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

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1

一、警钟是否常鸣

学校常规管理包含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诸如学校行政的常规管理、教职工的常规管理、学生的常规管理、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校园的常规管理、后勤服务的常规管理、财务及资产的常规管理等。打开网络,不少省、市、区、县连年举行常规管理“校校行”、“百校行”、“百里行”等类似活动,对学校管理进行检查督促,拍摄校园常态,旨在实现校园管理精致化,但学校常规管理中暴露的问题还是很多。就谈教师体罚学生现象,土豆网2013年6月15日视频:教师体罚8岁小学生令人费解;2013年11月25日深圳频道报道:老师长尺体罚学生,教育部门责令解聘,同样令人深思。教师体罚学生久禁不止,从思想深处认识不到位,是警钟未常鸣。

让学校常规管理的警钟常鸣,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抓好常规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确其目的、内容和要求,增强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文化、现代化的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努力提高学校教职员工抓好常规管理的自觉性,通过不断灌输常规管理理念,使得常规管理由强制性变为自觉性,由束缚感上升为喜悦感,进而变成全体成员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洋思中学“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的提醒,就是让常规管理警钟常鸣,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其目的就是把平时看似简单和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彰显洋思人对学校常规管理的到位、细致、全面。

二、执行是否常通

学校常规管理就是依据最基本的准则、规则和法则,维护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和运作的管理活动与管理过程。学校常规管理的关键字是“常”,正是因为学校常规管理的“常”,许多时候学校管理中的问题也出在这个“常”字上。由于常规管理的日常、平常、惯常,学校领导对过于熟悉和习惯的常规管理,常常以为“过去的沟渠”可以淌“今天的水”,却不知今天“来的是什么水”。因为常规之“常”,现实中会出现习以为常、理所应当的“畅通无阻”,而现实却出现了堵塞;因为常规之“常”,现实中也会出现盲目服从、被动应付甚至机械顺从,而使执行的效果打点折扣;因为常规之“常”,现实中还会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笔者认为,常规管理正常运转和运作需要不断追问执行是否畅通、是否经常畅通。

执行要畅通,首先校长要致力于班子的搭建与培养,理清常规管理的线条,落实人员,细化职责,加强指导协调,要时常追问、追查班子成员履行职责情况。主管学校常规管理的副校长要重视常规制度完整体系的建设,注重制度建立的民主性和制度执行的严肃性,让制度逐渐内化为师生自觉行为,如教学常规的“六认真”检查,要持之以恒地运用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反思)四环节工作法,不断拷问教师的责任心、进取心。

每一项制度的实施背后都需要一个支持系统,需要一个完善的评价监督制度。笔者在常规管理中,一般结合年度重点(特色)工作以及重要的落实任务,对各处室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检查,对工作主动、为学校主动发展和常规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行为和个人给予肯定表扬;对工作不力、甚至出现负面影响的行为和个人将追究相应的责任,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将给予相应的体现,确保执行的畅通与长通。衡水中学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与完善的评价监督体系密切相关,该校为了更好地落实贯彻教学改革,也构建了一套完善的监督评价和反馈机制,包括制定完整的听课评课计划、加大调研力度和密度、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以及完善其他规章制度,以保证改革计划的顺利进行。

三、阶段重点是否常变

哲学重点论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茶中学的老校长常勉励师生:“哪怕是扫地,也要扫个全国第一。”这就是运用重点论推进学校常规管理的例证。其实,学校常规管理在每个阶段都应该有阶段性的工作重点,工作重点要随常规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不断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全面抓常规管理的同时,突出抓好每一项工作。如新生刚进校,宿舍里垃圾较多,就应该开关于宿舍垃圾的会议,突出要求学生少吃零食,比哪一层宿舍的垃圾少;垃圾少了,吃饭时学生剩余饭菜较多,那么就应该要求吃饭时,碗里只要有一粒米,全桌的人都不能离开;天气有了变化,要求学生注意增减衣服,生活指导老师要在宿舍门前逐一检查;外来参观者较多,就必须强化礼仪教育,遇到外来客人,笑脸相迎,彬彬有礼。

在教学常规检查中,不少教师对教学反思态度不够积极,章法较混乱,于是我校就分月份要求教师分别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反思撰写的质量。

当然,学生常规管理的内容需要不断变化。前几年学生携带MP3、MP4进入校园,传唱不健康歌曲,传播不文明影视是学生管理的头疼问题,现在学生手机泛滥,如何不让中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慢慢地成为当今学生管理的一大重点、难点,特别是随着QQ群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多,如何指导学生利用QQ群辅助学习、评议学校工作,教师如何变堵为疏,自然成为现在学生管理的重点话题。

四、 管理制度和手段是否常新

学校的常规管理因为其“常”,很容易在日常工作中因熟悉而习惯,形成按部就班的“操作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出现与现实教育教学改革不相一致的现象,甚至与教育改革新精神相悖和冲突的内容。所以,要使学校常规管理不断焕发活力,就要不断依据新的形势和要求,进行制度反思与手段创新,及时“翻新”一些规章、制度和规则,真正建立制度性的新陈代谢管理机制。

1982年,改革开放的大潮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农村给了刚刚担任校长的蔡林森较多启发。他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的经验,灵活、巧妙地把“包”字请进学校,要求各科教师教要包教学质量,并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责任制。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改革、创新,洋思中学已由当初的“包”教学成绩发展到今天的“无所不包”,责任制无处不在。

当然,学校常规管理也不仅仅是简单地凭制度办事。从常规之“常”到常规之“新”,学校常规管理应不断回到教育常识,遵从教育常理,坚持专业反思,进而不断完善创新管理方法,不断焕发活力,才是常规管理的必然选择。

三年前,我校餐厅里的值勤老师反映,少数学生存在挑食、厌食从而浪费饭菜的现象。笔者安排了学校电视台的小记者们拿着摄像机,偷偷拍下了餐厅里的浪费现象,利用校园演播系统向学生们展示大量令人触目惊心的浪费粮食的小镜头,很多同学看到后低下了头。三年来,学生餐厅里的浪费风气得到了有效遏制。

如何才能让新颁布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田?我校举办了以“践行日常行为闺房”为主题的班报、黑板报、手抄报、小品比赛,于是“一条规范一幅图画,一条规范一个小品”的比赛在全校拉开,“硬制度”从“天上”落到了“人间”,从“文本”走向了“生活”。

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这个共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的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外,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3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有效实现德育课程内容衔接,首先要做的就是教育者必须树立系统化的德育课程内容观,注重将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注意各学段德育课程内容的衔接配合,以确立一个贯穿始终的内容体系。所谓系统化德育课程内容观,指的是对德育课程内容衔接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是教育者从学生终身发展和教育过程的整体性、层次性与有序性角度出发,整体构建德育课程内容的观点和思想的总称,它是教育者所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其有无、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者对整个德育课程内容建构活动的系统认识与理解,制约着德育课程内容衔接实践的具体执行与实施。当前,要有效实现德育课程内容衔接,着力增强教育者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非常重要,它对于推动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交流与互动,对于改善当前德育课程内容衔接缺失的问题无疑是具有建设性的。对于德育课程教师的系统化意识现状,笔者曾经做过一系列调研与访谈。调查显示,目前德育课程教师的系统化意识较弱,不少教师在处理德育课程内容衔接问题时是“说一套,做一套”。一方面,在看待德育课程内容衔接必要性问题时,绝大多数教师都认可其价值与意义;但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又缺乏进行德育课程内容衔接协作的主动性,既不关注其他学段德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情况,更不注意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贯彻和实施德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整合。教育者整体意识的淡薄和主动性的欠缺,客观上制约了德育课程内容衔接的有效实现,导致德育课程内容衔接很难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与实施。因而,当前要有效实现学校德育课程内容衔接,就必须着力增强各阶段德育课程教师的整体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系统思维。

2.结构整合:整体设置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是对大中小学直接德育课程的总称。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德育课程既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课程内容的主要承载形式。因而,德育课程是否实现整体规划,直接关涉到德育课程内容衔接能否真正实现。目前,德育课程体系尚未实现统一规划,这直接导致我们对教育内容相互衔接问题考虑不够,层次化和序列化欠佳。因此,对德育课程内容进行统一规划,使之成为一个有机衔接的整体,成为当前德育内容衔接治理实践中的重要任务。一是统一规划德育课程教材体系。教材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托。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德育课程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有效衔接的教材也是提高德育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的必要依托。目前,由于缺乏足够的衔接意识,德育课程教材体系尚没有实现统一规划,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更是缺乏沟通。这使得不同学段的德育课程教材往往大多片面追求各自内容体系的完整性,而对教育内容相互衔接的问题考虑不够,致使某些内容严重重复,层次性欠佳。因此,对德育课程教材进行统一规划和编写,使之形成一个有机衔接的整体,就成为整体设置德育课程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是系统推进教学体系衔接。教学虽然以教材为蓝本,但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打破教材。因此,若想全面实现德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整合,需要在编制教材的同时对教学体系加以系统整合。当前,系统推进教学体系衔接重点要做到“三个关注”。首先,要关注不同学段的课程设置。对不同学段间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分析,这是实现德育课程教学体系衔接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德育课程而言,进行这种纵向比较,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本学段教学内容的实施重点,进而保证将教学重点放在对上一阶段内容的提升上,实现整个教育链的正常链接。其次,要关注不同学段课程的教学状况。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教材展示过程,它离不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因而,能否全面把握上一学段课程实施的基本状况对于德育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事实上,在近年来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虽然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日趋简单,但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者往往忽略本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自觉地提高本学段教学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最后,要关注学生的教育存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零点起步,学生在之前学习过什么、接受了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是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对于德育课程而言,如果教师能够一定程度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那么对本阶段德育课程内容教学切入点的确立将是十分有益的。

3.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德育课程教师队伍

教师是德育课程内容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整个德育内容的具体构建实施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德育课程内容能否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只有着力加强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切实保证德育课程内容体系的科学衔接。加强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坚持落实德育课程教师“任职资格制”,在教师选聘问题上严把入口关,坚持学历、能力与思想道德素质相结合的原则,力争从源头抓好德育课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二是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教育。“加强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手段。”通过岗位培训,提高对于德育课程教学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从而使其真正具备做好德育课程内容科学组织实施工作的能力和素养。三是探索实施德育课程教师相互兼职制度。不同学段的德育课程教师相互兼职,既可以使教师对德育课程内容的系统化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形成不同学段德育课程内容间有效衔接的格局,更可以发挥高校德育课程教师理论功底深厚的优势,为中小学阶段德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因此,在加强专职队伍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实施不同学段德育课程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并在政策方面给予充分的引导与支持。

4.机制保障: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善的组织保障机制

加强机制创新,构建长效保障机制,是从根本上增强德育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举措。建立德育课程内容衔接长效保障机制,首先应致力于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和交流沟通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德育组织管理机制。教育主管部门是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是教育效果评估的领导者和承担者,是提高德育系统化的组织保证。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德育领导管理机构,大学与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分属于不同的机构来管理。而这直接导致了原本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德育系统被人为地分割开来,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完整性、连续性的整体规划,并由此导致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衔接整合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因此,要有效实现德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整合,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理顺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打破体制的壁垒,站在“系统德育”的高度上来通盘规划,改变目前条块分割的组织管理局面,从而在组织管理层面形成德育整体衔接机制,以使德育既在各自的教育阶段发挥功能,又从整体上保持其完整性、连续性及顺畅性。最好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德育领导管理机构,统揽大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从而有效实现德育工作的统一部署,切实做到德育的通盘考虑、循序渐进,充分保证不同学段德育工作间的交流和对接。

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德育教育;思想观念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在当今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在力求体现新课改的思想,小学德育教育也不例外,结合新课改在德、意、行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小学教学实际,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其突出的地位主要有:

(一)德育是国家精神的体现,民族之魂不可忽视

在中华大家庭中德育是深厚的国家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立足世界之林的重要一步就是稳抓德育,而道德教育就应该从小学起步开始。中华文化是丰富的,中国人是智慧的,德育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精魂的体现,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正是培养小孩子的基础所在。小学阶段是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抓住最佳时间的德育教育能给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很多的优势条件。所谓万丈高楼皆从基础而来,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能为中华民族精魂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二)德育教育能取得显著效果

纯洁一词能最好的将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思概括出来,说明小学生的内心能容纳很多的思想,但也因为学生各种能力和思想都是在启蒙时期,非常容易受到外来的不良观念的影响,所以德育教育需要在学生心智不完全,意志不坚定时期重点进行道德观念等的教育,以便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长远和稳定。同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念等未成行,不能放任其在社会的各种环境中不断沉沦,需要及时在学校加强意志、品德等教育,使之能明辨是非,立德做人,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小学阶段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德育教育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人生观念等有显著的效果。

(三)德育教育能激发学生潜力,培育国家栋

在我国十会议上提出关于教育的改革,力求在现代化建设中落实教育改革,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发展创新,抓住机遇。小学生是人生起步的阶段,是基础阶段,其发展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国家潜力的代表性群体,是祖国花朵。他们的德育发展好坏决定了祖国未来的希望能否实现。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品德和意志的接班者,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只有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才能使得学生在未来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体。小学生在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德行和意志品格走向社会,面向未来时才能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事事用良好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质去处理,从而在冷静中学会创造,在处事中掌握技巧。小学生在身心方面的白纸属性急需用高效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终生重视德行与品质的提高。

(四)社会生存必备良好的德行

在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的浪潮的背景下,社会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人才的素质和德行成为各大企业等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用人单位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学历等不再是学生追求的唯一目标,而在综合型人才要求的影响下,小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学会做事,学会在社会各种事项中用先进的道德观念去面对,这样才能在多变的社会中生存下来。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2.1 做好教师的典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和教育者,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个关键老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当中要时刻注意自身修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做到不蛮横、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这样才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W生离开家到学校接受教育,主要的教育者就是教师,在此阶段,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的时候会比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还长,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的行为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教师的言行就像无声的教育一样,它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心灵,教师不要把自己的位置抬得太高,要和学生做朋友,尊重学生的想法,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获取学生的信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放下戒备,提高教学的成效.

2.2 让德育教育不断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德育教育是不分学科的,德育教育基本上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可以说每一个学科都离不开道德教育,教师也只有将所传授的知识与德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德育逐渐融合在知识载体当中,才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各个学科中的内容还可以指导学生的相关道德行为,学科内容的不同也渗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呈现的精神食粮,这对于学生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都是有好处的,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培养学生的情趣,而小学数学则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相关的数学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而我们的小学历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国民族悠久的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爱国热情,除此之外,体育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质,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这样也就会有更好的精力去学习其他的知识。

2.3 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整个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家庭教育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它对学生品行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的训练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学生在家庭当中就会显得更加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自由。而家庭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和家庭当中度过的,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而家庭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但是并不是说二者之间就没有了联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要比教师深得多,因此要求家长一定要先了解学校的相关德育教育要求,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只有家庭和学校互相了解之后,才能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结束语:

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而小学又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经历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学生掌握德育教育的重要领会时期,小学德育的成败会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才与否,同时也与国家的未来发展紧紧相联,要多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学校与家庭相结合,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小学是学生刚刚接触教育的阶段,而德育教育又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因此,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过敏慧.“品德”视角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研究[J].. 2014.3

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5

关键词:小学德育;小学班干部;竞选行为;小学生德育发展

1引言

小学德育指小学阶段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它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正面、积极的言语、行为示范,对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冲击,进而引发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的教育活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学生的思想行为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对小学德育与小学竞选行为进行了实质性分析,并拟出小学德育对小学生竞选行为起着基础性作用。

2小学德育的特点

2.1小学德育的主导性

在学生学习德育活动中,学生是道德认识与发展的主体,德育影响和教师是客体,教师是德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小学阶段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社会的影响,在掌握道德、法纪、心理、思想等知识方面与教师的指导密不可分。小学生要想认识和了解世界就要学习说话和写作,要想创造和感受世界就要运用语言去描绘和指称。而青少年儿童正处于学习语言的过程,正通过这一过程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相互沟通。在小学德育中教师通过语言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传授道德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中感受到这并不仅仅是语言中和单纯事物的反映,更是生活的德育和能被理解的德育的存在。通过教育者语言的指导和熏陶,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在学校德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制定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的教学策略,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为小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通过发挥小学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了解学生、唤醒学生,缩短了德育“现实”与“虚拟”的情感空场。

2.2小学德育的基础性

小学德育以文明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及五爱情感教育为重点内容,德育内容针对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和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出发。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小学德育以培养小学生养成基本行为道德规范为出发点,与青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人性发展的学龄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学习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小学德育的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从青少年儿童所必须养成的行为习惯为根源,促使小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一阶段德育的知、情、意、行的要求,使小学生充满自信,进一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3小学德育的集体性

科尔伯格提出的“公正团体法”是指通过对道德环境中的道德气氛、隐性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塑造、推动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发展。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与成人在一起的时间逐渐减少而与同伴在一起的时间逐渐增加。同伴间通过明确或是暗含的规则来影响他们的成员,例如遵守怎样的规范等。小学生通过遵守同伴群体的行为规范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假如一个群体倡导的是行为或者是不良的道德时,就会通过同伴群体间的道德氛围或规则影响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品质。此外,同伴的交往也影响着竞选结果。小学德育通过塑造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集体的教育环境或开设有关团体精神的课程,促使小群体形成利他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小学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小学生竞选行为的本质性内涵

小学生竞选,是小学生社会性发展、自我角色认同的表现,也是维护班级集体荣誉的体现。通过肇庆市城市及郊区小学的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3.1小学生竞选的基本情况

班干部的内涵是奉献、义务和责任,但选择班干部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服务同学的意识。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竞选班干部不仅仅是“优秀”的标准,更重要的还有责任,尤其是集体意识。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受到外部动力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61%小学生曾担任过班干部。在竞选方式上,城区小学的班干部多数通过同学们选举推选出来,而乡镇小学则多数由老师指定。据调查,约75%的学生会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竞选班干部,这类学生更适合当班干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伦理学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奉献,就在应该奉献、必须奉献之中揭示善的涵义。”因而班干部对小学生而言就是奉献最好的体现,他们向往成为班干部,更多的是为了班集体而奉献自己。

3.2小学生竞选的动机

进入小学之后,儿童受外界影响,会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优秀小学生的评价标准,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小学阶段中,小学生追求成为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而班干部在小学生眼中无疑是“好孩子”的代名词。所以大多数小学生会根据这一标准,从而产生当班干部的强烈愿望。但由于正处于前习俗水平阶段,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是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好坏是非,这使得他们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产生错误的追求。因而当问到“您想当班干部的原因是什么?”时,回答“想获得成就感”的学生占34%,回答“想得到老师的重视”的占27%,回答“父母渴望”的占21%,而回答“身边的朋友是班干部”的有13%。由此可见,小学生竞选的动机多数是为了获取成就感、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赏,而不是真正为班级服务。他们认为当上班干部对自身有利,所以把当班干部看成是于自身有利的事,忽略了班干部的本质和它的存在意义。此外,因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有小部分学生会因身边的朋友是班干部而萌生当班干部的想法。小学德育的集体性促使小学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相似的品质和追求。

3.3小学生竞选的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尽管小学生竞选的动机与班干部的内涵不一致,但是当问到“在班干部竞选期间,您希望您的父母能帮助您什么?”时,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我要靠自己的努力”。由此看出,小学生争当班干部纯粹是为了成为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小学生,而并非向往权力。过半数学生认为当上班干部的好处是“能锻炼自己”,可以看出班干部的形象在小学生的眼中仍是正面的。身处于集体中,以集体来规范自身,逐步形成以集体为主的价值观,因而有大约42%的班干部能实事求是地为班集体服务,在班级管理中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希望发挥所长为集体服务,而这样的班干部是最令人满意的。透过各种关于小学生竞选的报道,许多人都会认为很多儿童是因为班干部背后的权力。但是调查发现,92%的小学生并不认为通过送礼获得支持是正常的行为,反而会喜欢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支持。小学生对成为班干部的向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班干部竞选中奉献、公正、责任等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4小学德育对小学生竞选行为的作用

4.1对小学生竞选目的的作用

依照科尔伯格理论,处于习俗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其中,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为根本。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基于以上认识,研究可见,小学生竞选班干部的行为实则为社会化的过程,即尊重一定的参选规则,竞选班干部一职以满足班级、父母、老师或自身的需要。在小学德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多运用游戏渗透德育知识,但是如果教育者过多地将没有正面的引导价值的社会现象渗透到德育课堂中,仅给予“适者生存”的解释,则会导致小学生在班干部竞选时产生“榜样”作用,将导致小学生在班干部竞选过程中产生自我利益的获得大于服务他人的认知的形成。在小学学习的黄金时段,青少年儿童开始从思想上逐步走向成熟,积累各种科技文化知识,形成了基本的价值观。中国小学德育纲要培养目标是小学德育在实施过程中须贯彻落实的。为此,小学校园要发挥其美育功能,建立合理的校园文化组织体系,既要培养青少年儿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要防止培养目标落实出现“空洞”。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学校要建设完善的指导体系。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设以学生为特色的主体性活动。基于小学德育游戏性是日常生活的表征这一特点,教育者在践行小学德育内容时,创设各种竞选游戏情境,将学生引导到具有一定氛围的游戏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小学生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处于一种超于功利的审美状态,在遵守游戏规则、相互合作的观念下促使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使得道德教育更贴近学生。培养青少年儿童具有分辨利他、功利现象的观念和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班干部竞选目的。

4.2对小学生竞选行为的作用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而小学德育的基础性为小学生竞选班干部行为提供了行动指南,它促使小学生的竞选班干部中展现其自身热爱集体,在集体中团结互助、热爱劳动、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并在竞选过程中展现自身良好的意志和品格。学校实施德育受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指导,培养小学生所必需的生活知识和技能。在小学生班干部竞选过程,学校德育发挥其作用,正确的学校道德教育给小学生带来积极的行为表现。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判断是非的。此阶段,小学生不具备自主选择与决策的能力,参与班干部竞选时会表现得缺乏主见,以他人为行动标杆。此时教育者应该与受教育者对话,在对话式教学中,使得双方对世界的认知真正融合,在校园中教师通过语言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情感上的熏陶,促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做到情景交融,习得道德知识、升华道德情感,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反作用于竞选行为中,在班干部竞选中实现自我,体现人性的价值与尊严。而处于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他们对正误的判断更多的是依赖行为者的内部意图,而不是客观结果本身,这种为儿童自己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此阶段的小学生已经能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要求”①,在竞选中通过内化的小学德育要求对自己的竞选行为做出判断和修正。

4.3对小学生竞选结果的作用

德育作为竞选行为的思想根基,从本质上对小学生竞选班干部的动机以及行为产生作用。杜威指出:“一切教育都能塑造智力的和道德的品质,但是这种塑造道德工作在于选择和调节青年天赋的活动,使他们能利用社会环境教材。而且,这种塑造工作不只是先天活动的塑造,通过活动进行塑造。”②教育离不开实践,道德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通过具有复杂性的、连贯性的实践,人实现自身的超越。实践是一种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交往对德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是在交往中进行的,即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中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途径。此时,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儿童与同伴交往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加,德育在同伴交往中实践,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德育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竞选的结果和当选者的道德认识,从而“掌控”其意向发展方向。例如,以与其的亲密度来判断班干部竞选的候选人,这会使得竞选结果偏离利他的轨道。此时,小学德育应该践行其集体性,在校园德育文化中对各种群体进行思想和行为上的熏陶;选择和安排好学生的活动,贯彻主题性原则,使活动成为学生自愿参与的活动以促使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群体中产生积极的、利他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规范。同时这些影响的发生脱离不了环境的作用,随着小学生当选班干部能够向积极方向发展,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德育教育的三大系统,在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学生基于德育的竞选行为的基础上,三者应加强教育理念联系,坚持育人方向,形成教育合力。政府积极弘扬奉献精神,推广关于公平公正意识的公益广告,社区张贴正确价值观的宣传。学校与家庭坚持“家校一体”的教育方式,动用有利的教育资源,调动积极因素,为小学生形成正确班干部竞选思想———积极参与竞选班干部,怀着公平的意识参与竞选,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提供有利条件。

5结论

德育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的竞选行为深受德育的影响。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道德水平较低,学校和教育者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影响群体渗透德育,使小学生勇于承担当班干部的责任,锻炼自己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由此使小学生在参与竞选中树立公平意识,培养合作、学习、服务、奉献精神。

作者:露舒 蔡文欣 甘楚君 吴敏娜 郭佩杭 单位: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石兰.学校德育最优化整合的实践与理论[M].上海:百家出版社版社,2001.

[2]王维娅.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系列教材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8-1.

[3]刘在花.莫让“官本位”思想玷污小学生[J].中国德育,2012-12-08

[4]朱树忠.小学德育中情感体验教育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5](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29.

[6]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范成树.当代学校德育范式转换与走向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9]詹万生.和谐德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小学阶段德育的重点范文6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在这一个过程中班主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要求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素养,都是班主任应该要深思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走的好坏可以决定他们未来发展的情况。在小学生眼中,班主任是个全能的人,这也就决定班主任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行为举止。小学班主任应该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走出第一步。

二、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措施

1.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

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情况下都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质疑,但是对自己的班主任所说的话却是完全的相信。小学班主任平时的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应该重视自身素养的提高。在当今的社会时代中,班主任应该要有合理的生活规律、培养兴趣爱好,这样有利于班主任身心健康的发展。平时教学中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学生展示出来,起到模范的作用,对于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2.班主任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的作用

每天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不是他们的父母而是班主任,所以班主任的任何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班主任在引导学生的时候应该要随时注意自己的形象,小小肢体语言都会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对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每天早上我一般都会早早来到学校,在教师门口等着学生上学,每天用笑脸相迎每个学生,这样学生看到我的笑容之后也会显得格外的开心,在这一天时间里学生也会用最积极的状态去面对新的挑战。另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学会感恩,我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与自己与父母之间小趣事,引导他们,知道父母在他们人生着起的重要作用。

3.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生多加交流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开展学生工作的时候应该要与学生多加沟通,耐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掌握学生内心的世界,才能做好德育工作。在前几个月,在我的课堂上有两个学生表现非常积极,让我很诧异。课下的时候我就偷偷地观察他们,他们在课下的时候依然还是与同学打打闹闹地。于是我就暗中了解他们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也感到我对他们的关心,从此之后在课堂上也就更加活跃了。

4.善于观察学生,挖掘学生的优点

有句话说得好:“好学生都是被夸出来的”,我非常认同这句话。任何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何况还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小学生呢?不仅优等生需要被教师表扬,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是需要被教师表扬。我班级上就有位学生在学习上非常不用功,但是每次在劳动的时候就会表现得非常积极,这个时候我就会对他说:“以后你要在学习上这么用功的话,一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听过我的话之后非常开心,从那样以后就总会去我那里问问题。

5.科学管理班级事务,合理处理矛盾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事务的时候,最应该处理好的是班级内部矛盾。班主任只有科学处理班级的内部矛盾,才能够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一般情况下,我让学生轮流管理班级事务,通过学生的管理可以对学生的性格有充分的了解,之后我不仅仅可以学习他们的管理班级的办法,还可以针对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对他们展开德育,一举两得。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小学班主任如何进行德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认知就不足,内心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需要班主任对他们进行引导。因此,小学班主任就应该以身作则,将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还应该要用创新方法,争取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德育教育的工作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冉小玲.走进心灵打开心结: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艺术[J].小学科学:教师,2014(06).

[2]覃春柳.优化班级管理主导德育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J.]学园,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