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精神 教育研究

职业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它蕴藏着的是使命感、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学职业精神是指从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精彩的主观世界,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并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全人类所肯定和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医学职业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医学职业精神中的科学精神是指业医者应该具有的科学追求、科学态度、科学准则、科学理想等;其中的人文精神是指业医者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人文理念、人文准则、人文理想等。

中国医师协会于2005年5月22日加入了推行“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活动,并向全国医师发出了“学习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的倡议。希望《医师宣言》所倡导的三项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成为每个医务人员对生命意义和职业价值的终身追求和心灵深处价值取向的行为戒尺。《医师宣言》围绕三项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为当代医师提出了21世纪医学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三项基本原则为: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患者自主的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十项职业责任即提高业务能力、对患者诚实、为患者保密、和患者保持适当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享有医疗、对有限的临床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对科学知识负有责任、通过解决利益冲突而维护信任、对职责负有责任。

医学高等教育是为我国医学事业培养具有高级医学知识和高尚职业精神的医生,以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进步。因此,在医学院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使医学生掌握医生执业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目前,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模式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致使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势下,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尤为重要。

虽然我国医疗卫生界已意识到医学院校学生医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有关的理论与实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出现,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远未达到成熟和取得应有的效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陈兴汉提出医生职业精神培育有利于医学和医生职业道德品质良性发展,是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陈新生较为关注医患关系,提出医学院校学生医生职业精神有利于在医学院校学生工作之后在医生执业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医疗行业与社会和谐发展。此外,刘志飞等的《浅析如何在医学院校阶段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李雯等的《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探索》、马菊华等的《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估模式研究》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当前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提出了有益的见解。总体而言,这一研究仍未形成合理体系。总之,我国医学界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研究已经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医学界对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但仍没有形成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合理教育模式,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在正确认识医学科学的发展规律,积极培养医学院校学生医生职业精神,对提高医疗行业医疗水平、促进医疗事业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入手,阐明医学生职业精神与医生职业精神的联系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目标及主要内容[1]。在充分了解医学院校教育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职业精神培育存在以下问题:医学院校重视专业教育,轻视医学职业精神和道德教育;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方法较为单一;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行业特征不明显;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效果不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课程安排少,且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医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职业精神养成;医学院校缺乏专门职业精神培育的师资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考核标准体系[2]。鉴于此,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首先是培育医学生人文精神,使医学生树立维护人的生命健康和救死扶伤的观念;其次要加强专门职业精神培育师资的建设,配备职业精神培育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同时加大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有关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最后要建立合理评价体系和配套制度,依据医学生职业精神内涵,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要素确立具体的评价指标,后继分别设置相应的行为条目细则,建构完成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评价指标体系[3]。

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从点滴做起,从细节抓起。医师职业精神说到底是专业技术和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只有把医师职业精神内化为学员的高尚品德和内在动力,使之形成一种行业习惯和职业操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有利于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保持医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整体提高医生职业道德和精神,改变和纠正目前医疗领域利益至上、医患关系紧张和重临床诊治技能、忽视关怀和照料患者的困局。因此,积极探索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规律和模式[4],积极开展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5],是医学教育界面临的重大且紧迫的任务之一。根据医学科学发展趋势和规律,践行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使医学生坚持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培养敬业精神,使其终身受益,还可以推动我国医疗行业医疗水平提高,从而促进医疗事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晓燕.对培养医学生良好职业精神途径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58-59.

[2]万学红,吕小岩,郑尚维.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循征医学杂志,2010,10(4):376-378.

[3]刘志飞,马晓丹,闻德亮.浅析如何在医学院校阶段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J].中围医学伦理学,2010,23(6):60-62.

[4]张金钟.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有效模式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2007,20(3):7-10.

[5]芦平,王雯.浅议医学生职业精神及其培养途径[J].职教通讯,2014(17):20.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035―01

哈达铺位于甘肃省宕昌县的西北部,人口众多,是汉族和回族混居的商贸重镇,也是路上的加油站。哈达铺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孕育了丰富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即红色精神,这对当地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不断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并将其贯穿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提升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红色精神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红色精神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经久不衰的精神,它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继党的十以来,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的核心价值理念,因为红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交叉重叠的地方,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宣传和学习红色精神,不但能深化中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识和理解,还能深化其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向前发展。

2. 顺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举措。在红色精神的熏陶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更有魄力。哈达铺处于甘肃偏远地区,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红色资源,不仅仅要强调优秀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为了国家、社会和自身的更好发展作出努力,要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历史重任,将学生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深沉而远大的历史责任感。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利益与社会需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塑造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使其在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 中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的责任,还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红色精神的融入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活力,也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哈达铺有良好的教育资源优势,如纪念馆展厅、革命遗址、伟人的雕像及文物,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在课堂上将这些重要的信息作为案例讲解,不仅能够突出红色精神的重要性,还能加强学生的情感认同,能够使其身临其境,能够帮助处于迷茫期和叛逆期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让红色精神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绽放光芒

让红色精神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绽放光芒,是德育领域的重要拓展,也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有益实践。其间,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足够重视,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有赖于一支强大而专业的师资队伍,但是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各级教育部门的有效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做到统筹兼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积极引进专业的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给予其在编制等方面的支持;完善教师工作和课程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确立清晰透明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工作评定办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有效方法

一、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这个时期,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得到充分的培养,才能够为其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衡量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教育改革的新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其自觉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学生良好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1.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哪一种教育形式,要想真正实现教育目的,就必须把学生放在教育、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的被动局面。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阅读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其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精神

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教育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力量源泉,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自觉、自主发现问题,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寻求的问题解决方案、途径各有不同,这对其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二、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方法

= '北京精神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在不断普及素质教学的大背景下,学校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高中语文中是一门饱含人文性的学科,其中蕴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这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文化底蕴的提升意义非凡。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就是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不断深入人文精神的讲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理性内涵和感性内涵两大方面。人们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被称为理性内涵。而感性内涵则包括对人的基本尊重、关怀及爱护,还包括对人的包容和理解。高中语文是一个对学生灌输人文精神的很好的载体,也是一个向学生传播人文思想的好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中开展人文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二、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情况

近几年,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育主要把侧重点放在了对考试重点的讲解上,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教育内容偏离了教学的本质,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打击,又是对学生学习重点的误导。需要尽快改变这个现状。

1.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高考已经成了大家学习的最终目的,一切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学习的目的已经完全被扭曲。语文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也逐渐被大家所忘却,高中所学逐渐失去了本身的色彩,学生拼命学,老师拼命教,只是为了高考中能够取得好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的功利性也越来越强。

2.考试策略的重要程度超过知识品位

语文教育现在变得越来越枯燥,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阅读理解和作文已经代替了字形、字义、句子成分、段落结构、文章语法、修辞逻辑等这些传统的语言学习。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战胜考试,取得高分。而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在考试中能拿到高分也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最关注的焦点。对文章意境的感悟、对作者情怀的共鸣等人性深处德与美的探究和领会也被“排除法”、“归纳法”、“删减法”等应试技巧取而代之。

3.学习的主要目的被应试教育代替

虽然应试教育在教育模式中不被认可,可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却依旧热衷于如何能够更好的应付考试,如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些学习方法的研究。把死记硬背、划重点、做真题、背范文等作为学习语文的制胜法宝,完全忽视美育和德育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已经失去了本身具有的美感,彻底的沦为了应试的工具。

4.语文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很多高中语文教育都侧重于训练学生的记忆、理解、概括等,忽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爱好,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致使语文的工具性特征更加明显,忽视人文教育特征,从而使语文丧失了本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使语文逐渐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巧,丧失了本身所具有的人性之美、人文底蕴。当前,虽然人们在口头上承认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实际上仍然没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丝毫没有改变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的积极性。这些机械性的做法,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只看重短期分数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忽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1.重视人文科学教育在教育中所占的位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味地鼓励学生学习标准答案,根本不重视对于学生寻找非标准答案的能力。很多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无法真正体会文章的真谛,无法从更深层次去解读文章。转变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以人为本和科学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要以人文科学教育为根本依据,开创新的教学体系,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文化素养。

2.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不仅仅要多多阅读,而且还要有选择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多多发现别人的可取之处,借鉴别人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多多吸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才能更快更好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及精神品位。课堂外的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精神视野,而且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基础,并且还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语文修养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

3.让人文精神贯穿整个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在语文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人文精神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一个轻松平等,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又培养学生人格的完整性。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也可以更快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小锋.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当代职校生,2004年S1期.

[2]何益燕.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02期.

[3]蒋恒.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3年24期.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团队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一、正确对待和认识大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团队精神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是指个体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自身与其他成员的统一性和不可或缺性。其主要要求为,一是个人要自觉地把组织利益和目标放在第一位,有大局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二是要善于合作,能够主动地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积极配合协作,使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实现有机统一。它还是所有成员的理想、价值观、工作态度和道德标准的整体结合及其在组织纪律和作风方面的具体体现,其精神内涵实际上就是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做事”。[1]

其次,就目前社会来看,对大学生的要求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过硬的心理素质等等,但是极为重要的还需要大学生具有团队意识。而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实际上就是学校要加强素质教育的目的,以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对“是否具备大学生团队精神”的要求。如今的大学生多数是“90后”,且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处于家庭的中心,备受呵护,都是家里被父母捧在手心上的“宝”。这使得这些大学生在就业后,他们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虽然获得了社会一定的认可度,但在是不是善于团结协作方面,则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在这个科技发展飞速的时代,知识和经济发展步伐也随之加快,大学生在处理每一件事情时如果单凭个人的力量难以实现,他需要各种关系和多种力量的交汇,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就是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道德标准上要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团队和一般的小群体不同,团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存在,团队的成员需要协作,既要自己有能力独立完成,而又同时要具备和其他成员合作完成工作的能力。这种团队精神,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业务水平,增加大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途径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是时代的要求,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心灵,还可以更好推动学校的长远发展。就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笔者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

(一)营造氛围,强化意识

要使同学们深入了解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各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包括名师讲坛、开展社团活动、举办主题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辩论等。通过活动来让学生自主的组成小团队,在实践中去更好的体验团队精神。各高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不仅仅是以娱乐性质为主的活动,其中还包括对学术的研究、专业知识等一系列知识社团活动。在社团的活动中,不断的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团队协作意识,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和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更有利于将大学生凝聚在一起,这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

(二)加强班级建设,凝聚团队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定期的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团组织会议,其目的就是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这也是将教学活动从具体的实施到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载体。各高校定期组织不同主题的班会,一般由学生自主的开展和组织互动,这样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但在这项活动中应注意,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深入地了解举办班会的意义,只是注重活动是否具有娱乐性,而忽略了深层次的对于班级班风建设和团队精神的培养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将主题深入班会中去,让大学生们更加了解主题的真正含义,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完善机制,树立大学生自信心

在教育活动中,对受教育者更多地采用赞扬或激励的方式,其效果往往要优于采取批评和苛责的方式。所以,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过程中,应该多采取鼓励和赞扬的办法。这样能够保证自身具有较强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学生还继续保持着良好的态势,具有较强的集体凝聚力。而对于那些团队精神尚浅且不足的大学生们,可以采用鼓励和赞扬的机制来刺激他们在思想上提高对大学生团队精神重要性的认识。这样以来,就可以使大学生逐渐提高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意识,使大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团队精神的不可或缺性,还有利于增强和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

要想开展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还需要加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机制。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不断的加以教育和引导;同时,还有赖于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取得更好的效果,为国家培养坚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团队意识培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

作者简介: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机电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新思想不断涌现。在职业院校里虽然一直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但是这种重视职业素养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的需求,在这里需要我们去加强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这需要相关的学校的教师们勇于开拓思想教育工作新局面,在通过探究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育与职业精神的培育工作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基础之上,需要对新时代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去进行职业精神培育去进行新的框架研究,需要我们及时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推进新举措。本文对我校机电相关企业用人单位人事或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和机电专业学生进行了需求侧和供给侧双方调查。

一、企业行业毕业生职业技能培养和精神融合要求、方式及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我校为了解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对江苏机电制造企业及部分来校招聘的44家机电制造企业的“关于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现状及评价的调查问卷”,详见表1。

(一)职业精神是企业人才需求的首要标准,专业技能依然是企业人才需求的基本条件

首先,从统计的数据中便可以看出,职业道德排在第一位,远远高于工作态度。奇怪的是,这两项相比于工作能力或者学习能力算是“软指标”,为何企业会这么看重呢?经过相关的调查,我们了解到,相关的企业认为一个人能走多远,能否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地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工作能力与学习能力相比于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更为重要,具有高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的员工,即使暂时的工作能力达不到,也会在将来的工作之中培训完全。而一个从意识形态方面不具备职业道德与工作态度的职工,即使有着高的工作能力,但也很难以在今后的工作培训之中去形成相应水平的职业道德,并且运用这种没有职业道德而有着工作能力的员工会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隐患。企业普遍欣赏那些在工作中充满热情的员工,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是积极工作和高效工作的动力源泉。对于加工制造业生产一线岗位招聘的毕业生,企业更看重的是职业态度、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等职业精神。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对于一个从业者来讲固然重要,但是企业认为“知识、技能可以在岗位上慢慢学,但是比较重要的职业道德却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隐性的职业精神水平高度决定了个人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宽度和深度。

(二)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题目“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相互关联度如何”。接受调查的企业有55.35%的企业认为高度相关,有42.14%的企业认为有关系,仅有2.51%认为没有关系。说明大部分的企业认为职业技能不是单独存在的,良好的职业精神和高超的职业技能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产业人才需求发生深刻变化。一是人才需求的类型发生重大改变,要求人才具备新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一方面,基于正在发展中的产业革命,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新金融将会深刻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社会、政治方方面面。相应的,产业也将被重新定义,如传统零售将被新零售取代;传统制造业将被智能制造取代;传统金融将被互联网金融取代。产业的“重新定义”必然对产业人才知识、技能有新的要求,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这是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的问题。另一方面,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科技产业发展壮大,具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成为新时代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这属于教育链与创新链对接的问题。二是新需求呈现规模大、时间紧、持续不断产生的新特征。产业的变革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同时也体现在速度上。基于互联网的快速链接和网络生态的发展,在纵向上,产业扩张加速进行,导致对新型人才的大批量的、紧迫的需求;在横向上全球范围的要素重组将成为常态,导致新产品、新行业和产业不断产生和发展。这就要求新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是快速的、大量的,并能够基于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提前开展的,以便实现对产业的快速响应。

(三)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的主要实践方式

针对融合方式这个问题,设置了“毕业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如何融合?”在调查的企业中85%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采取校企合作育人方式。说明大部分的企业对职业精神还是有一定了解,而且大部分的企业都认为比较重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实训教学中,学校从企业引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技术骨干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2012级日立冠名班本学期开始进行电梯安装与维修实训课程教学,我校邀请企业专家共同为学生上实训课,增加课程的企业元素和教学的针对性。教师企业挂职,企业元素融入。学校着力改善师资结构,让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实践。选派具有一定基础的多名教师到日立公司总部及天津公司施工现场,进行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培训。教师通过到企业实践,更加深刻的了解企业的先进技术、工艺要求等,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企业要求,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有力地提升了师资水平。另外,学校应该具有导向、辐射、激励、凝聚等功能,推进文化管理,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首先民营院校需要从文化着手,将自己的院校文化内化在院校职员的内心之中,外化在职业的行动之中,提炼院校内部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其职员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将使得院校更有凝聚力,民营院校需要坚定地推进文化管理战略,加强“五路共德、大道同昌”等院校文化宣贯渗透,推动文化落地落实。下一步可以着力完善管理标准,细化岗位职责,整合文化手册,深度融入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产生文化管理与政治思想工作一体化效应。

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现状及评价的调查

此次针对本校同学进行了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237份,分析了本校机电专业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的现状及原因,为探索培养途径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一)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知状况

在问卷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学生(非常熟悉38.82%,比较熟悉31.65%)认为自己了解职业精神,72.15%的学生认为在专业中应该体现职业精神,59.92%的学生认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关系非常紧密。说明大部分的学生对职业精神还是有一定了解,而且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比较重要。

(二)学校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状况

在问及在校是否开展职业精神培养时,有59.07%的同学回答已经开展,认为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及课外活动中渗透了职业精神的教育的比例分别是有54.49%、59.92%、62.03%。在对学生进行“在校期间对自身的职业精神是否满意”时,有一半的学生回答没有或者一般。这直接说明了学校并没有将相应的职业精神的培育工作去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之中,所以才导致现在许多在校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职业精神的培育,这一现状值得学校领导层去进行反思,对其教学体制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职业精神有一定的了解程度,并且在他们也认识到了这在学生们对于职业化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帮助,他们认识到在教学之中熟练地进行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甚至有部分老师已经在课堂之上展开职业精神培养的教学。部分教师对于机电之中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育之间的融合的认知十分有限,且他们每天都在学校里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与外界自然的联系也并不密切,自身缺乏一定的实践活动,对其相关的实践的把握度很低,这些使得这些教师们虽然认识到对二者之间得融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上却并不能很好的实施。

三、学生职业技能、精神培养融合的几点建议

为了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我们建议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采取以下措施:

(一)解决学生职业精神现状与企业真正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对学生去进行对用人单位的了解程度时,64%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而选择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的学生却只占30%,从数值上看,大多数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重视程度十分的高,显然这在某一方面是讲的通的,这是因周围环境导致的认知错误,这也说明了学生对于职业精神的重要性认知程度不够,与社会环境或者企业的真正需求之间是有差距的。另外,绝大多数的教师对机电实践力有一定的了解程度,并且在他们也认识到了学生的对于机电学习兴趣、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帮助,他们认识到在教学之中熟练地运用机电实践的重要性,甚至有部分老师已经在课堂之上展开机电实践力培养的教学,但是由于主客观的因素,这些实践多以失败告终。部分教师对于机电之中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之间的融合的认知十分有限,并且他们每天都在学校里去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与外界自然的联系也并不密切,自身就缺乏一定的实践活动,对与其相关的实践的把握度很低,这些使得这些教师们虽然认识到对二者之间得融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上却并不能很好的实施,对社会环境、企业环境的陌生使得机电专业职业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够生动,缺乏事实立柱,因此需要进行针对增加机电企业的熟悉程度,与企业保持密切交流与良好合作关系。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实践培养之间的矛盾

从调查数据中看出,虽然学生认为学校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及课外活动中加入了职业精神的教育,但是在回答“你认为学校应该采取什么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只有34.6%认为由专业任课教师渗透进行,显然从学生和学校两方面两说,对职业精神的重视是不足的,且流于表象。与职业技能的融合程度也相对不深,并未和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起来。造成学生对职业精神的理解片面化、形式化。只单纯地认为要重视职业精神,但却不知该如何提高,所以学生的满意度较低。笔者建议进一步在如课程、教材、师资、环境等方面推动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与校合作企业的力量,不断完善这4个条件。课程和教材方面,按照机电专业培养目标把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课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或进行相关内容的充实与调整。师资方面,院校可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者学校也可聘请或要求企业管理层或优秀员工进入教学课堂[3]。环境方面,可以在校园或实训基地营造强化职业精神培养的环境,提升校内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培养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从而使得校园里形成浓厚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何应林.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实证研究—基于5省市1556名学生的调查[J].职业教育研究,2020(04):72-76.

[2]贾海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视阈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职教论坛,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