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用语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用语的现状范文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引入网络教学平台能够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生动灵活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 通过教师对知识的传播获取大量的理论知识, 还能够利用语文网络教学平台, 帮助学生们创建一个新颖而有趣味的语文学习氛围, 进一步推动了对教学信息的整合速度及利用效率, 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 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现状
1.认同感有所欠缺
目前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大量涌现, 很多问题不断显现。不少教师难以接受网络教学平台的教育模式, 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理念, 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严抓严管就能取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某些已经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师也是浮于形式, 纸上谈兵。在教学过程中刻板地按学校要求进行操作, 既浪费时间又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对网络课堂的依赖性增加
教师在采用网络教学平台模式时, 存在课件制作过于浮夸的问题, 且对应该展现的内容没有充分重视。有些教师在网络课堂中, 对教案任意翻动查阅, 导致学生们的注意力被转移到花俏的教案上, 却忽略了课堂的教学内容。
3.网络课堂教学不够严谨
不少教师对网络课堂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教学中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 教师只是简单地查询网络资源归为已用, 根本没有考虑到网络相关资源是否对学生适合。教师制作的网络课件不够完善、 有所欠缺, 因此导致了不良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的意义就不存在了。上述现象充分证明, 不少教师仍未对网络教学产生足够的认知。网络教学平台刚推出时, 教师们的热情很高, 但由于接触时间不长导致专业性比较缺乏, 在专业知识不足的基础上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者, 目前很多教师日常教学的工作量较大, 在学校既要备课讲课, 又要按学校的安排组织学生进行各项学习活动, 因此很难抽出时间制作网络教学课件, 但仍然需要按学校的要求完成网络教学的要求, 因此造成网络教学费时费力, 却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 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的改进措施
1.教师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应当对初中语文网络课堂平台有科学的认知, 要充分明确该 平台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要充分利用好语文网络课堂平台, 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语文素养, 要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 对学生在课堂的重要作用有充分重视, 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不再依赖语文网络课堂, 在教案中切实融入网络课堂内容。
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目前的网络平台非常发达, 教师应当借助这些平台优势,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例如可创建教师博客, 与学生在博客上共同交流语文知识。也可将班级小课堂开设在网络课堂上, 帮助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另外, 还可定期按学生的爱好, 通过网络课堂为学生们展示与语文相关的一些视频, 让学生们既能感受到视频的趣味, 也能够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
3.课堂作业要科学
网络教学平台还能够帮助教师留作业, 使学生们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更加巩固。教师可在网络平台上设置电子作业本, 并且做到随做随批, 网络可将结果迅速提供给学生, 学生可及时弥补自身的缺欠。在网络教学平台上,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 巩固知识,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教师与学生自由交流和沟通
教师要在讲课结束后的课余时间里, 与学生通过视频进行交流。尽管授课过程主要通过电脑完成, 不过, 在视频当中看见教师, 学生们仍然感觉比较轻松。在网络课堂上,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 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通过网络平台使学生们实现自主学习。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既张扬了自己的情感, 又使双方的沟通更加顺畅。
5.学校应给予有力的支持
学校要加强培训力度, 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 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 切实提升初中语文教师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效率。学校还应当创建一个专门针对教师的网络教学交流平台, 彼此在平台上对经验进行沟通和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与此同时, 还可为教师创建一个优势更强的网络平台, 可将电脑配制在图书馆或者班级等地方, 打造一个以学校为主的网络教学平台, 为教师们提供更具优势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健全并完善网络硬件, 充分凸显网络教学平台的重要性。学校应适度减轻教师平日的工作量, 使教师有充分时间制作网络课堂课件。
网络用语的现状范文2
论文关键字:视频点播视频服务器机顶盒
随着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硬件存储技术的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以往单一、被动的信息获取方式,而是希望主动参与节目之中。视频点播技术((voD)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传媒方式,它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广播式的单向视频传播方式,满足了人们对视频播放进行实时控制的愿望。
1相关概念
视频点播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网络传媒方式,该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电视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融合交叉的产物。
视频点播简称VOD(VideoonDemand),也称为交互式电视点播系统,意即根据用户的需要播放相应的视频节目,从根本上改变了用户过去被动式看电视的不足。打开电视后可以不看广告,不为某个节目赶时间,随时直接点播希望收看的内容,就好像播放刚刚放进自己家里录像机或VCD机中的一部新片子,但是又不需要购买录像带或者VCD盘,也不需要录像机或者VCD机。这就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梦想,它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视频节目按照个人的意愿送到千家万户。
2原理与组成
视频点播的原理是VOD服务提供者将大量节目源存储在视频服务器中的超大容量、高速硬盘中,视频服务器可随时响应用户需求,并通过传输网络将压缩编码并经过打包处理的视频、音频码流传送至用户端,用户接收端利用电视机十数字机顶盒或电脑等数字多媒体终端将压缩编码并经过打包处理的视频、音频信号进行相应的逆处理,并通过电视机显示设备或电脑等数字多媒体终端还原出原始的视频、音频信息,给用户提供需要的高品质视听节目。
视频点播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视频服务器
用于存储经过相应处理后的多媒体文件,如歌曲、电影、电视剧、教学视频等等,由数据库、高速磁盘阵列、记账计算机、节目选择计算机和高性能的服务器主机等组成。
(2)Web服务端
将视频服务器上的多媒体信息通过Web服务向访问该Web网页的客户,提供用户搜索查询等功能。
(3)管理和工作站
管理和工作站是视频和音频的采集工作站,经过相应的处理后,将多媒体到视频服务器上,供用户点播播放。
(4)宽带通信网络
宽带通信网可以是高速以太网,也可以是光纤网络.
(5)多媒体终端
多媒体终端可以是机顶盒十电视机或者是电脑等数字多媒体终端。所谓机顶盒是一台网络计算机,机顶盒中有CPU.内存、调制解调器、解码器、高频头等硬件及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等软件,接收有线电视网络中传输的数字电视信号,信号经过处理后把节目在电视机上显示出来。
3应用现状
大多数广电运营商已经搭建了VOD平台,其中:合肥有线开展了基于交互电视平台的视频点播项目,向用户提供VOD服务,采用单向HFC网络,电话回传方式,及IP流媒体点播功能。武汉数字电视公司采用循环影院方式,包月14元。杭州有线数字电视平台已推出两套NVOD点播影院。青岛广电局的NVOD片源由电视台提供,网络公司负责传输,还提供股票信息业务,采用轮播方式,每天分6个时段点播,用户点播后一般可在15分钟内收看到节目,但尚未实施收费。
目前,网络也存在类似于视频点播的网站,如激动网、优度、优酷、土豆、迅雷看看等,在这些网站上面,能够搜索到自己想要看的电影、电视剧等视频信息,是视频点播的一个雏形,一个狭义概念(视频点播即点播视频内容供客户观看,这里的视频主要是指MTV、电影、电视剧等)的体现。
4应用前景
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有线电视用户由2006年底的1.389亿上升到1.43亿;中国的有线数字电视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由2006年的1600万上升到1817万户;同时,付费频道的产业链基本形成,高清电视开始启动。让人奇怪的是,在人们的家中通人了那么多粗粗的有线电视线路之后,为什么还不能按一下遥控器就立即播放电影呢?有线电视产业认为视频点播技术将能解决这一问题。在经过了多年的试验和失败后,视频点播可能要迎来自己的好时光了。费城和纽约两大城市本月都大张旗鼓地推出了视频点播服务,700万美国家庭将能访问有线电视公司的“超级DVD",在自己的电视机上播放电影等节目。这与以往的付费节目不同。以前,有线电视公司是在指定的时间播放一些电影,而视频点播让数字户花几个美元就能从大量新电影和经典影片中挑选自己爱看的,可以随心所欲地暂停、快进、重放。最棒的是,用户不必再去商店购买或租赁,不必拿回家中,也不必退还。
从家庭接人网进行分析,其特点是规模大、投资多、涉及面广,它是网络通信发展的瓶颈,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实现这种网络有多种技术,而每种技术都有具体的服务对象、带宽范围和环境特征等。它既要满足现在VOD的需求,还要考虑将来的发展及横向兼容服务问题。目前可以考虑的有以下几种:
(1)模拟调制CATV同轴电缆网;
(2)数字调制CATV同轴电缆网;
(3)无屏蔽双绞线VTP;
(4)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
(5)光纤网和双绞线混合网。
随着政府和国家越来越关心人民的生活、越来越重视人民的生活质量,如果在政府和国家的大力推行下,全民影院、全民KTV、全民课堂等将会相应地产生,同时VOD也会相应地迈进历史性的一步。
5结语
5.1存在问题
(1)VOD视频点播系统的造价昂贵,从整个VOD视频点播系统来看,系统的造价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服务器端、传输部分和用户终端。
1)服务器端造价
服务器端的造价主要包括:高性能服务器主机、高速磁盘阵列、数据库、高性能Web服务器等的造价,伴随着高清视频信息的出现,对视频点播系统的服务器端的硬件要求更高。
2)传输部分造价
目前国内的传输主干网和接人网部分还是不能满足视频点播系统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造。伴随着高清视频的出现,对于主干网和接人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造费用是相当高的。
3)用户终端造价
用户端造价包括接入网改造造价和终端设备造价,其中,终端设备的造价相对较低。目前新建的智能小区已实现宽带接人,即千兆到小区、百兆到楼底、十兆进户。这样就给数据、语音、视频信号提供了一条高速通道。利用好这一通道,就能解决智能小区中数据、语音、视频三线合一的问题,也就能打破阻碍智能小区系统向前发展的瓶颈。但是比较老的小区接人网的速度还是有限的,改造成本也是很高的,用户不可能出资进行改造,只有VOD系统开发商进行改造,这方面的费用也是相当高的。
(2)多媒体信息的版权问题
因为几乎所有的MTV、电影、电视剧、视频教程等都涉及到版权和许可证的问题,需要从发行商手里购买,这一方面的费用是相当高的,不是一般企业能够负担的,这是VOD视频点播系统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3)多媒体信息的内容审查问题
目前在我国,不是所有的多媒体的内容都可以在网络上公开传播的,在公开传播多媒体信息之前,需要经过国家广电总局的鉴定,只有通过鉴定的多媒体信息才可以在网络卜公开传播。未经鉴定的多媒体信息公开传播,有可能触犯法律。由于多媒体文件需要通过鉴定,手续繁琐,给VOD的发展增加了障碍。
(4)网络瓶颈的限制
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比较理想的是HFC接入方案。它综合了光纤网带宽、电缆价格便宜的优点。对于通过互联网进行视频点播的用户,接人网也可以是由电信提供的宽带接人服务,可以通过ISDN或ASDL等方式接人中心交换机。这种方案对于普通的视频点播可以基本符合要求,但是对于目前高清的多媒体信息点播显得力不从心,网络瓶颈问题突出。
5.2解决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PC机、普通服务器等硬件价格下降,服务器端价格也有所下降,但配置高端服务器设备的造价还是很高,可以采用普通服务器的集群来组建VOD服务器,可以大大降低服务器端的造价;对于组建光纤网络或高速以太网络造价,目前来说几个还是很高的,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开辟出专用的快速网络通道,来支持视频点播的应用,待国家对现有网络进行改造时,可以利用改造后的网络来重新架构VOD系统模式;用户端的造价可以由用户和VOD系统的开发商共同承担,来降低开发商的投人,是VOD方案可以推行。
网络用语的现状范文3
随着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在一些不便于或需要消除有线连接的场合,无线通信技术便有了它的用武之地。无线网络通信具有安装便捷、 使用灵活、经济节约、易于扩展等优势,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在行业内部,无线网络技术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信息科技技术之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增加,通信技术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而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作为一种便利的网络通讯技术,也在极速的发展着。
一、现状研究
由于无线通信网络存在的需求和移动网络不足的矛盾,用户地域分布和对应用需求不平衡的矛盾以及不同技术优势和不足共存的矛盾,决定了发展尤线通信网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从全局和长远的眼光出发, 采取一体化的思路规划和建设网络。发挥不同技术的个性,综合布局,解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群对带宽及业务的不同需求,达成无线通信网络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网络下的通信技术。
1.WiMAX通信技术
WiMAX技术是目前常用的技术之一,利用天线或无线发射塔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它采用了一种自调编码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其输出频率,使输出信号稳定,可有效抵抗外界干扰。它的传输距离远,一般情况下传输距离可以达到50km,速率可达75Mbps,可以应用在移动、固定、便携等场景,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同时,WiMAX通信技术安全性强,在MAC层上添加了一个私密子层,可以保护用户隐私,防止非法用户侵入损害客户利益。此外WiMAX通信技术具有多样的服务方式,使得多媒体通信服务更加完善。
2.3G通信技术
3G通信技术一般情况下其传输速度可达144kbps,静态下可以支持2Mbps。3G通信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WCDMA
WCDMA标准是基于GSM网络系统开发出来的3G技术规范,同时也是欧洲提出来的宽带CDMA技术执行标准。。随着世界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改进,我国的移动通信业迅猛发展,3G通信技术更是备受关注。我国的3G通信业务随着3G牌照的发放,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3G时代。3G技术的应用不仅是一场移动通信技术层面的变革,更是在政策、服务、业务、需求等层面上为各大通信运营商带来了各种机遇和挑战。
2.2 CDMA2000
CDMA2000标准提出了CDMAIS95(2G)-CDMA20001x(2.5G)-CDMA20003x(3G)演变的策略,是由美国主推的一个宽带CDMA技术执行标准,CDMA20003x采用多路载波技术,以此提高了总的接入速度。
2.3 TD-SCDMA
TD-SCDMA标准是直接没有2.5代的过渡,直接到3G,完全适应了GSM系统向3G系统升级的过程,TD-SCDMA通信技术也是3G标准之一。
3.IEEE802.15.4/ZigBee通信技术
3.1 IEEE802.15.4
IEEE802.15.4技术具有网络适应性强,可以实现多个设备的共享,在网络状态下完全满足上百个网络设备的动态寻址。此外,IEEE802.15.4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很强,通过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使得其传输路径很安全,进而保护使用者的切身利益。
3.2 ZigBee
ZigBee是建立在IEEE802.15.4标准之上的应用协议,它是一种新型的低消耗、低数据传输速率、低成本的无线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多个传感器节点之间的通讯。采用AES-128加密算法,有效的保障用户的隐私,安全性强;传输速率低,ZigBee的传输速率在10-250kbps之间;ZigBee的覆盖范围可达10-75m之间。
二、应用分析
移动与宽带无线技术在互补和竞争中走向融合。移动通信的成功发展、宽带业务的迅速增长以及Wi―Fi的成功,促成了WiMAX、Flash―OFDM等多种宽带无线技术的诞生。另一方面,WiMAX的出现又推动了3G增强型技术的发展。两者将在互补和相互竞争中发展,最终在4G时代实现融合。
从技术角度来看,3G已经非常成熟。WCDMA和CDMA200正在全球呈现可喜局面,用户不断增加,带宽不断升级对于中国来说,更牵动人心的是TD―SCDMA的发展,可喜的是TD―SCDMA的商用进程很顺利,并在逐步打开国外市场。总的说来,当前的3G技术已经能够支持规模化的商用网络部署。
移动通信技术是在不断演进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数据传输的速率越来越高。比如,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国际电信联盟对3G速率的最低要求是384kbps, CDMA2000、WCDMA、T D―SCDMA等3G标准都不低于这一速率。在这个基础上,电信的技术组织提出了LTE,而真正的4G可能是在LTE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已经有6个提案入围4G备选标准,我国提出的TD―LTE Advanced 也是备选方案之一。
三、结束语
目前社会与互联网的关系非常密切,个人和企业的发展生活都需要都需要网络通讯的辅助,无线网络通信不仅满足于人们的交流,现在已经发展进入多个领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无线技术互补发展,各尽所长,向接人多元化、网络一体化、应用综合化的宽带无线网络发展,并逐步实现和宽带同定网络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胡志勇, 张国勇.浅析无线网络通信技术[J].山西气象.2006(2).
网络用语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移动数字图书馆 3G网络 智能手机 移动信息服务
[分类号]G250
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和电子图书阅读器等移动终端阅读图书、报纸、杂志和各种文档,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这种随时阅读、方便检索且高效低耗的数字化阅读方式,适时地迎合了追求效率和简洁的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阅读内容承载介质的改变并不足以改变人们阅读的习惯,而大众阅读需求的改变才是这种变革的源动力。面对这种阅读需求的改变,国内外公益服务体系下的图书馆相继创建了以智能手机为阅读终端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这在不同方面和程度满足了人们的移动数字阅读需求。本文将通过多重视角分析现有模式下国内外“移动数字图书馆”实践现状和移动数字阅读用户的需求特征,探讨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解决方案。
1. 国内外移动电子阅读用户的需求特征
美国IDC公司的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接近2.7亿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5.5%,其中北美州和欧洲地区已成为智能手机最主要的消费市场。全球知名互联网统计公司comScore近期的调查发现,75%的日本人都会通过手机来上网浏览或是将内容下载到手机上阅读,美国和欧洲的比例同样高达44%和39%。截至201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已达2.77亿,通过手机阅读的用户规模达1.18亿。根据第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在我国人们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是“文献获取便利”,其次是“方便信息检索”。由此可见,这种通过手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已逐渐被各国大众接受和选择。
1.1 碎片化的阅读特征
人们选择在资料室或图书馆等固定场所,花上一整块时间通过深度阅读和专业学习获取知识的阅读方式,目前正逐渐的被旅途中或等候时基于各种移动电子设备的“浅阅读”、“浏览式阅读”、“非线性阅读”和“互动式阅读”所取代。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移动式数字阅读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第三代无线移动通讯技术与高度智能化的移动通信终端的相互融合,进一步加速了移动数字阅读的普及和应用。移动数字阅读不仅适应了当代多元化的人群结构、快速的生活节奏及变幻的生活场景,而且还营造了一个真正“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学习氛围。
1.2 开放式的知识构建过程
传统阅读方式由于时间地点相对固定,人们往往先是在巩固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出待解决的问题后,通过现有知识的深化整合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再去查找固定体系结构的知识和信息。可见传统阅读方式的知识构建过程是建立在“一步到位”式的心理动机上的,而移动式数字阅读往往是建立在点滴知识、零碎时间和多种多样的阅读场景下,阅读的目的比较随意,而且常常伴随阅读者的“灵感”闪现而迅速转变。人们面对无序的信息,纷乱的知识碎片,通过大量零散时间逐渐积攒进而完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构建。积水成渊、积土成山式的心理动机引发了移动数字阅读行为,知识构建过程中随着大量信息的摄取,人们完成自有知识拼图的心理预期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极大的扩展阅读者的信息获取面积与意愿。
1.3 智能化的移动数字阅读终端
手机,特别是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第三方程序来不断扩充应用功能的智能手机,由于运算效能的提升、用户界面的友善化、价格持续降低、显示屏幕面积增大、支持高速3G网络、可浏览多媒体网页等特性,正在逐渐成为移动数字阅读的首选。甲骨文公司2010年10月的“移动通信的未来”报告中,已明确指出“22%的人希望其手机在5年内可当作电子阅读器使用”。而且,“移动互联网市场未来的增长势头必会超过桌面互联网市场,其增长速度也将快于大多数人想象的程度。未来5年,手机上网用户将超过个人电脑上网用户”。
2. 国内外移动数字图书馆实践现状
移动数字图书馆将无线通信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系统结合起来,利用普及率飞速增长的智能手机作为移动数字阅读终端,补充和延伸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它在具备数字图书馆一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可移动”的特征,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2.1 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图书馆结合移动通讯技术开展服务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tant,PDA)面世的初期,美国的南阿拉巴马大学图书馆就推出了“无屋顶的图书馆项目”,意为测试使用PDA检索图书馆资源的可行性,然而,受当时移动终端功能与普及率限制以及通讯传输技术不成熟等因素,该项目几年后就终结了。2000年9月,日本的富士山大学图书馆开发出了基于I―mode移动互联网服务的首个手机书目查询系统――“I-Book Service”。芬兰的赫尔辛基科技大学图书馆于2001年11月开始使用该国Portalify公司开发的Liblet TM系统,以短信息方式为读者提供到期通知、馆藏查询、预约等服务。
如今移动通讯已进入3G时代,利用支持3G网络的智能手机上网浏览图片、听音乐、看视频等,现今的无线传输速率均可满足,借此国外已有几百家大学和公共图书馆开始提供3G网络下多样化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例如:美国的耶鲁大学、杜克大学、伊利诺大学,加拿大的莱尔森大学、丹麦的奥尔堡大学,西班牙的加地斯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德国的科隆大学图书馆等。
2.2 3G网络下移动数字图书馆的两种联接模式
目前3G网络下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数字图书馆联接模式,一种是“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通过手机浏览器访问互联网上的移动数字图书馆网页,这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另一种是“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模式”,通过在智能手机上安装特定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应用程序,采用统一的网络协议直接读写数据库,开启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2010年夏季由Axidl公司和丹麦的Gladsaxe公共图书馆共同研发的“Gladsaxe Bibliotekerne”,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应用程序,现已推出了支持iOS和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的两个版本。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华盛顿公共图书馆和加州圣克拉拉郡图书馆也都以
这种模式开展了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比利时的Ghent大学图书馆推出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应用程序,不但可以安装在支持各种移动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上,还可以安装在支持Java程序的非智能手机上。
2.3 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目前移动数字图书馆开通的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3.1 OPAC移动书目检索 这是目前移动数字图书馆开通的最主要的服务,多数图书馆都在采用Innova-tive公司所研发的移动OPAC-AirPAC,检索查询图书馆的OPAC。系统可为读者提供馆藏详细目录、读者已借书籍到期日、预约图书和续借等服务。
2.3.2 短消息通知服务 读者只需通过发送不同预定格式的短信息到图书馆提供的号码,即可完成查询借阅记录、馆藏、期刊目次,办理预约、付款、续借或简单参考咨询等操作。这项在2G通讯时代被广泛采用的服务方式,至今一直被众多国内外图书馆延续使用。
2.3.3 移动馆藏 提供在移动终端上使用馆藏电子资源,包括有声书、电子书、电子期刊、有声在线课程、音乐和影像资料等。例如:纽约公共图书馆和Overdrive Dig-ital Media Services公司合作,为读者提供有声书、电子书、影片及音乐文件等资源下载服务;读者可以从杜克大学移动数字图书馆下载多达20个主题的32000多张图片;维吉尼亚大学的师生可从该校移动数字图书馆下载上千种电子教科书在智能手机上阅读;耶鲁大学法学院移动图书馆提供了教学影片的下载服务。
2.3.4 移动图书馆导览 将移动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图片、音频或视频文件下载到手机上,读者就能通过手机收听或观看整个图书馆的概况、到馆路线、服务内容、各种网络数据库教程和最新活动信息等。
2.3.5 QR二维条码应用 巴斯大学图书馆将馆藏文献的题名、作者、来源、索书号、所在楼层和书架号等信息制作成QR二维条码显示在书目查询结果里,读者只需在具备拍照功能的智能手机上安装QR二维条码读取软件,经扫描译码后通过手机屏幕显示的馆内路径便可定位到文献的具置。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图书馆先将纸本期刊与电子期刊通过QR二维条码关联,读者用手机对纸本期刊架上贴的QR二维条码扫描译码后查询是否有该刊物的电子版馆藏,如果有便会显示网址,方便读者直接用手机上网查询。
2.4 我国移动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实践情况
我国移动数字图书馆早期研究比国外晚,但是发展很快。朱海峰在2002年提出了将无线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数字化图书馆实现“无线图书馆”的构想,为移动数字图书馆概念的提出做了充分的铺垫。从黄群庆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意义、实现模式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的论述,到胡振华、蔡新探讨将移动通讯技术和数字化图书馆结合起来实现其功能和技术构架,再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图书馆开通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虽然短短几年我国图书馆界就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全过程,但是大多数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都是属于单一的短信息服务模式,多元化程度不够,据国外先进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实践项目还存在明显差距。
3. 移动数字图书馆的现状与反思
通过对国内外移动数字图书馆实践项目的调研,发现目前几乎所有项目都是将图书馆的OPAC系统简单的移植到面向移动设备的专有网站上,再配以包括图书馆新闻、简介、到馆路线和预约服务等内容的读者指南类栏目。图书馆手机短信息参考咨询服务与人工语音咨询相比交流的信息量相差太多,而且读者承担的通讯费用会更高,现阶段根本无法拓展深层次的咨询服务。要实现移动数字图书馆完整的应用服务,就是要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快速、便捷、低成本的检索到所要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正文的需求。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彻底解决在构建公益服务体系下移动数字图书馆内容、技术和读者费用这三方面的难题。
3.1 内容的选择
图书馆文献最大的价值在于内容而非文献承载介质的表现形式,数字资源的内容能否满足读者需求才是其应用价值的核心。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读者群不同,专业图书馆和综合性图书馆的读者群也不同,只有在仔细调研读者群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更准确的提供相应的数字资源内容。不能盲目的将所有数字图书馆资源全盘移动化,而且现阶段实现这一目标在技术上也存在不少困难。
3.2 技术的突破
公益服务体系下移动数字图书馆产业链由数字资源内容供应、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无线传输服务平台以及终端阅读器产品这4大环节组成。只有突破以下技术瓶颈才有可能彻底打通整条移动数字图书馆产业链:①现有数字化资源应重新思考移动访问接口问题,目前图书馆大量的电子书、电子期刊和网络版数据库平台都不一样,没有通用的接口供访问;②不同数字资源的数据存储格式不同,各自的文献加工标准以及数字版权保护的办法也不一样,必须考虑到待选数字资源的版面表现力、信息表现效率、安全性、标准性、对不同智能手机移动操作系统的适应能力等种种因素;③面向桌面互联网的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为相应IP地址范围的用户免费开放,以智能手机为阅读终端,游离在特定IP地址段外的用户如何获取这些数字资源的使用权限,是通过手机号码、SIM卡信息还是手机IMEI码注册认证获取使用权限,还是其他方式需要慎重考虑。因为以上认证方式如使用不当会造成用户信息外泄,增加读者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顾虑。
3.3 读者费用的降低
这里所说的读者费用是指读者在获取数字内容过程中向移动运营商缴纳的数据流量费。虽然目前数据流量费较3G服务推出时有所下调,但已经习惯于工作中免费上网享受数字图书馆服务的读者来说,如果移动数字图书馆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文献正文获取或更深层次参考咨询需求,当前的3G资费标准肯定尚未达到普通读者向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转变的心理价位。
4. 推动移动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切入点
创建成熟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模式,是一个从理念创新到研发测试再到实践运行反复历练的过程。目前数字图书馆处在基于互联网的桌面化向移动化发展的阶段,其目标定位与技术的发展和服务的创新密不可分。为使移动数字图书馆突破现有瓶颈,能被更广大的移动数字阅读用户所接受,以下几方面可成为推动移动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切入点。
4.1 扩展OR二维条码应用
将馆藏书籍的目录和部分内容转换成几个QR二维条码,再将条码添加到OPAC移动书目检索结果中。读者通过智能手机安装的条码读取软件将检索结果中的QR二维条码转换成文字后再展开阅读。以上应用一则方便读者迅速了解书籍内容和结构,符合移动数字阅读的碎片化特征;二则大大减少了网络数据流量,节省了读者费用。
4.2 开展多元化的移动数字图书馆联接模式
B/S模式对智能手机硬件性能的要求低,各种数
字图书馆资源不会因为手机系统的不同而导致操作结果的差异,但缺点是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数据流量较C/S模式要大且加载速度慢。在建设移动数字图书馆时要充分考虑到本馆的资源状况和读者的具体需求再搭建移动数字图书馆架构,也可以两种联接模式都采用,这样既可以满足一般读者的基本需求,也可以通过安装多种移动数字图书馆应用程序为高级读者或活跃读者定制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两种方式兼而有之、取长补短能充分满足不同读者群的需求。
4.3 以微博客的形式深化学科馆员服务
微博客是一种结合即时消息和博客特点的消息系统,它的出现充分发挥了智能手机作为阅读终端的互动性和及时性特征。移动数字图书馆可开通微博客项目,方便学科馆员们开展多个专业领域更专、深、精的信息推送服务。学科馆员利用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导读报告、自己日常的导读服务工作感悟、心得、设计、导读课件等上传发表,在第一时间向跟随浏览的读者群组进行信息推送服务,加强读者跟馆员的交流,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能力,达到相互激发的导读目的。
4.4 智能提示与文献分享功能
移动数字图书馆可保留注册用户以往检索历史和检索策略,当该用户再次检索时,不需要重新输入,直接选择以往的操作记录便可。如果选择以往检索策略,系统将标注结果中的新增内容主动提示读者阅读;也可在用户输入新检索词组时智能提示多组相关检索提示或热门词汇。当导师或课题组负责人检索到某一文献,可以给文献添加批注,提示学生或组员此文有价值、需精读讨论等,或者也可以实名或匿名方式推荐给更多人。充分开发智能提示和知识分享功能,可使移动数字图书馆信息浏览变得更加简便和迅速,并充分考虑到了智能手机作为移动阅读终端的便捷性和随时在线的特点。
网络用语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网络失范语言;传播;大学生
网络语言是依托于互联网的使用而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在网络中使用的一种语言。而“失范”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来的,意指“缺少规范”[1]。网络语言作为网络社交的一种必要形式,它的出现给传统语言文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虽然网络语言仍属于传统语言的范畴,并没有游离于传统语言文字之外,但因网民使用网络语言的随意性,达到交流的便捷性,而对传统语言文字进行简化和概括,对词语的使用和语法规则进行了变更。固然,好的网络词语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的一种丰富,而不良的网络词语则会对传统语言文字的则造成冲击。
1 网络失范语言对大学生多维度影响的现状
1.1 语言语法失范
在确保不影响沟通的前提下,网络语言的使用往往不受到传统语言文字规则的限制,网民们会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表达自己,这也是网络失范语言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网民们为了沟通的便捷,往往以数字代替文字:“886”表示“拜拜了”,“94”表示“就是”;为了追求个性特征,网民们也会故意颠倒平翘舌音,如将“崇拜”说成“葱白”;还有的网民为了打字的方便,用简化字表达两个字或几个字才能够表达的意思,如“酱紫”表示“这样子”,“十动然拒”表示“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等。除此之外,网络失范语言也出现了一些语法失范的现象,如“可爱”表示“可怜的没人爱”,“请允悲”表示“请允许我做一个悲伤的表情”等。
1.2 语言行为失范
就目前而言,网络语言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且由于网民身份的隐秘性,表达形式的随意性,导致网络语言行为失范现象的出现。近些年来,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层出不穷,网民将网络作为情感宣泄的窗口来发泄自己的不满,用粗俗的语言对其他网友进行人身攻击等等[2]。例如“TMD”表示“他妈的”,“WBD”表示“王八蛋”等。由于网民身份的隐秘性和网络监管力度的不够,导致部分网民对自己约束不够,在网络上肆意妄为。
2 大学生使用网络失范语言的原因分析
2.1 网络交际的语境特点
区别于面对面或电话等现实交际形式,网络交际没有现实交际中一些规则和传统的限制。人们在网络中交谈时,只要双方沟通无障碍,其表达形式往往容易被忽略,基于此,网络交际的语境特点为网络失范语言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际方式,而网络所提供的便捷性和隐蔽性也改变了人们现实交际中所必须遵守的规则。人们在网络中的真实身份被隐藏起来,其作为网络中无标识的主体,也不会受到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的约束,因此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更加的无所顾忌。在这样一个监管力度不够、足够隐秘的场所,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不受限制,其自我约束能力逐步下降,更容易暴露出人性丑恶的一面。而大众又是容易随波逐流的群体,在足够开放的网络环境中,人们的主观意识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容易被部分网络用户引导,由此给网络失范语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2.2 网络使用主体的特征
在根据CNNIC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七)显示[1],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50.3%。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比75.1%,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29.9%。我国网络使用主体以10-39岁的青年主体为主,而这一主题崇尚自由,渴望冲破羁绊,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这一群体同样也是网络失范语言传播的主体,他们喜欢在网络中创造一些新的词语,并相互传播,如果某个人在网络中不知道新词语的含义,会被认为是落后的、与时代脱节的。近些年来,我国每年都会产生年度新词语,从这一趋势可以看出,青年群体在网络交际中乐此不疲的在创造不规范的语言文字,而这一现象也是导致网络失范语言的根本所在。
2.3 语言传播责任理解的偏差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应规范汉字的使用和语言的传播,但是公众对语言的传播责任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大部分公众认为规范汉字的使用及语言的传播应当是文学家的事情,而不管自己的事情,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汉字的规范使用及语言的传播事关我们每一个人,而语言和文字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公众应当树立正确的汉字及语言传播的责任观念,自觉使用规范汉字、自己传播文明用语。当然,网络用语并非不可取,但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明确自己规范语言传播的责任,擦亮眼睛分辨网络用语的优良,不做网络言语暴力及不良言语的推手。
3 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规范语言的路径研究
3.1 学校层面
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言语健康意识养成教育,以促使学生文明使用网络用语。同中学教育不同的是,大学教育更为开放,学生更为自由。因此学校应当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教育的特点,开展规范网络用语活动。例如以社团为媒介,开展汉语拼音大赛、成语接龙比赛等,以此在校内营造文明网络用语氛围。与此同时,高校教师也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合理使用网络用语,积极引导学生文明使用网络用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文明使用网络用语的习惯,也能够拉近同学生之间的距离。
3.2 社会层面
在网络文明建设离不开社会媒体的积极引导。媒体应当加强对报纸、杂志、期刊等出版物的管理,正确引导公民语言文字的使用习惯。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份子,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更应当从自身做起,规范使用网络用语。媒体应当在社会上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用语氛围,而大学生也应当积极地营造这一良好氛围,以共同推进网络用语的发展[3]。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网络用语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网络语言暴力,以从法制层面规范网络用语。
3.3 个人层面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应当主动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在网络交际过程中,文明使用网络用语,不参与网络言语暴力,积极营造网络文明用语氛围[4]。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在网络用语的使用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认识网络语言、文明传播网络语言、准确表达网络语言,通过对自身的严格约束,促进网络用语的向前发展。当然,网络用语虽然是网络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在网络交际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少使用网络用语,尤其是简化用语,以避免其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传统用语造成影响。
4 结论
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势必会推动网络用语的发展,但是在网络用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主动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对于网络用语中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予以抵制,尤其是作为网络用语主体的大学生,更应当加强对自身的要求,文明使用网络用语。与此同时,国家相关单位及社会媒体应当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监管和引导,以从法制层面及社会层面营造文明使用网络用语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Crystal D.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于根元.中国应用语言学史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网络用语的现状范文6
论文摘要: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已成为新词语衍生的重要语域。网络新词语的衍生与变异对当代汉语词汇系统和词汇规范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词语的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另一方面,网络词语的不规范问题也异常严重,日益受到人们的诟病。因而,很有必要对网络新词语及其不规范的表现、规范的原则、规范途径及方法等问题进行进一步地探析。
网络词语是指网民们在各种聊天室、新闻组、BBS留言板、在线论坛、博客日记及其他相关网络媒体领域中进行信息交流时创造、使用的以文字为主,包括各种字母、数字、图片和表情符号等在内的一套独特的言语交际符号。网络词语大都是新词语,以网络流行语为典型代表,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词汇。从语源上看,主要包括新创词语、外借词语、新义词语、泛化的方言词、字母词、数字谐音词、新缩略词和图文组合符号等[1]。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是外源性词语,如外文原形词、外文缩略词、译音词、中西合璧词、纯字母词等。
由于网络交际是一种虚拟性和匿名性的交际,加之网民构成的不确定性,目前,网络用语仍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一些网民的用语随意混杂,甚至夹有很多粗俗、肮脏的词语,其中有些用语即便是一些超级网虫也很难弄懂,已部分地造成了网络交际的无序和混乱局面,降低了网络交际的效率;又由于网络词语具有极强的流行性、外衍性、超时空性和使用主体的强未来发展性,已彰显出对全民用语超乎寻常的影响力,冲击着现有的语言规范。这一现状令人堪忧,更突显出对其进行研究和规范的必要性。我们拟从网络词语的不规范表现、规范原则和规范途径与方法等三个方面做些探讨。
一、网络词语的不规范表现
2008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2.1亿人,仅次于美国2.15亿人,居世界第二,CNNIC预测在2008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如此庞大数量的网民,正彰显出网络语言的勃勃生机。网络词语在彰显个性和独创性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规范问题。
(一)用字用词随意,产生了许多生造词、异体词。许多网民为了提高录入速度,或者为了节约上网费用,或是为了省力,或者是受到常用输入法的影响,或者是为了显摆个性,在词语的使用上往往表现出非常随意的倾向。他们在网上交流时,多不太注意所使用词语是否准确、是否规范,往往是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交际手段,恶意创造、任意缩略和同音替代①、乱用代码等等,如:对论坛的主持人就有“版主、斑竹、板主、班猪、斑猪、版猪、班都”等多种称呼,致使在网络词语中生造词、病句、字母、符号和汉字杂糅式表达、答非所问的断裂式会话比比皆是。
(二)较高的变异性和不稳定性,不利于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传承。由于受到网络时尚流行性特征的影响,网络词语呈现出爆发式消长的高变异性特征,网络词语的更替速度特别快,时常是今年这一批词语爆发式产生、流行和普及,下一年又换成了另一批词语。跟风式的流行时尚引发的必然是网络词语整体构成上的不稳定性,网络新词的显现和旧词的消隐都呈现出爆发式变化的特点。一种语言的词语如果更替过快,十分不利于语言学习和已有社会文化的传承。
(三)情境化色彩浓厚,全民可接受性降低。许多网络词语的意义只有在当时网络交际的独特语言环境中才能够被理解,离开了具体的网络交际语境,就会出现难以理解或语意发生变异的弊病,又加上网民随时都有可能会在交流情境中创造出一些新词和新式表达,从而使网络语言千奇百怪,致使其全民普遍可接受性大为降低。
(四)有些词语过分直白,明显带有浅薄和粗俗的倾向。互联网交际的个性化、匿名性、开放性以及交往主体的真正平等性等特征,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比在真实世界更为自由的交际空间,每个网民都处于一个相对个人化的自主空间之中,既不被人监督,也没了许多禁忌,交往主体之间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网民们正是通过网络这一自由交往的平台堂而皇之地满足了分享、窥私、发泄、猎奇、炫耀、显摆以及展示谋略等各种心理欲望,却又不必承担现实的道德和舆论压力。在此情景下,网络词语体现出了不同一般的直白性——在网上,网民们什么话都敢说,而且说得直截了当。然而,过分的直白带来的必然是语言的浅薄、粗鄙和恶俗,有些词语随意、混杂甚至粗俗不堪,缺乏使用规范,并被一些网民带进现实生活之中,挤占了规范词语学习和使用的生态空间。
(五)语码混用现象②严重,已对汉语的纯洁和主要交际工具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网络用语中非汉语成分的外文原形词、字母词、数字与符号、图形的组合体等所占比例相当高,语码混用现象相当严重,很多词语成了异族文化入侵的帮凶,已经给网络交流秩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现有的词语规范标准带来了很大冲击。
二、网络词语规范的原则
作为社会生活的纽带、人们相互沟通的工具,语言不能没有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正如帕默尔所说,语言是“以最精细微妙的方式向人们施加力量并且最不容人们抗拒的一种社会现象”,“这套与特定的思想内容相关联的符号系统有武断的性质,你要用它,就得不折不扣地遵守它的条件。对于思想和言语的关系的任何扰乱都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2]147。“说话人想要传达新的事实、新的思想和新的经验可以主动地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语言。但是他的所有发明和改造得通过检验证明为可以理解、得有听话人的认可才行”[2]66。可见,语言必须建立社会共同认同的规范,语言的创造也必须经过社会的检验,这是语言的社会性所决定的本质特征。网络词语虽然目前仍处于一种社会方言的地位,但由于其对全民用语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又加上上网已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了保证全民交际用语的准确与高效,必须对网络词语进行尽可能地引导和规范,以减少其对全民用语规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冲击。
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首先是要明确网络语言的规范。其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道德规范,二是语言规范。道德规范主要是加强网民的道德自律,建立网络语言道德,倡导文明健康的网上交流风尚。语言规范旨在引导网络语言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网民之间的有效和有序沟通[3]。
其次是要确定规范原则。网络用语规范宜采取以下五条原则。
1.约定俗成、逐渐规范原则。戴昭铭在谈到一般语言规范原则时指出,“约定俗成”本有两层意思,它既不等同于“自然形成”,也不等同于“既约定又俗成”。“约定”和“俗成”是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约定”离不开“俗成”,“俗成”不能没有“约定”[4]。此原则同样也适用于网络用语规范工作。约定俗成原则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一条基本原则,对网络用语同样具有指导作用。由于网络本身还是新生事物,仍处于成长之中,同样,网络词语也是一种新兴社会方言,也有个约定俗成的过程,广大网民有创造词语和选用词语的自由,因而必须采用“约定俗成”的规范原则。“逐渐规范”是指对待富有个性和独创性的网络词语不宜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在某一时间段内必须按某种规定执行),而应根据网络交际的独特语境,不断地调查词语应用的实情,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地进行规范。
2.自发规范和自觉规范相结合的原则。“自发规范是社会在语言运用中自然的调节行为,是比较消极的规范形式;自觉规范是人们对语言应用有意识地采取某些措施,进行必要的干预,以维护语言的纯洁,促其健康发展,便于社会应用,这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形式”[4]。由于网络媒体的虚拟性、个性化强和难以监管的特点,因而易于采取自发规范和自觉规范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大力引导网民认识到网络交际中使用不规范词语的各种弊端,提高对规范的必要性的认识水平,自发规范自己的语言,同时倡导广大网民自觉使用规范词语,抵制不规范用语。在网络交际环境中自觉维护民族语言的纯洁。
3.分层规范、动态跟进的原则。网络词语内部成员地位是分层性的:有些词语已进入全民用语的核心层;有些词语比较常用,已进入全民用语的通用层;有些词语通行面窄,只处于全民用语的边缘层。
同时,网民在构成年龄上也是分层级的,老、中、青、少各个层次的网民都有。“规范是在发展中的规范,发展是在规范下的发展”[5]。威廉?洪堡特也曾说:“语言客观地、独立自主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它恰恰在同一程度上受到主观的影响和制约。”
“语言在每一个人身上产生的变异,体现了人对语言所施的强力,”“语言及其形式的规律性,决定着语言对人的影响,而决定着人对语言的反作用的是一种自由性原则。”[6]74、75“规范是要推动发展,限制了发展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范”[7]。因而对网络用语进行规范,要有宽容的心态,应该采取分层规范、动态跟进的原则。严格要求的往往应是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等,至于在日常生活和网络交流中使用一些欠规范但是生动的语言,应区别对待。说不定这些尚欠规范但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网络词语在未来的言语实践中随着网民的高频使用而逐步规范,就能进入全民用语的核心层。
4.道德规范和语言规范相结合的原则。网络用语的不规范有很多是由交际内容和交际方式在道德上不规范所引发的,同时语言中的不规范也总是容易引发道德的争议。因而对待网络词语,宜采取道德规范和语言规范相结合的原则,倡导文明上网,提倡并褒扬良好的网络道德,把网民网上道德自律和网络语言监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全方位提高网络词语规范的水平。
5.国民语文教育规范和社会用语规范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国民教育体系,抓好青少年的规范语文教育(学习规范语言,规范书写、规范用字、规范表达等),培养用语规范的未来网民。因为当今网民构成中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才是未来社会的言语主体,他们今日的用语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通用用语,这就是网络词语的强未来发展性特征。因而必须抓好青少年的规范语文教育。同时,还应加强宣传并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规,做好社会用语规范的宣传、指导和督察工作。
三、网络用语规范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利用网络词语流布范围广、强超时空性优点,依托网络,广泛宣传用语规范的必要性和好处,指出使用不规范网络词语的弊端,正面引导广大网民在网络交际中自觉使用规范词语。
2.针对网络词语使用主体的强未来发展性特点③,抓好青少年网民的用语规范教育和引导,在国民教育课程中开设好网络词语的研究性课程,正本清源,打好网络词语长期规范的基础,防止跟风冒进的形式主义和规范工作的重复浪费。
3.编好网络词语规范辞书,利用规范的辞书进行匡谬正俗,为网民提供一个属于他们的网络用语指南,为准备上网交流的人提供一个参考。如已出版的《网络时尚词典》、《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等工具性辞书。以权威性规范辞书对网语的取舍来形成一种正面评价和引导,让网民在网络用语规范方面“有章可依”。当然,编写辞书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也不能过于死板,总体上应该介绍网络语言中的一些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网民普遍认可的新词,由此来建立网络语言的基本框架,推动网络语言的良性发展。
4.进一步强化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及行政和社会服务人员的用语规范,通过正面渠道引导广大网民使用规范词语,加强监测、分析和研究,适当限制不规范网语的使用范围,倡优批劣,标本兼治。全体网民的规范意识提高了,上网交流时就会主动放弃一些不规范的词语,网络词语的规范性程度自然也就提高了。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语言文字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究探讨”的可喜转变过程,对规范对象认识越清楚,越有利于网络用语规范的推进。只有加强监测、分析和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网语规范工作。
5.加强网民的道德自律,建立网络语言道德规范标准,倡导文明健康的网上交流风尚,大力抨击用语不道德行为。倡导网民自觉地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网上交流。
总之,语言的多样化是语言生活的需要,网络语言总的说来是鲜活的时代语言。网络词语虽然还仍存在着许多不规范问题,但如果我们只看到它的负面影响而将其完全斥为文化垃圾和精神污染,这种态度是保守的、不科学的、极端的。正如人类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一样,网络语言也是网络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产物。实际上,随着网民人数的激增,网络语言已经在网络生活中乃至全民用语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有些词语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交际的基本用语,虽然其内部成员构成上仍良莠不齐,但它已经是一个有着现实合理性的客观存在,并对全民用语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由于其构成要素、构成方式、表达手段等大都没有违反现代汉语的基本规律,目前仍然只是处于现代汉语的一个社会方言的地位,随着网民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各界对语言规范的理解和支持,对其进行适当规范也肯定是必要而且可能的。
附注
①网民们抑或也是受节省上网费用、提高输入速度或是有意幽默、求新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可能在用词上是有意采用了谐音或替代方式。
②“语码混用”指的是语码A的成分直接并入语码B中,而语码B一般来说占主导地位,语码A只处于从属地位。(参见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第202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③由于网民中年轻人占了极大比例,而这些年轻人又是未来社会的代表,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极易把这些网络词语带进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去,其中的很多词语就很有可能被约定俗成为未来社会的基本用语。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用语具有使用主体的强未来发展性特点。
参考文献:
[1]杨文全,杨绪明.试论新词语的消长对当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1-110?
[2]L.R.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佘文斌.“网语”四题[J].现代语文,2006,(9):65-103.
[4]戴昭铭.规范语言学初探[M].哈尔滨:北方论丛编辑部,1994.
[5]吕冀平,戴昭铭.当前汉语规范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语文,1985,(2):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