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德风险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德风险的概念范文1
摘要:本文拟从道德风险的性质和风险源的视觉,阐述企业道德风险与企业管理行为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在分析现有激励机制存在缺陷的同时,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导致企业道德风险的非伦理管理行为的原因,以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道德风险治理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企业道德风险;管理行为;风险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4012505
道德风险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医疗保险;道德风险;防范;规避
引言
社会保险制度是我国一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必然产物。近年来随着医保费用支出的持续高涨,道德风险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道德风险的存在导致医疗保险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和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对于社会医疗保险事业发展具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1社会保险体系下道德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道德风险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经济哲学概念,是经济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领域已经成为道德风险高发区,风险发生频率高,风险分布广泛,因道德风险所造成的社会损失也最为严重。在我国医疗保险市场中,基本医疗制度所涉及到的利益群体较多,各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更为复杂,医疗服务产品表现出的异质性、不可逆性和专业性等特点进一步加剧了医疗保险领域道德风险问题的严重性。从时间角度来分析,道德风险包括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保险对于被保险人的行为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事前道德风险主要是对被保险人的疾病发生概率产生影响,会导致被保险人将更多的支出用于医疗费用方面的支出,从而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过度消耗。在被保险人患病以后,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往往是不固定的,患者面临多种医疗方案的选择。而患者对医疗方案选择的盲目性可能会造成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这种情况下的道德风险就是事后道德风险。相对而言,事后道德风险的防范显得更加重要。从微观角度来看,道德风险又可以分为患者过度消费而引起的道德风险和医疗服务人员的诱导性需求引起的道德风险。被保险人在投保以后,患病治疗期间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对于医疗服务需求将会产生影响,由于社会医疗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投保人的医疗费用负担,因此容易造成患者在选择医疗方案时超出实际的医疗需求,产生医疗卫生资源过度利用的问题。另一方面,医疗服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时候存在利用信息优势诱导患者接受过度医疗服务的问题,这从本质上是由于医疗服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
道德风险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不对称作为保险行业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是造成近些年我国保险行业形象整体欠佳的重要因素。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保户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各类纠纷不断,这对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我国保险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危害极大。
二、保险业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信息不对称对保险业来说一是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妨碍保险机制顺利运转的主要障碍,这种信息不对称可分为两种情况: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1、道德风险。根据被保险人的行为时间,区分了两种不同的道德风险,如果被保险人的行动发生在保险事故之前,这是“事前的道德风险”;如果被保险人的投保行动发生在保险事故之后,则是“事后的道德风险”。在对事前的道德风险进行了研究之后有一个研究结论是:如果保险人无法控制被保险人的行为,那么购买保险将减少被保险人谨慎行事的动机。
那么,如何减弱道德风险的影响呢?如果保险人通过将被保险人的行为表现与所收取的费率水平联系起来,那么就可以使被保险人有动机去关心保险标的,从而消除道德风险问题。但一般来说,这一结果并不适合于有限期间的情况。此外,由于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保险公司一般不会分享潜在客户的信息,因此被保险人可以转到另外的保险公司投保,这使得保险公司很难在实际经营中对行为表现不好的客户实行惩罚性费率。
在事后道德风险的情况下,由于无法观察到保险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保险人只能依赖于被保险人的报告或者是进行成本较高的调查。在这种情形下,保险人的正确对策就是进行随机的审计抽查。
道德风险使有效的市场均衡无法达到,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不完全的保险保障也只能导致次有效均衡。这是因为“道德风险涉及到两个存在对立关系的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分别是有效的风险分摊和有效的激励,有效的风险分摊目标要求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而有效的激励目标则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是说,如果某项决策会产生某种后果,那么,做出决策的人应当对此种后果承担责任。”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并不一定会提高社会福利,结果如何取决于政府是否在掌握信息方面比保险人更占优势。
道德风险在经济学中已经是一个得到广泛讨论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道德风险在保险业中的存在使得经济运行机制不能达到最优状态,而且还因为道德风险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道德风险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组织的集体利益与组织中的个体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一般而言,当委托人的最终收益不确定或者部分依赖于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又不能完全被观察到时,就会产生道德风险。保险市场为道德风险提供了最生动的说明实例,但实际上,道德风险也存在于劳动关系、金融合同等其他领域。总体来看,在道德风险的研究方面,保险经济学的发展与主流经济理论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2、逆向选择。在逆向选择的研究方面,被保险的人群可分为两类:“好风险”的被保险人与“坏风险”的被保险人。区分这两类人的唯一标准就是保险事故发生的概率不同。在逆向选择的条件下,一个竞争性的保险市场不会达到均衡。有效均衡状态下保险的供给应当是歧视性的:对“坏风险”的被保险人提供一个高价格的足额保险,对“好风险”的被保险人则提供一个低价格的“部分保险”。该模型的政策含义是:保险市场存在失灵,而垄断的保险市场(在政府的监管下)可能是一个次优选择。
在去掉了保险人的短视行为假定,并假定保险人能够控制个人对保险的购买,或者是各个保险人之间能够做到客户信息共享,在这样的情况下,分离均衡将总是存在的。其后,一些学者的研究指出,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被保险人的过去表现确定费率并将风险分类作为歧视性合同的替代或是补充。在保险人完全信守承诺的条件下,保险人根据被保险人的过去表现确定费率将达到怎样的福利效果。
如果对风险类别的划分无需成本,那么风险分类将会提高市场效率;但是,如果统计信息的获取是有成本的话,风险分类的效果就不易判断了。鉴于对使用可观察的个人信息(如性别、种族、病史、基因等)进行保险定价存在道德方面的激烈争论,这一结果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
如同道德风险一样(只不过程度稍低一些),逆向选择也是一个超出保险领域的重要问题。保险经济学对逆向选择的研究已经应用到经济学的其他领域,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模型里,人都会进行能揭示其质量信息的信号传递,从而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然而,在实际的保险市场上,信号传递并不存在,被保险人通常不会参与能够揭示他们是否为“好风险”的特殊活动。
3、道德风险与逆选择。道德风险与逆选择的问题在实际保险市场中常常是纠缠在一起的,这也使得保险经济学在这两个问题上的实证研究和经验调查受到很大限制。总体来看,保险经济学中将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放到一起考虑的研究成果还不太多。
三、解决对策
通过上述对信息不对称的分析,保险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规避:
1、保险人对付道德风险的策略选择。规避道德风险的策略有三类,即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挽救。其中,事前预防是主要的手段,其具体的策略很多。具体到保险人而言,最主要的和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保险条款,即保险人所设计的保险条款应尽量使被保险人谨慎行事的边际收益或不谨慎行事的边际成本为正值。在保险实务中,要使谨慎行事的边际收益为正,主要方法是在设计保险契约时,通过免赔额或共保条款使被保险人承担部分损失。免赔额条款规定保险人从损失赔偿金中扣减预定的固定金额;共保条款规定从损失赔偿金中扣减预定的百分比。这两种规定都要求一部分损失由被保险人承担,从而为被保险人减少损失提供了经济上的动力。
另外一种规避道德风险的方法是使谨慎行事的边际收益为正的方法,即对那些采取防损措施的被保险人进行奖励。实际中,保险人应选择哪一种措施来应付道德风险,这要依据保险人所面对的是哪一种类型的道德风险。如果保险人面对的道德风险极有可能加大损失,那么保险人就应当使用免赔额条款。这是因为使用免赔额条款不仅有利于鼓励被保险人采取有力度的防损措施,而且在处理小额索赔时还能够减少成本支出。然而,如果保险人面对道德风险会使自己的开支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就应选择共保条款。原因在于被保险人遭受的损失越大,共同的支付也就越大,这样被保险人就有了进一步减少损失的动机。另外,保险人还可以通过对保险条款执行情况的检查或采取针对性的核赔查勘策略来规避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 健康保险道德风险风险控制
2006年9月1日施行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规定:健康保险涵盖了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底在全国50个城市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对健康保险的预期需求高达76%,为人身保险类产品的首选险种。目前,我国健康保险市场的潜在需求正在快速释放,急骤上涨的医疗费用已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部分人甚至因病致贫。然而,在经营健康险的保险公司中,80%以上公司的赔付率超过80%,这直接导致很多保险公司都不愿涉足商业健康保险。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现状是:居民的消费需求高涨,但却无法获得一份切实的医疗保障;保险公司投资踊跃但却难以从中获利;而国家则面临着医疗改革后的重大疾病无保障的难题。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所面临的困境,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健康保险本身的复杂性、健康信息不对称、医疗信息不对称、资金运作方式、供需脱节、医院网络建设落后等因素。其中,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发生频率最高,分布最广,造成的损失最大,又最难以有效地规避,是导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风险巨大的主要原因。如何从制度安排上建立起道德风险行为的约束机制,将道德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是摆在健康保险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商业健康保险领域中“道德风险”的经济学分析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亦称“败德行为”,它可定义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近年来,这个术语已经引伸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诸多领域,成为微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它已与道德本身没有多大关系,泛指市场交易中的一方难以观测或监督另一方的行动而导致的风险。道德风险源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按照威廉姆逊的定义,机会主义倾向指人们借助不正当的手段谋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倾向。机会主义行为有“事前”与“事后”之分,事前的机会主义被称为“逆向选择”,即在达成契约前,一方利用信息优势诱使另一方签订不利的契约。事后的机会主义被称为“道德风险”。
从本质上说,道德风险是经济外在性的表现形式。按照经济学的解释,未被市场交易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及收益,统称为外在性,即市场交易价格没有完全包含额外成本(如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履约成本等)和额外收益(如厂商排污造成水及空气污染,却并没有为此付出成本而受益)。外在性有消极与积极之分,负的外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即破坏了市场均衡或导致市场均衡的低效率。从经济学的角度,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使得负有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并不承担其经济行为带来的不利后果,同时亦不享受其行为带来的收益。合同的不完全性,直接导致了双方当事人的效用冲突,从而发生道德风险,即享受利益的一方并没有为此付出成本,而付出成本方在某种程度上并未享受应得利益,此时交易价格非均衡,产生了消极外在性。在保险领域,投保人投保后,认为已将保险标的面临的风险转嫁给保险人,这种“高枕无忧”的心理放松了对标的物可能遭受风险的防范,从而引发了道德风险,增加了保险人的赔偿机会和赔偿数额。如果没有保险人的介人,被保险人或投保人作为标的物风险的承担者,则一定会支付部分费用用于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这无疑会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此时,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用于防灾的边际费用恰恰等于保险标的边际损失的降低幅度,道德风险也就不存在了。对于以上两种情形(即被保险人为防范风险付一定成本和不付成本)损失概率及损失程度的差额部分,保险人为此多支付了成本费用,该费用并没有在保险商品价格――保费中予以体现;而被保险人或投保人却能够白搭保险人付成本之“便车”,从而产生了消极的外在性。在全额投保的情形之下,保险人更是无法评价投保人的防范措施与效果,缺乏激励机制的均衡保费无法反映出投保人为防范风险所做出的努力,也不利于投保人强化预防风险的动机。在健康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在患者健康信息和医疗信息掌握上处于明显的劣势,患者和医疗机构出于自身的利益而“医患共谋”损害保险公司的利益。这种道德风险导致了对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即医疗服务带来的边际收益低于其边际成本,使医疗保险费用脱离它所提供的医疗保障水平而不受约束地节节攀升,社会有关方面将承担巨额的与所维持的健康水平不相称的医疗费用,占用了本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稀缺资源。
二、商业健康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和影响
从需方角度,健康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被保险者不再积极预防疾病。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自我保健行为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减轻疾病造成的危害。但由于购买保险减少了个人防范风险的动力,从而改变疾病发生的概率,这称作“事前道德风险”。其二,被保险者的过度消费。疾病发生后人们往往选择昂贵的治疗方案,这称为“事后道德风险”。
从供方角度,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医疗机构的诱导需求,诱导需求指医疗服务提供方利用其信息优势诱导患者接受过度医疗服务的现象。医疗机构具有诱导需求的内在动力,因为他们的收入与医疗费用的高低成正相关关系;医生又具有诱导需求的能力,因为医疗服务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是一种专家服务,具有供方信息垄断风险,医生对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医疗服务的适度性等信息更为了解。而被保险人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和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对医生往往持服从态度,而保险机构不直接参与诊疗过程,对医疗机构的行为更缺乏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兼具服务建议者和服务提供者双重身份的医疗机构就可以很方便地实施诱导需求。
除此之外,一些商业保险公司也存在道德风险,如升高参保门槛,以挑选患病概率较低的参保者;或是规定严格的赔付条件,来增加参保者索赔的难度。这此都是为了降低赔付概率,增加盈余。不过,相对来说健康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主要存在于供方和需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健康保险的各参与主体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采取相应的行为达到顶期的目的。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对医疗商品的需求扭曲,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以及社会福利的损失。此外,道德风险降低了社会诚信水平,恶化了医患关系,增加了人际交往与社会运作的总成本。
三、商业健康保险道德风险的控制
1.加强需方道德风险控制
需方的道德风险会产生额外的医疗服务,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1)设置起付线
设置起付线即投保人在患病时先自付一定的费用,当费用超出一定标准时,超过部分由保险公司支付。从医疗费用的分布上看,一年内发生小额医疗费用的个人占较大比例,仅有较少比例的人花费较高的医疗费。自付小额医疗费,对于个人而言并没有增加很大的经济负担,但累积起来对保险公司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因此,设置起付线可使保险公司支付医疗费用的成本减少,降低赔付审核时的管理费用;另一方面可以抑制一部分被保险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从而降低健康保险的支付。
(2)设置共保条款
共保条款要求投保人按一定比例支付医疗费用,超过比例部分才由保险公司赔付。共保条款使得被保险人和保险公司都承担了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在共保条款下,额外医疗服务不再是免费的午餐,被保险人要承担额外医疗服务的部分成本。所以,被保险人有减少额外医疗保健服务的激励。
(3)实施保单限额
由于一些疾病治疗费用非常高,而且很难估测该疾病最终的花费,为了降低道德风险,医疗保险保单通常采取规定上限来限定保险的总额。该办法是对被保险人的医疗费用或服务量设立封顶线,限额以内的由保险公司支付,限额以外的部分由被保险人自己支付。这样做虽然可以降低投保人的道德风险,但不适合大病和重病患者。
2.加强供方道德风险控制
商业健康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不仅和患者(需方)的消费行为有关,还和医院及医疗机构(供方)的行为有关。医生掌握着疾病和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多数情况下,病人将医生作为医学权威而完全遵从医生的决定,医生对医疗保健费用的影响力远远强于患者,且患者过度消费也必须通过医生的配合才能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通过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行为来控制道德风险更为关键。
(1)改革保险费用支付方式
目前,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费用结算主要还是采用按服务项目收费制,这种付费方式使得医疗机构的收入与提供的服务量直接相关,不满足激励相容约束下健康保险公司的效用最大化,极易诱导医疗机构向被保险人提供过度的医疗保健服务。要防范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必须改变医疗费用的偿付方式。而预付制的费用支付方式可以切断医院收入与其提供的服务量之间的直接联系,促进医院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动进行费用控制,促使其更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医疗供方道德风险的发生和蔓延。
(2)建立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监督与评估机制。首先,注重患者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评价,因为患者是医疗服务的直接对象,对医疗服务质量、价格和行为表现最有发言权。其次,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医疗服务内容、价格公开制度;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医疗服务监督电话,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价格信息。保险人应建立医疗机构和执业医生信息库,选择信誉级别高、服务优良的医疗机构和医生签订服务合同。
3.提高保险公司业务内控水平
健康保险道德风险存在于保险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除了加强对需方、供方道德风险控制之外,保险公司必须从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上加强对健康保险道德风险的防范。
(1)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健康险内部控制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要能处理全部健康险保单的核保、核赔管理,同时还要具备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建立疾病、手术、药品和检查等收费标准数据库,并对所拥有的被保险人的医疗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统计分析。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保险公司可以了解健康保险业务运行的全过程,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防范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
(2)健康保险的市场定位、风险评估、保险类型的设计和保障范围的确定均是专业性很强的经营项目,建立一支由掌握保险、医学、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组成的专业队伍,是提高健康险业务内控水平、控制道德风险的关键所在。
道德风险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医疗费用; 道德风险;博弈
[中图分类号] R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252-01
“看病贵”是当今中国社会热点问题。过度需求和诱导需求是医疗费用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与医疗卫生体制不健全及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不合理所诱导的道德风险有重要相关性。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方,是医疗费用发生的主要场所,患者和医院的道德风险将直接影响医疗费用的管理。
1 道德风险的涵义和表现形式
1.1道德风险最早源于商业保险业,现广泛应用到经济生活中各个领域,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道德风险亦称“败德行为”,一般指一种无形的人为损害或危险,亦可定义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1]。
我国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存在着患者与医疗机构以及医疗保险机构的三角四方关系,政府只起到了调节作用,而缺乏有效的监控体系,面临来自患者和医疗机构双重的道德风险。因此,在医疗费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两种道德风险:①患者一方的道德风险。主要是冒名顶替的问题,“一人投保、全家吃药”的现象十分严重,无病住院的现象也相当普遍。②医疗机构方面的道德风险。医疗机构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使得信息不对称在这个行业中不可避免会发生。医院方面就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1.2 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
1.2.1 过度需求:患者由于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影响,实际承担医疗费用下降导致对医疗服务需求上升。这种需求水平与第三方支付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即第三方支付水平越高需求越大,从而导致对医疗资源的过度使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导致了患方的道德风险。
1.2.2医院诱导需求:由于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很强,患者由于对信息和医疗知识的缺乏,一定程度上被动接受供给。由于医疗服务需求的低弹性,医院利用信息不对称造成处于特殊的垄断地位的医院有诱导医疗需求的能力和提供过度医疗服务的倾向,产生了医方道德风险。
2 道德风险博弈分析
2.1过度需求博弈分析
在过度需求道德风险中,主要涉及的是参保患者同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博弈。由于目前社会医疗保险实行第三方即社会保险机构付费方式,造成参保患者不需要自己付费或付费很少,部分患者会提出要求给予过度检查及选择昂贵的治疗方案。患者有可能存在“多多宜善”的消费动机。在许多情况下,治疗方案可以有多种选择,使用何种方案取决于医生的偏好和患者的个人意愿。而在有第三方付费的前提下,使用低成本的治疗方案治疗觉得自己吃亏,因此往往会选择相对昂贵的治疗方案。客观上,社会保险机构很难对参保患者的上述道德风险进行有效监管。因此参保患者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总会选择对社会保险机构实施道德风险,具体来说是不合理利用社会医疗资源,小病大治,过度消费社会医疗资源。
2.2 诱导需求博弈分析
由于医院普遍推行绩效分配制度,医生的个人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紧密相关。从经济人理性假设出发,医生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用信息优势诱导患者进行过度消费。由于患者医疗费用主要由第三方支付,就医的可及性增加,加上由于医疗知识缺乏,对疾病的恐惧和规避心理,往往对医院提供的服务深信不疑,接受医院提供的各种医疗服务。因此,医院不用担心患者拒绝诱导需求而采取的过度服务,医院和患者的博弈并不影响医院诱导需求道德风险的实施。在药物使用方面,医院总是希望使用昂贵药物来获取更大利润。对于医生,在其他人不滥开大处方的情况下,某个医生的最佳策略是滥开大处方;在其他医生滥开大处方的情况下,某个医生的最佳策略也是滥开大处方。而患者与医疗保险机构是很难监督的,或监督成本是非常高的,从而产生市场失灵。典型的表现是医生弃平价药不用而使用高价药。
3 道德风险的防控机制
3.1转变医院管理模式,改善医疗服务体制。我国政府在不断探索对医疗制度进行改革,明确了公立医院是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以赢利为目的,在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下讲求经济效益。因此,应建立扶持公立医院发展的正确政策导向,回归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具体措施包括:改革医院分配制度,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支出由政府保障,彻底消除医生的收入和医疗服务收费挂钩问题;改革医疗机构内部的收入分配方式,严厉打击医院分配按检查单和处方提成的分配方法,切断医务人员与服务提供量的利益链,代之以医务人员业绩评价的综合评估方式。制定门诊处方的最高限价、常见病住院标准和单病种收费标准等;加强对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增强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的透明度;强化医疗机构的社会监督,定期公开医院费用信息引导病人合理选择适合的医疗机构就医;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药分家;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参保患者的社会责任感,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3.2 改革医疗费用支付方式。通过建立合理的补偿方式,健全医疗保险制度,防止参保人和医疗服务提供方钻制度的漏洞。具体为:对医疗参保方的偿付,综合使用按比例分担、起付线、封顶线这3种方式,吸取这3种方式各自的优点,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降低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其中个人自负比例很难把握,如果个人负担比例过低则起不到抑制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目的[2];如果过高则会降低群众的正常医疗服务需求,引起”穷人付钱给富人看病”现象。个人负担比例要综合考虑个人负担、负担形式、负担哪部分费用、负担比例是恒定还是采用累进制或累退制等。对医疗服务供给方的偿付方式,应用多种方式达到优势互补。如对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按人头付费的方式;对疑难病可以采取按服务付费的方式;对诊断明确、治疗方法固定的病种可以采取按病种付费的方式;对床日费用变动较小、床位利用率高,又难以通过延长住院天数来增加费用的疾病可采用按床日付费的方法。但是选择付费方式的前提是保证基本医疗、费用控制和管理方便。
3.3 建立医疗信息系统。应由政府牵头,协调社保、卫生、公安、民政、信息、银行等部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医疗支付一体的医疗信息系统。建立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有利于医生通过系统可以随时查阅患者就医的相关病史资料、检查报告以及各种影像资料等,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由于医疗信息的共享,保险公司可以获取病人就医的信息,有利于对医院行为进行监督,规范医院的行为;有利于保险机构对投保人健康情况的了解,收取合理的保险费用;还有利于保险机构更加科学合理地对保险费用进行测算,从而使保险费用的使用更加合理有效,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病人自负比例,减少病人负担,降低行使道德风险的欲望[3]。
3.4 建立医师医疗不良行为档案。规范医师医疗行为,制定和进一步推广临床路径。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三合理”规范)。特别要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对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加强监管。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管理机制,规定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建立医师医疗不良行为记录档案,对违反诊疗常规、“三合理”规范的行为进行计分,计分达到一定程度应暂停执业,情节严重应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吊销执业证书。对因违反规定导致保险部门或患者拒付医疗费用的,应建立赔偿机制,由当事人全额赔偿医院损失。
3.5 改革医院的补偿机制。随着医疗保险的普及,加大医疗保险费用的控制必然降低医院的利润。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对医疗机构的主导作用,所以政府应当进一步研究加大对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使各级医院能够稳步发展。
综上所述,医疗费用使用的道德风险是造成“看病贵”的重要原因,可以通过转变医院管理模式、改革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建立病人健康信息系统、建立医师不良行为档案和改革医院补偿机制等方面来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露.防止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机制研究[J].医学信息,2010,23(2):279-280.
道德风险的概念范文6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本质属性决定了执教于独立学院的教师在学院和学生的压力下会表现出一定形式和一定深度的教师道德风险,试探讨从学院品牌建设、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引导增强三方面来规避独立学院教师的道德风险。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大潮推动下,将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本质属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执教于独立学院的教师相对于其他高校教师面临的道德风险在形式、原因和深度上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探索其表现、成因与对策,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履行高等院校为社会培养、输送高层次人才的职能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教师道德风险的含义
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这里讲的道德风险建立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
道德风险不仅存在于经济交易中,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道德风险问题。教师受聘于独立学院,等同于接受学校的委托,通过授课、考试、实训等完整的教学环节以培养更多优质人才为宗旨投入到执教活动中去。若教师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与此宗旨相违背,在具体执教环节作出损害学生正当利益的行为,道德风险就会产生。教师的道德风险有些是可以看到的,如上课不够严肃认真、包庇考试作弊、篡改试卷成绩等;有些是隐藏行为,如敬业精神欠缺、执业心理状态消极、决策动机偏袒、执教能力不求长进等。
二、独立学院教师道德风险产生的独特影响因素
高校教师是社会人,不可避免“经济人”的质因影响,教师道德风险现象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独立学院教师道德风险产生的与其他高校教师相比更有其独特性。
1.独立学院的特点
独立学院经常被定义为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扩招政策的出发点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因素的主导,从而带来大众化的准备不足。独立学院无论是从其产生的背景和过程来看,还是政府政策的导向来看,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长期的教育发展战略当中仍然是一种试验的办学模式。
独立学院的独特属性决定了其以下两个办学上显而易见的特点:(1)经济独立,以市场化以模式运营,以非财政拨款的社会资源为主要经费来源,所以独立学院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独立学院收费高也就不足为奇了;(2)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倾向崇尚传统和权威,而独立学院是1999年以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办学模式,被社会认可还是长期的事情,有些家长宁可报考专科也不选择独立学院,因此独立学院存在生源竞争的问题。在办学过程中要遵循学术和市场双重标准。
2.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学习动力方面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表现在课堂听课精力不集中、自习室里自习人数较少、课后作业敷衍等方面。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习基础方面的原因,通常高考成绩比本二学生低50-60分左右;有学习习惯方面的原因,在学习方面缺乏信心,很少主动思考,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不敢质疑书本和老师的观点,许多学生学习没有恒心,常立志却无恒志。有些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不高;还有家长方面的原因,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好,就业压力小,父母对学生学业期望值低。上述这些原因导致了独立学院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学习动力缺失。
(2)行为习惯方面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潜质较好,可塑性强,能产生许多独特的见解和大胆的设想;但人格结构中认知系统显著发展,而情、意系统明显较差,其发展落后于认知系统,常表现为:思想矛盾多、自律性差、易受外界影响;目的性弱,行为随意,这源自于生活和学习目标的缺失;行为没有规律,爱好广泛、兴趣多变,对专业常常是求通而不求精。
3.对教师道德风险的影响
(1)教师道德风险的主观意识普遍高于公办高校
一方面是出于对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守和维护。在资源靠市场配置的机制下,高校间竞争日趋激烈,独立学院大多走差异化办学策略,求特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为了创造品牌价值,会除制定更加适应学生能力的发展规划、设置发展能力课程,对教师的指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教学工作运行,相应出台较多的教学制度和惩处制度来规范教师行为。除此以外,还会基于学生的特点和市场化需要,制定一些非常规的规定,比如有的独立院校规定考试不及格率超过20%,教师将承担教学事故的责任等。
另一方面是出于对个别学生较好的情感。独立学院学生的情意系统落后于认知系统,行为较随意,且学习动力不强。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为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班级的骨干力量(通常是班级干部)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扮演教学助理的角色,容易与教师建立特殊的关系。也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在评优、评奖活动中容易对教师的道德风险发起考验。
(2)学生对于道德风险的需求普遍高于公办高校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学校、社会过分看重考试分数,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天平,如学生评优、就业等无一不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其次,有些学生受家长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谋个学历,工作方面的事情家长早已安排妥当,为此这些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动力和压力,平时不努力。学生的学习状况不理想。
学生一方面对待上大学的态度有较多层次,另一方面消费着较高的学费,对于家长和亲人总要有所交代,每每考试来临或是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都会有学生到老师那里表达获得良好成绩的愿望。学生对毕业的需求是等同于其他类型学校的,随着对毕业需求的满足,对教师道德风险的需求也就凸显出来。
三、独立学院教师道德风险的表现
基于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和教师的工作内容,独立学院教师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学生方面的道德风险。
1.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人为提高考核成绩:鉴于学校某些非常规的规定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水平,教师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通过的通常做法就是考试前划定范围。教师提高考核成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独立学院采取学生评教的教师考核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部分教师的任教倾斜。使得少数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理考核要求不及时予以批评和教育,为赢得学生好感一味地迎合。教师这样做虽然在校方和学生面前都保全了自己,殊不知毁坏的是教师的执业操守和学校的声誉。
2.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少数同学关系过密:针对学生的特点,许多独立学院采取学生自治管理方式,应该说这不失为一种效果较好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使用不当就会带来负面效应。有些学生功利思想比较严重,特别是个别学生干部,将精力多用于公关、工作,认为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搞好关系,就不愁入不了党,不愁拿不到奖学金。在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的成绩不如人意,他们大学阶段的最大收获莫过于对人际沟通术的谙熟,他们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通常面对协助自己工作的班级骨干提出与考试和入党相关的话题,教师做出的每种决定都是尴尬的。
四、独立学院教师道德风险的规避
根据契约理论,只有签订契约双方当事人处于信息对等和完全的地位,才能避免道德风险,这在教育系统的多元委托关系中是不可能的。但这不是说防范和降低教师道德风险是不可能的,针对独立学院及其学生的上述特点,从学院品牌建设、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引导增强三方面来规避独立学院教师的道德风险。
1.打造独立学院自身品牌
独立学院的品牌建设不是对原母体学校品牌的简单“克隆”与“抄袭”,更不是一时的“速生”,而是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因此,独立学院要善于挖掘母体学校长期积淀中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品牌”,用现代的发展理念加以总结提高,建设人本主义校园文化,用自己的特色文化来不断积淀,以形成独立学院自身品牌。从教师发展与管理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文化,把每一个教职工对事业追求、人生追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为教师教研搭建平台。建设具有人本主义的校园文化需要与学院的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包括在学院内部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术环境、组织生态环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人本主义管理理念,使教师充分实现其自我价值,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不断自我完善,给学院教师充分的人文关怀,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吸引教师,留住教师,发展教师。
2.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授课方式也相当重要。那些授课形式新颖、授课方式生动活泼的教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独立学院学生的异质性强,对他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也要应该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习方法、行为习惯以及心理方面存在的障碍,同时积极采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授课、管理方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逐渐产生学习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以良好的教风感染学生。改变学风,不被不良风气所惑,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以翔实的教学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 从而令学生钦敬,被学生接受,到课率自然就会提高。 教师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得精彩,讲出精华,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便于提高教学质量。
3.运用激励理论引导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激励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去影响个体的内在需要和动机,从而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行为的反复过程。针对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在学习方面没有自信心;行为习惯不好,自律性差;没有明确的学业、人生目标,或是目标太低,没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情况,要运用激励理论中的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形成正确的引导。
(1)运用目标设置理论提升学生的学业目标。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具体的目标会提高学习成绩。并且,一旦困难的目标被个体接受,将会比容易的目标导致更高的学习绩效。清晰的目标会比泛泛地鼓励更具激励作用。这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绩效与自己的目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水平也影响他的努力程度。独立学院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确立清晰的、个性化的学业及人生目标,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把精力投人到学习中去。
(2)改革考试模式与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考核,注重考试内容综合化、选择化、应用化,教师要根据独立学院实际办学特色和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选择合适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制度。加强平时考核记录和测试,实行分项考核,综合评定成绩。加强考后分析,切忌随意评判成绩。
参考文献:
[1]刘玉娟,蒋光斌.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j].铜陵学院学报,2006,(1).
[2]阙海宝,罗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