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范文1

一、控制变量法

分析:一个物理量可能要受到多个物理量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那么在讨论这个物理量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时,需要先控制其它的另几个因素不变,来确定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即“控制变量法”。

二、转换法

分析: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的方法叫“转换法”。

三、等效法

分析:所谓“等效法”就是在特定的某种意义上,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的、复杂的、难处理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容易的、易处理的一种方法。

四、类比法

分析: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某种关系上的相似叫类似,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的关系的思维方法,叫类比。借助类比,常能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十分陌生、十分困难的问题,在物理学中,现象、属性、概念、规律、理论和描述手段等涉及的种种关系,都可以是类比的对象。

五、假想模型法

分析:为了研究的需要,把物理实体或物理过程经过科学抽象转化为一定的模型,这种转化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所以这种模型又叫“理想模型”。它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可使物理教学简单化,形象直观化,又可使具体问题普遍化,便于学生发挥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如“磁感线”并不存在,是为了描述磁场而假想引入的。“磁感线”是假想的物理模型,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这种方法是“假想模型法”。光是客观存在的,“光线”并不存在,是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而假想引入的,也是“假想模型法”。

六、实验推理法

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范文2

[关键词]浅层;岩石物理建模;横波速度估算;叠前反演;储层识别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264-01

DLJ地区的馆三段河流相储层紧邻临南生油洼陷,是油气运聚的主要指向区,由于临邑断层的长期活动,中浅层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成为惠民地区重要的油气富集区。该区域河流相储层砂体横向变化快,平面展布不清晰,受到多种岩性弹性特征相似和复杂构造的影响,单靠一般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多解性高,给下一步的勘探开发造成一定困难。

2015年DLJ地区进行了地震资料的目标处理,进一步精细刻画了构造,提高了地震资料品质,为后续的储层预测工作提供了好的资料基础。但是储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的难点,仍需要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多个与储层相关的敏感弹性参数的组合应用可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储层描述的精度的目的。叠前反演是目前较成熟可靠的地层弹性参数求取方法,而工区内却没有相关的横波速度数据。基于此,本文采用以岩石物理建模为基础的横波速度估算方法和叠前反演泊松比等敏感弹性阻抗数据体对储层进行了精细描述。

1 横波速度估算的方法原理

目前,单一弹性参数已不能满足岩性油藏的勘探需要,因此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等多种弹性参数的参数组合在储层岩性、物性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在DLJ工区内没有横波速度测井资料,因而准确估算求取横波速度是敏感参数分析、构建叠前反演弹性参数与油藏参数关系以及准确储层预测的关键。

基于Gassmann岩石物理模型及数学方程的转换推导,正、反演计算得到横波速度的原理与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储层矿物成分主要以石英、长石、粘土矿物为主,根据Voigt-Reuss-Hill平均模型,对于任意己知各矿物组分体积含量和弹性模量的岩石,计算其等效模量的平均公式为:

(1)

式中,M为岩石矿物的等效弹性模量,为各组成成分的弹性模量,为第i个组成成分的体积含量,a为常数,在-1和+1之间。

Hill(1952)提出了将Voigt上限和Reuss下限取算术平均值的办法,即Voigt-Reuss-Hill(V.R.H)平均模型,V-R-H模型可用于根据岩石的孔隙度和各组分矿物的体积模量及体积含量,进而用来估算基质矿物(颗粒)部分的有效体积模量。②基于含水饱和度和孔隙度等测井信息,应用流体混合理论,得到混合流体弹性模量。③反演获得岩石矿物组分的弹性模量后,在给出初始参数后,可用K-T方程来估算初始干岩石骨架弹性模量。④利用岩石物理理论Gassmann模型正演模拟,公式为:

(2)

其中,为介质总体积模量,为骨架体积模量,为基质(颗粒)体积模量,为孔隙流体体积模量,为介质总剪切模量,为骨架剪切模量。

最终用岩石弹性模量(砂岩、泥岩、流体弹性模量)与岩石物性参数(密度、纵波速度)关系迭代计算出岩石横波速度。

计算过程中要用实测纵波、密度与估算纵波速度和密度进行对比,如果不同则修改岩石物理模型及参数,多次反复最终确保得到弹性参数与实测参数接近。

2 敏感弹性参数分析

据测井资料和岩石物理理论,再考虑工区覆盖广、测井曲线全和探井关注程度估算了L93、L12、L981、L99、T10、LX111、TX19等10余口井横波速度、纵波阻抗、横波阻抗、拉梅参数*密度、剪切模量*密度、泊松比、纵横比等常用的弹性参数,为分析储层与油藏相关性好的敏感参数和叠前反演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利用数据交汇分析技术对纵波速度、横波速度、泊松比、纵横波速度比等弹性参数岩性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如图1(a)所示,对单参数来说,只依靠纵波阻抗区分岩性的能力有限,砂质泥岩和泥质砂岩有大范围的叠置。图1(c)泊松比相比其他弹性参数对岩性更敏感,储层岩性区分要别其他参数图1(b)更好。双参数交汇要比单参数对储层识别效果更好,其中纵波速度和泊松比交汇对于储层与围岩区分效果更好。

3 敏感弹性参数反演与应用效果

叠前反演是以测井数据为约束信息,利用地震多入射角度的分角度叠加数据为基础,以平面波非垂直入射理论为指导的地层多弹性参数求取技术。采用了高精度反演方法对Zoeppritz方程直接求解建立反射系数与纵、横波速度、介质密度关系,导出Zoeppritz方程和与储层有效弹性参数有关的Jacobi偏导数矩阵方程,实现基于Zoeppritz方程反射系数梯度矩阵的精确计算。

在储层识别中利用泊松比参数可以将储层和非储层进行很好的区分,本次通过叠前反演得到泊松比反演数据体,比纵波速度以及纵波阻抗单参数更有利于储层的识别,从而提高了河流相储层的描述能力。

相比地震资料,叠前反演分辨率更高,图2(左)是过L94井-L93-L12井的地震剖面,L93井钻遇的两个砂体无法分辨,如图2(右)所示,通过叠前反演以后分辨率提高,L93井两个砂体能够区分,而且地震在横向上反映为一个连续的同向轴,无法识别在L12井处的尖灭点,通过叠前反演以后,薄层识别能力提高,砂体尖灭点更清楚。

4 认识与结论

(1)岩石物理是地震弹性参数与岩石储层参数的桥梁。建立合理的岩石物理模型和合适的参数选取才能精确估算横波速度。通过DLJ地区的实际应用可以看出,在此基础上计算的多种弹性参数联合应用能更好的对河流相储层的岩性进行识别。

(2)河流相储层横向变化快,砂体薄,垂向叠置,叠前反演泊松比数据可以将储层与非储层进行较好的区分,并且纵向分辨率更高,储层尖灭点清晰,储层预测能力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勇.辫状河心滩特征及其与河道填充的识别[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33(10):25-29.

[2] 国井星.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J].新疆地质.2003,21(4):393-397.

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验探究能力;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01-01

初中二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物理学,对他们来说,物理是一门全新的学科,虽然课程中讲到的知识在小学、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但物理学绝不仅仅是这些小常识、小知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学呢?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而探究是摄取知识的精髓。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传统的教育观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并且物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非常切合实际,能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乐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带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在“凸透镜成像”这一节中,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弄一个凸透镜,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在“串联电路”这节中,要求学生用电池、导线等制作一个音乐门铃,安装在家里。这样能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大量的事实证明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要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二、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

1、讲明探索规律的设计型实验原理和方法。如: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研究这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得出“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真正领会实验的设计思想。然后让学生拟出实验方案,在师生共同探讨如何提高实验准确程度过程中不断修正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确定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再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得出实验数据,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发现知识,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学好物理的信心。

2、指导学生运用基本的思想方法,改进原有实验和开设设计性实验。当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运用这些思想方法。这里提出两个有效的办法,一是让学生对现有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行改进。二是开设设计性实验,由实验室提出实验题目,学生自行制定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独立完成实验。如在复册力学部分时,我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力学知识,设计几种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案,经过约一个周的准备后,我利用专门的时间,与学生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不少同学都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讲明自己的方法,全班同学分别设计了无天平、无量筒、无天平和量筒等情况下,测出固体或液体密度的方法十几种,用到的知识牵扯到密度、压强、浮力、杠杆等多个知识点,虽然有些同学方法类似,都是学生们根据平日资料积累、经过积极思考,大胆创设出来的,有一定的独创性。

3、不定期组织物理实验研讨会,运用头脑风暴法组织学生对学过的物理实验进行反思、研讨,增强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被称为物理孪生实验的“伏安法测电阻”与“测小灯泡电功率”这两个不同物理实验之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师生共同讨论同一器材如铅笔的不同实验功效:可用来演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一端削尖可用来演示“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铅笔芯是导体,木头是绝缘体”,削铅笔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思维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培养学生善于从观察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从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表明观察者的观察已很细致全面,并能勤于思考,这正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因此作为教师,在观察实验探究中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变化条件后?还会怎样?如在“研究冰的熔化”实验探究中,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对象是什么?观察冰在熔化前,熔化时、熔化后是否吸热?状态如何?温度如何变化等,通过观察获得冰熔化的特点,使学生对冰熔化时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范文4

一、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发现快乐

一直以来,师道尊严束缚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也束缚了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和学生平等交往,教师要爱护学生,使学生喜欢老师,相互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营造融洽的氛围。这样在教学中利用爱的迁移,使学生由喜欢物理老师到喜爱物理学科。在教学物理的过程中,必须转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把以和物理老师交往为乐迁移到以学习物理为乐,即“亲其师,信其道”。

二、投其所好,使学生得到快乐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还不够,学好物理的另一点是教师必须投学生所好。在平时教学中,我了解到以下的课学生都不愿听,导致课堂的学习效果很差:(1)老调重弹的复习课、试卷分析课;(2)是新课,但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的内容;(3)实验课,教师课前喋喋不休地交代。鉴于此,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在复习课、试卷分析课的教学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解,因为每考完试学生都急于知道正确答案,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错题。每个学生都会分析自己的错题。因此,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给学生留空间,能使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课堂效果显著。至于新课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这样可以将简单的内容学得更透,当然,有学生讲解,也有学生为老师进行评价,教师只是做适当的点拨,从而不仅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体验到做教师的辛苦,课下要查资料,写教案,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节课都要倾注老师的心血。实验课是物理的重点,所以实验课前老师总不放心孩子,怕弄坏这碰坏那,但学生不这样认为,因此我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不仅能顺利地完成实验要求,还能进行一些合理的探索,如此学生不仅玩得高兴有趣,而且学到知识。

三、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快乐

物理,即从自然现象中悟出道理。也就是说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绝大部分物理概念和自然规律都由实验归纳得出。根据初中生的特点,他们对实验特别感兴趣。因此,物理实验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否定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浮力大到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小到却托不起一枚铁针?”又如学习摩擦时,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摩擦,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能积极思维,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1)师生共同探讨。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物理学中有一些概念、规律很抽象,仅靠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可收集或自制相关教具、学具,授课时演示或让学生操作,把抽象的概念或规律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如学习分子运动、磁感线、电流、电压等一些抽象的概念时,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的,初中学生更难理解。要帮助学生理解,可凭借科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模拟这些物理学情景,或上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并下载,播放给学生观看,师生共同讨论,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2)学生分组讨论。在学习压强一章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拿一根一端削尖而另一端较平的铅笔,左右手挤压笔的两端,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手挤压,受到的压力相等,但受力面积不同,靠笔尖的那只手受力面积小,受到的压强大,所以要痛一些。学生自己感受实验效果,比教师演示实验时看到现象的印象要深得多。又如讲授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时,可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各种猜想、实验方案,并指导学生用实验验证,并对他们的探究进行交流评估。让学生尝试初步的科学探究,使学生在实验与探究中体验物理学习内在的快乐。

四、巧妙设计作业,让学生享受快乐

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范文5

一、形象思维中的物理形象淡漠

形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例如:学生头脑中因为没有物质原子结构的初级模型的正确形象和电子运动的动态过程的正确图景,则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都产生了困难;又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起光线的鲜明正确形象,没有建立起光沿直线传播的物理图景,就难以理解和分析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许多具体的物理问题。

二、比较思维中的操作不当

比较思维是初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初中学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合同求异或舍异求同。如回答直流发电机与交流发电机在主要结构上有何不同时,很多学生先直接回答直流发电机的特点,再回答交流发电机的特点,而不去比较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异。同样,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等。如压力和压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功和功率,功率和机械效率。

三、思维定势中的消极影响

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有这样一道测试题:一人站立在平面镜前,然后慢慢后退,则:A.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人很多。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像的大小与镜中看到的大小是两回事。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上述的初中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究其根源,一是物理知识本身抽象程度高,与实际联系紧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多变;二缺少训练学生思路的典型范例;三是学生还没有把握住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一部分学生在学了物理之后,观察物理现象还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经验的水平上,错误未得到纠正,新观念未曾建立。因此不仅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排除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克服心理定势的消极影响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物理概念,力求做到“五会”

(1)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2)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3)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4)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5)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2.重视画图和识图

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如:作光路图、作力的图示、画电路图等;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注意结合条件看图,不仅要学会把复杂的图形看简单(即分析图形),更要学会在复杂的图形中看出基本图形。例如,在计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分析出来是串联、并联或是混联,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点,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

3.重视观察和实验

只有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课上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并独立完成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课下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来判断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是否可行。例如,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测量从校门口到教学楼的长度;可以通过实验测量上学途中骑车的平均速度;还可以设计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做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学生自己可以自己设计制作简单的照相机模型、望远镜模型。

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范文6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从而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对某学科有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去学习,学习积极性才可能进入最高阶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至于如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物理科的学习兴趣呢,在教学上,我作过这样的探索。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他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3.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首先就要学生有求知欲望。第一课不是急于讲新课,而是先做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或趣味性较强的实验,介绍当今物理学的发展和前景,如太阳能、人造卫星、超导现象等。尽管学生当时还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些物理现象的原理,但物理学千姿百态的奇妙现象会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电学时,先取出两个不同的灯泡,一个是100W,一个是60W,问同学哪一个灯亮,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说:100W的灯亮,但实际上接通电源60W的比 100W的亮,同学们又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呢,老师又不急于讲出原理和做法,给学生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