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文1

关键词 大众传播 媒介素养 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在信息社会和媒介时代,高校德育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和挑战日增,再也无法躲在高校的围墙和象牙塔内孤芳自赏,自吟自唱了。大众媒介带着强势不断传播着各种鱼闷混杂的信息。强力地冲击和蚕食着学校德育固有的领域,使德育的效果大为降低,也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德育的手段和方式。高校德育也是一种传播方式,只是和大众传播所借助的载体、功能、目的和价值有所不同,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分析和探讨。

一、媒介环境与高校德育环境的差异性

大众传播是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同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的过程,如由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组织向社会发出的大量信息,由这些媒介发出的信息所形成的社会环境就是媒介环境。在媒介社会,媒介信息和人们如影相随,无处不在,媒介环境在包围在人们,并时刻作用和影响着一切。高校德育环境主要指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内部环境,是相对于外部的社会环境而言,媒介环境与高校德育环境虽然都是一种环境。但还是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

1.媒介环境的无限性和学校德育环境的有限性

媒介环境在空间上具有无限性,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不被包容在其中,媒介环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媒介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巨网。对现代人而言,包罗万象的媒介事件与媒介人物正像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空气,无时无处不弥漫在人们的周围。学校德育环是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同墙内的校园空间环境而言,是有限的,学校德育环境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同样处在大的媒介环境之下,并受其影响和熏陶:因此,在内部营造良好学校德育环境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应对外界媒介环境可能对高校德育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2.媒介环境的长期性和学校德育环境的阶段性

媒介环境就时间而青,具有长期性。它可以贯穿人的一生,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学校德育环境却具有阶段性。最多贯穿于人们从幼儿园到大学学习期间的所有过程,而一旦人们离开了校园,进入了社会,学校德育环境就消失了,开始了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学校德育的功效性将得到检验,人们在学校所获得的德育价值能否在媒介环境中丧失或具有持久性,也有待观察。如何以学校德育环境的阶段性教育来应对媒介环境的长期性影响,好似一场艰难的博弈。胜负难料,值得教育者,特别是德育教师深思。

3.媒介环境的渗透性和德育课程的灌输性

媒介环境的渗透性,表现在其扩张力的无孔不入,是全天候、立体式、长期性的覆盖,令人无法躲藏和回避。正如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就是信息。在信息时代和媒介环境下,媒介与信息如影相随,信息已成为人们的生存要素之一,人们所呼吸的也仿佛都是信息。媒介环境的渗透性,还表现在其媒介表达手段的多样性所产生的吸引性。媒介凭借其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以及故事性和娱乐性等方式,对受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在潜移默化问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相比之下,学校德育环境过于单纯和封闭,德育手段也比较单一,只限于课堂上的讲授和灌输。授课好的老师。凭借个人魅力或讲课技巧,也许会使课程生动些,但有些德育教师的教学效果乏善可陈,甚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4.媒介环境的多样性和学校德育环境的单一性

媒介环境的多样性是由其中的信息的多样性所构成的,媒介环境中的信息可谓五光十色,既有正面的文化和道德信息,也有中性的各种信息,还有“很黄很暴力”的负面信息,以及“娱乐至上”的不良倾向。学校德育环境单一性主要是指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在德育课的内容表达上全是正面的信息,如“又红又专”,培养“四有新人”和提倡“八荣八耻”等。德育环境的单一性和德育正面信息的传播,有利于学生的正面培养和成长,但也容易受媒介环境多样性的侵袭,效果能否持久也有待于检验。

5.媒介环境的强势性和学校德育环境的弱势性

媒介被称为“第四种权利”,可见其在社会中的强势地位,从上面所分析的媒介环境的几个特点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媒介环境的强势地位。正是挟着这一强势地位,媒介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无不打上媒介信息的烙印,受其影响和控制,不管你是否情愿,所谓“爱你没商量”。德育环境的内在的弱势性在于,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德育为先”和“育人为本”的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课程无论是在学校的教学大纲上。还是在老师和学生心目中,并不占有重要位置,在有些领导眼中,甚至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老师姑且教之,学生姑且学之。德育环境外在的弱势性是于媒介环境的强势性相比较而言,这一强弱关系的对比,我们无法改变,只能在现存条件下。学会适应、突围,或强化或转型,但不能困守和自怜。

二、媒介传播功能与学校德育功能某种契合性

大众媒介有四种传播功能,一是监视环境,二是联系社会,三是传递遗产,四是提供娱乐。在四种传播功能中,传递遗产功能与学校传递知识和价值的功能相契合。传递遗产是指“建设遗产,如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这种功能过去主要由人际传播来表现。如家庭,学校中的传播都在向新一代传递社会的精神遗产,而现在传递遗传的功能也越来越明显地转向大众传播来承担,如书籍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在向儿童灌输知识、培养情趣、塑造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上,已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实,大众媒介不只是向儿童。而且是青年人,包括各类学生来传递遗产,大众媒介中的互联网更成为青年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时刻在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学校的主要功能就是传递遗产。包括道德价值的传递。只不过在媒介环境中,这种传递遗产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削弱和边缘化。虽然媒介传播有传递遗产的功能,但不能因此取代学校德育功能。学校德育功能的重要性,在于给成长期的学生提供系统的基础性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支持,这是媒介传递遗产功能所无法取代的。媒介传递遗产功能,虽然也可以发挥传播道德的作用,但毕竟是松散的和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媒介传播既然与学校德育都有传递遗产的功能,有某种程度的共生性和契合性,就应探讨二者之间如何相互配合,更好地进行道德传播。我们应该研究的是“是否有一种传播媒介,不管它传播什么样的信息,在传播这个信息和影响受众方面,比其他媒介更有效?是否在传播某种信息或者产生某种影响方面,有一种媒介是最好的?这些问题对教育工作者、宣传人员和广告客户来说,特别重要。例如,如果是目的要尽可能多地传递事实性信息,那么,讲演、印刷品、电影和录音带是否更有效?如果希望改变受众的态

度,使用电视、招贴画、广播以及其他一些媒介是否更好呢?对于某一些受众,是否有一种媒介比其他媒介能达到更佳效果呢?”t’如果当我们能自如地运用各种媒介来发挥媒介传递遗产功能和学校德德育功能时,也许我们就找到了媒介传播功能与学校德育功能某种契合性。

三、媒介素养与学校德育的互补性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文2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中专生 诚信档案系统

一、建立中专生诚信档案的可行性

1.建立中专生诚信档案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近几年来,整个社会也发生了一些严重的缺乏诚信案例,如“三聚氰胺案”、“转基因大米案”、“地沟油案”。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讲文明,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往往会忽视他的存在。现在我国也在建立公民的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已经影响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个人需要求职、贷款等服务时,提供服务的单位首先要查看个人诚信记录,一旦被发现有失信记录,将寸步难行。

2.建立中专生诚信档案的必要性

建立中专生诚信档案,将学生的诚信记录作为学生档案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学籍档案的重要补充。中专生入校时就建立了自己的档案,随着校园生活的开始,档案的内容也在不断充实。在档案中再加上个人诚信记录的内容,实行起来比较容易,是对中专生个人档案的进一步完善,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中专生诚信档案的主要内容

在诚信档案管理的内容方面,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工处、团委等部门多年来的管理经验,初步制定出如下内容。

1.学生诚信承诺书

学生诚信承诺书是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纲要(试行)》编制的,是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慎重的承诺。学生自愿在诚信承诺书上郑重地签写自己的名字,并愿意接受监督。

2.学生基本信息表

该表包含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籍贯、政治面貌、专业、个人特长、父母详细地址、身份证号码、本人联系方式、父母联系方式。

3.学习诚信评价

主要记载着学生入学以来参加各种学习、考试、借阅等活动中相关情况的诚信评价。包括奖学金获得情况、计算机等级是否考试通过、有无考试违纪、处分情况、护士或医士资格考试情况。

4.在校综合表现诚信评价

主要包括在校期间参加学校各种活动情况,有无违反校纪校规、受到学校处分情况,有无参加一些迷信、传销等团体。

5.经济诚信评价

主要记载学生入学以来缴费情况、校内勤工助学,有无弄虚作假获取国家助学金补助和学校困难补助等诚信评价。

三、中专生诚信档案的主要功能

1.约束功能

当前,中专学校主要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年龄相对偏小,学生成绩不太理想,上进心不足,为此本校以建立诚信档案管理为手段,以校学工处、教务处、团委、学生会为推广诚信教育的平台,建立诚信档案管理旨在约束学生,自觉地开展诚信教育,达到真实有效的教育效果。

2.记录功能

诚信档案在对学生行为起到一定约束作用外,还能够记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诚信概况,能为新环境下的单位领导用人提供第一手资料。

3.参考功能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偶尔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偶尔的错误也不能说明或判断一个人的诚信级别。只有一份正确的诚信记录,记录着一个人的诚信变化过程,才能宏观地判断一个人的诚信可信度。中专生的诚信档案可以作为学生能否毕业时候的重要参考,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一份真实的参考。

四、对中专生诚信档案的总结与思考

首先,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诚信档案作用切实落到实处。学校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活动。要充分认识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重要性,要做好思想教育和诚信档案的组织管理工作,做到明确责任,统筹规划。

其次,制定诚信评价、诚信监督和诚信奖励制度。根据中专生特点,制定一套诚信评价、诚信监督和诚信奖励制度,使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再次,中专生诚信档案应借助学校网络平台,开发网络诚信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档案管理、在线查询、信息等功能。通过中专生诚信档案系统,每学年对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客观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先评优、入党、贫困资助、求职就业等行为的主要依据。建立相应的监督奖惩机制,让诚信者受鼓励,不讲诚信者受处罚。

总之,建立中专生诚信档案,不仅是对中专生进行诚信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对中专生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中专生诚信档案是社会诚信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成熟和进步的标志,学生是建立诚信档案的参与者,更是诚信档案的受益者。通过中专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参考文献:

[1]谭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广州: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江苏省教委.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纲要(试行).1999.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A)―0007―01

2007年兰州市中考思想品德学科由考试科变成了考查科(即由主科变为了辅科),考试成绩最后以等级方式呈现,不计入中考成绩。这是目前兰州市中考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引起了政治教师的强烈反响。为此,笔者对62位当年的初三政治课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2份,收回47份,调查有普遍的代表性,基本上能反映出政治教师所要表达的态度及看法。

在问题一“你对中考取消思想品德学科有什么想法?”的调查中,回答情况可归纳为三类:一、赞成;二、反对;三、无所谓。持赞成观点的有11位教师,约占23.4%。赞成的理由是:1.对课改作为新生事物表示理解;2.思想品德课不能依据一次量化的考试来衡量其主要功能;3.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持反对态度的有26位教师,约占55.3%。反对的理由是:1.思想品德课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中考取消此学科,学生会误认为其不重要,只要学会必考的科目就行了。而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取消此课的主科地位,不仅削弱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和党的教育方针相悖;2.思想品德学科中考考试取消之后,政治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漠视、学校的置之不理,这加大了政治教师的教学难度。长此下去,学生素质何以提高,爱国之情何以产生,后果不堪设想;3.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放松政治教育,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是极为不利的。

持无所谓观点的有10位教师,约占21.3%。

对第二、第三两个问题,即“中考取消思想品德学科后你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或困难是什么?”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什么?你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在克服这些困难中你的主要经验(做法)有哪些?”,教师们列举的主要问题有:1.无法面对学生,学生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此课,上课很难堪;2.学生放弃学习,学校不重视,教师自身也丧失动力;3.考查的内容太多,学校给的课时太少,没有达到减负的目的;4.新课改的目的和要求不太明确,政治教师缺乏有力支持;5.缺乏实践,缺少资料、素材,没办法调动学生,现实和改革的美好初衷相悖。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文4

1.从政治课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看其学科功能的基本内容

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式也不一样。我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根本上说,中学各门学科都与我国社会制度存在着联系,但是,由于各门学科的内容和特点不同,其与社会制度联系的程度和方式也不一样。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与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存在着十分特殊的联系。思想政治课与我国社会制度的这种密切联系决定了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学科功能:政治功能。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品格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对待个人生活道路上的得失成败,进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文化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上述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政治功能是政治课的首要功能。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坚定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为首要任务。淡化了政治功能,必然使政治课的品格教育、文化教育步入歧途,动摇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从根本上违背我国的教育方针。品格教育是政治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学科功能。政治课品格教育功能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将来事业的成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对劳动者的人格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品格教育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地位也愈来愈突出。文化教育是最基本的一项学科功能,也是政治课政治、品格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削弱了文化教育功能,政治课只能成为空洞无物的说教,不能说服学生,政治课的政治、品格教育也就必然会被架空。

2.从理论和现实看增强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必要性

政治课学科功能是三方面的统一,但各方面的地位并不一样。德育始终是政治思想教育课的主要功能。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改革大开放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另一方面,由于旧体制尚未彻底打破,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整个社会还存在着各种矛盾。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政治课的德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在孰是孰非问题上作出正确的抉择,激发他们为中华腾飞而不断进取的强烈愿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增强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也是为每一个学生前途高度负责的具体表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朝气蓬勃有活力,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心理世界又具有不成熟的一面。他们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容易片面地看问题,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等。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上,每一位科任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政治教师的责任尤其重大,因为政治课直接回答的问题正是一个人应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教育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是政治课根本宗旨所在。

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强政治课德育功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主观上认识的偏差和客观上升学压力的存在,许多政治教师对政治课的文化教育功能情有独钟,而对思想品德教育则忽视了很多。他们很少去研究如何去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很少主动去研究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很少直接去关心中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苦闷,而更关心的是本学科在高考、会考中的名次,对政治课德育功能缺乏必要的重视。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位,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其结果必然是损坏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乃至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整个体系的建立和运转。

3.总结经验,立足改革,开创政治课教学的新局面

目前,我们面临的德育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人民对思想政治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适应当前的国内外形势的要求,在政治课教学改革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另一方面,由于新考试制度的实行,通过高考来维护政治课特殊地位的“护身符”不复存在,在“应试教育”尚未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今天,新考试制度无疑会助长“领导不重视政治课,学生不爱学政治课”的现象,给政治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压力,使政治课教学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如何适应新考试制度的要求,使政治课教学走出当前的困境,是摆在广大政治教师面前的又一个艰巨任务。

要使政治课上的更好,要使政治课教学走出当前的困境,开创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提高对思想政治课使命感的认识,切实把政治课当做一门战略学科来抓。中学政治课,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是主渠道,是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把政治课当做一门战略学科来抓,是党和国家的既定方针。怎样把这个“既定方针”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转变学校领导的观念,纠正“升学率至上”以及忽视德育工作,把政治课当作三等学科的错误倾向,确保政治课的主科地位不被架空。

其次,要大力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各门课程学科功能的发挥程度,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建设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开展政治课教学的新局面,全面增强政治课的学科功能,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强政治教师的队伍建设。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文5

早读书声琅琅,跑操口号震天,上课聚精会神,自习鸦雀无声,讨论热火朝天,活动生龙活虎……使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竟是一位体育教师出生的校长所领导的学校面貌。

带着无比的崇敬与仰慕,笔者今年暑假以来多次拜访和电话采访了浙江省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的潘永祁校长。下面就是潘校长的成长轨迹和他的治校治学理念以及他所领导的学校取得辉煌成绩的采访写实。

不懈追求进取赢得成功人生

潘校长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人生的黄金年代——中小学学习阶段正赶上结束恢复期和初期,中学毕业即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放到农村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重体力劳动。由于下放农村期间劳动勤恳、思想表现突出,于1974年被县推荐进入湖州师范学校体育专业学习,1976年毕业后分配到安吉姚村中学任教,三年后调往安吉孝丰小学任教,同时完成了体育教育专业专科函授学业;因体育教育工作出色加上安吉三中扩大招生规模需要,于1985年被县教育局破格抽调进入安吉三中任教。因教育工作踏实肯干且初步显现出领导才能,潘校长从担任学校体育教研组长开始,很快被学校破格提拔担任德育处主任,且其担任学校中层领导期间,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扎实有效,连续多年被评为县、市德育先进工作者;1993年因工作成绩突出并显示出卓绝的领导才能被市教育局提拔为安吉三中副校长,1999年再次被提拔担任安吉三中校长,任校长期间其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完成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和教育管理硕士研修班函授学习。2000年因安吉三中教育的整体成绩全面超过当时的省重点中学,被调任至新建的省重点中学安吉高级中学担任第一任校长。2007年因年龄超过规定,在安高校长换届之际被调任安吉县人民政府专职督学,2010年临危受命担任私立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校长。

潘校长自走上工作岗位以来,为人正直、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几乎年年都获得各种先进荣誉称号,并且在担任安吉高级中学校长以来还不断兼任重要社会职位,其中市级及以上的就多达十项次,如:浙江省优秀教师、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州市名校长、湖州市人民政府督学、湖州市人大代表、浙江省六校联谊会会长等。

深挖体育功能推进素质教育

受传统体育观念影响,很多人一贯将体育的主要功能单纯地锁定在健体、爱国等层面上,而潘校长认为,体育功能远远多于这些,学校体育教育除了具有身体教育功能以外,还具有品德、智能、心理教育等功能,只有充分重视、挖掘并发挥好体育教育的功能,满足学生品德教育、智能教育、心理教育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拓宽素质教育的渠道,才能使体育教育成为助推素质教育的发动机,并真正推动素质教育。

潘校长认为:中学阶段的学生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和缓解这种压力,使学生能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是中学教育的目的。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体育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可以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增强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这也一直是我们坚持的办学理念。尽管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样繁重,但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热情却是空前高涨的,只要在课外活动期间走进校园,就能看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踢毽子、健美操和跳绳等,组织形式有学校、年级、班级、个人……亮丽的校园体育文化风景总会让来访者啧啧称道。

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的具体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以“晨间跑”为抓手,拓展学校的德育途径,推进德育和文化教育学校将学生晨跑不仅仅作为锻炼学生身体的一项举措,而且将其拓展为学校德育工作、班级管理和学风建设的一个载体。为健康的身体而跑、为班级荣誉而跑、为良好的校风学风而跑、为祖国工作50年而跑、为与家人幸福生活一辈子而跑,晨跑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和实际行动。因此,每次晨跑各班都能呈现出一片“步伐一致,口号震天,精神抖擞,气势如虹”的景象,通过晨跑及其评价和反馈,培养了学生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团队协作意识,激扬了学生的蓬勃朝气,树立了优良的班风、学风,从而更好地推动了学校的德育教育和学风建设,也为进一步搞好文化教育打好了思想基础。

第二,以俱乐部为载体,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喜好,学校逐步建立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跳绳等体育俱乐部,并与学校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务实有效地开展学生群体性“阳光体育”活动。通过开展春季足球联赛、秋季篮球联赛、冬季拔河比赛、体育节、校运会等一系列体育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组队参与县、市、省的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在提高体育特长生运动水平的同时,也张扬了他们的个性魅力,并为普通学生树立了榜样。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勇于教学改革优化体育教育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革新,体育教育要想取得长足进步和持续发展,当然也离不开改革与创新。

早在1996年,安吉三中就先于国家体育新课改开展了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按学生兴趣分专项进行选项教学,这项改革就是时任副校长的潘永祁老师提出来的。

根据当时的体育师资和场地器材配备的实际情况,学校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羽毛球、健美操6门专项课程,拆开原有行政班按兴趣重新编班,并在全盘选用高中相关教材的基础上,适量引入大学相关合适教材开展专项课体育教学。但考虑到师资不足等实际情况,当时只在高二年级进行了尝试。在教学改革探索中,全校体育教师分专项不分家,不断在一起深入探讨,并逐渐形成共识,为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从教学效果看,这项体育教学改革的第一年就基本做到了“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

1997年4月,湖州市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安吉三中举行,6位体育教师同时分专项开课,令全市观摩的同行们耳目一新并获得一致好评,这对安吉三中的体育教学改革尝试是一种鼓舞,也为学校以后的体育教学改革坚定了信心,而且,现已开发了校本教材。

这项体育教学改革领先于全国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5年,领先于按学生兴趣分专项进行选项教学的同类学校10年左右。潘校长的这项教学改革至今仍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活力,也为安吉三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功绩。

正因为安吉三中体育教学改革走在了当时全省的前列,体育特色教育成果显著,学校被省教委确定为杭州师范学院和湖州师范学院体育系等院系的教育实习基地。安徽宁国多所兄弟高中学校、嘉兴三中、萧山中学、桐乡市中学等省内中学也纷纷前来观摩学习。

实抓软硬建设打造体育特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体育师资等软件条件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文化基础,在搞好体育教育的同时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品牌离不开这两个基础。

潘校长一直非常重视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他任职过的三所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条件都达到了国家一类办学条件。场地建设与器材配备只要是学校体育教育和打造体育特色所必需的,都会一律给予满足。充足的场地器材配备,拓展了学生体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发展体育兴趣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为学校的体育特色教育品牌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在大力投资建设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的同时,潘校长也非常重视体育教育软件条件的提升,尤其是在提高体育师资水平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具体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制订各种学校体育管理制度,保障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并形成一整套体育教师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二,按照学校需要大力引进高素质、高水平、有一技之长的体育教师;第三,组织安排在职体育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以提高师资水平;第四,给予体育教师工作成绩相衬的待遇和奖励。

在潘校长所任职的学校,体育教师深刻感受到“有为才有位”的真正含义,体育教师在他的领导下,无一不心甘情愿地主动努力工作,无一不在短短两三年内就成长为出类拔萃的教师。

有了良好的体育软、硬件做基础,打造出自己的体育特色教育品牌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所以,潘校长历任过的学校有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的,有被确定为省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集训基地的,并全部成为省级体育特色学校(安吉三中体育特色是田径,安吉高级中学体育特色是羽毛球和足球,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体育特色是篮球)。

比如现在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的篮球特色教育,就是以年年举办篮球文化节显现其学校对篮球特色教育的高度重视,以“班班有球队”充分彰显学校体育特色教育的普及性,以“周周有球赛”显现学校体育特色教育的常态性。

善用体育规律助推文化教育最佳体育竞技状态的形成有赖于训练体系对运动员所施加的影响(包含训练手段与方法、各训练周期运动量与强度的控制以及生物钟的调整等)。把体育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引入到高考文化考试前的调整,帮助学生调整了高考期间的生物钟,把高考前的心理状态、思维活力调整到最佳状态,使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潘校长在介绍他的经验时说:“在高考前一个月开始按照高考的考试时间安排作息,对学生进行生物钟调整,具体细化到上课时间、睡眠时间、每天体育活动时间都按照高考的时间进行调整;安排一周作为一个周期搞一次模拟考试,以保持考生的思维活力和高考考感。同时,为避免学生因高考临近导致压力过大的心理失常和休息不足,为保证考生有充分的休息调整时间,以保持优良的体力和精神状态,在保证不间断课间操的情况下,学校推出了一些积极的休息方式并给予充足活动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地休息,比如,要求学生人人必须参加每天至少一个半小时的体育活动,班主任全程参与,体育教师全程监控学生参与情况、运动量和强度并给予必要指导;学校安排课间、午餐和晚餐期间、体育课外活动时间播放轻松悠扬的轻音乐等。”

先进的理念和有效的手段使得学校高考、中考成绩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实施这种调整方法的前几年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2000年高考就以普通高中全面完胜省级重点高中的神话而被领导、同行、家长所称颂,一直到现在还广为流传,成为当地教育奇迹和高考神话。

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文6

一、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包括: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根据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校创设了三大主题班会:养成教育(主题有: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我心中的偶像、自信与成功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关爱、名人激励我成长等);心理辅导(主题有:如何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的强者、心理调试——相信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失意等)。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黄太福老师的主题班会——感谢父母,生动精彩,父母和子女相拥而泣,班主任及前来听课的兄弟学校的老师也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并响起了阵阵掌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得到了家长、社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1 2 3 4 5 62、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正面教育。

我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话语虽不多,但非常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3、发挥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橱窗、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学校广播室每天广播时间1小时,除了宣传学校好人好事、扶正贬邪外,还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在不同时段设计了不同的广播板块,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橱窗、黑板报也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4、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我们充分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平台。如“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珍爱生命,拒绝”、“拒绝管制刀具进校园”、“节约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等专题活动,既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 “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 “元旦文艺汇演”、“手抄报比赛”、“书画大赛”、“六一游园活动”等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消防应急演练”、“地震应急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师生学会面对突发事件紧急自救的知识,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

1 2 3 4 5 6通过广泛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进一步净化了校园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也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扎实抓好品行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是德育工作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反映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我们突出抓了两个方面:

一 是完善“他律”,倡导“自律”。

通过《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实施及校规、班规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学校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品德行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

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形成“他律”。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受教育者的内心自律。因为一个良好言行习惯的养成通常都需要经过自觉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定型。我们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人要做自己言行习惯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良好的言行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二是扎实抓好生活细节,促进养成教育。

在师生中广泛倡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等古训和格言,提倡 “寓卓越于平凡,寓成功于细节”等理念,及时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并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2 3 4 5 6经过不懈努力,我校全体师生讲学习、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已蔚然成风,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人人是赤小形象,个个是赤小环境的保护者”的局面已经形成。

三、创建优美的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从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历史、发展规划、师生规范等方面综合考虑,形成特色鲜明、统一和谐的校园形象。

1、加大经费投入,科学规划校园整体布局。

我们以优化育人环境为切入点,以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为突破口,以创建“县级名校”为发展目标,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对校园进行了布局调整,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已完全分开,新建了特色鲜明、寓意深远的学校大门和硬化了宽敞美丽的校道;美化绿化了整个校园,使学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美丽幽雅。

2、重视人文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处处是教育之地” ,是我们力求让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出学校文化特有底蕴的校园建设原则。走近校门,“改变自己从今天开始,良好习惯成功的起点”的大型标语,激励着师生拼搏进取;进入校园,“文明、自信、求实、创新”的校风,“厚德、博学、自强、奋进”的校训,“博爱、严谨、敬业、奉献”的教风和“自主、好问、乐读、精思”的学风,庄重、醒目,催人奋进;“奋斗改变人生,拼搏创造辉煌”等警句,耐人寻味,时刻激励着学生的斗志;文化长廊中的《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刻提醒着学生;巨幅《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让同学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时刻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作品展,展示了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润物细无声,墙壁会说话,花草也赋诗,设施能启智,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知识的载体。通过精心设计,把教育目的和科学文化知识,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1 2 3 4 5 63、人人参与,构建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教室是学生在校园里感情最深、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对他们潜移默化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育人环境,也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挖掘潜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在校园整体规划的同时,学校还创造性的让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的班级环境,凸现出班级特色和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教室的墙壁变成了学生学习创造的天地。走进教室如同走进了知识的海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栏目。一扇扇别具特色、富有新意的班门脱颖而出;彰显个性的班风折射出班级特色;室内的环境设计别有新意: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社会一角”使学生对社会多一份关注、多一份了解、更多一份责任;“学习园地”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心里话”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班级之星”带动了全班,坚定了信心,每一颗“星星”都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骄傲的告诉同学和老师:我能行,我最行;“父母的叮咛”让孩子们读懂了父母的融融爱意、良苦用心,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巧手慧心”展示学生的个性、才华。经过一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又成为了我校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

1 2 3 4 5 6四、树立可学的师生楷模

榜样的主要功能在于示范和激励,激励是第一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榜样的作用必然更大。我们非常重视挖掘师生中的积极因素,树立榜样,大力宣传,让榜样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如在文化长廊中开辟专栏展示“教师风采”;对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以及荣获各种荣誉的教职工、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劳动积极分子,及时通过光荣榜的形式进行公开表扬,并在每学期开学典礼上公开表彰;各年级,各班也成立了“进步之星”、“星光灿烂”等宣传栏,及时表扬在年级、班上有进步的学生。这样,既让受表彰的师生拥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又让他们感觉到肩上的责任,同时更为学生树立起可学、可追赶的榜样,让师生明白榜样就在身边,让榜样成为鞭策自己和激励他人的力量,让学生更加信任和热爱自己的老师和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