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1

[关键词]饭店行业实践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饭店行业已经走过了将近三十余年的历程,因而总结与回顾我国饭店行业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将有利于在未来饭店发展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提升与完善。

一、中国饭店业发展历程综述

1.发展综述

回顾我国饭店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得知:我国饭店业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回落阶段、恢复上升阶段、提高上升阶段。

(1)萌芽阶段(1980年以前):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总体数量少、设施陈旧、功能单一、条件简陋、全国地区性分布不平衡。

(2)起步阶段(1980年~1982年):通过引进外资,逐步兴建了一大批中外合资、中外合作饭店。这一时期的饭店经营管理依然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制约和影响,饭店仍在很大的程度上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3)高速发展阶段(1983年~1993年):在这一时期,中国饭店业走过了一个以质的提高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对饭店产品与服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意识及服务方式等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饭店发展还相对处于初级阶段。

(4)回落阶段(1994年~1998年):1993年以后,饭店业逐步完成其利润平均化过程,建设开始回落,同时由于市场不景气、经营不善等方面原因的促动下,盲目建设的恶果已开始突现,饭店业的利润率在逐年下降,1998年全行业出现负利润现象。

(5)恢复上升阶段(1999年~2001):这一时期,行业内的竞争日益加剧,平均房费下降。饭店产品、开发、建设等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也进一步激化了采用简单价格竞争的倾向。在此阶段,饭店行业开始注重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等问题,旅游教育也为饭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后备军,但我国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方法问题等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饭店领域的研究质量、范围也不断地提高与拓展,研究成果相对以前更成熟,但总体上还未呈现较高的研究水平,其研究成果应用在饭店产业的实践发展还相对比较薄弱。

(6)提高上升阶段(2002年目前):随着走出97年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行业发展负面影响后,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饭店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景观房地产项目大量涌入、培训中心的转向和社会旅馆升级改造,国际饭店设计公司与投资人员大量进入,以及对饭店建筑及景观环境认识的提高,饭店的建设将不断提高硬件水平,所展示出来的理念与国际饭店行业的发展逐渐接轨。另外,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经济、社会与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饭店开始得到巨大的发展,并且伴随着对各种新理念,比如体验经济、消费经济与消费社会等的认识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饭店设计、建设与发展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饭店呈现出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在饭店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特色与产品差异化发展必要性问题。我国饭店业本土自主投资、管理发展起来的饭店单体企业也表现了良好的成绩,并且出现了凯莱、如家等一大批有着良好发展理念、管理技术等的大型饭店集团、也出现了大量的饭店管理公司,它们在国内已经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品牌关注、但与国际饭店管理集团比较来看,在各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发展评述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走的是超常规发展的道路,中国饭店业从一开始就是改革开放的窗口行业,也是一种非常规或超常规的路径。同时,在饭店业发展短短的不到三十年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发展道路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认识与完善,经济发展的转型,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国内竞争国际化进程、国内竞争国际化等问题,从饭店行业的发展萌芽时期迅速地经过了若干了发展阶段,因而也使我国饭店业的发展呈现出相当出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饭店行业发展对科学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认识及实践应用尚有待提高和缺乏迫切性,随着竞争地加剧,对饭店实践领域诸如,如何提高饭店企业竞争力、饭店产品竞争力,如何建立饭店产品品牌,如何建立与市场消费观念、需求相匹配的互动与沟通体系等,相关深入的基础研究成果需求将日益提升。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我国饭店业中还处于非理性的竞争环境中,我国饭店业的发展也更多地呈现出简单、最初级竞争手段——价格竞争。另一方面,我国饭店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饭店的竞争还更多地依赖资源的竞争,比如饭店更多的依赖规模、档次、政府的支持、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等来获得竞争优势,利用品牌、战略、竞争力体系等科学管理专业理论仅仅得到重视但未完全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以及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升,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饭店业在提高产品吸引力、竞争力理论研究等的成果提升。

(2)我国饭店行业将在产品设计、饭店类型建设与发展等方面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以及更新以往的建设思路,提高在饭店产品开发、设计、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创新能力与策略,进而提高我国饭店行业的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未来饭店发展实践中,将会迫切地需要更系统、深入地饭店产品内涵与构成体系、开发、建设与发展理论。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饭店业发展初期以接待团队旅游者为主,因而,我国的大多数饭店都是基本统一的城市观光饭店。但随着国内外饭店市场客源的旅行经验的成熟,行业竞争的加剧,将对更多饭店类型、细分市场饭店产品的需求与品质有提升的要求,比如会议饭店、度假饭店、精品饭店、家庭旅馆、农家乐饭店、经济型饭店、高级商务饭店等。因而,以探究饭店产品内涵与构成,功能,发展趋势等为核心基础理论的饭店产品的设计、开发、竞争力提升等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迫切;另一方面,随着饭店行业竞争环境不断规范,饭店市场客源对饭店品质与特点的关注,客源对所入住饭店选择权利与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未来饭店的实践中将更多地会趋向关注饭店产品自身品质、设计、特色等的提升与完善,也将进一步对饭店产品构成、饭店产品特色塑造与体现、影响饭店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观念、提高饭店市场吸引力、饭店产品竞争力提高等基础性理论有着迫切与巨大的需求。目前,随着饭店投资者不断地引进国外饭店设计公司进行饭店开发、建设,以及饭店投资者对大量新近开业饭店、国际饭店管理集团旗舰饭店开发、设计、建设等的考察,已经在实践中逐渐反映出与国际接轨的饭店开发、设计等敏锐意识与经验判断能力,尤其表现在对饭店环境景观、建筑、室内设计与装饰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上。比如,九寨沟天堂度假酒店、浙江富春山居度假村等。

(3)在饭店发展实践中,对于饭店产品质量的评判标准以及品质、功能认识等不断提高与完善,饭店产品的市场满足领域也不断突破传统观念上的局限——主要满足外来旅游者的需要,目前饭店不仅能满足外来旅游者住宿的需要,更成为当地社区交际的中心、当地社会的时尚与奢华的风向标与聚集地,也成为满足综合休闲、娱乐等需求的社会消费场所,甚至有些饭店也已经成为一种梦想之地与梦幻之地,它们能带给消费者更高的精神需求与享受等。另外,饭店的市场领域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在不断地扩大。同时,各种新型消费观念、观念意识价值等都将对饭店产品品质、设计、建设与开发等提出了客观的新要求。比如,对高档饭店硬件设施除了精美、豪华等要求之外,也提出了更高的审美意义上的精神要求,更加推崇饭店产品中的文化含量与表现,视饭店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需要从中寻找与体验到历史的纵深感,同时也关注消费者审美情趣地满足。此外,饭店消费者也开始追求饭店产品中孕含的文化符号社会意义及消费意义,全方面的消费感知与体验,追逐一种特殊身心经历与学习的收获与期望等。因而,在未来的饭店实践发展中,客观地需要基于饭店产品理论之上,关注饭店产品开发、设计、建设、发展等理论;也需要形成更多非价格竞争的手段与能力,比如除了质量与服务之外,还可以借助文化、酒店景观环境、内部装饰、品牌等,可以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目前,我国一些具有前瞻意识的饭店业界人士已经进行了良好的探索,比如,上海天禧嘉福酒店。二、我国饭店领域理论研究综述

1.理论研究综述

在饭店理论研究领域,相关研究人士也随着饭店业的起步、发展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饭店领域的研究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介绍国外理论与实践经验以供国内参考,比如,谷慧敏2001年主编的《世界著名饭店集团管理精要》等。

(2)中外饭店管理比较研究:浙江工商大学管婧婧、郭鲁芳2005年做过《中外酒店业HRM研究进展及比较》等。

(3)饭店行业宏观、中观、微观领域研究都全面展开,介入国家、地区、行业、集团、企业层面饭店发展问题研究:比如,黄静波2007年做过《中国省域星级饭店业的优势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等。

(4)饭店领域技术应用领域研究:比如,林璧属、王赞强2000年做过《中国旅游饭店业Internet应用现状评估》等。

(5)不同等级、类型、规模、产权饭店的发展研究:比如,胡敏2007年做过《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核心资源分析》等。

(6)饭店经营管理方法、手段、科学理论、观念探索、影响因素、评价、投资等方面研究:在此方面尤其在具体诸如对服务与内部管理问题的研究、饭店总体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对饭店环境研究等是占相当数量的,同时,饭店理论研究者也非常注重对新观念进行探索,并注重新观念在饭店领域实践中的应用,比如,随着区域经济及企业集群在其他行业的发展,张俐俐等2006年做过《酒店业竞争力提升的新途径:集群发展》;随着体验经济理论广泛传播,以及对旅游活动文化本质、饭店产品文化性探索的深入,田敏2007年做过《文化元素在旅游饭店空间产品中运用的实证研究》、张明、廖培2006年做过《主题酒店主题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王燕与唐飞2006年做过《我国精品酒店发展之条件分析》;随着对生态环境与社会责任感问题与观念的关注与认识,陆诤岚与陈天来2002年做过《论“绿色饭店”及其标准的制定》等。

(7)基于管理或其他学科理论,以及新观念进行的在饭店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研究:比如,黄燕玲等2006年做过《基于SEM的饭店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研究》等。

(8)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定性研究之外,近年来在饭店经营管理领域中也开始逐步引入了定量研究:比如,彭建军与陈浩2004年做过《基于DEA的星级酒店效率研究——以北京、上海、广东相对效率分析为例》等;同时,也在研究中更关注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比如,四川大学旅游规划与开发专业季哲文硕士论过的《主题饭店的规划建设研究——以成都市饭店业为例》等。

(9)在饭店阶段方面不仅进行了饭店发展现状研究,同时也伴随着国家经济转型等宏观背景,开始探索饭店转型、升级、可持续等方面研究。比如,饶勇2002年做过《我国旅游饭店业向成熟转化时期的竞争的竞争特征和战略对策》等。

(10)对饭店业界具体发展实践、成功人物等进行专门介绍与研究:比如,对如家品牌、锦江饭店集团等的介绍、对希尔顿等的人物介绍等。

与此同时,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也开始不断地介入到饭店领域中来,比如,西南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在硕士论文中曾做过《主题酒店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论过《与历史环境相协调的酒店建筑设计——以阙里宾舍、唐华宾馆和苏州喜来登大酒店为例》的研究、南昌大学工业设计系硕士研究生齐瑞过《休闲度假宾馆的配套织物及其陈设设计研究》、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室内装饰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章曲做过《现代酒店室内空间中的织毯装饰》、湖南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甘露做过度假酒店地域性研究》等。

2.理论研究述评

通过大量阅读饭店理论研究文献,可以得知我国饭店领域的理论研究,从整体看,对于饭店领域的研究已经涉及了几乎所有方面,饭店管理教育也已经成为一个正式的、庞大的培养体系。因而,形成了大量、丰富的饭店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总结、研究教材,但教材水准层次不等,也存在着百家争鸣的现象,反映了饭店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普遍共识的基础理论体系和理论基础还未建立。学术研究成果也数量巨大,研究层次也逐渐提高,从地区研究课题到国家课题都有进行,并且也随着香港的回归,出现了大陆饭店业与香港研究机构在饭店理论研究方面的合作趋势。学术成果大多以期刊论文的形式,而研究专著比较少,戴斌做过《国有饭店业重组与集团化管理》等,这也反映饭店理论研究还整体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对饭店领域的相关问题研究还仅仅局限在点的认识与思考。随着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硕士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饭店领域进行的相关硕士论文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饭店领域相关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定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推进了饭店从研究点的认识与思考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于博士教育还处于刚开始阶段,相关高质量研究成果还相对缺少,比如东北林业大学李红做过博士论文研究《我国酒店提升国际竞争力研究》、南开大学徐虹做过博士论文研究《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该研究也已出版为专著。少数业界实践人士也参与到饭店领域的论述与观点表达,比如海岩曾出过发表对行业观点的行业书籍——《海“眼”看酒店——关于酒店行业问题的对话》、活跃在饭店业界奚晏平博士也做过一些饭店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出版过专著。

除此之外,饭店领域理论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1)饭店领域理论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比较忽略,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对饭店经营管理、产品设计、开发、建设等的认识与提升。比如,饭店产品的内涵与构成、饭店产品构成各部分的内涵及设计、开发、建设等的理念,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对饭店产品如何随着市场消费观念、新价值与认知而发生演变、外延的认识与判断。目前,对饭店概念或内涵的认识还仅仅处于比较笼统的状态,因而对各种饭店类型的认识、建设思路、管理经营模式与方法等也缺乏清晰的认识,饭店产品创新与提升缺乏基础理论。现阶段,在饭店理论研究领域中,对饭店产品内涵、构成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还相当少,有些研究还仅仅借鉴与引用其他行业产品的内涵,缺乏对饭店产品内涵深入、系统地研究,从而也使得饭店基础理论研究呈现匮乏与薄弱的状态。

(2)在目前的饭店理论研究中,研究方向和成果与饭店业界需求等还有一定的距离与脱节。比如,饭店理论研究人员普遍在产品对饭店企业生存与发展重要性,以及提高饭店产品竞争力对饭店发展的推动方面达成共识。饭店产品及竞争力提升问题是业界尤其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对饭店企业具体实践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与影响作用的理论之一。但在饭店理论研究中,在饭店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具体思路、途径、手段等方面,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虽然该方面研究数量巨大,但从整体看大多研究相对比较宽泛,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因而,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饭店理论研究对业界的现实指导效果与影响,也影响了我国饭店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地位。

(3)我国饭店理论研究还大多以经营管理理论为基础与主流,缺乏与其他学科在饭店领域研究的结合与交叉,因而,在对饭店理论建立与研究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局限。目前,建筑与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为饭店建设与开发等,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思路与角度,在未来的饭店理论研究中,还有待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更好地提高饭店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饭店业界实践。

(4)饭店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对新的消费理念、观念、理论在饭店实践中的应用问题。从而,在使饭店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引导市场需求,创造更多的异质与良好品质、类型饭店的同时,推动饭店实践与理论的发展。目前,饭店理论研究人员已经普遍关注文化、体验、符号与消费社会等对饭店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的影响与作用,并进行了相关探索,但总体上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与系统化。同时,饭店理论研究还应该关注更多的饭店产品形式,比如精品酒店、主题酒店、农家乐等;也要关注饭店企业发展模式趋势等,比如景观房地产、旅游房地产、旅游企业集聚、区域一体化、CBD发展等对饭店实践的影响。在未来的饭店理论研究中,研究人员需要在饭店实践认识与研究的基础上,将饭店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饭店实践还需要饭店核心基本理论进行引导与借鉴;对于饭店管理的研究来说,自身的研究框架体系和方法还不完善。未来的饭店服务、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将更为专业,伴随着饭店管理学科的成熟,饭店管理需要发展自己的理论、尤其需要以饭店产品、饭店产品竞争力体系等为核心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系统以及细致的研究,以展开本领域的研究以更好地为学科发展和饭店管理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2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拥有不同认知结构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和掌握程度都各不相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在从大多数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分层教学就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分层教学的演化

分层教学起源于对学习困难生的研究,为了不让学习困难生掉队,教师要分别对待,从而出现了分层教学的理念。演绎至今,分层教学已突破最初的含义,其根本要义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教学达到最大化的发展。

(一)分层教学的演化过程。

分层教学源自于分组教学(groupteaching),亦称为多级制。有校内分组制和班内分组制。前者是在一所学校内将学生按智力或学习成绩分成年限长短不一、教育内容相同的教学组织,具体表现为快班和慢班,或者重点班和普通班;后者是在同一班级内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将他们分成教学内容深浅不同或进度各异的小组,具体表现为通常的班内分层教学。19世纪末西方现代教育派针对班级教学不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局限性,提出以班级教学制为基础的能力分组。后来由于这种做法会使“低能儿童”受到歧视,产生不利于学习的情绪,又会助长“高能儿童”的骄傲习气并形成社会分裂,曾一度转入低潮。1957年后,随着国际间科技竞争对培养尖端人才的需要,又被再度重视,现流行于欧美各国。

上海学者吴兴宏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分层递进教学”的设想。他认为,在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异质班中,要真正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如何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而解决教学要求的整齐划一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可能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分层递进教学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他主张在课堂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可能性相适应的、着眼于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教学策略。分层次教学主要包括: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测评、反馈矫正与分层提高等步骤和内容。

分层教学演绎至今,总共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在班内分层,这种分层是针对一个班内的全体学生进行的分层教学,不同的学科会有不同的层次划分。一般是一个科的教师对班中学生逐一了解,包括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在家的学习情况等各方面,采用家访、调查统计等不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该科的成绩初步将学生分成A、B、C三层或更多层。A层,学习兴趣浓厚,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易于接受新事物,学习成绩稳定。B层,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稳,但有一定的向上潜力。c层,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上感到很吃力,成绩不理想。教师要因“层”施教。另一种是年级内分层,这种分层是对整个年级学生的总成绩高低排序,划分层次,一般分为固定的快慢班,或重点和普通班,这种班也可能是动态管理的。最后一种模式是将班级混合分层。这种分层只是对某一门学科来分,比如数学学科,把整个年级的数学学习成绩排序,然后根据成绩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层次,比如成绩占前三分之一的归A层,后三分之一的归C层,中间三分之一的归B层。A、B、C层的同学组成3个班。在上数学课时,学生分别到不同的班内上课。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目前,在我国的分层教学实验中大多数采用第一种模式和第二种模式,实行第三种模式的较少,这种模式应属于一种较新的分层教学模式。事实上,第一种分层教学模式有点类似于在我国以前出现的“复式班”。很明显,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分别对待,这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而言,在同一节课同一个教室内,做到互不影响并不容易。第二种分层模式相对第一种分层模式更现实,即更容易操作、施行,但受到教育学家的批判,因为这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自尊,造成心理伤害,尽管实行动态管理,这种模式也不被提倡。而第三种模式即班级内混合分层教学模式是单科、动态管理的一种形式,有时总成绩好的可能在这个科目上成绩不好,被分到B层次,总成绩不好的可能在这个科目上成绩好,被分到A层,这样,就会尽可能做到不伤害自尊心的问题,而又有助于教学,但这种模式研究的较少。

(二)分层教学的特征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分层教学实际是一种差异教学,是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将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差别不大的学生组成同一个层次来区别实施教学。分层教学的目的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即全面提高学生学科学习成绩,使全体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长进。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然后依据测评反馈的信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有不同的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分层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项现实的课题,他们所做的工作对推进和完善分层教学理论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了梳理,现将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归纳如下:

(一)因材施教的理论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理论的精华。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提倡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其个性。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不同,因“材”、因“才”而教。班级授课制最难操作的就是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

(二)差异教学的理论

差异教学,是指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理论主张教师的教要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同样,分层教学可以实现这个理念,同样这是在传统班级授课制中难以真正达到的目标。

(三)全面教学的理论

教育要面向全部学生,还要面向学生的全部。现在国际社会提出“全纳教育”的教育理念,即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甚至是残疾儿童和低能儿童,也就是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日本早在很久以前就提出“全人”教育的口号,实际上是指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全部。这些教育理念都对我们的分层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班级混合制下,如果教师有意照顾好的学生,必然会影响差生,如果教师有意照顾差生,也必然会影响到好生,难以两全其美。只有分层教学、区别对待才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高效教学理论

在讲究效率的今天,教育教学同样讲究效率,高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追求的。所谓教学效率,是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师、学生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量度。教学必须讲究效率,这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怎样的教学效率更高?小班制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好处,但班级规模产生的效率将随之大大降低;按程度分班有难以克服的“标签”效应(每个学生脸上都贴上了好差的标签),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按程度分班对学科教学仍存在不利,同一个班上的学生某一个学科成绩不一定整齐;班内分层教学具体实施操作不便。最有利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班级混合分层,这样可能最能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

四、分层教学的实践意义

分层教学是顺应时展的产物,是与教育教学改革与时俱进的尝试结果,它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我们提倡第三种分层方法。下面我们就谈谈该分法的实践意义。

(一)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分层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层”而教,因此能使教学内容较好的适合每个学生的要求。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分层教学可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对于优等生,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对于学习困难生。可以从进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着手,激发学习热情,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理解和接受水平的知识内容,从而使他们对本学科学习产生兴趣,达到逐步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二)可以使学科学习成绩评价更加合理化

不分层教学,所有学生一张试卷,成绩按由高到低排序,往往给学生造成很大心理压力。分层教学,各层次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比如对低层次学生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激发学习内驱力,以得到成功体验,使自己产生成就感,为进一步学习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又如,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采用个体相对评价,以评价学生自身近阶段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三)可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出色,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分层教学可使学习水平相差不大的学生在―个层次中学习,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学习条件基本是相同的,因此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条件准备教案。由于事先对学生的了解,老师可以尽量考虑给同一个层次内的学生准备学习内容,而不用再像分层前那样要考虑各个层次的学生,以致增加了注意力的分散程度,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由于这种分层教学模式,使得同―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基本相当,因此老师在讲课时不必重复讲授同一个知识点。不用再像分层前,老师既要照顾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还要照顾学习困难学生。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3

关键词 图书馆服务 移动图书馆 移动信息服务

分类号 G252

当前移动图书馆是指以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平台和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基础,用户能够通过智能手机、iPad、Kindle、PDA等移动阅读设备,以GPRS、3G、Wi-Fi等无线网络连接方式随时随地访问或接受的图书馆信息资源集合体,实现移动阅读、自助馆藏查询、续借等多种功能的一种新兴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可以说,移动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继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之后的新兴服务领域,将成为广大读者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须顺应发展潮流,创新移动图书馆服务方式,强化图书馆的服务角色,塑造图书馆追求技术进步引领技术潮流的形象,才能体现自身在创新性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因此,加强移动图书馆研究,了解移动图书馆发展动态,是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从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出发,着重探讨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现状与实际应用情况,试图反映理论与实际应用在移动图书馆研究的结合程度。

1 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

国内图书馆学界对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始于2002年朱海峰发表的《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无线图书馆》一文[2]。该文提出了将无线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数字化图书馆实现“无线图书馆”的构想,为移动图书馆理念的提出做了充分的铺垫。此后关于移动图书馆的研究逐渐增多,俨然已成为图书馆领域研究的新热点。下面我们从文献研究概况、研究的热点主题、研究的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来说明当前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状况。

1.1 文献研究总体概况

本研究以CNKI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以“移动图书馆”和“手机图书馆”为主题词,共检索到487篇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检索截止日期为2013年6月30日)。按文献发表年度进行统计,形成文献年度分布图,如图1所示(2013年文献量由于数据不全未在图表中显示)。

从图1可以看出,国内有关移动图书馆研究始于2004年,在2004至2008年间文献的数量缓慢增长,这期间主要探索移动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影响和转变,并对以短信SMS服务为基础的移动图书馆系统平台建设进行分析研究;而在2009年后关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至今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

图1 移动图书馆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图

在理论研究方面,黄群庆的《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3]和茆意宏等人的《手机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4]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移动图书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姜海峰等人对国内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和实施机制的深入分析和技术探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国内移动图书馆建设的研究进程[5]。清华大学无线移动数字图书馆项目组对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的用户体验调查和分析,从用户个体角度积极寻求移动图书馆的解决方案[6]。学术界对移动图书馆的研究经过多年累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国内有关移动图书馆领域的研究正处于增长阶段,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是图书馆领域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根据文献增长的整体趋势推测,未来几年关于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将继续成为图书馆界的热点之一[7]。

1.2 研究主题及其趋势

关键词是文献的核心,是作者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凝练之后得到的结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通过关键词来研究某一学科知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是文献统计研究常用的方法。对移动图书馆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和处理,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从统计结果来看,关键词除“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外,“3G”出现的频次最高,这也说明3G是移动图书馆存在的外部环境,是移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物理基础,也是近年来移动图书馆研究的热点。其次是“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要集中讨论图书馆如何提供移动信息服务,延伸图书馆功能服务,创新图书馆服务方式。再次是“移动阅读”“WAP”“移动信息服务”“智能手机”等,反映出研究人员在移动图书馆研究各个方面关注的差异程度,也反映出当前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的一些重点领域和新的视角。

表1 移动图书馆文献研究中关键词分布情况

注:本表系笔者根据相关文献统计绘制

在对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继续对该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得出目前国内有关移动图书馆的研究集中在如下主题[8]:(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应用现状介绍和调查分析;(2)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3)移动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4)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和平台实施构建;(5)移动图书馆应用案例介绍和分析;(6)其它。总的来说,目前对于移动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移动图书馆技术研究三个层面。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移动图书馆概念、内涵的界定、服务功能、服务模式、建设原则以及发展意义上;应用层面的研究成果侧重于移动图书馆系统实施、移动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以及实例的介绍;技术层面的研究成果则集中于在移动图书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软件系统开发等方面。

尽管移动图书馆的基本概念及主题内容都有覆盖,有关移动图书馆的研究体系初具雏形,但国内外大部分研究还停留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分析研究,且研究的力度不够,尚未形成明显的研究主题。有关移动图书馆的普通期刊论文数量远多于硕博论文,可以说没有形成专深的研究理论,只停留于现状分析、实例分析、发展展望等,尚未触及移动图书馆研究的核心[9]。如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及信息需求方面一直是图书馆服务研究的主要对象,却在当前的移动图书馆研究中被忽略了。当前硬件设备、开发技术不再是制约移动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关用户行为分析、版权问题、移动学习、服务创新等才是当前图书馆在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面临的重大难题和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

1.3 基金项目情况

基金项目体现了学术研究前沿,推进了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从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3年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公示名单(“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部分)中,先后有5项是面向移动图书馆主题的,分别为:“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整合与系统集成研究”“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质量控制研究”“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基于用户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可见面向移动图书馆领域的质量建设与用户感知行为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这说明当前移动图书馆的研究从前期移动图书馆系统建设转移到注重服务质量与效果评估上来,反映当前的移动图书馆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于移动图书馆相对传统的图书情报研究来说属于较新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潜力巨大。

1.4 相关会议概况

在国外,知名的Google、Facebook等网站上专门设有有关移动图书馆主题的讨论小组,并召开了专业学术讨论会探讨移动图书馆的发展。从2007年开始,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International M-Libraries Conference)每两年一届,至2012年10月已经召开了4届会议。另外,移动图书馆员联机会议(Handheld Librarian Online Conference)影响较大,也是当前移动图书馆领域系列研讨会议之一,在一定程度推动了移动图书馆的发展。

在移动图书馆会议方面,尽管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移动图书馆这一主题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专题会议,但是2007年在深圳召开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应用研讨会暨成果展示会”上,香港岭南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展示了本馆已经开始进行的短信服务和Web Opac目录查询等功能的手机图书馆服务的实践研发[10]。2010年更是国内高度关注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标志性的一年,先是2010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图书馆等从实践应用方面对移动图书馆进行了深入探讨;接着,2010年7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办的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上,国内外业界同仁成立了一个“移动数图研讨组”,致力于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进行探讨与交流[11]。2012年,“移动图书馆技术创新与服务拓展”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大楼召开,共有来自全国50余家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馆长和工作在图书馆一线的技术人员参加,会议围绕未来移动技术的创新、服务的拓展等方面,就移动新技术的应用与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12]。另外,超星数字图书馆围绕移动图书馆应用及创新与高校图书馆、高校图工委合作承办了多次移动图书馆研讨会,推动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应用与普及。这些移动图书馆会议致力于探索和交流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工作,图书馆界的研究人员、技术开发者相互交流建设成果与经验心得,为图书馆未来移动服务发展和普及献计献策,塑造了图书馆追求技术进步、引领技术潮流的形象,大大强化了图书馆的服务角色。

2 移动图书馆实践应用

2.1 普及现状

近年来,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比如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普及和网络技术、带宽等瓶颈的解决,移动图书馆迎来大规模的建设和快速发展。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接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好处,积极引进设备建设与开展移动信息服务。根据卢颖、马爱芳等人的调研,2009年调查的37所“985”高校中,提供手机图书馆服务的有11所[13];107所“211”高校中,提供手机图书馆服务的有15所[14]。根据余世英、明均仁等人的调研,2012年国内31个省份(港澳台除外)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820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提供移动图书馆SMS服务的有38所,WAP服务的达到59所,移动参考咨询达到242所[15]。在服务内容上,从早期的通知、提醒到内容的阅读、传递,移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内容正在逐渐深化。在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上,国内移动图书馆的SMS服务模式、WAP服务模式日渐成熟,新的移动参考咨询服务模式、移动阅读服务模式、电子书外借服务模式也在崭露头角[15]。根据2012年Library Journal关于“移动图书馆”的调查报告显示,有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面向读者提供移动阅读服务,且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和服务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比如QR码技术的应用,电子书全文阅读下载,面向读者的各种电子书阅读器Kindle和平板电脑iPad的外借,以及与Facebook、SNS、微博等移动社交媒体的实时互动等[16]。

2.2 实践进展

国内移动图书馆平台建设和应用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3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推出了基于手机短信平台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提供的服务包括到期提醒、图书预约、续借和催还的免费服务[17]。2005年6月,上海图书馆推出了面向手机终端的参考咨询、书目检索、讲座预定、读者信箱等移动图书馆服务[18]。近年来陆续有公共图书馆(如国家数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等)相续开通了此类服务,服务方式从短信SMS服务到WAP移动网站服务再到客户端软件APP应用下载服务等,服务功能主要包括短信SMS提醒(图书预约、催还提醒、培训通知)、短信查询(图书馆基本信息、书目信息)、移动阅读和书目WAP查询等;服务终端也从普通手机延伸到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移动图书馆服务正逐步推广和普及。2008年9月,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正式开馆,推出了与金蟾公司合作开发的手持电子阅读器服务,为到馆读者提供手持移动电子阅读器,并提供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资源下载服务。2009年3月,上海图书馆推出了电子书阅读器,读者可以借阅“电子阅读器”式图书,在家只需要登陆上海图书馆网站输入借书证卡号或者身份证号进入“e卡通”,就可以在数字资源库中下载自己想借的图书了,大大提高电子书的使用率[19]。2011年后,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和模式不断深化,出现了统一检索、掌上阅读、流媒体服务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图书馆及相关组织机构参与进来。书生公司、超星公司、汇文等组织机构近年来纷纷参与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建设[20],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移动图书馆发展。近两年,国内部分大学图书馆也参与了与书生公司、超星公司、汇文等合作举办的移动数字图书馆试用征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宣传与普及。

从实践时间上看,国内移动图书馆始于2000年之后,2005年进入集中发展阶段;2007年之前主要是以短信服务为主,2007年以后WAP网站服务逐渐兴起,二者形成互为补充的格局[21]。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馆WAP网站服务近年来成为国内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新趋势,不少图书馆在2009年、2010年始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但还有很多图书馆目前尚处于服务测试或试用阶段,且大多数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功能明显不足、单一。另外,目前国内移动图书馆的开通率较低且分布不均衡,经济水平较高、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这些区域的移动图书馆数量优势非常明显,而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如青海、、贵州、甘肃等几乎没有此项建设,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差距[20]。

3 结语

通过对移动图书馆的整体性研究现状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可知有关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体系才初具雏形。一方面国内外大部分研究还停留于基础理论、应用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与服务内容上,且研究力度不够,还尚未形成明显的研究主题[22];另一方面相关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仍以文字阐述类为主,包括综述、现状分析、实例分析、前景展望和问题描述。

通过实践应用调查与分析,目前国内移动图书馆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普及率不高且地域分布不均衡;服务内容和功能往往设置简单,宣传推广不够重视,移动设备访问因信息技术标准等问题造成系统不稳定等问题。

对于今后的移动图书馆研究,在理论上应从移动图书馆的用户行为分析、版权问题、质量建设、影响因素、移动学习、模型构建、服务创新及信息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与实践相符合的专深的研究理论和研究主题。在实践应用上,今后要积极应用当前理论研究的各项成果,大力宣传和普及移动图书馆在读者中的应用,同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寻找中外移动图书馆发展的差异,探索适合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策略与解决方案,提高我国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水平。总之,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必须得益于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才能真正有效促进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 杨康,等.图书馆服务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技术创新解决方案[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9):52-56.

[ 2 ] 朱海峰.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无线图书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6):14-15.

[ 3 ] 黄群庆.崭露头脚的移动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2004(5):48-49.

[ 4 ] 茆意宏,吴政,黄水清.手机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3-6,27.

[ 5 ] 姜海峰.移动图书馆的兴起和解决方案[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12-15.

[ 6 ] 清华大学移动数字图书馆[EB/OL].[2013-07-02]. http:///m/.

[ 7 ] 卢宏.近十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进展综述[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17-22.

[ 8 ] 刘红丽.国内移动图书馆研究现状与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2):92-98.

[ 9 ] 魏群义,等.国内移动图书馆应用与发展现状研究[J].图书馆,2013(1):114-117.

[10] 黄幼菲.图书馆泛在化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及发展策

略[J].图书馆学刊,2012(10):21-22.

[11] 高春玲.中美移动图书馆服务PK[J].图书情报工作,2011(9):63-66.

[12] 清华召开“移动图书馆技术创新与服务拓展”研讨会[EB/OL].[2013-07-29].http:///publish/news/.

[13] 卢颖.“985工程”院校手机图书馆服务比较分析[J]. 图书馆学研究,2010(9):74-77.

[14] 马爱芳,杨国美.我国高校图书馆手机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211工程”院校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2):87-90.

[15] 余世英,明均仁.移动信息服务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模式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2(6):60-67.

[16] Thomas L C. The State of Mobile in Libraries 2012[EB/OL].[2013-07-08].http:///2012/02/mobile/the-state-of-mobile-in-libraries-2012/.

[17] 鄢小燕,李名洋.国内图书馆手机移动信息服务现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2):65.

[18] 梁欣.移动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未来的发展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12(2):65-69.

[19] 高苏锋.第三代图书馆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构想[J].新世纪图书馆,2012(2):21-23.

[20] 余世英,明均仁.国内高校手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1(9):45-48.

[21] 宋恩梅,袁琳.移动的书海: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34-48.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4

关键词 自助式动态英语教学法 理论 氛围 研究 优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dynamic English Teaching

ZHENG Mi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Tonghua, Jilin 134000)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self-service" dynamic English teaching, the teachers began to enter the field of view, the use of "self-service" dynamic English teaching,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free, happy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better train students independent study,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practice,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dvantages of "self-service" dynamic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for analysis; pu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self-dynamic English teaching; theory; atmosphere; research; optimization

1 英语教学出现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建设不健全

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但一些老师却未能有效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老师仍旧是主角,学生的学习受到了老师的制约,“填鸭式”教学法依然存在。此外,在教材的选用、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计划的设定等方面也未能适应改革的需求。

1.2 教育理念较为传统

目前英语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师的教学没有紧贴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教学的内容较多,老师为了能够适应应试教育,在教学中过分注重书面上的知识,从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学的内容过多,老师根本无法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1.3 老师对英语教学创新性不够重视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老师对英语教学创新性并不重视。一些老师甚至认为,传统的教学才符合我国的发展需求,追求过多的创新性只会影响学生的成绩。一些学生也认为学“哑巴英语”比较容易,对于实践性的课堂不感兴趣,从而导致了英语教学的创新性不够,影响教学质量。

1.4 英语教学缺乏完善的评价系统

对英语教学的评价,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成绩评定上,严重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考察。考察的方式一般是“一次性”,缺乏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为了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主要是围绕考试而学习,为考而学的学习态度制约了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日后英语的实践发展能力。

2 “自助式”动态英语教学法的定义

2.1 “自助式”的定义

“自助式”的定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依靠自己的力量(Help yourself),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帮助自己学习。第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self-help),老师要帮助学生在业余的时间内,合理规划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第三,自己辅助自己(as one’s assistant),在实际教学中,as one’s assistant可以理解为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自我创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此外,辅助不仅仅是自主设计教学计划,还可以是选择教学方式、自主完成作业、对自身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学习,彼此之间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2 “自助式”动态英语教学法的定义

“自助式”动态英语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学生为学习的根本,让学生管理学生,老师通过营造快乐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展开必要的实践活动。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互相讨论。

在这样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通过分组学习,让英语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动态的英语教学中愉快地学习。“自助式”动态英语教学法的核心是一个“动”字,通过让课堂活动起来,学生彼此间可以建立一个Communicative field(交际场),让角色在Communicative field当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从而达到熟练应用英语的目的,更好地提高学习质量。

3 “自助式”动态英语教学法的优点

“自助式”动态英语教学法主要注重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其好处具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让获得知识的方法转变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下转第133页)(上接第99页)第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健康的人格。第三,有利于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第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难题,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4 “自助式”动态英语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行“自助式”动态英语教学法的过程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松散,这种松散、毫无纪律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影响教学质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其中,老师可以制定一些课堂规定,规范学生的行为,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避免松散现象的出现。举个例子,一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确定活动的内容。在进行分组活动的过程中,老师组织一个“裁判团”,主要是在每一组中抽取一名学生组成。裁判团必须要对每一次的活动进行公平的评价,只有这样,才会引导学生重视活动,以此避免学生自由散漫的行为,让“自助式”动态英语教学达到目的。

第二,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应用英语。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授课主要是以中文为主,这样的授课不利于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发展。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尽量使用英语教学,或者要求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表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不断说话中提高英语水平。

举个例子,某学校的英语老师采取较为独特的教学方式。英语老师主动走下了讲台,将讲台交给学生,自己充当旁听者。学生将课外合作好的内容,通过演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该课堂要求讲述的内容丰富多样,其中包括:动漫、科技、生活等,同学可以自由任意地发挥自己所长。老师主要坐在旁边聆听学生的演讲,对学生出现的语法错误进行记录,并在课后做好纠正补充。此外,在课后,老师也使用英文和学生们沟通,让学生们多开口,关心学生的生活,并向学生征求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意见,与学生建立和谐友爱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5 结束语

“自助式”动态英语教学法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合理分析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变成现在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安排等方面入手,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分析,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课程,实现教学“自助”的核心理念,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5

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教学也日益受到高校高度重视,它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内容、模式、方法和手段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重视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面对现实难题予以关注,面对弱化原因予以分析,这是实现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现实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受教育者在实践教学中主体性的缺失、教育者缺乏实践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抽象化与疏离化、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等。这是由于认识层面上实践教学理念还相对滞后、操作层面上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规划。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实践教学认识有偏差、实践教学组织的规范性缺位、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错位、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缺失、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断裂、任课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足等。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成效主要因素有:实践教学态度参差不齐、实践教学实施难度较大、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影响因素与成效的交互作用等。为此,由龚惠香撰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一书,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作用。该书通过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近千名学生问卷调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了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相关情况。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与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考,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一份真实的索材。

该著作分为教学篇和教育篇两大部分。教学篇包括二十篇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相关的学术著作,如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困境与原因探析、基于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谈《概论》课教学与学生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考试改革新探、马克思劳动力成为商品之条件理论的新思考、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今的运用价值、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关于《法律与案例》课程案例教学法运用的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践研究等。在教育篇收录了近三十篇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如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构建学生公寓育人新模式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大学新生转型期教育的探讨与思考、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及演变研究、高等学校学生处分听证制度的规范化探讨、高等学校依法管理与维护学生权益的利益平衡、浅论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变化特点、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探索、基于模块库的高校辅导员俱乐部建设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问题与对策、新形势下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现状与对策、新形势下独立学院资助工作体系的探讨与思考等。

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与路径主要有:第一要关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提高教育者实践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长效运行机制;第二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活动课题指南,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第三要制定实践教学改革战略,明确实践教学改革目标,制定实践教学改革任务,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第四要转变对实践教学的态度,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对实践教学的科学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五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激励制度;第六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投入,提高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最后要构建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着力建设一批校内外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6

金融学界对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动机的研究,有如下主流观点:

追随客户假说。1960年,海默首次提出了垄断竞争优势理论,成为解释跨国公司产生的最早且影响最深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要义是,垄断优势的存在使跨国公司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

重整本国银行业。Luiz Fernando de Paula(2001)等撰文指出,影响银行国际化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拉美国家、部分亚洲国家和中东欧转型经济国家融入银行国际化的浪潮则主要是内部银行业危机的推动。

主动实施新的业务发展战略。Hawkins和Mihaljek(2001)等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市场、技术发展、宏观经济压力和银行业危机迫使银行产业和监管当局改变旧的经营模式,在国家层面上放松银行业的管制并向外国竞争者开放金融市场。不管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跨国银行在当地市场扩张的法律限制得以逐步放松,使更多的大银行得以通过国际化和融入当地市场主动实现它们的业务发展策略。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折衷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John H. Dunning)。折衷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产生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著名的OIL(Ownership-Internalization-Location)模式。

被动适应激烈的竞争。Berger(2000)、Focarelli 和Pozzolo(2000)等人提出,银行业的国际化源于银行为了加强它的盈利能力,维持竞争所必需的最低规模不断提高的趋势。银行选择到预期盈利较高的国家投资,是基于这些国家较高的经济增长预期和预计该国本地银行的低效率。

实践回顾

回顾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过去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理解跨国银行经营动机很有裨益。

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一次浪潮。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一次浪潮是伴随着19世纪殖民主义的兴起而兴起的。总体上看,此次跨国银行发展浪潮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殖民主义是跨国银行发展的主要纽带。从19世纪30年代英国最早在澳大利亚、南非、加勒比海和北美殖民地设立第一批跨国银行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比利时、法国和德国等国蜂拥而上在拉丁美洲乃至中国设立跨国银行为止,各国殖民地无一例外地都成为这些殖民者设置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的首要选择。

二是英国是跨国银行发展第一次浪潮的领导者。英国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主义者,其殖民地遍及澳洲、美洲和亚洲。另外,伦敦是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能够方便、及时而源源不断地为英国跨国银行提供廉价资金,大大促进了英国银行业的海外扩张。

三是英国跨国银行与国内银行间不存在股权联系,也不开展国内业务。

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一次浪潮伴随着殖民主义的兴衰而潮起潮落。进入20世纪后,民族主义思潮在殖民地得到广泛传播,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不断宣告着殖民主义的破产与失败。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紧随其后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不仅使国际贸易陷入中断,也使强大的英帝国迅速滑向衰落,从而彻底宣告了跨国银行海外扩张的第一次浪潮的结束。

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二次浪潮。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终止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第一次浪潮相比,第二次浪潮表现出很多不同特点。

一是引起第二次浪潮的因素十分复杂。(1)战后繁荣带动国际贸易与投资迅猛增长。(2)战后西方主要国家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降低了跨国银行的经营风险。(3)美国国内严格的管制(如Q条例)迫使美国银行或者为了给国内业务融资,或者为了开拓市场而到海外寻求发展。(4)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跨国银行的海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使跨国银行的成本大大降低。(5)战后美国独一无二的政治经济地位激发了美国银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和金融活动的意愿与热情。

二是美国成为第二次浪潮的领导者。与1960年相比,在1986年,美国跨国银行的数量增加了18.9倍,分行增加了6.9倍,子公司增加了430倍,海外总资产增加了119.2倍,美国跨国银行的资产占美国银行业全部资产的比重也从1%上升到了14%。

三是跨国银行开展业务活动的地理位置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跨国银行第一次发展浪潮中,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纷纷到以殖民地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开展经营活动。但在第二次浪潮中,跨国银行经营却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跨国银行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前两次浪潮相比,跨国银行的这次海外扩张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发展中国家成为这次跨国银行扩张的中心区域。比较1985年前后美国跨国银行发展的情况就可看出这种地区变化。首先,从分行分布趋势来看,1965~1985年间,美国银行一直处于对外扩张阶段,其海外分行数量于1985年达到历史最高。1985~1995年间,美国银行的海外扩张发生萎缩,其数量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都呈现下降趋势。但自1995年开始,美国银行的海外扩张重新高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扩张中,美国跨国银行在11个发达国家的分行数量渐趋平稳,但在发展中国家则急剧增加。

其次,从资产分布来看,1965~1985年间,美国跨国银行在发达国家的资产要大于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资产,但此后两者的差额呈递减趋势。1998年,分布在后者的资产甚至首次超过了前者。而且,在1980~1990年间,美国跨国银行在发达国家的资产呈下降趋势,而此时期在发展中国家的资产则保持平稳且略有上升。

二是欧洲银行成为这次跨国扩张浪潮的领导者。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迫于国内外的压力日益放松金融管制(如跨州经营与混业经营),美国银行忙于国内市场竞争而无暇顾及海外扩张。另一方面随着欧洲经济与货币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欧洲银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英、法、德作为大国,其银行业可凭借这种特殊性以及先发优势在欧盟内部获得一种超经济地位。相反,其他的欧盟成员国则只有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抢夺市场份额来增强自身实力,进而提升其在欧洲统一市场中的地位。

三是进入管制放松是这次浪潮兴起的重要原因。分析跨国银行此次扩张的对象可以看出,有两类国家(地区)比较受到青睐:一类是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其代表是拉丁美洲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另一类则是正在进行经济转轨的国家,如东欧诸国。这些国家虽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千差万别,但在金融领域却具有诸多共同之处。在跨国银行进入前,这些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着政府管制失灵的折磨。其突出表现是:金融自由化次序不当,金融秩序紊乱;金融体系不健全,银行业一直独秀;国有银行独大,政企不分,银行治理结构脆弱;银行信贷集中,不良资产居高不下,危机四伏;金融监管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迫使各国政府痛下决心而开放国内金融市场,这就为跨国银行进入提供了契机。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些国家还存在着比较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从而又为跨国银行提供了进入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