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审计业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报表审计业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报表审计业务

财务报表审计业务范文1

一、企业财务报表作假动机与主要手法

在社会信用秩序较差的环境下,企业财务报表作假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尤其是民营企业更为严重。如何识别企业报表的真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企业财务报表作假的主要动机:一是逃税,这种作假的主要手段是少计收入、少算利润,账外有账、账外无账。二是为了对外宣传、树立形象、对外融资与合作,这种作假的主要手段是虚增资产、虚增收入、少计成本等。

根据企业作假的性质,可以简单区分为三种作假:一是根据会计准则,在可以变通的范围内,作一些变通,但不是离实际很远;二是做出基本的假象,编造一些凭证,为作假准备了一些依据,表面看是合理的;三是根本没有依据,账务混乱。从企业虚假财务报表程度上可以区分为,个别科目不规范、个别方面不实、严重不实等,报表虚假的主要内容有:

1.虚增利润,如通过应收账款虚增收入;根本未发生的收入,假造合同或签署假合同增加利润;未发生的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

2.虚减成本,如加大存货,将成本减少;少计成本或延迟计入成本,该计提的折旧不计提。

3.虚减利润,主要是将已发生的销售不计入收入,而将可比的成本仍然计入成本;发生的现金收入不入账,成本照记。

4.虚增资产,如虚增往来款;对土地、房产、无形资产进行不可靠的评估,虚增资产和权益。

5.虚假重组,虚假投资,借款不入账。

6.不遵循基本的会计原则,胡乱记账。如账表不符、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等。

二、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认识与理解

企业财务报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报表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具有比较明确的勾稽关系。企业如果只是在一个方面作假,通过分析是可以发现的,这是不高明的作假。即使是这样,也需要我们对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需要对有关行业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可能就无从下手。

如果作假者明白上述道理,其作假就会充分考虑到这些关系,就会进一步作假。这时仅靠分析财务报表就很难发现企业的真实情况,至多可以发现一些疑点或重点。这就需要进一步进行审计核实,才能找到比较可靠的证据,才能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

财务报表是企业一个阶段经营活动的结果,应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如果发现企业的经营活动方面的资料与财务报表之间有明显的差异,说明财务报表虚假的可能性较大。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多,如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新建生产设施,进行对外投资,进行新产品开发,增资扩股,加大广告宣传,增加融资等等,在了解企业内部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的基础上,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应该有一个把握,将之与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对比,是可以发现有关问题的。

1.企业财务报表及各科目的认识。

(1)各项资产的理解

资产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与递延资产等。

流动资产一般是指企业可以或准备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经营周期内转化为货币、或被销售或被耗用的资产。

首先是货币资金。这个科目最易理解,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

短期投资一般包括短期股票投资、短期债券投资、短期其他投资。短期投资要求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有一定的盈利性。短期投资应按照市价与成本孰低的原则计提跌价准备。企业进行短期投资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有闲置的资金,努力运用,增加收入;二是挪用信贷资金,进行投机;三是被迫进行的,如抵债、关系投资等。对短期投资的形成要关注。要注意是否有把长期投资放在短期投资科目内,故意提高短期偿债能力。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我们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我国目前主要是我们承兑汇票,应收票据是未到期和未贴现的。要搞清是我们承兑汇票还是商业承兑汇票,我们承兑汇票的风险较小,流动性较高,而商业承兑汇票的风险较大。

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股利是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应收取的现金股利和应收其他单位的利润。应收利息是指企业因债权投资而应收取的利息。应收利息只核算购入的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的应收利息。到期还本付息的长期债券应收的利息,在长期债权投资科目核算。

应收账款是指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

(2)各项负债的理解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经营周期内偿还的债务,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福利费、股利、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和其他流动负债等。

(3)所有者权益的理解

所有者权益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应享的剩余利益。即一个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所拥有或可控制的具有未来经济利益资源的净额。所谓净资产,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这可以通过对会计恒等式的变形来表示,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4)损益表的认识

简言之,损益表的“损”是指成本费用及其所有支出,“益”是指的全部收入,当收入项目大于支出时为利润(即益),反之为亏损(即损)。

(5)现金流量表的认识

现金流量对于衡量企业经营状况是否良好,是否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债务以及资产的变现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但很多小企业没有编制现金流量表。

2.财务报表间关系的认识。

(1)财务报表间的基本关系

A.资产总计=各项资产之和

B.资产=负债+权益

C.主营业务收入-折扣与折让=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D.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利润

E.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

F.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G.利润总额-所得税-少数股东损益=净利润

H.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额+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

(2)期间变化

资产负债表中,期初各项资产与期末各项资产之间的变化应是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逻辑化的结果,而且应与有关收入负债权益有比较合理的关系。

A.权益的变化

权益是企业偿还贷款的重要基础,企业在争取贷款时,故意把权益增大的可能性很大,我们必须高度关心。权益增长的基本原因有以下几个:如增资扩股,评估资产增加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未分配利润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联系起来。搞清企业的权益是否属实,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入手进行分析。

B.总资产的变化

总资产增加的原因:一是权益的增加;二是通过增加借款,增加拖欠款,从而使资产能够增加;三是虚增往来款从而虚增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应收账款等。

C.应收账款的变化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重要资产,而且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是否正常,也与销售收入的真实性有密切关系,因此对该项资产的变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D.销售收入

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主要取决于产量,这与企业的生产能力有关系、与生产能力的利用有关系、与企业产品结构有关系、与新产品的开发有关系、也与产品的价格有关系。销售收入与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有密切的关系。销售收入的变化也与这些因素有密切关系。

(3)流量与存量的关系。

资产负债表内的各科目记载的是存量。存量是某个时点上的数据,在这个时点上它是多少。随着时间的变化,存量会发生变化,如存货,在某个时点上是600万元但可能过不了一天,存货就发生了变化,如变为900万元。各项资产都有这个特性,只不过有些变化较慢,如固定资产,如果不新增固定资产,其原值不变,但折旧在计提,固定资产净值在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小。

流量是指在一个时期内发生的财务指标,如销售收入,它是一周、一个月、半年或一年内累计的,在某个时点上无法计算。

(4)几个重点关系的认识

A.销售收入与税金关系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企业都要交纳增值税或交纳营业税,在企业经营方式没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企业交纳的税款与销售收入之间是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的,因而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企业的销售收入是否虚增。

B.利润与所得税的关系

企业应交纳所得税,除了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外,企业应依法交纳的所得税,当然,对外参股投资收益是不交所得税的。因此,根据我国的税法,所得税与利润总额及税后利润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有的企业一边上报利润多少多少,但企业所得税为零,因而可以通过对所得税与利润总额及税后利润之间的关系简单判断企业有无虚假的利润。

C.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与销售收入应收账款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应接近于销售收入应收账款的增加额,如果出入很大,可以再看预付账款是否增加很多。出入仍较大,就应引起高度关注值得我们怀疑应继续搞清原因。

D.固定资产的增加

固定资产的增加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衡量企业实力和进行财产抵押的主要资产。固定资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有:通过企业自身进行建设形成的,如去年为在建工程,今年转为固定资产;通过买进而增加固定资产;通过资产评估增加固定资产;通过实物资产入股增加固定资产等等。固定资产的增加应与企业的经营计划相关,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经营领域、改进办公条件等。如果没有明显的相关计划,固定资产的增加就可能是虚假的,或者是没有盈利性的。

三、分析财务报表重点、疑点基本方法

我们希望看到企业的真实情况,但并不需要对所有的账目进行审查。因此,我们希望了解清楚的方面作出重点的分析就可以了。而且通过重点分析,可以比较容易发现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的虚假方面。

1.重点分析法

重点分析就是根据每个企业的特点,把握住我们希望了解的重点。重点分析,就是抓住主要矛盾对于财务报表中影响最大的科目进行重点追踪和关注。一般的原则是,占企业资产规模比重较大的科目是重点,如其他应收账款占比较大,固定资产占比较大等。重点分析法只是提示我们应关注的焦点,并不能解决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问题。

关于收入利润,一般来讲,对于正常经营的工业企业来讲,财务分析的重点是企业的销售和盈利。因为只有正常的经营才是还贷的根本保证。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基本关系进行分析,企业的产品价格基本是随行就市的,产品价格的波动是正常的,但一般来讲波动不会太大;企业的产量受制于企业的生产能力、市场的容量、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对于企业的销售收入,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行基本的分析,判断其真实性。收入的不真实有两种可能,一是虚增收入,一种是虚减收入,一般来讲,在向我们报送的报表中,企业虚增收入的可能性较大。从企业的生产能力可以分析出企业的最大收入,作为判断企业是否虚增收入的一个标准。这其实是一个常识,如果出现明显的违背常识的情况,就应作为一个疑点和重点。

关于负债,主要的问题是有无漏记重大的债务如我们借款等。

2.期间对比法

主要是找出年度间变化较大的科目,作为审计调查和分析的重点与疑点。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账款是否增长迅速,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是否有明显变化,无形资产的变化,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变化等。通过比率变化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对于负债方,也要进行对比,如权益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应付账款是否明显增加等。对于利润表,也应进行类似的分析。如销售收入、管理费用、营业外收入等。

3.行业对比法

从行业来看,可以参考的指标主要有:销售成本率,销售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

通过行业对比,发现特异的指标,如销售利润率过高,就要分析原因,如是否有虚减成本,虚增收入的情况。

四、现场审计调查核对财务报表的主要方法

1.做好宣传沟通工作,要求企业提供真实财务报表。首先应与企业做好宣传沟通工作,同时还要求企业法人和财会人员作出承诺。如果企业不能提供真实的报表,告知他们属严重违反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行为,一旦发现企业隐瞒重大的真实情况,企业应该承担法律责任。通过说明这一观点,以此来促使企业提供仅可能真实的财务报表。

2.现场审计调查核对财务报表。主要科目的核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现场可以观测的,二是需要现场查看并索取凭证的,三是主要通过凭证验证和抽样审计调查的。我们可以首先抓住重点和重大疑点,进行相关科目的核查。对于销售收入,如果发现增加较大,就应作为重点。销售收入的核查可以通过审查销售合同、收入明细账、一段时期的出货单或送货单和银行对账单来核查,一般来说企业内部出货单都有严格的编号,我们核查时一定要注意送货单的编号的连贯性,以防企业提供虚假的出货单。对于疑点,要一查到底,,通过它来对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存在虚假、虚假的程度、性质作出区分,进而对偿债能力作出判断。对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土地等无形资产,可以通过实地查看来粗估,如有疑问可以要求企业提供相关的所有权凭证来核实。对于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可以查看明细账,然后通过抽查的方式进行核实,如向企业要有关客户的电话,直接了解情况。对于其他应收款,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核实。对于存货,要实地查看当前的存货,查看仓库。查看一段时间的出入料和产品单据。查账要求表与总账、明细账、凭证、实物或权属证明(合同、证书等)一致。企业解释不清、有矛盾,或者不愿让看的,都是我们怀疑的依据。

财务报表审计业务范文2

1、财务报表审计基本理论

财务报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在实施审阅程序的基础之上,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是否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真实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审计意见的鉴证业务。

财务报表审计最早起源于19世纪以前,目前在世界各国范围内已发展成熟,美国、日本等国家很早就颁布实施了财务报表审计准则,我国也早在 1996 年就了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相关学者对财务报表审计的研究成果不计其数。

2、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概论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审计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特定基准日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发表审计意见。

在研究美国 COSO 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有关内部控制概论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进一步细分为:广义内部控制和狭义内部控制,广义内部控制采用 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的概念;狭义内部控制概念借鉴美国 PCAOB 的 AS2 中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概念,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过程,其目标主要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其相关信息的真实公允完整。

3、整合审计基本理论

整合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审计单位委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利用两次审计工作的相似性来制定实施双向审计的流程,在整合审计的实施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制度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同一项目组来执行,实施审计的整合计划,合理运用他人的审计成果,以求实现两种审计共同的审计目标。

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整合审计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执业界最新的发展趋势。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在孜孜不倦的对整合审计的效率和方案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区别、联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最终目标相同,整合趋势明显,但是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是两种不同的审计模式,二者在实施审计程序的过程中也有着明显的区别,笔者通过下表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1、审计业务范围

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都需要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必要时进行内部控制测试,但是二者在审计范围方面有着本质区别,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对象主要是对某一时点的或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测试的必要性、并在必要时测试内部控制有效性,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除了了解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外,对于其他内部控制不需要进行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对特定基准日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对于内部控制必须要进行测试,对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2、审计目标

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目标不一致,但是二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共同目标都是向财务报表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并对提供的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性提供合理保证;但是,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目标主要是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都进行了真实公允反映,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而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目标: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

3、审计程序和承接业务范围

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审计程序都必须制定具体审计策略和总体审计方案,注册会计师在业务承接前都需要就审计工作事项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商议,达成一致的审计意见。但是,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审计计划包括风险评估、实质性分析程序和控制测试等,在审计收费:“审计收费”不是财务报表审计必然要求,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应该充分进行职业判断,只有在注册会计师认为需要时,才需要和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收费”方面的商议,将审计收费事项登记在业务约定书上;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报告是在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上编制的,并且要求真实公允反映,并设计、执行必要的内部控制测试;在审计工作计划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审计计划主要包括: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测试的具体程序,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审计要求在和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业务约定书约定“审计收费”事项;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报告编制的基础:按照适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准则,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之上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三、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整合趋势分析

1、整合审计的理论基础

(1)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企业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指按照相关公司章程的要求或原则,受托者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报告其受托管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义务,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由此产生。在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的下,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具有共同的委托方即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和相同的受托方即企业管理层,两种审计业务中有共同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这是整合审计的理论前提。

(2)协同效应理论。将两种审计工作双向整合进行,产生的协同效体现为: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都强调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关注,内部控制是指由公司的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程序和政策。

(3)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进行评价的鉴证业务,审计对象是与企业财务报表有关的内部控制情况。无论是内部控制审计还是财务报表审计都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关注,为企业的整合审计研究提供了基本理论基础。

2、整合审计实施的流程

3、整合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财务报表审计业务范文3

美国2002年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制性地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2008年5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标志着我国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建立,随着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逐渐建立和发展,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使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一项新的审计业务,自2011年起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扩展到其他上市公司实施。这样,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审计以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异同等问题引起的整合审计也成为学者们的关注点。闫立社(2013)认为整合审计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还可以使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结论互相印证。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对比分析来说明对二者进行整合审计的必要性,并说明如何进行整合审计。刘永君(2013)则从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及审计质量和效果三个角度来分析了整合审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异同点出发,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以此阐述整合审计的必要性,最后并说明了整合审计的实施流程,这对我国整合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整合审计的必要性

美国的内部控制审计一直处于世界的前言和领导地位,而整合审计最早起源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发起的内部控制审计。所以整合审计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二项业务的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联合实施审计。对整合审计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指派同一个项目组执行审计业务;二是由同一家事务所不同的项目组实施审计且在执行过程中保持沟通。正因为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具有重复性,以此减少审计工作量,所以需要进行整合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三、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比较

内部控制是单位重要的管理活动,它希望试图解决三方面问题,它们分别为财务报告与相关信息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审计工作对法律法规的有效遵循。优秀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单位经营效率,也能促进单位未来长期发展战略的快速形成。

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它就要求单位实施控制设计财务运行的有效性,并交由注册会计师来实现对单位内部的控制审计工作。如果单位内部存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会通过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来实现审计披露,基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来合理确保单位财务报告及相关真实信息被应用于整合审计的控制过程当中。再者,内部控制也能确保单位资产实现可靠性控制目标。

再看财务报表审计,它基于以下两种状况才会强制要求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第一是在评估认定层次出现重大错报风险时,此时预期控制运行有效,单位可以确定实质性内部控制程序性质,也能够通过验证注册会计师拟信赖度控制的有效性;第二就是实施性程序无法为整合审计提供认定层次适当且充分的审计证据,也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业务需求。所以说,要基于整合审计来有效划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内部控制侧重点,尽量防范和降低内部控制实质性测试所存在的现实风险。

四、采取正确的整合审计方法

根据我国审计指引第十条规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必须采取自上而下的实施方法,它主要针对注会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等基本思路展开。之所以采用该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它能够起始于财务报表审计层次,充分了解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的诸多风险,鼓励单位注册会计师将关注重点集中于财务控制层面上,并将财务工作自然过渡到大账户、列报等相关财务报表的审计认定层面上。具体来说,要采取正确的整合审计方法来促进单位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了解与单位财务报告所相关的内外部风险,能够清晰识别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所必须的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内容。另外,要对单位层面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进行性质、时间安排以及范围的有效界定,看其是否会影响到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测试环节。注册会计师也要考虑在早期业务执行阶段来对单位内部控制实现中肯评价。

二是要做到对重要账户、列报的有效识别和认定,判断账户列报中可能存在的固有风险,并考虑整合审计对单位内部财务的控制影响。

三是要合理选择拟测试控制,要对单位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进行内部控制影响测试。而选择项测试项目标准则取决于该测试单独或合并后是否能满足单位对相关认定错报风险的应对对策。

五、正确认知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相互关系

根据单位整合审计的基本要求,单位内要同时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发表,并正确认知两种审计报告所存在的微妙关系。这种做法能够促进单位更好理解有关财务信息?理与规划,确保单位方面做出正确决策。

对单位而言,财务报表就是其财务信息的最重要载体,它体现了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所以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单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整合审计时一定会发表无保留意见,为单位避免重大错报发生。当注册会计师对单位财务报表发表过程中提出无保留意见时,就说明单位的财务报表是不存在重大错误的,此时其内部在整合审计方面会出现两种状况:第一,其整合审计规划下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正在有效运行,可以即时防范并纠正重大错报问题;第二,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或重大错报已被校正。此时可以证明单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存在重大缺陷的,单位在整合审计工作当中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非无保留意见,避免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时出现更大的错报风险。

六、整合审计流程实施过程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内部控制审计对内外两方面环境的了解来得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情况,并且运行的有效性审计工作完全可以通过被执行财务报表审计的了解被审计单位以及环境这项工作利用,同一审计组不必重复性工作或者同一事务所的不同审计组经过适当沟通也可以进行了解。

(二)控制测试

财务报表审计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中,需要进行的控制测试要在拟信赖的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有效性之前。由此可见,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测试不是必须的。二者的测试范围不同,财务报表层次的审计要求对认定层次的相关控制。所以,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控制测试可以在实施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有效性测试后不必实施。若是由不同的项目组进行审计则进行适当沟通后也可以减少重复性的工作来完成审计工作。

财务报表审计业务范文4

关键词:集团财务报表审计 审计风险 沟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集团大量涌现。一项新的审计项目应运而生--集团财务报表审计。

一、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涵义与特征

集团财务报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实施必要的审计,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并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集团财务报表审计是判定集团提供的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报表是否公允、恰当,是否准确反映了集团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审计活动。与个别财务报表审计相比,集团财务报表审计具有以下特征:

1、审计范围更加广泛。由于集团财务报表反映的是所有组成部分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情况,审计的范围大大扩展。

2、审计标准更加多样。集团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编制报表。使得集团财务报表的审计标准多样化。

3、审计风险增加。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难度加大。并且集团财务报表审计在更多的方面需要不同程度的依赖职业判断。这些使得审计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因此,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征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时关注以下问题。

二、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设定

审计责任是指审计人员在承办审计业务中所应履行的职责,以及因工作失误造成公众的损失方面应向社会公众承担的法律责任。

目前,各国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责任设定有两种模式。为保证审计质量,我国采用的责任设定模式为:集团项目组对整个集团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及审计意见负全部责任,这一责任不因利用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而减轻。在这种模式下,尽管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基于集团审计目的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相关工作,并对发现的所有问题、得出的结论或形成的意见负责,集团项目合伙人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仍对集团审计意见负有责任。并且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否则注册会计师对集团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不应提及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

当由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对整个集团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集团内所有组成部分的重要交易和会计处理程序都应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在这种情况下,集团项目组对整个集团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及审计意见负全部责任。

但在很多情况下,集团财务报表审计需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的参与,并且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是集团项目合伙人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之外的事务所。

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集团项目组都需要对整个集团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及审计意见负全部责任。当企业集团的一些组成部分由其他独立的事务所进行审计时,不同的事务所相互独立地审计一个企业集团的不同组成部分,集团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的欺诈和错误可能就不会被发现,这就使得发生错报的风险增加。尽管如此,不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并没有法律要求企业集团各成员必须由同一事务所进行审计。

三、集团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审计风险

(一)审计风险及重要性水平评估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指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适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很高,因此,对集团审计中的风险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在集团审计中,审计风险包括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可能没有发现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存在的错报,并由此导致集团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以及集团项目组可能没有发现该错报的风险。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理念应运而生。审计透过对任何审计事项的重要性的判断,来确定审计风险的大小,以及适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在集团财务报表审计时,集团项目组应当确定的与重要性相关的事项有:首先,集团项目组应确定集团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其次,根据集团的特定情况,合理预期将影响使用者依据集团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确定适用于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最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实施审计或审阅,这些组成部分确定组成部分重要性。组成部分重要性应当低于集团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的组成部分确定的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

(二)对评估的风险的应对措施

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设计和实施恰当的应对措施。

就集团而言,对具有财务重大性的单个组成部分,集团项目组或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应当使用该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实施审计。对于不重要的组成部分,集团项目组应当在集团层面实施分析程序。实施分析程序的结果,可以证明集团项目组得出的汇总的不重要的组成部分的财务信息不存在特别风险的结论。

如果集团项目组认为对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的工作、对集团层面控制和合并过程执行的工作以及在集团层面实施的分析程序不能获取形成集团审计意见所依据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集团项目组应当选择某些不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已选择的组成部分财务信息亲自或由代表集团项目组的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使用组成部分重要性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实施审计或审阅,或实施特定程序。

如果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审计,集团项目组应当参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以识别导致集团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特别风险。如果组成部分是不重要的组成部分,集团项目组参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工作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将根据集团项目组对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的了解得不同而不同。

以上的风险的应对措施可以有效地应对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可能没有发现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存在的错报,并由此导致集团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以及集团项目组可能没有发现该错报的风险。对于提高审计质量有重要意义。

四、集团财务报表审计中沟通的重要性

审计人员的沟通是指在从事审计活动的人员与某一个体或某些群体用任何方法或形式传递、交换或分享与审计有关的任何信息的过程。而具体到集团审计中,沟通包括集团项目组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的沟通,与集团管理层和集团治理层的沟通。

沟通有利于审计风险的降低。一方面,如果集团项目组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之间建立良好有效的双向沟通关系,就可以降低无法获取形成集团审计意见所依据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风险。而集团项目组和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之间有效的沟通的基础是集团项目组清晰、及时地向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通报工作要求。同时集团项目组应当要求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沟通与得出关于集团审计的结论相关的事项。另一方面,在审计过程中,集团项目组通过与集团管理层和治理层的沟通,与他们建立和谐、有效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集思广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降低审计风险。

通过沟通,取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促进协调,减少冲突,改善与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关系。通过沟通与交流,审计成员之间信息共享,提高审计效率,避免走弯路。可见,沟通的意义非同一般。

随着我国企业股份化、集团化的深入发展,集团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将越来越多地出现。而由于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标准多样化、审计风险大的特征,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时应当关注审计责任的设定、审计风险以及沟通等问题。使集团财务报表审计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建新,李明玮.合并会计报表审计初探[J].审计研究,1996(4).

[2]张家伦.合并会计报表审计的探讨[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年09月.

财务报表审计业务范文5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报表;融合

一、与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概述

1.财务报表审计

具体来讲,财务报表的审计包括诸多对象内容,如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等;首先,我们需要保证有齐全的财务报表,并且对报表说明仔细阅读,对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等进行了解,并与其他会计期间相比,相关显著因素是否揭示,并把审计报表中的内容结合起来,以验证该报告是否真实。

2.内部控制审计

具体来讲,内部控制审计就是对内部控制流程的有效性进行识别和评估,将存在于公司内部控制中的缺陷给找出来,对其等级科学判断,分析过原因之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便对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进行完善。

内部控制审计就是识别、评估内部控制流程的有效性过程,包括识别和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操作的缺陷和缺陷等级,分析缺陷的形成原因,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方法的建议。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是内部控制,通过其科学实施,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采取相应方法和措施,来对内部控制实施效果进行鉴定;借助于监督手段的应用,保证企业构建和完善相关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且将其严格落实下去,将内部控制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可以更加透明的披露企业信息,投资者的权益以及社会公众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二、探讨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融合的可行性

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有效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且将会计师事务所给聘请过来,以便有效控制需要审计的内部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有效性。这样很容易看出,我国在内部控制审计实践上开始探索。从国际惯例的内部控制审计来看,双重审计制度的实施,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是对被审计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个挑战。

1.有一定的重合内容存在于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中

具体来讲,内部控制指的是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内部控制设计和审计有效性,将相关问题找出来,注册会计师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测试,以便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得到提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财务报表的过程中,需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充分掌握,依据评估水平和审计证据,来将控制测试给实施下去。因此,两个独立的审计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审核的重复和浪费。如果两个审计融合在一起相互利用,共同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和作用,那么将大大降低审计工作的工作量,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

2.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有着统一的根本目标

从本质上来讲,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有着相同的目标,都是为了对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进行提升。借助于内部控制审计,将内部控制财务报表存在的不合理问题找出来,采取措施,进行完善。而财务报表审计,则是通过审计,判断是否有不足存在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中,虽然从审计目标层次来讲,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审计有着不同的目标,但是要想保证合法的开展财务报告审计,就需要结合内部控制来进行,以便科学判断是否有较大的不足存在于财务报告审计工作中。

三、探讨如何融合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

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融合首先需要明确二者在交汇点的内涵和外延,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在实践中。关键的融合点有以下几项:

1.在审计目标上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结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来对财务报表进行检查,保证可以将公司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给反映出来,这样审计目标的公平性方可以得到保证。内部控制审计的开展,主要是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便得到有效的审计目标,虽然两种审计制定了差异化的审计目标,但是这两种审计工作,都是为了将真实可靠的信息提供给财务报表使用人员。

2. 在业务类型上

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都是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财务报表审计有着较为强烈的审计需求,更加准确的制定了专业能力和审计标准。由于其历史发展的原因,内部控制审计在我国还没有成熟,因此在业务方面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能力培训,保障程度水平相对较低。然而,同样是同一审核单位,在相同的业务下同时实现两个审计,要达到合理保证的要求,以确保在不同的程度上提高和改善外部环境,从而逐步消除内部能力提升的理论。

3. 在审计计划上

这两种审计在设计计划阶段有些差异,但是审计计划的制定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在计划审计财务报表的阶段,需要识别初期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计划中,对于确定是否是高风险也会根据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信息来进行判断。

4. 在审计方法上

一般来讲,结合风险来开展财务报表审计,而将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应用到内部控制审计中,两种审计方法的共同点有很多,财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方法需要充分了解行业情况和被审计单位,以便更好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同时,通过掌握环境情况,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和认识财务报告审计风险。因此,两种审计在审计方法上可以互相利用,相互组合,减少审计的工作量和审计的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5. 在实质程序上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可以将两种方法给应用过来,一种是实质性分析程序,另一种则是测试程序。实质性分析程序是对所进行的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确定在分析的精度,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可以应用到大型贸易关系,从而预期设计实际的分析程序,但其前提是使用的数据真实可靠。因此,如果破坏到了数据机理,那么审计测试的效果就无法发挥出来。如果有较大的问题出现于内部控制审计中,就可以借助于测试过程的细节,财务报表审计将相应的意见给表达出来,从而避免使用实质性分析程序。

四、结论:

财务报表审计业务范文6

【关键词】教育机构 报表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

2009年颁布并且在2011年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适当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提出兼顾预算、财务、资产、绩效等多方面管理需要的改革思路,标志着酝酿已久的高校会计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也为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周守华,2010)。2009年财政部56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具体措施,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上文件的颁布,必将对我国教育机构的审计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会计师事务所拓展高等学校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其奠定了制度基础。

一、教育机构财务审计的现状

颜赛燕(2010)认为,高校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财务问题,为了加强资金的使用效率,防范风险,应该进行事业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相结合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并设置财务审计等组织部门保证制度的实施。毛丹(2010)探讨了高校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关系,认为会计与审计是高校进行经济监督的两个重要工具,是高校财务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一步指出,通过审计监督可以纠正错误、防止舞弊,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梁小琴(2011)指出,高校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预算内容不完整、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预算支出的效益性重视不够等问题,并认为应该通过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健全预算管理体制、审计部门主动参与预算编制、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与管理、加强对预算收支指标的分析等措施,促使预算支出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袁安(2010)指出,针对目前基建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设计概算粗糙、招标文件不规范、施工变更较多、财务风险较大、索赔事项较多等情况,应该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发挥内部审计“同步审计”的优势,同时,加强高校内部基建、财务、审计、物资等部门的配合,此外,还应该采取内部审计单独审计、外包审计和二者结合审计的灵活方式,克服内部审计人员不足、结构失衡、手段落后、脱离市场的诟病,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教育机构开展财务报表审计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关于教育机构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内部审计在高校预决算、基建项目等所发挥的作用方面,关于教育机构财务报表审计的研究比较少见。2011年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适当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提出兼顾预算、财务、资产、绩效等多方面管理需要的改革思路,标志着我国教育机构的会计改革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该文件还要求探索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教育机构财务报表审计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的教育机构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公立教育机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然而其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方便还不尽如人意,公款挪用、资金滥用、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加强对教育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十分必要,而开展教育机构的财务报表审计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举措。加强教育机构财务报表的审计并对其财务信息进行公开可以摸清教育机构的财务状况、提高其预算管理水平、控制其财务风险,促进教育机构合理使用财政资金。

三、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教育机构财务报表审计的可行性分析

1.教育机构内部审计的局限

目前针对教育机构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基建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主要是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的,然而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结构设置上独立性不够,其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部门的财政拨款,人员任命上也是由上级组织来决定,这也就造成了其权威性较差,难以发挥独立的审计监督功能;另外,目前教育机构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来讲,水平亟待提高。所以,内部审计部门开展教育机构财务报表审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会计师事务所的优势

会计师事务所是专业从事财务报表审计以及其他各类审计、鉴证、评估业务的专业中介机构,其独立性较强、专业胜任能力较高,并且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教育机构的财务报表审计,对其而言只是一种业务领域的拓展。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此类业务时,需要掌握教育机构的行业特点,运用恰当的审计程序,对预决算执行情况、固定资产及折旧、基建项目、教育收费以及校办企业财务审计等进行重点审计,以确保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其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状况、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

参考文献

[1]梁小琴.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几点建议.当代经济,2011年第4期,108-109。

[2]颜赛燕.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与审计监督的方法探讨.财会研究,2010年第6期,53-55。

[3]袁安.高等学校基建项目财务审计问题及对策.财政监督,2010年第12期,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