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乡村旅游;解说系统;满意度;优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5)01-0035-04

A research of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based on tourist satisfactionanalysis

-Case study of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Li Sen

(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545004 , China )

Abstract:Taking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as a case study area,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his research has analyzed the satisfaction of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The commentary elements with strong importance and weak performance were "Scenic spots commen-tary content", "scenic region traffic and scenic attractions guide" and "interpretative signs layout" and soon. According to this, this research proposed design model of rural tourism interpretation and the appropri-at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building of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s rural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and provided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the image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Rural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satisfaction; optimization; model

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诸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一个优秀的旅游解说系统可以提升游客的旅游效果,增加市场美誉度和重游率。文章选取三江县丹洲景区作为研究地,通过对游客的实地调查,运用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方法,结合SPSS数据分析软件,分析游客对乡村旅游解说系统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解说系统的优化方案,为构建合理高效的乡村旅游解说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研究区概况

丹洲景区位于三江县融江下游一个四面环水的岛上。景区内的丹洲村属多民族、多姓氏杂居的村落。景区内民风淳朴,文物古迹众多,环境优美,素有“家家盆景,户户奇石”的美誉。丹洲景区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景区、广西历史文化名村。景区的游客类型以自驾车散客为主。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17.0对游客的社会属性以及对景区的旅游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评分进行相关分析;并运用IPA法,对各解说要素的重要性和表现性进行评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景区的乡村旅游解说系统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于对丹洲游客的问卷调查。调查实施时间为2014年6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丹洲景区游客较为集中的丹洲书院、东门城楼、北门城楼、码头、返程渡船等地对游客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辅以人员访问,共随机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7份,其中有效问卷295份。

调查结果与分析

游客对丹洲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分析

游客对丹洲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整体评价中,有47.7%的游客认为一般,有16.6%的游客表示满意,有35.7%的游客表示不满意。这说明丹洲景区目前的旅游解说系统有待完善。

利用SPSS17.0对游客的社会属性与对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评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l。

从分析结果看,游客对丹洲景区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与性别、年龄、职业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学历.收入和出游方式负相关,其中学历与游客满意度的相关性较为明显;游客的学历和收入越高,满意度越低;团队游客相比散客满意度高。

游客对丹洲景区旅游解说系统要素的重要性和表现性评价的IPA分析

IPA(l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即重要性与绩效表现分析。首先,确定所要考核的观测变量和考核分值范围;然后,分别确立各观测变量的重要性(I)及其表现性(P)的分值,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见表2。

在表2的基础上,画出标有刻度的lP图。游客对18项解说要素重要性评分值的总平均数为M(I)=3.68,表现性评分值的总平均数为M(P)=3.16。所以本文在分析时用I=3.68和P=3.16作为象限的分界线(图1),将IP图切割成四个象限。图1中的小黑点表明解说要素的位置,数字“l”至“18”分别代表18个解说要素。

第1象限要素分析第1象限的要素表现性和重要性都很高。落在第一象限的4项要素分别是“2.导游员服务态度好、热情大方”、“5.导游词对主要景点、土特产及美食进行解说”、“12.景点、景观解说内容简明、准确、生动”、“15.交通节点指引标识内容清晰,导引性强”。根据数据分析也看出,除第15项之外,其他3项,重要性和表现性的差值较大。因此,景区应加强导游员的培养与培训,通过导游员这扇窗口,使丹洲的风物人情更好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第Ⅱ象限要素分析第Ⅱ象限的要素表现性高而重要性低,包括“6.标示牌所选材质与环境协调”、“7.标示牌颜色美观,与环境协调”、“9.标示牌的高度合理”、“16.旅游接待设施标识内容清晰,导引性强”、“18.环境及安全管理解说标识内容清晰,警示性强”5项。其中第“6、9、18”项的表现性与重要性的差值为负值,说明丹洲景区对于这几项的建设较为完善,现状优于游客的心理预期,在今后的建设中这几方面不必再过于强调。

第Ⅲ象限要素分析第Ⅲ象限的要素表现性和重要性都比较低,包括“1.导游员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善于与游客进行沟通”、“3.导游词包含丹洲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4.导游词注重对丹洲生态美学价值的介绍,引导游客欣赏”、“8.标识牌样式与环境协调,趣味性强”、“13.景点、景观解说内容图文并茂”5项。这5项中,第1项比较接近第Ⅳ象限,且表现性与重要性的差值达到了1.32,在今后的建设中,对导游员的培养与培训仍需加强。

第Ⅳ象限要素分析第Ⅳ象限的要素重要性强,而表现不佳,包括“10.标示牌的位置布局合理”、“11.景点指引标识牌内容清晰,导引性强”、“14.景点、景观解说内容突出景区特色”、“17.一般便民设施标识内容清晰,导引性强”四项。第“10、11、17”项对游客起到至关重要的导引作用,假若建设得不完善、不科学,则直接影响游客的游览效率和旅游感受。经调查发现,不少游客在游览即将结束时还没找到闽粤会馆、丹洲书院,而非常具有乡村生态美的“融江沙洲”在整个解说系统中形象模糊,首次登岛的游客根本无从知晓。游客对第14项“景点、景观解说内容突出景区特色”的行前期望较高,而其表现性在各项要素中居倒数第5位,亟待引起景区管理部门的重视。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乡村旅游主要以散客为主,游客对自导式解说系统的依赖性较强,对景区交通及景点导引、景点解说内容、解说牌的布局、导游员的自身素质等解说要素有较高期望;这些解说要素和游客的期望均有一定差距,亟待完善。

乡村旅游解说系统优化研究

解说内容突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主旨

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是乡村性。乡村旅游解说系统的解说主旨是对“乡村性”的解说。丹洲景区的乡村性体现在沙洲、柚林、小院、奇石、美酒、腊味等风物上,这是真正打动游客的“丹洲特色”。目前,丹洲景区的景点、景观解说内容较为平淡,只对古城墙、城门、丹洲书院等文物古迹进行简单交代,而游客感兴趣的丹洲风物却鲜有提及,没有突出景区的“乡村性”特色。可针对具有丹洲特色的重阳酒、蜂蜜、柚子茶等乡村风物进行详细的解说,再配以趣味性的解说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感受,使其领略到乡村旅游的价值所在。

构建景区多层次的解说信息模式

丹洲景区现有的解说信息较为单一,在美感度、生动性、趣味性等方面有待加强。笔者认为,除交通导引等服务性的解说信息外,景区应对其他旅游解说信息进行分层,从浅层次知识传播型解说到中层次技能传授型解说,再到高层次情感价值型解说。针对不同的解说层次,运用不同的手法,设计相关解说信息。如知识传播型解说信息的设计应简洁生动,技能传授型解说信息的设计应强调游客的参与体验,情感价值型解说信息的设计要能触动游客的心灵,使其产生共鸣。

解说媒介的多元化

景区目前的解说媒介以解说牌为主,比较单一。应结合景区多层次的解说信息,打造多元化的解说媒介。如解说牌、参与性的解说设施、互动型的解说平台、向导式人员解说等等。调查中有游客反映,不知道去哪儿请导游,并且如果只是花钱请人带个路,就没有必要了。说明游客仍希望享受到高质量的导游服务,但景区的导游服务与游客之间没有建立便捷的服务通道。作为一个管理完善的景区,应拥有高素质的导游队伍,为景区的旅游解说系统锦上添花。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范文2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selecting rural tourism of business entities, employees, tourists, etc. of Shuhe Ancient Town of Lijiang as the survey object, obtained a more comprehensive first-hand data, made multi-angle analysis of these data, and found out the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of Shuhe Ancient Town of Lijiang, which have a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rural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of Lijiang an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关键词: 丽江市;束河古镇;乡村旅游

Key words: Lijiang;Shuhe Ancient Town;rural tourism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321-02

1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它位于丽江大研古镇西北4千米处,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束河古镇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鼎业旅游发展公司,投资5亿元保护束河古镇风貌,建设茶马驿栈大型主题旅游项目,分流了大研古镇的部分游客,整合丽江民居、民俗、宗教、历史等旅游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出融考察、休闲、探险旅游于一体的旅游产业。由丽江鼎业旅游发展公司牵头、投资,与村民合作,保留了纳西村民的菜地、果园、农田,由公司统一部署,村民种上规定的粮食作物,形成规模效应。公司定期给村民发放工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形式,即“企业+农户”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以束河为代表的开发模式,将为丽江农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2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者及实体基本情况实证分析

本次向乡村旅游经营者发放了90份问卷,回收86份,回收率96%,由于有的问卷的数据不全,有效问卷为85份,有效问卷率99%,同时对一些典型外地经营者和本地经营者作了重点深入的访谈,比较深入了解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相关情况。

2.1 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者基本情况实证分析笔者调查了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经济水平、曾有工作经历及风险规避倾向等个人情况以及受访者所在经营实体的性质、经营场所、设施设备、初始投资、融资方式、业务、经营时长、业务开展方式、从业人员等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以中年人为主,学历以初中为主,经济地位不高和工作经历不太丰富。束河古镇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中:性别方面,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婚姻状况方面,已婚占大多数;年龄方面,中青年人占的比例较大;学历方面,学历较高;家庭收入方面,中等偏上;经济地位较高和工作经历较丰富;风险规避倾向方面,敢闯爱拼型的占的比重较高,中间型和介于保守型与中间型居多。

2.2 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基本情况实证分析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实体中:实体性质方面,合伙企业居多;经营场所方面,主要是自有财产和花钱购置;设施设备方面,主要是花钱购置;初始投资方面,1万-5万的最多;资金来源方面,主要是银行贷款和自家积蓄;经营业务方面,主要是餐饮、住宿和旅游商店;业务类型方面,单一型占的比重较大,组合型占的比重较小;经营时间方面,经营时间较短;业务管理方面,管理水平较低;员工情况方面,人员较少。

2.3 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实体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为了全面了解实体的基本情况,笔者从经营者来源、经营模式、农民自主开发意识、本地经营者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和外地经营者对纳西文化的认识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2.3.1 从经营者来源来看,外地经营者数量与本地经营者数量相当在束河古镇实体经营者中,本地经营者占52%,外地经营者占48%。在经营者中外地人占的比重较大,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

2.3.2 外地经营者对纳西本土文化重要性重视不够为了了解外地经营者对纳西本土文化对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的重视程度,笔者对41名外地经营者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2.4%的外地经营者认为纳西本土文化对乡村旅游的发展非常重要,7%的外地经营者认为较重要,51.6%的外地经营者认为不重要,只有39%的外地经营者认为重要,说明外地经营者对纳西本土文化在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这必然会影响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3 本地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缺乏认识为了了解本地经营者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笔者对束河古镇44名经营者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64%的经营者认为乡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观光旅游,36%的经营者认为乡村旅游与普通的观光旅游是有区别的。

2.3.4 本地经营者自主开发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为了了解本地经营者自主开发乡村旅游的意识,笔者对束河古镇44名经营者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66%的经营者自主开发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意识强的占25%,意识很强的占9%。

综上所述,外地经营者对深层次纳西本土文化缺乏了解;本地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清和自主开发意识不强。

3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实体中的员工基本情况实证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笔者从员工的视觉进行调研分析。本次对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实体中的员工发放问卷60份,实际回收59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58份,有效回收率98%。

3.1 员工文化层次低、少数民族多,主要来自于边远山区在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实体中,经营者会聘请1-12名员工协助处理实体日常工作,打杂、做饭,为客人提供面对面的服务。从员工来源问卷调查数据来看,75%的员工来自于丽江市一区四县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其余25%来自于云南省其他地州市。在与经营者和员工的访谈中,笔者发现,这些员工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多数是小学毕业,最高学历是高中。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很差,自我维权意识不强,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受到经营者的影响,所以在接受新事物、学习文化知识等方面没有强烈的渴望,服务意识不强。

3.2 经营者对员工培训教育的意识不强乡村旅游实体中的员工为游客提供各种面对面地服务,因而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对乡村旅游客源和美誉度产生了影响,从上文员工来源和学历层次来看,他们来自边远的农村地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所以在语言表达、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都有待提高,为了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需要经营者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调查表明,45%的经营者为员工提供了培训的机会。在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经营者花钱、花时间和花精力培训出一个熟练而优秀的员工,并没有为自己的农家乐创造效益,甚至还没有收回培训成本时,员工就跳槽或被其他经营者“挖走”,经营者普遍不愿意为他们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导致55%的员工没有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尽管经营者意识到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素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他们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致使整个农家乐员工的培训教育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要使员工服务技能得到提高存在观念和现实的障碍。

4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客源情况实证分析

为了了解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的客源情况,笔者对到访束河古镇的乡村旅游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发放问卷200份,实际回收190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99%。调研内容包括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游客的学历结构、游客的性别与年龄结构、游客出行的选择、游客的职业结构、游客出行时间的选择、游客的收入结构、游客的出行方式、游客的出游动机、游客游览信息获得的渠道和客源地域分布。调查显示,到束河古镇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具有以下特点:①学历方面:以高学历的游客为主,专科以上的占95.5%。②性别和年龄方面:17-26岁年龄组的性别有较大差异,男性游客人数是女性游客人数的2倍多;在27-40岁年龄组中,女性游客人数明显高于男性游客人数;其他年龄组中,性别差异不大。③出行组织方式方面:主要以个人出行为主,占50%;其次是家庭出游,占40%;单位组织最少,占10%,但消费能力较强。④职业结构方面:主要以教师、学生、文教工作者、公务员、自由职业者、管理者为主,职业稳定者居多。⑤出行时间方面:多数乡村旅游者选择周末出游、十一长假、暑假、春节长假。⑥收入结构方面:中等收入群体占70%,高收入15%。⑦出行方式方面:主要以旅游巴士、集体用车、私家车为主,出租车及租赁车、公交车占的比重较低。⑧出游动机方面:主要以调整身心、吃农家饭、打麻将、参观农业生产、欣赏农村景色为主,鲜果采摘及其他动机占的比重较低。⑨信息渠道方面:亲友介绍占32%、网络占20%;电视占15%;报刊占15%;印刷品10%,其他营销方式还未发挥优势。⑩客源地域分布方面:主要分布于云南其他地州、省外、丽江市区、古城区、国外。

参考文献:

[1]王成.丽江典型乡村旅游地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10.

[2]李星群.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创业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08,23(1):19-25.

[3]史亚军,黄映晖,董清华等.城郊农村如何发展观光农业[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32-38.

[4]王秀红.上海、武汉、成都城市近郊农家乐家庭相关目标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8,23(4):77-81.

[5]古红梅.都市型观光农业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以北京海定区观光农业发展为例[J].旅游学刊,2005,20(5):30-33.

[6]粟维斌,陈尚玲.龙胜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报.2005,16(6):36-38.

[7]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8(1):76-80.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国外;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75 陂献标识码]B

一、引言

乡村旅游被认为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新的尝试,是一种新型产业,借助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资源整合,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和谐统一,乡村旅游对维护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法国是最早开展乡村旅游的国家,现在乡村旅游在美国以及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都发展的已具规模。我国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在发展水平、农业资源、农村环境以及市场成长阶段等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总体上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并引起国家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总结

(一)法国乡村旅游

法国作为欧洲第一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起源较早,利用农业资源与旅游业的有效结合吸引游客,以此带动了乡村家庭旅馆的发展。法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是得力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政府出资成立乡村旅游协会,例如“农家长租房”、“欢迎来农庄”等,并为当地居民修葺和维护民居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其次法国政府重视保持乡村的原始性,加强对古老村舍等传统建筑文化的复原与保护,鼓励当地居民围绕本地特色开展乡村旅游。再者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与政府之间巧妙的配合更是乡村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定的标准制度和行业规范内自行制定质量评定标准及相关规范,并对当地居民进行多元化、全方位指导,是农民与政府之间重要的纽带和桥梁。最后法国注重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常常多种营销并用,根据当地乡村旅游特色及地域因素对市场进行准确定位,一些中小型企业不仅向政府、行业协会积极寻求帮助,还会与竞争对手相互联合,加大与媒体的合作力度,扩大宣传的规模和影响力。

(二)西班牙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在西班牙兴起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90年代以后不断的发展壮大,目前乡村旅游收入高于其海滨旅游的收入,占据了西班牙旅游业的重要地位。西班牙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注重立法和组织管理。立法上力求做到每个地方政府都拥有本地区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其地位。组织管理上,组建乡村旅游协会,为政府、村民之间搭桥引线,西班牙一半以上的乡村旅游产业都加入了旅游协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来规范成员行为,以提高乡村旅游体验的质量。西班牙在乡村旅游发展上还有一个亮点――将乡村旅游纳入国家旅游业统筹考虑。最为代表的属1992年推出的“激活和优先计划”以及2000年实行的“全面质量管理计划”,高效激活了乡村旅游,促进产品多元化,并从旅游目的地建设到旅游管理、环境保护、旅游安全等十个方面着手全方位的提升了产业素质。

(三)美国乡村旅游

美国乡村旅游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形式较为多样化,利用森林、渔村、牧场、农业等资源开展观光或者度假型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美国经历了从一小块公共游憩地到大肆开发破坏生态自然环境的过渡,所以吸取教训后的美国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紧紧围绕乡村的自然景观、农业资源以及本土的风俗文化等为宗旨,回归自然,实现良性循环。美国乡村旅游强调其社会意义的重要性,客源主要针对国内居民,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征收税款等在宏观上给予支持和调控。尤其各州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重视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不仅通过税收提供资金支持,还专门设立服务机构为当地提供相关服务和旅游营销。另外,美国鼓励各州政府简化申报程序,对申请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或村庄在手续上给予一定的简化并在一定政策范围内适当降低申请门槛。再者,美国乡村旅游善于借助节庆、事件、项目等营造氛围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营销,打造品牌节会、展会,极大丰富游客体验,吸引游客,拉动游客消费。

(四)日本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在日本一般被称作绿色旅游,是在绿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渔村、山村或是农庄等地区进行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享受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战后日本快速的城市化使农村面临衰落,为了促进城乡之间的平衡,激发农村新的活力与激情,日本政府全力促进绿色旅游的发展,可以说,绿色旅游是在日本农业政策和地域开发政策的背景下得到成长的即。在规划开局上,倾向自然地、乡村意向,采取得当的措施去激发乡村居民的工作热情和干劲,使绿色旅游产业与开发政策、农业政策、城镇居民的旅游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辨明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基础上制定有效的乡村旅游政策。另外,日本在发展绿色旅游的同时,注重城市与农村之间交流的对等与互动,不可将其分开进行对待和研究,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对绿色旅游发展进行动态跟踪,及时解决城乡之间交流的障碍。

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建议

(一)政府主导,促进资金到位

在上述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经验中可总结出其共通点,就是政府主导,乡村旅游首先要引起国家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及“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都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国家及各级政府应该发挥积极主导作用,不仅从宏观层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制定政策法规,进行规划营销,还应帮助村民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电力、排水等纳入政府职责范围。充分利用村民原有的道路、果园、院落、林地、鱼塘等盘活资产,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二)重视旅游资源评价,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工作

要想使乡村旅游得以顺利开展必须事先做好对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及科学规划工作。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要想从源头把握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必须高度重视对旅游资源的评价,适时调整策略,秉着其规划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城乡规划相协调的原则,深入调查其乡村旅游资源并进行归类整体,抓住主题与重点,重视对生态环境及人文资源的保护,分步骤有节奏的按照规划实施,规划不能一蹴而就,要分清主次、缓急、远近、轻重,梯度推进。

(三)规范行业标准,完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阶段,关于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及相关法律政策尚不健全,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前提下,应结合我国当下实际发展情况,稳步完善行业标准及行为规范,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合理组建行业协会,规范经营主体的行为,维护游客切身权益。认真归纳整理我国关于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旅游方面的文件及政策,围绕乡村旅游规划、游憩地土地利用、乡村旅游管理条例、生态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经营主体上岗规范、质量安全投诉等方面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推动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四)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创建乡村旅游规模化、独特化

国外乡村旅游能够得以发展壮大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保持乡村的原汁原味,在政府、协会及农户的努力下使乡村旅游形成规模,打造本地特色品牌。而我国目前由于资金、技术、制度等多方面原因,乡村旅游的目的地较为分散,规模较小,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处于较低层次,在这方面,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综合考查整合乡村资源,健全产业经济结构,为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独特化发展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与体验。

(五)强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水平

我国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对乡村旅游发展认识不足,缺乏集体主义思想,存在私心或争抢即得利益等现象。借鉴国外经验,我国也应该让政府牵头组建以乡村旅游为主要工作的组织及协会,帮扶当地村民,有效指导村民科学合理的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产业,梳理清楚社区、政府、协会、村民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强化对村民的教育及培训,提高村民对乡村旅游的深入认知,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为农民带来收益,增加就业途径,鼓励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决策中去,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六)重视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

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欧美国家对产品的营销非常重视,有效的营销方式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与推介,更好的吸引游客前来消费。我国应该根据各地地区差异性推出不同的营销手段,创新营销策略,不仅可以根据当地的民风民俗创办节日营销、民俗营销、假日营销等,随着互联网的兴盛,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营销,将本地区打造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广泛推介宣传。加强同质或异质旅游产品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联合宣传共谋发展取代恶性竞争。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

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有效地被保护起来,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3)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甚至外语和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

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养成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在旅游乡村,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突出,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非常冷清。

(三)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极易短视,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缺乏科学管理、监控,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1)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生活资源压力大,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档次、大投入,或南辕北辙,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

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要求规划先行,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支持节能节水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

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不乱排乱放废弃物,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乡村游;要以身作则,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适时恰当地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乡村旅游地应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协调好游客集中期间的各项工作,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此外,乡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环境要效益,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丰富深厚的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游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游客应加强环保自律。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其行为方式同样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是外来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靠广大旅客支持,游客应该提高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规章制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态;竞争策略;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079-03

0 引言

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一方面其乡村地域广阔,独特的条件、文化内涵和人文环境,使其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另一方面,重庆的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空间上还需要提升和引导。根据重庆的独特背景和全国各地旅游产业集聚现象的大量成功,重庆也可以尝试走产业集聚道路,大力发展并规划乡村旅游,提升区域旅游经济的竞争力。

重庆有意识的乡村旅游自2000年才开始自主发展,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重庆有渝中、沙坪坝、九龙坡、渝北等九个主城区,长寿、永川、合川等19个区和潼南、垫江、大足等21个县都有各自特色的乡村旅游,这些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通过集聚、合作、资源和信息共享形成了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1 重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重庆市如今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品位档次较佳,多数景区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截止2009年底,重庆市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大致有五种:①农家乐及乡村饭店模式。这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式.目前,全市的“农家乐”数量已多达3650余个,主要分布在“1小时经济圈”区域;②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这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形式,典型资源有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等;③乡村自然森林及生态景观模式;④乡村古镇及民俗模式,人文民俗活动.主要分布在各级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风情村;⑤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如表1所示:

表1 重庆市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2 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2.1 构建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特点,我们选择从效益竞争力、规模竞争力、区域合作竞争力、区域品牌形象竞争力、集聚经济竞争力、区域环境竞争力、集群创新竞争力、区域资源竞争力和区域营销竞争力等九个方面来构建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前两项为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可直接衡量的竞争力因素,是集群在市场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现阶段的生存发展能力、满足市场需求和争夺市场的实力,选用可以量化的数据对其进行衡量。后七项为产业内在的、不可直接衡量的竞争力因素,它们代表了产业集群未来发展应该面对的方向和发展潜力,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决定着产业集群未来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定性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

2.2.1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根据已经建立的乡村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本研究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选取了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市经委和部分乡村旅游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

2.2.2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依据层次分析原理和程序,聘请有关专家,自上而下地对各层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构造判断矩阵。该文章采用9标度法对重要性进行量化。(见附录1)

2.2.3 指标权重的计算

利用公式和调查问卷(见附录1)选取的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经委和部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利用问卷得到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2-4所示。

表2 一级指标权重和一致性检验结果

表3 二级指标权重和一致性检验结果1

表4 二级指标权重和一致性检验结果2

由计算可知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如表5所示。

表5 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

通过上表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权重表可知,在区域合作竞争(0.057)和区域营销竞争方面(0.060)的权数较小,即为这两个因素对产业的总体的影响因素较小,即: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在长期以来还是比较重视合作,在营销手段方面,也在不断的创新和跟进,这两个指标上能表现出比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在集聚经济竞争和效益竞争这两个方面竞争力较弱。这说明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长期以来是把精力放在了营销和联合、合作方面,而在通过集聚形成集聚经济,并获得高利润方面的关注度不强。从指标权重的大小上来看可以认为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提升的关键性因素是集聚经济竞争和效益竞争,它们是制约重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3 制约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生态因素分析

产业集群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好比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互利共生,分工协作,互相作用;在竞争中相互合作,获得自己所需,达到共赢。同理,企业也能通过共生、分工协作提高集群企业的生产效率,获得经济规模。以上述实证结果和生物群落的生态特征(共生性、差异性和竞合性[3])为依据,找出制约重庆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因素。

3.1 集群内企业生态位重叠严重,差异性小,导致恶性竞争循环

在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内已实现企业共生,但主要是以竞争和偏害为主的共生。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生态位重叠严重,造成了企业对同质资源的激烈竞争,降低了集群的共生质量。首先,内部的发展模式较少且现在还主要是处于以农家乐为主,企业的性质雷同现象严重,企业的产品项目类型单一且原生态的东西太少,由于同质同构的产品多、相同的目标市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助长了企业的短期行为,导致恶性循环。其次,在服务项目上,各个地方几乎统一,缺乏差异,几乎没有创新可言,有的甚至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质。

3.2 产业集群“种群”不完善

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内部的“种群”种类不完整。首先,产业网络中的产品开发、技术测试、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的机构数量非常少且能力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效益竞争能力。由于缺乏产权保护机构,所以产品之间很容易相互模仿,滋长了“搭便车”行为,导致集聚经济竞争弱。其次,集群网络结构不够合理,现阶段还主要是以农家乐服务模式为主,规模偏小,开发能力弱,且无法很好的通过简单的集聚来满足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

3.3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生命周期不匹配

首先,在集群增长方式上不能满足生长期产业集群发展目标的要求,成长期期间虽然可供开发的资源和市场还是比较广阔,但是由于缺乏一个健全的乡村旅游管理机以及我国相应的旅游法规不健全,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盲目、无序、混乱状态,一味的采取盲目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根本没有从长远角度(比如品牌形象等)去思考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其次,集群与环境的协同进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产品的同质化,政府调控力度小,胡乱开发现象严重,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注重本土味、原生态的开发越来越少。

4 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生态的选择策略

4.1 生态位分离策略

生态位分离策略是指集群企业基于缓解由于企业生态位重叠度高而带来的激烈竞争而采取的各种降低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生态位重叠度的手段和措施。对于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企业、产品同质化,服务项目、活动内容单一等问题,集群内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组合和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选择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发展重点进行开发和经营,抓住乡村旅游的本质,开发特色、经营特色,比如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房屋外观造型、家具设施色调搭配)应突出和反映当地文化背景和内涵。硬件设施建设不应一味的追求“高贵”(高价格)而应该实用。在特定节气举行一些带有参与性、体验性的独特地方风俗习惯活动

4.2 生态位的控制与优化

企业的生态位是企业在生存竞争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并在竞争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变化[8]。生态位的控制与优化是指企业在竞争中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调整影响其生态位的方向变化,从而获得竞争优势,降低竞争压力。在类似于生物群落的集群群落中,集群内企业应该协作的建立起产品开发、检测中心,使之成为高壁垒进入的技术,从而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那些“搭便车”现象,也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例如,开发出多种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使得产品异质化。

4.3 有所偏重的调整集群的发展模式

政府应该在重庆乡村旅游集群粗放型增长的同时,给予一定的规划和引导,健全管理体制和法制法规,实施规范化管理,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再盲目和混乱。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监督、鼓励并支持集群内部的各个企业积极的创新,处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有关问题,按照实际情况设定经营标准和质量要求,控制农家乐规模,取缔和罚处服务质量不合格或未挂牌的黑市经营户,避免市场上的低价恶性竞争,在保证乡村旅游的质量的同时又保证能控制数量和规模,抓住乡村旅游的资源特色、优势,摆脱现经营中的小农意识,加强联合和整体宣传力度,扩大其美誉度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吴红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岁月联盟,2010-06.

[2]王爱忠,娄兴彬.重庆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空间结构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3]李辉.产业集群的生态特征及其竞争策略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57-62.

[4]徐蓓.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及其生态化模式发展的探讨[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56-58,68.

[5]陆小成,罗新星.基于资源整合的产业集群生态位协同演化模型及其K-R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92-9794.

[6]梁嘉骅等.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企业竞争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李东亮,吴绍琪.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7):458-460,489.

[8]武玉英,田萌.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研究[J].企业管理.2008,(6):174-176.

[9]陈娟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对策;秦皇岛市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据史载,我国的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有历史可查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缓解都市居民的生活压力,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缩短城乡经济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乡村旅游产品,对于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秦皇岛的乡村旅游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秦皇岛乡村旅游的特性,提出适合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开发模式。

一、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目前秦皇岛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乡村旅游点有6处,分别是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山海关望峪山庄、昌黎葡萄沟、卢龙鲍子沟、抚宁董家口长城、板厂峪。青龙的花果山、五道岭、水泉沟、等乡村旅游点也已开始起步并在不断完善。现已开发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农业观光园,典型代表为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和望峪山庄,两个园区均为参与性和观光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园区;其次为乡村自然风光,典型代表为板厂峪长城,其内发现了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同等价值的明长城砖窑群遗址。

二、秦皇岛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宏观管理力度不够:(1)管理机构不健全,政府作用没有充分发挥。(2)相应的政策法规欠缺。(3)缺乏整体规划控制。2,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有限:(1)从乡村旅游经营者角度看,对本地资源分析不够,对开发乡村旅游地所需要的条件认识不足;其次表现为对乡村旅游的市场认识不足,多数开发商总是一厢情愿地把所有的城市居民纳入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范围。(2)从乡村旅游目标客源角度看,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定位于那些高度商业化的大、中城市。(3)从经营理念的角度看,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对于乡村旅游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不够重视,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也不强。3,无序盲目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1)对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交通工具的大量涌入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游客遗弃的固体垃圾及不合理开发建设,造成了植被的大量破坏。(2)对社区文化环境的影响。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从而乡村失去对都市旅游者的吸引力;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受到破坏。4,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5,产品系列化、深度化不够:(1)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2)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

三、秦皇岛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开发模式选择:综合国内外研究的成就,结合秦皇岛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秦皇岛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选择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其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该模型全面概括了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机制、参与形式和他们对整个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乃至最终结果的影响。参与式乡村旅游模式与传统旅游及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现将这三种模式的特点做一简单比较:

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包括社区、农民和当地政府;其利益主体是社区、农民和游客;它所关注是长远利益、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多方面利益;带动性强,参与积极;在农产品转化方面所进行的环节少,直接将农产品转化为货币。从总体效益来看,农民增收,环境美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旅游的开发主体是旅游企业;其利益主体是旅游企业和游客;它所关注的是近期利益和经济效益;示范性弱,参与难,带动性较慢;在农产品转化方面虽然环节较少但是进程较慢。总体效益来看,企业增收,农村环境退化,资源逐渐丧失。

传统农业的开发和利益主体都只是农民;它所关注的也是近期利益和经济效益;增收难,对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农民会出现不愿种地,消极抵触现象;在农产品转化方面进行的环节较多,进程也慢。从总体效益来看,会造成城乡差距加大、投资回报低,生态环境恶化。

四、秦皇岛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1 开发原则:(1)合理规划,维护和突出特色。(2)依法开发原则。(3)原汁原味原则。(4)市场主体原则。(5)可持续发展原则。(6)客益兼顾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