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语言训练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语言训练法范文1
【关键词】书法训练;个案分析;结论;作用
弱智,又称精神发育迟滞、智力障碍。患有此病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就是运动、语言方面较差,坐、立、行及语言方面发育都比较迟缓,并伴有理解能力、计算能力、动作协调性、自控能力、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能力及人格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弱智儿童是因为先天性脑发育不全或脑损伤造成的智力水平低下,目前在医学上尚无有效的医疗康复手段的时候,教育训练尤为重要,医疗的尽头即为教育的开始。书法训练治疗是一种结合调心、调息、调身三类方式对身心(形体与精神)进行锻炼,利用书法或书法相关的活动作为治疗的媒介,以增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心理治疗措施。希望能通过书法训练作为治疗手段,一方面提高弱智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技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其心身状态得以改善,增强其各种心理能力,使其各种心理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补偿。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类机构都在对弱智儿童进行多种康复训练:音乐治疗、运动康复、观察力试验……并配以文化知识教学。在此期间,我到一所特教学校实习,接触到了不同方面的特殊儿童。在校方的指导下开设了兴趣小组,开始对智障儿童进行书法运作训练。以下是我实习期间对一个案例进行简单的总结分析。
一、研究对象
姓名:小明(化名)性别:男年龄:12岁
入学时间:2007年9月 类别:唐氏综合症
二、特殊表现
1.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很难注意到老师或者同学与他讲话。注意力差,目光呆滞。2.语言能力薄弱。语言问题比较大,有语言障碍,发语音困难,只懂几个极简单的命令。3.动作发育迟缓。很少离开座位参与到同学们的集体活动中去。4.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被别的声音、鲜艳色彩的事物所吸引。5.对周围的任何环境都缺乏兴趣。老师在上课时自顾自在的发呆,不能跟着老师融入到课堂上去。6.喜欢音乐。一听到歌曲,就情不自禁的靠近甚至手舞足蹈。7.无目的活动多。经常一个人游走,使老师或家长很难理解。
三、情况分析
该生属于典型的唐氏综合症,先天智力障碍、学习障碍,程度为中等,除了对数字不敏感外,对文字的认识还能慢慢接受。由于家长的不理不睬和缺少同伴的生活,使得他十分任性和自卑,不懂的如何与人交往以及融入群体,对新环境恐惧。
四、措施
以书法训练(软笔书法)为切入点,在每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加以关注、引导,提高他注意力的持久性,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培养他的恒心与毅力,增强他的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五、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次接触毛笔时被研究对象对这种笔感到很好奇,于是我趁热打铁将文房四宝的名称、功用和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介绍了一遍。他对此产生了兴趣,这对接下来的治疗有着里程碑式的进步。
这个阶段主要是引导孩子入门,了解书法的大概,想办法使其对书法产生兴趣。
第二阶段:学习书法已有一段时间,经过对握笔、用墨和楷书横画的训练后,小明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了懈怠情绪。在写横画的过程中,运笔不到位、匆匆了事,写的“横”完全没有笔法可言。对此,我将训练方法和内容及时做了调整。示范用毛笔画画,画了一个人形,小明却嫌麻烦又将其简化。我顺势把他的“画”修改成一个篆书的“人”字,开始引导他学习篆书。
此阶段孩子已经略微进入状态,并且出现了常有的懈怠期,这个时候老师应该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方案,使之更加符合被治疗者的实际情况。
第三阶段:当我空余时间在教室练习书法时,他会主动靠近并在一旁默默的观看着,等我写完时会对我露出一个天真的笑容,表达他的想法说“老师写的真好”。
到了这个阶段,被治疗者已经能时常对教他书法的老师微笑了,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说明他已经不再完全封闭自己的内心,而是试着与外界进行沟通。
第四阶段:接近最后阶段的时候,带领学生参观书画展,一幅幅装裱过的书法作品无疑对孩子们有着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孩子们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小明表现出来的则是非崇拜和钦佩,并在回学校时告诉老师希望长大能当一名书法家。与此同时,回家后的小明也让父母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对他的态度大有改观,这更让他的内心逐渐阳光起来。
治疗进入到了尾声,小明的情况也让人十分惊喜。他已经能主动用简单的话语与老师同学或者父母进行沟通,并能简单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注意力也能较好的掌握,而父母的肯定也让他信心十足。
六、阶段效果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教育,小明对书法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学习习惯也慢慢养成,开始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锻炼,自信心增强了,注意力的持续性也有所提高。书法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刻苦、反复的训练。
七、讨论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书法行为干预对弱智儿童的注意力(包括注意的稳定性、选择性和灵活性等)的提高都有明显的康复作用。而对他们的心理康复也有了显著的治疗功能。书法行为干预就是书法艺术和书法相关的行为活动的成效来实现干预的目标,使书者能恢复、维持和促进个体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
八、结论
书法运作训练对弱智儿童的康复确实存在着治疗作用,并分为以下几点:
1.书法训练能帮助弱智儿童改善心理情况。在训练过程中,明显改善了弱智儿童的阴性症状,减轻其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对唐氏综合症也有一定的康复效果。香港大学的高尚任教授指出:书法除具有文字、艺术的功能以外,也同时具有心理治疗的高附加值。它结合运用调心、调息、调身三类方式对身心进行锻炼,实不可以轻视。
2.书法训练有利于提高弱智儿童的注意力。弱智儿童大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知识范围狭窄。而让他们练习书法运作,通过手的触觉、眼的观察、直接书写,手眼并用,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既容易做到,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书法运作可减少多动儿童的分心行为,在注意力、对自己的能力、成就及对外界接纳的态度方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3.书法训练能有效的培养弱智儿童的良好性情和道德情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书法给人情感上的冲击力更加直观与明显。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有的描绘各种情景,有的表达不同情感。通过欣赏这些书法作品,可以帮助弱智儿童明白,他们自己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宣泄内心的情感。实践证明,经历一定书法训练的弱智学生,往往性情温和,情绪稳定,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
4.书法训练有利于提高审美意识,培养一技之长。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和训练,弱智儿童完全可以用自身特有的书写工具,运用自身特有的艺术手段,通过笔法、结构、布白等进行审美理想的追求,创造出一个变幻无穷的艺术境界。
总的来说,在书法教学中,我们通过组织弱智儿童观看有关录相、参观书法展,欣赏拙朴浑厚的隶书、遒丽趣味的篆书、精致的欧体、秀媚的赵体、刚劲的柳体,可以使弱智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条件下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怡情养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欣赏美、评价美、塑造美,领悟到书法作为文化艺术瑰宝的魅力。同时,弱智儿童直接参与书法练习又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对于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将来自立于社会都至关重要。
但是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书法教育也是这样,对于弱智儿童而言,教育者需要更多的是耐心和爱心,并且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书法课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既相辅相乘,又相互促进),要合理选择,有所侧重。我们深信,通过书法运作训练治疗,弱智儿童的注意力、动作、情绪及心理健康定会有所改善,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儿童语言训练法范文2
关键词:听觉训练法 以听为主 先听后看 听障儿童 声音
大多数听障儿童都具有可利用残余听力,通过配戴合适的助听设备,可以让他们听到声音。声音的听到和听清为听障儿童学习有声语言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那么,怎样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使听障儿童能够听懂声音、掌握语言,最大限度地缩短与健听儿童的差距,是学前语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进行了“以听为主,先听后看”听觉训练法的探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以听觉为主导,培养孩子听的兴趣
听觉在儿童的智力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学习语言方面,听觉的运用可以使孩子更好地模仿和分辨声音。因而平时无论是在集训课上还是个别训练中,我充分利用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尽量避免视觉辅助手段的介入,这样有助于孩子养成利用听觉捕捉信号进行思维的习惯。在听觉训练的初期,我耐心教辅孩子,鼓励他们参与学习活动,采用听音放物、听声寻物、听音乐做动作等有趣味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听到清晰的声音,对声音的出现会有所反应。如听到一个声音就钓起一条小鱼,或是把转筒按顺序摆好等等。经过这样长期的、反复的训练,能使孩子逐步建立起声音的概念,激发孩子对声音的兴趣,学会等待声音的出现,培养孩子初步的聆听习惯。
针对听障儿童视觉优先于听觉的特点,我在康复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听障儿童的听觉注意力,使孩子逐渐养成听觉优先的习惯。如在孩子熟悉了自己的名字后,在集训课上,我有意识地遮掩口形,让孩子完全通过听觉辨别自己的名字。在个别训练课上,我刻意地坐在孩子听力好的一侧,尽量避免视觉线索,让孩子更多地利用听觉捕捉声音,进行认知、思维。在通过听觉不能辨认的情况下,再结合视觉,让孩子看一看,再听一听,反复几次,最终达到听到声音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视听结合手段,有助于加深孩子的听觉记忆,加深孩子对有声语言的理解。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听障儿童会逐渐淡化视觉优先认知的习惯,他们通过听觉就可以捕捉到认知信息,自然不会再有意识地去寻找老师的口形和表情了。
二、以日常生活为主题,扩大孩子的听觉范围
要发展听障儿童的有声语言,就要给他们一个学习语言的环境,扩大孩子听觉的范围,引导孩子发声。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平日周边的生活环境,都是孩子们学习语言最直接的来源。因此,我注意围绕日常生活内容为主题,开展生活化主题性教学,有效扩大了孩子的听觉范围。比如我利用孩子们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征,设置了“可爱的动物”这个语言教学主题。在这个主题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仔细听一听小动物的叫声,再出示小动物,认真看一看小动物,让孩子们观察认识小动物的特征。接下来可以让孩子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或听一听老师的描述,综合听觉记忆,找出老师描述的小动物。这样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方式,孩子很感兴趣,学习情感很浓厚,使聋哑学生的听力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再如创设情境小熊请客,我精心地布置了一个小熊的家,告诉孩子,小熊请好朋友来做客,准备了很多好吃的食物招待好朋友。听一听,好朋友来了,他们都是谁呀?每个小动物都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叫声,孩子们听到叫声都很兴奋,听到叫声就知道是哪个小动物来了。先入为主的声音有效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望,使孩子迫切地想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再仔细地看一看这些图片,这时我展示出相关的图片和模型,让孩子观察。这样音义结合的方法,更能帮助孩子加深对声音的理解,听觉范围不断扩大,不仅激发了孩子听音的兴趣,更是提高了孩子的听觉技能。
三、以游戏为载体,培养孩子的听觉注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尤其是在幼儿期,游戏显得更为重要。除了语言外,听障孩子的其他机能和健听儿童几乎一样,听觉的缺失使他们的视觉更加发展。听障儿童自幼就用眼睛观察周围、认识大自然,积累了许多感性的经验。但是他们不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游戏便成了他们的首选。针对这个特点,我在日常训练中以听障儿童已有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结合日常生活中孩子感兴趣的内容,以游戏的方式,让听障儿童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语言。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我认为这是训练提高听障儿童听觉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学中,我注意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声音,立足于孩子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背景来设计训练孩子听觉的游戏活动,从孩子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让孩子听一听、看一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直很高,他们乐于听,乐于学,乐于说,这样就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语言。比如辨音训练时,为了避免孩子对声音感觉枯燥、乏味,我依据儿童都喜爱小动物的天性,设计了“听一听,谁哭了”、“看一看,小动物的家在哪里”等等游戏,让孩子听到一个声音就帮助一个小动物找到家。孩子听到小猫“喵喵喵”的叫声后,先让孩子说出小动物的名称,然后再出示玩具小猫。这样的听视结合有效激发了孩子的听觉兴趣,孩子的听觉注意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
四、多种感官参与,丰富孩子的认知体验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认知建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小孩子最喜欢动手,因为他们的思维跟随他们的感官,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导,喜欢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听障孩子也不例外,在语言训练中,让孩子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画一画,孩子们热情高涨,听觉注意高度集中,完全是主动学习说话的,对声音的刺激一点也不觉得枯燥,而且还乐此不疲。如在进行好吃的食物这个主题时,在孩子们对水果有了整体认知后,让孩子们画一画自己喜欢的水果,并涂上颜色。在绘画过程中,让孩子说一说画的是什么、这种水果是什么颜色的,甚至于说说是什么味道的。实践证明,操作活动与声音符号的有机结合,有效加深了孩子的听觉记忆。可见,多种感官参与的语言认知,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听觉技能,还从多方位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丰富完善了孩子的认知体验。
五、以适时沟通为契机,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
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最终目标是学会沟通、与人交流。我意识到教给孩子的并不是让孩子记住几首儿歌、会说几句话、回答几个问题,而是让孩子能够与人正常沟通交流,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沟通的需求、表达的欲望。平时我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沟通意识,抓住时机,有效地促进了孩子的沟通意识及表达技能。比如,孩子要喝水时,他在此之前即便是已会说“喝水”这个词,他也可能不说,只是指指自己的嘴巴,表示口渴,这是听障孩子的通病,因为这样更简单省事。这时我就及时询问:“你是说要喝水吗?”然后等待孩子的回答,并让孩子再用语言复述一遍。由于听障儿童语言相对于思维的不同步性,我注意给孩子留有一定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而不是迫不及待、简单地帮孩子倒水完事。
儿童语言训练法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心理健康
一、前言
目前,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如今的儿童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她们从在妈妈肚子里到出生都备受关注,家长的溺爱加上不正确的教育方式,非常容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包括自私、不关心别人、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及依赖性非常强等。由于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存在,对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堂。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因素主要是父母的素质和生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以及教师的评价等,这些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三、学前儿童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学前儿童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攻击、自卑及过度依赖。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这些问题。比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法、榜样示范法、移情训练法以及强化法等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培养学前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措施
1.培养家长良好的教育方式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这是众所周知的。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儿童良好的健康心理,也要做好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环境。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为此,学前教育的组织者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讲解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相关知识;第二,幼儿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将孩子的情况和家长进行沟通,这样通过双方的交流来帮助孩子;第三,对于教师发现的个别孩子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引起重视,多对孩子进行引导。
2.注重儿童生活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生活规律和规范的生活习惯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比如,早上到学校,教师可以先和孩子说:“小朋友早!”并让小朋友养成和教师打招呼的习惯;要教育孩子吃完水果后,不要乱扔果皮;吃饭前要洗手……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行为,对于小朋友来说,长期坚持下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幼儿教师要记得经常提醒,同时给他们讲解这些好习惯的好处,这样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对健康心理的培养也是非常有效的。
3.通过游戏等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有趣的、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游戏类活动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在各种有趣的游戏中,儿童可以体验到自由、愉悦等。同时,通过愉快的游戏可以缓解儿童遇到的心理紧张问题,避免抑郁心理。另外,游戏类活动还可以帮助儿童建立互动,参与性也会逐渐增强。因此,健康、积极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儿童语言、动作、表达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中使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4.给单亲儿童更多的关注
从目前我国对离婚率的统计来看,离婚率逐年增多,这样单亲家庭的儿童也变得越来越多。父母离异和不幸福的家庭势必会给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因此,相比较家庭美满的儿童来说,单亲儿童的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很多都表现出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等。对于学前教育教师来说,对这些儿童必须要特别关注,必要时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给他们更多的爱,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影响他们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学前教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心理素质也要特别好,要做儿童的榜样,使他们在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关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这样,学前儿童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蔡志华.家园互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