头羊”,不断加快建设通识课程、提升实施质量的步伐,通过借鉴海内外著名高校的通识课程实践经验,充分调动优势资源,在理念与实践两个层面持续地探讨通识教育课程的整体优化策略。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研究者较注重对国外通识教育历史以及通识教育理论的介绍与研究,而较少对国内大学通识课程的实施成效进行实证性的调查研究。然而,通识课程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作为教育的直接对象――学生,他们在通识课程上的学习投入情况如何?通识课程的学习是否促进了学生课程满意度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些有关现有通识课程实施效果的问题亟需作出解答,以便“对症下药”,形成改善方略。

1研究设计

1.1研究框架与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借助美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领域的著名学者亚历山大?阿斯汀(Alexander W.Astin)的“学习投入” (learning involvement,亦可称为学习参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他认为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那么学生的收获就会越大,“学习投入”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学习投入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结果”的层级、水平和质量[1]。基于此,本文将沿着如下两条脉络进行研究。

首先,对于学习结果的分类,阿斯汀指出,学习结果应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术能力等属于认知层面,而学生的满意度是学生对所受教育的一种反馈,归属于情感层面的学习结果,忽视情感结果的评估项目是不完整的[2]。因此,本研究将从学生对通识课程的满意度和学生能力发展这两个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

其次,根据阿斯汀提出的IEO模型,在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时,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结果(如目前的能力水平),而且还应当同时把学生初始的状态(如初始能力水平)纳入到考量范围之中,考察学生的能力增值状况(valueadded situation),这是因为学生的输入状态不仅会影响学生所接受的环境和经历,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如果不考虑(即在统计学意义上为“不控制”)学生初始状态的千差万别,分析得出的环境对学习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其实并没有足够强健的解释力[3]。因此,本研究将学生的性别、年级、学科、初始能力水平作为控制变量,研究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净”影响。但是,在考察“学生对通识课程的整体满意度”这一结果变量时,本研究不将相应的满意度初始值纳入到初始变量之中,因为已有诸多研究证实了“满意度的结果状态几乎不会受到初始满意度的影响”[4]。

综上所述,本文将主要研究如下两大问题:(1)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现状如何并探讨其影响因素;(2)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对学习结果(包括满意度和能力发展)的作用如何?

陆云吕林海

第6期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基于南京大学的问卷调查

教学研究2015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南京大学作为案例高校。南京大学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明确提出“创建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研究型大学。从2009年以来,学校探索并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精心打造了400余门以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前沿课为核心的批判性思维体系课程,多次召开了全校性的本科通识教育改革系列研讨会,并陆续采取了各种举措来完善通识教育体系、改进实践效果,如集中“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创新“通识课堂教学模式”、加大“通识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等。南京大学通识课程建设旨在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促进独立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但这一系列通识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本科生对通识课程学习投入情况如何?通识课程的学习究竟有没有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切实的研究和证据加以探究。

本研究的调查依托于南京大学所参加的大型国际调查项目“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Student Experience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简称SERU调查)而展开。调查采用网络普查的方式,在数据筛选之后,共获得有效样本3799个。其中,男生占49.5%,女生占50.5%;低年级学生占33.3%,高年级占66.7%;人文学科的学生占17.0%,社会学科占20.8%,自然科学占32.1%,工程技术占26.3%,医学占3.8%。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首先,利用SPSS 18.0对通过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来看,研究中除了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外,还使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描述性统计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学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基本现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则用于探究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和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对本科生学习结果的影响。此外,在定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也进一步进行访谈调查,以获得更加深入的解释性数据。

1.4研究工具和相关变量说明 本研究采用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开发的SERU调查问卷,该问卷是专门针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设计的,旨在了解本科生就读期间的体验与质量状况,内容涉及学习参与、学业目标、信息技术经历、全球化体验等多个方面。

SERU问卷汉化版的第三部分为南京大学的特定调查模块,包括了学生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真实投入情况以及对课程的满意度评价。问卷将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本研究分别以“我在通识课程学习上实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和“我在专业课程学习上实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这两个调查项得分来衡量学生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学习投入度,用5点量表的计分方式,从非常小、比较小、一般到比较大、非常大,分别记1~5分。问卷中设计的通识课程满意度指标包括对“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水平”、“课程的管理”等课程实施方面的评价和对通识课程整体质量的满意度评价,均采用6点量表的方式计分,从1~6分分别代表很不满意、不满意、较不满意、比较满意、满意、非常满意。

中文版SERU调酥兴涉及的通用性的能力指标包含“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清晰有效的写作能力”、“阅读和理解学术资料的能力”等20个题项,每个题项均要求答题者分别回答“刚入学时的水平”和“目前的水平”。水平的等级依次为“非常差”、“差”、“一般”、“好”、“很好”、“优秀”,按照“1”、“2”、“3”、“4”、“5”、“6”进行数据编码。为了使所研究的指标简单化,笔者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对“刚入学时的水平”和“目前的水平”这两组数据进行共通因子的提取和分析,经过多轮的探索和反复剔除在各个因子维度上负荷都不高的调查项,最终提取了两组数据的共通因子结构,所得结果与查特曼的研究较为一致,因此在查特曼对因子命名的基础上,将本研究中两组数据的3个共通因子命名为: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对个人、文化与社会的认知与理解能力[5]。三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超过了0.7,说明能力发展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2研究分析

2.1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总体状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本科生在通识课程学习投入上的得分低于在专业课程上的学习投入。有77.4%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投入了“比较大”和“非常大”的时间和精力,而只有24.2%的学生在通识课程的学习上投入了“比较大”和“非常大”的时间和精力,其均值处于比较小和一般之间。总体来看,本科生通识课程的学习投入度较低。

表1南京大学本科生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

学习投入情况人数最

值最

值均值

(N)标准差

(SD)选择“比较大”

和“非常大”的

比例之和(%)通识课程学习投入37991.005.002.95740.8853624.2专业课程学习投入37991.005.003.98920.8156277.42.2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南京大学在通识课程建设上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并配备了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但为什么本科生的通识课程投入度不高?本研究将从个人和学校通识课程实施两个方面来探讨原因,将学生性别、年级、对通识课程的兴趣等个人因素和学校通识课程实施的各方面因素分别纳入回归分析。

表2中模型1分析了个体因素对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影响。从回归方程的R2值可以看到,个体因素能够解释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度方差中的35.8%。性别对本科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具有显著的影响,男生的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度显著高于女生。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均对通识课程的投入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2中的模型2综合分析了个人因素和学校通识课程因素对学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影响。从中可见,在模型1中对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具有显著影响的个体因素,在模型2中仍具有显著影响。在学校通识课程实施方面,通识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识课程所用的教材和通识课程的管理均对本科生通识课程的学习投入具有显著影响。表2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自变量因变量:本科生在通识课程上的投入程度模型1Betat值模型2Betat值个人

因素性别(男=1,女=0)年级(低年级=1,高年级=0)学科分类(大文=1,大理=0)对通识课程的学习兴趣对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0.0513.597***-0.020-1.4930.0100.7110.28615.510***0.36319.688***0.0574.204***-0.017-1.3300.0070.4950.26014.219***0.34419.295***学校

通识

课程

因素学校对通识课程的宣传和告知通识课程的整体目标设计通识课程的结构与体系的架构通识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识课教师的教学投入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识课程内容安排通识课程的各种资源支持(网站、讲座、图书资源等)通识课程所用的教材通识课程的管理(咨询、指导、改进建议的采纳等)――――――――――――――――――――-0.028-1.432-0.003-0.1190.0030.1480.1044.780***-0.042-1.8490.1778.232***-0.045-1.9670.0291.5610.0985.079***0.1034.993***df (Total)36983698F值(p值)412.974,p< 0.001173.036, p< 0.001决定系数R20.3580.411DurbinWatson值1.8331.760注:1. *p< 0.05,**p< 0.01,***p< 0.001;2.大文科指人文、社会、艺术等学科;大理科指自然、工程、医学、农学等学科,下同。2.3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度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3.3通识课程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南京大学实施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促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全面发展,塑造完整人格[9]。几乎所有接受访谈的学生都认为,通识课程的学习促进了自己能力的提高,如,学会了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开阔了学术视野、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个人素养。这些效果与南京大学的一系列努力措施密不可分,如推动大量“名师”走进本科生课堂,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倡师生共同参与、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善于反思的意识和精神等等。应当说,这些理念、做法和经验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于通识课程未来的发展而言,笔者认为,淡化形式、注重实质,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能力等等,都是值得考量和改进的重要之处。

参考文献

[1] 吕林海,郑钟昊.中韩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术经历满意度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首尔大学的问卷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442.

[2] ASTIN A W.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1:6162.

[3] 吕林海,郑钟昊.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信息技术经历:现状及效果的探析――基于南京大学和首尔大学的问卷调查[J].远程教育杂志,2013,(5):1222.

[4] ASTIN A W.What Matters in College?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Company,2001:277.

[5] CHATMAN S.Factor structure and Reliability of the 2011 SERU/UCUES Questionnaire Core[Z].working paper,CSH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11.

[6] BIGGS J B.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 What the Student does[M].Buckingham: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3:17.

[7] KUH G D.Assessing What Really Matters to Student Learning[J].Change,2001,33(3):1017.

[8] 龚放.聚焦本科教育质量:重视“学生满意度”调查[J].江苏高教,2012,(1):14.

[9]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通识课程建设要求[EB/OL].(20150523)[20150513].http://jw.nju.edu.cn/jwoldweb/661/menu663.html.

Pres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s′ learning engagement of general

curriculum and its effect on learning results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of Nanjing University

LU Yun,LV Linhai

(Institute of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3,China)

大学生科研成果范文3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与信息传播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不远万里,出国留学深造,以

>> 英国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创新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美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美国大学计算机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研究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英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特点与思考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图论课程的探讨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 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的实践 研究生专业科普系列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 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研究 海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经验 《计算机测控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探究 面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设计算神经科学课程的思考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应用结合的教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EB/OL].

[3] deljpn.ec.europa.eu/relation/showpage_en_relations.academic.erasmus.php[EB/OL].

[4] webct.anglia.ac.uk/webct/public/home.pl[EB/OL].

[5] 史万兵,侯雪莲. 英国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及其启示[J] . 外国教育研究, 2005, 32(8).

大学生科研成果范文4

张继教授在科研方面是专家,同时也是妻子和母亲。她是全国第二届巾帼发明家提名奖、甘肃省新世纪巾帼优秀发明者,是在天然产物开发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发明人。

作为一个女性,张继教授无疑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艰辛。为了能够进行天然产物和生物质废料的合理利用,张继教授一年中有6个月的时间在野外生活。野外的艰苦环境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能够坚持下来并非易事,况且张继教授还有一个17岁正在上学的孩子需要人照顾。她和丈夫都忙的时候,孩子必须托给别人。但是她面对这些问题时,却始终微笑着,脸上分明写满了自信和希望。

张继教授作为主研和参研人员已申请发明专利26项,其中授权4项,公开16项。

经过二十余年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张继教授执蓍于天然产物和生物高分子化学领域,坚持科研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进行了紫堇属、甘草属、乌头属、胡卢巴属、月见草属、蒿属植物等有效成分分析及开发利用研究。

张继教授曾主持国家科技部新药攻关项目1项、省科委科研项目3项,甘肃省教育厅、兰州市科委及横向科研项目10项,学校创新工程项目1项;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甘肃省科技厅、教育厅及省环保局科研项目10项。通过省级鉴定成果11项,主持的国家科技部新药攻关项目“甘肃省紫堇属植物生物活性成分的筛选及新药开发研究”、甘肃省教育厅项目“降脂灵”等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西北师范大学在生物技术方面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目前科技成果“降脂灵”和“紫堇碱”已转让企业,实现了产业化,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又一项科研成果“番茄酱工业废渣的开发应用”通过了省级鉴定,目前正在进行辽宁省政府扶贫项目“野山杏的开发利用研究”,已完成了“野山杏仁制备新型功能食品的研究”,并已实现了产业化。

近五年她的科研成果2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2项科研成果获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2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80余篇,国家级权威期刊50余篇。

大学生科研成果范文5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生物科技风险意识;问题;对策

一、概述

生物科技风险,是指由生物科技方面的不确定性给行为主体造成的损害的可能性。当工科大学生作为科研活动的行为主体,其科技风险意识对科研活动的开展、科技成果的应用至关重要,而具体到生物科技相关专业,大学生的生物科技风险意识决定着其是生物科技风险的规避防范者还是制造者。出于个人防范科技风险、提升生活质量的动机,理工科大学生也必须提升自己的科技风险意识,在科研源头规避生物科技风险。本文对北京部分理工科院校的生物科技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生物科技风险这一“被制造出来的风险”相当的木然,对生物科技风险的认知停留在普通民众的认知水平,大学生的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现状堪忧。

近年来,生物科技风险在学术界、政界、社会公众等领域引发热议,如何有效规避防范科技风险成为重点议题。究其根源,我们应当在生物科技风险的源头寻找解决措施与方案,大学生这一潜在生物科研主体成为本文探讨研究的重点。唯有在意识形态层面注重科技风险意识的培育,才能正确的指导科研活动的开展与科技成果的论证,最终把科技风险扼杀于实验室,将具备科技性、效益性的科技成果在生产生活领域予以运用推广。

二、当工科大学生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现状

1.大学生科技风险知识匮乏,生物科技风险意识薄弱。笔者对生物科学专业方向的大学生问卷进行分析,发现:近70.9%的学生对科技风险的定义认识不足,近41.6%的学生无视自身科技风险意识的培养。当前大学生对于科学技术“双刃剑”的特性认识还仅仅是停留于对现实科技后果的认知,缺乏对科技研发、应用过程中的理念风险、过程风险、结果风险的全面认识。对专业领域的科技风险意识缺乏主动性认知,对自身的理论素养及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缺乏有意识的培养。

2.学校对大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环节方面的科技风险意识培养欠缺。笔者在对相关学校的课程设置分析后发现: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性课程偏少。大部分理工类高校十分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实验、企业实习、研发跟踪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的第二课堂缺少设置。诸如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此类方法论课程开设情况令人担忧,大学生在实践环节难以找到意识层面的指导。

3.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科技风险意识的培养塑造缺少监督。大学生懈怠于自身科技风险意识的培养,为科技风险事故的滋生“营造”了空间。社会公众的科技风险意识具有滞后性,社会舆论往往是在事故发生后起到“追杀”的作用,这对于科技风险的预防规避效果甚差。理工科大学生作为生物科技研发的一大主体,在缺乏社会监督的模式下极易忽视科技风险意识的培养塑造,只是某些带有潜在风险的科研成果危害人类。

三、造成理工科大学生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学生个人层面

①理工科大学生自身的学识积淀是影响其生物科技风险意识高低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自我要求更加宽泛,不再单方面注重理论素养的积淀和专业知识的储备。大学生作为相关学术科研活动的基本认知主体, 在知识探索、科研成果的培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理论素养是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必备条件。现阶段,大学生往往借助实验课题来开展自己的科研活动。但是科研选题具有不确定性,如缺乏完备的知识储备存在知识盲点外加现代生物科技的复杂性。有限的认知在此种情况下会忽视对科技风险的重视,进而难以具备指导科研进程的科技风险意识。

②学术道德素养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生物科技风险意识的关键因素。在个人荣誉和物质利益等的诱惑下,学术界单方面追求学术建树,忽略学术成果的科技风险,造成严重科技风险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具体在大学生的科研活动中,主要指实验材料的选取、流程的选择、科研成果的论证等方面。如若缺乏较高的学术道德素养,则难以对科技风险有系统的了解认知,对科研成果难以做理性论证。诸如:转基因食品的研发应用,我们看到了其积极方面却无形中忽视了对其给人类身体机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学术道德素养才能形成较高的科技风险意识,进而对生物科技成果的研发活动起到正确的引导与评判。

2.学校层面

①相关实验室规章制度不健全,一定程度上无法正确的规范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实验。大学生的科研项目大多是借助学校的实验室来开展完成的,但是没有明确细化的规章制度对相关实验流程进行规范,则会造成学生主观意识不重视客观实践不认真地现象的出现。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对实验废弃物的处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致使出现诸如:有害气体泄漏、病原体外泄等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②课程内容设置偏重理论的阐述,缺乏与科技风险相结合的实践。教师以完成量化的教学任务为目的,对学生的科技风险意识培育不够。此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在运用时出现偏差,对相关科研成果的长期效益和负面效应考虑不足。在现阶段的科研进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与评判者的角色,学生的生物科技风险意识与教师有很大关联。

③对生物科技风险缺乏系统明确的评述。当前,伴随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外来物种引进等热点问题的出现,社会公众对生物科技风险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回归到学校层面则由于教学计划的周期性,外加对学术界生物科技风险的论述缺乏系统规范的评述。致使学校难以将对生物科技风险的认知与规避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面,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在意识形态层面树立科技风险意识,继而难以采取明确细致的措施应对生物科技风险。

大学生科研成果范文6

关键词: 美国政府 大学生创业 政策支持

一、美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

(一)美国政府扶植中小企业。

1.建立完善的法律支持体系

美国政府认识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全面的法律保护体系,这种观点使美国的立法机构针对性地制定了诸多有关小企业(一般指员工少于500名的企业)的法律。1953年,《小企业法》在国会中获得通过。作为美国首部专门为小企业制定的法律,无论是在法律意义上还是经济意义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颁布半个世纪以来,这部法律在促进企业技术转移、增强小企业出口能力、降低自然灾害损失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提高美国经济活力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后,《小型企业投资刺激法》、《小型企业经济政策法》、《小型企业投资奖励法》等相继通过。这些法律在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也为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提供了巨大便利。2010年,旨在促进就业的《小企业就业法案》获得通过[1]。这部法案包括针对小企业的14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措施和诸多的优惠政策。该法案为美国经济走出“泥潭”提供了巨大动力。现如今,美国创业活动高速发展的优势之一是完备的法律体系,中小型企业在美国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推动技术创新的新引擎。

2.降低小微企业的注册门槛

根据2016年11月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最新报告《2017年营商环境报告:人人机会平等》提供的数据,在接受调查的全球189个经济体中,美国的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名第七[2]。根据笔者调查,目前美国的有限责任公司从注册到运营只需要6个环节:确定公司名称;提交给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包括协议条款和经营组织结构;到美国税务局(IRS)注册联邦税号;向州政府出具销售税证书(销售税许可证);注册申请可能需要的一些商业许可证(商业执照和许可证);开设商业银行账户。这些方面的成本要求一般在700-900美元,仅占人均年收入的1.5%~1.7%(2015年美国人均年收入为51,000美元)。如此低廉的注册成本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使得每年都有超过70万家小企业在美国诞生。这些企业雇用了全社会近六成的劳动力,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销售总额的五成。

3.为创业型企业保驾护航

一个企业的运行难免会遭受风险,政府需要为创业者降低有关风险。因此,各项保障创业型企业健康运行的政策应运而生。例如,知识产权历来受到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美国有先进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障大学生创业成果。1952年,《专利法》明确了侵犯知识产权的标准。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版权状况,颁布了近两个世纪的《版权法》在1976年得到了再次修订,这使得困扰诸多创业者的版权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同时,美国的《破产法》为企业应对危机提供了保障。例如,美国的《破产法》有这样的规定:当企业面临金融危机时,可以向当地的法院提交破产申请,同时企业会被要求重组,但是法院会保护其在此之后的四个月时间里免受债权人的追讨而继续经营,企业可在四个月后决定是否申请破产。虽然时间只有四个月,但是这为还处于成长期的创业型企业提供了起死回生的机会。这项规定自出台以来挽救了诸多创业型小企业,被许多创业者视为“护城河”。可以看出,针对创业型企业,美国政府在企业创办、企业运行、企业破产的各个环节都出台了对应措施,使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大大缓解。

(二)美国政府支持高校创业教育。

1.支持高校的科学研究事业

1945年,联邦科研开发办公室主任万尼瓦尔・布什了一份名为《科学无边界》的调查报告。在此份报告中,他向时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指出,培养科技人才与创造新知识应该是联邦政府的责任。后来,在各项法案的拖动下,国防部、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工程院等机构大力支持高校创业教育,将广大师生的创新热情推向新的高度。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支持师生将科研成果进行技术转化,以提高成果的实用性。

2.推动高校研究成果技术转移

1980年,《拜杜法案》获得通过。这部在现在看来都具有前瞻性的法案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通俗来讲,在这部法案没有颁布之前,只要项目是由政府支持的,那么政府就能一直拥有该项目的专利权,所以只有不到5%的成果完成了商业化转移。这部法案颁布之后,企业可以先向政府申请一笔费用以获得专利使用权,当企业把专利转化为商品赚了钱之后就可以和政府分成。该项法案颁布以后,科研成果不再被“束之实验室”,大大提高了先进技术商业化的速度,实现了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共赢的目标。1989年,美国政府对《技术转移法案》进行修订,鼓励各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倡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以现在的目光看,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可谓是“惊险的一跃”,而这些法案仿佛一个助推器,大大降低了这一跃的危险度,为科技成果“安全落地”提供了保证。

3.美国政府支持高校建立创业教育新模式

因为创业教育具有“社性”、“前瞻性”、“系统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创业教育。因此,在近40年的时间里,美国高校与政府携手探索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创业中心。创业中心的职责主要是开展必要的创业教育,组织创业者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创业者联系企业等。这些创业中心都拥有资深的顾问团队,为广大创业者提供必要的咨询并且帮助他们与企业联系,还能够为创业者引进资金。自新世纪以来,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浪潮,创新精神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全美高校创业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更多的大学选择为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甚至文理学院中也出现了此类课程,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降低创业的失败率。与此同时,创业课程不再是大学的“边缘课程”,许多高校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这标志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走向成熟。

(一)高校积极引导师生开展创业活动。

1.为学生拓宽融资渠道

一般来说,高校为学生提供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创业教育基金,其二是种子基金。前者主要是由校友捐赠、师生转化科技成果等获得的,主要代表就是著名的考夫曼基金会,这个全球规模第一的创业基金会是由“创业教育之父”卡尔・施拉姆一手创办的[3]。后者的支持对象主要是还没有得到许可的技术或者尚在实验阶段的专利。例如,美国百森商学院的种子基金每年为尚未走出校园的创业团队提供至少五千美元的资助。

2.允许教师停薪留职开展创业活动

教师是创业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增加教师参与创业活动的时间是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直接途径,通常,美国高校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渠道达到此目的:其一是允许广大教师在保留当前职位的前提下休假,教师们可以在这段时间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创业活动,如此宽松灵活的休假制度让教师们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创业活动中。有了老师们的帮助,学生在创业之路上有了明确的方向,可以更快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样的举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大量衍生公司就此诞生。其二是允许教师在一周之中的任意一天去企业参加活动。如此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得到了保证,同时师生可以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到市场上并将市场的反馈带回课堂和实验室。该原则首先由麻省理工学院确定,此后逐渐被全美大部分高校采纳。这些制度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业教育,为广大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专业的指导,提高了创业教育的质量。

3.保护高校师生知识产权

美国政府历来重视知识产权问题,上文提到的《拜杜法案》里就有大量关于高校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例如,法案规定,如果高校的某项科研成果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取得的,那么,该项成果的知识产权属于该高校,并提倡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市场化,推动技术革新。在此基础上,美国高校针对知识产权出台了相关的细化政策。例如,有如下规定:如果某项科研成果是师生在校期间利用学校的资源所获得的,那么,其知识产权就归高校所有,但是其发明者拥有取得部分成果转化收益的权利。如宾夕法尼亚大学规定,科研成果的发明者可以得到成果转化税后收益的百分之四十,剩下的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高校和发明者所在的二级单位。

(二)高校努力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1.建立高校创业教育和研究机构

目前,建立创业教育和研究中心已经在美国高校中形成一种潮流。1996年,“美国创业中心联盟(NCEC)”成立,其目的是加强全美各高校创业教育和研究中心之间的交流,为其搭建沟通的平台。该联盟在2007年升级为“全球创业中心联盟(GCEC)”。目前,该联盟拥有超过两百个高校创业教育中心,其中美国有150个。创业教育中心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基础型创业中心,主要是为创业者提供基础性的创业辅导和创业教育,典型代表有百森商学院的Blank创业中心;扩展型创业中心,主要为师生提供咨询和资源支持等服务,典型代表是伦斯勒理工大学的创业办公室;综合型创业中心,具备教学、指导、咨询等多种职能,典型代表是哈佛大学的亚瑟・若克创业中心[4]。

2.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所高校的师资是其提高影响力的源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所高校都不会轻视师资力量建设。从创业教育角度看,美国高校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增强师资力量:一是通过捐赠职位引进高层次的创业老师。捐赠职位是指企业或者个人向高校捐赠所建立的职位。该项措施首先在佐治亚州大学付诸实践,后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效仿这一做法,大量优秀创业教育师资被引进高校[5]。二是大力培养创业学博士。为了满足社会对创业教育越来越大的需求,捐赠职位和兼职教师等手段已不合时宜。所以,美国高校通过培养创业学博士弥补这一需求缺口。三是通过聘任企业家作为导师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例如,美国欧林商学院创业课程的所有导师均有创立或运营一家企业的经历。

3.设立丰富的创业课程

在美国,高校创业课程一般有以下几类:通识课程、融合课程和实践课程。通识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它通常作为大类课程展开;融合课程主要是在不同的学科中融入创业教育开展的,比如,法律学科可以从法律角度看待创业活动,管理类学科可以从管理者角度评价创业活动的管理水平;实践类课程主要指在课堂以外开展的创业活动,例如举办创业者经验交流会、进入企业实习、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

4.建设企业孵化器

孵化器在大学生的创业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为创业型企业提供软硬件支持降低创业所需的成本,从而降低创业失败率,加快新技术向市场转移,培养高水平的企业家。美国第一个高校内的企业孵化器创立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斯坦福大学。几十年来,各个高校的孵化器为不计其数的创业者提供了包括创业计划指导、战略布局、营销决策在内的各项服务,大大降低了企业创立初期的风险,为提高创业效率提供了保障。

三、启示与建议

现阶段,虽然我国每年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创业质量却不容乐观。国务院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政策,我国的创业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对于未来应该如何发展还在摸索中。我们可从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中得到些许启示:我国政府应强化服务职能,立足我国国情,制定适合我国现状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继续推动简政放权,提高执行效率;高校应当在思想上引领、在行动上指导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并提高创业教育水平,增强广大创业者的“获得感”。

(一)政府需继续完善创业h境。

创业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创业成功与否,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能够使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根据《2017年营商环境报告:人人机会平等》提供的数据,中国在189个经济体中排名第63。因此,降低企业创办门槛,继续简政放权,简化企业注册手续,降低税负依然是当务之急。同时,应当整合多方服务力量,在创业服务方面形成合力,追求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此外,还应当加大对创业型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降低融资成本。

(二)高校需完善引导大学生创业的规章制度。

在任何环境下,规章制度建设都是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我国高校应当在不破坏秩序的基础上,给予参与创业的老师和同学充分的灵活性。我们应当借鉴美国允许师生在保留职位和学籍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活动的经验,鼓励有创业愿望的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创办企业,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为高校里的创业型企业提供完善的孵化场所;在企业和创业者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

(三)高校应当推动创业政策“落地”,提高执行力。

高校的创业教育、创业支持政策不应当停留在文件上,而应当扎扎实实地“落地”。首先,在课程教学方面,应当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标。其次,应当在现有基础上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的覆盖面,让更多创业者参与其中。再次,在机构组织方面,应当以经济管理学院为中心,将创业教育推广至全校,并建立专门从事创业教育、提供创业服务的部门。最后,要规范孵化器建设,谨防一些名不副实的“PPT项目”,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海涛,董志霞.美国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4(6):100-104.

[2]http:///gn/201610/201610271714 53550.pdf

[3]赵璐诗.美国、荷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经验及启示[J].商业经济,2013(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