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园区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园区研究

智慧园区研究范文1

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其体系结构与发展模式是智慧城市在一个小区域范围内的缩影,即反应了智慧城市的主要体系模式与发展特征,又具有一定的不同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的独特性。

“智慧城市”在广义上指城市信息化。即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劳动社会保险等信息化社区,逐步实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智慧园区是通过信息技术和各类资源的整合,充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类园区创新、服务和管理能力,为园区铸就一套超强的软实力。智慧园区的重点在于“智慧”:一方面,它在现实的园区环境之外,综合应用各类IT网络技术,通过网上虚拟园区等实现方式,加强园区内部的互动沟通和管理能力,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它更强调增强园区管委会政府、园区企业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整合能力,把园区内各方的专长资源加以整合推广,为科技园区打造一个整体的强势品牌。

从技术理解:智慧园区结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感知并整合城市的运行状态,构建了未来城市的信息基础,有力地支撑了城市的发展。

从应用理解:智慧园区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智慧园区带来的改变不仅限于理念范畴,它将使园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公共服务、机构决策、规划管理、社会民生七个方面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变革。

2 智慧园区的特征

智慧园区,因为有了“智慧”,不再停留在园区数字化层面,一个符合要求的智慧园区需要具备“以人为本、全面感知、内生发展、智能协同”的四大特征。

1)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以个体推动社会进步,以人的发展为本,实现面向未来的数字包容,让园区中的人类生活更美好;2)全面感知:通过感知技术,将人、物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感知与互联,形成智慧的泛在信息源;3)内生发展:园区形成具有持续创新发展的内生驱动力量,围绕这种内生发展动力,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实现自我适应调节、自我优化和完善;4)智能协同:实现泛在信息之间的无缝连接,协同联动,是园区实现智慧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智慧园区不仅仅是我们原来所宣传的无线城市、数字城市的概念,而是集“智”与“慧”与一体的城市新形态。因此一个成功的智慧园区必须具备智慧园区的四大特征,从根本上实现智慧园区“融合、服务、创新、协同”的目标。

3 “智慧园区”顶层设计

在传统的园区体系中,园区由各司其职的独立部门建立并管理。但是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人口增长、预算限制、基础设施利用不充分,特别是传统管理方式无法从全面整合、互联互通的全局视角去管理园区,这些问题正给园区管理者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要建设智慧园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模式,把园区视为由多个互联互通的子系统构成的单一体系,而非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一个完善的智慧园区正如同最高等生物——人一样,能够感知周围及内部的变化,通过神经传递这些变化信息,由大脑处理后,做出全局的决策,并下发指令由身体器官去执行。

“智慧园区”的顶层设计的制定将决定规划的高度和边界。在顶层设计阶段,框架设计,包括园区基础设施层、园区智能感知平台、园区应用支撑平台、园区信息化应用系统、信息化保障制度、信息化标准体系五个部分。框架设计是基础设施、平台及应用系统高层设计的出发点。

3.1 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是园区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基础层,包括地块驻地网;移动通信网;无线局域网,包括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地块内局域网;通信机房,包括商务区公共通信枢纽机房、地块内集约化通信机房和楼层设备间;地块信息化管理中心,包括通信机房、数据机房、安防控制机房和配套服务设施等设施。

3.2 智能感知层。智能感知层是园区数据采集和自动化控制层,包括园区的环境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系统、能源监控系统;地块内的环境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系统、能源监控系统、智能会展系统、智能抄表系统、安防控制系统、智能卡管理系统、楼宇自控系统、信息系统、会议系统、有线及卫星电视系统、紧急广播系统、智能微电网等。智能感知层通过广泛分布的传感网、射频识别(RFID)和嵌入式系统,使物理实体具备了感知能力;这部分类似于人体的神经末稍和神经元,主要用于采集城市各类信息并将信息展示给城市里的各个成员。核心元素包括传感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移动终端、信息亭、多媒体电话、个人电脑、电子广告牌等。

智慧园区研究范文2

【关键词】社区居民自治;业主委员会;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住房体系中公有住房占主体地位开始解体以及私有住房社会群体的兴起,使得社区的依法自治开始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必然性。但随之而来的居民小区治理问题却成为了社会普遍感到困惑的地方之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如何顺势而为,规制和引导以社区业主共有产权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业主自理自治组织,充分尊重和发挥社区自理自治组织的功能,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政府公共管理资源,并取得社区治理中政府与业主互动的最佳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社区居民自治和业委会的发展情况

社区居民自治,是建立在社区、自治含义基础上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到社区居民自治的主体、客体、目标几个构成要素。在21世纪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完善居民自治制度,全面推动城市居民自治,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发展战略。在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推动下,城市居民自治发展将成为基层群众自治发展的主导。业委会是有业主选举产生的管理社区日常活动的居民自治组织。现阶段,我国城市基层民主建设正处于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社区居民民主自治的发展过程,居民自治组织的发展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自治的实际社会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在自治过程中还存在转统体制对自治的发展的限制,社区居民参与率低、参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二、桂林市七星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在业主自理自治过程中成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目的在于使物业管理区域里的全体业主通过制定和遵从共同的契约和规章,能够依据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对属于业主们自己的房产物业进行业主的自主治理和自我经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桂林市各小区的业主委员会的发展状况还不容乐观。

笔者共走访了桂林市的七个小区,分别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西区教职工住宅区、花园林涧、漓江花园、朝阳社区、五通社区、东岸枫景、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教职工住宅区。经调查居民满意程度最高的为漓江花园小区。这七个小区已经成立业委会的有六个小区,占调研小区数的百分之八十五。经调查居民满意程度最高的是漓江小区,朝阳社区的满意程度最低。根据调查发现,漓江花园业委会已成立了11年,每年都会召开一次业主大会,其业委会有少量经费,解决问题效率低下,成员由爱心人士兼职,目前三年一届,业委会主任可连任也可被罢免。朝阳社区有两个业主委员会,由居民投票产生,且有固定办公地点,业委会有法人代表资格,能竞聘物业公司,属纯商业型小区,业委会成员有工资,存在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西区教职工住宅区是事业单位型小区,而处于城乡结合部的花园林涧由于居住成员复杂,问题较多。五通社区有三个业委会,成员无工资,一年召开一次业主大会,时间自定。东岸枫景小区业委会组成人员复杂,其办公场所与居委会合用。广西师范大学教职工住宅区业委会成立不久,也在业主自理自治的过程中缓慢前进。

从笔者目前所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桂林市业委会在自理自治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待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办公场地

在笔者的实地调查和走访中发现,居民业主委员会普遍存在办公经费来源不稳定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一是业委会不同于居委会,居委会是政府行政权力的末梢,因此不像居委会那般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二是业委会不同与物业公司,业委会没有权力收取费用。三是业委会没有经济收入或经济收入少。缺乏经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的业主委员会的经济独立性,不能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另外,笔者在所走访的小区中发现43%的业委会没有办公场所。由于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导致了业委会成员上班不便以及与业主交流难等问题。

(二)业主委员会委员构成不合理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即业委会成员中男女失衡及成员人数占小区人数比例不协调。例如漓江花园有420户居民,按照比例应有业委会成员7人或9人,但漓江花园业委会成员实际上只有5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年轻的居民需要外出工作,只有老人有闲暇时间。选举业委会成员没有合理的选举条例办法,是否当选业委会成员只看得票率高低,没有能制定出根据人员比例选出成员。因此造成了业委会委员构成不合理。

(三)业委会与业主关系松散,业委会成员责任意识不高

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业主只有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才会想起业委会,另一方面,业委会委员出任此职位是出于一种爱心及无薪兼职的情况下,所以部分人员在工作中不积极、不认真与业主交流解决业主投诉的问题业委会成员的责任意识是有待提高。例如桂电羊角山小区居民反映的垃圾场与老人平时活动的地方太过于接近问题,羊角山小区业委会并没有及时解决该问题。

(四)业委会与其他社区治理主体间的权责关系不明确,法律地位模糊

在社区治理中,小区的治理主体有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以及物业公司三个。许多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认识还不足,对业主委员会的作用更是含糊不清,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没有进行过针对性的学习,有些业主对自己在业主委员会及物业管理中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不太清楚,因而很容易造成职责不明确。

(五)业委会自我宣传力度不够,业主对其缺乏了解

业委会宣传工作不到位一是由于宣传方式单一,业委会主要通过粘贴公告的方式让居民了解小区的相关信息,其方式简单单一。二是宣传成本过贵,没有经费来源的业委会负担不起。如东岸枫景小区安装的电子显示屏,由于耗电量过高以及维修成本过高等原因电子显示屏平时都是关闭的。而业主对业委会信息了解不够的原因有二:一是业委会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业主缺乏相应的权利意识。

三、改善业主委员会工作现状的对策分析

街道办是社区居委会的上一级部门,而社区居委会与小区业委会的关系又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所以可以说,业委会是有相关指导部门的。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业委会资金来源不稳定的问题必须得从制度上入手,在相应部门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以供使用。只有经济基础稳定业委会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要解决业委会成员不合理的问题得从源头入手。要完善相关条例规定,如年龄区间、男女比例、以及业委会成员数占的比例等。关于业委会与业主关系松散、业委会成员责任意识不高的问题,要加强对业主的宣传力度,让业主明白他们所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其次,以生活补助的名义、以及考勤的方式向业委会成员们发放一定的资金。最后。拟定相应的值班表。这样,委员们可以更有动力,也更有效率地去为小区业主服务。

针对业委会与其他社区治理主体间的权责关系不明确,法律地位模糊的问题,只有相关职能部门才能明确划出他们的职能范围、人大才能明确他们的法律地位。

针对业主委员会工作宣传力度不够以及业主对其信息了解不够的问题,笔者的对策是开发用于小区的日常信息的手机报。手机报是一种简单有效低成本的方式,老人小孩都可以使用。

四、结语

随着住房商品化的发展,以及在当前市场转型过程中,处于转型过程中的传统社区管理不再完全依靠居委会的一元行政管理,而开始转向居委会、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的三维框架,业主委员会是业主进行自我管理自理自治的有效形式之一。业主委员会的自理自治之路并不平坦,它需要更多的完善与发展。因此,在住房改革的大背景下,业委会的自理之路也会随之变化,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 刘安.业委会发展的困境及其突破[J].城市问题,2012 (3):98-102.

[2] 闵学勤,黄灿彪.适度的社区自治及其路径选择―基于香港和内地社区治理模式多的比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2):42-46.

智慧园区研究范文3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彝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中图分类号:DF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157-03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当前的新课题,而将社会管理创新与西部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融为一体的课题研究,在我国则是首次。目前,在纠纷解决机制上,国外有诉讼与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特别是美国的“司法ADR机制”以及日本学者棚濑孝雄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等研究成果对我国法学理论与实务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内对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方兴未艾,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不同的利益群体大量出现,导致矛盾纠纷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社会矛盾纠纷在利益纠纷下往往转化为或者包含着民族、宗教等问题,最严重时,在受到境外敌对势力的影响和控制下,利益纠纷转化为影响国家安全、国家关系等社会纠纷。面对西部民族地区日益纷繁复杂的纠纷解决需求和纠纷处理机制的缺失以及司法资源的相对有限,各基层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倍感构筑一个适合民族地区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基于此,我们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选择了西部民族地区的一个县(越西县)为样本,来探讨西部民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

越西县地处偏远的四川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邻美姑县,南接昭觉县、喜德县,西界冕宁,北连甘洛县、石棉。幅员2 256.47平方公里,辖9个地区工委、5镇、36个乡、288个村、908个村民小组、2个街道居委会。现在有汉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总人口23.45万人。

过去在国家解纷解决机制尚未建立之前,越西县有着彝族特有的纠纷解决机制,即“德古”领导下的民间调解。但国家建立了正式纠纷解决机制之后,彝族传统的“德古” 民间调解渐渐被取而代之。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纠纷的大量出现,越西县也逐渐建立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大调解工作体系,拥有调解、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2012年,我们调研了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开展的情况,发现该县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后,解决社会矛盾纠纷问题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通过非诉讼方式处理纠纷的案件大幅上升

2009年,越西县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560起,结案556起,结案率为99.3%;2010年,法院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480起,结案477起,结案率为99.4%;2011年,法院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共571起,结案570起,结案率为99.9%。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结案率呈上升趋势。然而,通过非诉讼方式处理的案件也在逐年增加,2009年全县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1493起,结案1412起,结案率为94.5%;2010年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1275起,结案1176起,结案率为92.2%;2011年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1 811起,结案1 056起,结案率为90%。这些数据反映出该县法院诉讼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案件越来越多。

(二)人民法院面对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案件,产生了诸多不足

由于该县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较多,出现了办案人员短缺的窘境。同时,由于在民族地区,民族案件逐渐增多,由于部分案件当事人不会说汉语,而法院中会讲彝语的工作人员较少,从而严重影响了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另外,该县人民法院中法官年龄结构偏大加之业务能力不强,在不断增多的案件压力下,办案质量得不到极大的提升。

(三)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施过程中,传统的调解方式在民间重新出现

由于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案件数量逐渐增多,各纠纷解决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及时地解决各类纠纷,这就导致了越西县过去被代替的彝族特有的民间调解方式“德古”再次出现。在彝语中,“德”是“瘠”、“瘦”的意思,即病态的象征,而“古”是“治”的意思,故“德古”指“治理人间的病态,惩罚非正义的行为”。在彝族地区,人们把熟知习惯法及其他社会规范,遇到纠纷能明析事理、仗义执言、以理服人的头人,尊称为“德古”。过去,在我国彝族地区,彝族人遇到重大、疑难纠纷或者案情复杂、矛盾尖锐或涉案人数较多时,则会请“德古”等民间权威来进行调解,从而迅速有效地平息纠纷。虽然越西县又出现了“德古”民间调解,但由于“德古”属于至今并未纳入正式制度的民间调解,未成为多元化解纷解决机制的一种解决方式,所以当地诸多彝族群众虽然内心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处理纠纷,但迫于司法途径的权威性,仍选择花高成本,走司法程序。

(四)越西当地群众对非诉讼解决机制认同感不高

从调查问卷的信息来看,我们发出调查问卷310份,其中有213份(占问卷总数的68%)的问卷一般群众反映:他们对于矛盾纠纷的解决仍倾向于人民法院。他们认为,人民法院的判决具有强制力,通过司法程序更有利于保障自身权益;而调解仅仅作为一种尽力让双方达成共识的一种方式,不具有强制力,同时也不能很好地保障权益,与其浪费时间在调解上,不如直接走诉讼程序。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当地群众对非诉讼解决机制认同感不高,更认同人民法院的诉讼解决机制。

上述四个方面反映出:越西县非诉讼方式解决案件比例在上升,法院诉讼压力在增大,群众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认识不够,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在该县宣传、推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健全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意义

越西县随着经济的日渐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利益关系也不断变化,各种矛盾纠纷也随之出现。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我国市场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另一方面,人民的权利意识、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在觉醒和增强,各种形形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各种利益关系此消彼涨,各种价值观念交互碰撞,矛盾错综复杂。所以在社会管理创新下完善彝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

(一)有利于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在建设西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中,努力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纠纷机制,整合一套功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价值相互渗透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有效预防、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大事。在“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时代背景下,引导凉山州越西县彝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发展,进而推广到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对于维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尊重纠纷主体的多样选择,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体现了纠纷主体对各种解决纠纷方式有不同偏好,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就能很好地尊重纠纷主体的各种选择,让纠纷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自身利益选择解纷方式。多元化是相对于单一性而言的,其意义在于避免把纠纷的解决单纯寄予某一种程序,并将其绝对化。它以人类社会价值和手段的多元化为基本理念,重视民间和社会各种自发的或组织的力量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为当事人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以实现不同的价值。

面对越来越突出的矛盾纠纷的复杂性、多发性与司法资源的有限性、司法能力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发挥多元优势,针对各类纠纷的不同特点,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势在于:程序简便灵活,效率较高;化解纠纷的成本低廉;能够妥善解决情与法、情与理、法与乡规民俗的冲突;能够拉近纠纷处理者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优化配置司法资源,减轻法院的压力

司法的过高期待和传统纠纷解决途径的单一化会直接导致法院压力加大,追求效率的动机使得法院不得不向增加法官人数、简化诉讼程序寻找出路,这必然会妨碍程序的正规化,影响司法的权威性。在司法资源短缺、诉讼成本不断攀升、法律援助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司法资源利用上的不平等会不断扩大。而通过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向当事人提供便捷、及时、经济和符合情理的非诉讼服务,扩大法律服务的绿色通道,达到司法资源的优化利用,最终实现司法的公正和权威。

三、完善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对策

(一)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内部的完善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涵括了诉讼解决纠纷机制和非诉讼解决纠纷机制两类。

1.诉讼解决纠纷机制的完善。越西县人民法院目前正以构建和谐社会和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强化诉讼调解。在规范层面上,该院有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越西县人民法院规范诉讼调解规则》及越西县人民法院、越西县司法局《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此来规范调解工作。在原则上,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坚持走调解多判决少的路子。在目标考核上,将调解结案率纳入目标考核,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目前该院创新调解方式,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做好调解工作。将庭前调解与庭中调解相结合,庭内调解与庭外调解相结合,同时,采取委托单位(组织)调解和人民调解员及亲戚朋友调解的方式,把民事调解工作贯穿于整个诉讼调解过程,努力提高案件调解率。

2.非诉讼解决纠纷机制的完善。目前,该县已有几个乡构建起了“大调解”工作体系,如南箐乡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严格将社会矛盾化解作为综治维稳的重要工作狠抓落实,把矛盾纠纷工作放在首位,并形成了相应的机制。具体做法为:一是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为组长,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为副组长,具体负责“大调解”的日常工作,全面加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主要负责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排查矛盾纠纷、收集掌握工作信息、整合调解力量、协调处理重大矛盾纠纷、培训调解员、建立健全工作台账。三是扩大调解网络覆盖面。建立健全纵向覆盖镇、村(居)、社三级,横向覆盖各单位(部门)的调解网络,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员工作”。

总之,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体系下,越西县自2011年以来,坚持“一手抓预防,一手抓调处”,严格落实县、乡一月一排查,村、社半月一排查的矛盾纠纷滚动排查调处工作制,切实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同时,以乡(镇)、单位综治办为载体,深化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运作高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着力强化矛盾纠纷疏导能力。通过实行联合接访、上门接访、内部调解等方式,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和诉求渠道,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在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指引下,工作成效显著。如2011年第一季度,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15件,调处矛盾纠纷183件,调处率为85.1%,实现了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目标。

(二)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机制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不仅由多个纠纷解决机制共同组成,更重要的是这些机制在独立运作的同时,强化衔接,互相配合,实现功能互补。首先,应重视调解的重要性,将其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加强人民法院对调解工作的指导,建立相关协调指导机构,并定期了解人民调解的工作进展,从而研究相应对策,解决问题,不断推进人民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其次,可以建立司法联席会议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庭审观摩和联合培训制度,使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等组织密切联系,强化工作配合,达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功能互补。最后,应强化宣传引导,推广好的经验,使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发挥更大的优势,进而在全县形成健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三)严格规范各类纠纷解决机构

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之所以不健全,部分原因来自纠纷处理机构的过于松散,这使得机构内部工作人员办案效率低、缺乏足够的工作热情,同时在办案过程中出现了有失公平、公正的现象。由此可见,严格规范各纠纷解决机构,对于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应在各纠纷解决机构建立严格的工作规章制度,规范各类运行机制,实行当事人监督制度,确保纠纷处理的公正。

(四)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

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应将越西县彝族特有的民间调解纳入正式的民间调解制度,成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解纷方式。“德古”调解在越西县彝族同胞中具有很高的威望,所以将“德古”调解纳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必定会从源头上解决诸多尖锐的民族矛盾纠纷,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当前可将“德古”调解逐步实现规范化,将其职责范围定位在民事纠纷中,至于刑事纠纷必须通过刑事诉讼解决,促进“德古”与人民调解逐步融合。广泛吸收民间有威望的“德古”进入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培训增进其对国家法律、政策的理解,促进两种调解方式不断融合,功能互补。在当事人权限范围内,调解活动的方式应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可以以“德古”调解方式进行。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越西县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实现各类纠纷解决机制功能相济、有机衔接,从而增强解决矛盾纠纷的有效性,促进彝区和谐稳定,正是当前越西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我们相信越西县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必将走上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有效地促进彝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永强,乔闻钟.民族地区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探索——关于“北川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5):5.

[2] 刘永强.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北川模式[J].黑龙江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4):18.

[3] 马尔子.浅谈凉山彝族德古[J].凉山民族研究,1992,(创刊号):15.

智慧园区研究范文4

关键词: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现状;存在问题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社会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传播者, 是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人才类型[1]。在指导居民锻炼的过程中,社会体育指导员要严格遵循体育锻炼规律、人体生理和心理规律、儿童成长规律等基本规律,全面地了解指导对象的客观情况,不断地创新指导方法和途径,针对性地开展好指导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开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对社区体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

随着社会体育的蓬勃开展, 昆明市五华区的群众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愈加深刻, 越来越多的人们积极的投身到社会体育锻炼中。因此,对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现状进行调查将会为群众体育及社区体育的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昆明市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等资料库搜集并阅读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件、书籍及相关文献和资料。

1.2.2 访谈法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到五华区文化体育旅游局与群众体育处的王科长进行交流,了解该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关情况,并收集到相关的资料。

1.2.3 实地调查法

通过到五华区几个健身点进行调查,了解群众体育的开展情况。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现状

2.1.1等级结构

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级别组成为: 国家级13人、一级61人、二级323人、三级507人,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二级及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五华区社会体育工作的主力军,占总人数的近92%。总体来说,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级别结构上己构成较稳定的金字塔结构。

2.1.2 指导类型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类型是指社会体育指导员采取何种指导方式,是管理型指导还是技术型指导[3]。调查发现,五华区90%左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技术型指导,10%左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管理型指导,管理者少,操作者多,这与社会分工及社会需求相适应。

2.1.3 指导项目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运动项目,可以反映出群众对这些项目健身价值的认可度以及这些项目在该地区的普及度[4]。调查显示: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指导的主要项目是健身操类,柔力球及气排球等项目,既可以自娱又可以集体练习,吸引了广大民众的参与。

2.1.4 指导性质

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进行健身指导中采取的主要是以无偿为主,以专职为主,作为社区的一名志愿者、组织者,指导群众进行锻炼。

2.1.5 指导场所

全区共有231个晨(晚)锻炼点,包括137个健身点、健身路径112条、健身房72个、篮球场13块,另外还有20℅左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没有固定的指导场所,他们有时会选择一块空地就进行指导锻炼。

2.1.6 指导人群

中老年人作为当下群众体育锻炼的主力军,他们的闲暇时间比较充裕,因此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锻炼的主要人群。当然还包括儿童、青年及不固定人群等指导对象。

2.1.7 指导动机

指导动机是直接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效率的主观因素[5]。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兴趣爱好、社会交往、工作需要及强身健体。由此可以看出,五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担任指导工作的主要动机并非是创造经济效益,这种需求属于高等层次的需求,也是较持久和较稳定的需求。

2.2 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2.1 活动经费不足

全区共投入418.4万元(体彩公益金278.8万元,区财政投入139.6万元)。

经费大部分用于建设场地设施,由于区内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体育锻炼,导致投入活动经费不足,不能满足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锻炼的需求。

2.2.2 场地设施利用率不高

全区共有231个晨(晚)锻炼点,可看出五华区体育场地设施并不缺乏,但由于规划不够合理,利用率不高。

2.2.3 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起步晚,多数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还不了解,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不高。在五华区只在一部分社区内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

2.2.4 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体数量不足,级别间比例失调

五华区总人口88.09万人,体育人口36.2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共904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体育人口的比例为1:400,与总人口的比例为1:974。相对而言,指导比例还是远远不够的。五华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二、三级占很大比例,国家级和一级人数很少,而国家级和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往往掌握更先进的指导技术,更能满足群众锻炼的需求。

2.2.5 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缺乏咨询与监督机构

社会体育指导员形成由体委群体处具体负责,区内体育局、街道办事处、各行业协会、体育社团共同参与的多元管理体系。由于这些机构并非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门管理机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只是附带管理,职权划分不明确,缺乏咨询与监督机构。

2.3 对策

2.3.1 扩大经费投入,提高合理利用率。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提高各体育场馆的开放率。

2.3.2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宣传,在街道、社区等区域大力开展系列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的讲座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2.3.3 缩小社会体育指导员级别比例差距,改进培训机制,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

2.3.4 健全管理机构,建立专门的行业管理机构, 以规划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行动态管理。(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阎守扶,李思琪,赵 立.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46(6):103-108.

[2] 马睿.对山东省社区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研究[J].体育,2011,(4):126-127.

[3] 李翩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管理现状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3(4):103-104.

智慧园区研究范文5

作为智慧城市的缩影,同时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的主要聚集区,智慧园区和智慧城市相比,实施难度相对趋弱。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开发区、园区基本是在城市的新建区域,顶层设计起点高;开发区和园区管理者创新意识强,思想较为活跃;决策机构集中而精简,通常园区管委会遇事就能拍板,使得智慧园区项目实施起来较为容易。

相对于纷繁复杂的城市系统而言,园区属于“简单”的组织,然而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小社会”,智慧园区建设还是有一定难度。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智能化、政务平台、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园区应急、安全监控平台等,一个都不能少。

上海浦东软件园从2011年12月开始,首批入选浦东新区“智慧园区”建设试点,近两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成效?能否为全国的智慧园区建设树立起一个标杆?日前,2013中国智慧园区高峰论坛在上海浦软大厦举办,部委领导、专家学者、园区管理者、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就如何建设智慧园区的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智慧园区如何定义

从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至今,“智慧”一词可谓风生水起。所谓是急中生智,定静生慧,以智做事,以慧处世,这两个字融合在一起,将会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什么样的园区才是智慧园区?智慧园区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征?2013中国智慧园区高峰论坛的与会专家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会长董云庭的观点是,智慧园区有五个要素:第一个首先是人,第二个是基础设施,第三个是信息资源,第四个是信息技术,第五个是移动互联网。他认为,智慧园区建设,应该把这五个要素科学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最大的效用。

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理事长、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素龙给出的定义是,智慧园区是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园区,是节能、低碳、舒适的绿色园区,是拥有高速网络基础平台的互联园区,实现人均全面感知的智能园区,智慧园区建设要在园区现有的设施基础上,进行整体的集成优化,形成一种新的园区管理的服务体系。最终持续推动各项智慧应用的终身发展,持续丰富园区公众的智慧服务内容。

在上海市经信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副处级调研员顾伟华看来,园区是指产业的或者是集聚的地方,产业集聚的地方,通过借助于信息技术,把资源和信息分享,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集聚、产业发展,或者企业和个人的工作生活环境,就叫智慧园区。智慧园区建设,至少应该考虑到几个方面:网络的基础设施、园区的管理和服务、配套的生活服务、为产业的专业化服务、很好的生态环境。

上海浦东软件园汇智软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辛培的理解是,建设智慧园区,本质的核心就是要把人的想法、需求、创新点,用信息化的手段体现出来,加上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体制的创新。这些融入进去就是所谓的智慧园区。

智慧园区建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减少物质资源、能源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消耗,这样才能够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这得到了与会者的共识。

树立典范创造商机

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公布了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科技园区一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先锋阵地,其自身的智慧化实践将成为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先导和示范。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园区经济也逐渐步入新阶段,发展智慧园区成为各地科技园区的必然选择。数据显示,我国国家级园区已经达到300多个,省级园区1000多个。而目前提出建设智慧园区的国家级园区仅仅为63个。智慧园区仅信息化领域的投资规模,在2012年就超过了500亿元,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副巡视员谢渡婴在高峰论坛上介绍说,2012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达2.5万亿元,其中60%是由软件园区作出的贡献。谢渡婴认为,智慧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以推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在智慧园区建设方面,要遵循务实、有成效的原则,和智慧城市工作结合起来,同时要脚踏实地,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要充分考虑到信息安全保护。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认为,为更好打造智慧园区,目前一要吸引龙头企业,二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三要差异化发展,走特色之路。

据了解,为加快园区管理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海市今年对智慧园区建设提出相关指导意见,到“十二五”期末,将建设8?10家智慧产业高端集聚的示范性智慧园区,并制定一批智慧园区技术标准和评估标准。

“智慧园区是拥有高速网络基础平台的互联园区,是实现园区人、车、物全面感知的智能园区。”刘辛培表示。

刘辛培在论坛上重点介绍了上海浦东软件园智慧园区的思考和实践。作为国家级的软件产业基地和上海市首批智慧园区的建设试点,浦软一直在通过软件园区自身建设和示范效应对外辐射,开展智慧园区的理论实践研究探索工作。

刘辛培介绍说,上海浦东软件园将从有利于园区管理方的高效管理、有利于入园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园区从业者和谐共处和共同成长出发,分阶段打造智慧园区。

第一阶段将采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对园区已有软硬件、技术体系逐步进行规划、升级、整合,结合浦软五大服务模块,形成浦软智慧园区雏形并提供智能服务;第二阶段将采用大数据技术,集中海量园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利用和共享,支持园区发展决策;第三阶段将持续推动园区各项智慧应用的纵深发展,持续深化对园区各类数据的共享和分析利用,持续丰富园区企业的智慧服务于公共服务内容。

智慧园区研究范文6

>> 物联网关键技术中的基于云计算关键技术神经智能电网控制系统应用研究 论关键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 智慧城市建设中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概述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在煤矿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关键技术在食品溯源中的研究与应用 物联网关键技术在通信运营中的应用 “智能微尘”成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 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关键技术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综述 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 JAVA中的关键技术在无纸化考试系统中的应用 浅析建筑智能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浅谈OFDM系统在移动通信应用中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论PLC关键技术在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PLC关键技术在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光纤通信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其关键技术分析 探讨物联技术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大规模电力控制系统中的基于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浅谈智慧交通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应用及监理措施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百度文库. 智慧园区[EB/OL].[2012-10-08]. .

[3] 百度文库. 物联网[EB/OL].[2013-03-29]. .

[4] 祝敬国.博物馆数字化的概念思考[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8):10-15.

[4]曾斌,田峻.智能建筑工程[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