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析化学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析化学趋势

分析化学趋势范文1

一、实验要富有趣味性

教学中,如果能以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制造悬念,创设情境,则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当学生对实验产生好奇的时候,往往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通过一些富有趣味的小实验,能达到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效果。如“烧不坏的小手帕”“喷泉”等趣味小实验,能使学生感到化学的魅力,能吸引学生去探索。再如,学到“缓慢氧化和自然”时,先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将滤纸浸到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然后把滤纸挂起晾干,约半分钟后,会看到滤纸先冒白烟,然后着火。不用点燃,滤纸为什么会着火呢?这样的实验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讲授新课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实验要富有创造性

旧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学生主要还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增加一些富有创意的内容,效果就不一样了。如在学习燃烧条件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白磷在60摄氏度的水中是不能燃烧的,但这时往水里通入氧气,使氧气与白磷接触,结果白磷能在水中燃烧起来,这不可思议的现象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设法弄清原因。再如,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除了用教材的演示实验验证外,为了提高对比性,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将试管倾斜约60度,把氯酸钾放在试管底部,二氧化锰放在中部,试管中放入带火星的小木条,加热二氧化锰,无明显现象,加热氯酸钾一段时间后,小木条火星闪烁,而在这时将二氧化锰滑入试管底部,小木条立即复燃。本实验操作方便,效果明显,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三、实验要富有探究性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例如:学完溶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鉴别同体积的饱和食盐水与蒸馏水,并写出鉴别方法与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思考,从本质上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导致了两者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上的不同。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或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探究其中的原因,并设计出多种方案。再如,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之间的联系,可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将一颗烧红的碳酸钙放进无色的酚酞溶液中,溶液会立刻变成红色,然后用一根导管向溶液中吹气,溶液立即变浑浊,而且红色慢慢消失,继续吹气,溶液又变澄清。这一实验贴近生活,现象明显,趣味性强,很能吸引学生。通过类似的探究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路开阔,能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去探索。

四、实验可以有不确定性

所谓不确定性,并不是无主题、无目的,而是在学生明确实验主题及实验目的的基础上,在实验准备、实验过程中,不完全按课本或老师事先确定好的、统一要求的实验进行,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有足够的选择余地。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允许学生有选择仪器的自主,有设计实验装置的自主,甚至允许学生设计、自制实验仪器。这样,学生才会有更浓厚的兴趣、更大的成就感。

五、实验要联系生活

分析化学趋势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教学;历史与社会;趣味化教学

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如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促使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驱使下自觉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当前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没有良好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目标,课堂氛围过于沉闷,教学活动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导致教学质量迟迟难以提升。

一、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采取趣味化教学的必要性

1.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纵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发现以“粉笔+黑板”为代表的落后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导致课程教改之路举步维艰。长期以来,在讲解历史与社会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都采取单纯的理论灌输教学,学生每节课都要接收大量信息,脑子里早已是一团乱麻。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文科知识不值得下工夫学习,只需要课后多背诵即可,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之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质量如何提升?

2.课堂乏味枯燥,学生不愿配合教学

初中生身上背负着沉重的中考压力,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将历史与社会设置为中考的必考科目,因此在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过程中,很多学生并不是非常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大汗淋漓,下面很多学生悄悄拿出理科作业,忙得不亦乐乎。就你是否喜欢上历史与社会课程这一问题展开调研,很多学生表示:老师的课一点意思都没有,考试之前看看书就可以了,学习起来没意思。

针对当前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模式落后、学生不配合教学工作等一系列问题,实施趣味化教学势在必行。

二、如何开展初中历史与社会趣味化教学

1.借助信息技术,使课堂焕发新活力

21世纪是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在组织历史与社会趣味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上。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视频、音频,吸引学生的注意,使课堂焕发新活力。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大洲和大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在多媒w课件上为学生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思考:根据图片描述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情况,想一想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有没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图片,很快能就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上讲台,用手在幻灯片上指一指七大洲的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正确识别地理位置。学生还可以根据图片,自己把七个大洲按照面积大小的顺序排列一下。

现在的初中生成长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传统“粉笔+黑板”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已经无法跟上时代潮流、适应教学环境的发展趋势了。现在每所学校几乎都配备了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教师要更新教学手段,将复杂繁琐的文字信息以图片、视频和音频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了解到本次课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相比于复杂冗长的文字信息,人们的大脑更容易对图片信息进行解码。在组织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呈现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2.综合探究活动,解放学生手脚大脑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信息量大、文字内容较多的人文学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采取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期盼将大量需要记忆的信息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育无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被搞得死气沉沉,缺少生机与活力。作为一门知识容量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历史与社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学科人文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究活动,将学生从课本中、桌椅上解放出来,使他们的手脚、大脑动起来。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每单元都设有综合探究活动教学内容,例如,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在地球仪上看世界、如何认识区域、如何认识城市、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从宗教景观看文化多样性、探寻丝绸之路、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等。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这些综合探究活动对于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积极按照课程的教学要求,组织学生针对教材上的综合探究内容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综合探究活动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得关于地理环境、国家分布、陆地海洋等知识的信息,提高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一幅中国地图,加深学生对于地图的认识。

历史与社会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他们每天需要记忆背诵大量的文字知识。教师长期将学生束缚在座位上、桎梏于书本里,学生学得枯燥乏味,还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沉闷的书本学习注入新鲜血液。趣味化教学旨在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喜欢上《历史与社会》、愿意上《历史与社会》课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理论知识讲解之余,适当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引入故事元素,喜闻乐见方式教学

学生或许对书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感到厌烦乏味,但没有学生会拒绝精彩有趣的故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元素,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一些小故事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促使他们将注意力转向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上,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与秦始皇、汉高祖有关的历史故事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兴趣。在“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一课的教学活动组织当中,教师可以《孔虚经商记》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故事发生在战国后期,齐国富家子弟孔虚想经商致富,于是便贩运盐和丝绸前往魏国大梁销售。孔虚到了大梁之后,得知这里每斗盐、每丈丝绸,都比齐国贵得多。孔虚心里很高兴,心想这回发达了。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魏国的尺和斗都比齐国大得多,孔虚一不小心亏了本。他卖掉货物,得到不多的布币,又发现这些钱在齐国不能用。孔虚只好决定用这些布币再搏一次,他把货物运往赵国,到了赵国,他发现赵国的斗比魏国小得多,而两国货物的价格差不多,大有赚头,孔虚趁机赚了一笔。商场得意,孔虚日渐出名,一位赵国商人向他告贷,并立字为据,但孔虚不认识赵国的文字,认为赵国商人有意欺骗他……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看完这个故事,可以发现战国后期存在哪些问题,(答案为货币不统一、文字不统一、度量衡不统一,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加深学生对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重要意义的认识。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不仅涵盖了人文学、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同时融合了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具有相当强的综合性与社会性,这其中无处不蕴藏着丰富的故事元素。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巧妙地借助本学科蕴含的丰富的故事教学资源,将历史与社会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相结合,以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追求趣味化教学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相互配合,在教师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同时,学生还需要配合教师的管理,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家长应当鼓励和支持孩子认真Υ本门课程的学习,配合教师,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魏杰.基于初中历史的创新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

分析化学趋势范文3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龋齿;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23―02

龋齿是学龄前儿童高发的口腔疾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其患病率高,危害性大。若不及时治疗,任其发展,可引起乳牙疼痛、过早脱落、功能丧失、后继恒压排列不齐等后果,甚至引起儿童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和心理障碍[1]。为了解我市近5年学龄前集体儿童龋齿变化趋势,对2009年-2013年间的体检资料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9年-2013年间在我市幼儿园就读的3-6岁儿童。

1.2 研究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儿童保健医师在自然光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2],检查牙齿是否有褐色或黑褐色改变,或者出现明显的龋洞,并对儿童龋齿进行计数。

1.3 统计学方法 将体检结果录入Excel数据库,而后转为SPSS18.0数据库。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并进行卡方趋势性分析,以 P

2 结 果

2.1 2009年―2013年学龄前儿童体检情况

2009年―2013年昆山市学龄前儿童体检情况较好,均达到了95%以上。其中2009年在园人数20098人,体检人数19794人,体检率98.49%;2010年在园人数21380人,体检人数20864人,体检率97.59%;2011年在园人数26223人,体检人数25381人,体检率96.79%;2012年在园人数40797人,体检人数40045人,体检率98.16%;2013年在园人数43406人,体检人数42799人,体检率98.60%。

2.2 2009年―2013年昆山市学龄前儿童龋齿检出情况

2009年学龄前儿童龋齿的检出率38.7%,2010年为34.4%,2011年28.6%,2012年23.6%,2013年为29.3%。2009~2013年间,龋齿的检出率呈现下降趋势(趋势p

2.3 2009年―2013年学龄前儿童龋齿状况的城乡差异

2010-2013年及5年的合计中,城区儿童龋齿的检出率均高于乡镇(p值均为0.000)。而2009年城乡间儿童龋齿检出率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龋齿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其进行性、破坏性的损害并可引起全身疾病,故WHO将其列入世界范围内三大需重点防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3]。本次调查发现我市2009年学龄前儿童龋齿检出率为38.7%,而2013年其降低至29.3%,但仍高于重庆市对3804例学龄前儿童调查结果(27.1%)[4]。吴红丽[5]等调查结果发现秦皇岛市海港区2-6岁儿童龋齿的患病率为42.7%,姚应水[6]等发现城区儿童龋齿的检出率为51.72%,均高于本次调查结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特别是祖辈)的溺爱,导致儿童含糖食物和碳酸饮料摄入量大。另外,大部分儿童漱口、刷牙方法不正确,又不能坚持早、晚刷牙、进食后漱口,所以在齿缝间和沟裂中存留食物残渣,更增加了患龋齿的可能性。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城区幼儿园儿童龋齿的检出率高于乡镇,原因可能在于城区儿童家庭条件较好,儿童摄入的甜食和碳酸饮料更多,因为有调查认为喜欢吃甜食和碳酸饮料仍然是儿童龋齿的危险因素[7-10],柳宏波[11]等对威海地区学龄前儿童龋齿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城区儿童患病率高于农村,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结果。本研究同时发现近五年来我市龋齿的检出率有降低的趋势,这与孙明志[12]等人研究结果类似,这应该得益于近几年幼儿园防治龋齿宣传教育力度逐步加强,更多的教职工、家长了解牙齿保健知识,使儿童从小养成口腔卫生的好习惯,学会合理刷牙,及时清除牙齿上的食物残渣,适时、适量吃糖和碳酸饮料,同时幼儿园口腔保健工作也逐步规范,定期组织对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开展局部用氟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Brice DM,Blum JR,Steinberg BJ.The etiology,treatment,and prevention of nursing carise[J].Contin Educ Dent ,1996,17(1):92,94,96-98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ral Health Surveys Basic methods[M]4th ed.Geneva: WHO.1997.

[3] 闫玉美. 学龄前儿童龋齿的护理干预[J]. 当代医学, 2011, 17(2): 115-116.

[4] 苟勤勇, 周琼, 周文莉, 等. 重庆市 3804 例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分析 [J][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20): 2854-2855.

[5] 吴红丽, 李淮安. 秦皇岛市海港区2-6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1:33(9):1404-1405.

[6] 姚应水, 金岳龙, 施六霞. 城市社区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的现况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23): 4471-4472.

[7] 韩霞,严,罗晓明等,昆山市3305名学龄前儿童龋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8):659,680.

[8] Kaye E K. Nutrition, dietary guidelines and optimal periodontal health[J]. Periodontology 2000, 2012, 58(1): 93-111.

[9] Whittle J G, Whittle K W. Household income in relation to dental health and dental health behaviours: the use of Super Profiles[J]. Community dental health, 1998, 15(3): 150.

[10] 王文辉, 王伟健. 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相关因素的分析[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8, 43(2): 105-106.

分析化学趋势范文4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 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19-0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以下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中能够使用英语流利地与人交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配合我国与国际接轨的需求”。有部分学者依据《课程要求》内容,指出大学英语是必修的基础课程这一要求表示不认同。经过调查国外高校的英语教学方式,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作为目前大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

1.阅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对于改革前的大学英语来说,我国与世界的交流还很少,人们都不重视对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仅仅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大纲中提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次提出阅读中的听、说能力,让学生能够把英语作为工具,为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夯实基础。是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尽管如此,英语中的阅读依然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

2.听说读的教学目标

我国在迈进2000年之际,先后经历了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这些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当然,对于英语的能力也越来越重要。拥有英语能力的人才少之又少。由于不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国学生的英语成为了哑巴英语。因此,教育部门也着手为大学英语进行大纲的改革,同时也在不断地摸索当中,不断的完善教学要求的内容。最终确立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同时稳固了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基础地位。

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1.英语教学阶段性目标的提出

培养人才当然要以适用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还要实现对自身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考虑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社会的人才进行阶段性培养。

(1)学习兴趣很重要。对于基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英语教学主要以启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所以同样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兴趣同样很重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对外国文化感兴趣,那么因故与学习才有可能提高。然而,兴趣要从最根本出发,不以学习目标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说,利用英语视频、电影资源来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他们的告知能力。学习英语从模仿开始,模仿外国人说话的声音、表情、动作,从而完成英语对话练习。

(2)英语,不只是与人交流的语言学,它还是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学生需要学习英语的运用以及交流,培养西方文化、理念。在加强准确语言的同时,注重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技能。

2.英语教学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对于英语教学阶段性目标,非常明确指出,英语是积累的过程,它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成的,而是需要确定英语教学每一个阶段应该要完成的任务。只有把每个任务都完成,才是完整的教学目标。

(1)教育部门要不断完善适合我国英语教学阶段性目标,让每个阶段的英语教学课程都有教学方向。

(2)大学英语教学在实现每个阶段教学目标时要有明确的分工,规划要清楚。

(3)在进行英语教学是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把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脚踏实地的完成,并且还要注重每个阶段之间的过渡。这样才能够使英语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4)由于学生自身存在差异,所以要尊重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不可急功近利。在不同阶段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进行不同的辅助指导。

俯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历史进程,同时参考外国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我国提出要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制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我国的英语教育需要从基础英语过渡到英语成为大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要求。由此,我国教育部门更要重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的完善。从而创建以英语为专业课程、满足大学生对英语的需求并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英语教学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52).

分析化学趋势范文5

摘 要: 本文以孔子学院建设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分析了孔子学院的时代意义,阐述了孔子学院建设和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建议。从文化主旨,跨文化传播交流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应树立创新意识,使孔子学院真正走入世界,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 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趋势

一、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背景和价值

1.1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 。亚洲协会教育部主任迈克尔・莱文所说:“汉语变的热门起来是因为学汉语是开始与中国打交道的又去方法。”斯时,泰国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设汉语课程,并在皇家教育电台开播汉语节目。全世界目前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中国有300多所高校接收了世界各地留学生40多万人来华学习汉语。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的首尔正式揭牌,此后,孔子学院可谓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

互联网给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通道,增强了孔子学院的吸引力,并为其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还解决了孔子学院受众广和教育难度大的难题,提供了便捷。

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这样的进步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中国政府大力支持。我国同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与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又逐渐恢复了应有的地位,在国家教育部提倡下,许多高校开始着重研究国学。

1.2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价值 。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给中国塑造了积极的中国形象。不仅推广了汉语,同时在外交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国外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中国也有了应有的认知。

孔子学院是中国的第一个国际文化品牌。文化扩张和文化权利构成了当今国际关系上斗争的新领域,

孔子学院成为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新平台。孔子学院在对外推广汉语的同时,把中国文化融入到语言当中进行文化传播。

二、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现状和障碍分析

2.1 孔子学院硬件设施不足 。 汉语师资弱化是孔子学院硬件设施不足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全球“中国热”“汉语热”持续升温,孔子学院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因此师资力量跟不上。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 对外汉语教师人数有限;第二, 可以长期胜任的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人数偏少。

2.2 孔子学院的教学方法程式化严重 。国外孔子学院的教师是国内有教学经验的志愿者和经过考试选拔的毕业生组成。由于中国的教育环境和国外的差异很大,于是汉语教师到了国外与灵活的教学方式相悖。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虽然他们有大胆创新的思想,但是却缺乏实战经验,因此教学模式还有待研究和提高。

2.3 孔子学院教学内容单一 。近几年孔子学院大力发展之后,国家汉办及孔子学院总部鼓励国内语言专家和汉语教师共同编写了八百多套教材,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专家把其内容按照中国小学生课本一样编写。 这样虽然传播了汉字,但是却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系统介绍。并且对于思维开阔的国外学生来讲,这未免枯燥。

编写教材任务繁重。如果是英语系国家还好办,如果是其他小国家,编写当地语言的汉语教材将是一件非常受限制的事情。

2.4 海外舆论的误解阻碍孔子学院发展 。海外对中国负面舆论影响孔子学院的开展。第一、种族偏见。许多发达国家对中国一直以来都保持着种族偏见,认为中华民族野蛮,落后。第二、文化侵略。有不少国外的人认为,孔子学院大力推广中国文化是”中国“的体现。

三、孔子学院东西方跨文化传播对比分析

3.1东西方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内容比较分析

基础语言的传播:

汉语是中国的基础语言,海外学生因为对汉语的认识才获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因此汉语是推广中国文化的基础。以“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为例:

几乎所有课程都和语言有关,因此汉语教学在推广中国文化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就好比我们中国人学习和了解英美文化,也要先学习英语一样。孔子学院以满足师姐各地人民学习汉语的需要,因此,推广中国文化,首先是推广汉语。

物质文化传播: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吴瑛在“中国文化在美国青少年中的传播效果调查――以匹兹堡地区孔子学院为例”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下过调查――以日本、黎巴嫩孔子学院为例”的两分调研数据显示:日本与中国地理位置近,因此文化背景相似度较高,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接受度更高。

3.2孔子学院在东西方的传播途径分析 。在这里主要分析媒体这一传播途径。根据相关互联网研究表明,印刷媒体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

根据吴瑛对比调查显示:两个地区对中文媒体的使用情况大致相似,中文书籍仅次于中文电影排名第二。另外中文歌曲,中文网站,中文电视的使用率都不相上下。这几种媒体也是传播速度最快,在国外寻找最方便的渠道,而给孔子学院办专门的杂志报纸需要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还尚未普及,因此更加凸显了孔子学院的书籍是多么重要的文化传播的载体。

3.3孔子学院东西方受众分析

美国匹兹堡大学2007年5月创办的孔子学院,包括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的学生;将学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孔子学院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愈发良好,且上升趋势很乐观,这也表明中国文化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

“兴趣”“增长知识”是国外大部分青年的首要目的,这是一个很良性的因素。在未来开展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中,根据国外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进行正面引导,能在他们心中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有利于孔子学院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四、对孔子学院今后跨文化传播的思考和建议

塑造孔子学院品牌形象。孔子学院在国外有不同的接受态度,因此公关形象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把孔子学院的新闻动态,背景文化向媒体这个第三方展示,以吸引媒体为孔子学院做良好的形象公关。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能故步自封,要打开孔子学院的大门,彻底面对全世界。

不能忽视海外华侨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是公关形象良好塑造者,由他们亲身传播,将会收获更好的效果。品牌优势也就自然而然凭借连锁效应进入当地受众心中。

增强政府的主导功能。孔子学院的海外建设收到了中国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培养汉语教师,提供办学平台等。有政府做组织后盾,孔子学院才有了更加官方的地位和话语权。

发挥资源整合功能,拓展多元化传播渠道。2008年,网络孔子学院投入运行,提供给学习者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但是这个平台较为单一,且不利于所有年龄层的学员,所以应该改善其现状,多元化才是必胜之路。

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绝不能故步自封。因此一定要通过一种推广机制有效地传播出去,让中国走向世界。孔子学院便是这样一个推广机,将孔子学院在海外创办是国家的长远目标,如今数量也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但是仍然需要慢慢摸索。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参考文献

[1] 吴瑛 提文静.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9月

[2] 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3] 单波 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分析化学趋势范文6

关键词:全球化背景日语教学发展趋势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高科技时代,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是其主要特点。这就对21世纪的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1世纪合格的日语人才也毫不例外,应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本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日语人才的重要性和企业对日语人才需求的特点。就高校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培养复合型的日语人才,逐步在日语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革.融入新的文化内涵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日语人才的重要性

由于越来越多的业务交往在跨国企业间进行.因此.外语人才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外语人才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国际市场的供求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和采购各种生产要素,而国际市场信息基本上是以外文的,所以企业只有通过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才能获取这些信息。其次,外语人才能够驾驭现代经济交易方式,节约交易成本。现代交易方式是以信息网络技术和银行信用为依托的,如现代企业广泛使用的电子商务。外语人才能够熟练地运用先进的交易方式和手段,进而为企业节约大量交易成本,缩短交易周期。最后,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能够代表企业同国外企业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吸收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经验,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企业外语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随着国际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日本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在急速发生变化。在竞争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下,日本企业必须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日本企业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日本人是无法实现国际化的生产经营的,应该不论国籍地雇用且活用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同时随着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各国经济的崛起,各国的工资水准逐步提高且急速走向市场化。日本企业从原有的海外进出以“生产基地”的模式逐步转向“当地市场化”的模式。这就要求在中国的日资企业在市场开拓过程中,雇用、活用了解中国市场需求和中国式的运作方式。且具有较强日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二、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日语人才需求的特点

日资企业需要的是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具有较高日语水平的优秀人才。具体而言,日资企业在录用日语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时非常重视毕业生的日语能力.他们期待学生具备能够用日语执行和完成工作中的大部分业务的能力;在较高日语能力的基础上,日资企业对于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性素质,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长期安定工作的决心也是非常期待的:此外,日资企业也希望毕业生是充满活力。是能给企业内带来活力的人才。

各调查结果表明.日资企业要求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大致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①商务工作中所具备的日语能力。包括针对不同对象和场合而分开使用的会话交际能力、电话和邮件等“非面对型”的交流能力、书写文章和整理资料的理解能力。

②了解商务文化和商务知识,包括对日本企业的组织性和工作方式的了解。

③学生能初步具有作为“社会人”在企业中工作的“社会人意识”,以及“社会人行动”的能力,包括团队意识、规律意识、协调性和掌握商务礼仪等。

并且,日资企业在以上三方面能力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期待日语专业学生具备能够给企业带来活力、能够理解日本企业“异文化”的立场。

三、高校日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以往大学的日语教学较多地强调单一的语言学习.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素质能力的训练培养,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窄,视野和思路不开阔,走上社会后常常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大学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社会,联系实际,且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下功夫。

根据未来日语专业发展的方向,一般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中除个别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外,还设有各种语言基础知识、语言技能、翻译基础知识等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是体现日语专业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进人大三年级后除继续学习相关日语课程、日本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日语水平外.专业课程设置上可适当增加文化、国情、经济、国际政治等方面内容,尽量体现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最新的信息成果的课程,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跨系学习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当然,无论是日语基础课程还是公共课、选修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均要从学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出发,未经论证盲目开设课程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在课程设置上可采取压缩课时的做法,实行“弹性学时”,做到减时增效,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努力提高他们的应用和交际能力。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也要保护好内容的质与量,注意教学内容在教学整体中的作用,力求内容新颖.切合需要。当前的日语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陈旧和更新缓慢的问题,学校应给予人力、财力支持并依靠基层教学单位逐步更新知识,以满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办学效益的需要。并且,优化课程体系也要注重教材的编写。教材是反映教学内容的主要渠道,学校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使教材能较好地反映语言规律和其它必要知识。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民大学作了较好的探索。人民大学的日语教学特点是将双语(日语和英语)与外经贸教学作为本科生的必修专业课。为此,大一和大二开设的都是“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课,而到大三及大四高年级时则开设日本经济、贸易、金融、经贸谈判及函电等课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朝着经贸学科发展。学校还开设有模拟教室进行教学,使学生置身于逼真的谈判场景中进行模拟谈判,练习写函电文章。同时还利用该校文史哲和政经法综合院校的优势,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其它专业,鼓励他们听各种文科类的公共课和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日语教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才培养的趋势

当今世界,文化学习和文化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日本文化进行深层次了解,是日本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因为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我们都可以纳入到广义的文化中来理解和把握,而且我们只有理解了存在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之根底的文化内涵时,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上述各种问题本身。也就是说对于日本,我们不仅要从政治、经济、历史和国际关系等角度观察和研究,而且要特别重视文化的范畴,从文化传统、价值观、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深入的探索。我们不仅要研究日本人的外部行为,更要分析深藏于其行为中的思考方法,了解其赖以行动的思想模式。简而言之,就是要研究“日本”这一模式的文化根源。例如,在谈到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局限时。人才的流失是其独有的特点。通过对日企员工流失与欧美员工流失的比较.日本企业员工主动流失率为17.86%。被动流失率为6.61%.主动流失率是被主动流动率的2.7倍。但与欧美企业员工随时面临被“炒鱿鱼”的危险相比,日企员工的雇佣相对稳定。但为什么一些优秀的人才不愿在日本企业工作呢?他们往往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管理经验、教育背景及相当好的语言能力。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不习惯日本的企业文化和日本式的经营作风。如果能在高校日语教育机关中适当地增设日本企业文化、日资企业就职指导、日语商务文书写作等课程.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实际商务情况的技能。又有助于学生了解日资企业和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还有利于培养他们进入企业工作的作为社会人“预备军”的基本素质。

高校的日语教育机关可通过多种渠道推动“产学合作”,即建立高校日语专业和日资企业间有效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设立定点的日资企业的实习基地.促使企业与高校共同培养学生。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推动高校日语专业成为几家定点大中型耳资企业的培训基地.为日资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从而做到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拓宽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