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音乐教学质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音乐教学质量范文1
音乐对于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们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来传达,音乐也可以来传播人们的情感变化。所以,音乐课程在学校的发展和传播是刻不容缓的。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活泼好动,敢于尝试。教师就应该抓住其特点,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学生紧密相连,让学生将音乐课程重视起来,从而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始终让学生对于音乐课重视不起来,所以,改变教学模式是当下刻不容缓的事情。那么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师生转变角色,开放课堂
1.传统教学中,始终是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是课堂的参与者
虽说学生是参与者,但是并没有真正地参与课堂中。一堂课下来,就仅仅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久而久之,教师也逐渐对音乐教学失去了兴趣,学生也对音乐课程反感和厌恶,这样非常不利于我们今后对音乐课程的开展。
2.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有将课堂角色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按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参与进课堂
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师对于课程的发展方向。教师能够摒弃传统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知识的引导者,给学生一个发挥的空间,才能保证在今后的音乐学习过程中不断展现自我,追求新高度。
二、把握课堂教学,注重课前学习氛围的营造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首先要做到自身知识的充实,要保证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精准把握,保证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引导学生接下来音乐课程的学习。无论在课上还是私下都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教学质量的最大化。例如,在学习基础音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注意每一位学生的发音状况,毕竟音符是学习音乐道路上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学好音符,才能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课前工作也很重要。教师在进行新的内容时,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悬念,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课程充满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音乐学习始终保持学习的劲头。
三、运用现代化科技,丰富教学内容
1.社会飞速发展,多媒体也已经悄然走进课堂教学中
对于音乐这种艺术课程,更加需要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这样才能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所学民歌的特点,查找出民歌的背景资料,以及相似民歌的旋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加以区分,总结出不同民歌所表现出的主旋律有什么不同,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学习音乐知识。
2.学生根据现代化技术,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知识,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将自己的所闻所见与学生一起分享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立不同的音乐小组,组织学生一起加入进来,交流音乐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就以学习红歌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规定一个文化背景,搜集出当时的红歌。看哪个小组搜集的多,然后汇总,大家互相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知识,还能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
四、学会注重教学反思,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发展
长期以来,教师都被各种参考书教学资料所包围,早就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对于教科书也是深信不疑。这样的观念是极其不正确的。教师在教学的发展过程中,要时刻学会教学反思。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发现课堂上的问题,并能够快速地进行调整和解决。教师在反思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对自身能力的质疑,而是为更好地教学做铺垫,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自我提高,还能够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课程虽然不是像数学语文等重要的学科,但是它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陶冶情操。从小学就开始音乐课程的教授,也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培养。通过音乐课程的教学,将不断净化学生的美好心灵,让学生在音乐中产生共鸣,陶冶情操,增加人格魅力。激发学生音乐灵性,构建小学音乐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而是让学生能够通过音乐的学习来陶冶情操,提高个人修养。要想更好地将小学音乐课程发展起来就必须转变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质量范文2
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而言,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新课标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音乐素养。这需要小学音乐教师能够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从而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不断优化。老师应该摒弃传统音乐课中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将实际情境、动感画面和音乐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特定的意境来进行教学,更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巨大魅力,使音乐课不再是单纯的教学,而是一幅幅美好画面的展示。
二、合理选择教学乐器
乐器是一种表现音乐的工具,不仅能够将音乐的表现力很好地扩展,还能够使一部分音乐的教学面貌有所改变。在课堂中加入音乐教学,既有利于贯彻和落实创造教学和乐器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又能够满足很多学生因为先天性的声带狭小而难以演唱,却能够通过演奏乐器而将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的一种欲望,教师只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创造音乐和学习音乐的潜力。由于每个年龄段的学生有着各不相同的心理特征,所以每个年龄段对于乐器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
三、将音乐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也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目前国内外的一种教育新趋势,已经逐渐运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文、像、声、图融会贯通,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教材的整合,不断将信息量扩大,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从而使美育和德育得到不断深化。将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更能够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贴近,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建立小学音乐教学的考核体系
小学音乐教学质量范文3
(一)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分别从6个二级指标进行。总体来看,10节课教学内容的平均值为8.4分,这表明10节课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比较妥当。通过对6个指标的比较,我们发现,没有科学性错误这一指标得分最高,平均值为9.7分,说教师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较好。教学内容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这一指标得分最低,平均值为7.7分,说明教师对教学目标对于其他子系统的指导作用认识不够充分,致使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明确地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例如,唱歌课《红河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为:学习歌曲《红河谷》,表现歌曲舒展、宽广的意境,初步了解北美洲音乐的风格,从而产生了解世界各地音乐文化的愿望。教学内容设计为:演唱、识读乐谱、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目标中“初步了解北美洲音乐的风格,从而产生了解世界各地音乐文化的愿望”的达成,必然要涉及音乐风格和音乐与社会生活两方面内容,但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这两方面并未涉及,说明该课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意识不够强。
(二)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分别从4个二级指标进行。总体来看,10节课教学过程平均值为8.2分,这表明10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比较合理。 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比例合适、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这两个指标得分最高,均为8.4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两方面的处理比较妥当。1.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分析项目组采用S-T评价方法对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进行了分析。10节课学生行为占有率平均值为56.1%,教师行为占有率平均值为43.9%,这表明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从课堂教学模式来看,10节课中除1节器乐教学课为练习型外,其余9节课均为混合型,体现了音乐学科实践性、体验性的学科特点。2.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分析在教学过程的二级指标中,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评价最低,平均值为7.6分,说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方面的思考还有待加强。例如,唱歌课《茉莉花》(B)的教学时间安排:第一环节聆听导入(5分钟);第二环节学唱歌曲(包括竖笛演奏5分钟)(21分钟);第三环节拓展欣赏(11分钟)这是一节唱歌课,核心内容应为演唱,相关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应该较为充分。但课堂实录中第二环节学唱歌曲的实际时间仅为16分钟,占课时的40%;第一环节聆听导入和第三环节拓展欣赏的时间却用了16分钟,占课时的40%。学唱歌曲时间不充足,致使唱歌学习中的基本目标“唱会”都未能达成,课时结束时学生演唱不但存有音准的问题,而且不能较熟练完整地演唱歌曲,“能够比较熟练准确演唱歌曲”的教学目标未能达成。
(三)教学效果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从4个二级指标进行。总体来看,10节课教学效果平均值为8.2分,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见图3。通过对4个二级指标的比较,我们发现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程度平均值最高,为8.7分,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群体的学习情况,较好地面向全体施教。例如,在唱歌课《茉莉花》(C)教学实录中,教师不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歌曲的教学,而且分别对男、女生进行了演唱声音的关注与指导,并适时进行了个体演唱评价反馈与指导。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全体学生的关注程度较高。但教学目标达成度平均值相对较低,为7.9分。结合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在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上得分较低,这说明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有针对性的了解和分析,致使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不易达成,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达成度关注不够,动态调整教学行为的能力有待加强。
二、结论
10节课从4个一级指标评价值来看,差异不大。其中,教学内容平均值为8.4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平均值为8.2分。这表明10节课整体教学质量多处于良好水平。从4个一级指标下的所有二级指标来看,差异较大。其中,教学内容下的二级指标“没有科学性错误”的平均值最高,为9.7分,教学过程下的二级指标“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合适”的平均值最低,为7.6分。从单一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来看,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二级指标差异性相对较小,教学内容下的二级指标差异性相对较大,其中,“没有科学性错误”的平均值最高,为9.7分,“围绕教学目标”的平均值最低,为7.7分。
(一)优点
1.教学目标确定准确,可操作性强10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较为准确,基本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文字描述标准、有层次,加之可观察行为动词的运用,使得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教学内容核心突出,知识传授准确无误教师多能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核心内容,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科知识技能的认知规律呈现教学内容,同时确保所授知识准确无误。3.教学方法得当,凸显学生主体10节课在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比例方面较为恰当,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能够较好地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注重发挥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4.信息技术使用恰当,有效辅助教学不论是哪一种课型,授课教师在教学中都较为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适时运用,从而有效辅助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
(二)问题
1.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目标方面有待加强个别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与了解不够深入、全面,致使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指标的评价值相对较低。2.教学内容设计不全面、表述不确切个别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全面、准确地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和文本写作能力方面有待加强,表现为教学内容设计不全面、表述不确切。3.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欠妥当由于缺乏围绕教学目标、围绕核心内容进行设计的思考,教学中表现出核心内容的环节时间设计较短,相关辅助内容的环节时间设计较长的问题。4.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关注不够,动态调整教学行为能力缺乏,致使教学目标达成度有待提高。5.授课类型选择过于集中采样的10节课中,从授课类型看,器乐课1节、欣赏课1节,唱歌课8节,表现为授课类型过于集中,也折射出日常教学中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对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培养有待提高。
三、建议
(一)拓展音乐教学领域,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教学领域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每个领域又包含三至四项内容。演唱不是音乐教学中的唯一内容也不是最重要的内容,各区县小学音乐教研员及教师应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和北京市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系列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音乐教学领域,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如欣赏教学、器乐教学、创造领域的相关教学等,提高教师对不同领域内容教学的认识及教学设计、实施能力。
(二)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关注目标达成
教学目标设计中,个别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能力,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行为,致使教学目标达成度相对较低。建议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前,对学生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细致、准确、有针对性地分析,了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他们针对每课教学的原有知识技能储备,使教学目标的确定更趋于合理与实际;同时,提高动态调整教学活动的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个别教师存在教学内容设计不全面、表述不确切的问题。建议教师认真学习音乐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学科教学内容;加强作品分析,明确音乐话题和教学话题;同时认真学习北京市小学音乐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与表述形式,进一步明确每课的核心内容,从而围绕教学目标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
(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目标达成
小学音乐教学质量范文4
关键词:浅谈 提高 小学 音乐 教学 质量 探索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苏霍姆林斯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所以要提供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教师只不过是知识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音乐教师要努力探索音乐教学的规律,让活泼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去塑造新一代健康而又高尚的灵魂,全面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一、要提高音乐教师素质
俗话说:“打铁需要自身硬”,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是关键。 “学高为师”,给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实际上,在新课改下,给学生一杯“水”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带领学生寻找流淌不息的泉眼。为此,教师要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使自身的音乐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才会在教学中表现出语言、举止美,形象、舞姿美,范唱、范奏美,艺术情感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教师不但知识要丰富,而且师德要高尚,对学生要有一颗爱心。
二、要抓好常规教学
音乐教师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自己的课程,明确音乐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置意图、设计思路,领悟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实施建议。并熟悉教材、认真备课,科学地制订教学目标,找出教材中的重难点及解决问题的关键。
另外,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特长,用艺术的眼光和智慧对教案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创设艺术性、创造性及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付诸实施时方能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设计教学。除了认真备课外,音乐教师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音乐器材的作用,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观,面向全体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变“以教代学”为“以教导学、以练促学”。
三、要倡导创造性地教学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造性。教师的创造性在于他的教学方法的创新。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讲究学生的“参与”和“创造”,课堂气氛讲究一个“动”字。这就要求教师解放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学习读谱知识,认识五线谱时,可给学生编儿歌来学习:“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好像上楼梯,越上音越高。”就这样让学生边唱谱边在手上找出各音的位置,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有时为了增加趣味性还可以设置认谱和唱谱游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手舞足蹈。
四、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的,其中包含了生理的成分。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有的教师看到女孩喜欢跳舞,男孩子喜欢打击乐,就在还没有听完全曲、学会新歌、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情绪时,便让学生盲目地跳起来,敲起来。还有教师对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这样便草草了之,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
五、扩展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然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小学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教材中安排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风》、管弦乐《春节序曲》片断、民歌《马灯调》、男声齐唱《大路歌》等内容正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的材料。
六、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
小学音乐教学质量范文5
一、开动脑筋编儿歌,培养识谱兴趣
识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掌握好识谱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生认识五线谱的线数和间数时编了如下儿歌,让他们边指边读:
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
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
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
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
好像上楼梯,越上音越高。
编这样的儿歌,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流畅上口,易懂易记,使他们对五线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才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唱歌中,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我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只领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他们就会唱了。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面无表情。对此,我便启发学生:“你们谁见过、坐过火车,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同学们情绪高昂,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去。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此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我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同学们高兴地喊起来:“青岛”、“北京”、“上海”、“广州”……“好!咱们先到北京看看吧!老师来当播音员。”于是我当起了列车播音员,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像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甜甜地笑着;有的兴奋地交流感情,那眼睛像是在说话;有的伴随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浸染着美的色彩。
三、引导学生做表演,提高学习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备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的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吸引,教学时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自制乐器练伴奏,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条件所限,各种打击乐器都不能达到人手一件,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等。学生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我在教学生学唱《过新年》时,做了这样一个集体练习: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手持彩绸表演。这样反复练习,边唱边奏边舞,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整个教室洋溢着幸福、欢乐、喜悦的气氛。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图、讲、演结合,诱发欣赏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质量范文6
[关键词] 情景创设 化静为动 试听结合 课堂评价
小学音乐教学,是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它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电子计算机将多媒体电脑、视频播放系统、实物投影仪、数码摄像机、录像机等设备结合起来,播放电子教学课件、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技术。而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已成为我们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大面积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
一、精心设计情景,玩中学,动中练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音乐是情感性艺术,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借助“情”。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可闻可听的美妙音乐、可视的形象画面、可操作的交互场景练习,能为学生创设具有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领悟到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及基本内涵。
1.主题创设,轻松完成环节及任务
教师在吃透教材内容、歌曲的旋律节奏的基础上,对歌曲的内容进行再创作。创设一个故事情节,贯穿整堂课始终,能更方便的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歌曲《到小熊家里去》时,为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多媒体电脑的动画形式创设了一系列童话情趣:五彩的气球、鲜艳的彩带等热烈的气氛呈现在小朋友面前,许多小动物在去小熊家作客的途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节奏城”、“音乐馆”……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动画游戏,学生很轻松地进行节奏、视唱训练,同时也感受了歌曲的情绪。
在教学《粉刷匠》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了“音乐娃娃”的家,每天都能传出奇妙动听的声音这样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情景,让学生倾听声音,在节奏方面做出反应,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歌曲描绘了粉刷匠愉快劳动的生动情景,用多媒体将这一静静再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劳动的快乐以及与之相应的节奏,引导学生担当“小粉刷匠”,从粉刷的动作中提炼出不同的节奏,使学生在担当角色的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为理解歌曲,掌握技能奠定了基础。在本课中,通过童话情境和抒情,在情感的陶冶中,引导学生入情、动情、移情和抒情,在情感的陶冶中,体会节奏,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全面地提高。
2.精心组织,快速激活音乐游唱课
唱游课是唱与玩、歌与演、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一种游戏活动,既可以在室内进行,也可以在室外活动;有集体舞蹈,也有分组表演;有统一律动,也有即兴动作。因此,教师应在课前精心组织,紧扣环节,才能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体验音乐的情绪。
多媒体课件可以巧妙地创设各种游玩形式,让歌曲的旋律始终贯穿在游戏之中,使学生在轻松越快的游玩中学到音乐知识,学会歌曲;在活泼、欢快的律动中训练乐感和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二、化静为动,转抽象为形象直观
文字和音符对低年级小朋友来说,是非常抽象的,若能用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这样来表达文字和音符,更易于小朋友们感知,更符合小孩子的认知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1.化静为动,攻克乐理难点
《闪烁的小星》是一首一年级的歌曲,刚入学不久的小朋友凭他们的理解能力要一字一句唱好这首歌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并唱好歌曲,运用多媒体把整首歌曲的每一句歌词都设计成一幅幅动画:“闪烁的小星、漫天的繁星、眨眼的星斗、西沉的太阳、飞动的乌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理解了歌词。为了使学生对歌曲旋律有个直观的了解,把五线谱上的所有音符都设计成了一颗颗可以跳动的小星星,星星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同时告诉小朋友打星星要唱得长一些,小星星要唱的短一些,离我们远的星星要唱得高一些,离我们近的要唱的低一些,使学生对音的高低、长短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2.转抽象为形象,理解乐曲意境
在音乐欣赏冼星海的《保卫黄河》时,学生对未见过的黄河并不理解。我们设计:黄河视频欣赏――黄河诗歌朗诵欣赏――大合唱欣赏三环节,逐步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教学时先设计让学生欣赏黄河惊涛骇浪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酝酿好情绪。接着配乐播放堆雪的《黄河》诗歌朗诵,再次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调动起学生澎湃的心。最后播放通过放映多媒体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如身临其境,强烈地感受到乐曲磅礴的气势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从心灵深处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也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这样做在学生脑海里不仅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歌曲的意境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视听结合,深化音乐德育和美育
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我们要让小学音乐课堂不仅要有动听的歌声,也要让孩子们的音乐素养不断提高。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场景录像、FLASH动画、MTV、投影、录音等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接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如教学《我的家乡在大海边》,可以播放海民们勤劳出海的场景,及展示丰富的海产品图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培养勤劳致富的优秀品德;教学《小雨沙沙》低年级歌曲时,可以播放春雨沥沥,绿柳飘飘,种子竞相破土的的FLASH动画,让学生感悟春天的蓬勃生机及大自然的美艳。
四、高效运用,课堂评价,提高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上提供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课堂调控能力,无形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1.高效运用,调控课堂时间
教学信息量小,知识面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率不高,是以前的音乐课堂教学。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为了营造课堂气氛,教师准备了许多挂图、幻灯片或录像,一会儿放录音,一会儿放录像,一会儿贴挂图,一节音乐课就在这忙碌中度过,而学生所接触的内容很少,注意力也较容易分散。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后,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备课时在课前将有关课件制作好之后,通过设置好的程序,由多媒体键盘或鼠标控制,将有关内容投影到屏幕上。欣赏一首乐曲时,需要多次欣赏其中的一段,甚至可以反复出现相关的内容,避免了教师为寻找这段音乐反复地在录音机里倒磁带,节省了时间的浪费。课堂教学省时省力,而且可以更好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2.多媒体评价,让学生爱上音乐课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能实现人机互动,及时诊断、评价、引导,课中多媒体的教学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更喜欢音乐课。
(1)利用声音评价
多媒体利用不同的声音,对学生的演唱或回答进行判断和评价。当学生演唱动听或回答正确时,多媒体课件中会发出动听的音乐夸奖学生,偶尔也会出现“你真棒”、“你表演得真不错”的赞美声;当学生不会唱或回答错误时,则会发出古怪的音乐或出现“你再好好想想”等反馈信息。
(2)利用画面评价
指名学生演唱歌曲、表演动作或回答问题时,课件中可以出现静止或动态的画面表示鼓励。学生表现得好,就出现一朵大红花、一只奖杯等。学生打节奏时,当学生打对了一条节奏,苹果树上的苹果就会掉下来。学生看了一定比教师短短的一句表扬更加有效。
五、科学合理利用,走出误区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可助每一位音乐老师一臂之力。从而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或手段,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1.不可忽视学生主体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主导者的角色,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般都是根据教师的备课要求,按照程序设计的。其最大特点就是程序化。而音乐教育又恰恰是情感的艺术,学生的参与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采用适当的交流方式,注重学生各能力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2.不可忽视学生想象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性人才。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必须从小培养。多媒体技术在化抽象为形象、提高教学内容可接受程度的同时,很容易造成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培养的不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受到抑制。
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画面的精彩性和可看性,却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试想,当“飞舞的野蜂”一旦被视觉化后,音乐的“无形性”也就不复存在了。学生会盯着屏幕回答出几乎相同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随之磨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