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教育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教育概念范文1
关键词:自我概念 初中生 心理健康 主观方面 客观方面
中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激烈变化时期,心理发育的未成熟、社会阅历的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差,使他们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善处理,因而心理和行为就更容易失常。特别面对升学压力和繁重的课业负担,家庭望子成龙的压力,使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排解、消除与矫治,这就使得中学生常常表出自卑、孤僻、嫉妒、任性、虚荣、抑郁等不健康心理。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一个和谐、宽松、良好的客观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及周围的朋友、教师和同学等外在因素,同时也需要自身主观的努力。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应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入手。
一、客观方面
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摆在重要的位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人才观、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要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并能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心理障碍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障碍,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定期开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建立起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未成年人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家庭教育给予未成年人的影响又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我们都说“养不教,父之过”,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耳熏目染、直接、直观的影响。所以老师与家庭的联系就成了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作为教育者,应当不断通过家庭走访、电话联系、家长联系卡、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思想发展、心理变化,以便做出正确引导。只有家长、学校两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梁。
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和文体活动,如组织运动会、拔河比赛、春游等。这类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有一种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充实感,避免长期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解除学生焦虑、烦躁、极度紧张等不良心境,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同学间建立起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也可通过参加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升国旗仪式、各种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通过生动有趣的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文艺汇演、演讲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报刊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主观方面
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的意志力,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哥德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且能以坚毅达成它。”伟大的理想能使人具有远见,能调动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能激发稳定的内在动力,产生惊人的毅力,充分发挥出人的潜质和才能。如制定实现理想的计划,确定远期与近期的奋斗目标,并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搜集名人刻苦成才的事迹,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认识、自我鞭策。
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培养自信心,发展创造力。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分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在每一节课前,可组织学生开展“我进步了”、“我能行”等为主题的发言活动;在做每一件事后,都大喊一声“我行”、“我真行”,让每一个学生都以积极的心态、充分的自信,完成一天的学习。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后进生,使他们逐步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人。
德育教育概念范文2
1.1盲目性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往往具有盲目性。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在实际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在向培养“工程师”、“建筑师”等目标靠近,只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忽视其“职业性”。另一方面,有些学校遵循本科培养模式,通过压缩课程内容的形式,提前完成课程计划,同时,片面强调课程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的提高及个性的发展,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
1.2不合理性
一些学校开设的课程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表现为需要开设的课程不齐全,且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不协调,有的课程开设过多,有的课程开设过少,缺乏统筹规划。同时,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可选择性及灵活性。另外,有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严重脱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符合订单式培养目标的实现,没有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1.3非实用性
一些学校的课程内容存在非实用性的特点。第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缺乏创新,其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过于陈旧,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所举例子也缺乏典型性与代表性,同时,例子与原理之间的先后顺序,即先摆出原理,然后用例子加以证明,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不能将一门课程的原理与方法合理运用于另一门或多门课程。
1.4非主体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发展特点及需要;课程呈现方式单一、呆板,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的形式,比较陈旧,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所以,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合理发挥与实现。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问题的成因
2.1重老师,轻学生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仍然重视教师的作用,重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轻视学生的力量。所以,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的呈现形式等都以教师为本,突出强调教师的重要性。
2.2重理论,轻实训
在课程改革中,理论课仍占主导,没有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落实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计划。片面追求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理论研究,不把理论与实训相互结合是导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主要原因。
2.3重传统,轻创新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些高等职业学校仅仅遵照旧有的课程传统,挖掘不出太多的内涵,对现有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管理创新不够,未能通过课程改革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及课程的特色性。高等院校即使知道专业课结构及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但是却无力改变现状或不知道怎么改变现状。除了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的制约之外,高职教育与社会、企业实际脱节,是造成课程结构与内容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高职课程改革原则
3.1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将每个学生培养成职业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自我价值发挥完善的综合实用型人才。学生为本的原则对高职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组织教学;二是要落实学分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三是改变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将学习的责任交给学生,以教学评价多元化、综合化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多样需求。
3.2全面发展的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也应该体现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据此,高职课程改革就应该注重在课程整合中体现“敬业、诚信、人文、心理健康、公关、协作、环保”等素质及能力的渗透和培养;德育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整合,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德育隐性课程渗透,如制度性、关系性、校园环境、社区性等隐性课程的渗透;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社会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
3.3职业适应的原则
学生的发展包括了三个方面,即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往往更能体现学生的发展质量。而在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有利于让学生充分认识职业,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推动自身社会适应能力。职业适应原则要求课程改革需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实训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的深入开展;重视实习实践活动,把实习管理与实训管理相结合起来;注重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发展订单式培养方式,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四、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
在综合考虑生本教育理念及高职课程改革原则的基础上,我们以江苏省南京市的南京某高职学校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为例,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
4.1明确高职课程改革目标
南京某高职学校自2005年成立至今,坚持以“德国学习领域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改革,采用“行为导向”、“项目教学法”强化技能训练,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做好“工作页”的方法,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工作向前发展。该校的网页设计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严格遵循《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相关规定,着重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当今信息时代、从事动漫方向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该课程改革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页设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网页设计行业职业技能。一方面,以社会、岗位需要为依据,进行充分的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调研,通过与企业人士的研讨来确定课程目标及目标体系,而不是简单照搬本科模式,或是凭空想象,要遵循科学的方法与工作流程。该校的网页设计课程主要介绍HTML及Dreamweaver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助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相关内容,辅以动画制作、图像图像处理、网站构建等内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双元制”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重实践、重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必须重视课程内容的构建,高职课程的内容不能单一地指向科学世界,必须要注意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其内容不能单一地指向技能维度,而应该指向三个维度:职业技能维、职业知识维、职业情感态度维,后者往往是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时容易忽略的,但是它在职业素养中却非常重要。该校非常重视学生在网页设计专业上表现的动手能力,合理规划理论学习与实训学习的实践,利用66个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室、28个配套齐全的校内技能实训车间、1200台计算机和130多个多媒体教室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学习。同时,该校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紧扣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争取在五年时间内培养出就业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服务意识好的高职网页设计人才。
4.2坚持生本教育理念为基础
生本教育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学生,具有以往任何教育都无法比拟的优势,能推动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构建完善的课程改革方案。该校经过卓有成效的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之后,改变了之前上课听得懂,但是碰到真实的企业网页设计时,却并不能完全按照企业要求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网页的情况,健全了生本教育理念,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内容,即“精美网页欣赏网页设计基础Dreamweaver快速入门站点创建网页布局网页中文本与图像的运用HTML基础层叠样式表交互的表单应用插入多媒体组件使用模版和库”,确保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能使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收能力,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4.3改革教学方法
南京某高职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在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中融入生本教育理念,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实训基地,该校的“双师型”教师都仅仅扣住学生的职业发展这一目标因材施教,采取目标教学法、网络辅助教学法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课堂,缩短教师的讲课时间,延长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加强与国外知名职业学校的合作,交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4优化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考核,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根据结果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一般采用笔试的方法来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不适用于网页设计这门课程,因为网页设计是一门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如果仅仅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会导致学生机械记忆理论知识,忽视对技能的学习。该校根据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课程考核结合平时考核、实践考核、理论考核三部分内容,平时考核占总考核的30%,主要考查学生的作业、出勤率、表现情况及学习态度;实践考核占总考核的30%,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训报告、课程设计完成情况;理论考核占总考核的40%,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化理论知识。通过这种考核模式,该校网页设计课程改革初见成效,学生的就业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五、结语
德育教育概念范文3
关键词:挑战;机遇;大学英语;目的
现在的英语教育形式是,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英语教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怎样,却没有清楚的认识和理念。很多大学英语近些年的教学水平的下滑,很多原因是由目的和理念的不确定造成的,这样的教学改革对教学是没有多大的帮助的。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改革中乱了自己的教学步骤。
一、大学英语首先应该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
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做的是提高教师资质、提高课程水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这些目的的实现有一个很重要很基本的前提,就是教学过程全部使用英语。英语已经成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那么高等教育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大学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国际化就需要将英语融入到教学中去。高水平高等院校的学生想要保持先进性,就需要对国际最新的科学技术有及时的了解,这就需要保证英语水平。
我国目前的优秀的高等院校中,特别是985工程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就是希望桑能够实现教师上课时能很好的使用英语,学生能够无障碍的听课并与教师英语互动。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对学生而言,作用不仅仅是限制在英语学习的能力,还包括英语使用能力的锻炼,后者的顺利实现是通过开设英语通识课程,传授关于英语的基础性知识和英语语言文化背景。这样不断提升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帮助非常巨大。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我国的部分高校已经有了这样的目的与理念,并在大胆尝试。据相关消息称,南方科技大学在2012年的时候,开始了第一批教学改革实验班,该班招收了45名学生。实验班第一节课是由香港大学的唐叔贤授课的。唐教授在课堂开始前,将一些物理学中的一些英语术语教授给学生,然后正式的物理课程中,只要涉及到相关术语就采用英语表达,唐教授做的PPT,为学生选用的课本也是英文的教材。唐教授在课堂上,既使用英语表达一些术语和常见口语,也使用普通话。随着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唐教授的物理课堂中英语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学生也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以适应唐教授的上课方法,比如准备词典字典,以便随时查阅。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英语授课的形式,学校可以利用“集中教学”的方法,在一年的教学时间里,将分布在两年的英语课程全部上完。这些课程可以根据内容分成几个板块:英语人文通识基础课程、锻炼英语学习技能课程、专业英语。前面两个板块的课程可以有英语专业的教师来授课,第三个板块需要相应专业的教师来授课。在将这些英语课程全部上完以后,就可以实施英语教学了。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的时候根据情况,选择权英语教学或者部分英语教学。
二、大学外语教学要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服务
当然,现在我国的高校不可能统一采用这样的标准,采用英语教学的高等院校只能是一部分。那么其他院校的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该秉承怎样的目的和理念。
对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需要不同的大学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来制定目标,不同的院校培养的学生在是面对不同的岗位的,这些岗位对英语的要求必然不尽相同,需要就此具体定位目标。比如,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工作时要能够用专业金融理论来进行英语交流和办事,商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国际商务场合中处理专业的商务问题。所以,这些院校的英语教学目的和理念应该秉持这样的标准: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想结合,最终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工作。这样的教育理念和目的的指导下,我国很多的院校都应该在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口语以及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一是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二是培养实际的英语使用能力;三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内的985大学作为国内一流大学,应逐步在部分专业开出英文学位课程,吸引国外优秀留学生,并为本校优秀学生提供一流的(用英文开设的)专业课程。具体的定位:使大学生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获得用英语学习学位课程,开展基本学术交流的能力。其他的院校应加强学生的荚语实用能力,加强专业沟通能力。
根据新的目标,大学英语教学在目标设定、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师培训、课程评估方面需作详细的方案和论证。最重要的是,在新的教学目标之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帮助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扬长避短,迅速找到自己的学术定位,适应新的教学发展需要。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人们对英语应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全国各个高校的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大学英语教育顺利的进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陈素燕. 大学英语教学成功之路:宁波诺丁汉大学“学术英语导向”教学模式调查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张绍杰.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行动与反思[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9-12.
德育教育概念范文4
【关键词】委婉语;转喻;生成机制
1.引言
委婉语是人类社会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现象。在任何文化中,委婉语都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剂。得体运用委婉语可调节人际关系,使社会交际顺利进行。早在1985年,学者Enright好不夸张地说道:“如果没用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仇怨。”英语的委婉语 euphemism 一词源自希腊语,词头 eu 意为“好”,词干 phemism 意为“言语、说话”,即用褒义词、正式词、学术词、中性词、模糊词来代替粗词、俗词、贬义词、直露词, 或者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委婉语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剂”, 涉及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生育、年龄、疾病、死亡、性、排泄、人体部位与器官、职业、政治、军事等,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委婉语是一种迂回的表达方法,它以间接、含蓄、愉快的说法代替直截了当、令人不悦的说法,其目的是回避禁忌、显示高雅、避免伤害他人。
委婉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作用己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了。委婉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引发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广泛的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传统的符号语义学和语用学基础上展开,集中在委婉语的类型、特点、使用动机、构成手段和语用效果等方面。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有些学者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委婉语,主要有王永忠(2003)、邵军航和樊威藏(2004)、卢卫中和孔淑娟(2006)等,本文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概念转喻的视域来解读委婉语及其生成手段。
2.转喻的本质特征
最早转喻的定义为:“转喻是一个辞格,它与邻近和联系紧密的事物中获得语言形式,通过这一语言形式我们能理解不被该词语命名的事物。”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对转喻的传统解释是基于“邻近”(contiguity)的概念。学者Roudet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他认为转喻是有观念上的邻近性为基础的联系(association)所引起的,任何通过联系或转喻的变化都属于这一范畴。
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被描写成Lakoff (1987)称之为“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或ICM)的一种形式。ICM是一个有组织的概念结构认识域。所谓“理想化认知模式”就是现实世界的结构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人们凭借自己大脑中的世界知识表征以及他们所生存的文化模式而达到的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事件以及人们自身的行为的典型状态的认知。某一具体事物和行为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由一些代表该事物和行为的概念或命题相关的概念或命题组成。而这些相关的概念和命题都是该“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成分。构成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接近的概念如果互相替代(部分替代部分) ,一个概念替代整个模型(部分替代整体)或整个模型替代作为模型成分的某一概念(整体替代部分)同样构成转喻关系。Lakoff和Johnson (1980)把转喻说成是在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现(conceptual mapping),这一映现包括的“替代”(stand-for)关系主要是指称。转喻主要具有一种指代功能,即它允许我们用一种实体代替另一实体。同时,转喻也具有理解功能。Langacker(1993)认为,转喻是一个参照点现象(reference point phenomenon)。Alac和Conlson指出,不同的转喻由相对凸显(relative salience)的认识原则提供理据,其基本观点是,中心的和高度凸显的事物作为认识参照点唤起其它不那么凸显的事物。参照点是语篇中凸显的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语境。在这一个语境中,一个正在进行概念化的人与语篇中其它不那么凸显的成分建立了联系。这些凸显的和不凸显的成分构成了参照点的范围,对这些成分的识解取决于与参照点的联系。通常由转喻词汇指定的成分充当参照点,为想要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mental access),并把听、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上面来。例如:I am parked out there. 我(把车)停在那边。
在这个转喻中,汽车的拥有者扮演了参照点的角色,注意的目标是汽车本身,我们在心理上通过汽车的拥有者可及汽车。由于其足够的凸显性,汽车的拥有者可以把注意力引导并集中于目标上,并扮演了认识参照点的角色。
3.英语委婉语的转喻生成机制
为了达到含蓄、婉转、礼貌的语言交际效果,说话者总是努力寻找与那些令人不悦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文明礼貌的、温和婉转的、间接模糊的语言,用后者替代前者,以制造语言上的陌生感。这样,在接受信息时,听话者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思考才能理解说话者的所指,在整个思维过程中不好的感觉也就随之减少,从而实现了说话者间接表达委婉含义的愿望。因此,委婉语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关联性或邻近性的替代关系。转喻运作的基础也是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或邻近性。由此可见,委婉语生成机制从根本上说是转喻认识。
运用转喻认识模式直接生成委婉语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两种,即“整体代部分”的类型和“相关联事物之间的替代”的类型。
3.1整体代替部分构成的委婉语
人们常使用语义更为笼统广泛的上位范畴词汇表达下位范畴词,实现泛化、模糊等效果,扩大突显范围。掩盖所指代事物或概念令人不快的语义特征,达到委婉表达的目的。例如,就身体部位代替相关身体器官的情况而言。
人们常用“chest”(胸部)或“bosoms”(胸脯)代替“breast”(),用“rear end”(后部)代替“buttocks”(臀部)。通过使用这些转喻替代词,说话者使得听者的注意力从具体的身体器官概念分散转移到相对整体的身体部位概念,进而实现了间接表达的委婉效果。又如对于社会地位不高的职业,人们也常用意义范围更广泛的词汇泛化工作内容,从而使这些职业比实际的更显体面。更易赢得尊重。如“gardener”的工作是侍弄花花草草,当其工作对象从花草扩大为风景后,就被称为“landscape engineer”。“floor sweeper”的工作是清洁楼面,当工作范围扩大为整个建筑物时,自然也就成为了“building engineer”。
3.2相关联事物之间的转喻替代
3.2.1部分转喻整体
在言及甲事物时,并不言明,而是用该事物某一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乙来指代甲,两者共属于同一个概念域。借人的生理特点或变化指代此人或疾病的英语委婉语是比较典型的一部分转喻整体概念的实体或事件。用特征单一的生理典型特点或变化来替代具有宽泛范畴的人或疾病等概念事件能够使听者的注意焦点,从而起到委婉的作用。事物部分也常被用于替代事物整体。如,“She is just a pretty face.”用“a pretty face”看似突出其拥有美丽的外表,实际上则婉转地传递了“她的美丽仅仅停留在外表,她缺乏内在美”这样的信息。又如:英语国家通常用aspirin转指“止痛片”整个范畴,用pill转指该范畴内的成员“避孕药”。
3.2.2 工具转喻
事物是由材料、物质构成的整体。这种转喻类型中,事物可代表它所含的物质和材料,材料、物质也可以表示其构成的事物整体。说话人认为没必要说出令人尴尬的工具使用者或其代表的事件,但工具是凸显的,所以可用工具转指工具使用者或相关的事件。委婉语中有大量借工具代事物的转喻模式。如英语“pick”是撬锁工作,可婉指“(专事撬锁的)窃贼”等。就汉语而言,汉语中“杆子”即“枪杆子”,可以用来婉转指代“土匪”;英语“card”(明信片)有时用来婉指,因为贩子将提供一次服用的暗藏于明信片夹层里寄给吸毒者;汉语“条子”可用来婉指“”,因为在旧社会客在妓院里召唤往往先写好条子,开列所要的姓名。通过用工具转指相关事件虽然不能掩饰这些社会现象的丑恶或阴暗面,但至少能减少人们对此的反感。
3.2.3地点转喻
地点常与生活于其中的人、发生在该地点的事、位于该地点的机构等紧密联系,因此地点可转有关的人、事、物。如“meet one’s Waterloo”来婉指“惨败”,众所周知,1815年拿破仑军队曾大败于此,所以人们常用“滑铁卢”这一地点来转指与此相关的事件“打败仗”。
关于死亡的英语委婉语,在英语中比比皆是。如:to be at rest (安息),to have found rest(得到安息),to be called to one’s eternal rest (被上帝招去,永远安息),to rest in Abraham’s bosom(在亚伯拉罕的怀里休息)to have been laid to rest , to sleep(入睡), God rest his soul(上帝令他的灵魂安息)to be in heaven(在天国),to be with the God /the angels / their father(和上帝/ 天使/ 圣父在一起),to be among / join the immortals(加入不朽者的行列)等等。,其中的to rest in Abraham’s bosom和to be in heaven等,人们使用一些地点概念婉指死亡,一些特定的地点可以说使语言接受者进行联想,从不避免提及不愿意提到的字眼,礼貌地表示对死者的尊重或中立的态度。因此,英语委婉语的使用也可以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
此外,在英语中, 人们往往用sanatorium (疗养院)和rehabilitation center(康复中心)代替疯人院,用entertainment zone(成人娱乐区)和 a leisure spa(休闲游览胜地)代替妓院。对于这类词汇,其相似点在于地点是机构的所在地,但地点和机构之间不能划等号, 因为两者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畴。但是疗养院和康复中心都与疯人院在功能上接近: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语言接受者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有关认知框架去理解所需理 解的概念。用地点代替机构,通过转喻这一认知方式,含蓄地把自己或对方不愿提及的机构掩盖在地点概念之中,从而达到委婉的目的。
4.结语
转喻并不仅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基本认识机制。本文通过对委婉语的各种类型梳理与分析,发现转喻对于委婉语的作用的确不容小觑,概念转喻是委婉语根本生成机制。转喻用同隐喻一样都是人类认识识解和思维方式。不论委婉语有哪种手段生成,其委婉语形式与其所指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转喻替代关系,从而证明了概念转喻能够充分阐释委婉语及生成手段。此外,从转喻角度来看待委婉语,英语委婉语的使用也可以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因而对英语教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启示意义。在语言词汇的发展过程中,隐喻和转喻的使用使现有的词义得到不断的丰富,既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又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对委婉语词义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委婉语词汇变化发展有较强的解释力。转喻是一种认知模式,借助这一机制,教师可以形象而简明扼要地解释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进而避免了师生之间因羞愧而难以启齿的尴尬现象等。学习者在习得这一机制后,更能有助于他们日后的英语语言学习和使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Alac, M. & Conlson, S. The man, the key, or the car: Who or what is parked out back Cognitive Science Online, 2004(2).
[2]Enright,D.J. Fair of Speech: The Uses of Euphemism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3]Lakoff, G. & Joho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Langacker, R.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4).
[6]卢卫中,孔淑娟.转喻与委婉语的构成[J].外语研究,2006(6).
[7]邵军航,樊藏威.委婉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诊释[J].外语研究,2004(4).
德育教育概念范文5
1 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双方交流活跃,教学效果就会好一些。当课堂富有生气时,枯燥的知识传授就会变得生动而轻松,学生必然乐于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贻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
2 形式多样、组织教学
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意志力不还不坚强,自我控制能力还不行。此时,教师要做到“导”的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那具体有哪些呢?
2.1 利用多媒体素材,吸引学生。 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学生容易将知识在课堂上消化吸收,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多媒体能使教学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具体直观,感染力强,使学生看到了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学生通过直观视听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2 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目前,就合作学习,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的理解上。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小组学习等同于合作学习。其实不然,实际上合作学习有许多种方法,如小组活动比赛(游戏竞赛法)、交错学习法(切块拼接法)、共同学习法、多媒体辅助合作学习法、大家动脑筋法、思考——配对——分享法等等。 例如在教学《穷人》后我就要求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上了多媒体课,让学生与计算机合作;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时,就人物的任务形象,我就让学生开展辩论赛……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样行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也是很明显的。合作学习能激励每位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合作学习还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合作学习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
2.3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文本沟通。课堂有活跃的时候,当然也有宁静的时候。让学生在课堂上能静下心来,沉入到由语言文字构筑的世界之中,用心去理解、领会、感悟、玩赏语言,也就是要在课堂上拥有值得珍视的“智慧的宁静”。有一次,我聆听卞淑美在新中小学上的《最珍贵的东西》,在课堂上,卞老师让学生思考“你是否同意作者提出的观点,默读,写批注。”之后,卞老师给了学生整整八分钟的宁静时间。在这宁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学生思维与文本所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
3 优化学习方法,让学生善于学习
教学过程本身,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而不应是教师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师生双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内囚,教师的启发诱导是外因。因此,教学方法的优化,就不只是指教师“教”法的优化,还应包括学生“学”法的优化,学生“会学”了才能“爱学”,“爱学”才能促进“会学”,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优化学生学习活动。
3.1 鼓励学生勤思。“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德育教育概念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念;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更是迎来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高职教育在教育行业中的地位得有充分体现,而高职毕业生也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但是,在高职教育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战略上忽视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基本原则,教学与就业严重脱节,尤其在公共英语的教学中更为明显。当前,高职英语教育不能充分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而学生的英语能力会对其发展空间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各大高职院校要不断探索,改革公共英语教学,做到与时俱进,将教学的重点立足于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以及就业技能这两方面。
1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教学没有针对性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明显的差别,高等教育主要培养专业性人才,而职业教育则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已经形成了专业特色,相关课程的安排和设置都比较科学、规范、合理。但是,公共英语学科的教学没有针对性,只是按照大学专科的课程进行安排,在教学中,也是沿用大专的教学程序,缺乏针对性、科学性以及系统性,当前的教学理念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是影响和制约英语教学的关键因素。
1.2目标设置不明确
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就业教育,一定要结合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公共英语教学同样如此,一定要结合专业特点,而不能只注重普通的英语应用能力。当前,高职院校将普通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甚至学校为了保证英语过关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英语级数考试教学,虽然很多学生过了英语级数考试,但是英语能力却没有提高,更不用谈实践中的应用了。因此,改革公共英语教学已经迫在眉睫。
1.3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当前,公共英语在高职中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就缺乏高职教育的特点,让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教材,长期以往,失去自我思考能力,不能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成为了课堂的附属品,不能直接参与教学环节中,难以体现学生的实践性、主体性以及自主性。
1,4教师团队素质不足
当前,很多高职英语教师基本毕业与英语专业,不具备行业的实践经历,对学生专业岗位的需求了解甚少,也不知道岗位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也不知道哪些知识对学生未来发展更有利。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和人数的增加,原来的教师队伍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而英语教师对职业教育认识的不足,教育观念的偏差和错位,导致其难以胜任高职公共英语教学。
2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2.1体现职业特点
创新和改革公共英语教学一定要总结和分析以往的教学经验,将过去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做为改革的重要参考,将学习和工作有效结合,以就业为根本,通过分析和调查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创新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思路,以学生的发展空间和能力提高为需要,合理定位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按照够用为度、实用为主的基本原则,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公共英语的专业性以及实用性,充分体现职业特点。
2.2培养应用能力
公共英语学科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实际岗位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可以独自翻阅与专业有关的英语资料和文献。当前,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分明,如果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相同的英语教学模式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专业需要。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掌握各个专业的特点,对教材进行科学的改动,将公共英语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例如导游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机电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翻译和阅读英语资料和文献的能力;人力资源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和听说能力;计算机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英语专业材料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补充教材内容,增加同专业有关的资料和单词,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和写作能力,将公共英语教学同专业紧密联合到一起,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3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和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是学习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激发学生潜力的契机。英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平台,丰富、整合英语学习资源,增加课外英语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构建英语教学网络,开办英语教学网站,并且在网站中开办英语试题、英语教学以及英文新闻等栏目,将其建设为网上教学和互动的平台,方便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系统,利用午休等时间播放专家演讲、英语歌曲、英美文化以及英语新闻等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平台。上述措施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还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4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是公共英语教学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教师教学水平和自身专业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因此,我国各大高职院校要不断吸取具有较强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充实到公共英语教学队伍中,构建科学的教师结构,同时,还要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参与进修,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公共英语学科既要求教师具有讲课的技巧,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高职院校一定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教师提供深造和学习的机会,培养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教学人才。
3结语
总而言之,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一定要充分结合职业的实际需要,围绕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对英语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以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就业岗位对接,占据就业的主动,创新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俊波.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4):101-103.
[2]王珏.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3):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