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范文1
关键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举措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3-0000-02
The Practice and Study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the Computer Field
Zhang Dai,Zhang Haina
(Shangqi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Computer Science,Shangqiu 476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thinking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to create a teaching atmosphere,changing vision of education and expanding learning platform,and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changes in teaching methods; to training courses and operating the combination as a platform to stimulate students'creative inspiration for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To organize various forms of lectures.
Keywords:Innovation education;Quality education;Initiatives
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思考教育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重大的课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就要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第一阵地;是国家实现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一、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是创新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二是素质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它同创新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三,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一系列问题上创新,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创新。如果不创新,还是沿袭旧的那一套,素质教育就很难实施。所以,不管是从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要求,教育改革的需要,还是从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来看,创新教育都是为了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它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使之得到深化[1]。
(二)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有人说,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这几年搞素质教育先是搞活动,搞音、体、美,但又感到光停留在这个层次上也不行。现在感到创新教育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可以成为“抓手”,况且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便于细化,可以操作,用它可以带动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
(三)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2]。
二、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
举措:优化教学环境,黑板(书写)和显示屏(课件)并重,转变教学方式,训练创新思维。
科学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要有一定的系统性。我们的传统教学很少教会学生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特征,这些正是创新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从分割的学科课程里“重新发现”关键所在。更重要的是学习探索是对知识整体及其联系的把握。这就对教师讲授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本理论的讲述、推导、引申以及应用,最好还是以“写黑板”为主。讲理论注重的是学生的脑子要随着教师指引的思路去思考、领悟。教师写黑板可以牵引着学生的思维走,比用课件效果要好。教师一边写黑板,一边讲述,容易使师生思维同步共鸣。但是,用屏幕来展示一些补充材料、辅助教材也很重要。它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及其联系的把握学习和探索。所以,优化教学环境,黑板(书写)和显示屏(课件)并重。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催化剂。提问是启迪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二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创新“成才观念”
举措:以“实训课”为创作舞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作业”为交流平台,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全民”教育的普及阶段。我们要“创新”我们的成才观,不要以考试分数的高低论英雄,逼着他们死读书、读死书。而是重在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阅读专业书的能力。
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尤其是不可低估“后进生”的创造潜能。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在实践中,教育者应坚信,所有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在“创新”面前,没有后进生与尖子生的差别[4]。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开采挖掘,教师在实践中应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梦想。饯行“核心价值观”。
《网页设计》课程的改革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此课程采取“分小组创建网站,开展评比”的方式来学习,在学期末举行作品大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常规的“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融 “教、学、做” 为一体,让学生参与到讲课的过程中。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并且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做中有教,做中有学,比中有学”。期末大赛时,学生和教师共同当评委。这些举措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课程中有些课程理论性强,实验少。我们就采取通过“作业”交流、互动。每周布置2-3道必做题、思考题,鼓励他们通过讨论、网上搜索,去寻求答案;作业交上来后全部批阅,每本都加批注,达到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目的。每一章结束都上习题课,对本章作业的答案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学会分析问题,总结、归纳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新的学习平台,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举措:开展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系列讲座,把动画、仿真技术引入到教学课件中,夯实素质教育的基础,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计算机知识多在“逻辑”层面:逻辑电路、逻辑推理、逻辑结构、在线交互、动态分配……用真实的事物很难对它进行演示、描述。如果进行实物表演就变形、走样。学习它、研究它的工具是“仿真”技术,是动画模拟演示,是在线检测……。所以我们用动画技术制作一些课件,开展系列讲座。模拟计算机知识中一些难懂的基本机理,诠释它们的深层含义,帮助学生理解、领会这些基础知识,学会触类旁通,启迪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术素质。
如《计算机运算器(二进制加减法器)的工作原理》的知识讲座,以加强对“确立二进制是对电子计算机的精髓贡献”的理解;《计算机中对数学公式计算的实现过程》的知识讲座,以加强对“数据结构―堆栈”的理解……。我们正在推出计算机基础知识系列讲座,用这种新的学习平台,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夯实大学素质教育的基础。
现代社会,知识重量的增长及更新换代加速、新学科的涌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改革,呼唤着教育终身化[5]。不断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要教给学生一滴水,必须要先拥有一桶水。让我们在“创新教育”的进程中不断地思考,不懈不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关于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J].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
[2]蒲春荣.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2010,7,31
[3]张海娜.职业院校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09,10
[4]王德平.通用技术教学与学生科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2009,6,9
[5]田玉环.创新带来的喜悦[J],2011,11,24
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范文2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 教学 有效策略
初中计算机教学主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巩固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热情以及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和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为目的。初中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与创新思维。为了有效的运用有限的时间实现计算机教学任务以及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对于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方法的探索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探究:
一、注重轻松、愉快教学过程的创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本知识讲座是个枯燥无味的过程,有些知识还抽象难懂,学生要想掌握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老师要钻研出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和吸收计算机专业知识,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欲望,自主的学习与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而不用老师反复强调,轻松、愉快的教学课堂的创设是一个极其有效的帮助学生吸收与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方法。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充分挖掘,鼓励学生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第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于计算机教学中,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强烈的学习兴趣的带动下,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第二,灵活运用计算机教材,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这俩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主要通过“上机操作”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
计算机教学主要以讲课和上机操作为教学方式,而上机操作是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必经道路。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程序,这才能够符合教学要求,实现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在上机操作过程中,老师应该就容易出错的地方给学生重点画出,并且通过反复上机操作来掌握计算机教学重点,主要通过上机操作来实现计算机教学目的是一条有效且效率极高的方式。
四、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利用有限的时间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
要想达到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的要求,对于有限的计算机教学时间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其中,主要是对课堂知识讲授和上机操作的时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很明显,上机操作是学生发现不足与问题、巩固知识的必要途径,只有通过上机实际操作才能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快速吸收与消化课堂上所学的书本知识,才能真正的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内涵。基于这个目的,我们可以把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四十分钟进行以下安排:首先利用十分钟想学生讲述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接着利用二十分钟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进一步理解和熟悉刚刚讲述的新知识,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理解和消化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最后再利用剩下的十分钟进行总结,老师应该根据学生上机操作中变表现出来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对本课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最后,老师可以布置适当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去思考与上机操作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彻底的消化课堂讲述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目的。
五、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老师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机来设计黑板报,,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文字排版、word文档、网上图片视频的下载等计算机知识,这是就需要学生结合计算机课堂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利用所学知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创新和实际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大大提高。
六、结语
计算机教学在当今初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逐年提高,要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吸收与消化,要从老师和学生等多角度进行探索,老师要调整教学方法,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指导性作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作为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更应该认真听讲,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上机练习,通过上机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增强自己的运用能力,把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和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夏意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08(37).
[2]刘淑红.兴趣启程、新课标指路,优化课堂教学——高一化学学法指导与对策[J].化学教与学.2011(03).
[3]段绪春;陈媛媛.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浅议[J].硅谷.2009(07).
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范文3
【摘要】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管理内容越来越多,管理项目越来越复杂、越细致,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财务数据信息也更加系统化、数字化。因此,依靠落后的管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客观实际的需求,如何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在企业内部全面开展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此,就如何实现企业会计电算化,谈几点看法。
1 建立“企业erp系统”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网络系统。
通过几年来在基层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所积累的经验,要想实现真正的财务管理现代化,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erp系统”。通过把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企业内部综合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在业务量比较大的几个部门建立独立的资源子网。比如:财务管理信息子网、物资管理信息子网、生产管理信息子网等。各子网要以财务资源子网为中心,通过网间联合与财务管理局域网相连接,其它部门可采用电信线路用单机挂接方式或者通过光缆与财务管理局域网连接。同时,制定一套“财务管理局域网管理规范”,规范各资源子网的数据结构、操作规范,安全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确保“企业erp系统”运行畅通无阻,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资源共享。
2 以商品化软件为契机,开发更具实用性的会计软件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财务部门使用的会计软件,一种是外国公司开发的经过汉化的会计软件,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设计的,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管理体系,而不适用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国内企业开发的商品化会计软件,这种软件由于受知识产权的影响,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商品化软件维护起来比较麻烦,使用它势必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当然后一种商品化软件是由各方面专家共同开发的,软件比较规范、功能比较齐全、操作也相对简便,而且软件实施周期短、见效快,因此,对于缺乏软件开发队伍的单位采用商品化软件是比较明智的。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同行业之间组织力量开发适用于某行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行集中开发、集中管理和维护,共同使用,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而且行业之间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共上级部门可直接进行汇总处理,而不必再开发专用的汇总软件,这是我们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既经济又适用的捷径。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会计知识,建立一套科学的财会综合管理体系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发展规划,采用在行业内部或同行业之间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建立行业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关小组,开发适合行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各财会部门推广应用。达到集中开发共同使用的目的,缩短软件开发应用的周期,同时在应用管理上也可纵观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走出仅限于统计报表管理和数据存储管理的初级探索阶段,向大规模数值计算的专用软件、面向问题和过程分析及判断推理的高层次软件综合开发阶段迈进。由单机单用户、联机终端网络向标准化网络体系结构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结构,更大程度地共享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专家系统和智能系统,使计算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向更广泛更深层次发展。为企业领导和决策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情报,编制出合理的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报表及财务报表。有效地控制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浪费,加快资金流通,降低资金占用消耗和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创以商品化软件为契机,以自己的软件开发队伍为中心,实现企业自己的智能化信息与专家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新路子。
3 搞好计算机技术培训工作,走“全员化管理”的道路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关键是应用,特别是从事具体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的会计电算化水平决定本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水平,他们中有多少人会使用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工作,甚至有多少人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工作都对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会计电算化工作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走全员化管理的道路。
全员管理就是动员企业内部从事各项管理工作的工程师、会计师、管理师、统计师、会计员、技术员及一般管理人员等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肘,协同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人员一起研究学习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和其它管理科学的知识,应用计算机去从事各项管理工作。把计算机同现代化的管理科学融合在一起,培养出大批能从事多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一个企业内部全体上下相互协作,同心协力的全员学电脑、用电脑的局面,让更多的人去学习计算机知识,用学到的知识去为管理服务,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差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施,阐明了差异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教学方法,克服了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
信息技术课以前被称为计算机课,在我国部分中小学开设已有十几年的时间,自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改革上就有它的彻底性。但是新课程又缺少一定的教学理念,需要做出更多的尝试,在探索中前进。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地分组、有差异地教学。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下面就谈谈笔者在垫江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分组、差异教学的具体做法。
差异教学的含义
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具有层次性,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各不相同,有一部分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兴趣高、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有了这些基础后他们的学习非常顺利;相反,有些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少,对电脑没有兴趣,接受能力也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这样的基础的学生学习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学生自身能力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课程,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在学习。从该课程的内容上来看,有操作篇、编程篇、硬件篇、软件篇等,内容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就不同。在实践操作的课程中,如Windows } Office2000的操作,像这样的操作软件的学习,深入研究跟浅层的使用相差很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的课程深度。如编程的课程,它与学生的数学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等都有密切联系,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与学生从小所受教育都有一定的关系,学生之间的这种能力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实施差异教学有深刻的含义。再从硬件条件不同带来的影响来看,现在,城镇许多家庭拥有PC机,而农村家庭拥有计算机的相对较少,这在学习计算机的开始阶段就可以表现为拥有计算机的家庭的孩子们对计算机和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明显强一些,如果一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论学生的知识水平如何,在课堂上由老师传授知识给他们,不可避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有的学生“吃不够”,有的学生“吃不好”,有的学生“消化不良”。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差异教学至关重要。
差异教学的实施
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差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符合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从而确保教学与各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差异教学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实施差异教学必须完成下面的五个方面的差异。
一、学生差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发挥他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掌握程度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3个层次,即A, B, C组。A组为优等生,对计算机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能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B组为中等生,对计算机只有简单操作水平,不能熟练操作;C组为差生,对计算机很不了解,不能进行任何基础操作的。由于信息技术课是在计算机机房进行上课的,排位置时首先让C组坐在中间位置,方便老师经常对这些同学进行指导。B组同学挨着C组同学,坐在靠中间的位置。A组同学坐在两边的位置。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备课差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有差异性地备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余力的A组学生有更高的要求,除了做完共同的作业,还可以再做一些额外的、难度大些的题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时,要注意新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练习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习题让C组学生能操作能掌握,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习题,让A组同学操作、练习,增强他们的愉悦感,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更为“后进生”提供了辅的学习。
三、课堂教学差异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重点是差异施教和差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保证后进生基本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等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
2.课堂练习。
设计差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作业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从作业难度上也要注意设计难易程度,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大纲规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可以满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单靠集体指导是不够的,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一般说,A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平时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多,对计算机的学习有很大的兴趣,所以优生的指导着重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让他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另一方面让他们积极参加计算机方面的兴趣小组,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B组学生基础稍微差一些,但能够掌握课堂上讲的基本知识,对计算机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独立思考的习惯稍差些,所以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C组学生计算机知识欠缺多,计算机基础薄弱。所以对他们要重点辅导。应善于抓住教学中动手操作、听、读、写、想等一切机会,有重点地进行辅导。同时,C组学生做到三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演示、优先辅导。
四、分类指导
学生做训练的时候,教师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A, B层次学生的辅导。对C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A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开展竞赛知识讲座,开展创新研究的各项比赛活动,组织成立计算机各个方面的兴趣班等,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A层次的学生帮助C层次的同学,这样可以加强学生间相互合作的精神,同时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五、评价
评价是信息技术的灵魂和精彩之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进行传统的考试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再加上它不是一门高考的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如果像其他课一样进行书面的考试,一方面不符合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另一方面由于它更新较快,考试题目容易由于陈旧而失去考核的意义。
全国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一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出于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质,必须改变传统考试方式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的考试,应以注重学生主体在整个教学项目活动中是否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是否实现了主体发展,是否以有利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的提高为出发点,根据信息技术教育课的特点和各章节教学内容及平时操作技能的训练,通过多方面以各种各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的差异可以分为平时表现评价和作业评价。平时表现评价是根据学生所属不同层次的表现来衡量,譬如有些属于C层的学生,虽然基础比较差,但他们学习认真,积极向上,尽他们的能力完成了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在这个表现方面的评价他们就是优等的。
另外,可以采用上机方式,考核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能力,也可以让学生上交自制电子作品,以此来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根据信息技术学的工具性的特点,要求教师不应过多地注重所学知识的对与错、多与少,而应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上。这个评价可以体现同学的信息收集能力(高效与低效)、信息整理能力(阅读与提炼)、信息传递能力(能否以恰当的信息组织形式表现),教师需要通过每个单元的学习或者每个活动,有所侧重地提高学生在某个方面的能力,并建立同步评价表作为学生学习反馈和教学反馈。
要实行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互相结合。这样,可以更加客观实际地反应学生的真实情况。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教师给出相应的评价条例,这里的自我评价包括学生本人的自我表现评价和集体的自我表现评价。同时,在完成某个任务时,学生所参与的小组也有资格参与评价。因为虽然学生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思想,但在自我评价时难免会失去一些客观公正性,因此他所处的小组评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这样,学生成绩评价要在注重教师评价的同时,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形成立体反馈,强化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由于学生自我评价,其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参与项目的体验、经验和教训,从而使学生获得较为真实的自我认识。同时,小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信息技术课在差异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一、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能把划分到低层次的学生称为“差生”,更不能歧视低层次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并更多地给予他们鼓励。
二、要注意灵活性
任何学生都有其所长亦有其短,切忌不可把任何一名学生长期置于低层次中学习,否则对于他的心理上的健康成长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要注意各层次的连续性
差异次教学并不是把各层次机械地分开,低、中层次教学只是一个阶段,他们最终应向高层次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衔接,保持其连贯性。要让每个学生明确该层次的目标、要求和学习重点,也应鼓励每个学生努力向高层次发展,培养他们的进取心。
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范文5
1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1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1.1.1以人为本
高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个性,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不是抹杀学生独有的个性特征。因此以人为本是其中的核心理念,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构建各种人才培养模式,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
1.1.2智能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数据正呈现着爆发式增长趋势,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必须提高智能化水平,这样才能确保知识的丰富性。只有掌握了丰富扎实的基本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融会贯通。因此高校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应结合使用智能教育方式,这也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
1.1.3综合教育
在信息社会当中,学科知识将会呈现出高度分化的变化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进入高度集合阶段。综合教育理念中重点强调的内容为学科交义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对于人才知识、素质以及能量方面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这也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1.1.4开放教育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下,高校人才培养逐渐朝着经济与社会前线迈进,同时站在了国际竞争以及交流的最前端。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高校必须坚持开放式教育理念,将自己的校门朝世界范围敞开,不断地吸纳更多现今的知识与理念,提升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综合性。
1.2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在新时代中,我们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标准来衡量人才水平以及质量,应树立一套能够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多元化质量衡量标准,使用知识、能力以及素质三者来共同协助高校人才的培养以及发展。具体要求如下:
1.2.1学习能力
在这个知识与信息不断膨胀的现代化社会中,要想时刻走在时代的前端,就必须掌握良好的学习能力,同时具备主动的学习意识,这样才能够不被社会所淘汰。
1.2.2创新能力
对于高校来说,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至少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1)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基础;(2)必须培养学生自主的创新理念。
1.3优化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是其中核心的框架,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会直接影响着高校输出人才的质量,所以说高校课程他体系的优化是目前高校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的难点工作。
課程结构模式是课程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是人才目标的内化结果,学生只要满足了课程要求,那就意味着也达到了培养目标,所以说课程模式是支持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将人才培养模式彻底地贯彻到课程模式当中,根据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的具体要求来指导课程模式的革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托于高校办学宗旨来进行,同时有所侧重,不仅需要具有面向学科的课程结构模式,同时也要设计面向岗位的课程结构模式。
教学内容也是一种课程体系范畴中的部分,它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性;(2)教学内容的深刻性;(3)教学内容的前瞻性。除此之外,教学内容还需要充分体现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教学内容中的合理性、深刻性以及前瞻性必须同时存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选择教学内容以及实践内容的过程中应将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4产学研合作办学
产学研合作办学是一种将企业、学校以及科研室联合在一起共同进行办学的方式,在这种办学模式当中,能够实现理论教学以及实践练习的有效结合,在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这是一种与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办学模式,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产学研合作办学方式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来实现:高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开设教学实践基地,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与地方性行业专家共同构建专业教育指导与评价小组,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介入性指导;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或定期开展学术性专业讲座。
1.5构建“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现代化社会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必须满足高素质、双师等基本要求。尤其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块的不断综合化以及集中化这一环境下,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相应的要求。要想确保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职业标准相接轨,就必须得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支持。
2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2.1与发展需求相匹配,完善培养方案
为了能够进一步满足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求,高校不仅需要对社会以及企业的计算机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制定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培养计划,充分体现出课程体系的前瞻性以及科学性,从最基本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上来落实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需求。此外,还应提高对实践的重视度,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过程中不断进步。针对每一项专业课程,不仅要设置基本的理论课程,同时也要配合设置实验课程,在此过程中采用导师制进行教学,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指导。
2.2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在校内开设各种计算机技术应用相关的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从校外聘请行业专家来校开展计算机技术教学,丰富学生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学习兴趣。
建立并完善《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指导手册》,按照年级以及知识类型向计算机专业学生讲述计算机就业必备的社会技能,同时不断向学生讲解各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情况,在完善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各种课外科技活动,设立各种科研团队共同致力于计算机技术的研发与探究,开展各种计算机组装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等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3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关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市场方向以及需求,充分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与企业之间进行共同办学。具体可运用企业资源建立实习训练基地,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高校還可邀请企业针对实训毕业生开设各类就业培训班,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计算机学生的就业成功率。我校计算机学院在近几年相继与国内外各大知名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活动,共同建设校企实习基地,并制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得到了显著的效果。
2.4强化教师综合水平,加大师资队伍构建力度
我们在不断强调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过程中,还应通过具体的措施加以落实,例如针对计算机专业教师开展双师型培训,积极掌握行业动态,使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得到不断强化。同时还应致力于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内容、教学技巧、实验内容等方面不断探究,构建一个综合型较强的师资队伍,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进一步的保障。
我校计算机学院为了能够使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升,特制订了相应的教师培养计划,定期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同时选择了一批较为优秀的教师前往国外进行深造,这一举措大大地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以及知识的更新。实现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2.5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关注人才培养过程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必须结合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具体如下。
(1)应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计算机学科是一种充满实践性的学科类型,因此缺少实践的计算机教学是不完整的,无法真正满足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两者并驾齐驱,共同促进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应实现课内技能与课外技能的结合。对于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学生来说,他们一毕业就能够在岗位上进行工作,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前提是在毕业前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与计算机相关的技能以及操作。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课堂的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一定的课外技能学习才能达成。
(3)应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结合。计算机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需求,且计算机专业的办学目标就在于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计算机技术又是一种更新非常快的学科,学校教学内容的的更新很难完全跟上计算机技术更新的步伐。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加大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充分利用企业所提供的资源来实时掌握计算机技术动态,使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也能够实现同步更新。
我院针对大四学生制定了企业顶岗实习模式,任何一名处于企业实习期间的学生都可以以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进行工作,企业也可以完全按照内部员工管理模式来要求学生。这种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岗前培训机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能够切实地体验到企业工作模式、管理模式以及企业的人才需求,从中找出自己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制定自我完善计划。这种办学模式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择业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高校必须围绕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操作。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发展,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随着发生变化,学校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不断改进自身办学模式,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志泊,张海燕,王春玲,赵方,王建新.以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为主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07:94-98.
[2]蔺永政,周劲,董吉文.地方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1,01:9-15.
[3]李文敬,廖伟志,元昌安.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2,14:36-39.
[4]吴光凤,朱有才,唐智英,陶汝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为例[J].科技资讯,2016,23:14+21.
[5]王顺利,梁政,张云云.“按类教学,分段培养”——高职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127-130.
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范文6
关键词:大学英语;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价值观;研究
一、软件服务外包的定义
软件服务外包(Software Service Outsourcing)是指软件开发商(简称“发包方”)将原本由企业自身提供的基础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外包给其他专业的软件服务提供商(简称“接包方”)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其目的在于将有限的资源专注于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利用外部人力资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国内外研究状况
2.1同类课题国外研究状况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以寻求廉价高质量的信息技术开发基地,具有远见的印度企业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展计算机软件,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这为印度发展软件外包提供了绝佳的条件,进而使得印度软件产业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印度是全球服务外包业务的主要承接商,2008年承接金额达到422亿美元,是中国的9倍,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00万,是中国的4倍。在印度,有大量适应美国或者欧洲发包企业的技术和管理要求、尤其具有大量的具备高级英语水平和高端软件开发能力的人才。爱尔兰政府特别重视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政府成立 SFI 的目的就是促进爱尔兰的科研及软件研发水平。30 年前,爱尔兰政府就在全国著名的“三一学院”创建了计算机系,在各地建了 12 个技术研究院,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并以建设软件园区作为发展载体。
2.2同类课题国内研究状况
纵观中国,不仅高端人才匮乏,中级人才不足,缺乏进入企业后立即发挥作用的能力。根据国家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的规划,我国各类高校在相关专业( 软件研发、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等领域) 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 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国家会利用 2009一2013的5年时间在国内建成一批产业聚集并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实现200家著名跨国公司将服务外包业务转移至中国,培育2000家大中型取得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和120万承接服务外包所需的实用型人才,新增10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在2013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要达到300亿美元,是2008年的5倍多。中国人的英语能力普遍偏弱,也阻碍了软件外包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懂外语的客户经理和对方进行谈判,但是却很难找到。
三、以大学英语为依托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价值观的思考
如何以大学英语为依托结合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需求,提升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取向理念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围绕我校软件学院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现状、迫切需求及存在的问题等,不断探索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价值观及人才取向。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本,也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在软件外包企业,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故拥有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关键。以大学英语为依托拥有软件服务外包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关键。根据我校软件学院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价值观和人才取向专业实践教育中,可以从下列几方面考虑:
3.1软件服务外包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掌握现代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掌握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方法,掌握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和软件开发技术,能够熟练使用多种主流软件工具、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和技术解决企业问题,具有较强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在外文环境中从事软件设计、开发测试以及编制外文项目文档等工作的英语IT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2涉及软件学院提升学生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外语能力的几条路径:
① 以高等院校为平台高等教育为途径,实现外语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接轨。
② 积极探索培养外语能力的承载物。
③ 设立服务外包培训中心,为软件学院学生提供专业外语培训。
④ 优秀的英语教学师资是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质量的保证。加大外语教师对服务外包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养。
3.3 解决软件学院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欠合理:
① 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应多元化;通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调整及开设软件服务外包相关专业的课程。
② 开设专门用途英语 ESP (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实现外语能力与职业需求接轨,具备拥有软件服务外包领域所必备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
③ 改革外语能力评价体系,激发外语学习积极性。
3.4做实做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① 聘请专家及专业人士为软件学院学生开展软件服务外包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本产业的知识水平及增强学生对该领域的了解与兴趣。
② 建立共建机制与培训机构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共建内容、合作方式、工作目标、责任权利保障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适用人才的需求。
③ 校企合作的双向教学模式成为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关键一环,提升外语输出能力。
四、 就我校软件学院在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方面具有的几点看法:
① 根据市场需求开设软件服务外包相关专业与社会人力资源接轨。
② 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明确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
③ 向学生灌输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重要意义。
④ 依据专业的特点采取灵活措施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加快上岗步伐。
⑤ 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加大中高端英语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水平
⑥ 建立服务外包课程教师培训网络平台。
⑦ 努力做好服务外包人才就业工作,增加高校毕业生到服务外包企业的就业机会。
五、结论
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全球化趋势非常突出,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全球化视野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客户多来自国外,因此对软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外包技术和管理人员应具备读写和口语交流技能,以语言为工具,能与国外客户顺畅交流,理解、尊重国外客户在文化、传统、习俗、思维和时差等方面的不同,通过反复的沟通和交流,解决外包项目中的具体问题,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根据软件学院软件英语及软件工程专业高度渗透性,结合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软件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美)道格拉斯·布朗、斯考特·威尔森著,逸文、果东、夏翔译.企业外包手册[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0
[2] 李昭赢,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软件外包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4
[3] 中国软件协会.http://.cn
[4] 中国服务外包网.http://
[5] Gene M.Grossman. Outsourcing in Global economy, Elhannan Helpman,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