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终身学习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终身学习论文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1

关键词:终身学习理念传统学习理念终身学习能力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2)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的扩充。为了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结构性的调整,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统整,还应在教材与学习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导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资源,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2

1引申要在原例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要自然流畅,不能“拉郎配”,要有利于学生通过引申题目的解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给出了如下的例题及引申:

例1已知x>0,求y=x+(1/x)的最小值.

引申1x∈R,函数y=x+(1/x)有最小值吗?为什么?

引申2已知x>0,求y=x+(2/x)的最小值;

引申3函数y=(x2+3)/的最小值为2吗?

由该例题及三个引申的解答,使学生加深了对定理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与掌握,为定理的正确使用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例2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振幅、周期、单调区间及最大值与最小值.

这是一个研究函数性质的典型习题,利用和差化积公式可化为f(x)=cos((2x/3)-(π/3)),从而可求出所要的结论.现把本例作如下引申:

引申1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对称轴方程、对称中心及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

引申2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图象与y=cosx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上两个引申的结论都是在相同的题干下进行的,引申的出现较为自然,它能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图象的变换规律及和积互化公式进行全面的复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引申要限制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上,引申题目的解决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并且要结合教学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把引申3改为:求函数y=(x2+3)/的最小值,则显得有些不妥.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不等式的应用,而解答引申3不但要指出函数的最小值不是2,而且还要借助于函数的单调性求出最小值,这样本堂课就要用不少时间去证明单调性,“干扰”了“不等式应用”这一“主干”知识的传授;但若作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去讨论,则将是一种较好的设计.

3引申要有梯度,循序渐进,切不可搞“一步到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的效率

如在新授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时,《代数》(非实验修订本)课本给出了例题: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证明交点的个数f(n)等于(1/2)n(n-1).在证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f(k)与f(k+1)的关系有f(k+1)-f(k)=k,从而给出:

引申1平面内有条n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求这n条直线共有几个交点?

此引申自然恰当,变证明为探索,使学生在探索f(k)与f(k+1)的关系的过程中得了答案,而且巩固加深了对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理解.类似地还可以给出引申2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则f(n+1)=f(n)+_______________.

引申3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求f(n).

上述引申3在引申1与引申2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但若没有引申1与引申2而直接给出引申3,学生解决起来就非常困难,对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不利的,从而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4提倡让学生参与题目的引申

引申并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配合,交流互动,只要是学生能够引申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学生引申有困难的,可在教师的点拨与启发下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

如在学习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时,有这样一个习题:化简++.

(试验修订本下册P.103习题5.2的第6小题)在引导学生给出解答后,教师提出如下思考:

①你能用文字叙述该题吗?

通过讨论,畅所欲言、补充完善,会有:

引申1如果三个向量首尾连接可以构成三角形,且这三个向量的方向顺序一致(顺时针或逆时针),则这三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②大家再讨论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只对三角形适合?

通过讨论学生首先想到对四边形适合,从而有

引申2+++=0.

③大家再想一想或动笔画一画满足引申2的这四个向量是否一定可构成四边形?

在教师的启发下不难得到结论:四个向量首尾相连不论是否可形成四边形,只要它们的方向顺序一致,则这四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④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就可得出n条封闭折线的一个性质:

引申3+++…++=0.

最后再让学生思考若把++=0改为任意的三个向量a+b+c=0,则这三个向量是否还可以构成三角形?这就是P.103习题5.2的第7小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至此,学生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被唤起,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

5引申题目的数量要有“度”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3

关键词:汉文化 英语学习 参与 渗透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家,E.Sapir说过“文化是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语言是思想的具体形成。”人类各民族的语言无不受到其文化内容的影响,体现着民族特点。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日常生活的交际。在许多方面英语学习和汉语言、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从词汇语义、语篇结构、语用、思维与表达方式、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的差异等方面论述汉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参与和渗透。

一、语言本身的学习

由于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形成于各自不同的客观环境下,因此,两种语言从整体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比分析,避免误用,造成交际失败。

1.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词汇的语义包括词汇本身的意义和文化意义两方面,而词汇语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词汇的文化内涵与其文化背景有关。某些词由于经常在某些场合出现,会慢慢产生一种象征意义,英语、汉语皆如此。有些词的指代意义及其文化内涵与汉语的相同或对应。如:“fox”一词和汉语中的“狐狸”是对应的,且在英、汉两个文化环境中都表示“狡猾”这样的文化内涵;对某些指代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只有部分相同或完全不同的词汇,需特别留意,避免误解误用。如:“family” 一词的对应词是汉语的“家人”,但“family”一词在英语中专指夫妻及子女,通常不包括上一代人,而汉语中的“家人”却把上一代甚至上下几代人都包括在内;有的词的指示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完全不同,如“dragon”一词的汉语指示意义是“龙”,在汉文化中它是吉祥之物,具有至尊至上的色彩,所谓“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古代硕大凶残的怪兽,为非作歹,危及人类生存。如果不清楚英汉文化对龙的象征意义不同,把“望子成龙”直译成英语,则成了“望子成凶”。又如,owl和猫头鹰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不吉利、凶兆、死亡的联想意义。中国民间有忌讳“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指猫头鹰能够带来恶运,但英语中的owl又常常是聪明的象征,可以说as wise as an owl。

2.语篇结构方面的差异。由于英汉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它们在语篇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汉文化中我们通常对一个问题的思考、表述和分析模式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而英美文化则正好相反,他们的思维和表述方式都是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因此,我们要对英汉两种不同的表达习惯加以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比如:要表达“我带着钱呢”,中国人可能会说 “I carry money.”而地道的英语说法应是“I carry money on me.”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英汉句法结构和表达上的差异,汉语句子注重意义上的关联,只要意义表达清楚就可以,而英语句子注重形式上的关联,形式上要求完整。句子是语篇的单位,汉英语言中的每一类语篇都有相对固定的结构,谈话有谈话结构,叙事有叙事结构,议论有议论结构,不遵从相应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必然会给交流带来困难。因此,交流双方应该按照目的语的句法、语篇结构组织语言。

3.语用差异造成语用失误。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语法、词汇、语篇等;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的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在不恰当的场合,说的不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导致交际失败。

二、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学习

卡普兰( Kaplan)认为,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即直接论述主题,而汉民族的写作与思维方式是曲线式的,写作时不是直截了当进入主题,而往往从与主题无关的观点入手去说明问题。在讨论问题时,中国人往往先谈宏观形势,再进入具体事项,英美人则是直接进入具体事项。这种源于思维差异的叙述方式有时会使交流双方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另外,在交际中,英美人常用“是,不是,能,不能”等十分明确的词语,而中国人比较习惯于使用模糊性的语言交流,常常用“大概,可能,大约,尽量”等词语。

东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东方人重综合,西方人重分析;东方人喜欢散点式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喜欢焦点式思维方式。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综合型的思维方式使得汉语无词形的变化,语法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句子完全按照语义逻辑和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来决定词语和句子的排序,而分析型的思维方式使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形式多样的语法形态和遣词造句中较为灵活的语序结构。

三、价值观念的学习

价值观念是文化和文化交流的核心,是支配人们行为方式、生存状态和交往的准则,所以它是一个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的差异是不同民族文化中最根本、最难以把握的一项文化差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表达与理解。价值观念的表现范围很广,在此仅选择其中与跨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作一介绍:

1.。人们普遍认为东方宗教是解脱之宗教,而西方宗教为生活之宗教。即是说东方宗教多是教导人们从清静的修行中求得解脱,其教义以清静寂灭为人生之究竟。而西方宗教则是教导人们要注重现世的个人奋斗,以求上帝的恩宠。显然,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构建了不同的交际风格与语言行为模式。

2.对事物的评价。中国和西方分别偏重于社会与自然两极。中国对事物看法侧重于人际观念,以人为出发点,讲“天人合一”,将自然对象社会化、伦理化、人际化,体现人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如:孟子所言“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同归”,对大自然的态度是“顺天应时”。西方则偏重于自然本身,将人际关系自然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主张“天人相分”,“人定胜天”,主张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认为人类应该按照上帝的旨意统治天、地、人间的所有生物。否则就是懒惰和缺乏进取心,会遭人唾弃。

四、传统文化的学习

中华民族素以好客而著称于世,对别人无微不至的关心是中国传统美德。例如:中国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关切常喜欢用“小心点儿”(Be careful),但在与西方人交往时,最好不用Be careful,因为听上去像是在发号施令和给予警告,让人不舒服。所以,别人也不可能体会到你的关切之意。按英美国家的习惯,最好用“Are you ok?”来表达关心。

再有,在对别人的感谢做出回答时,中西方人也有截然不同的说法。中国人通常会回答“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翻译成英语即“No.It’s my duty to do so”。 这让西方人听了觉得你帮助他不是心甘情愿,而是在尽一种义务。而他们处在同样环境下通常会这样回答 “It’s my pleasure”,“ You are welcome.” 这种回答让人觉得你是把帮助他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单纯为了尽职责而不得已为之。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西方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

语言集中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文化素质的高低又制约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英语学习无论何时都不应忽视我们的学习环境,即汉语言、汉文化占主导地位。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内容在英语学习中都会涉及,如行为礼节、道德规范、文学、史学、军事、天文地理等。很难想象一个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人能真正学好英语。因此,提高英文素质的同时需提高汉文化修养,重视汉文化的参与和渗透。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董广杰:《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4

常言道:智育不行是次品,体育不行是廢品,德育不行是危险品。因此,德育已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重点战略工程,尤其对农村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更应该加强。由于受社会家庭的影响,信息、眼界的局限,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造成了很多的留守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几乎等于零,作为农村中学的一名体育教师,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责无旁贷。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体育教师在当前课程改革新形式下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

1.抓好课堂常规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品质。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敢勇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进行教育,进行德育渗透。

2.在体育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中长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王军霞勇夺世锦赛、奥运会金牌为国争光的事例,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激发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讲解中长跑学习的意义作用,告诉学生练习中长跑的障碍以及科学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战胜自我、战胜困难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和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再如,在体操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志力较差、软弱胆小、犹豫不决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针对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障碍,降低难度,让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并获得成功,培养他们勇敢、果断、顽强的精神。再有对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一些特殊练习,加强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设置困难环节,促使学生作出努力,突破难点,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在各种体育活动中渗透德育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蕴涵着竞争因素,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良好的条件。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与班级,学校与学校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学校运动会,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在学生中能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4.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渗透德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德育的目的。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和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大部分时间在室外进行,课堂空间较大,学生身体活动及心理活动受外界影响比较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外界环境因素不利的情况下,就更应起到表率示范作用,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给学生以良好的课堂德育示范效应。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会学生心理留下深刻印象。如在进行跑的练习中,为了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教师主动清理跑道、整理器材,使学生们在无意识中自觉培养起爱护场地、器材、学校公物的良好品质;在冬天上体育课时,寒风刺骨、黄沙弥漫,而教师笔挺的身姿,宏亮的声音,无时无刻地感召着那些稚嫩的心灵;在夏天迎着炎炎烈日,教师认真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学生进行练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良意志品质。教师这种以身作则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甚至终身难忘的形象,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用自身的良好形象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德育真正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5.处理好体育教学与渗透德育的关系

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和不同要求,应采取不同方法。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常用方法:有说明、榜样、锻炼、陶冶、修养、评比、表扬和批评、奖励和处分等等。在众多方法中,教师可适当采用。 应充分考虑体育课教学的特点。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通过不断的深化和渗透,寓德育于体育中,才会使之认识健康第一,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形成为崇高事业而锻炼的思想品质,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代新人。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人文精神 初中体育 改革 分析

前言

初中体育作为新时期素质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能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们的体力与智力协调发展。自从2001年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之后,我国初中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成就,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初中体育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们的体质条件持续下降,体育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这都必须要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对于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针对这个特殊的阶段,教师们应该对学生加以积极的引导,认真钻研人文精神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在新形势下的初中体育改革中,这种人文精神理念更应该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初中体育改革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对于初中的体育教学来说,它主要是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组成。其中,体育理论教学就是向学生们传授体育运动的文化知识,让他们全面了解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而体育实践活动的教学就是体育理论知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肢体活动和组织形式来锻炼学生们的身体,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活跃学生们的生活。

从宏观上来看,初中体育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初中生的体格发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而存在的。但这只是新课改中一个方面,初中体育在关注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人文精神教育理念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文精神教育理念中,它的方法论就是倡导人文关怀,注重人的内心世界。

对于人文精神的体育教学来说,一方面,它是突破传统应试教育,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它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所以,它对于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二、人文精神理念下初中体育改革中的问题

虽然在新课改中,初中的体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人们对初中体育的关注度与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很多人对体育改革的认识程度也不一样。所以,这就造成了人文精神下初中体育改革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人文精神理念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束缚下,初中的体育课往往是以副课的形式而存在,或者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学校为了追求文化课程上的业绩,通常把体育课看作是一种辅助的工具。即使是在体育课程的改革中,也仅仅是片面追求它的功效,只注重学生的体格发展,更多的是以活动课的形式而存在,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教育,更别说是灌输人文精神理念了。其实,在人文精神教育观的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中,更应该重视的是体育的素质教育,除了学生身体方面的发展之外,心理方面的成长显得更为重要。在文化课的学习压力下,体育课不仅可以舒缓学生们的心绪,而且还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人文精神的教育作用没有凸显出来

在人文精神教育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从人文关怀出发,倡导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论,并凸显出人文精神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初中体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这样的人文教育的作用并没有被很好地发挥出来,或者说是教师们还不能够深刻理解什么叫人文教育。如果人文教育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那么它的存在只能是形式上的,而内容方面的价值并不能反映实际教学的需要。

(三)改革中的师资队伍不能满足需要

人文精神教育观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是要建立在强大的师资队伍上,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然而现在多数初中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还比较缺乏,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并不能形成规模化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更别说将人文精神理念带到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去。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产生,大部分还是因为学校没能突破传统的体育观念的束缚。在具体改革中,学校只会重点关注那些文化课程,他们认为那才是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不愿在体育教学中投入足够的资源,所以就导致了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三、人文精神教育理念下初中体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专业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将二者有机结合

在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中,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文化知识,即专业文化与整个人类的文化。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文化而言,初中的体育改革应该辩证地看待,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在倡导人文教育的方法论中,各初中的体育教学不能只是片面地强调专业方面的知识,而应该放眼整个专业的文化。要立足人文精神教育这个核心,除了学习掌握技术之外,还要带动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在人文精神的文化教学中,除了专业的文化之外,还应该上升到广义的通识教育这个高度上来,所以,这时就应该以整个人类的文化为教育的立足点。在初中的体育改革中,要认清专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重视知识论与本体论相结合,突出教育的人文关怀

如果是从课改这一层面来看初中体育的教学,可以发现学校确实是下了功夫,并且也是在慢慢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从人文精神这一层面来看,初中的体育改革在这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虽然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们能够很好地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对课时的任务完成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只是知识论层面的东西,而关于本体论层面的东西还并没有做好,比如,这些知识与学生的发展有什么联系,学生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等等。虽然各初中学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但是具体的体育教学改革还是应该体现在教学的方法上。在人文精神观念下的初中体育改革中,首先应该处理好知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同时建立在一定的人文关怀基础上。

(三)重视体力与智力的结合,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初中的体育教学而言,它就是一个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过程,而生活习惯是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身体层面的;而是心理层面的。在身体方面,要引导学生养成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良好习惯;而在心理方面,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和事的良好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体育对人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是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初中教师除了要完成体育的本职工作,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体格的健康发展,还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格,这也是初中体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与发展趋势。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改革中,学生的体力与智力的发展必须是同步的,二者应该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结语

在人文精神教育观念下的初中改革中,人文精神并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形式,它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的灵魂。它所倡导的人文教育的方法论应该体现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当下,初中体育的改革,不仅要从宏观上来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而且还要在人文精神的微观层面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要切实重视其中的人文教育,使人文精神贯穿整个初中体育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檀.浅谈初中体育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

[2]赵贵海.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之我见[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0).

[3]刘步轩.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特点[J].体育时空,2011(4).

终身学习论文范文6

全省地方志系统论文征集评奖活动已经圆满结束。首先,我代表省地方志办公室向参加今天会议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获奖的各位作者表示衷心的祝贺!向组织筹备此次活动的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致以诚挚的感谢!

此次论文征集活动在各市(地)地方志办公室和省(中)直各有关部门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下,征集了近百篇论文,内容涉及地方志系统的各个研究领域,既有涉及地方志工作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又有地方志基础理论、学科建设、应用理论、发展史及编纂理论的研究,同时在地方志体制机制和依法修志问题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许多论文观点新颖、论据充分、内容充实,既敢于创新有能言之成理,充分反映了作者有良好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能力。

今天在这里组织获奖的论文作者代表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就是为了进一步活跃我省地方志系统理论研讨氛围,研究探讨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地方志工作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加强理论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推进方志学科建设,提升地方志工作质量的目的。希望通过此次讨论会的相互交流,能够在学术研究和实践操作中达成共识,实现突破,推动我省二轮修志工作和地方志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意见。

一、要把论文征集评奖活动作为新常态

地方志工作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来进行,但目前地方志成体系的理论还不完整,需要加强和创建,只有我们本身的理论体系完备,才能有效的具体指导地方志的工作。这就要求方志工作者在理论创新和业务实践上多动脑,多思考,研究新问题,加强方志人员的写作水平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地方志工作的前进和发展,对提高方志业务的能力和工作效率都有很大的帮助。要把论文征集活动经常性的开展下去,建立机制,完善规则,使之成为推动全省地方志系统理论研究的新动力,展示成果的新平台,发展事业的新常态。

二、要把终身学习作为方志工作者的新常态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加速,社会变化急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作为方志人,更应该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觉地把思想从当前形势任务不相适宜的种种模糊认识中解放出来,自觉把思想从小富即安、暮气沉沉、不思进取的无所作为状态中解放出来。希望同志们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的新常态、新思维,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以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工作劲头,积极投身于地方志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推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繁荣。

三、要把加强事业心和责任心作为方志人的新常态

从事地方志工作,必须要有坚定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要按照总理和陆昊省长的重要批示要求,秉持崇高信念,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以求真存实的作风,以对事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地方志工作。无论是志书的编纂还是论文的撰写,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形成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有助于科学决策和指导工作的志书与论文。同时,希望同志们充分利用《黑龙江史志》这个阵地,积极向刊物投稿,把自身的所想、所悟、所得,诉诸文字,以文章的撰写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综合能力,在我省地方志系统形成“人人能动笔,人人会写作”的良好格局,将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努力推进事业发展的势头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