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德育的特点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1

诚信教育是指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诚信理论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以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为基础,自觉地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个人的需要,从而形成诚信品质的复杂教育过程。高校诚信教育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1.践行性。诚信教育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各类智育有所不同。智育是立足于解决认知问题的,其内容是受教育者以前不了解的崭新的内容,受教育者始终处于被吸引的状态。而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更多的玄奥难懂的道理,解决的主要是“诚”与不“诚”和“行”与不“行”的矛盾。诚信教育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对诚信概念进行理解,更注重的是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实践,通过行为训练培养诚信情感、坚定诚信意志、涵养诚信人格。因此,诚信教育具有超出智育的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践行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智育为诚信教育建立了必要的认知条件和基础。没有这一条件,受教育者就会缺乏起码的把诚信教育内容与目标内化为“信”并外显为具体的“行”的能力。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通常是以知为开端,并逐步实现情、意、行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几个基本环节,并且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往往同时起作用。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单纯地从某一方面施加教育或影响是很难奏效的。因为如果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行为;没有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就无法得到检验和发展;没有情感的支持,认识就很难发展到坚定的信念,“意”与“行”就缺乏内在的力量;没有坚定意志,则会使“知”易动摇,“情”难控制,“行”不能坚持。

2.认同性。诚信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激情,活生生的人,作为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他们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力,具有自我驱动的实践能力,具有反观自省的认识能力,具有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些主体性的表现并不因为受教育者处于客体的地位而泯灭。因此,诚信教育实施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审控等自我教育过程达到净化心灵,更取决于受教育者对诚信教育目的的价值认同。

3.高难度性。诚信教育的高难度性主要体现为影响主体诚信品质形成的渠道是多样的、复杂的。任何人的诚信品质都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逐步确立起来的,任何人的诚信品质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它受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但又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养成高尚的诚信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但是绝大多数人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职业前途与职业技能,因为职业前途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很少有人有意识地去专修诚信品质课程,因为诚信教育除了在特定的课堂上进行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或渠道去实现。而在诚信教育活动中,一般地说理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并不具有超凡的新颖性,基本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不讲自明,而且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需要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平衡发展,这比单纯掌握文化知识的过程复杂得多。特别是对某种已经形成的立场、感情和习惯加以改造,就更加困难。何况诚信观念的形成源于生活经验的体悟远远超出他人的知识传播与灌输。这是诚信教育比知识教育、工具和理性方面的各门学科的教育难度大得多的原因所在。

4.渗透性。所谓渗透性,指诚信教育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与各项具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在教育过程中不是就诚信论诚信,只讲主观不讲客观,而是联系客观条件,结合受教育者的学习、工作、生活实际,运用一定的载体来做。这就与其他的教育不同,诚信教育工作不只局限于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而是各项业务工作人员都参与的工作。同时,人们诚信品质的形成、变化、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曲折起伏的,影响诚信形成、变化、发展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加上人们个性特点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思想问题,针对不同的对象,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综合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手段,交替使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全面、系统地把握思想发展变化的状况,综合地开展诚信教育,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国高校诚信教育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诚信教育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和艺术,使教育对象得到美的感染、善的诱导和真的启迪,这是提高诚信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1.他律教育与自律教育的统一。诚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是教育者的活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因此要重视他律教育与自律教育的统一。但是,目前在他律教育方面正面临着诚信道德认知教育少,他律约束不到位的局面,一是没有明确的诚信教育的目标。仅在《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上提出了“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诚实守信”的要求,没有明确地提出诚信方面的层次要求,更没有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诚信教育的内容要求;二是诚信教育在高校德育中所占比重较低,在以往的德育教学中往往被忽视。既便是作为必修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时也少,讲解不深、不足;三是诚信品德教育的实践性环节十分薄弱,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由学生管理部门管理,与诚信品德教育相脱节。在自律教育方面,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他们已经具有了独立思考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诚信教育中,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仍然重视不够,对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必须重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 建立符合大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系统的诚信教育目标体系,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主题诚信教育;在管理上,必须实现制度化,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 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使得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标明大学生的诚信度。另外,他律的东西还必须渗透于个人的内心转化为自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自律也不仅仅是自律,因为自律也是他律的东西深入到个人内心的结果。所以进行诚信教育非常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性,使受教育者感受他们自己是能动的主体和自己行为的承担者,外界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的认同和选择,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并使自己的主体性尽快发展到较高阶段,尽可能多地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参与诚信教育的过程。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2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1 “物质文化”是基石。物质文化是高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它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环境文化,主要是校容、校貌;二是设施文化,主要是行政装备、教学设施,三是方式文化,主要是各类认知文化的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张贴的标语、名言、名画、科学家画像等。物质文化应能反映出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精神价值和审美意识等。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能够创造出“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教育氛围。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时时刻刻发挥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2 “精神文化”是核心。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根本性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信守的精神品格、理想价值、道德追求等意识形态,是一所高校品质、个性、精神的集中反映。它主要包括学校发展目标、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

3 “制度文化”是保障。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间层面和保障系统,集中体现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师生员工行为的要求。当前,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需要继续完善,如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除此之外,还必须从舆论上加强宣传,确立校园成员的制度意识,使校园制度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同时,还必须严格执行制度,对制度执行情况要定期检查,使校园制度文化既有其名,更有其实。

4 “行为文化”是表征。行为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和外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果和试金石。校园行为文化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的管理行为,其中处处体现学校的文化特点,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二是教师的行为。尽管教师和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受教育者,但教师发挥着导向作用,教师做到以身为教至关重要。三是学生行为。现代企业对员工最看重的是“两种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和“两种能力”(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员工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所以高职院校更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行为文化最终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1 姓“高”――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言,技术教育是必需的,但高等性,即教育的高层次性是前提,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忽视以下精神的培养。

(1)道德精神。校园道德精神的核心是引导大学生内心向善,这是一种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自觉的责任意识,是立足于公民义务,立足于职业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投入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做人品格。

(2)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敢于怀疑一切非真理的求是和求真态度,是对真理的真诚信仰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原则的严格遵循,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虚假行为的排斥和憎恶。

(3)民主精神。学校应成为现代民主发展的阵地和温床,学校师生应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正确对待民利,树立民主意识,畅通民主渠道,建立先进的校园民主制度。

(4)创新精神。创新就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未知领域的研究探索,对已有理论和方法的改进完善。创新精神包括创新观念的树立、创新思维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增强三个层次。

(5)理性精神。理性精神主要指出于对知性的追求,勇于找出事物过程的内部联系,把握本质与规律,不迷信,不盲从。正是由于大学对理性精神的追求,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求实精神的学子,才使人类摆脱愚昧,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6)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强调的是正确审视人的本质,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类文化的积累,塑造人类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人的“精神”的现代化。高等学校应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特别是人文知识)转化为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除此之外,高校校园精神还应包括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勤奋务实精神等等。

2 姓“职”――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

(1)更加“实用”的校园文化基调。就业导向性使专业的设置和学习的内容强烈地以就业市场或行业需要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对课程进行宏观和微观设计,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实践教学,强调“学以致用”。学校的教与学和企业的技术更新、管理更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产生的必定是更为实用的学习目标和行为方式,同时校园文化的基调也变得更加务实。

(2)突出“职业性”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学生一进校,就基本上选定了职业方向,要求学生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为依据,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高职校园文化要以职业道德的培养为中心,突出职业素质和习惯的培养。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社会文化等,锻造出在文化上与职场“零距离”的社会服务者。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要注意引入企业的文化和管理理念,通过在学生中开展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以及创业意识。特别是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仿真、模拟等手段,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3)体现“技能特色”的校园文化特质。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操作技能的培养相联系。如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此外,还应有选择地把企业作为学校的专业实习基地,或结合专业创办自己的实习基地,如完全按正规酒店的要求开一家正常营业的酒店,其全部管理者和员工都由酒店专业的学生来做。学校还可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来校讲授专业知识,每年安排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参加挂职锻炼,学校则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的理论指导,等等。通过创设“技能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加深了解所学专业的工作性质、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并使学生经过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实际训练,掌握必需的基本操作技术,获得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3

一、完善、加强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公平监督、约束与评价机制

在法制上重视、完善现有有关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真正实施,把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工作纳入各种检查和评比。例如,纳入高校的评估体系。真正引起的高校重视,从而加大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在体育教师人员培养、完善适合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教材、场馆设施上的投入。

二、加强从事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

当代,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但关于体育锻炼对残疾人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研究报道却极为少见。在国外,有些学者曾做过关于残疾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在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曾做过有关体育锻炼对弱智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然而,大范围的关于各类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要更好地开展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必须有科研工作做保障,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不断地改进残疾学生体育运动方法,才能了解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以及体育活动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结果;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使康复锻炼知识、方法、运动处方原理等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实效。医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均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体育科学也应为特殊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各种康复装置、康复手段、科学合理的锻炼处方是帮助残疾学生学会自立、自强的一种手段。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施行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贯彻执行,我们有必要重视和加强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

三、教材选择“普适性”和“个别化”的统一

教材内容选择是特殊群体体育课程中的难点问题。从目前高校体育保健大纲来看,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原因,是难以切合特殊群体的特殊要求,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在于其个体化,这和课程的普适性原则存在着矛盾。关键是如何创造一定条件,把这种矛盾统一起来,这和普通学生的因材施教原则是相通的。但是,由于特殊群体的个体差异性更大,难度也就相应突出,这是目前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应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内容,进行个别化教学指导,但实际上由于高校的教学资源不足及其他原因,针对特殊群体的教材内容,只能满足普适性,对个体的特殊需要尚无解决手段。而且,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未能很好考虑科学的系统性与个体的实用性,对于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能达到什么目的,对特殊群体将来的终身体育习惯培养有什么帮助没有明确的目标,教材就不能不表现出相当严重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不看对象,一味片面追求养生康复,而传统的养生之道基本上是针对中年和老年的,忽略了这个群体首先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其次才是有特殊体育需要的人群。从教育机会均等的角度讲,特殊群体可以进入大学并和普通学生一样接受体育教育,这已经体现了形式上的平等或起点的平等,但受到人们对特殊群体认识的限制,人们还不能从多角度来考虑特殊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我们的学术积累还比较薄弱。因而,还不可能真正实现全方位地帮助、教育特殊群体学生,要实现过程和结果的平等,非得把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学术研究水准大大地提高不可。

四、设置一定的理论课

实践课是在理论课的指引下完成的,理论课又可以帮助学生对体育建立一定的理性认识。每一学期要开设一定量的理论课,理论课讲授关于残疾人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体育与身心健康、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应遵循的原则、怎样制定运动处方、传统保健内容的基础知识以及所学专项的技术、战术、竞赛规则、裁判法等。这样对学生强身益智、防病治病、涵养道德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作用,并为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坚持体育康复锻炼奠定了基础。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 理论教育 科学研究 特点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是高校理论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校理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提高全社会对在高校开展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和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增强理论教育工作技能,推动高校理论教育的改革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与其它学科的科学研究相比,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以期给从事高校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理论)、教育的对象(在校大学生)、教育的主体(高校理论教师)、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从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将理论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掘的基本原理,研究理论的发展史,结合实际特别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研究如何丰富和发展。总之,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理论的实质,探索理论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理论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征、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状况、大学生对于理论及其教育的认知和所持的态度等。将教育的主体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高校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与高校其他教师相比较所享受的基本待遇,考察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以及对从事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认知及所持的基本态度,并提出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将社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或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情况对我们坚持和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它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校实施理论教育提供了哪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又对高校理论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将高校理论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思想状况,根据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提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高校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的倾向性

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研究;二是教育的研究。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研究对象上,前者以理论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本身,后者以理论教育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的教育;在研究任务上,前者以揭示理论的实质、探讨理论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后者则以探讨理论教育的规律作为主要任务;在学科属性上,前者属于基础研究,后者则兼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性质,其中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加突出。因为理论教育的研究虽然也要重视理论的研究并以此为前提,没有理论,就无所谓理论教育,但它更主要的是研究理论教育的规律,即研究理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从而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价值观念。对于高校理论教育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理论,只有先搞清楚了什么是以及如何对待的问题,才能解决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进行教育和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同时,理论教育搞好了,又能增强人们的信念,进一步树立对待的正确态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繁荣。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实践中要平均用力,而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后者,即应更倾向于教育的研究。这是由高校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理论教育,既具有一般意义的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意识形态性。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的一般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般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目的、内容、方法、结果等,也反映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高校理论教育是以理论而不是别的理论作为施教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活动,因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有着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既要研究理论体系本身,更要研究高校理论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研究如何使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以提高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教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从事理论教育工作的教师。如前所述,理论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除对本身的研究之外,更要研究理论的教育。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研究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问题。对此,高校课理论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教师最有发言权。高校理论的教学内容,毫无疑问就是理论体系,包括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理论。教材的编写,首先要反映理论的系统性。但教材内容还必须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和热点,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承认,教材内容的确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专家学者、教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三方通力协作。需要学术界立足中国国情,开阔视野,深入探索,产生出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理论成果,而不是浮光掠影、只言片语的评说。还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规范下组织编写。而无论是专家学者的研究,还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都离不开高校理论课教师的日常性研究。高校理论课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最了解学生,他们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最为熟悉,也有最深刻的体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有的教师本身就是专家)必须以广大教师的研究作为基础,广泛吸收教师的科研成果。教育部门的决策也是一个民主集中的过程,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其决策的最为直接的依据,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而获得的科研成果,也是重要基础。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5

作者简介:周贤日,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马聪,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广州/510630)

*本文系由课题负责人周贤日主持、马聪等参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青年项目“国外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研究”(项目编号CIA10015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美国高等院校的营运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社会捐赠。《美国高校捐赠报告》根据选定的美国10所高校研究个案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调研情况,分六个部分,详细分析披露了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的种类、捐赠资产规模的变化、对捐赠基金的管理以及捐赠资产的分配情况,报告还分析了国家、州政策和各学校措施对捐赠基金投资、分配的影响。通过报告,可以窥见美国高校捐赠制度具体运作的情况和经验,为完善中国教育捐赠制度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美国高校;捐赠制度;基金;分配

一、报告主要内容

美国国家问责局于2010年1月了《美国高校捐赠报告》(POSTSECONDARY EDUCATION:College and University Endowments Have Shown Long-Term Growth, While Size, Restrictions, and Distributions Vary)。

(一)报告目的和背景

美国《高等教育机会法案》①要求美国问责局描述高校捐赠基金的基本情况。这份报告的目的是说明:①有什么有效的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间捐赠资金价值的大小和变化;②在选定的机构中,这些捐赠基金受限的范围和方式,包括限制将其用于财政援助等;③选定的高等教育机构分配捐赠资产的政策和习惯做法。

为了获取这些信息,研究人员对美国教育部②从非营利性的私立和公立四年制高等教育管理机构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分析,审查了相关文件,并采访了10位选定高校的官员。该项研究从2009年6月开始至2010年2月结束。报告所选定的10所美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伯里亚学院(Berea College),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霍华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圣玛丽大学(St.Mary’s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

报告还介绍了捐赠的含义,真正的捐赠、附条件的捐赠和准捐赠等分类,捐赠基金管理的基本理论、美国相关法律准则、管理机制和核算准则等问题。

(二)20年间捐赠资产规模的变化

过去的20年里,总体上捐赠资产的规模变化很快,数量有所增加,各个管理机构获得捐赠的规模大小不一,有许多小型的,也有一些非常大的。每个学生拥有的捐赠额并不和其所在学校获得的捐赠数额成正比。一般情况下,拥有相对较大捐赠数额的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也拥有较大的捐赠额。但是,一些拥有大笔捐赠资金的学校和类似的其他学校相比,其每一位学生拥有的捐赠资产却少得可怜。在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中,民办高校往往想比公立高校获得更多的捐赠基金。研究型大学往往比文科院校获得更多的捐赠,尽管每个学生获得的基本平均捐赠数额是非常相似的。非白人入学率高的高校管理机构在接受捐赠的规模上少于其他学校。这是美国种族歧视现象在高校捐赠上的反映。

自1989年以来,美国高等教育机构获得捐赠的数目总体上大幅增长。从全美国来看,美国高校占有的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的捐赠基金资产从1989年的1000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约4320亿美元,只是2008年下降到约4180亿美元。③在这20年间,捐赠资产整体上大幅度地增长,导致其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投资收益。通过投资取得收益不仅保持而且还增加了高校获得的捐赠基金的购买力。

(三)捐赠基金分配的受限情况

对捐赠基金分配的限制一般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由捐赠者设限。当捐赠者在高校建立捐赠基金时,他们有权行使如下决定权:如何分配由管理机构管理的捐赠资产所产生的收益和决定基金如何使用。大多数捐赠资产的分配受制于捐赠者作出捐赠时在相应的条款中约定的特定目的。捐赠者在捐赠时不指明如何使用捐赠收益是很少见的事情。不管如何限制捐赠基金收益的使用,但原始的捐赠基金则很典型地被限制在只能由管理机构掌控却不能使用的范围内。④在全部的捐赠资产中,有少数捐款受制于这种方式。另一种是针对公立的大专院校制定的州政策也可能影响捐赠的限制条件。一旦一个机构接受了某项捐赠,他们都会服从捐赠者的意愿。但学校也会与潜在捐赠者协商捐赠条款。当一项限制条款超越了它的目的,学校也有权力协商或修正这些限制条款。有些高校在使用捐赠财产时附有这样的格式条款,即给予学校在根据原有限制条件无法使用捐赠基金时灵活的修正裁量权。在捐赠基金中被限制专门用于财政援助(即从基金中分配一部分用于财政援助)的比例差别很大。2009年,在个案研究学校的捐赠基金中,被用于提供财政援助的比例从占资产总额的12-68%不等。⑤

(四)对捐赠基金的分配进行管理

尽管对捐赠基金的使用一般都设定了限制,但是学校还是得决定每年捐赠基金的分配数额。因此,高校制定政策对每年捐赠基金的分配进行管理。10所学校的研究信息显示,当他们制定管理捐赠分配的政策时,要考虑两方面的重要因素。

首先,他们要确保这种捐款保值增值,以便现在的和将来的学生都能从这些捐款中受益。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捐赠款项的分配不能高于捐赠人预期的投资所得回报减去通货膨胀率以及管理费用后的余额。

其次,他们需要避免在几年间对捐款的分配出现大的波动。工作人员创建一些机制以消除市场波动的影响,并且要确保使用捐赠资金的机构有可靠的资金来源。这样就涉及到把分配政策建立在许多年而不仅仅是最近几年的捐赠市场价值的基础之上。根据预算的目的,各个学院需要制定计划,确定其捐赠分配比率和捐赠分配数额将要达到的目标,并以此来决定学院来年的分配惯例和政策。

原报告的附录2-11提供了10所进行个案研究的高校有关捐赠分配的详细信息和其他信息。

二、美国高校捐赠制度的特点

通过对报告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美国高校捐赠事业的几个特点。

(一)建立完善的法定机制对高校捐赠进行指导、管理和监控

从报告和美国的捐赠相关信息看,美国政府问责局的报告就是根据美国《高等教育机会法案》的要求,对高校捐赠基金的基本情况所作的描述和监控。美国的国内税收法也制定了鼓励捐赠的规则。根据联邦法律,一般对高校捐赠基金的收入豁免税收,捐赠者可以因为免税而减少对捐赠的追加。例如,美国国内税收法Sec.170规定,在向合格的慈善机构作出捐款时,一般要为捐款的纳税人免税,在他们的报税表中逐项提供减税;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扣除税收总额不会超过纳税人调整后总收入的一半。如果因慈善捐款的减扣税额超过一个额度,那么超出部分将在未来5年的报税表中逐渐减扣。美国的各州立法也为高校对捐赠基金的投资和分配制定了指导方针。各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的措施鼓励、管理和分配捐赠基金。

最后在对捐赠基金的核算和报告中,学校必须将大家普遍接受的标准作为其年度财务审计的标准。在制定捐赠报告时,核算准则要求学校要根据对捐赠资产所作的限制对其进行分类。私立学校对原始捐赠基金的分类,必须是永久地被学校掌控的资产,同时该资产被永久性地限制了其使用的方法。公立学校将这些资产列为受限制的存储基金。机构可以花费的但是受到如何以及何时使用的限制的捐赠资金被私立学校归类为暂时限制的资产,而公立学校则将其归类为限制消耗性资产。对那些没有被限制如何使用以及何时使用的资产,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都将其归类为不受限制的资产。

建立完善的教育捐赠法律制度,是鼓励人们参与教育公益事业,使教育捐赠基金按照捐赠人的捐赠意愿用于教育公益目的的基本保证。

(二)设立专门的捐赠基金管理机构,使基金运转制度化和规范化

报告在背景部分披露了美国高校捐赠基金管理体制的一些情况。美国高校普遍设立了捐赠基金的专门管理机构,各类大小的捐赠基金通常根据捐赠人的捐赠意愿用于指定的援助项目,如用于助学金、奖学金、奖教金、改善教师待遇、改善教学设施或者其他与教育有关的特定用途。

捐赠者设立个人基金,除了将捐赠基金设定特定的用途外,通常都是为了投资和管理的目的将资金汇集起来作为共同的捐赠基金使用。⑥例如,机构对捐赠基金的内部管理可以通过一个委任的投资委员会来实现,通过一个投资管理公司来实现外部管理,或通过内部和外部管理相结合。除了自己对捐赠基金的投资管理,对于委托他人进行的管理,受赠机构必须为这项服务支付管理费。

报告指出,捐赠基金被定义为根据赠与协议的条款,在现有的基础上不能完全被某机构耗尽的机构基金。通常情况下,捐赠者通过建立捐赠基金来为一个机构建立其稳定的收入来源,捐赠资产的本金或初始金额用于投资,而其运作则由其盈利来支付。捐赠者建立捐赠基金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捐赠基金(管理机构不能使用该捐赠基金的本金),另一种是附条件的捐赠基金(这种方式的捐赠基金可以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或发生某个特定事件后使用)。真正的捐赠基金和附条件的捐赠基金统称为捐助者设限捐赠。

此外,机构还可以建立准捐赠基金,又称董事会指定捐赠基金。⑦当像董事会成员这样的工作人员为了投资或其他开支的需要,决定将机构接受的赠与或遗赠等非捐赠基金转变为机构的捐赠基金时,这便是准捐赠基金。机构可以随时撤销建立准捐赠基金的决定,而将基金用于其实体的任何环节。在报告其总捐赠额时,机构可以将真正的捐赠基金和准捐赠基金包括在附条件的基金中。美国教育部和全国高校事务管理官员协会都要求高校在回应他们调查的时候将准捐赠基金包括在捐赠总额中。⑧

当捐赠者建立捐赠基金时,它们可以将其盈利限定在特定范围——例如奖学金或职员薪酬支出;也可以允许该机构基于任何目的支出这些收益。当一个机构建立了准捐赠基金,会要求该基金被限制使用于特定目的,或者这笔基金在设定之初就被限制用于特定目的。而这一目的在其指定作为捐赠基金后仍然有效。除了限制其目的以外,捐赠基金也可以用别的方式加以限制,例如要求将盈利再投资于捐赠基金直到其达到一个特定的数额,或者要求推迟使用该盈利一段时间。

(三)美国各高校的各类教育捐赠基金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报告显示,在2008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拥有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的捐赠资产。从可以看到的最近一年的数据显示,⑨这些机构拥有的捐赠资产的数额从几千美元到数百亿美元不等,中等水平的捐赠规模是超过2100万美元。在这个范围内,大部分的高校拥有少于1亿美元的捐赠基金。而美国的近2000所高校中有70所拥有价值10亿美元或更多的捐赠基金。⑩

这些基金对美国的高等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支撑高校科学教学发展,对吸收优秀人才到高校工作、学习起到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特别是使高校在应对政府财政拨款不足、摆脱不同年度财政困境、摆脱对政府过度依赖和避免政府干预办学方面,更是不可缺少的资金保障。由于美国高校的资金来源多样化,捐赠基金的捐赠人有不同的捐赠条件,使得美国的高校办学理念、设置专业和资助学生条件等方面呈现多样化和特质化。而这恰恰是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大力发展的方向,我国高校要摆脱官僚化管理体制和单一性培养人才模式的僵局,就需要改变办学经费单一依赖各级财政的旧体制,否则单一资金提供者不适当干预办学的局面将无法改变。

(四)美国高校中私立高校多,获得捐赠基金多

报告显示,在近2000所不同类型的美国高校中,民办高校往往比公立高校获得更多的捐赠基金。美国2008年私立高校约占高等教育机构的三分之二,但其获得的捐赠资产的数额却占全美该资产总额的四分之三。在私立和公立高校中,每个学生拥有的捐赠资产数额的差异也更加明显。2008年,私立高校平均每个学生获得的捐赠资产数额为19072美元,而在公立高校则为3105美元。

这些数据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巨大区别。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公立高校,经费主要是财政拨款,偶有资本投资的私立学院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与美国的私立高校目的、宗旨大相径庭。

由于美国私立高校占比例多,更需要获得民间的捐赠基金,其实际获得的捐赠也多,因此美国私立高校鼓励、吸引捐赠的各类规则、措施更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

(五)对捐赠基金进行合理投资的收益成为捐赠基金后续增长和支撑高校的重要资金

报告显示,进行个案研究的学校中有8所高校有1989-2009年间的资产变化数据,这八所高校1989年合计的捐赠市场价值是187亿美元,2007年是777亿美元,2009年是560亿美元,捐赠资产整体上大幅度地增长。虽然从2007-2009年,这些高校捐赠金额的实际值平均下降了27个百分点,但在考虑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后,1989-2009年间,这个数额又有每年平均6.2%的增长率。在八所学校中,仅有6所高校的数据有可能成为捐赠市场价值走向的研究素材。这些数据表明,从1989年起,在六所高校中,促使捐赠资金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投资收益。1989-2009年,这些捐赠的价值变化共计296亿美元(以2009年美元的价值计算),这些价值包括投资的收益或亏损、新捐赠、分配和其他(如管理费用等)从捐赠中增加或减去的收入。从这些机构获得的有效数字表明捐赠资金的增长绝大部分来自投资收益。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以2009年美元价值计,获得的新的捐赠还不足94亿美元,但其投资收益却仍有648亿美元,尽管有些年份的投资损失也很大。10所进行个案研究的学校的数据显示,从1989年起,这些机构不仅保持而且还增加了其获得的捐赠基金的购买力。10所个案学校的投资政策表明,对捐赠基金进行投资时的主要考虑是通过投资收益来保护捐赠财物的购买力,这种投资的收益率比分配比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总和还要高。从对7所研究机构自1989年至今的数据看,捐赠基金的长期回报率(除去管理费)远远高于分配比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总和。数据统计使用的指数为所有消费价格的通货膨胀指数,也有特殊高等教育支出的通货膨胀指数。

可见,在获得捐赠基金不稳定的情况下,为了使捐赠基金能够可持续,需要通过捐赠基金的投资收益来使基金保值增值,特别是在占相当比例的限定性捐赠基金本金(原始的捐赠基金)只能永久性持有而不能直接使用的情况下,投资收益更是解决高校资金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高校来说,目前获得的捐赠基金少见有关投资收益方面的信息披露,因此学习、借鉴美国教育捐赠基金投资收益的经验尤为重要。

(六)完善基金分配的具体规则使基金持续发展和合理分配

在一些受赠机构里,工作人员创建一些机制以消除市场波动的影响,并且要确保使用捐赠资金的机构有可靠的资金来源。有时候,这样就涉及到把分配政策建立在许多年而不仅仅是最近几年的捐赠市场价值的基础之上。举个例子,有个学院的政策就是下一年的捐赠分配比率应当是连续3年捐赠平均市场价值的5%。在另一个学院,政策将前三年平均捐赠市场价值的四分之一用来进一步缓和市场价值的波动。还有一个学院,工作人员在前十年高等教育通货膨胀率的基础上计算出了捐赠分配资金的增长比率。在必要的时候,受赠机构可以修改这些政策和惯例。比如,为了应对由于当前经济形势下滑而导致的捐赠市场价值的下降,几个学院已经提高了他们捐赠分配的比率。另外一个学院则用稍微降低捐赠分配比率和用60个月的平均市场价值代替36个月的平均市场价值作为起算点来缓和市场波动。

根据预算的目的,各个学院需要制定计划,确定其捐赠分配比率和捐赠分配数额将要达到的目标,并以此来决定学院来年的分配惯例和政策。但是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也不可能准确预测出来年捐赠市场价值将如何变动。捐赠市场价值会受到当年的投资损益和新捐赠收入的影响。除非在年前,由学院制定的目标分配比率可以精确预测来年捐赠市场价值的变化,否则真正的捐赠分配比率总是要高于或低于年前制定的计划。在那些比预期回报好的年份,捐赠分配的比率要比计划的低些;而如果回报比预期的差或者是亏损的年份,那么捐赠分配的比率则要比计划的更高。

报告显示,从收集到的7个学院1990—2009年间捐赠比率的数据显示,分配比率在捐赠基金年终市场价值的3%到7.5%之间波动,大多数年份大部分学校下跌到在4%至6%之间波动。在此期间,扣除通胀因素调整后,从捐赠基金中分配的美元的价值稳步增长。在某一个特定的年度,分配并不必然与支出相同,因为从捐赠基金拿掉的钱并不一定是在同一年分配给学校的某个部门使用。有些部门有时推迟了好几年才使用分配的捐赠基金,即直到他们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捐助者的预期目的才会使用。可见,真正的分配比率是因情势的不同而波动的。

作为管理基金分配的部门或者专门机构要科学合理安排分配比例,构建基金分配的合理规则,使基金合理分配,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衷心感谢美国Emporie University的研究员罗明楚博士为笔者提供了报告英文原文和其他相关资料的英文版线索。本文介绍的报告为美国政府问责局于2010年2月23日的高校教育捐赠报告,该报告可以通过gao.gov/fraudnet/fraudnet.htm检索下载。)

注释:

①2008年颁布,编号110-315。

②教育部从参加联邦学生援助项目的高等教育机构处获取有关捐赠和其他问题的信息。

③所有的市场价值指数都是由美国教育部相关机构在当年的财政年度末报告的。

④捐赠基金建立起来了,但原始的捐赠基金或是被永久地持有而不能使用,或是持有到捐赠者约定的期限或某一事件发生。当这段时间过去或特定事件发生,机构就可以自由地支配原始的捐赠基金。

⑤10所个案研究的学校使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财政援助。例如有些学院把这种援助称为“财政援助”,而其他学院则使用如“奖学金”或“补助金”等术语。

⑥捐赠基金也包括诸如房地产或土地不动资产、信托财产、生活收入或者其他基金等没有汇集到一起的资金。它们之所以没有汇集起来是由于捐赠者设定了让其单独投资的限制性条款或者因为成为本金的捐赠资产的性质所致。可参见原报告的附录2至附录6对不同捐赠基金的结构的更详细的说明。

⑦除了真正的、附条件的和准捐赠的基金外,机构也可能将他人托管的捐赠基金包括在内,这种基金的财产由外部的第三方持有和管理。还有一种是生活收入基金,这种基金的财产在捐赠给机构时附有条款,要求机构将部分投资收益支付给捐赠人,直至其去世。捐赠者去世后,机构获得财产的完整所有权。

⑧美国大多数州已经颁布了《机构基金统一审慎管理法》,这部示范法规范了捐赠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但该法并不适用于准捐赠基金。由于机构同时投资和使用准捐赠基金时也是按照真正和附条件的捐赠基金的模式运作的,并在其捐赠基金总额的报告中包括它们,所以我们已在分析中包括了准捐赠基金。

⑨在这份报告中,当提到捐赠价值时,指的是一个财政年度结束时的市场公允价值。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57号声明和GASB31号声明,机构以其公允价值为标准报告其财产状况。该声明指出,一项投资的公允价值是,自愿交易的双方在一次常规的交易中应当支付的价格。

⑩报告把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分析限制在美国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私立和公立的4年制大专院校。

所有这些市场价值数额是以2009年通货膨胀调整后的美元为单位计算的,它们来源于财政年度末管理机构的财务报表。

在这篇报告中,所谈及的投资收益,包括有意的增值,无意的增值和投资产出,如股息和租金。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6

一、引言

高校网站是对外宣传校园文化、对内进行信息的桥梁。实际上,通过学校网站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无论从时效性、便捷性还是准确性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过诸如书面通知、印刷通知、口头通知等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1]。现如今,高校网站提供的所有信息与服务,甚至是网站的设计技术、主页界面,都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信息化程度和社会声誉的一个重要标志[2]。

香港长期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各个领域都融入了许多西方元素,中西方文化融合是香港最大的特点,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香港高校的网站是向外界展示香港教育的一个窗口,其网站主页的建设更是门户之中的门户,作用不容小觑。笔者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分别登录香港六大著名高校的网站,主要从其网站主页设计与网站主页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包含对网站主页的板式设计与颜色分布、网站主页的导航栏与文本内容等等,从而发现香港高校网站建设的特点,对内地高校网站建设得出相应启示。

二、香港六大高校网站主页设计比较

1.主页版式设计

高校网站作为高校的门面,其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网站访问的用户层,无论是教职工、学生、家长,还是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版式设计都尤为重要。一个好的高校网站设计,除了要满足用户层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高校独特的魅力与深邃的文化内涵。而高校的网站主页,除了有合理的布局、清晰的模块、丰富的内容之外,还要清楚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如何快速吸引用户眼球,使其在获得所需信息的同时,拥有良好的用户体验。

香港大学网站主页(如图1)采用整体分模块滑动设计,需要用户手动点击滑动指引箭头。模块涉及新闻动态、入学申请、多媒体、支持港大、最新动态、网上传媒报道、无障碍网页、活动、教与学、新闻中心、研究、一站式资讯推广服务。均以图文的方式共同呈现,其中,新闻动态模块相对突出。底部以图标的方式呈现相关链接。香港中文大学网站主页(如图2)以图片新闻与文字区域上下两个部分呈现。内容涉及新闻速递、活动预告、常用链接、中大人、号外、中大视野、中大像素。其中活动预告以图标、名称加时间自行滑动。而中大人、号外、中大视野、中大像素部分则以图片为主、标题为辅的形式呈现。香港科技大学网站主页(如图3)采用传统的三块长版布局,两边小,中间大,设计简洁、明了。内容由左侧导航、封面故事、新闻动态构成。其中封面故事所占篇幅较大。香港城市大学网站主页(如图4)上部是图片为主的城大新闻,中、下部分为的我的城大、准学生、CityU tube、公众聚焦、活动与研讨会、合作交流、访客及朋友、关注城大。各个模块下面都列出相关链接。底部是占有较大篇幅的文字导航。香港理工大学网站主页(如图5)采用图片新闻滚动加三块长版包含小模块的形式。各个小模块划分整齐,包含新闻动态、成就、活动预告、社会媒体、校园报告、日历、研究、联系与视角。底部以图标的方式呈现相关链接。香港浸会大学网站主页(如图6)采用图片由新闻部分加上文字区域两个部分组成。文字部分包括学术项目、院系办公室、事件日历、快速链接、自动滚动的新闻以及一些图片展示和图片链接。

2.主体颜色分布

色彩能迅速吸引网站用户的注意,高校网站主页的?色分布,不仅表现了高校的人文特色,也传递出高校的精神风貌。对高校网站的第一印象,则是由色彩带来的视觉体验,好的色彩配搭则是一场视觉盛宴。表1是对香港六大著名高校主页的颜色分布进行总结、分析,并列出可供参考的视觉第一印象关键词。

通过表中可以看出,香港地区六大高校的主色选取方面并不相同,不同的颜色展示出不同的高校对自身特色的定位。香港大学的网站主页以绿色搭配米白色,向用户传达着百年名校仍然具有生机与活力。香港中文大学的网站主页将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高度融合,用紫色和金色阐述着博文约礼。香港科技大学的网站主页以海水的深蓝为主色调,简约、深邃,带领用户进入最前沿的科技世界。香港城市大学的网站主页以紫红搭配白色,呈现出香港高校的新生力量。香港理工大学的网站主页则非常具有理工特色,色彩鲜明、清晰大气。香港浸会大学的网站主页也很好的体现出大学的特色,于典雅中彰显出平和的气质。

对比香港地区六大高校的网站主页,不难发现,香港地区六大高校网站主页的颜色分布,全部以一种主色搭配辅色呈现,并没有出现很多种颜色的配搭。网站主页的颜色分布,出于用户的主观感受,不能成为评判高校网站建设优与劣的主要标准。但是,网站主页颜色的设计与搭配,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这里所体现出的人本主义,是一种人文关怀。

三、香港六大高校网站主页内容分析

1.导航栏分析

网站主页的导航栏可以起到迅速指引的作用,它用简单精炼的词语,把信息分类并通过超链接,使其快速跳转到相应页面。香港地区六大高校网站主页的导航栏,在设计上都采用了传统的横向设计,都放置在网站主页上方最明显的位置。需要指出,由于香港地区长期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香港地区的特殊性,六所高校网站主页都有设置有简体中文、繁体中文与英文等不同语言的快速切换,方便内地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者无语言障碍的了解学校。同时,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快速调整字号大小,这一点体现出香港高校的人文关怀,充分站在用户的角度,为网站用户提供方便。

与内地高校网站主页的信息推送平台不同,香港高校的网站主页嵌入的信息推送平台主要是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等。而内地的信息资源主要通过微博、公众微信号来推送,这体现出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与内地高校对内向师生分享信息、对外向世界传播与互动的平台各不相同,香港高校的社交网络与世界接轨。特别指出,由于在内地地区的网络限制,内地的网站用户是无法在打开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诸如此类的信息交互平台。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到香港读书深造,内地与香港的交流越来越密切频繁,建议香港高校在其主页嵌入高校微博、公共微信号等链接,方便无法使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地区更及时、有效地了解香港高校的信息。这一点,香港理工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已经率先做到,在它们的网站主页底端,已嵌入诸如微博、微信等信息推送平台的链接,方便世界各地信息资源的传播。

香港地区六大高校网站主页的导航栏,在内容上并无太大差异。都包含学校介绍、教与学、研究、入学申请、研究成果、院系设置、校园地图、职业导向、图书馆、新闻媒体等,同时还设置了登入其他系统的快速入口。需要说明,香港中文大学是全香港唯一具有独特书院制度的大学,它的每个书院都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包含宿舍、饭堂及其它各种设施。书院注重全人教育与发展,提供不同形式的教育,让老师与学生之间能够无障碍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心理疏导服务。所以香港中文大学的导航栏中,除了其他高校同时拥有的各个学院之外,也将书院放在显著位置,这样能很好的体现出香港中文大学的特色。

与内地不同,香港六所高校的导航,根据用户的身份不同,在上方设置有教职员、学生、校友、访客等不同链接指示,这一细节使用户能很快的根据自己的角色,获取相应的信息。

2.文本内容分析

除图片与文字之外,网站主页也包括其他富媒体构成元素。但所有一切的核心都是围绕着文本内容,图片与文字是对文本内容的说明补充。值得指出的是,六所香港高校网站主页,都会在非常明显的地方出现一个搜索框,其检索功能也相对完善,便于对网站内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检索。笔者在同一天浏览香港地区六大高校的网站主页,发现除了香港浸会大学的主页主图呈现的是浸会大学六十周年校庆,其他五所高校的主页主图,全部以滚动的形式展示学校最新的科研成果与学生的活动。不同于内地高校,香港高校的网站主页并没有展示太多关于高校领导层人员的活动。从另一个侧面来说,高校网站的主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这一所高校的特点与侧重点。香港地区与内地地区网站主页的差异,也是由于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是在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香港体现了东西方融合,而内地则具有传统的中国特色。

与内地高校最大的不同在于香港高校的招生机制,这在香港地区六大高校的网站主页上均有明显体现。由于香港高校的学生入学主要是以学生自主申请为主,在本科阶段,申请入学时需要参考学生的高考成绩,在研究生阶段,申请入读香港高校则不需要参加研究生考试,仅仅通过提交材料、在线申请,由香港高校择优录取。正是由于学生录取方式的不同,在香港地区六大高校的网站主页上都清楚展示出申请入学的要求、专业介绍、研究领域、学分需要等等,有利于学生对这一专业的了解和对自身的准确定位。而在内地,学生往往通过高考成绩来决定本科学校,通过研究生考试成绩来确定硕士博士的学校,因此内地高校的网站主页是没有学生申请这方面的内容。这是由于招生机制不同带来的主页内容差异,因此更能说明高校的网站主页建设所体现的重要性。

四、对内地高校网站建设的启示

综上所述,笔者以用户体验的方式,从香港高校网站的主页板式设计、主体颜色分布、导航栏与文本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并阐述了香港高校网站主页建设的特点,以及与内地高校网站主页的不同之处,并对内地高校网站主页建设得出如下启示:

1.内地高校网站主页应重视细节设计,体现人文关怀

内地高校网站主页的板式设计普遍比较单一,少有富媒体元素构成,也没有突出学校的主体色彩。内地高校应丰富其网站主页的设计与制作,传递出高校独特的精神风貌。

内地高校应该学习香港高校,除了有简体中文之外,应在网站主页设置简体中文和英文的快速切换按钮,便于内地高校走向世界,更多的与外界交流,赢得世界各地的关注。以河南大学的网站主页为例,河南大学的网站主页虽然有中英文切换按钮,但是在切换成英文之后,与中文展示的是不同的内容与不同的界面。其中,英文版的内容相对简单,不如中文版的丰富全面,这不利于外界更好地了解河南大学。而香港地区六大高校则是简繁体中文、英文版本对应相同的页面与相同的内容,只是进行翻译转换。这样可以使不同语言的用户都有相同的体验,更好地了解高校。

内地高校网站主页应与校内其他后台管理系统相互连接。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身份,设置供教职工、学生、学校校友、访客等不同登陆系统的指引通道,这一“捷径”能使用户能很快地根据自己的角色,链接后台获取信息资源。

2.内地高校网站主页应重视学生活动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