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工作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1
简单地说,社区教育工作者,就是指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它主要由三种群体构成: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社区教育兼职工作者及志愿者。其中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是这支队伍的核心和骨干,它与兼职工作者及志愿者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是专门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社区教育工作是其固定的专门的职业。从其活动属性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有其专门的、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职业属性。因而这一职业对其从业者有着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定的专业要求。从这一层面来说,既然有着特定职业的专业要求,其专业化发展就是其本身应有之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兼具社会工作者和教师这两种职业的双重属性,而社会工作者和教师是被公认的专业性的职业,由此,社区教育工作者也理应成为一个专业性的职业,而这种专业要求更高和更为广泛。
二、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现状综述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经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检索和甄别,以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仅有10余篇。虽然数量不多,但也产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刘雪莲是较早研究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学者,她从实践层面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问题和需求,并针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提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马定计、应一也以2007年上海市组织的一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现状,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必要性,并从政策制度支持和加强教育培训两个维度,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路径。南红伟以专业化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素养的要求为切入点,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构成,指出了专业化现状与理想之间差距的具体表现,提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应注重政府、社区、个人和理论研究四个方面的结合。黄健借鉴社会学领域的成果,对“专业”和“专业化”的内涵作出了界定,探讨了影响一个职业专业化的各种主要力量,深入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现实起点,认为应从政府、学术共同体、专业人员自我及其所在机构四个方面,来促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熊菲以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探讨了中美城市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现状和差异。基于比较分析的结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社区教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乔维德以无锡市为例,通过调查访谈,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思想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社区和工作者自身三个方面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赵彦斌、花月阐述了美国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特色,分析了其在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方面的经验,并从专业保障制度、专业组织、专业培训、专业资格和专业道德方面探讨了对我国的启示。黄静芝撰文指出,当前的社区教育队伍存在着专业知识体系缺乏、学历层次偏低、高龄化现象严重、道德观念淡薄、自制力不足和专业发展意识欠缺等问题,分析了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在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的提升策略。王秋芳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从“职业”到“专业”转型的发展策略,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构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培养培训模式。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回答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专业化、什么是专业化、专业化的现状以及怎样专业化等基本问题,在理论上指明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方向。然而,从实践层面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却不容乐观,实然于应然之间差距还较为明显。为此,分析探讨影响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就十分必要和迫切,这也正是本文成文的原因。
三、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
1.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还未得到相关部门充分地认识我国的社区教育,一直以来主要是靠教育部门在推动。实际上,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早有认识,这从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就可以看出来。早在2000年,《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2000〕14号)就指出,要健全管理队伍,加强师资建设,注重对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训。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进一步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地要加强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制定岗位规范,开发培训课程,建立培训中心。2013年3月,教育部职成教司又印发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教职成司函〔2013〕35号),明确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分类及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根据教育部这一系列文件的要求,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细则,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这些文件的出台,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配备、教育培训和进修等提供了依据,奠定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基础。然而,社区教育毕竟是个大教育的观念,它超出了教育部门的范畴,涉及劳动、民政等多个部门,仅靠教育部门孤军奋战,必然陷入难以推动的困境。教育部门制定的政策由于缺乏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而未能在实践层面有效地展开,使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陷入困境。
2.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缺少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保障
国外实践经验证明,加强立法和建立政策制度保障,是社区教育取得发展成功的经验之一。以美国为例,美国有着相对完备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保障制度,主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和鼓励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提升。这些政策和法律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从业资格和专业培训等内容作出了规定,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再比如韩国,韩国于1999年制定了《终身教育法》,并专章对终身教育士的资格获取、工作任务、教育培训、工作分配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极大地促进了韩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观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发展过程中的政策体制障碍早已暴露出来且日益加剧,而有关终身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虽经多次提起,却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并殃及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进程。《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是我国大陆第一部关于终身教育的成文立法,开创了地方终身教育立法的先河。该法的颁布对推动地方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该法内容与原则方面的不够完善,不少与终身教育密切相关的事项,如对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社区教育工作者等,没有做出具体规定,从而导致在实践层面困难重重。在现行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强制措施和相关部门认识不足,我国有关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制度缺位严重。只有教育部门在唱独角戏,难以统筹协调其他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来共同推动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的发展。笔者在与社区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交流中发现,大部分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对于在更高层面出台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认定、专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制度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需求。社区教育机构的领导也对此表示出强烈的关注,希望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聘任、考核、晋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然而,现实层面政策制度的缺失却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阻碍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3.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队伍基础十分薄弱
当前的这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基础十分薄弱,这也是制约其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从数量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配备在总数上明显不足,但其由于工作职责广、服务对象众、工作任务繁杂,每天都要疲于应对各种工作事务,无暇参与各种专业化的培训和研究社区教育的规律,不利于其专业发展;其次,从来源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主要是从其他部门转行而来,绝大部分人员缺乏与工作相关的学科基础和专业背景,加大了其专业化发展的难度;第三,从年龄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年龄的老化,导致这支队伍总体自我专业发展的意愿不强烈;第四,从学历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学历水平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教师队伍明显偏低,导致了这支队伍自我专业化发展的能力欠缺;第五,从流动性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流动率较高,从业年限较短,队伍的稳定性不足,不利于专业化队伍的形成。总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队伍基础之薄弱,对其专业化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从以上论述来看,整体而言,阻碍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因素。因此,针对这些症结,须内外结合、双管齐下。
1.制定法律法规,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对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予以确认,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否则,在各部门职责不明、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身份模糊的情况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必然会遭遇合法性危机。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几乎所有研究者都提出应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可见,关于立法工作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国外的实践经验也证明,立法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社区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其中明确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入职要求、职责权利等内容,使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获得合法性的角色定位。在法律法规出台的过程中,各级各类社区教育的研究机构、业务指导机构、办学机构应强化自身的政策咨询职能,积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立法的各项筹备工作,促成社区教育法律法规的早日出台。国家层面出台法律法规,由于涉及面较广,须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因此酝酿周期难免较长。为了应对社区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各省可以根据本省社区教育的实际,先行制定省级层面的法律法规。一来可以解燃眉之急,二来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方面,可以学习上海的经验。《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于2011年5月正式实施,条例对从事终身教育的专职教师的入职资格、职务评聘、业务进修、专业技术考核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条例的出台,解决了专职人员的岗位晋升、专业发展与公平待遇问题,为专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法律法规由于其普适性和高度凝练性,它只能从宏观上作出概括性的规定。因而,实践层面,还需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形成可操作的规范性文件,明确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数量配备、岗位要求、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培养培训等方面的问题。政策制度的出台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超越教育部门的范畴,方具有实践上的执行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市县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办法,在省级层面成立由省领导挂帅,教育部门、劳动部门、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终身(社区)教育委员会,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整合协调各部门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出台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具体说来,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制度应主要涵盖:(1)岗位资格制度。建立岗位资格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从职业走向专业的重要标志。(2)职业准入制度。聘用专业对口或相近的人员从事社区教育工作。(3)专业职务晋升制度。明确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称评审系列,提供明晰畅通的渠道,是稳定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关键。(4)进修培训制度。强化队伍的培训,明确培训的时长和要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常规性和实效性。
3.加强培养和培训,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重点
由于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大部分是从民政、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等部门转行而来,因而普遍缺乏学科知识和专业背景,学历层次也普遍偏低,知识和能力素养远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大队伍的培养力度,提升培养的层次。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外各发达国家普遍实现了依托大学开设学科专业来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而我国大学尚未开设社区教育方面的专业,仅少数大学在其他学科门类下设立了社区教育的研究方向。我们应该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广泛依托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终身教育或社区教育方面的本科专业,同时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也设立该方向,并科学地设置相关学科课程,寻求积极的培养方案,从源头上解决社区教育工作者学科知识缺乏、专业素养薄弱的问题。在高校开设专业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虽然解决了源头上的问题,但毕竟周期较长、见效较慢。眼下,加强对当前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是首要选择。从目前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现状来看,虽然各地都不同程度地组织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和业务培训,但由于专业伦理和专业标准同一性的缺失,和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往往流于表面,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因此,加强队伍的培训,首先是要建立同一性的专业标准,明确专业知能要求,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其次,培训要有系统性,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开展系统完整的培训;第三,培训工作要常态化,要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开展,明确培训的时长和频率;第四,培训形式要多样化,可采用交流研讨、学术报告、实地考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第五,培训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年龄阶层、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岗位性质,开展分类分层培训;第六,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建立培训评价考核机制,提升培训实效。
4.加强自我学习,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2
关键词:电力 设施保护 供电企业
引言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动力,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公共事业,关系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工作和亿万人民的生活。由于发电、用电在同一瞬间完成,就必须要求电力系统的各个生产环节时刻处于完好的状态,一旦遭到破坏,就不能实现让电能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目的。电力设施中的一个螺栓、一根塔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维护整个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石。
正是基于社会赋予供电企业安全、可靠供电的使命,对于众多威胁电力设施安全运行的现象,一经发现,供电公司积极派专人到现场联系多方请求协助解决,但往往不能及时、合理得到解决,给我供电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同时,给社会公共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外力破坏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大量建设工程相继破土动工,在线路保护区内进行施工、建筑的现象也大大增加。一些施工单位无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事先不与电力主管部门进行协商,擅自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进行违章施工、违章修建建筑物、违章植树等,造成线路跳闸频发。城市建设施工挖断地下电缆造成停电的事故也在不断增加。施工机械车辆不断增加,车辆碰触电杆、碰挂导线的故障也时常发生。
(二)蓄意盗窃屡禁不止
为防止因盗窃造成电力实施故障,基层供电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安装防盗设施和聘请当地护线员的方法进行防范,仍经常发生设施被盗现象。主要是因为部分群众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盗窃惯犯常犯受利益的驱使,加上销赃容易,致使盗窃电力设施屡禁不止,造成供电企业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
(三)线树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各地绿化工作逐年增加,兴起大面积植树造林之势,致使线路保护区内违章植树现象十分严重。许多电力设施保护区新增的树木品种以速生杨为主,这些生长速度快的树种将在今后2-3年内直接危及线路的安全运行,形成人身和电力设施的安全隐患。在发现这些树木种植初期,尽管供电公司已经派专人深入各乡镇、村庄进行宣传、讲解,说明《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相关条款和在线路保护区内植树的危险隐患,但不能得到支持。以文件形式请示当地市政府给予协调解决,虽然市政府批示到相关部门要求给予解决,但各乡镇不能按照《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相关要求进行处理,索要高额赔偿,致使电力线路保护区内的树木无法得到控制。
(四)电力保护区内违章施工、违章建筑、随意堆物等层出不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线路保护区内推土开田、修路、建房、开挖人工湖等威胁电力设施安全的活动大量增加,已经直接或间接威胁到人身、设备的安全。这些存在极大危险隐患是在线路巡视中被发现,往往是正在进行或已经完工造成安全隐患,任何施工单位或个人从未事先告知我局需要在线路保护区内作业,置人身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于不顾,仍强行野蛮施工。
(五)“三线”违规搭挂屡禁不止
部分电信、广电单位施工时,为了降低成本,将弱电线路架设在电力线路杆塔上或自电力线路下方穿越,但无法保证与电力线路的有效安全距离,易造成强、弱电线路相互碰触,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人民群众人身与财产伤害。地埋线路也存在类似现象,随意穿越甚至封堵电力管道,给电力线路的运行维护带来极大不便,这无异于埋设了一颗“不定时炸弹”, 无法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供电企业正常供电。
二、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
供电企业应加强电力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宣传媒体、电视广播、宣传展板、电力宣传车等在人员密集及公共场所,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群众守法意识,共同维护供电企业和国家利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电力设施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
(二)强化执法力度
积极与当地政府以及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借助政府和公安部门大力支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制定并实施保证电力建设、电力施工不受阻的相关行政制度,以保证地方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确保电力正常供应。对蓄意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并追究法律责任,减少盗窃、破坏电力设施事件的发生。
(三)完善管理制度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相关规定,针对影响电力设施安全运行存在的问题和违规行为,制定出保证电力建设、电力施工不受阻的相关行政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执行并落实行政制度和管理办法,保证地方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确保电力设施和电力建设工程和谐、健康发展,确保电力正常供应。
(四)加强组织协调
在以后需要跨越、穿越输配电线路的规划建设中,要求设计、规划单位要充分考虑输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尊重电力设施保护区规划。如果需要,设计、规划、建设、施工单位应积极并提前与我供电企业取得联系,以书面形式说明施工建设情况,共同协商,做好预防措施。
(五)做好长远规划
供电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高科技防盗手段,在偏远山区、易发生被盗地段输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安装防盗报警装置,同时,聘请义务护线员,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群防群治作用,共同保护电力设施。
三、特别重视充分依靠和发挥政府职能
(一)要坚持依靠当地政府,成立由政府负责人牵头,发改、建设、国土、林业、安监、公安等政府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电力设施保护领导组织”。电力设施保护领导组织办公室设在电力主管部门(发改委),强化电力主管部门执法力度,采取多部门联动执法,多管齐下,在规划、审批、开工、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厉打击违反《电力法》和《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违法行为。
(二)要注重收集和汇总当地、全省甚至全国近几年因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违章施工造成的各种事故,以及造成的损失和恶劣影响的数据。推进和提高政府各有关部门对电力设施安全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成地方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出台一些规范性文件。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供电企业为辅的政企长效机制,并把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纳入政府日常工作和行政执法机制,做到机构健全、措施得力、责任明确、流程规范、人员到位。
(三)对违章施工、作业、建房的行为,在送达《电力设施保护告知书》的同时,以书面的形式将违章施工的详细情况及时报送当地电力设施保护领导组织办公室(发改委),将其尽快转入政府行政工作流程,由发改委按照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规定进行发文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予以通报或公示,以起到以儆效尤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对社区的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长期执行“议行合一”策略所暴露出的角色冲突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区自治缺失等现象,迫切需要有一系列变革。“议行分设”和“网格化管理”从组织与个体的角色明晰、角色认同、角色承担的细致化与主动化等方面有所突破,为提升社区自治,向“小政府,大社会”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引发了一系列行政管理体制与职能转变的迫切需求。社区作为城市最小的组织细胞,其组织机构的角色和职能也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5O年代中叶到80年代初,中国城市社区组织机构从形式到结构,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动,但始终未摆脱社区政府管理城市社区的组织延伸之角色身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单位对个体责任承担的削弱。过去包揽职工生老病死方方面面的职责落到了社区,伴随着个体的社会化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历程,社区的工作核心、职能的时代诉求却倍受社区管理体制中组织机构的角色身份设定的限制。
一、杜区管理体制中社居委冲突化的角色身份对社区功能的限制
社居委是城市管理的最小单位,从历史和现实情况看,居委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介乎于半行政、半民间之间。居委会的历史地位在于既是国家与社会在基层社区的中介,是国家政权在基层的延伸;又是基层群众的代言人和利益表达者;还肩负着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自治和互助服务的职责。
1.双重角色的冲突性,使得社居委在具体工作中角色身份的合理性降低。社区居委作为社区管理的最直接的单位,一方面要代表社区居民的心声,甚至是代表居民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而另一方面,社居委又是政府政策的执行者,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和利益。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双重角色身份,导致了冲突。角色代表的利益群存在差异,现实赋予社居委既是居民的代言人,又是政府意志的执行者等双重角色的内在冲突,使得社居委的工作开展在角色合理性上受到质疑。
2.双重角色承担因任务的刚性差异而出现明显的重点偏颇,在上级政府繁重的“行”的工作中淡化了对“议”的工作组织。由于两种角色任务的刚性不同,导致了双重角色冲突中的行为虚实选择与社居委设立的初衷相悖,即社居委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承担了政府的“嘴与腿”的角色,而淡化了社居委设立的基本职能,即居民的“头”的角色。
3.社居委在角色承担中的趋避行为,降低了居民的信赖感与归属感。社居委在实际工作中重“行”轻“议”,将“居民带头人”的角色边缘化,在社区居民的意识中缺乏号召力与归属感,从而导致居民主体意识淡漠,既不把自己看成是社区的主人,也不把社居委看成是社区的当家人,对社居委的依赖、信任程度很低。
4.社居委成员的角色认同程度较低。社居委的角色身份最终是通过个体的角色扮演得以实现的。当角色身份出现冲突的时候,个体会对所扮演的角色在认知上心存困惑,在情感上会出现趋避冲突的现象。进而影响到社居委成员对角色行为的执行程度。
二、城市社区体制改革中的角色身份重设之分析
在“小政府一大社会”的社会发展趋势下,社区居民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社居委“议行合一”的外制型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提升的社区群众自治性要求。社居委的角色重设成为社区改革的关键点。
中国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经历了长期、多种模式的尝试,其中,有两项尝试是通过变革角色进行的,一项是针对社区组织机构职能分离的“议行分设”,另一项则是在“议行分设”改革基础上对角色职能细化的“网格化管理”。
“议行分设”是针对“议行合一”中暴露出的角色冲突之弊端所提出的,即明确居委会职责为参与决策社区事务、监督社区行政工作、反映社情民意;另由政府聘用专职社区工作者组成社区事务工作站,负责社区日常行政工作。社区网格化管理则是将社区划分成若干单元网格,纳入社区事务,确定专人负责,利用信息平台,优化工作流程,到颐运行机制。
(一)明晰了社区各群体的角色身份,有利于激发角色承担的积极性
1.社区服务者角色身份明晰,职责担当明确。以合肥市蜀山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例,针对社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合理和不规范情况,该区施行机构改革,重在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遏制机构人员膨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社区机构实行“议行分设”,剥离社居委承担的行政职能,建立社区工作站;实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从而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人员素质,激发队伍的活力。这一做法,让曾经承担着众多政府各职能部门下沉来的大量行政事务的社居委逐渐还位于真正的居民自治组织。把已经进入社居委的各项行政工作进行剥离,如将社区组织、服务、卫生、环境、治安、文化和计生等七项内容从社居委的工作职能中完全剥离出来,使社居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2.居民的“社区人”主体角色意识得以强化。“议行合一”所导致的社居委角色冲突以及“议”的角色虚化状态下,社区居民被管理的角色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社区归属意识淡化。实行“议行分设”改革之后,社居委“议”的角色得以明确,引领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职能得以落实,角色承担的职责明确化,社居委在居民心目中的角色形象突出了以下几个特质:基层群众的代言人和利益表达者、居民民主自治与互助服务的召集者、政府与居民合作、信任的信息沟通者。社居委角色在统一化的基础上得以细化,使其能够获得居民的认同,让居民获得“有了自己的领头人”的感受,激发居民“社区人”的主体意识。如合肥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的金华饭店改造项目的合资立项,就是通过“议行分设”后的社居委通过民主决策进行的。金华饭店始建于1985年,由于设施老化等原因关门歇业,资产闲置,居民对此意见较大。社居委在充分收集居民意见和调研的基础上,将民情民意做了细致的整理与分析,代表居民的合理意志,提交了改造报告,并获得立项与执行。
3.帮助个体获得角色承担的积极情感。当角色身份得到他人反应的支持,人们就会经历积极的情感过程。通过“议行分设”,社居委的成员和工作站成员的角色身份通过职责的规定得以明晰,他们对角色职责的认同与来自社区居民对这两个角色的期待是一致的,这种趋同的反应能够给社区组织成员带来积极的情感。同样,通过社居委的组织、引导,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事务、决策等活动中,自主自治的角色意识与积极承担居民责任的情感也获得极大的提高。
(二)角色管理规范化
角色身份对于个体来说.是“个体规划给他自身的,作为对某一特定社会位置之占据的特定身份和地位。”对于某一特定的群体来说,同样包含了社会或文化对这一角色的一系列观念和角色期待。只有在角色明确的情况下,角色之间才能够按照对角色的行动预期做出呼应并获得对角色的规范管理。
以合肥市蜀山区街道、社区聘用人员管理办法为例,坚持“结构优化、从严控制、按岗定酬、管养分离、择优聘用”的原则,在“议行分设”改革中,通过对社居委、社区工作站各岗位详细、明确的岗位说明,打破身份界限的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实行一年试用期制和三年任期制以及综合考核与末位淘汰制,岗变薪变等措施,将社居委、社区工作站中以“岗”为标志的角色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并通过明确的职责描述与评价细则,对角色行为进行了界定,规范了各岗位角色的行为管理。
(三)角色承担的细致化、主动化
在改革中,“网格化管理”是将角色承担进一步推向细致化、主动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以合肥市蜀山区琥珀街道为例,将社区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划分成26个片区,62个网格,各社区工作站人员作为网格负责人。网格责任人是本网格内发现、掌握、反馈、处置相关信息的第一责任人。这种管理模式,变社区工作站成员的角色由“专项任务迎进来”为“带着多项任务走出去”,突出了社区工作站成员这一角色的主动服务意识,并将角色承担进一步细致化了。
三、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职;社区护理;项目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25-02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卫生保健领域正在逐渐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模式。未来,我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将需要大量社区护理人才,社区护士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将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重点仍定位于在岗人员强化培训及医院临床护士转型培训上,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机构很少。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虽然开设了《社区护理》课程,但是大多作为考查课,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在多年《社区护理》课程教学中发现:目前社区护理学课程定位欠合理,知识结构上与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精神病护理等有较多的重复,理论的阐述较抽象,学生社区护理实践机会很少,社区护理技能不凸显等。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社区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的重要性凸显不够
《社区护理》是近年来高职护理专业新开设的课程,结合了《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知识。强调社区护士在社区的工作特点,更好地体现护理特色。但是,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与《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基础护理》等护理专业课程相比,他们对这门课的认识要陌生得多。通过在学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很少有学生知道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更不用说毕业后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更多地把《社区护理》这门课作为“副课”,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课程的系统性不强
《社区护理》课程包括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知识,还结合护理学的操作技能,课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社区护理到健康教育、从环境卫生到食品营养、从急性病到慢性病、从家庭护理到健康档案、从统计学到流行病学等,课程内容多,跳跃性大,前后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各部分内容之间缺乏直接的关联,教学内容跳跃性大,所以,教师普遍认为社区护理学的课难讲,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反映知识结构松散,抓不住重点。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不紧密
《社区护理》课程中虽然涉及基础护理的内容,也有急性病、慢性病、妇女和儿童保健、老年病护理等内容,但是,就整个课程的总体而言,更多着眼于社区工作。研究对象为社区群体,有患者和病人,但更多的是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研究目的更强调的是疾病的预防而不是治疗。所以,学习的内容侧重于社区工作的一些特点。这些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联系不是很紧密,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没有很细的专业定向,跟内外科护理的教育没有清晰地区分,社区护理的工作方法没能很好地渗透到护理内容上。
(四)统计学部分难度太大
《社区护理》课程中涉及部分统计学的内容,这是令许多学生非常头痛的一部分知识。虽然说统计学内容和他们以前高中学习的数学没有多少联系,但是,统计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小概率事件、正态分布、假设检验等内容还是让不少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起来很糊涂。因为听不懂就不想学,不学就更加听不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五)理论与实践脱节
《社区护理》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课堂上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因为专业课时的紧张,本课程只能安排6学时的实践课,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统计学部分操作训练。理论学习中,关于社区工作的内容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书本上,没有社区工作的实际操作经验。我们目前社区护理实践主要针对健康促进、家庭护理、疾病管理、预防保健等技能训练,但是对于流行病调查、人际沟通、独立判断、护理科研等能力的培养基本是空白的,这样的模式,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社区护士。
(六)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工作的护士大多学历较低,理论知识不强,也没有制定出完整的、较独立的工作程序。高职院校的护士在实习阶段,几乎所有都是安排在专科医院,实习内容也主要针对临床专科护理,缺乏专门针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理解。高职院校的护理系教师绝大多数是临床医师或专科护士,很少是专门从事社区护理专业,授课教师也常常缺乏社区实践工作经验,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
(七)学生能力目标难以实现
传统的教学目标中,主要强调的是知识目标。虽然也有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但大多是停留在理论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考得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高分低能,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社区或临床的工作。不少毕业后的同学反映,走上工作岗位,许多实践操作技能需要从头学起。如果我们高职学生连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目标都没有得到真正实现,也就无法真正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术、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社区护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增加课程的岗位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对《社区护理》课程不熟悉、不了解的现状,学校和系部应当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通过入学教育或专题讲座,为学生剖析我国目前护理就业现状,分析将来护理就业的方向。让学生知道毕业以后,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会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也是我们工作的一片广阔天地。通过社区护理的岗位教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社区护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教学目标,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我们必须积极改革教学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就业为指导,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以知识目标为基础,重点加强实践操作训练,在操作过程中渗透相关素质目标。改革教学的考核机制,不以教师“教得好”为标准,而以学生“学得好”为标准。学生学得怎么样,不是学校的专家教授说了算,而是要让用人单位来评价。
(三)整编教材内容,增加课程的系统性
目前《社区护理》课程的教材,大多是以预防医学的内容为主,不适合现在的社区护理教学,更不适合项目化教学改革,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编。删除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如急性传染病、社区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内容;缩减统计学部分内容;增加社区工作相关的内容。并把所有的内容按照项目化改革的需要,设计成每一个项目,增加课程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四)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学习的技能性
项目化教学改革中,课题组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项目(如:社区护士模拟招聘、新生心理健康的调查、食物成分及糖尿病食谱的编制、“校园健康行”的健康教育活动、医学论文分析与讲解等)。并对每个项目设计具体任务,设置具体的情境,提出社区护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项目,获得一定成果,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实现了能力目标。此外,还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在完成课堂的项目以外,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实施并完成课外的项目。“双线并行”有利于有能力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改革教学考核,培养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学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只能考查学生的知识目标而不能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这种“一张试卷论高低”的考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人才培养目标了。我们通过改革教学考核方式,不再完全以期末考试作为唯一标准,更多强调学生在项目教学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工作和独立工作能力等,并把这些工作中的表现都以具体的分值量化出来。另外,鼓励有能力的同学以兴趣小组的形式积极组织和参与课外项目,对表现突出的同学有额外加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区别训练,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安排社会调查、社区参观、社区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目前,我们已经逐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与学院附属护理院下辖的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在社区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社区护理常见工作。未来计划与更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更进一步的交流合作机制。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培养了社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区护理》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以岗位需求作为学生培养方向,以能力目标作为学生主要培养目标,将社区护理课堂教学与社区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了平台,使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同时,学生通过接触社会,增强了服务意识,也提高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社会适应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能力目标的培养,而且为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5
【关键词】社区文体活动;意义;问题;对策
1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以及人们精神文化要求的不断提高,社区文体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是企业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对于一个企业社区来说,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和谐社区以及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时对社区的服务与管理也大有裨益。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社区开展文体活动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2企业社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意义
2.1有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
从某方面来说,社区内各种关系处理的是否得当直接关乎着社区的和谐问题,它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关键所在。社区内的关系主要有如下几种:社区与社区内居民的关系;社区与周边兄弟单位之间的关系;社区管理层与社区员工的关系;社区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在社区内开展文体活动,通过让社区居民、周边兄弟单位以及社区员工等参与到活动中来,可以增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增加对彼此的了解,从而更加理解对方,对构建和谐社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2有利于社区文化建设
开展社区文体活动除了对构建和谐社区有利,同时还有助于社区文化的建设。对于一个社区来说,其要想和谐发展,就需要进行社区文化建设,而文体活动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社区文化建设的载体,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提高人们的斗志、树立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有利于社区服务与管理
在企业社区内开展文体活动,对社区服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使员工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这样就可以促进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协作,有利于工作更好的完成;其次,通过参加集体性的文体活动,还能够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使其对自己的团队更有感情,更愿意为了集体荣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加自觉、主动;再次,通过开展文体活动,还能够培养员工顽强拼搏的精神,员工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工作热情更加高涨;最后,通过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员工的体魄,培养其良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各项服务管理工作。
3企业社区文体活动开展现状
3.1社区文体活动系统化不强
在企业社区开展文体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社区文体活动系统化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前没有进行周密的计划,社区文体活动开展形式较为散漫,文体活动的安排缺乏科学性与系统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社区工作人员对文体活动不够重视,在开展文体活动前,相关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对员工与居民的具体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使得文体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脱离,从而导致社区文体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另外,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导致社区文化活动系统化不强的因素之一。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使其不能够对社区文体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活动开展的难度。
3.2文化活动设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现阶段,许多社区虽拥有一定量的文化活动设施,但是大部分设施都是具有宣传娱乐性质的,而在丰富员工与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设施较为匮乏,无法满足人们的具体需求,从而大大降低了群众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在社区的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大多数社区的老人和小孩比较多,但是却缺乏专门为老人和小孩设置的活动设施,导致社区中的多数人群无法参与到文体活动中[1]。
3.3文体活动形式单一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其对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都不够重视,从而长期以来形成了文体活动形式的单一性,文体活动形式较少且缺乏新意,而由于文体活动形式较为单一,这就无法满足大多数群众的需求,许多群众想参加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但是碍于形式的单一性,没有适宜的活动可以参加,这就大大降低了人们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社区文化的建设。
4做好企业社区文体活动的对策
4.1完善软硬件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展企业社区文体活动,就需要加大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完善软硬件设施。硬件方面:企业的决策层应加强对社区文体活动的重视,加大文体活动设施的投入力度,对已有的设施进行更新改建,对没有的设施逐步加以完善,以满足员工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充盈其业余生活;软件方面:在企业内部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例如,可以建立社区文化体育协会、体育指导站等,以更好地为社区群众服务,促进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4.2创新社区文体活动的形式
要想更好地开展企业社区文体活动,就要对社区文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职工居民,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可以在社区内定期举办篮球、羽毛球以及乒乓球比赛,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其中;还可在每年春季组织长跑比赛;在社区内开办社区老年大学,丰富社区内老年人的业务生活;企业的各种协会要定期组织演出等活动,以丰富人们的娱乐活动,构建和谐社区。
4.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针对社区文体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队伍建设,逐步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社区文体活动之所以开展的不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相关的社区工作人员,因此,我们应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促进其综合素质水平的有效提高。首先,企业应加大宣传,增强企业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文体活动的重视,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社区文体活动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增强他们对社区文体活动的了解,以更好地对社区文体活动进行宣传、组织与安排,促进社区文体活动更好的进行。
4.4打造三支队伍,为开展文体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更好的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就要针对社区中不同的人群进行分析,从离退休人员、在职职工以及文体骨干三只队伍建设入手,在全年工作计划中加入文化体育活动,将社区文体活动提到日程上来,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在离退休人员方面,应在社区内建立离退休活动中心,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其次,在职职工方面,要加大社区文体活动的宣传,促进更多的员工参与到其中,并对在职职工的具体需求进行深入地了解,以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活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最后,在文体骨干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文体骨干积极性的调动,增强其参与度,并邀请社会各界的朋友来参加,以更好地对社区文体活动做指导,促进社区文体活动的顺利开展。
4.5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规范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首先,管理制度应明确各方的责任,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并将管理工作目标进一步细化,增强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文体活动的建设;其次,管理制度中应包含设备管理检查制度,做好基础设备的日常管理,保护好文体活动的基础设施,使设施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以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文体活动[2]。5结语总的来说,企业社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具有诸多的好处,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软硬件设施,创新社区文体活动的形式,打造三支队伍以及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促进企业社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如何开展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J].中外企业家,2015(20):239.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6
关键词:廊坊市;社区养老;养老服务
收稿日期:2013-10-1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2090),课题组成员:孟建锋、靳薇、曹宪娜、徐宁,孙赟
作者简介:孟建锋(1978-),男,硕士,廊坊师范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产业经济。
一、社区养老的必要性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物质、技术和制度政策基础,既是实现“老有所养”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服务业、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老年消费市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廊坊市也不例外,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廊坊市现有常住人口435.88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达6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4.2%。65岁以上人口达3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7.75%,老龄化倾向凸显。根据“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兼顾全体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条件的要求。”可见,居家、社区和机构三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而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这在独生子女家庭以及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同时发生的情况下,更使社区养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必须全方位加大社区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制约因素
1.体制因素
社区养老服务对廊坊市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目前仍缺少健全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充分利用养老服务资源。首先是民政部门牵头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妇联、老龄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养老机构等多部门条块划分、各自为政,很难协调各部门力量,提升工作效率,再加上民政系统内职责划分不明确,内部效率低下。其次是志愿者管理存在一定问题。没有相关制度约束,难以保证服务质量,一方面是有意加入志愿者队伍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没有很好的渠道接受这些专业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最后由于社区组织机制不完善,承担了过多行政职能,难以自我发展与完善。此外受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综合素质等多因素制约,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不均衡。
2.资金因素
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社区养老发展的“瓶颈”。由于地方财政收支差额大和对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滞后于经济发展,廊坊市的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尤其是设施建设投入。再加上缺少社区养老发展的系统规划,缺少系统的、规范的制度约束,政府管钱、管项目的做法仍然存在,导致城市社区养老工作缺少公平、顺畅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廊坊市社区养老服务主要依靠政府兴办的养老机构和服务部门,社会力量投入很少。由于缺少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社区养老机构中很多民办养老机构处在负债运营状态,急需政策和资金支持。
3.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廊坊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包括专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两部分,专职工作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和临时聘用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不高,志愿者多为低龄老年人和大学生等,缺乏基本养老服务知识,流动性强,只能作为补充。这就导致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低、稳定性差。因此,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成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
4.服务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老年人对专业化程度高的社区养老服务呈现高需求态势,城市老年人不仅对诸如老年餐的配餐、小时工服务、送奶服务、室内保洁服务、家电修理服务、老年人专用器械服务等需求旺盛,而且对专业护理、医疗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安全知识教育,以及陪聊、读报、单身老年人联谊活动等精神服务活动表现出强烈需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多样化与社区养老服务内容的不全面的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服务项目少、服务对象范围小、服务方式单一等。同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对老年人生活情况的关心、了解不够,引导、沟通还不到位。很多社区工作者因工作繁忙,社区养老服务难度大,对老年人的需求未能做到细致考察和有效沟通。
5.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新兴的养老服务模式,但由于缺乏宣传,导致社会力量认知度不高。一方面,大部分社区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社区管理上,重视环境的建设问题和人员的管理问题,而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不够重视。既不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主动开展一些养老服务项目,也没有展开宣传。另一方面,有些家庭根本不清楚社区有老年人服务的项目,或是老年人自己对社区养老服务项目也不了解,这样难以吸引社会资源投资养老工作,不利于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也不利于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廊坊市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
1.出台配套政策,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养老服务机制
廊坊市政府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当从理念、形式、方法上转变在社区服务中的职能角色,变“具体指导”为“宏观管理”,合理配置社区资源,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完善社区自治功能。现有政策属于原则性、倡导性规定,刚性不足,更缺少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不利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发展。因此,政府应全面贯彻落实建设、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社会融资、费用减免、护理保险等新的扶持政策,完善养老服务行业的准入、监管、退出制度。
2.加强政府资金支持,形成多渠道筹资机制
社区建设离不开政府支持和投入,因此政府一方面应尽可能对社区养老服务给予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必须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多渠道筹资机制。首先政府投入,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或是减免税收为社区养老提供资金上的补贴,体现出社区养老的政府行为。其次,积极争取社会捐助,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补充社区养老资金的不足。最后,个人出资,即社区养老的受益者出资,对服务进行购买,体现出社区养老的个人行为或市场行为,确保养老资金的正常来源及社区养老服务的正常运作。
3.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为了更好地规范社区工作者的队伍,加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要积极推行社区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使社区工作更加专业化,职业化,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工种。有了资格认证制度,才能提高社区工作者职业声望,使社区工作者在工作时能更加有责任心,爱岗敬业。目前,我国上海、广东等地已推行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廊坊市政府应该借鉴这一制度,使大批有从业资格证书的专业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为居民提供专业的服务。同时应大力倡导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加入到公益事业中,鼓励他们利用自己闲暇的时间积极投入到社区养老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既能在社会上形成爱老敬老之风,也能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
4.拓宽社区养老服务内容,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社区养老服务不仅仅是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而且要抚慰老年人的精神,是一个涉及到老年人生活各个方面的服务。因此,社区养老必须不断拓宽服务内容,增加服务设施,完善工作方法。首先,强化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努力完善社区的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根据老年人多病的情况,在社区内多建立医疗保健室,增加医疗保健人员,尽快设立社区全科大夫,建立巡视门诊制度。其次,提供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加强对老人的心灵慰藉。比如建立老年人活动交流中心,老年人心理咨询室,并配置专门的服务人员,随时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倡导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成立各种文体兴趣小组,创建社区老年学校,如文学、书法、医疗保健、音乐、绘画、摄影、计算机等课程,促进老人与社会的紧密接触,使老有所乐。第三,细化餐饮及家政服务活动。强化社区的餐饮服务功能,合理配餐,做到营养均衡而美味、干净卫生和物美价廉。另一方面提供社区家政服务,为特殊老人提供保姆服务、家务服务和维修服务等。具体可以细化到日间保姆服务和全天保姆服务,家庭清洁及洗衣做饭服务,修理电器及上下水修理等。最后,增加日常照料服务,建立社区托老所,满足老人养老的实际需求。除了建立社区养老日常登门巡视制度,还可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建立日托中心,专门接受白天无人照顾的老人。日托中心设立休息室、活动室,白天由社区专业服务人员照顾,中午提供饭食,晚上各自回家,既使老人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又满足了老人们的居家需求,也减轻了青年人的后顾之忧。
5.加强社区养老宣传,不断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利用已有的宣传渠道和相关社会媒体对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宣传,对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和组织结构进行宣传,帮助老年人了解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构成和服务流程,提高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针对性和及时性。同时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社区的依托作用,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和专业化机构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与居家、机构养老的密切结合。通过社区这一服务平台,整合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个人等多方面的力量,在资金、人才、政策和机制四个方面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援助,促进资金主体多元化、人才培养常态化、监督管理制度化、运营发展模式化,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廊坊市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国.“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J].宏观经济管理,2011,(2).
[2] 胡宏伟.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中国养老保障方式与路
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J].
华东经济管理,2012,(1).
[3] 张剑伟.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燕山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ervice
of Community Aged Care in Langfang City
MENG Jian-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