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审计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审计战略范文1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含义和特征
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新型的管理会计体系。它是在传统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战略决策需要的情况下,为适应和促进战略管理思想应运而生的。它要求管理会计要从战略管理的需要出发,关注企业外部环境信息提供和控制程序。不仅要和特定阶段的特定战略目标相适应,而且要有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从时、空、量上都大大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限定,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有如下特征。
1.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注重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定企业相关决策的前提就是要充分分析与掌握企业的外部环境并密切关注企业所在行业以及市场的动态,从而扩大了会计信息收集、整理、报告范围与角度。而传统的管理会计则只是针对于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做出单一的核算。
2.全面性。战略管理会计收集信息涉及面广,考虑多种因素,使之搜集与整合的信息不仅仅是财务信息,还增加了多项应该考虑的重要非财务信息。
3.权变性。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这种权变管理思想必然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在变动的外部环境条件下进行各项决策分析,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战略相关度。
4.长期性。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持续经营。它主要针对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计划与决策,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从长远利益来分析评价企业的资本投资。
5.过程控制。战略管理会计主要通过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以过程的控制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提高了控制的有效性,有利于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意义
1.扭转了企业经营理念,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会计的作用
会计核算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方面,关乎企业经营业绩、管理绩效的发展。为了使会计与管理更好地结合,使之相辅相成,就必须发挥战略的效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将扭转企业以往只注重短期利益,只关心自身经营模式的现状,使企业经营者能够以战略的高度指导企业经营,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制定经营决策,充分将管理与会计核算相结合,并使企业能够良性竞争,自然而然地实现优胜劣汰。
2.突破了传统会计中会计主体的范围
为了实现战略管理,从战略的高度把握企业经营脉络,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动向,就要根据变化调整企业战略部署或采取更为有效的战略方案,充分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保证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按照美国学者波特的理论,在竞争环境中,企业将面临五种竞争作用力,分别是:供应商的砍价能力、客户的砍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现存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新的竞争对手的入侵。这些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其所涵盖的信息明显超越了成本会计单个会计主体的范围。这些竞争力信息,是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所必备的,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竭力提供。
3.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融入了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经营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制定的决策还有赖于员工的执行。决策被执行程度的高低,执行效果的好坏与否,以及执行后的反馈都对企业经营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企业的决策制定、改进甚至是废立都要有赖于这些因素。可见,人力资源在整个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而战略管理会计应用必然将战略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会计管理与核算中,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增强其可利用性。
4.促进社会责任报告体系的不断完善
社会责任报告是一种不同于财务报告的报告形式,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建立。它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是从企业内部来进行评价的模式。目前只有100家上市企业公布社会责任报告。报告使公司经营更加透明,使信息使用者可利用信息的准确度,可信度大大提高,也便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投资决策,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
1.缺乏完整和可引用的理论体系框架
战略管理会计在上世纪80年代被逐渐引入我国,并有个别企业应用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也仅仅是个例上的表现。由于其引入时间短,理论体系不完善且知识普及程度不高,使企业经营者没有完善的理论框架来引用,可操作性大大降低。
2.企业经营者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的经营处于一种尴尬的转换阶段,企业经营者与企业利润不挂钩的现状使企业经营者疏于管理,放松相对制约,缺乏在管理方面创新的热情。
3.企业经营环境不利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
从会计的发展角度来看,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会计发展历程的角度我们也可得知战略管理会计也将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从宏观的环境来说,我国当前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来说不够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与之配套的电子商务也没达到广泛的普及;从微观的角度来说,企业内部环境也不利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由于企业经营者本身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程度不够,钻研欲望不强,使之不能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加之企业经营者对于相关方面人才不够重视,认为战略管理只是对传统管理会计起辅助作用,不愿在此方面付出过多成本,从而造成战略管理无使用和发展之地。
四、完善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建议
1.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框架
理论基础是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的根基,抓好基础作用要从构建一个完整的基础知识结构框架开始,给战略管理会计的恰当应用提供有规可循的结构脉络。首先我们应引进现今西方先进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全球经济现状和中国国情制定出适合于中国市场经济使用的理论框架,这样设计出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体系是对西方理论的重新定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框架和方法。战略管理会计是多门学科的结合,不仅仅是战略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简单相加,更要在将两者融合的同时关注营销学、经济学等重要领域的相关理论,这样建立出来的体系才健全,丰富,用以指导管理和核算。
2.改变企业经营者的价值取向
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经营中起着总领的作用,他的决策关乎整个企业的命运。而欲想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热情,激发其创新意识和潜能就应当首先让企业经营者的价值取向和企业利益相挂钩,那么企业经营者要负担企业的经营责任,这样才能让企业的管理者不由自主地去研究经营管理学,去探究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3.加强企业内外部环境,促进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
战略管理的突出重点是要时刻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的决策做到适时变化。那么,营造良好企业外部环境必然会大大促进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和运行。当然,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核算和决策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企业内部,内部环境的改进与优化无疑也是促进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成熟与发展的良方。良好内部环境的营造首先要从企业管理制度出发,企业无论在宏观上的指导性经营理念和微观上员工的具体惩罚措施都应从战略角度出发,使企业始终处于一种战略的氛围下,不至于使企业的战略管理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在现今经济状况下应形势和经营要求产生的,所以,这必然是今后会计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中国的企业引入这种方法和理念将使企业经营始终处于一种与时俱进的状态。但是,由于其引入的时间短,发展不够健全,内外部环境不佳给企业经营者的运用造成不小的阻碍和困扰,所以,希望文中的几点建议能用于帮助改进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1]车忠范.战略管理会计:传统管理会计的反省与发展[J].理论研究,2009,(9).
[2]曹晓东.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09,(10).
[3]李杨.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研究动态分析[J].财会通讯,2010,(6).
会计审计战略范文2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思想,并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这些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这些重大错报风险加以应对,并记录于工作底稿之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将审计资源有的放矢地分配到各个领域之中。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
2、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以下八个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顾客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所以,构成企业竞争地位的上述因素都是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不仅局限于优良的财务业绩这一财务指标。
3、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竞争对手信息。
4、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网
5、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同时,一系列先进管理观念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实时信息,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此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6、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将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与此相适应,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应以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竞争力、发展能力,奠定牢固基础为基本出发点,而不应拘泥于一时的、短暂的得失,形成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目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同时,随着智力投资的扩大和知识创新步伐的加快,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由高智力的员工所拥有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却大幅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样,企业计算经营成果的重点应从计算利润转向计算价值增值,并通过编制专门的增值表加以系统反映。
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为企业战略及企业战术的制订、执行和考评,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1、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2、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对审计全过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同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思想之一。评估固有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财务报表各部分发生错弊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效果。(1)重心前移。基于客户战略系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2)风险评估重心转移。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3)风险评估方式改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4)风险评估结构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风险分析从零散走向结构化。(5)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核心。(6)审计师专业知识结构改变。由于审计重心转移,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借鉴了战略管理会计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会计师事务所也应相应地融合审计和咨询两大资源。(7)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计划基于审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且不同的客户显然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审计测试程序必然会“因人而异”,要采用相应个性化的审计程序。(8)审计证据范围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可扩大审计取证范围,从一般员工处或供应商、销售商等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作为对审计师审计专业判断的补充。(9)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其中,前者是指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后者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有限以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局部或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
1、通过企业环境分析评估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纠正歪曲财务报表的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公司的主要收入和业务的来源。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合理性。
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状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形成初步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被审计单位受到哪些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结合被审计单位自身情况,注册会计师通过职业判断也可设计其他需要了解的外部因素程序,例如宏观因素的景气度、利率的变动和资金供求情况、汇率变动等。网
对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审计风险。
2、通过企业的经营能力分析评估审计风险。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企业的生产资料、人力、财力,技术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企业经营能力评估是指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并科学、客观地作出全面评估的过程。
通过经营能力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实行了有效的经营活动来迎合经营战略;威胁到被审计单位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经营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中那些相对重要的经营环节被称作关键经营环节。关键经营环节是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来源。它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业务活动;第二是经常与外部存在广泛交流,这一类型的环节一般与企业外部有重要的、规模比较大的联系,这些联系通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交易并被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第三是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它是最有可能被审计单位发生问题的地方,从而具有较高风险。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顺利开展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关键经营环节有深入的了解。识别关键经营环节之后,注册会计师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对关键经营环节进行评估。这些信息包括:经营环节的目标;经营环节中的业务活动;环节信息流,包括相关信息系统;经营环节的关键风险;环节风险的应对措施,比如内部控制;环节风险的防范业绩计量。
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能力,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可能性。
五、结束语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顾客需求个性化、多变化和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而形成的,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是二十一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主题。在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实行后,评估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所以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内部条件、战略目标等几个角度入手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注册会计师在评估审计风险时应先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尤其应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评估。例如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分析,利润对上市公司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利润下降会直接影响股民对该公司的投资,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对此进行着重分析。注册会计师还应根据企业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投放重点。
【参考文献】
[1]蔡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会计审计战略范文3
目前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对审计风险的计量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根据上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可计算如下: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只定性分析审计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观存在的风险。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考虑了有关审计风险控制的环节,并用公式来描述审计风险的概率,无法直观地进行定量分析,即计量审计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的损失金额的可能性。
1.2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与审计过程和审计顺序有关,即只从审计主体的审计检查方法和审计对象的经营、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因素,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报表使用者的诉讼请求因素、社会宏观法律环境因素等。
1.3无法描述道德风险审计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上或程序上的失误造成的,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人们除了关注审计技术和程序的发展外,亦开始关注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由此产生了审计主体的道德问题。但是,传统的审计模型无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包括:企业与审计主体串通舞弊,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审计主体接受贿赂;审计主体为了经济利益压低价格有损同业等。
1.4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不完整随着审计风险含义的扩大,审计风险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审计过程和所审计的对象,必须把审计风险的控制放在一个系统中全面把握,还应考虑审计环境影响、人员因素及后果等。审计风险范围也应扩大为审计主体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和会计行业风险,还包括审计结论利用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以及赔偿风险。
2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
2.1认定层次风险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2.2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2.2.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2.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2.2.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3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3.1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
3.2分析战略风险在确立了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之后,应全面分析战略风险。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列举了28种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风险的环境和事项(IAASB,2003)。
3.3分配剩余审计风险评估完战略风险概率后,可按照传统的方法分析认定层次的风险概率,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就是重大错报风险概率。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即可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满意程度。
会计审计战略范文4
在这种状况下,社会各界尤其是监管层和会计、审计业界,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思索和寻找着解决路径。监管层――强调了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的重构与完善,会计理论界反思着会计的本质和会计规则的改良,审计――则大力提倡现代风险导向型。美国著名的Treadway Committee(1987)提出了著名的反舞弊四层次机制理论,他们建议任何组织实体可以通过下列四道防线来防止会计舞弊的发生:高层的管理理念、业务经营过程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外部独立审计。
因此,笔者拟从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入手,以一名“内部审计师”的视角,探讨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从而更好的建筑起内部审计――这道反舞弊防线。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及其成因
会计信息真实性是相对的、动态的,我们可以把会计信息失真划分为“会计信息失实”和“会计信息造假”。
(一)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
1.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和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委托――模式的出现导致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的获取时间及所获得的内容上出现了差别。在公司治理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或进行逆向选择,违反诚信原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2.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问题。信息制造者制造大量虚假的会计信息,而投资者关心的只是股票价格的升降,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缺乏应有的关注,从而造成市场对虚假信息的需求大量增加,形成畸形循环。
3.信息不对称导致会计人员存在两种选择:假设市场中只存在两个会计人员,一个会计人员执行领导授意做假账,另一个不执行领导授意,博弈的结果:会计人员在现实生活中更倾向表现为一起执行领导授意做假账。
(二)会计自身缺陷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人为操纵会计原则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制定的滞后性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职业判断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理想导致的信息失真。
(三)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动力
1.经济利益是最常见的造假动机,也是造假者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当这一切不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得时,就不得不依靠做假账来实现。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以骗取投资者、债权人甚至国家有关部门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免税收等经济利益。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最高负责人,具备迫使会计制造虚假信息的条件,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等方面的收益。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其行为也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
2.对企业造假处罚力度轻,执法不严也是导致我国企业会计造假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对查实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从而削弱了法律的效力。
总之,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既受制于技术规范,又受制于企业治理结构。一个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经济主体,其财务报告很难达到真实公允的目标,会计信息失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与此同时,各种信息质量及责任保障机制如果再失效,会计信息失真便终成定局。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内部审计治理
由上述对会计信息失真、动因的分析,我们已经回到了会计信息产生的原点――企业。企业是什么?“一个创造利润的组织(An organization to make a profit)”?错。它是一个通过经营商品(包括出售服务)来体现自己职能的组织,德鲁克曰。它只存在于一个发展的经济之中,是使经济成长、发展和变革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器官。这个定义体现了企业的两项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营销和创新产生出经济成果,其余的一切都是“成本”。利润是什么?利润就像人体所需要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它们并非人生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人就不能活下去。因此,利润是结果而不是目的。那么,决定企业的是什么呢?顾客。只有通过他们对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才使物品转化为商品,经济资源转化为财富。企业想生产什么并非十分重要。顾客想买什么,什么是他们的认知价值,那才是决定性的。他们决定着企业是什么,企业生产什么,企业是否会兴旺。就像SUN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爱德华・詹德说:“每天早晨起来的时候,我并不是去看纳斯达克股市有什么变化,我脑子里想的是去做我们想做的业务。我们所做的投资是长期投资”,“我们不想采取那些短期行为,把利润扩大到最大化。”而实际上,最终胜出的偏偏是目光远大的企业,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竞争力,使他们能永续地长存。
本着这样的理念,企业或是其他形式的组织,只是实现其核心价值观的工具与手段。组织设计应牢记本组织的宗旨,作为工具,恰当的运用。在组织中,现代内部审计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六十多年来,适应企业保护资产、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内在需求的发展变化,国际内部审计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先后七次修改了对内部审计的定义,1999年的新定义为:一种旨在增值和改善机构运营状况的独立的、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通过引入系统化的严谨方法,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帮助所在机构实现其目标。西方国家内部审计机构已在组织中取得了较高的组织地位,日益成为一种公认的、成熟的职业,内审领域大大扩展,很多人已用综合审计、管理审计、“5E”(经济、效率、效果、合理、环境)审计等概念来作为内部审计的代名词。且其审计理念由单纯“查错纠弊”,扮演“猎人”与警察的角色,向“积极兴利”,为管理服务转变。
尽管如此,内部审计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但传统的风险管理已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金融创新产品如套期保值、资产负债管理等已逐渐被一些企业运用到风险管理实践中,从而形成了整体化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整体化风险管理是对传统的纯粹性风险管理的超越,其目标是把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都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管理框架中。内部审计与整体化的风险管理融合,并由内部审计开展战略审计,将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实现组织价值增值的功能,实现组织的目标,从而从源头上掐断会计信息失真之基。
(一)提升内审地位、实施战略审计
战略审计是通过评价、监督上市公司最高层的战略决策和一般经营层的战略执行来促进上市公司目标的实现。它构成了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我国企业逐步构建并推广战略审计可以提高企业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的效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实现组织价值增值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关于战略制定过程的审计,主要是审查评价该战略确定的经营范围是否与企业的管理控制能力相匹配;是否符合企业目前的发展状态等。对各职能战略的审计,则主要是分析、评价其是否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高度的正相关性,各职能战略之间是互相支持,制定的战略是否简单易行以及战略是否缺乏实质性内容等。当企业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应评价其对企业战略造成的影响并及时进行调整,这也是战略制定过程审计的重点内容。
关于战略执行过程的审计,首先应判断各职能部门是否制定了与上述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分战略。其次,还要检查企业内部是否存在灵活的沟通机制,能否保证各职能战略之间的相互支持;实施过程中各种信息的传递是否畅通,能否将相关信息迅速反馈给战略制定者;相关执行人员是否存在不称职或用人不当现象;检查战略实施所需的资源条件与现实存在资源之间是否存在较大的缺口等。
关于战略实施结果评价标准的制定。一项战略从制定到实施,必须定期地对其结果予以评价,以确定相关人员的功过业绩。特别是出现企业并购、最高管理层职位变动以及企业经营业绩大幅下降时,更应对相关战略予以评价。战略结果的评价标准应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层次性。
(二)融合风险管理、改善企业运营
整体化风险管理,强调企业管理者站在全局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因此,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发展,特别要在提高自身整体意识、独立性、客观性、宏观性方面做出调整。具体而言,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
1.加强整体化风险管理理念的培育。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风险管理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内部审计人员要正确地认识企业所处的环境,加强与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并时时保持适度的危机感。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求自己站在全局、整体的角度充分认识企业风险外,还要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评估和对内咨询服务,向企业其他成员灌输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企业所面临各种风险的利弊,并自觉地参与风险管理。只有真正树立了企业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才能实现企业的整体化风险管理。
2.以企业经营目标为内部审计起点。内部审计以企业经营目标为起点,首先,能将自身关注的范围与职责扩大,以更加充分地体现自身的管理和价值增值功能,具体而言,就是促使自身更加全面地辨识风险;其次,其他职能部门也普遍关注企业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这为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平等交流提供了基础,从而改变了以前双方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3.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数据库和风险预警系统。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是实施整体化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内部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创造了条件。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也应结合自身的执业经验、行业内外信息,参与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数据库。同时,应综合企业风险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职能部门各自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企业风险预警系统。在企业风险达到预警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启动该系统。
4.改进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和人员结构。整体化风险管理强调整体性和全局性,这决定了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需保持一定的超然性和权威性。企业下属的各级内部审计主管或主要内部审计人员由总部直接委派并垂直管理,这样既可保证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权威性,也有利于整个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措施的互补。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既包括人员构成结构,也包括人员知识结构。在人员构成结构方面,应实行弹性人员编制,以少数职业内部审计师为主,辅以更多的其他职能部门的内部协审员参加。在人员知识结构方面,必须认识到内部审计师是复合型的专业人才,要求综合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广,因此,应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技术、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培训,以保证其知识的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刘,等.中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N],中国信息报,2004-1-13.
[2]刘治宇.会计信息失真及监管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4).
[3]那国毅.什么是一个企业[J].IT经理世界,2001,(8).
[4]周茂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YOU'RE WELCOM――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初探[J].审计与理财,2004,(12).
[5]余玉苗,等.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4,(A3).
会计审计战略范文5
[关键词] 电算化会计 审计程序 矩阵分折 战略矩阵匹配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虽然没有改变审计目标,但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审计线索的收集方法,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计算机扩大审计的范围,使审计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能为用于各种财务审计软件的开发积累实际经验,在自助型会计系统的内部审计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会计电算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会计数据的生成和传递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肉眼跟踪会计业务和处理,也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考查会计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为了更有效地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在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必须提出审计要求,系统的各种数据文件都应留下审计线索。
2.对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一般都是手工操作。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把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并要不断积累经验,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开发出既规范又具有充分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功能的审计软件。如ERP软件较适应现代审计要求,在初始录入凭证时有一条记录记载,在改动、删除时,并不是在原记录上变动,而是另有记录反映。
3.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在手工系统中,审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专业知识,结合运用各种审核检查的方法,就可以达到目的,然而在实现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以后,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复杂,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无法胜任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工作。因此,审计人员除具备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舞弊要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审计人员应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
4.对审计对象的影响
传统的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告及其他的资料,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对象将是被审计单位的原始资料及系统的功能(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审计的重点,由重视存货与物质资源有关的业务转向重视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等与非物质资源有关的业务。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咨询服务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根据用户的要求代为记账、算账、报账)。
二、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影响的SWOT矩阵分折
所谓SWOT分折法,是指优势(Strehgths)、弱点(Weaknesses)、机遇(Opprtunities)、威胁(Threats)4个要素的缩写,根据这个四要素对所处的环境和形势进行分折,以便充分认识,掌握和利用有利条件和优势,控制、化解不利因素和威胁,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1.优势(Shrehgths)
(1)提高审计的有效性
(2)促进审计后信息化变革
(3)增强审计的实时化,多元化
2.弱点(Weabnesses)
(1)传统审计线索的缺失
(2)审计对象的扩展和审计技术的复杂化
3.机遇(Opprtuhibies)
(1)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性
(2)有效推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4.威胁(Threats)
(1)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准则与标准的缺失
(2)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三、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影响的SWOT战略矩阵匹配
1.SO战略选择:利用会计电算化,抓住外部机遇
(1)大力推行计算机审计
计算机审计是与传统的手工审计相对应的概念,其内容包括:①审计人员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即把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为审计的对象;②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即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帮助审计人员完成部分审计程序。
(2)为审计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包括:①良好的审计监督法律环境、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计算机审计的法律、法规,为全面推行计算机审计创造一个良好和法律环境;②良好的审计质量控制环境,通过建立和完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制度和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创造一个良好的审计质量控制环境;③良好的其他监督形成相配合的环境。审计监督属于高层次、综合性强的经济监督,具有和其他各种监督形式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的功能。信息时代,切实加强与其他监督形式的配合与协调,对于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WO战略选择:抓住外部机遇,改进内部弱势
(1)重建审计线索
审计线索对审计来说极为重要,传统审计环境下,从凭证到账薄,从账薄到报表,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人员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跟踪审计线索。但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线索可能会中断甚至消失,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电子化原始数据形成时,同时在审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也形成原始数据的“原本”或相关的数据库的方法,来重建电子审计线索,从而可以使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同时也给计算机提供可信的审计证据。
(2)加快对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传统的审计技术受到了挑战,审计线索的改变,审计对象的拓展,审计内容的日趋复杂化,要求审计人员能通过计算机迅速、有效地对这些电子账进行抽样,审阅和复核,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长远的观点看,培养一大批能够独立开展计算机审计业务的专门人才,是解决我国计算机审计人才乏的有效途径)。
3.ST战略选择:利用内部优势,规避外在威胁
(1)加快有关审计准则的制定
(2)防范系统风险
4.WT的战略选择:改进内部弱势,减少外在威胁
(1)采取多种审计模式
(2)开发通用和专用的计算机审计软件
总之,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审计工作中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将不断出现。对其深入研究,必将开成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而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又将使电算化会计在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使得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审计工作不断的高速改善,真正做到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会计审计战略范文6
关键词: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比较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原有的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弊端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中逐渐显现,各种审计失败的案例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因此,为了更加有效的实现审计的职能,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应运而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风险导向审计也已从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过渡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阶段。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在利用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评估财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审计方法。这一方法的重点在于审计风险模型的运用,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其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
1.注册会计师没有从被审计单位的整体出发,不能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点放在了控制测试这一环节中,着重于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思路。
2.审计程序的实施完全取决于对检查风险的评估。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模型倒推检查风险,检查风险越高,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就越少;反之,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越多。但这种主观的估计对于审计质量是有较大影响的。
3.实践中难以对固有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各个层次,二者之间很难作出严格的区分,而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层面仅仅评估固有风险,这种估计显然是十分不可靠的。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从而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一种审计方法和技术。它改进了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来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在这个模型中,“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会计意见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即会计报表整体认定层次和认定层次。
这一方法强调的是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来源于整个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审计应建立在企业所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环境、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分析的基础上,注册会计师需要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点
1.对风险的把握更加全面,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更加可靠。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为背景,综合分析企业面临的各项挑战,整体评估审计风险。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是站在战略的角度,以经营环境、经营模式为风险分析的起点,把被审计单位和周围环境联系为一个整体,从宏观上判断和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
2.审计目的明确,审计效率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着手点是重大错报风险,从而确立检查风险。它将企业内外部的风险转化为财务报表错报风险,从而更快的确立审计重点,审计效率明显提高。
三、两种方法之区别
(一)本质不同
从本质上来说,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还只是停留在观念层面,并没有使审计过程和审计方法产生巨大变化。因为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所采用的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方法,增加了风险定量评估的内容,并将风险定量分析视作审计风险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审计人员依然采用一种自下而上的审计思路。它还只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延伸。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是一种全新的方法,它有一套全面并且科学的审计方法,并且有完整的审计思路,即“企业整体层面的分析——经营环节层面的分析——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分析”,将会计报表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联系起来。虽然这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仍然要用到制度基础审计的方法,但它并没有局限于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分析。
(二)审计方法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采用“自下而上”的审计方法,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入手,了解内部控制、实施控制测试,根据控制测试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即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以交易为基础,从交易的角度确定是否存在重大错报。这种方法虽然有了较大突破,但主要依赖实质性测试,范围过于狭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经营风险为基础,运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先“自上而下”对报表形成预期,再“自下而上”地根据预期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在这一过程中借助于“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入手,通过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导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一步一步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然后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和取证的结果,结合重要性的判断,判断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相比之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引入了企业战略管理分析工具,逻辑性、专业性和准确性都得到了提升,大大提高了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会计报表中重大错报的能力。
(三)对风险的认识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中将风险的范围局限于会计方面的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忽略了许多外在的重要因素,更加侧重的是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但在实际情况中,固有风险是很难从经营风险中单独剥离出来的,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和估计,所以,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可靠性、准确性上存在不足。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风险的概念除了包括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外,更多的考虑企业的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以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评估为审计工作的重点,进而控制会计报表的风险。在风险上的延伸和改进无疑又增加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可行性。
(四)审计证据的范围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证据主要包括实施控制侧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大部分情况下只是局限于内部证据。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扩大了审计证据的范围,也就是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现了审计证据有内部向外部的转移。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会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整体经营环境,并从外部获得大量的证据来评价风险评估的恰当性,以此来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及审计风,这样也就大大增加了审计证据的范围,为注册会计师实施进一步审计增添了信心。
(五)审计程序由单一化向个性化转变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程序倾向于是一种标准化形式,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都使用标准相同的审计程序。这种标准化审计程序存在很大问题:一是不能对症下药,没有充分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二是限制了审计人员的临场发挥,由于很多客户的财务人员都是注册会计师出身,或者系统学习过审计,或者有与注册会计师打交道的经验,使注册会计师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难以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评估及识别的审计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相结合,针对不同客户以及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相比之下,这种量体裁衣的方式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找到适合于不同的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程序,使得审计更加适应环境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程序的标准化而疏漏的错报,提高审计质量。
(六)对注册会计师的能力要求逐渐提高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侧重于会计层面的评估,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只是在会计和审计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