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环境治理的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外环境治理的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外环境治理的研究

国外环境治理的研究范文1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部分受害者得不到相应赔偿,阻碍了社会和

>>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谈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 关于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的思考 对于建构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中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 关于完善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思考 我国引入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之必要 国外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低碳经济下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 论我国引入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建构 论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模式选择 建构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研究 对我国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的思考 国外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承保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完善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相关建议 完善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许谨良.财产保险原理和实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496501.

[3]赵昊东.从国际对比看中国环境污染责任险[N].中国保险报,2015317(8).

[4]张雷.国内外环境责任保险比较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5.

[5]宫峰元,宫峰飞.德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和环境治理保险[N].中国保险报,20080222(5).

[6]马建堂.中国统计年鉴―2014[M/CD].http:///tjsj/ndsj/2010/indexch.htm.

国外环境治理的研究范文2

    作为重要环境治理主体的政府主要是通过直接环境管制来实施环境治理。政府直接环境管制采用的主要政策手段有禁令、罚款、制订标准、许可证与限额或数量控制等。在我国,就污染防治而言,利用政府机制实施环境治理所采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有事前的环境污染控制手段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三同时”制度。事中的环境污染控制手段主要是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与达标排放制度。事后的环境污染控制手段主要有强制性的关、停、并、转制度及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等。环境治理的政府机制,是以“仁慈政府”为假设,以政府追求社会利益极大化为前提,通过政府制订环境政策,依靠行政强制实施环境治理。虽然环境治理的政府机制中也有对环境污染者施以罚款,有时甚至是严厉的经济处罚,但它与环境市场机制中的罚款明显不同。环境治理的政府机制中实施经济处罚是将污染者的减排决策权收归政府部门统一行使,而污染者无权选择减排手段。也就是说,为实行既定的减排目标,当有多个减排手段可使用,而每种减排手段的成本费用又不同时,企业究竟应采用哪种减排手段,是取决于政府而非企业。政府只规定了企业单位产量的最大污染排放量,而不是具体规定企业所采用减排手段,因而限制了在一定范围内企业选择减排手段的自由。即使企业能够以更经济的减排方式达到同样的减排量,也必须使用政府规定的减排手段,否则会招致政府罚款。由于政策手段的强制性,环境治理中的政府机制,可以直接规定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直接控制污染者的行为,更易于确定污染排放总量。所以,利用政府机制实施环境治理,它对于环境污染控制的结果具有确定性。另外,环境治理中的政府机制,还简化了污染监控。因此,一定范围内环境治理的政府机制能够比较灵活地应对一些复杂的环境问题。

    二、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有效性的制度分析

    通过剖析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机理可以发现,政府自身的利益倾向及政府制定、实施的环境政策工具,都会影响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的有效性。而决定或影响政府自身的利益倾向与实施的环境政策工具,既与民主、法制等制度构架及财政分权体制有关,也与环境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人的有效理性及信息是否完备等有关。当然,政府内部的科层环保体制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1.环境治理中政府治理机制绩效的影响因素

    在环境治理的政府机制中,政府是最重要的环境治理主体。而政府是由多层级的不同职能部门组成的。政府的环境政策是由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政府人员制定、执行的。公共选择理论的相关研究表明,政府部门或政府雇员他们同样也是理性的经济人,是机会主义者,他们也有其自身的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雇员并不必然总是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是以部门利益最大化或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与市场机制一样,在环境治理中,政府机制同样也会表现出“政府失灵”。就我国而言,在现行的民主法制体制与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政府失灵”,可能表现为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低效或严重失效。在现行的民主法制体制下,由于环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社会公众难以对环境政策的执行部门或执行人员进行执法监督。环境政策的执行部门或执行人员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为获取个人利益,实施机会主义行为,钻环境政策空子,与排污企业合谋,放松污染企业的环境规制。尽管存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内部监督,社会大众与新闻媒体对环境政策执法的外部监督,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或信息不充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会存在信息失真,从而导致上下政府之间的内部监督失效。就环境政策执法的外部监督而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环境检测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环境政策是否被如实执行,社会大众无从得知。环境政策执法部门有可能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及专业知识优势,与污染企业合谋,从而放松对企业的环境规制。另外,法制的不完备,也会为企业环境污染留下空间。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受害人对污染企业的控告需要原告举证,证明其受害与污染企业存在直接的联系。对于企业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受害人存在举证困难,这导致法律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约束低效,从而削弱了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在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通过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目标往往会让位于环境保护目标。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较小,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占全国总财政支出比重较大,尽管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但地方政府每年还是存在较大的财政收支缺口。在我国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增值税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各地方政府为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会大力发展石化、能源、钢铁等重工业。而石化、能源、钢铁等属于环境污染较严重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由于地方政府与这些企业存在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在环境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往往会放松对该类企业的环境规制,如降低环境规制标准、减少罚款、任意扩大排放指标等。例如,2011年6月渤海湾康菲漏油事件,最后只对康菲公司罚款20万元。另外,石化、能源、钢铁等重工业企业规模大、实力强,有较强的影响能力,由于利益的一致性,这些重工业企业往往会形成利益集团,通过政治游说影响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或通过邀请地方政府官员担任公司董事或管理顾问等形式“俘获地方政府”,从而使地方政府放松对其环境规制。即使环境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不出现政企合谋,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与信息的不对称,同样会导致环境治理中政府机制失效或低效。环境政策的制定具有超前性,环境政策具有稳定性,环境政策一旦制定,不会轻易改变。在制定环境政策时,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不可能对事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作出详细而又明确的规定,也不可能对事后可能出现的违规污染作出充分预计,在环境政策的监管之外总有些污染行为存在,而且不受环境政策监管。

    2.科层环保管理体制在环境治理中的内在冲突

    利用政府机制实施环境治理,并不是单一依靠某一个政府部门,而是涉及到众多的政府职能部门,通过众多政府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来完成的。所以,环保体制是影响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有效性的重要体制因素。如同马克思.韦伯所言,与市场组织不同,现行的政府组织是建立在分工及专业化基础之上的,依靠行政权威而非市场机制来维持运转的行政等级体系。这种行政等级体系一方面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与高度专业化分工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弊端。就环保体制而言,这种弊端就是因专业化分工造成了环保相关部门职能的内在冲突。就中央政府而言,在环境治理方面,除了环保部外,还涉及到财政部、建设部、林业局、水利部、气象局、国土资源部、交通部、卫生部、科技部及国家海洋局等。部门之间的高度专业性分工,造成了环保部门之间职能的内在冲突。我国各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设置,基本上都是与中央政府对口。在地方政府内部,同样存在环保相关职能部门的内在冲突。以中央政府为例,环保相关职能部门的内在冲突。具有环境管理职能的部门拥有环境监督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其中的经济管理职能主要表现为审批权,对环境管理部门有较强的激励功能。由于各级环境保护机构具有“理性经济人”的特质,在行使职能过程中表现出逐利性。内部职能的相互冲突导致各级环保职能部门愿意经常使用一些获利的审批性职能,而放弃环境监控职能。就地方的环保部门而言,尽管实行垂直管理,但其经费来源是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其人事安排是由地方政府控制。而地方政府要增加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往往会向地方环保部门施压,基于自身部门利益的考虑,地方环保部门也往往会放松对企业的环境规制,甚至利用本部门的环境监管职权获利。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与统一管理。当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涉及到众多的政府职能部门时,其主要弊端就是职责不明确,部门间信息传递失真、沟通不畅,容易造成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当有利益时,各部门相互争抢,当涉及到担责时,相互推脱。现实中“八龙治不好一水”就是这种科层环保体制低效的体现。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涉及众多政府部门,在政府行政信息不透明,政府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缺失,法制不健全的条件下,这种多次级的科层环保体制并不能有效实施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国外环保体制改革的趋势是在高度专业分工的基础上,成立统一的管理部门,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同时加大对环保部门的外部监督。

国外环境治理的研究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成本;核算

低碳经济是指在尽量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消耗的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通过技术改造、产业转型、开发新能源、制度创新等手段,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能源消费成本,增加了企业利润;另一方面导致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环境牺牲所带来的侵略式发展不能促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在能源日益短缺和污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自然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不二选择。通过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经济和环境取得双赢。企业运用低碳经济的发展能产生新的利润增长,低碳经济发展和全信息技术革命一样,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企业会计核算作为信息处理和经济管理的手段,也必然受到低碳经济活动的影响,低碳经济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传统经济核算的理论和方式。从1971年经济学家比蒙斯撰写文章《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1973年马林撰写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开始,标志着环境会计从现实关注到理论研究,是环境会计的开端。企业在产品成本核算中将环境成本作为产品成本构成的一部分进行核算,使得企业核算成本的真实性、完整性。企业环境会计的发展促进了低碳经济理论在企业的实现,低碳经济的理论促进了环境会计的发展,也完善了会计体系的新发展,使环境成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

1企业环境会计建立意义

1.1企业环境会计建立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企业与环境有关的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改变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风险,环境报告就成为企业管理进行决策分析必不可少的依据。在现有产品成本的核算中,企业很少考虑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来讲,环境会计的建立可以使企业管理者更准确地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1.2企业外部使用者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有强烈的需求

政府职能部门、投资者、消费者、社会公众、债权人等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有着强烈的需求。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社会各方面环境意识的加强的今天,环境问题对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职能部门需要根据企业的环境报告来评价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在环境方面的成本;投资者基于自身投资的收益性和安全性的考虑,十分关心对环境带给企业经营成果和未来财务收益的影响,以便对可能的环境风险做出评价。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希望通过种种手段促进环境的改进和治理。

1.3建立环境会计是增强企业适应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广泛深入的经济合作,将来会有更多的外资企业到我国投资,我国到国外投资的企业也将越来越多。建立环境会计,进一步与国际会计接轨,是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国际会计一体化。通过把环境因素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就会迫使企业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努力生产具有国际标准化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竞争中取胜。

2传统会计与环境会计之比较

2.1两者在核算和内容上存在差异

环境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在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上与传统会计相似。传统会计很少涉及环境方面的内容,仅在管理费用中设立排污费、绿化费等少量明细项目,将缴纳的各种环境污染罚金、赔偿金等包括在营业外支出的明细项目中。表现在:没有将环境资源确认为资产,负债要素中没有反映企业应承担的环保责任,没有将环境资产确认为所有者权益,没有确认环境收入和费用以及环境利润。传统会计以货币计量作为会计的本质特征,只确认能够计量、且通用货币计量和货币交换的东西,并没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价值反映出来,因而会计核算对象及内容具有一定的不完整性。

2.2传统会计主体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利益是传统会计体系的核心,只计量企业直接的生产耗费和能为企业拥有的所得,从会计主体的资金循环出发,将其耗损的资源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排除在核算体系之外。为了追求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的管理者在决策时就有意识减少开支和增加产出的措施,如对废弃物不进行处理就直接排放出去,以减少企业的成本,企业将自己的责任转嫁给社会。同时,企业收益的虚增,间接上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当前的经济收益。2.3狭义的传统会计成本循环理论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理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成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的共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更多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传统会计成本理论是基于企业本身来处置成本补偿,只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补偿,是狭义循环成本概念。狭义循环成本理论将自然界的物质,如水、空气等视为没有价值的资产,既而将自然资源看成是无偿的而排除在循环成本之外,不考虑以对环境因素进行会计核算,没有对自然资源进行补偿,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理念。

3企业环境会计核算要素

3.1环境资产的概念与分类、计量

环境资产是指因资产的确认标准而被资本化的环境成本环境资产按范围分为狭义环境资产和广义环境资产,狭义环境资产是指所有权或控制权属于特定会计主体的环境活动有关的资源。广义的环境资产包括狭义环境资产外,还包括所有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如森林资源、水资源、天然矿藏等。环境资产的计量是量化环境资产结果的过程,即以环境资产确认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环境资产的金额与数量进行的确认、计算和认定的过程。环境资产计量的方法有现行成本法、历史成本法、可变现净值法、现行市价法、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法。环境资产可进一步分为资源性环境资产和非资源性环境资产两类。非资源性资产包括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专利与专有技术、污染治理设备和排污许可证。资源性资产通常指自然资源,企业一般不拥有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只拥有其使用权或开采权。

3.2环境负债的概念与分类、计量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环境负债是为净化环境而形成的负债。包括为净化环境而直接发生的负债和为净化环境而预测发生的各种支出。按是否赔偿可以划分为确定环境负债和或有环境负债;按是否用货币计量可以划分为货币性环境负债和非货币环境负债;按照环境负债的存在形式可以划分为环境赔偿负债、环境修复负债和环境罚款负债。环境负债的计量包括破坏环境的罚款义务形成的负债、符合性义务形成负债的计量、环境修复义务形成的负债、破坏环境的赔偿义务形成的负债。或有环境负债的计量包括确认并预计或有负债、确认但不预计或有负债。

3.3环境权益的概念与分类、计量

环境权益的概念是指环境资源所有者或使用者在企业环境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等于环境资产减去环境负债后的余额。按形成权益来源不同环境权益的分类划分为环境留存收益、环保基金和资源资本。资源资本的计量有两种情况:一是资源性资产的取得成本远远低于价值时按该项资产的价值与取得成本的差额计量;二是企业零成本取得资源性资产的开采权或使用权时,应按资源性资产的计量方法计量。

3.4环境收益的概念与分类、计量

在一定时期内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是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所得到的经济利益减去环境支出的结果。按取得收益的方式划分为隐性环境收益和显性环境收益;按具体内容可划分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附加收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利益、排污权转让收益、资源节约而引起的成本降低、其他收益等。环境收益的计量分为显性环境收益的计量,通过签订销售合同或销售协议取得收入,并通过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予以计量,包括废弃物处理收入、排污权交易收入、附带产品收入等,分别减去排污权购买成本、附带产品成本、废弃物处理费用等,计算求和。隐性环境收益的计量包括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带来的产品附加价值计量、节约能源和资源耗费产生的成本降低的计量。

3.5环境费用的概念与分类、计量

企业因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已消耗环境资产价值和发生的各种费用和,以及由此而承担的各种损失,是企业环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按照经济用途划分,可分为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环境污染预防费用、废弃物回收利用费用、环境赔偿费用;按经济内容划分,可分为资源消耗费用、环境补偿费用、环境保护费用的计量。环境费用的计量是对环境费用确认的结果予以量化的过程,遵循非历史成本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历史成本计量包括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的计量、环境污染预防费用的计量、废弃物再利用的计量、环境损失费用。非历史成本法计量主要用于环境损失的预计。

作者:冯军 单位:武汉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进波.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财政监督,2007(7).

国外环境治理的研究范文4

【关键词】环境成本 计量与核算 分类 归集

一、环境成本定义

(一)国外关于环境成本概念的界定

国外对环境成本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这一观念最早出现在比蒙斯在1971年发表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中,而环境成本得到全球各国普遍关注是在联合国统计署(UNSO)于1993的SEEA(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中对于环境成本概念的阐述:环境成本指环境降级与资源的耗减带来的经济损失。Vaughn(1995)则分别从环境和经济角度对环境成本进行了定义。

之后,在环境会计领域中比较权威,且目前为大多数学者和组织所认同的观点是1998年联合国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以环境负责为原则而采取的一系列环境措施成本和达到环境目的而发生的其他成本。

(二)国内关于环境成本概念的界定

郭道扬(1997)以哲学上的辩证统一观为切入点,作如下定义:为了维护生态环境,根据产品生产前后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按照所测定的耗费标准,计量出相应的环境治理成本与资源耗用[1]。丁庭选等(2000)突破传统成本核算的范畴,提倡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将环境成本纳入成本核算体系,并且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核算与计量方法。他们从成本流出的概念出发,将其界定为:企业负担的环境污染损失和治理支出[2]。之后,也有学者如徐玖平,蒋洪强(2003)以管理会计作为研究视角,首先将将环境成本进行空间划分:内部与外部,认为“环境成本是指某一会计主体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造成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生态资源降级成本以及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防治措施成本”[3]。陶建宏等(2008)结合企业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环境成本的实际表现,分别从宏观角度看和微观角度对环境成本进行了界定。

二、环境成本的分类

(一)国外关于环境成本分类

Jasch(2003)从空间进行划分,将其分为2类:外部环境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Fava和Henn(1993)基于成本可见度的不同(最低、低、高)将环境成本分为了3类:污染成本、间接成本和直接成本[4]。还有部分学者如Russel等人按照功能的不同对环境成本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预防、失败和鉴定成本。美国环保局(EPA)(1995)从环境负债的角度将环境成本分为4类:潜在成本、传统成本、形象及关系成本(包括部分社会成本)和或有成本。德国环境局采用生态会计模式,从流转平衡原理出发,将流转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分成4类:事后成本、残余物成本、产品成本(不含环境费用)。

(二)国内关于环境成本分类

有部分学者将环境成本分为2类,王跃堂、赵子夜(2002)从管理过程的视角,将其分为环境控制成本(即企业为履行环境责任而产生的支出)及环境故障成本(其他相关性支出)[5]。此外,王立彦等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根据空间范围将环境成本分为内部和外部环境成本[6]。也有部分学者将环境成本分为4类。如郭道扬教授(1992)从“生态环境成本”这一角度出发,将环境成本分为4类:追加治理成本、环境治理费用和罚款(主要是重大责任事故导致)、环境恶化成本以及擅自投资罚款(未经环保部门批准)、投资损失及浪费(指环境治理无效率下的情况)[7]。罗国民教授(1997)则认为,环境成本是指生态要素耗费价值和恢复性支出。具体分为4类:预防性支出、维护性支出、治理支出和人为破坏带来的损失[8]。还有部分学者将环境成本分为6类。如肖序、林万祥(2003)应用相关流转平衡原理将其分为6类:减少排放成本、绿色采购的成本、回收及再利用成本、管理成本、环保性社会活动支出以及损害成本[9]。另外环境成本6分法的还有张蓉等学者(2004),他们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对环境成本进行的分类探讨[10]。

三、环境成本计量与核算

关于环境成本计量模型与核算方面,目前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类:单一模型和复合模型。

(一)国外关于环境成本计量与核算

单一模型研究现状。Aline Chiabai和Romeo Danielis(1997)采用生命价值估算模型对部分交通工具(如小轿车等)产生的悬浮物对大气污染进行了研究[11]。此外,William Nordhaus还结合影子工程模型核算了的经济损失[12]。Heinz Welsch(2006)则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然后采用边际替代的方法,对大气污染成本进行量化[13]。也有学者对水污染成本进行了探讨。他们先将水污染成本划分为:维持成本和降级成本,第一部分为与各项环保活动相关的费用(包括投资费用、设备折旧等多种因素)以及估算(财务会计方法)出的单位产品各费用之和;第二部分主要以缴纳的排污费用为标准来核算。

复合模型研究现状。Rainer Friedrich等(2005)利用短期边际成本的定量化方法,对交通工具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噪声、水污染等)构建了复合计量模型[14]。Takanobu Kosugi(2009)结合三大模型:生命周期影响评估模型、最优经济增长模型(用于解决外部成本内部化问题)和综合评估模型,对发达国家微观环境成本进行了计量分析[15]。

(二)国内关于环境成本计量与核算

单一模型研究现状。赵丽霞(1998)对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成本进行了核算,构建了双因子(海洋和森林吸收)影子价格模型[16]。杨志峰等人(2000)在过-张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资源价值降低和景观生态美学损失,对呼市(1993)的水污染损失进行了计量与核算[17]。黄进勇等人(2003)利用“损失-浓度曲线”模型,对某湖泊的污染(如损害旅游功能、顺产养殖功能损失等)进行了计量核算[18]。张清宇等(2007)采用Visual Basic语言对火电行业产生的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成本进行了计量模型的构建[19]。

复合模型研究现状。徐玖平、蒋洪强(2003)构建了投入-产出模型。从投入和产出入手,计算得出与环境成本相关的平衡方程式,进而最终计算出环境总成本[3]。肖序等(2006)将计量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将生命周期的思想运用于作业成本法,对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环境成本进行归集,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补充与改善[20]。张亚连(2008)运用价值链这一分析工具,对环境成本模型进行了构建。该方法的引进,有效降低了计量难度,通过构建三个子模型,来对各项环境成本分别进行核算,然后将其与企业核心价值链有关的环境成本相加即可[21]。

四、环境成本归集与分摊

(一)国外环境成本归集与分摊

Jan Kristof和Gwynne Rogers(2003)以某五百强公司为例,根据10年的数据和资料,采用作业成本法对其进行环境成本分析,并且将其科学合理的分配到产品中去[2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紧急问题工作组(EITF)给出了三种应予以资本化的成本(出售前预防支出、资产改良支出、环境预防支出),其余的环境成本应该费用化处理。这也是目前国际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处理方法。IASR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环境成本资本化的标准进行了探讨。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则分别从环境和经济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成本资本化的方法:ACOFB法(未来收益额外成本法)和IFB法(增加的未来利益法)。

(二)国内环境成本归集与分摊

郭晓梅(2001)认为,传统的环境成本归集与分摊,主要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法,统一将其纳入制造费用,期末将制造费用(含环境成本)在所有的产品间进行分配,没有如实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此外提出,采用作业成本法是环境成本归集与分配的最佳方法,目前,作业成本法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23]。之后,肖序(2006)等学者提出,费用的归集与分摊应当以其发生的原因为依据,以作业层次为桥梁,对环境成本的动因进行分析,然后对环境成本进行分配和细化,从而更加清晰和明确环境成本的分摊对象[20]。宋子义(2011)则对环境成本分配的一般性步骤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确定环境作业,建立同质成本库,分析成本动因,计算分配率并分配到相关产品之上。

五、环境成本研究评述与展望

(一)环境成本概念研究评述

1.环境成本概念研究评述。对于环境成本进行定义是环境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基础。研究发现,虽然各学者对于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具有各自的学科特色,但是,环境成本的本质都是一致的,因此,在进行实际研究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研究对象与行业特点进行界定。另外,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研讨,可以对环境成本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概念界定的差异性。

笔者认为,环境成本应该是一个全成本的概念,应该根据产品生产前后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和变化,来对环境成本进行界定,这样会比较全面。

2.环境成本分类研究评述。研究发现,目前国际上对于环境成本的分类方法众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然而,分类是相对的,选取的标准与视角不同,分类也就不尽相同。另外,环境成本属于新兴领域,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因此,在进行实际研究时,应该注意分类应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相匹配,否则,难以达到研究目的。

笔者认为,环境成本的分类应该适中,分类过于简单,则不能将环境成本进行很好的区分,过于笼统,不够精确。分类过于复杂,则太过细化,不但加大工作量,而且太过分散,容易割裂环境成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3.环境成本计量与核算研究评述。计量与核算是环境成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关键在于计量模型的构建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理论性过强。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都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缺乏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与应用,因此,模型的有效性也就难以得到保证。第二,专业局限性。目前与国外相比,大部分国内学者仍然没有突破各自研究的专业领域,缺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与应用。第三,建模方法与技术较为单一,通常只是围绕仅有的几种方法(投入产出法、生命周期法以及模糊评价法)进行建模,缺乏创新与独特的见解。第四,计量对象过于宏观。当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环境污染因子的选取主要着眼于三个宏观层面: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其他环境污染因子也应该予以考虑。

笔者认为,计量模型的构建相对已经比较完善,研究方式和方法应该有所改变,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结合,实现建模技术与方法的多样化,把握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

4.环境成本归集与分摊研究评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对于归集与分摊的研究已经日臻成熟,研究方法与角度也比较全面,并且,大部分研究已经由理论向应用性研究转变。然而,我国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文献只是提供了环境成本归集与分摊的一般性思路,许多理论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尤其是应用性研究方面,西方国家的一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环境成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笔者认为,做应用性研究时,应该主要采用作业成本法,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性强,并且能够较为准确的将环境成本分摊至各相关产品之上,避免了传统方法的盲目性,分摊对象与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还应注意与其他分摊方法的结合。

(二)环境成本研究展望

为了促进我国环境成本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环境成本体系,更好的指导我国的实践活动,笔者认为未来对该领域的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研究重点。理论研究只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研究思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传统的理论研究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研究转变是未来环境成本研究发展的趋势,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已经开始转变,并且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其实用价值,而我国学者的研究理论性偏强,实践性研究较少,这也与我国研究起步较晚有关,随着理论研究的成熟与完善,这就需要我们转变研究重点,加强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同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突出行业特色,如一些重污染行业:钢铁行业、化工行业、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等,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采取相应的技术及方法,构建特定的适合某一行业的环境成本核算模型及体系,这样既能提高环境成本理论的应用价值,又能通过与实践的结合,使相关理论得到检验,从而反过来可以更好地促进理论研究的发展。

第二,突破专业局限性,鼓励创新。与国外大部分学者和机构的研究相比,我国学者创新能力和学科交融研究能力还有待提高,专业局限性太强,这也是当前我国比较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环境成本本身具有复杂性,涉及多个学科,许多问题,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或技术,是很难达到研究目的的,如,对于有些环境成本的数据获取及估算,需要依靠相应的专业技术(通讯技术、生物科技)等,才能够满足信息的收集要求。因此,需要加强学科交融。另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可以尝试着进行交叉研究,这样有利于发散思维,拓宽研究视野,对于模型的创新与建模手段的丰富多样也有很大帮助。

第三,把握研究的内在性与联系性。学者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整体上把握和看待问题,不应该仅仅进行某一方面的独立研究,这样容易割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研究结果与事实之间产生误差,进而降低了环境成本计量的准确性,因此,加强系统性把握和研究,如在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模型的构建或者环境成本账户体系进行设计时,应该更多的站在宏观的角度,根据环境成本所具有的自身特点,进行选择和构建,也有利于更好的认识环境成本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可以为环境成本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第四,环境成本计量对象应该进一步细化。随着人类活动类型的日益复杂以及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新的环境因子以及种类也会随之出现,不同种类的环境因子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失(如经济损失和生态性损失)也出现显著差异,因此,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三大环境因子,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成本计量对象做进一步细化,提高模型的准确度,从而可以更加层次分明地将各类污染因子带来的环境成本计量出来。

参考文献

[1]郭道扬.绿色成本控制初探[J].财会月刊,1997.5:53-56.

[2]李连华,丁庭选.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J].经济经纬,2000.5:176-181.

[3]蒋洪强,徐玖平.环境成本核算研究的进展[J].生态环境,2004.3:429-433.

[4]Fava & Henn. The new economics of life cycle thinking [J].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1993.5:184-188.

[5]王跃堂,赵子夜.环境成本管理:事前规划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2.1:221-225.

[6]王立彦.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系[J].经济科学,1998.6:143-148.

[7]郭道杨.二十一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J].华盛顿第七届国际会计教育会议论文,1992.

[8]罗国民.绿色营销[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9]林万祥,肖序.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2.6:89-96.

[10]张蓉.基于生命周期成本法的环境成本分析方法研究[J].软科学,2004.6:167-174.

[11]Romeo Danielis;Aline Chiabai.Estimating the cost of air pollution from road transport in Ital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1998.3:249-258.

[12]William Nordhans.Economic Growth and Climate:The Carbon Dioxide Proble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341-350.

[13]Heinz Welsch.Environment and happiness:Valuation of air pollution using life satisfaction data[J].Journal of Ecological Economics,2006.7:238-246.

[14]Peter Bickel,Rainer Friedrich & Heike Link.Introducing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into Transport Pricing :Measurement and Implications[J].Valuation of Transport Externalities,2006.9:389-415.

[15]TakanobuKosugi.Internalization of the external cost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damage.in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J].Energy Policy Journal,2009.3:216-224.

[16]赵丽霞.一个改进的二氧化碳排放影子价格模型[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5:172-176.

[17]胡廷兰,杨志峰等.一种水污染损失经济计量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5:76-81.

[18]黄进勇.水体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模型及其应用.生物数学学报,2003.6:37-42.

[19]张清宇.火力发电环境成本计算模型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7.9:58-89.

[20]肖序.论生命周期的环境作业成本法[J].商业研究,2006.3:253-258.

[21]张亚连.基于价值链分析的环境成本计量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8.7:261-270.

[22]Gwynne R,Jan K.Reducing operational and product costs through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J].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 gement,2003.9:66-71.

[23]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D].厦门大学,2001.

[24]Vaughn D.Environment-economic accounting and indicators of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ves[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1995.4:21-28.

[25]王京芳,陶建宏,张蓉.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研究及实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46-50.

国外环境治理的研究范文5

基于低碳经济的时代视角,探讨了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环境会计的现状及问题;通过研究企业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及面临的诸多问题,分析了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环境会计的意义,并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环境会计

一、低碳经济和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的含义辨析

低碳经济又称绿色发展经济,是全世界气候普遍变暖的前提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极力推动基于少资源、高效能、排放低为精髓的一次“科技革命”。低碳经济着眼于开发“低碳技术革命”,并对农业、工业、资源、科技、商贸等制度进行变革,因此,低碳经济涉及能源利用效率及能源利用结构这一“能构”问题,其宗旨是技术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观念变迁。企业环境会计又名绿色发展的会计,是基于货币金融为核算单位,并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核算、分析生态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环境发展的成本和收益,并对环境保护和环境利用的收益进行计量和报告,从而科学评估环境绩效及企业环境活动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一门边沿科学。环境会计是基于传统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的整合,以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协同发展。对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会计可以从宏观及微观上进行理解。宏观视角的环境会计基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同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相关的方面,着眼于通过货币计量对国家自然资源使用和环境污染破坏进行核算。微观视角的环境会计要探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对企业经济利润的影响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二、目前中国企业环境会计存在的诸多难点

(一)中国企业环境(生态环境)会计责任理念缺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生存竞争压力凸显,企业为了获得有利的生存环境(市场环境),可以不惜利用一切手段竞争,包括污染环境的手段。企业可视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主体,如果企业太多考虑到社会利益而治理污染,这样企业环保成本支出势必大大增加,从而加剧企业负担,最终可能使得企业利润锐减,从而严重削弱企业竞争能力。正是基于此,企业一般不会主动实施环境保护的措施。但基于政府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压力,企业也会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国家的政府应主动站出来,通过系列的宏观干预措施,通过社会宣传,提升企业及国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企业的环境会计理念。这样做从终极来说,生态福利将惠及所有市场里的企业及国家的国民。

(二)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有待建立和完善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尚有目的不清晰、核算单位多重等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例如,会计界普遍认为,企业环境会计就是用会计做账来计算、再现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改善整个环境资源状况,认为需要政府及社会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优化生态环境。这些举措缺少定量分析和可操作的评价指标,最终使货币核算、企业环境资产评估和企业资产负债信息披露、企业环境成本收益核算缺乏有效的可操作性。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网络系统有待建立并完善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可视为目前中国企业环境会计工作的中间成果,实为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要害或精髓层面。着力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探寻企业环境会计资源的利用及环境污染的治理,是环境治理的制度安排。微观层面的考察,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利益增进的客观需要,还是债权人(投资者)等等企业环境会计利益关系人长远利益发展的客观需要。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了解企业的生存处境及生态环境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有助于企业科学的管理。企业投资人等要依据风险以及企业经营活动是否遵循环境保护法规来界定企业可持续发展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自身也成为企业业绩评价和投资决策科学化不可缺少的环节。

(四)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准则不明和缺乏可操作性

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存在若干困难与问题:第一,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缺少指导企业绿色会计实务操作的相关规定。在沟通失误、强制力缺失和技术引导缺失的情形下,多数企业不愿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做文章、花力气,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比比皆是。再加上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制度准则制定刚开始,现实中缺乏国家层面的和行业层面的有关规制约束。第二,严重缺少中国式的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作为企业环境会计的实践支撑。第三,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有关要素定义不准和目的不明,采用某种科学方法的更理性的会计核算还有待开发。第四,缺少对企业环境收益和成本核算信息的准确及时透露。第五,缺少有说服力的和较为完整的环境资源评价报告。

三、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环境会计的意义

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环境会计的伟大意义有3点。

1.大大有益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与传统会计学理论比较,环境会计(或绿色会计)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企业在获得企业利润时,又有助于企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主动保护环境,并合理利用资源。

2.环境会计(或绿色会计)能科学地测算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和一个企业生产成本和收益,将精准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的量与质,并促进企业挖掘企业潜力,保护资源环境,维护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3.环境会计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粗放型企业发展模式是通过资金投入、环境破坏、高投入、低产出实现的,经常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随着企业环保意识增强,人的需求趋于多元化,企业自觉会将传统畸形经济发展方式转为经济与自然协同演化。

4.企业环境会计有助于企业环保意识的增进。

四、目前完善中国企业环境会计制度的对策措施

(一)力求建设企业环境会计制度的理论及方法体系

时下存在众多弊端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不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贯彻与实施,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为此,应着力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1.宏观上,要依据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依据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之实际,特别要依据企业环境会计计量上之特殊性,探寻目前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最佳交会“节点”。加大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及方法之研究,依据企业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操作,解决企业面临的环境问题。依靠强有力政府的规制力量,发动科研部门人员进行企业环境会计方面深入研究探索,着力提高企业环境会计理论水准,确保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相得益彰。

2.微观上,着力企业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依据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制度设计企业环境会计制度,力求企业环境会计的可操作。信息披露的方式方法上,应专注于基于文字叙述的企业环境信息报道,最后到企业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收益表的报道和披露。

(二)着力增强企业和社会的环保理念

针对目前愈来愈严峻的环保问题,企业和社会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环保工作新举措。在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的同时,着力增强企业及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推进企业环境会计绩效评价,建立科学的量化评价体系,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信息披露、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着手量化评价,分别以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和黑色标示。对那些等级高的企业环保部门在评优、信贷、核查、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企业环境保护行为;对等级较差的企业在项目审批、资金安排、上市核查、行政许可等方面采取限制办法。对企业环境实践进行动态管理,对积极环境整改企业予以表彰,对环境污染企业实施降级惩罚。

(三)着力制定完善相应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

我国颁行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完整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但也应看到,在很多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法律的空白,已制定的法律在执行上大打折扣,环保法规很难得到执行。为此,从国家层面看,我国要加强法律规章的执行力度,政府应采取坚决措施对违法企业与部门严惩。

(四)着力培育企业环境审计力量,强化环境核算的监督力量

为实现企业环境会计审计目标,企业环境审计必须依靠环境法律法规、国家行业环境保护标准及会计核算准则,加大企业环境审计监督力量。

1.借鉴国外环境审计经验,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审计经验,从而实现审计程序完整,审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细”字原则;审计执行严格规范,审计结果突出“落实”与“整改”;审计目标明确具体,重点突出“管理”与“绩效”;审计环境氛围良好,信息资源广泛、沟通渠道畅通。

2.强化企业环境审计权威性,加强与环保等部门的合作,优化人才结构。

(五)构建企业诚信道德是企业环境会计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必经之路

1.企业产权伦理道德的构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共产权的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乃现代产权的基本理论。环境的破坏实际上是侵犯了公共产权的私有的产权。为此,最有权威也是最有力的产权保护应该是国家层面的法律保护,只有这样的产权保护,公共及私人利益保护才能落到实处。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环境会计法律保护是国家法律保护的重要内容。

2.企业会计信用伦理道德构建。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道德的精髓,企业环境会计信用伦理道德规范可以规范企业环境会计方面的言行,使其不对企业数据做夸张的描述,不掩盖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现状。

3.企业环境会计奖惩伦理道德构建。奖惩是道德调控的重要手段,道德选择中的成本和收益有很大部分是通过奖惩实现的。企业环境会计制度构建中的奖惩有助于完善企业的奖惩,激励企业遵循法律规章,减少企业环境违规。

作者:刘卓然 单位:怀化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熊飞.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环境会计[J].经济问题探索,2014,(8):15-20.

国外环境治理的研究范文6

关键词:环境税 纳税人 税率 征税对象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和深入,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不但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我国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对自然资源重开发轻保护,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迫在眉睫不许解决的问题。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与使用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终将由人类自己来承担,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和政府采取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和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相对我国十分严峻的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其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效地防治我国的环境污染,需要建立针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税的专门税种称作环境税。

一、开征环境税的必要性分析

(一)开征环境税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建立相互协调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面对全球经济的挑战,中国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和控制污染排放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开征环境税已成为了我国政府重点推进的税收政策之一。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政府通过征收环境税,对当代人可能向后代人带来的环境污染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利用税收筹集环保资金进行污染治理,实施环境保护,使后代人能够拥有和当代人平等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开征环境税能够促使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大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企业开发新的环保替代产品,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开征环境税可以优化税制结构

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环境税,有关环境方面的环保因素主要散见于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种中,我国的税制基本上是间接税和直接税双主体税制结构,间接税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大概占税收收入的60%左右。直接税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大概占税收收入的25%左右。其他辅助税种数量较多,但收入比重不大。现行税制中对大量的污染物排放消耗行为不征税,使税制未反映商品和劳务的环境成本,因此税制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开征环境税可以弥补现行税制对环境的忽视,有利于优化税制结构,促进我国税制结构不断完善。

(三)开征环境税是抑制环境污染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环境治理的力度,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环境的恶化,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的态势明显加剧。开征环境税的出发点就是针对目前环境恶劣状况,环境税的开征可以有效的促使环境危害者保护和改善环境,迫使他们采取积极措施治理和改善环境,减少环境危害行为的发生。此外,由于环境税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等税收固有的特征,同时,环境税的征收范围大,税款专款专用,因此开征环境税比现行的环境收费、行政命令、环境补贴等制度更能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污染,保证了环境治理的效果。

(四)开征环境税能增加财政收入,筹集环保资金

环境税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治理环境污染筹集必要的投资资金。治理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的投资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只依靠国家财政投资进行治理,既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又不利于控制污染。开征环境税并将其收入专项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是解决政府环保投入资金不足的最有效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为环境治理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五)开征环境税是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的需要

从二十世纪70年代至今,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实施了环境税,发达国家的环境税经历了一个从零散的、个别的环境税种开征到逐渐形成环境税收体系的过程,环境税在改变排污者行为方面起到了激励约束的作用,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如果不开征针对我国环境状况的环境税种,国际上那些污染比较严重产品的生产就会向我国转移,这样既逃避了本国的税负,又转移了污染。为了阻止这样的现象发生,适应国际发展趋势,也为了防止我国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应尽快开征环境税。

二、开征环境税应注意的事项

(一)开征环境税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征收环境税,应在借鉴国外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更应该从我国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税,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国家的作法。基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人均收入普遍较低,所以我国在开征环境税时要因地制宜,并且税负不能过重,尽量不要加重纳税人的经济负担。

(二)开征环境税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环境税的设计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实践中的可行性。从理论上讲,我国的环境税应该把很多污染环境的行为和产品纳入征税范围。但是,我国在市场化、环保产业化、技术化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受各税种之间协调问题的影响和排放监测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征税对象入手,等到取得经验和条件成熟以后再扩大环境税的征收范围。这样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方式,既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环境税的接受程度,又有利于降低因开征环境税对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税收征管严格,专款专用

发达国家在环境税的征管上较为严格,对于税款的使用秉持专款专用的原则。这样可以保证环境税征收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保证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利于解决我国目前环保资金不足的问题,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遵循专款专用原则由于其收入的使用与设立的目的一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调动民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四)采用差别税率增强调节效果

为了提供正确的市场和价格信号,更好地引导人们的行为,完善国家的激励机制,环境税需要注重税率差别和税收减免的调节作用,通过运用行业差别税率和产品差别税率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调节。我国在开征环境税时应该采用差别税率来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和产品来征税。

(五)税务部门与环保部门协调配合

环境税的征管应由税务部门和环保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在分工方面由环保部门对污染源进行定期监测,为税务部门提供各种计税资料,然后由税务部门计征税款,并对纳税人进行监督管理,这种方式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专长,提高征管效率。此外,在环境税的设计与征管中涉及许多环保技术问题时,税务部门与环境保部门应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确保环境税征管的有效实施,同时环保部门和税务部门之间也相互监督协调,更高的提高征管效率。

(六)加强征管人员的培训l教育

环境税的建立和实施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协调配合,特别是对污染源基础的搜集、污染物排放的测量、周围环境影响的评价等,涉及到诸多方面的技术问题。为此,要加强征管人员的培训教育,保障环境税征收所需的人力资源要求,加强培养一支稳定的环境税收队伍。另外,要对征管人员经常进行环保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增强其环保意识,使其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带动更多的人保护环境,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三、环境税具体税种的设计

(一)大气污染税

大气污染税是对排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征收的一种税,主要包括二氧化硫税和二氧化碳税。我国已有对二氧化硫的排污收费,可以通过“费改税”开征二氧化硫税,对固定的大排放源进行定期监测,根据其实际二氧化硫排污量征收排污税,由环保部门执行,可按照1元,立方米来对大排放量企业进行征税;对小排放源则直接根据其所消耗燃料的含硫量征收产品税,由税务部门在批发或销售环节征收,可按照0.6元×燃料含硫量×燃料消耗数量来进行征税。另外,由于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导气体,为了控制其排放,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借鉴国外的经验,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含碳量征收二氧化碳税,可按照0.8元×燃料含碳量比例×燃料消耗数量来征收二氧化碳税。

(二)水污染税

水污染税以我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及城镇居民排放的含有污染物质的废水为课征对象,以排放废水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对企业和个人分别采用不同的征收办法。

对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可以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实行以量定额课征。如对于工业企业废水,可按照0.7元/立方米征收;对于商业服务行业废水,可按照0.6元/立方米;如果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的,可根据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或实际产量等相关指标测算其排放量。由于企业排放废水所含污染物质的成分或浓度不同,对环境污染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废水中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设计具有累进性的定额税率,使税负与废水污染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变化。如废物含水率在85%-90%之间,按0.5元/立方米税率来征收,废物含水率在90%-95%之间,按0.8元/立方米税率征收。

对于城镇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由于排放量与用水量成正比,且其中所含污染物质的成分及浓度通常差别不大,故可以居民用水量为计税依据,采用无差别的定额税率,如对居民及非经营性单位,可按照0.3元/立方米征收。

(三)固体废弃物税

主要包括垃圾税和其他产品税。垃圾税根据受益原则对城市居民征税,以便为垃圾的处理筹集资金。可按地区收取100元/吨垃圾税,也可以每月每户征收固定税额,在条件允许时,应采用每户人口或垃圾体积或重量等更为准确的方法征税。这项税收作为地方政府处置垃圾的资金来源;其他固体废弃物产品,包括一次性餐盒、塑料袋、旧汽车轮胎、饮料容器等等。对于城市中的塑料袋和一次性餐盒污染征收适当税率的环境税,以减少其生产和使用,如对于塑料袋实行0.1元门个,一次性餐盒实行0.2元/个;对旧汽车轮胎征收固定税额,按5元/个来征收;对不可回收的饮料容器征饮料容器税,征税环节为生产厂商或销售商,如对饮料瓶可按0.5元/个征收。

(四)燃油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