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的研究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的研究背景范文1
一、背景
川西高原传统畜牧业的游牧方式伴随人口和牲畜的增加,往往由于超载放牧造成生态环境退化,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四川省近年来大力推行牧民定居行动,引导牧民由游牧生活变为固定居住的现代生活方式。但实践中定居牧民虽然有了住房,但由于过于依赖畜牧业,而定居点旁又缺乏足够的草地供他们扩大养殖规模,产生了牧民从定居方式向传统游牧方式回流的现象。如果不能增加牧民的收入来源,游牧的传统生产方式就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居而不定”的现象就难以解决[1-3]。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了使牧民能够安心定居,开源增收,最终解决牧民“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4]。
二、牧民定居点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有助于增加牧民收益,转变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
传统畜牧业下的牧民收入增长异常缓慢,广大牧民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牧民定居行动解决了牧民的居住问题,但牧民要摆脱贫困,必须增加收入来源,实现经济转型。利用牧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以牧民定居点作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带动牧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同时可以凭借旅游业的发展,发展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业,转变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有助于转移牧民定居点的富裕劳动力,优化产业结构
由于畜牧业有结构性和季节性的差异,定居后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和冬春季节牲畜圈养带来的较多空闲时间,都会产生剩余劳动力。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能带来众多游客,在形成人流过程中,必然伴随大量的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能创造丰富多样的就业机会、商业机会、发展机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牧区经济增长,还能形成以乡村旅游为中心的产业链条,推动牧区产业分工,如藏家乐经营、畜牧、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建筑装修等;对于拉动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有助于消除地区发展不平衡,促进新农村建设
旅游业能在帮助牧区居民在脱贫致富的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的发展,如环境卫生、广播电视、通讯、文化娱乐等设施都会在旅游过程中逐步完善。而在旅游活动中,游客的语言、举止以及对卫生、环境的知识都可以和当地居民形成互动,形成文化交流,帮助居民逐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促进乡村环境的改变,提高乡村整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5]。
(四)有助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旅游业发展瓶颈
由于川西高原牧区海拔较高,旅游淡旺季差别大,硬性酒店等旅游服务设施投入大,运行成本高,淡旺季经营不平衡,经营弹性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民居接待,不但能缓解游客住宿难、吃饭难、停车难的问题;还是富有特色的体验型旅游产品,能给游客带来原真的民族文化体验。
三、牧民定居点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一)发展方向
根据国际旅游发展趋势,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和川西高原牧区的实际情况,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充分利用牧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民族风情,打造民俗体验、牧业观光、户外露营、时尚运动等参与型、运动型、科考型的综合型乡村旅游产品,发展富有民族风情和牧区特色的乡村旅游。
(二)发展原则
1、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结合
将牧民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配合藏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富民安康工程,制定定居点建设规范和民居接待服务规范相关标准,集中旅游、农业、畜牧、扶贫、民政等部门力量,改善交通、水电、环保、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开展旅游服务的技能培训,提供技术指导和金融支撑,引导农牧民群众按照现代市场配置的要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家庭与市场相结合,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2、现代畜牧业与旅游产品的结合
在主要的牧民定居点旁,以现代畜牧产业为支撑,依托现代化草场和畜牧养殖场,打造藏区牧民新村示范点,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休闲体验等服务。通过建立现代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产品开发基地,围绕生产――收购――运输――储藏――保鲜――加工――销售这一产业链条,鼓励企业、集体、个体与农户合作进行畜牧养殖,开发附属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牧民群众收入。
3、民族特色与现代标准的结合
牧区发展乡村旅游,既要保持建筑装饰、饮食习惯等民族特色,深度挖掘弘扬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打造民族歌舞、特色美食、工艺美术等旅游产品,增加游客的体验度,培养牧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在安全、卫生、环保方面必须加强乡村旅游服务设施的功能性建设,如对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要走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之路,同时提供培训来提高经营者整体素质,强化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6]。
4、露营旅游与帐篷新生活的结合
露营旅游是户外旅游的一种形式,高原牧区发展露营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露营旅游和藏区牧民“帐篷新生活行动”结合,一方面可以充分整合四川帐篷新生活行动为牧民所提供的10万多顶帐篷及折叠床、钢炉、太阳能照明、多功能提水袋等必要的现代化露营设施,避免重复投资建设,给出租设施的牧民带来收入。另一方面,更加熟悉游牧生活的牧民可以为游客提供搭建帐篷、购买商品、骑马游乐等服务[7]。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结构模式
牧民定居行动的持续性与人为活动的分异性,决定了牧民定居点有不同的结构和发展阶段;与之对应的乡村旅游开发,也应该有相似的结构模式。根据不同的定居点类型,可以开展相应的旅游项目,具体模式设计如表1所示。
1、县城定居型
县城定居型是一种依托县城, 引导牧区人口向县城集中的集中安置模式,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畜牧业比重相对较低,二三产业有一定发展。县城周围往往具有标准化牧民定居村。这种定居点适宜发展畜牧业加工基地和特色农产品交易点,提升加工业和旅游业比重,延伸旅游产业链,建设民族酒店、制作出售特色旅游产品、培训旅游服务人员。
2、乡镇定居型
乡镇定居是一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也是最常见的形式,它依托乡集镇或实施牧民定居建镇。在这种定居点适宜发展现代化草场,实现舍饲圈养,摆脱传统畜牧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居接待和手工艺品作坊,开展露营地、草地运动体验、骑马观光等旅游项目。
3、村社定居型
以村、社为主的定居点居住规模在20~50户之间,是一种分散型模式,目前往往规模小且分散,难以适应牧业向现代化发展。在这种定居点需要加快由夏季放牧,冬季圈养过渡到舍饲圈养,发展现代化草场,加强村社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居接待、露营地、草原观光、放牧体验等旅游项目。
4、零散定居型
牧民冬季到定居点,夏季逐水草而建帐逢或简陋房屋,是一种半定居模式,还没有摆脱传统游牧方式。这种模式下一方面要通过加强草场建设,引导牧民向村舍定居过渡;同时可以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托原生态的游牧文化和天然草场,发展帐篷新生活体验、骑马、野营、徒步等体验性强的专项旅游活动。
四、小结
本文对牧民定居点开展乡村旅游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但随着牧民定居的深入开展,有关定居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关于经济增长、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综合研究应该予以充分重视。应指出的是,由于牧区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以及各种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的规模、分布、特点、开发条件必然存在不同之处;具体的开发策略、和开发内容应该因地制宜而进行设计,力求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形成当地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聂爱文.牧民定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牧民定居及其牧民未来发展――以雀尔沟镇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7(1):51-55.
[2] 李静.牧民定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2(3):42-43.
[3] 贺卫光.甘肃牧区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45-50.
[4] 何伟.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以拉萨为例[D].四川大学:2007.
[5] 刘韫.乡村旅游对民族社区女性的影响研究――四川甲居藏寨景区的调研[J].青海民族研究.2007(4):30-33.
[6] 王海燕.浅谈藏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J].经营管理者,2000(02):54.
乡村旅游的研究背景范文2
一、研究综述
旅游研究中的性别话题不断激发着学者们的研究热情。国外学者在旅游研究中对性别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 ,研究对象集中于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目的地居民3大群体,不同研究对象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研究内容较为广泛, 涉及旅游行为、旅游就业、旅游市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研究方法强调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解释和考察旅游。国内学术界对我国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认识极其有限, 大致尚只停留在基本的特征感知阶段。基于性别的研究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参与旅游业活动对女性社会地位、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方法主要为观察和问卷调查,以描述为主。
二、内容与方法
山东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已有3100多个。已建成旅游特色村907个,本文以山东女子学院旅游学院承担的《山东省乡村旅游“旅游送智下乡” 培训项目》为主要依托,以培训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乡村旅游中小型创业者的创业动机研究,从性别角度上对乡村旅游创业动机进行解析,通过比较不同性别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创业动机,以增加对其创业动机的了解,这可弥补现有文献在上述研究的不足,而且性别研究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实质指导意义,可通过创业动机不同对男女创业者进行不同的动机诱导,对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壮大乡村旅游新业态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研究的乡村旅游创业者经营项目囊括3大产业,范围可包括以下6项:农业观光园(采摘)、农家乐、渔家乐、度假村、休闲农场以及特色村。
三、数据获取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即业户,主要问题有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本地人,是否从事其他行业,经营时间,年收入,旅游经营的利润来源,商品价格定价影响因素,继续经营意愿,是否参加相关培训和考察,经营场地是否自有还是租赁,选择经营乡村旅游的原因。对业户的经营状况和影响因素做调查和访谈,发放问卷428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经观察未回收的基本是不认识字的老年人,因此在最后结论与讨论部分给予充分考虑,使得结论更贴近现实。本次培训多是针对村一级的单位,因此下到各个县区后,接触到的多是乡村旅游的个体户,占到培训的75%,只有25%的是员工超过10人的乡村旅游企业。
调查中有36.59%的男性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明显少于女性;学历初中以下仅有4.88%,高中/中专最多为43.9%,专科和本科分别占21.95%和29.27%;年龄多为青壮年20-29岁有43.9%,30-39岁有39.02%,40-49岁有17.07%,50岁以上的没有;多位当地人87.8%自己的房屋89.9%大部分有其他职业58.54%,从旅游经营中获得的收入1-3万的最多为43.9%,从事旅游经营时间较短。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以中年人为主,学历以高中中专为主,。实体基本上是家族性质(即由业主本人或与家人、亲戚共同投资经营),规模小,经营时间不长,主要以自有房屋或在自家经营田地上建造房屋作为经营场所,初始投资较大,融资方式单一,业务以住宿、餐饮为主,员工以自家人、亲戚为主,管理水平低下,一般在旅游旺季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淡季从事其他行业或是家中女人独自经营,男人外出打工。培训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事时间都较短,均可视为乡村旅游创业者,而女性在乡村旅游创业中所占比重较大,通过访谈也可以看出女性在中小型乡村旅游经营实体中以领导者身份出现较多,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四、旅游创业者性别差异
乡村旅游创业动机问题采用填空题的形式,由培训者自己填写,然后再利用文本提取工具,提取归纳,得到以下答案:增加收入、利用资源、教育消费者、兴趣爱好、解决家庭成员工作、农产品收入波动、看到他人成功、交朋友、旅游市场的机遇、税收刺激、政府鼓励。利用spss21.0对不同性别的创业者动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表
由表2可以看出,所有创业动机女性均高于男性,增加收入和税收刺激占了最高两项(女4.00和3.75,男3.76和3.25),政府鼓励和农产品价格波动分别为(3.50/1.58)(3.46/2.47)并且成相关性,教育消费者、解决家庭成员工作分别为(3.03/2.68)(2.86/2.33),看到他人成功、交朋友、旅游市场机遇、利用资源和个人兴趣爱好按照顺序动机递减,并且都成相关性。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哪个创业动机,女性均高于男性,且政府鼓励、农产品价格波动、看到他人成功、交朋友、旅游市场的机遇、利用资源和兴趣爱好,7个创业动机p值小于0.05,有意义。
五、结论与讨论
乡村旅游创业者动机,尤其是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扶贫背景下,女性创业者明显多于男性,并且呈现出家族化、本地化、快速化的趋势,通过本文调研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性别乡村旅游创业动机存在形式-实质、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
乡村旅游的研究背景范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乡村旅游;营销策略创新
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互联网络技术日益完善并且被各个行业所广泛应用,成为市场竞争的新动力,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也乘着发展的高速列车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而营销策略的创新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创新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一、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创新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成为时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对乡村旅游营销模式进行创新,可有效提高相关企业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而乡村旅游作为我国层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融合的重要契合点,应重视其创新变革,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乡村旅游来讲,项目开发与产品营销均可以充分体现出乡村旅游自身的异地性、无形性,这就使得互联网环境下的乡村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创新营销模式则可以有效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乡村旅游营销现状
目前,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乡村旅游营销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影响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第一,在营销过程中存在营销误区。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几年我国的乡村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然而这其中却存在一定误区,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由于缺乏相关思想理念的有效指导使得“移动互联网+乡村营销模式”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第二,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乡村旅游虽然已经将互联网营销模式应用到实际营销过程中,但是缺乏专业的移动互联网营销团队使得乡村旅游营销的过程中通常缺乏理论指导,导致营销过程常出现混乱状况,阻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缺乏健全的营销机制以及科学的整体规划。在实际营销过程中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营销机制使得网络营销过程缺乏有力监管,从而产生漏洞,严重降低了服务质量。
三、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创新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智慧营销模式
由于移动互联网自身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能力、创新能力,且包含多种多样的信息,使得乡村旅游营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消费者消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乡村旅游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有效缩减,同时还扩宽营销渠道并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且乡村旅游营销过程中将电子商务有效融合,从而带动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在消费时可以更加便捷。因此在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的过程中应住一间智慧营销模式融入其中,通过利用现阶段互联网丰富的资源以及先进的互联网络技术,将乡村旅游的资源信息进行有效共享,从而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为消费者创造更加良好的消费环境。
(二)创新移动网络营销模式
目前创新乡村旅游营销策略、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应将准确定位市场作为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现阶段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乡村旅游营销主要存在无法准确定位市场、缺乏互联网营销意识等现象,使得乡村旅游市场无法得到有效发展。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创新移动网络营销模式的应从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充分掌握市场的实际情况可有效避免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探索、创新,从而创新出更多符合当前时展的网络营销模式,并将电子邮件营销、论坛营销等方式进行综合运用,从而有效提高营销效率。此外,开发者应积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将现代化的社交平台结合到营销过程中,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了解乡村旅游,并对之产生兴趣,从容有效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改变传统营销模式及思想观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的思想观念以及营销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营销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做到与时俱进并且及时引进先进的思想文化以及管理理念,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时代的发展下,为了有效做好乡村旅游营销,首先应创新营销观念,跟随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建设与时代相符的营销模式。其次,应充分做好事前的市场调研并且充分掌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者对移动终端的使用频率、互联网旅游消费订单成交量等方面进行调查,只有这样才可以构建出更加符合消费者心理的营销模式。与此同时在创新消费营销模式的过程中应注重将人性化元素融入其中,并结合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绿色环保观念渗透到网络营销过程中,使得消费者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从而激发消费者对乡村旅游的兴趣,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环境下乡村旅游市场逐渐朝着信息化发展,而“互联网+乡村旅游”营销策略为乡村旅游市场带来机遇,通过结合当前时代特点并对乡村旅游营销策略进行创新,使得乡村旅游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乡村旅游的市场地位。
参考文献:
[1]许莲.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2017(3):143-144.
[2]唐欢.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成都市乡村旅游营销创新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3):131-134.
[3]冉学平.面向智慧乡村旅游的移动互联网广告投放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5(23):38-39.
乡村旅游的研究背景范文4
关键词 新常态;乡村旅游景观;问题;发展路径;江苏南京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66-02
2014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中的“资源环境约束”“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特征预示着我国城乡发展也迎来转型变革的新契机[1-3]。新常态下,我国乡村发展与建设正经历由传统粗放式开发建设向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注重乡村特色和城乡社会公平的开发建设模式转型[4-5]。如何通过旅游景观开发建设,振兴地方经济,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热点。
1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景观特点
1.1 产业转型升级的常态化
独特古朴的村庄、原始劳作形式、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等都是乡村旅游景观。其中,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以及乡村景观延续发展的最大动力是原生态的乡村生活、原生性的乡土文化和原始性的自然环境[5]。
新常态下的乡村旅游景观,更加强调产业类型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因此,应注重生态环境产业,利用各种资源(传统乡村农业、自然景观等),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多元复合产业经济,最终实现区域农村经济向路域经济、郊区化经济的转型升级。通过把乡村旅游景观更多地与休闲农业、体验类农事项目结合,从而使其成为系统化的项目综合体。
1.2 设施配套体系的完善化
新常态强调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的有机统一,这就更加突出了乡村景观营建中的基础配套设施的重要性。
乡村最重要的公共物品是乡村基础设施,乡村基础设施显著影响着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农民人均收入以至农村消费和农村现代化进程[6]。设施的配套,一方面给乡村旅游者提供了便捷,显著提升了旅游品质;另一方面,合理完善的村落服务设施体系,也让当地原住民感受到了旅游景观打造的益处,从而增强了当地居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乡村旅游景观发展。为提振乡村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为新常态下的乡村综合品质持续提升奠定基础,乡村基础设施应配套。
1.3 景观开发方式的科学化
新常态强调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体现在乡村旅游景观开发上,更加强调物资流和资金流的多元化和畅通化。建设新常态下的宜居乡村需要较大投入,不能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否则资金链不可持续,也无法全面推广。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可以有效解决投入和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建立科学的引导激励机制,正确处理“政府―企业―村民”之间的联动关系,充分发挥乡村社区居民在旅游景观建设和管理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资金流正常融通,是新常态下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科学性的具体体现。
2 南京乡村旅游景观发展问题剖析
近年来,随着南京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南京的乡村旅游也如火如荼地发展。南京广大乡村具备生态条件好、人口密度低、可用农地潜力大的后发优势。目前已经围绕基本农田保护、年度绿化目标、农民收入提高且生活改善、农业现代化等内容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缺陷及问题。
2.1 乡村旅游景观设施和功能欠缺
目前,南京的村落旅游点,特别是以“农家乐”为特色的餐饮功能比较单一,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农家饭店,发展难以持续,需要介入多重功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千差万别,部分乡村旅游整体基础设施欠缺,环境洁化不到位,厨房、餐厅、厕所等的卫生状况不良,排污排水通道不畅,交通、消防、用电等配套设施不充足,食品卫生和安全管理依然存在隐患。
由于入门门槛较低,大部分旅游经营者缺乏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尤其是专业旅游管理经营人才严重缺乏,部分乡村旅游经营粗放,管理不规范,仍处于自发性发展状态。特别是部分经营户的“小农经济”意识较强,缺乏环保意识,对外宣传力度依然欠缺,缺乏旅游产品的营销包装意识,服务档次跟不上,整体接待水平不理想。
2.2 旅游景观发展管理较粗放
目前,南京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依然存在发展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部分村落旅游点在进行旅游景观建设前期没有因地制宜,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源论证、规划与策划。
由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对原有乡村资源稍加景观修改加工,就贴上了“乡村旅游”的标签[1],盲目上马、批量开发,最终迅速耗损了乡村旅游景观的核心资源。同时,在后期的项目运营中,乡村旅游开发过分地依赖于原始的自然资源,不够重视文化遗产类要素,服务项目缺乏特色,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最终导致乡村旅游品牌资产快速衰减。
2.3 旅游景观开发渠道单一,发展动力不足
近些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和扶持的力度,随着投入的逐年增加,南京乡村旅游景观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由于中国乡村基础设施具有面域广阔、建设量大、种类繁多的特点,如果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很难提升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乡村旅游景观资金投入不足的结果,导致了现实中建设资金短缺,制约南京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
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当地农民没有太多资金投入,因此南京部分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资金缺口大。同时,南京乡村原住户有开发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也制定了若干优惠政策和旅游管理办法[1],但这些政策法规仍处于探索阶段,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通过乡村社区的规范管理,激励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中来。
3 南京乡村旅游景观优化发展路径
乡村旅游是新常B下乡村建设中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副业生产的有效手段,也是乡民构筑乡村田园理想的契机[7]。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可以促进未来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结合南京具体特点和发展现状,今后发展南京乡村旅游景观,应着力完善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提高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水平
南京区域旅游景观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开放旅游市场的地位,以优质的规划方案及建设品质形成最有效的区域旅游空间联动方式。
在具体的村落旅游景观建设中,应强化区域管理者对这一方向进行引导,包括在乡村旅游点的宣传上、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等,为村落优化的旅游产品和空间结构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具体建设中,应积极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开发工程。在提倡乡村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并重的基础原则下,突出乡村文化生态产品的开发力度;针对南京不同村落的异质化特征,规划建设特色化的旅游景观产品。由开发相对比较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转变为体验、休闲、度假、商务和其他专项旅游并举,形成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3.2 完善设施配套,优化乡村人居环境
新常态下建设乡村旅游景观的重要参数是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配置水平。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体系是基础设施,应着重提升基础设施的覆盖率,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首先,要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乡村旅游地空间发展和旅游产品建设,打通村落多处与周边市县之间的交通轴线,为拓展南京乡村旅游地空间提供有力支撑。其次,在加强项目建设力度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各种服务娱乐功能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强村落所在的中心镇村的建设,使得游客能在游玩景区点之后能够充分接触乡村自然的真正实体,融入于其中。在村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按照突出特色、弘扬传统、彰显文化的要求,严格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改善农村面貌,促进村落原住民生活方式的改进和现代观念的提高。优化乡村人居环境,为后期的居民社区参与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3.3 拓宽乡村旅游景观建设渠道,提高社区村民的参与热情
建设宜居乡村旅游景观需要较大的投入,不能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否则资金链不可持续,也无法全面推广[8]。市区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区域内乡村旅游服务区规划、产业结构调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同时,利用各种途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加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引导社会资金重点进行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拓宽乡村旅游景观建设渠道。同时,社区作为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中的重要功能性细胞,其有效存在对于激活乡村景观建设的活力具有天然的促进作用。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政府是牵头人和组织者,同时也不能忽视社区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应该大力培育和发挥社区的示范作用,探索社区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民主治理机制,最终形成“政府统领、市场操作、社区参与”的宜居乡村景观建设新格局。
4 结语
乡村作为人类文明的根基,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新常态下的乡村旅游景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融合了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涉及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问题以及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9]。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新常态下的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品质的延续和提升。南京乡村旅游景观应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合理地查漏补缺,尤其是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完善以复合液态为核心的精细化旅游产品和项目打造;同时通过政策鼓励、资金引导等激励方式,促进乡村社区居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
5 参考文献
[1] 张众.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37-39.
[2] 段雪辉.“农家乐”旅游标准化管理的思考[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1):86-87.
[3]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EB/OL].[2016-08-08].http:///spec-ial/zgjjxct/index.shtml.
[4] 陈玉珠,王雪,杨家宝.“新常态”下看宜居乡村的发展与建设[C]//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贵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
[5] 张建,李世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发展研究,2015(6):49-53.
[6] 仇保兴.兼顾理想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7] 谈超,杨晓,肖艳阳.新常态背景下乡村建设问题初探[C]//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贵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
乡村旅游的研究背景范文5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引言
报告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逐步成为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进而产生许多工作岗位,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村民通过美丽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收益,生活在生态宜居的地方,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提高。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会被更深层次地发掘弘扬,一些古老建筑、优秀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就会被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居民的思想会更加开放,与外界的交流会更多,为了更好地吸引外界游客,村民会积极学习,进而提升本村文明风气,这对于乡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经济的发展增速虽然较快,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增长空间较大,乡村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本文将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一些措施。
1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打造了“爽爽的贵阳”等脍炙人口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而且旅游业也是全省经济支柱产业。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2019年,贵州省接待游客11352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318.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21%、30.07%,占据贵州省2019年GDP的很大一部分。在乡村旅游业的推动下,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旅游+农业”等模式的不断发展,贵州省大部分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贫困乡村摆脱了贫困,建成了新型的农村。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处纳灰村入选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对于贵州省来说,乡村旅游业一直是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产业。
1.1“山地旅游+地方特色”模式
贵州省依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拥有较多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舒适宜人气候条件。同时贵州的历史文化底蕴颇为深厚,从1930—1936年,的足迹遍及贵州的68个县(市、区),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如娄山关战斗遗址、会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地点。这些丰富的资源条件,形成了目前贵州旅游产业的一个发展模式,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体功能区,形成了特色突破、多极拉动的旅游模式。
1.2“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模式
贵州省发挥交通与旅游区位优势,做好荔波、赤水、七星关、碧江、玉屏、盘州、独山、道真、威宁、桐梓、思南、从江、罗甸等多个旅游门户,创建了多个优质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了“云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相关旅游服务APP,形成了以花溪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等景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智慧景区,引领带动了贵州旅游产业的高质量、智慧型、全方位的发展态势。
1.3产业融合模式
贵州省创建了旅游业和农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特色旅游模式,形成了具有贵州独有的特色乡村旅游。在贵州山地特色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出了观光体验、休闲创意等特色功能融合模式,通过发挥区域种植、养殖特色,合理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建设乡村商业品牌,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同时依靠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生态田园风光等优质旅游资源,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游玩服务,让游客充分地沉浸式观光畅游,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贵州独有特点的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示范区,为突出“爽爽的贵阳”的城市形象定位和宣传多彩贵州作出贡献。
2贵州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地势原因,贵州省山区较多,导致乡村发展建设较为缓慢,一些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卫生等方面设施较为落后。而对于游客而言,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和旅游体验感息息相关,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游客的反馈将决定这些旅游景点是否可以长久发展。很多景区在村镇,然而有些道路坑坑洼洼,并未得到很好的修缮,停车场位置不足使得出行不方便,景点之间不能快速直达,基本没有公共卫生间,卫生间多为村镇村民自建,卫生环境较差,旅馆多为自家房屋改造,住宿条件简陋,卫生不达标等一些问题都将会带来游客一些负面反馈,导致游玩时间缩短,经济收益减少,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宣传,不利于景区的长久发展。
2.2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不可或缺的就是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然而对于乡村旅游业而言,很多景点都是依靠当地居民经营,以农家乐、民宿为主,性价比较低,村民由于缺乏专业的经营与管理知识,很多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综合素质偏低,服务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同时,还因为管理制度混乱,缺乏规范化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粗放式经营状态。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协同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现存的问题却是难以形成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以及缺乏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2.3乡村旅游品牌缺失
对于旅游业而言,一个知名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知名旅游胜地和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名品牌,而对于贵州省当地的乡村旅游业而言,则缺少品牌。乡村旅游业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很少会与第三方合作,如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同时,由于乡村旅游规划并没有制定管理制度,因此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财政支撑可能是有限的,会阻碍当地乡村旅游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临近的乡村之间未必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产生集群效应。大部分都还处于“农家乐”这个层面,不能创新推出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
2.4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目前贵州省的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贵州地形比较复杂,有很多瀑布和大水潭,安全隐患较大。安全设施落实不到位,如,濒临水潭的地方没有安装防护栏,缺乏安全警告牌等。一些森林探险项目存在安全问题,如,一些岩洞没有开发,就对游客开放,探险项目没有配备专业的导游,而是由游客自行联系当地的村民来引导,甚至在旅游旺季,人手不够的时候,由当地未成年人充当导游,引导游客进山探险;而且山里部分地方没有通信网络,遇到突发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5环境保护不力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绿色手段,帮助实现乡村振兴。然而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有些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对当地的旅游景点大肆开发,一些洼地、峰林、峰丛、溶洞、暗河等遭到破坏,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遗迹、生态资源等,使其变得面目全非,最终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够,只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生态环境的修复。如,直接将废水排到河里,就地焚烧垃圾等行为。
3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措施
3.1推动基础设施与旅游区域的协调发展
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要保证旅游景区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如加宽美化乡村连接县城的道路,修建公共卫生间并配备工作人员定时清扫,对餐饮及住宿情况进行持续监督,通信网络全覆盖等。只有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舒适的景区环境,游客才能在游玩时感到身心舒畅,扩大景区的口碑,游玩人次才会增加,乡村旅游才能更好地发展。由此可见,基础设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基础性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规划区域旅游时应将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在内,将餐饮、住宿等行业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共推贵州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3.2完善旅游业规划,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贵州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紧抓这次机会,开发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利于贵州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大开发不等于滥开发,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寻找平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自然资源不受损害,要积极保护当地的峰林、峰丛、溶洞等自然景观,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在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旅游业经济才能持续稳步增长。
3.3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乡村旅游特色
通过挖掘各地民族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等,把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保留少数民族村寨的原汁原味,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化,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乡村旅游要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将旅游产业延伸至其它产业。如,在保留传承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开发乡村养老、影视基地、婚纱摄影基地等其它旅游产品,打造独有的乡村旅游品牌。
3.4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专业服务能力
乡村旅游业面临着人才紧缺的现状,为了解决这种局面,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要开展好职员素质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说,可以将乡村居民进行统一管理,进行培训,并通过建立与培训相关的考核制度来评价培训情况,提高乡村旅游职员的整体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为农村输送旅游专业人才,这不仅能够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质量,还能节省大量的培训费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贵州省的乡村凭借着特有的旅游资源和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乡村旅游品牌缺失、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贵州的乡村旅游业要积极查找问题、改进问题,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加快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小海,肖洪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向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5):42-49.
[2]董菁,毛艳飞,张良.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8(09):50-52.
[3]王琳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06):40-41.
[4]黄快林,黄立霞.以乡村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N].湖南日报,2018-11-18(002).
[5]陈永驰.河南省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乡村旅游的研究背景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产品;营销
基金项目:张家口市软科学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1411058I-12)
随着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营销也随之而具备了更加宽广的销售途径。虽然如今对发展乡村旅游行业的研究成果正在变得愈来愈多,但是涉及利用乡村旅游来提高农产品营销质量的研究却十分少见。就农产品销售的意义而言,运用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能够为我国的农产品营销打开更为宽广的销售途径,这对于切实实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产业的全面调整,促进农业产业的全面集约化发展等都具备了极为重大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运用农民群众的增收以促进“三农”问题更好地解决。但是,基于乡村旅游视野的农产品销售还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能够加以借鉴的内容都很少。在此,笔者试图从乡村旅游加以切入,从而探讨农产品营销的具体策略。
一、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农产品营销鲜明特征
乡村旅游具备了不同于别的旅游方式的重要特点,突出表现为对生态所进行的执著追求。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人对健康的关注度政治变得愈来愈高,而农村地区是脱离城市而单独存在着的一种自然景观地点,具备了城市无法具有的丰富自然资源,所以,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在乡村旅游背景下,农产品营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上:
一是具备了即时性的特征。农产品从生产至销售往往会存在相应的时间差,乡村旅游角度下的农产品销售却能很好地消除这一时间差,能通过消费者们的亲身乡村游而为各类农产品所实施的营销提供更加多的便利性。通过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卖点就是能够确保自身具有原汁原味的品质,所以能够推动乡村旅游者们实现就地性的消费。
二是具备了地域性的特征。饮食文化游可以说是我国乡村旅游的重要亮点之一。饮食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具备了最为直接的联系。就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这一特点充分表现为我国的地大物博以及民族特色鲜明。所以说,我国的饮食文化自然也就具备了十分显著的地域性差别。有鉴于此,我国不同地区推出的乡村游自然也就具备了农产品类别上的差别。所以,我国乡村旅游视野下的农产品销售也就具备了十分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对大量外来游客而言,具备当地特色的农产品会具备更加高的吸引力。
三是具备了体验性的特征。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始终在持续提高,对农产品等产品所具有的新鲜感已不复以往那么强烈。对广大游客而言,乡村游之重点是运用参与而得到相应的体验感。在这一新形势之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必须紧紧跟上市场发展的导向,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对乡村旅游过程之中体验性活动的策划工作,例如,可通过农家乐中的垂钓和采摘等具有农趣的活动,就能够很好地推动农产品的销售工作,而且还能切实满足广大游客在体验上的需求。
四是具备了营销成本较低的特征。农产品销售如果能够结合乡村旅游来实施,就能够在广大农民群众和消费者间直接创建相互联系之途径,自然也就能够减少大量中间性环节,所以自然也就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而且还可保障农产品处于新鲜的状态下,有助于吸引消费者们予以购买。
二、在乡村旅游中推进农产品营销的必要性
鉴于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行业之中的农产品销售也在持续发展,能够进行体验的乡村农产品变得愈来愈多,例如,采摘、垂钓以及制作小手艺等均已经成为了新兴的乡村旅游农产品体验形式。我国的旅游类农产品通常均具有相当强的地域性特征,位于不同的地区就会拥有不一样的民俗,自然也会出现不一样的饮食文化以及生活习惯,所以,乡村旅游视野下的农产品自然也会产生各不相同的特点。和普通产品的营销方式有所不同的是,我国的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之中的产品购置以及消费同步实施的,所以乡村旅游农产品的销售相当地直接,能够切实减少流通当中的各类成本。农民群众把自身农产品直接地卖给游客,比如,农家乐即是由农民群众直接给游客们提供餐饮以及住宿等服务,而浓郁的乡村风土人情以及民俗文化正好能够吸引游客们驻足与停留。乡村旅游视野下的农产品营销能为农村地区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农业产业c乡村旅游行业一样均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乡村旅游迫切需要吸收大批量劳动力,吃、住、行、购等均需提供相应的服务,而乡村旅游则能够吸收非常多的本地劳动力资源。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化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大量农业类项目均可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来加快发展,并且积极改进农村地区的生产以及生活环境,进而建立起规模化的产业与特色化农业,提升农业产业所具有的综合效益,最终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基于乡村旅游的农产品营销实施策略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
如今,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农产品销售形式。对初加工类农产品,比如农家所自产与消费的农产品来说,传统意义上农户家往往均设置了独立化的庭院,建有专门开辟起来的果园或者菜园,所种植之蔬菜或者水果等往往都是使用饲养小动物的粪便来进行施肥,对果蔬所进行的病虫防治等也会运用人工方法来实施,这样一来,生产出的蔬菜以及水果通常都是新鲜和健康的。能够把果蔬农药残留降至最低限度上,从而能够达到国家绿色以及无公害之标准,不仅能够切实降低农产品养殖的成本,而且还能确保农产品的过硬品质。对深加工类农产品来说,在达到了产地环境质量的标准之后,还需对其实施绿色化包装,农产品包装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传播绿色健康信息的重要作用。农产品包装的绿色化通常是指包装材料实现绿色化,也就是要利用环保型包装材料,制定出绿色的价格,并实施绿色促销方式,从而形成农产品企业的绿色形象。
(二)实施农产品服务营销策略
为了能够实施好农产品营销工作,必须强化服务,改进乡村旅游中的餐饮和购物等环节就是服务策略的重要体现。一是要加强乡村旅游中的餐饮服务。乡村地区的烹饪水平有限,那些不够规范的餐饮服务方式必然会损害到广大消费者们的体验行为。对厨师、服务员等餐饮行业相关工作人员加强管理显得极为必要。同时,还有一些消费着们觉得体验型自助式烹饪需要加以推广应用,一旦能够实施,必然能够提高游客们的体验性,从而更好地刺激消费者们消费与购买当地农产品的欲望。农产品可以说是乡村旅游过程之中餐饮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乡村旅游的发展,肯定能够推动本地餐饮行业实现新发展,这样一来自然也就能够更好地推动农产品销售工作。为进一步挖掘特色化的农产品,把其打造成为当地乡村旅游过程之中餐饮业的重要招牌,就应当切实规范餐饮业的操作行为,不仅应当确保饮食上的安全,而且还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为广大游客创设出更好的餐饮消费环境。二是要加强乡村旅游中的购物服务。乡村旅游经营者们应当致力于改进当地的住宿条件,从而更好地延长消费者们在此停留的时间。这是因为游客们的旅行时间会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消费数量,故应不断改进当地旅游住宿的环境,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们的安全,力求延长其购物消费的时间以推动农产品的销售。比如,河南省新郑市是一个产枣大市,该市就采取了带来游客到枣园之中赏枣和亲自打枣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游客们在免费现场品尝枣子,往往会选择购买一部分产品,或带回送予他人,或供自身食用,从而很好地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并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工作。
(三)实施农产品加工策略
不管是什么样的农产品,都具备鲜活、易腐等特征。正是出于这一考虑,造成诸多农产品经营类单位只会把营销定位在产、销的层面上,却没有考虑到对农产品的种类实施全面创新。笔者觉得,为更好地提高农产品对于广大消费者们所具有的吸引力,应当切实引入农产品加工创新策略。要依各个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分别决定是采取初加工的方式,还是采用深加工的方式。例如,对于水果可实施清洗、整理和包装等初加工手段,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地保持水果所具有的外在美观性,而且十分有利于拉长保存的时间;对于茶叶等类型的农产品则需要实施深加工,比如,可以研发出浓缩茶或者速溶茶等,从而能够更好地体现农产品所具备之当地特色,也更加便于消费者们加以食用。同时,乡村地区的旅游景点在其开发是可由有关部门持续提升对于当地特色化农产品企业的营销工作支持力度,帮助其引入更加先进的加工设备或者加工技术来实施好加工创新工作,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由此而推动当地乡村旅游实现新的发展。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
一旦农产品缺少了品牌化效应,其营销成果必然会变得事倍功半。所以说,只要形成了乡村旅游下的农产品销售品牌,那其所产生的品牌效应必然能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带来非常巨大的经济效益回报。比如,我国的山西省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种类非常多,比如,晋南苹果、平遥牛肉、山西陈醋以及太行小米等。如果能够在以上知名农产品的基础之上来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其后再运用标准化生产手段,切实整合成比较大的农产品生产规模,自然就能够很好地提升当地乡村旅游农产品所具有的美誉度,让消费着们在消费当地乡村旅游农产品的基础上,还能领略到当地独特的乡村农耕文化,进而带来数量更多的游客。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为符合广大消费们对于农产品的实际需要,加强乡村旅游业发展就成为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内容,运用乡村旅游来推动农产品销售工作就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产品销售之间的相互融合,就应当全力发掘乡村旅游业中的丰富资源,切实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界限,实现农产品营销行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瑞,杨翼龙.山西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与农产品交易整合发展的模式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03)
[2]郭剑英,邱云志.营销组织在乡村旅游产品营销中的作用探讨――以汶川县照壁村、萝卜寨村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
[3]张瑜.以龙江观光型乡村游为契机提升特色农产品营销力[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4]罗玲.乡村旅游产品创新与营销策略――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6)
[5]徐斌,赵东平.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开发及品牌推广――以江门杜阮凉瓜为例[J].城市旅游规划,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