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范文1

创建和谐企业是涉及系统性、全局的大事,既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又是必须长期抓好的战略,既要统筹规划,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强化领导,又要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创建和谐电力企业就必须认真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三抓一创”和“四个服务”的具体要求,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注重从整体推进和谐,从根本上消除滋生不和谐的因素,推动和谐企业建设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由局部向整体推进。

1 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意义

1.1 和谐企业的定义

建设和谐企业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和谐企业。“和谐企业”,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其核心是通过促进企业内外和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协调发展。虽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人们对和谐企业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但并不妨碍其有基本内涵。笔者以为,和谐企业的基本内涵至少应该包括:制度健全、诚信经营、企业与社会和谐统一、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1.2 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许多企业也在政策上有大的变化和创新,随之也给企业带来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在:职工就业保障问题;管理体制和企业机体组织低效运转与时展的不和谐;管理层与职工之间没有密切联系,缺乏应有的沟通。这些不和谐因素对企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制约着企业有效运转。因此,要客观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从当前工作做起,利用好现有资源,化不和谐为和谐。

1.3 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性

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创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开展创建和谐企业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企业要充分认识和谐企业建设的紧迫性,不断提高对加快和谐企业建设的认识,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和谐企业建设的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和谐企业的创建任务。创建和谐企业必须落实到企业实际工作中,要立足当前员工的需要,着手解决当前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还要正视现实,要求真抓实干;要努力营造聚精会神促和谐、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

2 创建和谐电力企业的主要形式

创建和谐企业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着手,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是需要长期坚持与不断改进的。创建和谐企业必须与企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有机结合,将和谐企业的理念始终贯穿全过程,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明确方向。

创建和谐企业的形式分为两种:企业对内和谐和企业对外和谐。无论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和谐的角度来看,构建企业的内外和谐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2.1 构建企业对内和谐关系

所谓对内和谐关系是指企业在生产发展中,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使企业内部各方的利益和权利得到体现和尊重。让企业内部的各方认同企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思维。减少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层之间、企业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摩擦,使企业的经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1)构建和谐的企业部门关系。关注和及时解决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建立一整套的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约束与激励制度,是建立和谐企业内部关系不可或缺的措施。

(2)构建和谐的企业内部员工关系。建立一个以才能和为企业贡献大小作为竞争标准的良性竞争制度,就可以有效化解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3构建和谐的企业与股东关系。股份制是世界企业发展的主流,我国的企业模式也将逐渐朝这种方式过渡。企业应以明确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理念,让股东相信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和企业发展的潜力,以支持企业的发展。

2.2 构建企业对外和谐关系

所谓构建对外和谐关系是指,企业谋求与企业外部发生关系的各方建立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关系。和谐的企业外部关系主要包括:和谐的企业客户关系、和谐的政企关系。解决好企业与外部关系的和谐问题,将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1)构建和谐的企业客户关系。和谐的企业客户关系能给企业带来长久的相互协作的商业伙伴,而成熟的商业伙伴可以减少或降低企业运作成本,分担企业风险。

(2)构建和谐的政企关系。构建和谐的政企关系是指,企业合法经营,照章纳税,按照政府的产业政策发展企业,建立与政府互信的契约型关系,从而得到政府在法律范围内的优先照顾和扶持。

3 创建和谐企业的基本途径

创建和谐企业关键的问题是更新观念、创新管理,以观念更新带动实践创新,善于处理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领导要转变对待下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各级领导干部要爱护职工、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职工要热爱企业、尊重理解并支持各级领导,增进互相信任,努力形成企业内部和谐融洽、诚信友爱、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这需要企业的每个成员共同维护。构建和谐企业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注重科学民主管理,创建和谐企业

企业是民主的、管理是有序的。要认真抓好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和法规的学习,强化依法管理和民主管理并行的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创建和谐企业作为办企业的目标和途径,注重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注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使企业发展与职工利益相协调。

3.2 勇于开拓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企业是富于创新、充满活力的;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要善于把握形势,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勇于开拓创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与企业的管理创新相结合。

3.3 诚信服务,共塑国网品牌

通过和谐企业的创建,努力履行“四个服务”宗旨,建立与客户的良好关系,端正对客户的良好态度,摆正与客户的位置,使服务更加主动化、亲情化。将和谐企业创建工作融入到公司开展的各项重大活动中去,特别是与当前开展的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百问百查等主题活动相结合,促进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3.4 打造学习型团队,倡导和推进团队精神

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在企业中掀起学习热潮,建立学习机制,通过学习托展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品位。最终营造出快乐学习与生活的良好氛围。这样的企业才会焕发蓬勃生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3.5 坚持顾全大局,维护和谐团结

坚持以大局为重,以和谐团结为重,以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为重,自觉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互相支持,率先垂范。真正树立“关爱企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思想,为企业平安、员工平安提供有力的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充分认识和谐企业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把和谐企业建设作为长期性战略,科学规划,明确措施,稳步推进;同时要立足创新,以创新的思维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增强企业发展竞争力,不断夯实和谐企业建设的基础。通过和谐建设增强电力企业的凝聚力、感召力,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加快和谐企业的建设步伐,提高和谐企业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 于德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做到与时俱进[J].煤炭企业管理,2005,(8).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范文2

关键词:项目团队管理;跨文化管理;沟通管理;冲突管理

引言

中日的经贸往来顺利健康的发展对中日两国都是至关重要的,中日虽然同属于集体主义价值观体系,但是仍存在许多价值观因素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会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反映出来,在中日合资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自从团队这个概念被提出以后,团队理论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团队理论的关键是强调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合作,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提高项目团队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提高合资企业项目团队的绩效,提高知识性员工的积极性是所有合资企业目前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它可以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但导致项目团队的绩效不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有时只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而更多的情形则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最终结果。企业只有积极寻找原因、主动关心知识性员工的所需所想,掌握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改进和提高管理策略和组织结构,做到对企业和员工的“双赢”[1]。

1项目团队管理的相关研究基础

从理论探索的角度看,项目团队的管理研究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但由于我国合资企业的项目管理处于起步阶段,管理的手段还相对落后,单纯注重项目本身范围、时间、要求方面的硬的因素,而更多忽视了承担项目“人”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软的因素[2]。而且在中日合资企业项目中,项目承担人―项目团队的领导及其成员,均为知识型员工,如何调动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已经成为团队管理的重要目的。

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就是今天流行的团队管理理论。沙因(1970)提出的人是“复杂人”的假设,认为由于人的个性、年龄、职位、需要、知识、人际关系等不同,因而认为需要、动机也是复杂的,体现在管理方式上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主张管理方式的多样性[3-4]。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兴起使管理理论开始从过去的“以人去适应物”转向“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由注重层层控制式的管理。员工在这种参与模式下,感到自己被重视,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归属,促进了团队凝聚力,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益[5]。

周评(2006)认为项目团队管理是指管理者如何借用组织的人力、财力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团队合作,促使团队精神实现,凝结团队文化的行为过程。将以前传统的等级结构转变成了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将公司的目标分解为团队及其成员的目标,将松散的群体变为团结高效的工作团队,是项目团队管理真正价值之所在[6-8]。

本研究从某中日合资企业项目团队管理的实践出发,分析其在项目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探索适合中日合资企业项目团队管理模式,希望对合资企业项目团队管理有所借鉴。

2项目团队管理在中日合资企业的实践

本研究总结某中日合资企业的项目团队管理实践,提出相关管理建议,该中日合资企业在进行项目团队管理时的基本情况如下:

(1)项目团队建设

2005年从项目团队建立之初,项目经理就告诉大家,我们是一个相互信任,相互依赖,齐心协力,共同合作,一起工作的整体团队,我们为一个明确的目标――研发适合市场的产品――而努力工作,我们需要开展持续性的团队建设活动,使之不断完善与发展。

在这个项目团队中,通过不断的培训与沟通,每个人都对项目目标有清晰的理解;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项目团队中不同时刻所承担的不同角色与不同责任;每个人都彼此了解团队伙伴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经常性的非正式的团队活动,使得一些原本处于不同部门不是十分熟悉的员工能有机会轻松而随意地交流工作内外一些心得等,加深了互相之间的了解,融合了各自的价值观。很快地,原来显得生硬死板的同事关系得到了很大改进,同事之间都能够开放而坦诚地对工作交换彼此意见,互相分享信息,乐于给予其他同事帮助并分享其他同事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大家能互相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与意见并接受之。实践证明,作为一个成功的项目团队,我们的项目成员都具有相同的核心价值观,都能够互相理解、信任、依赖,并承认彼此间差异。大家都感到了自己工作对项目的贡献并相信其他成员的成果也都为项目的成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项目团队管理的风险控制

在中日合资企业的项目团队中,出现最大的风险,就是关键人员的非正常流失。即使加入了项目团队,很多员工在完成指定的任务并离开项目团队后仍将被公司裁汰。因此虽然已经制定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完成激励制度,仍有部分关键岗位的优秀员工被猎头公司挖角并在完成项目任务前离开了工作岗位。再好的项目计划还是要靠人来实现,所以,这类风险对项目能够按时完成并符合项目要求将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在本次项目的风险评估中排在所有风险之首。预计到这一点,项目组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已经作了相应部署如表1所示:

表1某中日合资企业项目风险应对措施表

除上述显示的应对措施之外,项目经理会同人事经理,着力改善项目成员的待遇,并在权力范围内尽可能地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如:在项目后半阶段继续项目运行的员工,都采取了弹性工时制度,即在项目进度允许范围内,可以自行安排每周来G市工作的时间,如可以每周工作4天,每天12小时,完成本周指定的项目任务后即可回上海休息。新加入项目组的员工都获得了舒心的生活环境:每天上班有专车接送,生活费用按在国外出差标准补助,即使需要随生产线运行的翻班一线员工,也都提供了公司附近三星级宾馆的住宿。

除了物质条件改善,精神方面项目经理也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是思想道德教育。虽然是一家中日合资企业,日本籍干部和中国籍管理人员不谋而合地,大家都提出在项目成员中进行团队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爱岗敬业”教育,教育员工要树立责任意识,激发大家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积极努力的工作态度。主要的内容包括:

诚实守信,对项目团队做出的承诺要认真面对;

要有责任意识,对分配的任务和职责认真履行;

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要夸大其词或虚张声势;

对项目团队内外的同事要互相尊重,善于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处处体现职业精神,以最佳的方法完成每一项任务;

节约资源,杜绝浪费。

其次每个项目成员,在完成项目任务,即将离开项目团队时,都能够得到由总经理签发的奖励证书,并且,按照欧美企业的习惯,项目经理会出具一封亲笔书写的热情洋溢的推荐信,并在行业内进行推荐。

实践证明项目团队的核心关键成员最后仅有一人(工艺技术经理)提前离开了项目组,而且这位员工也尽量把其担负任务的核心部分完成并作了妥善的交接,没有对项目的进展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

3项目团队管理在中日合资企业的理论总结和管理建议

(1)项目的跨文化管理

面对项目团队跨国合作的深入,毫无疑问该中日合资企业也面对着跨国团队建设的问题,通过以上对于该中日合资企业在项目团队管理的实践总结,需要在企业项目团队管理中强化跨文化管理。跨文化是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跨文化管理是指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在企业管理的各个职能方面中加入对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的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的实现企业管理[9]。

跨文化管理问题:跨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管理是该中日合资公司项目团队不断提高运作有效性所面对的最大问题,因为不同的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让成员们对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而且每个人也都会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员工总是用自身文化的“有色眼镜”来感知信息,这样在信息交流时,易使信息失真,产生误会,并引起摩擦与冲突[10]。该公司项目要跨国运作发展,除了必须了解进入国家的市场及其运作规则外,还必须了解其社会文化、人际交往规则、企业管理模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等。为此,企业项目团队需要对影响企业管理活动和管理模式的文化层面进行分析,而在考察跨文化管理对项目团队管理的影响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五维度系统分析得到广泛使用。

(2)项目的沟通管理

中日合资企业项目各部门内部,各项目部门之间以及项目内部与外界都建立起了有效的沟通渠道,快速而准确地传递和沟通信息,以便使项目成员明确项目目标及各自需承担的责任。同时,通过信息在相互间的有效传递,可以及时发现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关措施应对。所以,在项目运行中如果缺乏良好的沟通,就不可能做好各项管理工作,也就更不可能及时实现项目目标了[11]。

在很多讨论项目理论的理想的情况下,所有的项目参与者永远彼此默契配合,共同推进项目任务的完成,于是我们在项目管理中经常存在一个误区,就是经常根据理想化的计划、图表、公式、理论去管理,但实际工作中,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项目的进程中总会有自觉或不自觉地不能配合项目工作的人员出现。通过认真研究过项目沟通理论后,中日合资企业项目小组认识到需要进行“利益相关方”的沟通管理。

(3)项目的冲突管理

严格地说,项目中的冲突是不断的。项目进度理解的不一致。在项目任务的时间选择、进度安排和任务的先后顺序上双方意见相左。很多时候,在项目起始的阶段就已经露出端倪。在项目的起始阶段,矛盾冲突的双方互相之间很可能也存在分歧,只是大家通过互相间良好的关系,讨价还价,或者一方妥协来解决了当时存在的问题,但是,太多的让步会逐渐使人心理失衡,逐渐积累的不满会将分歧演变成冲突。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范文3

1.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理论研究进展

学术界一直在为科学方法教育与知识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争论,其争论的焦点就是科学方法教育所处的地位。长久以来,科学教育领域对此问题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研究,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观念体系,即知识中心教育观。国外某学者认为物理学中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内容,通过分解之后,都与3个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这3个要素分别为事实、逻辑或者方法论、表述形式等。其中事实需要实验来进行验证,而逻辑与方法论实际上就是物理思想,而表述形式实际上就是指数学。这一结构模式不仅促进了物理学科整体的发展,同时也会与物理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也会物理教学提供了途径。前苏联某学者通过研究将物理学科结构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更为真实的反映出物理知识与物理方法直接的关系。其物理知识与方法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知道该学者将物理学科划分为五个部分,并且对科学方法、科学知识、数学等3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界定。这一结构模型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一些学者在上述结构模型的启发下,提出了更为合理的知识―方法结构图,如图2。

图2中,学者也将物理知识与方法分为5个部分,而科学方法处于中心位置,与其他4项内容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部分之间要想有效联系,都需要通过科学方法,因此科学方法在其中起到的是纽带作用,沟通者其余四个部分。科学发现认识论学者,科学根源就是现象,学者在科学研究期间,现象与理论之间并没有产生直接联系,科学现象只有经过科学方法的论证之后,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理论。同理,科学理论也不能直接应用,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才能够应用到现实中,并且在现实中进一步延伸。此原理同样适用于科学教育。两个将结构图相比,笔者认为图2更加的合理。

2.物理科学方法显化教育的内容研究进展

现阶段科学方法分类还未有统一的定论,因此其也是学科界研究的重点内容。只有对科学方法进行正确的分类,科学方法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很多学者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实验,已经形成了系统理论,即智力―技能―认知结构理论。

站在能力因素的角度来考量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硬能力,智力与技能都属于硬能力,因为这需要他通过人类的大脑才能实现;另一类是软能力,也就是认知结构理论,因为知识结构理论是通过人类的后天学习而形成,其就类似于人类的软件。

在能力结构中区分“硬能力”与“软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根据这种区分,我们不仅清楚了能力因素中的智力、技能、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不同属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在能力因素中,智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靠训练而达成的,而能力因素中的知识和科学方法则可以通过传授、探究或发现使学生掌握。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我们把科学方法分为了思维方法和学科方法。前者是主观的,是大脑的功能,需要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与掌握,后者是客观的,不是大脑的功能,需要传授才能使学生习得与掌握。这样一种分类方式,不仅来源清晰,而且与教育方式在逻辑上是自洽的。

3.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进展

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显化研究中,我们认为,科学方法与知识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从隐性教育角度进行教学,学生也可能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只能是零星的、不连贯的,收效甚微。但若脱离具体物理知识去传授科学方法,则更不可取。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两难处境。因此,我们尝试寻找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在显化科学方法的同时,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创新,使学生对科学方法的了解切中要害。我们认为,这就是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

概念与规律既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又是学生物理学习的起点。从核心着手贴近教学本质,从起点出发符合认知顺序。事实上,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本来就是一种水融的关系,每一个概念与规律的得出,都自始至终贯穿着科学方法。如果把物理学喻为珍珠项链,那么物理知识是珍珠,而科学方法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线”。因此,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只有使学生在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得出过程中真切体会科学方法的作用,学生头脑中的科学方法才能显示出其内涵、色彩和格调,才能显示出其内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学生学习过的科学方法才能真正活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是科学方法显化教育途径的创新。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范文4

【论文摘要】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也要创新传统文化,让它更灿烂辉煌。

哥特式建筑是it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一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盒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盒.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盒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内部空间的特点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冀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根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根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

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权刀法纯熟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完,外观很富特色。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

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

我们时代的设计基本趋向就是追求现实的生活。我们已经更进一步地认识了现实生活因此我们也不再去建造教堂了。浪漫主义者的大胆豪举.对我们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们只感到他们创造的形式空虚。我们的时代不是激情的时代,我们珍视理智和现实主义更超乎突发的热情。

我们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人们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的建筑物才能体现我们时代的内在力量。只有蠢人才会认为我们的时代是缺乏力量的。

如果把古罗马沉重的水道桥与现代轻巧得象蛛网般的钢架相比,或把厚重的拱顶与薄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我们就能看出,我们时代的建筑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与过去的建筑有多么悬殊的区别。现代的工业化施工方法是促进了这种发展。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范文5

[关键词]物流金融;现状;业务模式

一、物流金融的主要作用

1.物流金融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运营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企业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要求的产品向银行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公司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2.物流金融的作用

物流金融其实就是物流的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本身就包括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因此,可以认为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务发展的内在的、客观的需要,同时,物流金融也是物流企业提供物流增值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融资企业。物流金融业务利用动产质押突破了传统固定资产抵押模式,缓解了贷款企业急需的流动资金;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有效降低企业50%的融资成本,加快了资金周转率;贷款企业利用银行的资金与物流企业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缩短了销售周期、降低产品库存,加快了产品周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银行。物流金融业务为银行完善结算支付工具,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银行在发展该业务的同时,也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培育了潜在的优质客户;银行通过承兑汇票业务不仅可以快速吸收存款,还通过银承贴现获得了一定的利润;银行通过和物流公司的合作,极大地降低了资金风险,据有关银行统计物流金融的坏账率低于0.2%,大大低于银行现有业务的坏账率。

生产企业。生产商参与物流金融业务,可以提高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运营成本;解决了下游经销商的周转资金,生产企业可以稳定并拓展销售网络,有效扩大了产能。

物流企业。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创造了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业务空间,为同质化经营向差异化经营的转变提供了可能;物流企业通过融资物流业务,在获得物流业务的报酬之外还可以得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报酬,这种报酬通常是与融资金额或与货物价值相挂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盈利水平;利用融资物流业务,物流企业可以快速切入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从核心企业向其上游和下游拓展,延伸服务链条。

二、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金融已经成为世界各大物流企业新的利润来源。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马士基、快递物流公司UPS等都在大力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这些跨国公司依托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金融实力,结合自己对物流过程中货物实际监控,在为发货方和货主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如开具信用证、仓单质押、票据担保、结算融资等,这样不仅吸引了更多客户,而且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还创造了可观的利润。以UPS为例,为了推进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于2001年5月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UPS金融部门。在UPS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中,UPS在收货的同时直接给出口商提供预付货款,货物即是抵押,这样,小型出口商们得到及时的现金流;UPS再通过UPS银行实现与进口商的结算,而货物在UPS手中,也不必担心进口商赖账的风险。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借用UPS的资金流,货物发出之后立刻就能变现,如果把这笔现金再拿去做其他的流动用途,便能增加资金的周转率。

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大型物流仓储企业因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和较大规模、良好行业信誉和充足资本储备,在物流金融业务拓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2005年以来,国内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携手开展物流金融的新业务。中国诚通集团在全国各主要城市拥有近100家大型仓库,占地面积1500多万平方米,库房面积200万平方米,货场面积370万平方米,拥有铁路专用线120多条,存储能力为1000万吨,年吞吐能力为4000万吨,拥有国内最大的仓储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该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广发银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500多家客户累计提供质押监管融资近200亿元,抵押产品涉及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建材、食品、家电、汽车、纸张、煤炭、化工等诸多种类。①2005年12月22日,该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银企合作协议》,开展监管货物、仓单质押、动产质押、指定付款买方信贷(保兑仓)等物流金融业务。中远物流从2006年开始探索物流金融业务,已先后与国内14家银行签订了框架协议,目前开发项目累计达到300多个。业务模式在仓单质押、保兑仓基础上,中远物流还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了海陆仓操作模式,即银行为进口商开立信用证向国外的生产商购买货物,进口商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其余部分以进口货物的货权提供质押担保的货押业务。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于2006年7月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在该协议中双方约定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产品,联结双方的服务平台,延伸客户服务范围,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

三、企业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1.代收货款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将货物送至收货方后,货方收取货款,并在一定时间内将货款返还发货方。第三方物流企业收取现款后,由于时空、技术条件等限制,一般需要滞后一段时间向供方返款,随着不断的收款付款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的时间后就会积淀下相当规模的资金,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也大大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代收货款模式常见于BtoC业务,并且在邮政物流系统和很多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中广泛开展。

2.垫付货款

垫付货款模式是发货人委托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垫付扣除物流费用的部分或者全部货款,第三物流供应商向提货人交货,根据发货人的委托同时向提货人收取发货人的应收账款,最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发货人结清存款。这样既可以消除发货人资金积压的困扰,又可以让双方放心。在垫付货款模式中,除了发货人与提货人签订的《购销合同》之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还应该与发货人签订《物流服务合同》,在该合同中发货人应无条件承担回购义务。

3.仓单质押

仓单质押分为典型仓单质押模式和综合仓单质押模式。

典型仓单质押模式是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融资方把货物存储在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库后,凭仓库开具的货物仓储凭证即仓单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金融机构根据货物的价值向客户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资。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方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质押贷款合同以及三方签订的仓单质押业务合作协议书,根据质押物寄存地点的不同,对融资企业提供两种类型的服务:一是对寄存在本企业仓储中心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和监管服务;二是对融资方寄存在经过金融机构确认的本企业之外的其他社会仓库中的质押物提供监管服务,必要时才提供仓储管理服务。

综合业务型仓单质押模式。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便捷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这种运作模式把大部分的业务操作集中到第三方物流企业身上,金融机构只要负责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统一授信,其他的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

仓单质押业务通过仓储企业作为第三方担保人,有效地规避了金融风险,既可以解决货主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困难,同时保证银行高利贷安全,又能拓展仓库服务功能,增加货源,提高效益。

4.保兑仓业务

保兑仓业务是仓单质押的延伸。在保兑仓业务模式中,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制造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缴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一般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制造商此次提货的价款,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货款,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通过保兑仓,大大缓解了交易双方的现金压力,提高了资金周转,真正实现了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和银行的多赢。

5.物流保理

物流保理模式是保理市场迅速发展的产物,客户在其产品置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之下的同时,就能凭提单获得物流企业预付的货款,货物运输和保理业务的办理同时进行。

ZHONG可指物流企业联合金融机构为其他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从保理业务的服务内容来说,物流保理业务与银行保理业务无本质不同,但是其经营的主体由银行变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物流和金融流的联系更为紧密。超级秘书网

与金融机构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对客户的供应链管理中,对于买卖双方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程度都有相当深人的了解,在进行信用评估时不仅手续更为简捷方便,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机构保理业务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买卖双方的合谋性欺骗,一旦金融机构在信用评估时出现失误,就很可能财货两空,而在物流保理业务中,由于货物尚在物流企业控制之下,可以降低这一风险。

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无法追讨货款而将货物滞留,由于对该货物市场有相当的了解,与该行业内部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具有广泛的联系,在货物变现时能够享受到诸多的便利,使货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值。

参考文献:

[1]唐少麟,乔婷婷,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2006,(2)。

[2]林惠丹,第三方物流[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5)》,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2006。

[4]马克·格林布莱特(美),施瑞丹·蒂特曼(美),金融市场与公司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林勋亮,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思考[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6)。

[6]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

[7]傅新平,潘朝晖,我国发展物流主导产业的必要性与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1)。

[8]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9]戴湘荣,一种新型增值服务模式———仓单质押[J],物流技术,2004,(11)。

[10]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金融供应链与融通仓服务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3)。

[11]谢鹏,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探讨[J],福建金融,2007,(2)。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范文6

【关键词】 出版物流 出版供应链 “产学研”结合“十二五”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03-0072-04

近年来,我国出版物流和供应链实践与理论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出版产业化的发展和连锁经营改革推动了出版物流基地(中心)的快速建设,国内大多数省市的出版发行集团物流进行了一定区域内的整合和重组,少数出版发行集团的出版物流甚至实施了跨区域的联合和扩张。出版物流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发展产生的物流成本、服务和管理等问题使出版供应链管理顺势而生,出版供应链理论逐步应用到出版业物流实践中,促进了出版物生产和物流供应流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而推进出版产业整体的健康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出版物流和供应链发展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出版发行集团的整合和重组力度不大导致出版供应链的规模化效应不明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网点发展不足带来供应链的基层服务不完善,网络和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发展选择的方向和出路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国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及的重点内容,而分析、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出版物流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突破口。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我国近五年来的出版物流与供应链实践与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和概述,以期为今后出版物流和供应链实践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方向。

1 出版物流和供应链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出版物流进入供应链管理阶段是出版产业化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之相适应,出版供应链研究成为主要研究方向。从概念方面而言,出版物流从原来的图书储运到图书批销再到出版物流阶段,对于出版物流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已基本为出版业界认同。而出版供应链则体现出版物流新的发展内容和阶段,因此,下文将重点对出版供应链理论进行述评。

供应链管理(SCM)旨在使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所有企业相互构筑成一个整体,以整体效率的提高带来个体效益的增加。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供应链管理已经从一种单纯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逐渐演变为一种能适应急剧变化和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需要的、具有全局性和高度柔性化的战略管理思想。出版物流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有实践上的必然性,也有理论上的科学性。

依据供应链的基本内涵,刘益、梁娟认为,出版行业供应链是由内容及传播载体供应、编辑加工、发行、仓储运输等环节组成,向读者提供出版物的一条功能结构网链。由此指出出版供应链具有三个特点:它不再是传统的线性结构,而是复杂的网链结构:它属于拉式和推式相结合的混合型供应链:它兼具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目标Ⅲ。这一论述基本上界定了出版供应链包含的内容和特点,但在结合出版具体实际角度,揭示供应链的产业特征方面尚需深入。

针对出版业市场变化日新月异,图书消费结构日益分众化差异化特点,张美娟提出出版敏捷供应链这一概念。敏捷供应链是指以核心企业为驱动中心,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用户整合为一个集成性的功能网络链,其主要特征有市场敏感性、过程集成性和网络分布性。这一观点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和方法,揭示出版供应链敏捷应变的特性,有利于出版企业加强重视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分析与认识,从出版市场的快速变化特性出发,不断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出版业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图书退货方面的逆向物流问题,张岩解释闭环供应链这一概念,它是指在循环经济的思想下,将物流过程看作一个封闭的环,物质在其中多次循环运动,以减少环境污染、原料和能源消耗,由正向和逆向物流两部分组成。由此看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是供应链同时存在的两个过程,两者同等重要,这将有助于改变出版物流仅仅重视正向物流这一固有观念。

网络和数字出版的发展为出版供应链理论带来全新的挑战。何国军指出,数字出版供应链是以数字网络为载体,以数字信息为内容构成的一条从著作权人到内容生产商、内容运营商及技术提供商,最终到图书消费者的供应链网络。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一个由著作权人一内容提供商一数字出版商一技术提供商一终端设备提供商一网络运营商一电信运营商一金融服务提供商一网络传播者及读者构成的数字供应链。

通过对上述主要出版供应链概念的梳理,可以看出,结合出版实际问题的供应链理论更有现实意义,它是产业发展所要时刻面对的问题,如运用敏捷供应链理论,建立出版业的图书市场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模式。这也给理论研究一个启示,要结合出版产业的实际现象进行供应链理论不断发掘和生发,以找到更先进理论应用于出版实践。再者,网络和数字化大潮已浸入到出版产业方方面面,出版数字供应链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数字出版供应链研究尚待深化。

2 出版物流和供应链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事实上,我国出版产业离成熟的市场形态还很远,而出版物流与供应链和出版产业整体发展进程息息相关。不完全的出版市场环境也带来了种种出版物流与供应链各个层面的问题,如出版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方面、出版物流的区域化和出版社物流社会化等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将有利于为出版物流和供应链发展找出症结,指引方向。

从供应链整体集成和信息共享以实现柔性与稳定的供需关系而言,张美娟认为信息流是产业链中上、中、下游业务和产品得以高效流转的重要基石。出版业供应链上的信息不能有效传递和共享,使目前一些出版企业间的供应链“形同虚设”也是其不能发挥应有的规模效益和集成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对于出版供应链信息共享问题要特别重视,这也是体现供应链管理优于传统企业管理之所在。当然,信息共享机制的最终建立将取决于我国出版业的信息化和物流标准化建设和发展程度。

出版物流整合和重组问题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焦点,早已被多位专家学者论述。马军也指出,我国现有出版物流体系中还存在物流设施重复性建设且利用率低、缺乏大型物流中心进行统一调配、出版业物流系统建设布局缺乏整体规划、信息化及标准化水平低等问题。因此,需要及时对这种低效的出版物流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和整合,以打造集约化全方位的出版业供应链体系。

出版社物流社会化和外包是中小型出版社遇到的实践性问题。王海云、付海燕通过对北京地区30

多家出版社进行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其调查表明,中小型出版社的物流外包是一种趋势,但第三方物流目前很难提供及时、准确的物流服务作业。因此,将出版社的物流服务整合和重组,纳入出版发行集团整体的物流体系中,这也是建立出版供应链的一体化集约化发展的选择形式。

综上所述,出版物流和供应链问题与出版产业的实际发展密不可分,是出版供应链在具体发展中必须应对和解决的。而其中物流整合这一个屡被提及的话题也需要有突破性推进举措,这也是国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中出版业改革的重点内容。而从现实层面分析,由国家出版行政部门推动和市场力量相结合来实施物流整合与重组,这一解决路径更具可行性。

3 出版物流和供应链发展策略研究

面对出版物流和供应链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综合分析和努力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逐步应用于出版产业实际,将促进出版供应链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推动出版产业化发展进程。

从整个出版供应链角度提出发展策略方面,尹章池论述出版供应链发展的具体路径:消除对供应链管理思想上的误区,正确理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实质;建立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多元产权结构机制,改变现代物流中心的单一产权结构;实施选题策划和库存的监控预警机制,实时监控出版市场;加强信息标准化和信息的采集共享机制,实现供书与退书多方的信息对接和对称。同时,他也从出版物流的技术和制度方面人手,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在诊断我国出版供应链存在的典型问题后,刘灿姣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构建核心企业型书业供应链;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建立上中下游共建和谐产业链;优化库存管理。

另一方面则是从具体问题层面提出对策,张美娟、周瑜提出基于市场一体化环境下的出版供应链信息交流模式创新方法:一是基于互联网的出版信息公共平台;二是基于网络社群的即时交流模式。尹章池、田道全提出出版业逆向物流的解决对策:建立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多元产权物流企业;实施选题策划和库存的监控警报制;实现供书与退书多方的信息对接和对称;规范和推广电子化退书流程;积极推广应用网络出版技术;减少中间环节和库存。

总的来说,出版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策略主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宏观层面主要从政策和制度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推进出版物流外部环境的不断改进;微观层面则从具体实践问题出发,针对性强,有一定的操作性。由此,国家出版行政部门和出版发行企业如果能实施和应用某些相适应的发展策略,这将检验这些具体对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也继续为改进和完善发展策略提供实践的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4 网络和数字环境下的出版物流和供应链研究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出版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出版供应链发展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供应链和数字出版供应链。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出版供应链具有出版这一实物形式,但网络是流通的重要环节。鞠海燕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电子商务环境下出版物流的问题,分析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提出具体发展对策。袁超在其硕士论文中以SWOT法剖析电子商务环境下出版物流的现状,探讨相应的发展策略。相比较而言,基于网络环境的出版供应链主要是以网络书店为主体进行论述,其中某一方面着重论及物流环节的研究比较普遍。刘永红分析比较中外网上书店的流通技术,对比中外网上书店的物流及配送方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