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区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区策划范文1
关键词:休闲文化旅游 城市核心区 村庄 更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已难以为继,城市的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中村问题也日渐凸显,城中村更新改造成为盘活城市土地存量的重要环节,是城市在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拓展建设空间、保障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
传统村庄规划由于缺乏从区域、地方与村庄自身层面对其进行针对性解析,缺乏对项目发展动力的深入思考,未能充分挖掘规划村庄的特色、结合实际情况解决规划村庄发展中所面临的瓶颈,引导规划村庄的持续发展,因而多为图上挂挂,千村一面,为村引进的项目也缺乏吸引力,未能吸引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政府独力整治财政压力增大,招商引资难度较大,从而导致项目难以在资金保障下有序推进。因此,项目应跳出传统村庄规划的常规模式,改善民生应从村庄自身特色挖掘、传统历史记忆重现、产业链构建与吸纳就业人口等方面进行切入,从村庄内部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将村庄发展融入城市经济发展体系之中,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在1990年代中后期的城市蔓延和郊区化的进程中,城市边缘区土地被政府大量征用与进行开发建设,原有的农村聚落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或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成为“城中村”;随着周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城中村逐渐演化成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廉租房的低收入住区,形成了依靠出租屋与集体物业的“外生式”出租经济2,村民成为享受城市公服外部性、依赖租金与集体分红的土地食利阶层,缺乏促进村落持续更新与完成乡村-城市转型的内生动力。三旧改造在珠三角地区的实际焦点在于对现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格局的一次“破旧立新”式的改革,需要面对大量的既得利益主体并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在地方政府与村集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中达成共识,才能够顺利推进改造的实际实施。3 但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中,城中村改造普遍采取的“铲平――重建――村民回迁(或外迁)”方式不利传统村落文化风貌的延续,而且村集体缺乏自身的经济增长点维持自身生存,全部依赖于纯土地出租和物业租金的“寄生型、外生式”经济增长方式完全依赖于地域的出租物业数量与租金水平,且容易受到城市政策、物业供给等外资因素影响,是非常脆弱与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4因而,在城中村更新中应深入挖掘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积极引导村民的公众参与,以城市触媒引导片区的功能再生,通过明确功能定位、划分保护区域与开发区域以及确定非物质形态与物质形态的功能再生模式等策略5促进城中村的复兴,以调整土地利用与土地收益格局,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
1问题与困境:快速城市化对村庄发展的冲击
城市核心区的村庄如何承接城市化迅速发展带来的冲击?是将土地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储备,机械式的推倒重建来消灭“城中村”?或是因地制宜地将具有保留价值的要素通过资源整合利用,以其特有的资源禀赋参与都市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使城市核心区村庄的特色资源形成城市文化旅游新的增长点?这既是对政府决策的一种考验,也是城市更新或城市化面临的一个价值取向问题。
快速的城市化挤压着城市核心区村庄的空间,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城中村推倒一颗颗古树,建起一栋栋握手楼,祠堂古建等年久失修,随之而来的是,伴随城市和村庄发展的众多历史记忆已渐渐消失在城市化的洪流中。
2机遇与思考:旧村改造的现存问题与城市居民旅游休闲需求的提升
目前,多个城市核心区的村庄改造最终均以居住房地产的建设为改造蓝图,这一规划路径成就了各村多个千万富翁,但就村集体而言,村庄硬环境得到改善,收入得到提升,一夜暴富成为众多村民对村庄改造的认识,与此同时,村集体与村民开始在改造过程中索取更多的经济赔偿。改造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但村民就业问题并未很好的得到改善,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隐忧。同时,一栋栋融资居住物业的兴建带来了大量人口,造成了公共服务配套的压力,但对城市产业并无实质、可持续的贡献,也不利于城市长期的运营和发展,城市也在一条条推倒重建的村落中失去其自身的特色和标记。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旅游休闲需求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承载着城市历史变迁的核心区村庄也有着众多历史建筑(如牌坊、书社)、自然要素(古树、河涌)、韵事典故等城市发展的印记,牵动着一代代城市人以及进城农民工的回忆,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这些都给核心区村庄发展特色旅游带来了条件与机遇。
3思路的探索:以休闲文化旅游作为村庄更新策略的新视野
基于以上思考,广州的黄埔村、小洲村等多条城市建成区内的村庄都开始了以休闲文化旅游为主线的改造新思路,本文也对城市核心区的村庄如何结合休闲文化旅游推进改造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3.1 品牌打造:塑造特色,整体包装
对于具潜力的城市核心区村庄,应对其进行文化特色和历史典故的深度挖掘与提炼,提炼村庄所处地域范围内的特色要素加以策划,进行宣传和推广,把村庄变成一个旅游景区来整体包装,塑造整体品牌,提升村庄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
3.2 活动策划:市场定位,触媒诱发
在活动策划方面,应合理定位市场,针对主要客源设定合适的功能活动,对其载体空间进行合理布局,通过旅馆、展览馆、开放空间节点等载体的设计诱发城市触媒作用,形成城市化学连锁反应,促进更多元化的活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
3.3设施规划:旅游优先,兼顾交通
在城市核心区的旧村落改造中,其设施布局主要以旅游功能为主,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城市家具导引标识、小纪念品商铺、自行车租赁、游船码头等设施的布局和设计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庄发展文化旅游的品质与品位。其次是梳理村庄交通和游线。根据不同的脉络梳理不同的游线,兼顾制定适合本地习惯和传统的交通组织方式,不要为交通而盲目拆迁开路,破坏了村庄的原有格局和原真性。
3.4要素规划:历史挖掘,记忆再现
旧城核心区的村庄往往承载着悠久的城市历史,重现其在城市变迁中渐渐失落的历史要素和辉煌过往在如今城市文化凋零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多数游人进行文化休闲旅游往往就是为了重温孩提时候的情景或者追溯城市以前发展的痕迹。村庄改造不应推倒,而更应溯源。
4 规划实践:佛山市南海区叠蛄肽纤乡文化旅游策划
4.1 叠蛩乡规划概况
南海叠蛩乡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中部,桂城街道西北部。处于佛山传统中轴线与新城市中轴线之间及佛山中轴线的北部门户区段内,广佛RBD中轴线千灯湖区段旁,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叠蚍种梦叠北乡与叠南乡,叠蛩乡面积共为376.49公顷,具有典型的岭南水乡特色,也承载着南海属地文化的重要记忆。作为城市核心区村庄,建筑的物质与结构性退化、村落小尺度的空间肌理以及村落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渐渐地与周边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鲜明对比。
如何在南海区城市化过程中定位叠蛩乡是本项目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休闲文化旅游作为叠虼遄的更新策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桂城商务休闲的定位的需求以及区域内休闲的功能尚未凸显,另一个则是规划希望将休闲文化旅游作为城市触媒,在保留村庄格局原真性的基础上诱发与刺激叠蛩乡后续开发的元素,使叠蛩乡获得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自身的功能内循环与新陈代谢,延续与重现叠虻某鞘形幕记忆。
因此,叠蛩乡应通过活化千灯湖商圈、岭南新天地商圈等周边重点功能区的“溢出效应”,对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构建传统文化的艺术骨架,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完善环境景观体系。
4.2 叠蛩乡现状特征
(1)空间布局紧凑、无序,各种要素高度集聚
由于出租经济的吸引建造了高密度、部分用于出租的握手楼,建筑密度大,建设强度较高,建筑权属复杂,街巷空间布局紧凑,街巷随水系蜿蜒曲折。在密集、无序的物质空间布局中,人流、车流混杂,水系、树木、古桥、古建筑、民居、生活设施、民俗娱乐活动等各种要素高度集聚,但整体空间格局不成体系,各特色要素呈孤立状分布、整合度低。
(2)承载城市文化底蕴
叠蛩乡村庄肌理承载着不同历史时代叠蛉俗孀姹脖驳募且淦段,叠虬橇船、时令诗与民间节日、民俗娱乐活动等非物质文化也有着深厚的底蕴。叠蛩乡的物质空间承载着厚重而清新的水乡文化,是佛山南海城市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历史见证,凝聚了城市本土文化的精华。但随着南海快速城市化和村庄发展,属于叠虻亩烙屑且湔在新一代叠蛉说哪院V薪ソサ去。
(3)叠蛩网特色能展现龙船煲(撞)、沉、C、龙船漂移等技术
叠蛩乡濒临汾江河,村内分布着多条河涌,池塘、农田散布在村落肌理之间,水乡河道与中心区千灯湖水系相通,水系综合交错,其骨架呈“a”形,宽度在3-12米之间,总长度约为9529.14米。叠蛩乡独特的C弯道龙船赛道能展现龙船煲(撞)、沉、C、龙船漂移等技术。
水乡内临水的街巷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街―水―街”、“屋―水―街”和“屋―水―屋”。三种临水空间形态都体现了典型的岭南水乡水上人家的特色。
图4-1 叠蛩网格局与临水街巷的三种形式
4.3规划难点
(1)空间的梳理和公共设施的配置
在尽量不拆迁村民个人房屋的基础上进行整治,在村庄中原本密集的空间肌理中如何腾挪空间或利用地面、地下空间相结合的方式新建部分节点建筑、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2) 旅游的外部性和居民的利益分配之间的矛盾
休闲文化旅游的引入将对村庄的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干扰,在不同类型的流线规划中需考虑游客流线经过主要节点的同时,能够尽量减少对村民生活的困扰。
4.4 规划要点
4.4.1 水乡格局的营造和传承
水乡格局的营造,最为关键的是水质的改善。由于与千灯湖等水系相通,且村域内河涌长,水系纵横交错,整治难度大。因而,在规划中需提出具体的生态修复工程、河涌截污等措施对叠蛩系进行整治,以期改善其水质情况与水生生物的生境。
规划对现状的水乡村落肌理进行梳理,对内部街巷进行适当的抽疏改造,同步整治水系两岸的景观,注重协调新、旧建筑的空间关系,以形成连续丰富的景观秩序与良好的视线格局。在重要节点处(如水道交汇处、重要建筑的正门前),运用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手法,打造新的开敞空间。同时,对叠蛩乡的内部街巷进行整修,采用青石的铺地形式,以保持水乡整体风格的统一。
改造前 改造后
图4-2 叠蛩乡入口节点改造前后对比
4.4.2 现代功能的策划和植入
村庄建筑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部处于较为缓慢的更新状态、建筑物资或结构性的退化而显得过时,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生产方式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保持叠蛩乡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休闲旅游、龙船竞渡、文化表演、展览、民宿、水乡集市、佛山小吃店与夜间泛舟等现代功能策划与植入,以对其进行换血再造,实现功能再生,打造多条特色旅游线路,重新焕发叠蛩乡的活力。
图4-3 叠蛩乡龙船竞渡的盛景
4.4.3 破旧建筑的更新和整治
规划对破旧厂房、建筑质量差的临时搭建建筑物进行改造,在不影响村落格局、不破坏村庄的原真性的原则下进行叠虼遄空间格局的梳理,水系两岸或内部街巷的建筑在其原有基础上进行修葺与功能再生,新增建筑则结合当地空间肌理与周边建筑特色在可建设的未利用地上进行建造,以延续当地居民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改善整体环境景观,突出叠虻牧肽纤乡特色。
4.4.4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再现
二十四坊是叠蛑匾的物质文化景观之一,根据易瑞瑜记载,叠蛴卸十四坊诗,诗中镶嵌着各坊(里)的名字:“叠蚴ハ缛刖帕,四涌昌社庆田丰。四头茶泗育麟地,四边发达向三东。”但由于村庄空间格局的不断演变,部分牌坊已经被拆除了,规划结合《叠蛳缰尽返募窃兀确定旧时牌坊的具置,恢复牌坊,以重新延续当地村民的文化记忆。
叠蚧咕哂卸捞氐牧肽纤乡记忆,“十馨连阡陌,八景纵观横” 6概括了叠虻拿鞔前八景、清代后八景与明、清、民国三个时期别致少有、独具特色、颇有历史意义的景物。规划结合物质、非物质两个层面对叠蚣且浣行深入挖掘,同时将传统的文化元素注入到水系、古桥与村庄空间肌理之中,使其记忆以多种文化景观的形式再现。结合摆慕仙、初秋景、武馆狮会和十番锣鼓等传统历史文化活动、节令龙舟、双溪酒家等传统老字号的重新打造,以特色致胜打造叠蛐掳司埃使传统历史文化与市民生活得以融合,延续与再现其历史记忆,以实现叠蛭幕的活态传承。
4.4.5 旅游品牌的刻画和打造
规划在文化旅游策划中设计了一整套城市家具作为叠虻奶厣标识系统,以加强叠蛘体的景观连续性、指引性与可识别性。其中,叠蛲急甑纳杓疲融合了叠蛩系的蜿蜒曲折、古建筑轮廓与本地新品种兰花“南海梅”的剪影等元素,以成为叠蛐涯康谋曛荆从微观层面刻画与打造叠蛭幕旅游品牌。
图4-4 叠蛩乡的城市家具设计
5结语
本文结合叠蛩乡项目对城市核心区村庄的更新策略进行探究,寻求村庄改造与文化休闲旅游的最佳契合。
叠蛩乡项目从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底蕴两个层面深入挖掘其特色与发展轨迹,通过重建部分已消失的老字号或牌坊重现其传统历史记忆,并在保持村庄格局原真性的原则下,进行休闲文化旅游开发,完善其公共服务设施与景观体系,构建旅游产业链以吸纳当地居民就业,提升当地居民的居住品质,使叠蛩乡能够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地区共生,融入城市发展体系之中而又保留鲜明的岭南水乡印记。
参考文献:
[1]魏立华,闫小培.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 城市规划,2005,07:9.
[2]魏立华,闫小培.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 城市规划,2005,07:9.
[3]杨廉,袁奇峰. 珠三角“三旧”改造中的土地整合模式――以佛山市南海区联虻厍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0,02:14-20.
[4] 闫小培,魏立华,周锐波. 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 城市规划,2004,03:34.
乡村旅游区策划范文2
【摘要】本文探讨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规划的总体思路,重点分析了规划目标、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定位、总体构思等方面内容,突出“慢城”作为新兴旅游规划形式的核心内涵和发展思路。
1 规划概况
2010年11月,高淳以桠溪镇“生态之旅”被世界慢城组织正式授予国内首个“国际慢城”的称号。“慢城”这一称号为生态之旅总体规划拓展了发展新思路,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总体规划正是在上述战略指导下进行的区域规划。
高淳县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位于高淳县东部,桠溪镇西北部,是一处以丘陵地形为特色的狭长型风光带,观光道路全长48公里,规划面积约为25.2平方公里。目前人口约2万人。
2 规划目标
规划主要解决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区发展方向定位、旅游项目布局、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形象确立、旅游市场开拓、经营管理模式等一系列问题。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功能定位、核心项目策划、特色景观营造、全新形象塑造等为规划的重点。
通过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管理手段的有机结合,统筹生态之旅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将其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山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创建“国际慢城”特色旅游示范点。
3 旅游发展指导思想
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发展规划以高淳县桠溪镇生态之旅的区位、生态、文化、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打造“国际慢城”新概念旅游形象为核心,以凸显鲜明的丘陵地形地貌特色为亮点,以彰显生态自然、和谐宜人的世外田园景观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构筑良好的产业平台和服务平台,追求最佳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建设成风光独特、功能健全、效益显著、设施齐全、环境良好、技术领先、管理科学的“国际慢城”旅游区和生态田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辐射、推动桠溪产业结构和旅游发展的整体优化调整。进而,实现从旅游部门抓规划、旅游系统办旅游到全社会共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变,实现从计划经济的事业型旅游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型旅游的转变,实现从粗放性旅游到集约型“慢”旅游的转变,提高旅游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
4 规划原则
4.1 生态导向
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业的发展应该遵循旅游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旅游体系。按照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编制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要求,本规划在产品和项目设计方面强调生态理念,重视保护良好的湖、山、林生态环境,在景区经营管理方面,力图通过水循环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等手段确保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优质的生态环境得到彰显和提升。
4.2 “国际慢城“导向
“国际慢城”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是指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根据“慢城”运动联盟的规定,成为其中成员必须在城市人口、环境政策、城市发展规划、基础设施、食品生产甚至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满足54项的具体规定。
在慢城导向的基础上,规划提供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慢城旅游,简称“慢游”,包括以下规划要素:
4.2.1 采用步行、自行车、电瓶车等多种绿色交通方式,构建“慢游”道路系统。
4.2.2 策划多样化“慢”节奏旅游产品,开发多层次“慢”节奏休闲项目。
4.2.3 保护自然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人工景观。
4.2.4 保护具有地区象征性意义的产品,包括地方特产物质资源和民俗文化。
4.2.5 严格制定生态环保处理系统,防止声污染、光污染、视觉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多种环境污染。规划区域内杜绝工业生产。
与以往的快节奏观光旅游不同,“慢游”强调缓慢的游览节奏、深度的体验和灵活个性的消费选择,同时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此外,在产品设计和设施配套等方面满足慢游游客的需求,吸引游客采用环境友好型的方式旅游,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探寻旅游的本真,努力打造绿色环保、低碳生态、休闲养生的“国际慢城”旅游区。
4.3 市场导向
本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客源市场,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以特色开拓市场,尽快提高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的市场知名度,将其建设为具有极强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4.4 休闲导向
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本规划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功能建设、旅游形象口号塑造等方面准确把握休闲旅游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休闲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等研究成果,突出深入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特色,实现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由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
4.5 特色导向
鲜明的特色是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所在。本规划坚持高立意、高起点、高标准,力求寻找、彰显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的独特性,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
5 规划定位
5.1 功能定位
规划形成以自然山水风光、历史古迹和乡村景观为基调;以特色民俗文化展示和体验、生态农业发展和观光为核心;以休闲度假、艺术创作、运动养生、会议接待为辅助的特色旅游旅游区,重点展现“国际慢城”的特色旅游,提供“慢游”新概念旅游模式。
根据生态之旅资源现状及开发潜力,将旅游区功能定位为:
5.1.1 观光与发现:特色地形,田园风光,特色文化观光(纪念、宗教、村镇)
5.1.2 体验与劳作: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采摘体验,风俗体验
5.1.3 交流与拓展:自然教室,员工训练,产业互动,会议接待
5.1.4 休闲与游憩:“慢生活”之旅,运动之旅,风情度假,节事庆典
5.1.5 美食与养生:赏花品茗,瓜果飘香,绿色食品,健康之旅
5.2 产品定位
以地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为拉动,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平台,主题旅游(“国际慢城”旅游、生态观光游、乡村农业体验游、民俗文化风情游、养生休闲度假游、商务社交游、户外拓展运动游等)为支撑的多元化复合型产品体系。
5.2.1 独树一帜的“慢城”旅游:如“国际慢城”金花节广场、国际慢城主题广场、自行车慢骑赛、亲子科普教育活动等等。
5.2.1 特色鲜明的自然风光:如国际慢城、大官溪谷、七彩桥李、荆山竹海等等。
5.2.2 科学优质的生态农业:以农林产业园为重点,发展农业文化交流,农产品交流展示、农家乐体验、农耕田园观光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合理配置资源,合理发展加工产业,科学处理农业、景观、旅游以及经济发展的关系。花果飘香,山转水美。
5.2.3 浓郁丰富的民俗文化:如“春油菜、夏荷花、冬民俗”旅游节庆活动等。
5.2.4 利用山水美景和特色农产品等优势,发展休闲度假、养生美食和野外拓展等项目。
5.3 市场定位
国内市场定位目标为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为主的核心市场;以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等为主的基础市场;以珠三角、环渤海为主的机会市场。
国际市场定位目标为以港澳台、日韩为主的核心市场;以东南亚、欧美为主的基础市场以及其他地区的机会市场。
5.4 形象定位
“国际慢城,美丽乡村。”
6 规划总体构思
6.1 规划概念主题
“慢城为核,美丽为心;
旅带为轴,生态为核;
丘陵为型,植被为画;
民俗为神,文化为魂。”
规划概念主题以打造“国际慢城”旅游模式为主核,以彰显特色美丽乡村为中心,以生态之旅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特色为基础,以一条串联整个旅游区的带状中心景观道为轴线,以展现生态乡村田园风光为核心目标,重点突出蜿蜒辗转、连绵起伏的丘陵景观特色,描绘一幅幅五彩斑斓、自然秀丽、明快流畅的风光画卷。同时,以地方民俗风情渲染旅游区的景致神韵,塑造赋有内涵和灵魂的历史人文景观。
6.2 规划构思理念
6.2.1 整合资源,突出主题形象
在空间上最大程度地整合同类相关旅游资源,形成主题形象鲜明的旅游区,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慢城”旅游新体验。
主题形象是旅游区的灵魂,是增强资源吸引力和游客关注度的催化剂。在空间分区布局规划中必须通过各种产品与服务来突出旅游区主题形象的独特之处,通过自然景观、建筑风貌、体验参与项目等来塑造和强化旅游区的形象,给游客形成一目了然的视觉形象。
6.2.2 合理布局,集中功能单元
对不同类型的设施如观光、休闲、康体、住宿、餐饮等功能单元采取相对集中布局,力求使各类旅游服务综合体在空间上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一方面,集中布局带来的景观类型多样性可以吸引游客滞留更长时间以增加旅游区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它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和连续控制,使敏感区域得到有效的保护。
6.2.3 有机联动,构筑服务体系
本规划倡导“结构优化”,强调“整体联动”,构筑功能完整、特点突出、优势互补的旅游服务体系,开创旅游区旅游发展的新空间格局。
6.2.4 生态保护,预留发展空间
旅游区以山地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开发的环境本底和资源依托,重视生态保护是旅游区旅游开发的前提。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区旅游活动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生态屏障;另一方面,生态涵养和生态保护也为旅游区预留了发展空间,宝贵的生态空间资源必将使旅游区在不远的将来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6.2.5 丰富项目,强化参与性
增强采摘类、游乐类、文化类的参与体验性旅游项目,提升旅游区的吸引力,实现“百米能停。千米能游、万米能留”的完善功能体系。
6.3 旅游规划总体格局
规划格局反映着区域内各组成要素的分区、结构、地域等形态规律和特点,也影响着旅游区的有序发展及环境关系。依据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开发方向和生态之旅空间整体形态以及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在“保护为前提、开发为要点、服务为关键”核心理念的统领下,旅游区构筑“一轴、四区、四景”的旅游开发格局,其内容包含一条中心发展轴,四大功能分区,以及四个核心景区。
6.3.1 “一轴”――生态之旅中心发展轴
整体旅游区依地形地貌,沿一条7米宽的一级车行游线,呈带状空间蜿蜒伸展,这条一级游线将各分区及其内部的核心景区进行串联和沟通,是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得以展示的主心骨和战略轴线,演绎了整个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的生态景观特色、乡村田园风貌、民俗文化风情。
6.3.2 “四区”
“国际慢城”主题公园展示区、“美丽乡村” 生态观光度假区、“七彩桥李”农业娱乐体验区、“荆山竹海”文化休闲养生区。
四大功能分区的景观特色、旅游产品、产业功能各有侧重,作为旅游区差异定位、特色显著、功能互补的四个有机体,共同构筑丘陵为型、文化为魂、一轴延展、全面联动的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生态旅游区。
6.3.3 “四景”――
本规划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本底,集中优势资源和炫美景观,在四大功能分区中划分了若干特色景区。其中提炼出四个核心景区,在所有景区中处于最高等级,是生态之旅立足市场的亮点,是功能核心和开发重心。
四个核心景区包括:“大官溪谷”景区、“国际慢城主题公园”景区、“红枫昭华”景区、“竹海寻幽”景区。
乡村旅游区策划范文3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市场分析
1 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南海子、绿色度假村、白春兰绿色家园、灵应寺等10多家各色旅游项目落户盐池,累计接待游客30万多人,收入可观,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2 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2.1 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2.2 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
2.3 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
3 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开发实证分析
3.1 市场分析
哈巴湖生态观光旅游区位于盐池县中北部王乐井乡境内,南北长38公里,东西宽64公里,总面积16万公顷,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属花马寺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之一。哈巴湖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在区系上属欧亚草原区,亚洲中部地区,中国黄土高原草原省至内蒙古草原省的过渡地带。根据调查,保护区内已知各类植物507种,分属76科,276属。保护区具有独特的荒漠类型景观,有干旱山地、干草原,有大面积毛柳、沙柳、柠条群落,还有面积可观的湖泊、沙漠、森林、果园、绿洲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价值,同时保护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山川沙海兼有,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2 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垂钓、休闲、娱乐、商贸的概念。生态景观旅游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3 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娱乐、垂钓、商贸的概念。
(2)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结合区内独具特色的沙漠景观,有干旱山地、干草原,有大面积毛柳、沙柳、柠条群落,还有面积可观的湖泊、沙漠、森林、果园、绿洲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开发建设哈巴湖自然博物馆、哈巴湖度假酒店、沙地运动乐园:马场、治沙天然博物馆、哈巴湖牧耕田园农(牧)家乐等景区。
(3)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多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山庄果园”、“垂钓走廊”、 “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乡村旅游区策划范文4
今年年初协会在新丽源大酒店召开了2008年度理事会,总结了2007年的工作成绩,确定了2008年的工作计划,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办好一个网站,办好二个影展,做好三项活动。
2、成功地举办好了一个大型摄影作品联展
今年的工作计划就拟举办会员作品展览,经过协会的多方努力与策划,终于在今年的6月份,在叶绿野艺术馆,成功组织了由市文联主办,我们协会和深圳福田区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会员摄影作品联展,展览为期6天,吸引了1000多摄影爱好者参观浏览,联展分别展出了各自会员共400多幅摄影作品,在联展的同时还对摄影作品进行了赈灾义卖,所得全部善款4100元通过市慈善总会捐给了四川地震灾区,表达了两地会员对四川灾民的爱心。通过这次联展,促进了协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互学办会经验,提高了我们协会会员的摄影水平,同时这次影展也是很好的一次文化活动,很多领导、群众参观影展后留下了很好的留言,对协会会员摄影作品给予了肯定与期望,得到了社会认可和好评。
乡村旅游区策划范文5
2010中国・贵阳避暑季开闭幕式,人流如织;
中国贵阳盘龙山森林交响音乐会,余音绕梁;
“泉城五韵”乡村生态旅游精品示范点,各具特色;
2010中国・贵阳温泉季开幕式,精彩纷呈。
……
今年,乌当旅游产业的发展可谓好戏连台,但这仅仅是“十一五”期间乌当旅游产业发展“协奏曲”的亮点之一。
下面这组数据,更能成为五年来乌当旅游产业格局转型升级、蓬勃发展的精彩注解:2006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9亿元、游客接待量76万人次;而今年年初至10月底,已实现旅游总收入12.12亿元,游客接待量达260万人次。预计到年末,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5.4亿元,游客接待量达357万人次,分别为2006年的5.3倍和4.7倍;与此同时,该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2100人增加到目前的10634人,提供的间接就业机会从2006年的10230个增加到53170个。
“过去几年,乌当旅游产业如同经历了一个化蛹成蝶的过程,从量到质的变化都令人欣喜。”采访中,乌当区旅游局局长陈明秀深有感触。
良好的区位优势,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温泉资源,初具规模的生态农业,使乌当区的旅游业发展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种种因素制约,乌当旅游始终存在自然资源知名度小、景区开发力度不大、乡村游管理欠规范等问题,全区旅游业弱、小、散、乱,处于简单低水平开发状态。
近年来,乌当区委、区政府认真分析研究乌当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明确了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和支柱产业的思路,按照“黔中秘境・生态乌当――一个诗意生活的林中泉城”的城市定位,在逐步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泡泉”的旅游产品体系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温泉、体育、民俗、生态”四大主题,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切实加大投入和策划宣传推介力度,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助力乌当区旅游业驶上发展的快车道。
经过不懈努力,乌当旅游业呈现出全面转型升级态势,形成了以温泉旅游为龙头,乡村生态旅游为特色,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农业观光、民俗体验、科普生态、康体健身、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为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眼下,该区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市级风景名胜区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以及“泉城五韵”民俗生态旅游精品示范点和盘龙山森林体育公园。
打造“泉城五韵”民俗生态旅游精品示范点,成为乌当旅游业实施精品带动战略的得意之笔。为充分整合旅游资源,提高乡村民俗生态旅游的品位,乌当区选择了偏坡乡偏坡村、新堡乡渡寨、王岗、陇脚及高新路街道办事处阿栗村,以“韵”字为着眼点,确定了醉韵・醉美偏坡、情韵・甜蜜阿栗、美韵・诗画渡寨、福韵・庖汤第一村、古韵・神秘陇脚的“泉城五韵”品牌定位。在充分筹备的基础上,“泉城五韵”借贵阳市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乌当召开之际,陆续正式开门迎客。
“泉城五韵”一经推出,便创造了乌当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据统计,从5月份开村迎客到10月底,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泉城五韵”共接待游客66万人次,几乎相当于2006年该区一年的游客接待量。在周末和黄金周期间,这些景区的餐馆里常常出现“一位难求”的火暴场面。
“泉城五韵”品牌的成功,是乌当旅游业欣欣向荣的代表作。但是,值得引以为自豪的亮点远远不止这些――
2009年,保利・国际温泉获得了贵州唯一一家“中国十佳温泉度假酒店”称号;2010年3月,《乌当区民俗生态旅游经营户等级划分与评定》作为贵阳市地方标准予以;2010年7月,全省第一个森林体育公园――盘龙山森林体育公园在乌当建成并投入使用;2010年8月,全省首场森林交响音乐会在乌当盘龙山森林公园举行……
一连串的“第一”,勾勒出了乌当人在旅游产业勇于创新的奋斗轨迹。
乡村旅游区策划范文6
关键词:旅游区 主题形象 景区规划 空间 配置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3B042)资助。
随着市场供需的变化,形象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区能脱颖而出、拥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具有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形象就是实力和财富”的观点已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同。在20世纪90年代末,旅游形象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研究的主要课题[1]。
完整的旅游形象策划,包括形象调查、形象定位、形象策划、要素空间配置、形象塑造与传播、形象管理等过程。我国当前研究多集中于旅游形象策划、感知、营销等相关领域研究,且大多是个案研究,缺乏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2]。就如何在空间上对景区形象配置落实的问题,鲜有文章讨论,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尝试从多角度(资源利用、项目设计、形象定位、社会发展、产品设计、游客感知、市场营销、生命周期)讨论了如何利用旅游空间构筑展示景区形象,以实现旅游区特色落地、文化树立、形象展示的目的,希望能为旅游区建设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一、充分利用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景区文化和价值载体。在形象定位后,要进一步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提炼出最具特色,并且可以明确地支持主题形象的“优势资源”,对其进行重点开发和项目打造。利用合理的项目,对资源可以承载的旅游功能进行“体验升级”,比如,在观光游览资源上进行“声、光、电”的包装,提升其参与和体验性;对静态生态资源进行景观布局调整,赋予其“迷宫”、“符号”、“画卷”等意念、情境;对河岸浅滩进行亲水设施、景观建设,将其升级成景观、戏水长廊等等。升级优势资源的种种手段,均以突出景区主题形象为核心,并利用项目整合更多的相关资源,使优势资源的体验和参与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主题形象的空间配置,要求“从点、线、面、网、区的资源着手规划和开发,充分利用基础旅游资源,打造优势资源,升级区域体验功能,利用项目引进更多特色资源以补充资源优势,凸显旅游区特色”。
二、充分结合文化内涵
成功的景区形象较好地符合了游客感知、区域背景、资源条件、市场需求等不同层面的要求,能引导和带动市场需求的发展,培育出钟情于自身品牌文化的游客,因此形象需要能够传达出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将实景实物上升到文化精神的高度,以做到“景以文显,文以景传”,在情境交融中传递出生动的文化信息。
旅游者旅游动机包含着强烈地寻找与感悟文化差异的行为和过程,由于各种文化之间不存在高低、好坏、对错之分,因此景区文化之间更多的是差异而不是敌对关系,差异暗示着合作、联动、发展的可能,因而景区要赢得良性的竞争势态和赢得更多的合作者,采取“差异化”策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例如:江苏的景区应该有其“江苏特色”,安徽的景区应该表达出“徽州文化”,某一个省份的不同地域又应该有其地域特色,比如苏北、苏南的情况又不一样,皖北、皖南的风情又有差异等等诸如此类的分解、深入挖掘、细心结合,才能形成“浑然天成、独具风格”的特色景物。
因而从文化内涵角度看景区形象的空间配置,则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将地域文化体现出来,即“用文化包装景区”也可以说是“用景区包装文化”。可以总结成:“明确主题文化,聚焦文化差异,优先特色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创新文化内涵,创意旅游产品”,许多开发案例充分证明了这个结论,尤其在一些成功的主题公园策划案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贯穿其中”的空间配置理念表现的更加明显。
三、创新景区项目
从主题公园多种多样的娱乐项目可以看出,旅游项目是体现景区形象和文化内涵最重要的载体。总结主题公园规划案例可知,项目策划的核心是创新过程,包含“体会文化意境筛选典型场景组织布局文化活化”。
首先是体会文化意境,首先要能“入乎其内”——欣赏和想象当地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场景,感受到景区所要烘托出的意境;然后筛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场景——就像作一副春天的画,没有必要把所有春天的景物都画上,只要选择出能代表春天风貌的景物即可;紧接着就是将这些场景安排好出现的次序和位置——布局,就像讲故事一样,组织好起承转合;最后就是创新项目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分解、组合、背景转换、捆绑连接、逆向、伏笔、重点等各种创新方法,以求用生动、合情合理、可体验的娱乐项目调动游客的热情,使其被感染,激发起游客的共鸣。
比如常州春秋淹城主题公园将“旋转木马”包装成“歌舞升平”的场景;利用“漂流”营造出惊险刺激的场景,让游客去体会“伍子胥过昭关”的层层磨难;在“波浪翻滚”游乐设施周围搭建战争场景,使游客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春秋时期。
总之,项目设计中“创造新场景、新情形、新感受、新印象和新体验”显得尤为重要,无论如何配置和选择,均要“以彰显景区形象特色为核心,以引领游客新体验为宗旨,以新趋势、新潮流、新科技、新模式为首选”,创造出与众不同、充满创意、惊喜连连的旅游新境地。
四、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求
旅游资源具有社会公共性,是一种健康资源,具有文化教育的基本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持续地提高,旅游消费从观光旅游逐步趋向于有特色和个性化的专项旅游,比如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城郊乡村旅游等,然而当前很多景区还延续着游览观光的主要功能,仅仅通过聚集一些流行的旅游项目来发挥娱乐功能,远远不能满足游客深度体验的需求,景区亟需作出深度调整以赋予自身新的生命力,迎来新的发展周期。“在哪些地方调整?”“如何利用现有的基础进行调整?”“如何适度超前?”这些问题需要落实。
总结很多新兴景区的成功要素如下:“文化”是景区的灵魂,“创新”是景区的根本,“产业群”是景区的躯干,“科技”是景区血液,“多元”是景区保障,“服务”是景区的行为准则。新时代背景下景区需要“突出历史文化精髓、汲取现代科技体验、大胆创新文明寓意,引领人民健康娱乐理念”,这也符合了国家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引入高科技手段,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旅游娱乐项目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观赏性,丰富旅游娱乐项目的内涵”的要求。
五、开发种类丰富的旅游产品
科学合理的空间配置需要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填充,就像货架上需要摆放精美的产品,这是一个由“虚”到“实”的设计展示过程。由于旅游产品内涵的广泛性和研究认识的相对缺乏。在现实中,不少景区之间的产品盲目效仿或跟从式开发,空间配置过程中难免有雷同和重复现象,建成后的景区潜伏着诸多发展风险与市场危机。
只有符合市场规律的旅游产品体系才能健康成长。理论和案例均反映出构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时需要注意:一、多元化设计。发展多种类别、形式的旅游产品,形成主次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二、根据与旅游主题的关联性大小开发多层次旅游产品,比如生态旅游产品可以按照游客生态意识的强弱设计不同层次的生态旅游产品,给游客以立体饱满的生态体验;三、合理设计旅游产品的“兴奋点”和“消费点”,以增加产品吸引力和赢利能力,这样既满足了消费者的要求,也为投资者带来了回报;四、适量发展深度旅游产品,保证旅游者“畅体验”和“塑造自我,获得深层体验”的需求。
总结以上分析,旅游区主题形象在空间配置上应该注意:“开发多种旅游产品表现主题形象;分层产品后进行分期建设——与主题形象关联性强的产品先行开发;对产品的兴奋和消费点进行重点设计、布局;完善各种游客体验平台。
六、充分满足游客感知
自20世纪70年代初Mayo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其研究的都是旅游者的“感知形象”,是旅游者对某地的总体感知或全部印象总和,或者是对目的地的精神描写[3]。
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旅游者形象感知的内涵和影响因素非常复杂,而这些因素大多仅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因此大多不易被旅游地或企业所控制,所以对于旅游开发和建设的意义十分有限。本文尝试总结出一些空间配置的建议,列举如下:
①开发设计具有代表当地特色的视觉景观,产生视觉美和吸引力。②在景区内适当的位置,设计“视觉识别符号系统”和“触觉、听觉、味觉包装系统”,用最鲜明、最醒目、美观生动的标识及图案概括出景区的特色,使旅游者获得显著、惊喜、深刻的触、听、味觉感受,加深旅游体会,便于景区形象被快速感知和记忆。③注意对景区空间选择恰当的“意觉包装”,形成统一于景区形象的“意觉感受”,即用一些“融入化”、“情景化”、“互动式”的手法,使游客实现精神层面的情感诉求与亲和。④精心打造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光环效应区、地标区,利用首因效应、末因效应、光环效应、标志效应突显景区旅游形象。
总之,“突出景区核心区,合理布局视觉识别符号以突显景区形象,全面打造游客感觉系统以加深游玩体验,个性化设计旅游地标区以彰显地域特色”。通过重点突出、有机整合的空间配置手法,使景区形象准确地传达给旅游者。
七、顺应旅游市场发展规律
旅游市场具有综合性、敏感性、依赖性,因而变化迅速。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开发者不仅需要确保景区形象适度超前,并且要能及时有效地调整,这就对景区的空间配置提出了一些要求,列举如下:
①特色文化和项目先建,景区品牌形象先行,优质资源保护性开发,基础和服务设施紧随,支持和完善类项目跟上;②为景区远期发展建设预留空间和对策,保证设施和项目的可调整性。重点预留发展的空间包括:优质资源区、核心功能区、中心地带、面积较大的功能分区、综合服务区等。重点预留发展的设施包括:投资或体积较大的建筑、基础服务设施尽量采用生态设计和材料、标志性符号景观等。
在空间配置中应时时怀有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并为未来建设留有余地,才能确保景区能够推出日新又新的主题形象和旅游产品。
八、总结
目前,“形象竞争”已经成为景区发展关注的重点:如何塑造形象,确保特色落地?怎样才能建设出一个精彩夺目、具有强烈吸引力和蓬勃生命力的旅游景区?在不懈的实践和探索中,一些景区规划、设计、开发的优秀团队和公司涌现出来,许多精彩的创意和成功案例引领着景区开发向着充满创意、彰显特色、优质合理的高度进发,也为旅游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文仅就景区形象的空间配置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此表达笔者对旅游开发人员“创意经典,落地运营”实践精神最诚恳的敬意!也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旅游形象在空间的配置问题,通过积极地讨论,为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工作提供更扎实、全面的指导,希望每个景区都能为游客呈现出一个生动饱满、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形象,而游客也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感动和陶冶。
参考文献:
[1]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的操作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7,21(5): 25-31
[2]保继刚.旅游区规划与策划案例[M].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