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中考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中考重点范文1
一、研究考纲――中考语文复习的前提
中考命题以《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内容、范围及要求为依据。语文复习的全过程,可说是透彻理解和全面落实《中考说明》的过程,必须认真学习、逐项对照,使复习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考试范围的变化。去年“古诗词名句”改为“古文名句”。去年“古诗词名句积累以现用教材的古诗词篇目(含附录)为主要考试范围,文言文阅读材料采用现用教材的文言文篇目(带*号的篇目除外)或浅易的课外阅读材料”今年改为:“古文名句积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中七~九年级推荐篇目为主要考试范围,文言文阅读材料采用现用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或浅易的课外阅读材料”。
二、抓纲求本――教材是中考语文复习的根本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尽管中考题大多数出自课外,但它们大部分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变形和延伸,是对学生学习文本能力的考查。复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忠实于教材,不能热衷于复习资料而让教材受冷遇。这不是说资料就不用了,关键是不能滥用,不能广种薄收,得注意使用的有效性。复习是把教材教薄的过程,教师必需善于使用教材,字词、古诗文记诵积累、古诗文阅读鉴赏等自不必说,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也都应该从教材经典篇目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借鉴,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
1.整合课内作品,理解各类文体的特点
中考复习工作的本质是为了对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梳理、夯实,为学生以后学习打基础,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立足课本,以课本为“本”,帮助学生系统梳理课本知识,引领他们搭建知识框架,实现由课内向课外能力的自然迁移。教师要善于从某一角度、某一目的出发,对课文内容进行有确定方向的信息搜寻,从大量的综合信息中提取所需要的并加以提炼、整合。
复习时可将几篇在人物形象、描写方法、作品主题方面有共同之处的小说加以整合,在比较中阅读、欣赏、品味,这对于剖析人物形象,鉴赏作品技法,挖掘文本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重点回顾
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不论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表现技巧上,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典范”细加揣摩、品味,力求悟得透,析得深,品得精,做到烂熟于心。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可谓深得人物形象表现技法之奥妙。鲁迅对主要事件的处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浓墨重彩。就题目来看文中有很多内容是可有可无的,写它们有何用意?该文通过吃福橘、讲述“长毛”的故事、为“我”买来《山海经》等具体而微的事件,长篇累牍地展现了阿长粗俗、迷信、守旧,但善良、热心、乐于助人的形象。先抑后扬,使阿长善良、热心、真诚的一面表现得更突出,这就理清了事与事之间的衬托关系。而文中对阿长买《山海经》着墨并不多,略去买《山海经》的经过,只写了原因和结果。这样做是否本末倒置呢?原来没有和盘托出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同时是采用铺垫蓄势、对比衬托的方法来表现阿长的形象。
(二)对教材中的各个写作点进行归纳,为学生写作导航
中考语文命题重点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已经形成共识。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始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因此在复习中两者必须同步进行。
1.在课文中寻找作文技法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课文永远是学习的最生动的例子。要充分运用好课文,跟着课文学作文。比如写人,记叙性写人即以事表现人,初中在小学的基础上对此不但有延伸,如《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藤野先生》、《我的母亲》等课文,还给学生分角度描写人提供了范例。文学性写人,可让学生跟着《俗世奇人》学用夸张手法突现人物一个特点,使人鲜活,跟着《变色龙》学用漫画笔法不动声色塑造人,跟着《范进中举》学用对比手法刻画人。评议性写人,可以学《邓稼先》由点到面综述与专项相结合,可以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时段多角度只评人物一个方面,还可以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把人物评价揉进他自身的外貌、行动描写中。比如写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写事文的典型结构:“事+理”,事中寓理,理从事来。如何把事写得感人?学《背影》,给事一个典型的背景,描写时不断注入与强化感人感受的描写;如何把事写得生动吸引人?学《社戏》,一波三折造波澜。
2.具体的作文指导时应牢牢树立“从课本中找答案”的意识
语文中考重点范文2
现代文阅读着重考查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这三方面试题的正确回答都以对文章的准确理解为前提。过去的考生答不好题,主要不是文章读不懂,试题不会答,而在于没有处理好读文章与答题的关系。因此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找到依据不同类型文章的要素读懂读通文章的基本规律,进而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筛选的能力,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平时所阅读材料的内容大多是新鲜的,能否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与学习效率有很大关系,因此,快速有效地阅读是语文学习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阅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阅读练习中考生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语言表达题,近两年主要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和选用、仿用、换用等能力,语言材料多来自现实生活甚至中学生的作文。这类试题多呈综合性,很少孤立考查某一个能力点;多呈开放性,答题需要一定程度的想象和联系能力。
作文复习主要不是听老师讲,而要靠自己写。在写中提高审题能力,提高运用来自生活中的材料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同时要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
在第二轮的复习中,也应加强对必考的古代诗文阅读的复习。本部分复习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课本第一
吃透弄熟。各项知识构成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点线面结合,记忆、分析、比较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吃透弄熟课本知识的网络结构和深层含义。
抓好重点。考前要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后期复习没有必要每点平均用力,学生要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衡量,抓住每一个考查范围中的重点知识。
2.效率至上
计划性强。考生对复习的内容要作全盘考虑和分解,针对各知识点制订短期计划。
方法灵活。如利用零碎时间复习文言虚词,因分散则容易掌握。
语文中考重点范文3
E-Books Are Good
It’s reported that school students in Korea will use e-books from 2011. What good news this is! E-books have many advantages.
Most importantly, they ar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since they can save lots of paper and trees. Besides, they are very convenient. To get a paper book, one has to spend a lot of time searching for it in a bookshop. But we can find e-books very quickly on the computer.
In short, e-books can help us enjoy our life more.
语文中考重点范文4
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这既是我国教育理念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推进新课程向纵深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然趋势。
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提问研究的特殊意义,传统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促学"在课堂教学的以往研究中,大都把课堂提问看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手段。因而更多的关注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师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这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学权威。
与其相对应的新课程倡导"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课程,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教师的施教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作为课堂教学的"助产士",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学习,不仅授以"渔",一一"捕鱼"的本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这就是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想着如何把知识塞进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构造自己的的知识经验,把外在导致室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环境下,能是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在新课堂中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讲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助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因而,在现代教学理念下,如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进课堂,如何通过变革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课堂课堂教学的进本环节,改善课堂文化和课堂环境,是学生既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直线自己交往的需要,乘坐的需要,进而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已经成为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这课堂教育中,所谓"活动",是指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踊跃交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里的有效体现在学生思维的含量足,个体获得的发展效果明显,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在这里有无进步有无发展成为鉴别教学有没有成效的核心目标。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体获益的深刻性、明显性以及获益学生的普遍向、广泛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背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课堂内容持续的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是传递特定的课本知识,也就是说有效的同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构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晋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构建而展开。
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率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意提问的质量和效率,比便问题过于繁琐、直白。这样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中考重点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考的空间。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分析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寻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对策,调查分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以求准确把握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让我们以更开放的眼光更发展的思想面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本文主要结合以下几点进行说明: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反思
新课改根据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中,要求教师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部分教师不善于学习,仍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本人在多年的教学教研中对上述问题有一些粗浅的认识,现表述如下,供广大读者们交流、商榷。
(一)不问学情,教学活动实行一刀切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也千差万别,这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况且有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多重含义,而我们不少教师仍采用单一的、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如填鸭式、齐步走等。这些旧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春秋时期的孔子尚且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那么,新时代的教育更应重视适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二)课堂教学陈旧老套,没体现新课改精神
这个问题突出表现在传统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亲身探究的机会。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讲台下死气沉沉地听、记,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殆尽。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标的要求格格不入,背道而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手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学生自主性过度,课堂纪律涣散
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一些选修课教学,不少教师过度放开学生,致使部分学生把现代阅读、古诗词赏析等高中语文选修课当成了活动课,课堂纪律涣散,缺少明确课程目标,更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评价。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课堂气氛过度活跃,一会儿是书画展示,一会儿是音乐欣赏;不是多媒体展示,就是影视欣赏。花样频出,令人眼花缭乱,哗众取宠似乎成为了教师在公开课上的追求。华而不实的教学活动只能让教学带来一阵热闹,毫无把握地让学生讨论,结果却收不回来,反而乱了教学阵脚,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改革要脚踏实地,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否则语文教学之路只会越走越窄,让学生对语文更加不感兴趣,远离语文。那么,语文教学应如何改革,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角色,正确定位
有些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尝试过程中,不是把自己当成了旁观者,就是把自己当成了监督控制者,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不是失去控制,就是被局限其中,打不开思维。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新课标要求教师发挥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探究。
(二)要多种元素相结合
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教师往往偏重讲课,生怕漏掉任何一个考点,尽力使自己做到面面俱到。然而,讲得越多,学生越觉得厌烦。本来语文学习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来自学生自己的阅读、写作、探究,现在这条路被堵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从何而来呢?所以,语文课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各种感官,听说读写都尽量用上,这样比一成不变地静坐在教室里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效果要好得多。
(三)多用心,少用课件
教学设备的改进,网络的盛行,为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少用电子课件似乎与现代教育背道而驰,其实不然,事实上,不少教师并没有领会课件使用的真谛,往往过于追求形式,部分教师上课过度地使用PPT、Flash等课件,甚至用它们替代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缺少了师生之间眼神的交流,言语的对话。当美丽的粉笔字和包含情感的声音被机械的鼠标、炫目的视频取代时,学生还能体验到语文的美感吗?不如师生一起用声音去阅读,用眼神去交流、会意,用心去感悟,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收获颇丰。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现阶段教学改革冲击着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成为了教学的重中之重,大家现在已经意识到,创新是时代的需求,是民族的希望。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按照时代的需要、新课标的要求,责无旁贷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谈一下自己的总结,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重视。
(一)“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是新思想的萌芽,是创新的摇篮,在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中,一个学生如果不会提问题,也就不会去创新。所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抛弃过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能为了应付考试去单纯地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探究多元化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大胆质疑权威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全面辩证地去思考,能举一反三,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主角的理念。我们目前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讨论,加之教师的适当引导、穿针引线来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还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都产生重要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够把所有的教学目标都集中于高考,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字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语文中考重点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说明文教学 创新
一、注重新课导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人能否引人入胜是教好一节课的关键。好的导人入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每次上新课,我都精心设计课堂导语,使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好的开端,使学生产生好奇,发生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例如讲《向沙漠进军》这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讲了众所周知的唐山大地震,尤其是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灾难。讲完之后,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然界除了地震以外,还有哪些自然灾害。问题一提出,很多同学就举起手来,争先恐后地列举火灾、水灾、火山爆发、沙漠等自然灾害。我因势利导,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向前发展,人们就要同大自然进行斗争,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敌人,让它们为人类造福。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些自然灾害已被人类所认识,所征服,但有些自然灾害则正处在认识和改造之中。比如沙漠,它至今仍然威胁着地球,威胁着人类。土地沙漠化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危机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地球上每年有六百万公顷的土地变为沙漠,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有十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如果不控制沙漠的蔓延,到本世纪末,全世界将有三分之一的土地荒废。所以,我们必须向沙漠进军,征服这个顽固的敌人。”在讲《死海不死》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每到烈日炎炎的盛夏,人们都喜欢到海滨去消夏、避暑,或利用闲暇到游泳池游泳,到河里洗澡,孩子们更是喜欢到河沟里捕鱼捉虾。但总有人因为不会游泳经常会发生意外。如果有一个淹不死人的海,那该有多好啊!”没等我把话说完同学们就骚动起来,有的来不及举手就迫不及待地喊了出来:“死海!”我说:“同学们说得对。”说完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并给同学提出问题: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极大的激发出来,能够很好的配合我的教学,带着问题,我开始了讲课。
二、夯实教师自身素质 提高教学实效性
说明文的写作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过于肤浅,要落实到说明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例如,在对说明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该用什么样的顺序以及说明方法等一些基础知识,方便学生在写作说明文的时候注意应用。而作为任课教师,我们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的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才不至于让我们的授课太过枯燥乏味,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想方设法提升教学效果。
三、联系实际 提升教学实效性
说明文实用性强,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欢快的活动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学习中,我为学生补充二十四节气歌,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农谚。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报纸上好的文章,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克隆的知识,在课堂上开展了“我看克隆人”的讨论,学生准备充分,发言精彩。还有如在教授《大自然的语言》中,在学生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出示古诗词中的与物候有关的诗句,让学生从中寻找诗句中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在浓浓的诗句朗读中渗透了科学的的物候知识,使一堂说明文散发浓浓的语文味,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得到听课者的充分肯定。此外,让学生在课余收集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有关生活用品,诸如:家电、机械、药品、炊具等方面的说明书,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可以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设施 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